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理念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

合集下载

“互联网+教育”时代新形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互联网+教育”时代新形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互联网+教育”时代新形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作者:周燕霞闫晓勇来源:《高教学刊》2022年第06期摘要: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构建新形态课程教学资源,重点在于数字一体化交互式教材的编写和在线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前者应对学科、课程所对应的职业与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提取工作过程、问题,以案例、项目式等方式组织教材内容,以视频(录像)的形式给予讲解,并以“二维码”的形式出现在纸质教材中。

后者应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将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作为纸质教材的有效补充,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

应用新形态课程教学资源,能情景化再现,多元化展示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兼顾不同基础的学习者,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利器。

关键词:新形态课程;数字一体化交互式教材;教学资源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057-04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 Education"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with new forms focuses on the compilation of interactive and integrated digital textbook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on line. The former should analyze the occupation and post abil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discipline and curriculum, extract the working process and problems,organize the textbook contents in the form of cases and projects, explain them in the form of video (video), and appear in the paper textbooks in the formof QRcodes. The latter uses the E-Teaching platform of the curriculum, taking the basic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s as the effective supplement of the paper textbooks, to authentically guid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wards resource-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for new form of curriculum can not only make the scene reappear, display the learning content in a diversified way,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foundation, which has become a sharp too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Keywords: new form of curriculum; interactive and integrated digital textbooks; teaching resources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1]。

基于MOOC模式的高职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MOOC模式的高职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147基于MOOC模式的高职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王洪涛(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

其中,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

基于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模式的学习平台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得到了广泛青睐,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支持下,高职信息类学生的实验实训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也为高职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MOOC;学习平台;高职院校【项目名称】 2020年度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MOOC模式的高职在线学习 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AFCEC-243。

【作者简介】 王洪涛(1981—),男,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云计算。

一、发展动态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起,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教育(Online Education)随之产生。

相较于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线上教育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与空间上限制,实现了教学过程革命;将云计算技术、虚拟化技术、VR技术及移动互联技术的优点集于一体,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为有效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比起传统的面授教育,虽然线上教育起步晚,但随着网络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进步,线上教育的发展也在迅速日新月异。

MOOC是以开放式资源共享为基础,将个孤岛化的传统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互联网络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推进了教育资源的普及效率。

鉴于此,为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因此基于 MOOC模式构建一个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实际需求的在线开放式学习平台则具有极高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MOOC是一种开放的线上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使用群体规模大;对学习者开放度高;线上课程资源、虚拟化的实验资源丰富多样,交互性强;学生自由度高,教育资源共享度高,成本相对传统方式较低;评价方式多元化。

mooc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mooc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mooc课程建设实施方案MOOC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MOOC课程以其灵活的学习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全球化的学习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和教育机构的青睐。

因此,建设和实施一套高质量的MOOC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设定。

1.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MOOC课程建设,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 推动教育创新,MOOC课程建设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拓展教育领域的发展空间,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3. 打造品牌课程,建设一系列高质量的MOOC课程,提升学校或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其中。

三、建设内容。

1. 课程设计,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包括视频讲座、教学文档、在线作业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案例分析、学术论文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

3. 互动平台建设,搭建在线讨论、问答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包括教授、助教等,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实施步骤。

1. 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为后续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2. 教学资源准备,收集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包括视频、文档、案例等,为课程建设提供支持。

3. 平台搭建和测试,选择合适的MOOC平台,进行搭建和测试工作,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4. 教学团队培训,对教学团队进行培训,包括课程设计、在线教学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5. 课程推广和宣传,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课程推广和宣传,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程学习。

五、评估和改进。

1. 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的课程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2.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考试成绩、学习情况等数据,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运用“慕课”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运用“慕课”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运用“慕课”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作者:谢小立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14期〔摘要〕慕课独特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科学强调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实践的理念具有较高相似性。

采用直录、混合编制等技术手段,通过团队合作开发短小精悍的系列微视频资源,运用于课前、课始、课中和课后,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和差异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也为实现优质教育共享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慕课;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微视频〔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2) 14-0090-03一、“慕课”的教学优势经过近30年的发展,教育现代化已经由设备设施更新,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并日益成为支撑和推动教育变革的主要力量。

在此过程中,“慕课”所具有的“学教转变”理念,成了教学实践的一种新方式。

(一)推动“课堂转型”的有效方式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传统“师授生学”在“个性化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时空灵活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日益凸显。

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而“慕课”以“学习起点研究、学习资源前置、交流研讨、针对性学习辅导及总结性提升”为课堂推进模式,释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权力,与“课堂转型”改革方向比较吻合,成为顺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慕课”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微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翻转课堂的实施等,不但突出了学生个别化、自主性、互动式的学习中心地位,同时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挥名师价值,打造“县域课堂”创造了条件。

(三)小学科学在研究“慕课”中具有一定优势小学科学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实践性,强调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實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这与“慕课”课堂先上网“听课”“尝试探究”,课堂内再“研讨交流”的学习方式,具有较高相似性。

