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
毕节市几个新区建设

2、1号路和2号路建设项目:1号路总长3.7公里,宽40米,计划投资1.2亿元,2号路长2.4公里,宽40米,计划投资0.9亿元。目前两条公路施工图设计正在进行,预计6月10日前完成。7月10日前招投标。
2、规划情况:新区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高起点抓好规划编制。目前,新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获批准,控制性规划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并于5月22日通过评审,概念性规划拟实行国际招标,目前已由市规划局组织实施,计划8月中旬完成。
按照总规和控规,德溪新区定位为毕节市交通、物流、商贸、旅游、生态园林城区,划分为商务金融、现代物流、体育运动、生态宜居、高校、中心绿地等六个组团。
3、融资情况:新区建设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其他金融企业融资和BT方式为辅,总融资规模计划50亿元,分5个年度完成。目前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贵州分行申请的首批5亿元贷款已完备全部资料,预计6月中旬可审批下达。第二批5亿元贷款已分别向中国投资公司、邮政储蓄银行提交贷款资料。新区3号、4号公路已和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拟实施BT建设模式,新区管委会将于近期赴南京就具体方案进行洽谈。
三、道路工程建设
1、毕节城市南部新区主要以贵毕路为主干道,贵毕路以北1、3、11、12、13、14、15号路形成北边路网;2、4、5、6、7号路形成南边路网。
2、道路目前完成1、3、7、15号路,2、4、6、11、13号路目前正在施工。
四、用地情况说明
二、新区前期工作情况
在毕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新区实施筹备、建设同步走,从2010年2月开始,一手抓新区机构筹建,一手抓建设项目推进。
毕节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毕节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结合毕节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应当符合本规定,本市范围内非城市规划区的区域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和审批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及建筑设计,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规划应当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
第四条旧城、新区范围划分:从花牌坊起,沿环东路连麻园路、过五龙桥、郭家湾、地委党校、接环南路、通草海大道、翠屏路、环北路回花牌坊合围区域内为旧城,其余范围为新区。
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确定。
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应当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有关机构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尚未覆盖的用地,用地性质按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执行,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按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第八条在城市规划范围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
未编制详细规划的,按附表(二)的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九条附表(二)中未明确控制指标的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机构、工业厂房、仓库、军事设施以及为居住小区、小区以下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按有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毕节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更新评价及建议

毕节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更新评价及建议作者:乔宝黄兆志来源:《西部资源》2024年第03期[摘要]针对贵州省毕节市辖区内的所有城镇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情况,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人口经济用地弹性指标和贡献比较指数角度出发,结合开发强度、增长耗地、建设用地弹性和用地变化匹配等四个方面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开展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毕节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正在逐年提高,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中用地增长幅度大于人口增长幅度,人口承载能力较低,人口用地弹性指数分值过低,土地利用强度不一,村庄用地面积过高以及农村人口不断外流等,是影响毕节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
建议通过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增加人口承载力和合理布局村庄规划,有效遏制村庄用地的粗放扩张,不断提高全市土地集约利用率。
[关键词]毕节市;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利用结构与趋势;状况评价;建议措施理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应分别从“节约”和“集约”两方面入手―“节约”代表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集约”代表高效利用土地[1]。
在以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国内现行的土地利用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由粗放转向集约的要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2,3]。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4]。
鉴于目前国内针对城市区域范围内建设用地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尚不多见,文章拟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对毕节全域建设用地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在进一步丰富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希望为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 评价区概况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腹地,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西长309 km,南北宽157 km,现辖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七星关区,全市总面积近2.69×104km2。
2019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文本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1 第一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 1 第二节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 2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 第一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5 第二节城镇给排水规划--------------------------------------------------------- 5 第三节能源规划--------------------------------------------------------------- 6 第四节通讯及邮政规划--------------------------------------------------------- 6 第五章城镇重要社会设施与住房建设规划------------------------------------------- 7 第一节教育发展--------------------------------------------------------------- 7 第二节文化广播与体育设施建设------------------------------------------------- 7 第三节医疗卫生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7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8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 8 第二节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8 第七章空间管制规划------------------------------------------------------------- 9 第八章城市规划区-------------------------------------------------------------- 10 第九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1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11 第二节城市规模-------------------------------------------------------------- 11 第三节城市发展目标---------------------------------------------------------- 11第四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增长边界 -------------------------------------------- 11 第五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 12 第六节城市发展时序 ---------------------------------------------------------- 12 第七节土地利用规划及强度控制 ------------------------------------------------ 12 第八节居住用地布局与住房建设规划 -------------------------------------------- 13 第九节公共设施布局 ---------------------------------------------------------- 14 第十节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布局 ------------------------------------------------ 15 第十一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 ---------------------------------------------- 15 第十二节旧城改造规划 -------------------------------------------------------- 16 第十章中心城区专业规划-------------------------------------------------------- 17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 17 第一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 18 第二节能源工程规划 ---------------------------------------------------------- 19 第三节电信、邮政工程规划 ---------------------------------------------------- 19 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 ---------------------------------------------------------- 20 第五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 20 第六节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 21 第七节综合防灾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22 第十一章城市远景发展 ---------------------------------------------------------- 22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 23 第十三章附则 ----------------------------------------------------------------- 24 附表------------------------------------------------------------------------- 25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设施、健全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城市地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毕节五城同创的目标