基于MOOC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基于MOOC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基于MOOC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高效、灵活和创新的教育模式。

MOOC平台为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免费地接触到高质量的在线课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经济发展。

在线开放课程是MOOC平台上的一类课程,其特点是免费、开放、灵活、自由和互动。

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指导性文件,使得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MOOC平台的建设与发展MOOC平台是一种面向广大学生、企业和机构的在线学习平台,其目的是为教育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方便。

当前,国内外的MOOC平台已经非常成熟,包括Coursera、edX、Udacity、中国大学MOOC等,这些平台汇聚了全球的优秀教育资源和领域专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和机构的学习需求。

MOOC平台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趋势,重点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开放课程建设,同时注重多元化的学科和教学模式。

此外,MOOC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合作,包括政府、高校、企业、机构和个人等,共同构建一个完善的在线学习平台。

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原则1、开放性原则。

在线开放课程需要免费开放给所有人,没有任何学历和背景限制。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和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同时,课程建设者还应该融入开放教育和开放数据的理念,促进课程内容和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2、灵活性原则。

在线开放课程应该注重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

此外,在线开放课程还应该支持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工具,如在线讨论、微信群、移动端学习等。

3、多元性原则。

在线开放课程应该注重不同学科和教学模式的多元性,满足不同学生和机构的学习需求。

基于慕课教育的我国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

基于慕课教育的我国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

基于慕课教育的我国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以及教育观念的变革,我国的在线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慕课教育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其灵活的学习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优质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基于慕课教育的我国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将会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机遇。

一、慕课教育的发展现状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慕课教育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目前,我国各类慕课平台数量众多,覆盖了各个教育领域,涵盖了学科知识、职业培训、兴趣爱好等多个领域。

慕课教育以其自主学习、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慕课教育的发展也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慕课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

在技术支持方面,慕课教育也在不断创新,采用了视频直播、虚拟实验、在线互动等技术手段,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使得在线教育更加生动和有效。

1.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要实现我国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随着慕课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教师加入到在线教育的行列,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和专业的教学服务。

政府也可以加大对优质慕课资源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在线教育项目,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

应当完善慕课平台的资源管理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慕课课程的审核和评估,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有效性。

还可以建立慕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各地教育资源间的共享与交流,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2.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优质的教学质量是在线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慕课教育可以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不断引入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在技术支持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慕课学习中心建设方案

慕课学习中心建设方案

慕课学习中心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背景与意义 (3)1.3 主要内容与范围 (3)二、需求分析 (4)2.1 用户需求分析 (6)2.2 功能需求分析 (7)2.3 技术需求分析 (8)三、建设目标与原则 (9)3.1 建设目标 (10)3.2 建设原则 (11)四、功能模块设计 (12)4.1 课程管理模块 (13)4.2 学习资源管理模块 (14)4.3 学习路径规划模块 (15)4.4 学习数据分析模块 (16)4.5 管理与维护模块 (17)五、技术实现方案 (18)5.1 系统架构 (20)5.2 数据库设计 (21)5.3 前端开发技术 (22)5.4 后端开发技术 (23)5.5 安全性保障措施 (24)六、运营与管理策略 (25)6.1 运营模式 (26)6.2 课程更新策略 (27)6.3 学习资源更新策略 (28)6.4 用户激励机制 (29)七、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30)7.1 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32)7.2 运营风险及应对措施 (33)7.3 法律法规风险及应对措施 (35)八、结语 (36)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其开放性、便捷性和高效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慕课学习中心作为慕课教育的核心载体,旨在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一个优质的在线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

本建设方案将详细阐述慕课学习中心的建设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以期为我国慕课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1 编制目的编制本慕课学习中心建设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目标与方向,推动高质量在线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通过构建完善的慕课学习中心,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覆盖面,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求。

3.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版)

3.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版)

背景和意义。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精神,建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以下简称为“慕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更是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一招。

为大力推进全国高校慕课的建、用、学、管,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为“教指委”)制订了《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

宗旨和目的。

制定指南的主要目的是明晰慕课的概念、为慕课及优秀慕课立标立规,确立慕课开放及运用慕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规范,调动高校、教师、慕课平台等各方的积极性,为我国高校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课程资源;指导高校大力推进应用慕课的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会用慕课、善用慕课,用慕课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为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慕课和平台管理,开展慕课分级评价与认证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对象和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本科层次的慕课建设、开放及应用。

其使用对象为高等学校教师及教学管理者、为高校提供课程服务的慕课平台及相关人员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高职高专层次的慕课及其应用可参照执行。

内容。

本指南包括:一、术语;二、慕课基本标准;三、基于慕课的混合式课程基本标准;四、慕课平台及服务规范要求;五、优秀慕课评价参考准则;六、基于慕课的混合式优秀课程评价参考准则。

一、术 语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英文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基于在线学习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化资源,进行广泛教与学活动的一种开放共享课程。