毕节五城同创的目标毕节五城同创是一项旨在推动毕节市五个县城共同发展的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提升五个县城的产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努力,推动毕节市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下是对毕节五城同创计划目标的解析。
首先,毕节五城同创计划的目标是促进五个县城的产业发展。
通过树立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培育创新创业的氛围等措施,计划旨在各县城发展出一到两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这将有助于推动每个县城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毕节五城同创计划的目标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增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努力,计划旨在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改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将方便居民的出行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将使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将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再次,毕节五城同创计划的目标是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努力,计划旨在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例如,加强环境保护将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形象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改善居住条件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毕节五城同创计划的目标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等措施,计划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这将有助于消除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总的来说,毕节五城同创计划的目标是通过促进五个县城的产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的努力,实现毕节市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项计划的推行将有力地促进毕节市的繁荣与进步,提升全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毕节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毕节市中心城区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版)

毕节市人民政府 2019 年 3 月 7 日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 1
建设工程管理采用毕节市中心城区城市独立坐标系。 第五条 本规定实行动态修订,根据毕节市城乡建设发展的实际,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实施情况可对局部章节、条款按法定程序进 行修订,上报毕节市人民政府备案后施行。 在出现下列情形下,由毕节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整体修 订,上报毕节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施行。 (一)国家、省和市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二)国家和省的相关强制性规范进行修订。 (三)毕节城乡发展的形势和目标发生重大变化。
第六章 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 40
第一节 给水工程 ................................................................................. 40 第二节 排水工程 ................................................................................. 40
第四章 公共服务设施管理 .................................................................... 29
第一节 分级分类标准 ......................................................................... 29 第二节 布局要求 ................................................................................. 3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国办函〔013〕35号)文件资料

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基础 (2)第一节主要成就 (2)第二节发展优势 (3)第三节机遇挑战 (4)第二章总体要求 (6)第一节指导思想 (6)第二节基本原则 (7)第三节战略定位 (8)第四节发展目标 (9)第三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1)第一节功能分区 (11)第二节空间结构 (12)第四章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3)第一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3)第二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5)第三节推进通信、能源通道建设 (15)第五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6)第一节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机制 (16)第二节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17)第三节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18)第六章推进新农村建设 (19)第一节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 (19)第二节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 (20)第三节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21)第四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22)第七章促进资源富集区转型发展 (23)第一节建立产业布局和发展引导机制 (24)第二节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4)第三节建立资源加工循环利用体系 (25)第四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6)第五节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27)第六节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29)第八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0)第一节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30)第二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31)第三节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2)第四节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3)第五节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34)第六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35)第九章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35)第一节提升对外经贸水平 (36)第二节加强与国内相关区域的经济合作 (37)第十章政策保障 (37)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37)第二节深化多党合作 (39)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持 (40)第四节落实督促检查机制 (41)前言毕节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第一个在贫困地区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毕节八大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毕节八大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毕节市需要制定一份八大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本方案旨在挖掘和优化毕节市的产业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一、农业产业1.1 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加强农产品外贸出口,打造“毕节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挖掘和保护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景点;- 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工业产业2.1 调整产业结构- 减少传统重工业产能,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推动产业升级;-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研发;- 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企业,推动毕节市成为医药产业集聚区;- 加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软件和互联网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服务业产业3.1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 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提升商贸业竞争力,推动毕节市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 培育大型商业企业,引进知名连锁企业,提升商品品牌影响力,吸引消费者;- 加强电子商务发展,鼓励线上线下融合,提供便捷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3.2 培育旅游业- 挖掘和保护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强化旅游宣传推广,提高毕节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1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1 第一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1 第二节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2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4 第四章市域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5 第一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5 第二节城镇给排水规划----------------------------------------------------------5 第三节能源规划----------------------------------------------------------------6 第四节通讯及邮政规划----------------------------------------------------------6 第五章城镇重要社会设施与住房建设规划--------------------------------------------7 第一节教育发展----------------------------------------------------------------7 第二节文化广播与体育设施建设--------------------------------------------------7 第三节医疗卫生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7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防灾减灾规划--------------------------------------------8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8 第二节城镇防灾减灾规划--------------------------------------------------------8 第七章空间管制规划--------------------------------------------------------------9 第八章城市规划区---------------------------------------------------------------10 第九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1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11 第二节城市规模---------------------------------------------------------------11 第三节城市发展目标-----------------------------------------------------------11第四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增长边界--------------------------------------------- 11 第五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12 第六节城市发展时序----------------------------------------------------------- 12 第七节土地利用规划及强度控制------------------------------------------------- 12 第八节居住用地布局与住房建设规划--------------------------------------------- 13 第九节公共设施布局----------------------------------------------------------- 14 第十节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布局------------------------------------------------- 15 第十一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 15 第十二节旧城改造规划--------------------------------------------------------- 16 第十章中心城区专业规划-------------------------------------------------------- 17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17 第一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18 第二节能源工程规划----------------------------------------------------------- 19 第三节电信、邮政工程规划----------------------------------------------------- 19 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 20 第五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20 第六节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21 第七节综合防灾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2 第十一章城市远景发展---------------------------------------------------------- 22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23 第十三章附则----------------------------------------------------------------- 24 附表------------------------------------------------------------------------- 25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设施、健全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城市地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基本思路,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组织,营建具有地域特色、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环境,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强化和提升毕节市中心城区在全省和贵州西部经济带中的地位,突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生态试验区”的服务基地作用,建设成为黔川滇三省交界地区的重要城市和贵州省西部经济带的主要城市节点之一、贵州西北部的商贸和物流中心与信息传输枢纽。
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性质,加强规划调控,引导和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第三条规划原则(一)从区域分析入手,合理定位,城镇体系与城市相衔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二)兼顾现实、适当超前、近期和远期相结合;(三)生态建设优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统一;(四)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第四条主要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五)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六)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七)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八)《贵州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九)《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十二)《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十三)《贵州西部经济带“十一五”发展规划》;(十四)《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五)《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六)《毕节城区总体规划(修改)》(1989年)。
第五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共22年。
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第六条规划层次及范围规划层次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两个层次。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市,面积3408.46km2。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范围包括市东、市西、三板桥、观音桥、大兴桥、流仓桥等6个办事处和鸭池镇、梨树镇、海子街镇、长春堡镇、小坝镇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区域,面积309.75km2。
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约65km2。
第七条城市规划区(强制性内容)辖梨树镇、鸭池镇、海子街镇、长春堡镇、田坝桥镇、何官屯镇、小坝镇、八寨镇和6个办事处,面积为845.56km2。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第一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第八条总体目标近期生产总值在“十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以煤电化一体化为龙头、适应循环经济要求、可持续的优势产业和一批特色产业,建设具有毕节特色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状况有较大改善,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全市人民有一半以上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生态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并建成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城镇化发展取得新成果,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