与此相关的术语还有:小规模专属在线课程,英文为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s),是面向特定用户群体有限开放的在线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5期2018年10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Journalof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Agriculture&ForestryEducationEdition)基于“慕课”理念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罗士美1,谢玲英2,汪翠翠3,吴美芳3(1.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临安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马克主义学院,浙江临安311300;3.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浙江临安311300)收稿日期:2018-07-16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支撑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60096);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编号:JA010)。

作者简介:罗士美(1978-),男,江西高安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

摘 要:剖析“慕课”大规模、开放性和网络化特点,提示其蕴含的教育理念,以此设计“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

分析平台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构建“三位一体”平台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四个一”实践应用成果:重塑了一个全员育人的生态系统,建设了一支教学优秀的师资队伍,建成了一批品质精良的在线课程,建立了一套人本高效的服务机制,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慕课;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927(2018)05007205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8.0119 随着“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的快速发展,国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及地方高校优课联盟(UOCC)等相继创办成立[1],同时教育部也陆续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为主要抓手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2]等多项举措,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在此背景下,基于“慕课”理念重建校本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两个难题。

一、“慕课”理念及启示“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和网络化的特点[3]。

首先,“大规模”体现了“慕课”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为当前急速增长的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是“慕课”的学习者数量大、种类多,有在校学生、上班工人、家庭主妇或退休老人,年龄跨度和知识结构的差异都比较大;二是“慕课”的建设者、参与者范围广,有学校、企业、知名教授、讲师或助教;三是“慕课”的课程数量大、类型多,截止2018年初我国“慕课”上线3200多门,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涵盖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多种类型[2]。

可见,“慕课”为全世界任何人都提供了一个经由互联网向世界顶级大学的顶级教授学习最好课程的机会,这是一种非正式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机会[1]。

其次,“开放性”体现了“慕课”的共建、共享与共生性,为构建全员育人、相生相惜的全新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思想。

“开放”不仅是指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而且还蕴含着一种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五大育人主第5期 基于“慕课”理念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体之间不再是孤立、对立的状态,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教学平台为纽带”紧密关联的命运共同体,这正是对“全员育人”要义的真实诠释。

为此,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应紧紧围绕“全员育人”为出发点,通过教学平台联通五大育人主体,重构育人保障、教学互动、学业督查与信息传递的新机制,重塑全新育人新生态,实现更加开放、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见图1)。

图1 基于“慕课”理念的全员育人生态系统最后,“网络化”体现了“慕课”的社群性与自主性[5],为推行学生自主学习和混合式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慕课”的课程开发、学习参与、考核评定等都是在网上完成的,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自主选择、任意连接、随意混搭[1]。

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是“演员”,可根据自身需求在“慕课”平台中找到自己想学的课程,找到自己心仪的老师,找到自己学习的同伴[4],自主定制学习计划,探究性、协作式开展学习,不断自我构建;教师是“导演”,一方面要引导学习者开展问题探究、课程讨论与学习,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学团队进行“慕课”建设与教学应用、业务学习和理论探讨。

由此可以看出,“慕课”契合了自主学习和混合式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增强了师生交互与个性化沟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1]。

二、平台设计与构建按照“先进易用、成熟稳定、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学校提出基于“慕课”理念,定制、研发兼具多样、开放与自主等特性的新一代校本网络教学平台,全面助力教学改革、管理变革与服务创新。

(一)总体架构分析平台总体架构包含设施层、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4个部分(见图2)。

其中,设施层提供硬件支撑,分为本地服务器、校园网络、云平台及CDN(ContentDelivery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数据层即数据中心,提供平台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挖掘等功能,涉及机构库、用户库、角色库、课程库等;应用层亦称业务层,以“苹果架构+APP市场”作为基础架构,包含课程建设、互动教学、网络空间、资源中心和系统管理等模块;表现层提供用户接入服务和信息综合展示服务,集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等功能,并依据用户登录方式提供适配的展示门户。

从设计模式分析,为降低业务的耦合度、增强系统的扩展性、减少代码的冗余、降低程序的负载、提升系统的性能,平台采用了面向对象设计与模块化编程。

从开发技术分析,为确保系统的跨平台性和轻量级开发,平台采用了B/S开发模式和“J2EE+AJAX”技术架构,前端使用JSP开发,后端使用JAVA开发,底层使用Oracle/Mysql数据库。

从软件部署分析,为保障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平台选择了“本地+云端”的混合式部署,云端部署可扩展式服务集群,本地部署2台Web服务器、1台数据库服务器和1台存储服务器。

从用户体验分析,平台支撑外部系统接入、身份认证统一和用户单点登录,支撑视频、码流、文档等文件的格式转换自动化和终端访问自适应,支撑ie9、safari、Firefox及chrome等跨平台、跨终端的无差异访问。

37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年图2 基于“慕课”理念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总体架构(三)主要功能模块平台主体包含课程建设、互动教学、网络空间、资源中心和系统管理五大功能模块。

具体来看,课程建设模块支持微课、标准化网络课、在线开放课(MOOC/SPOC)等创建、编辑与发布,支持课程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支持课程模板和课程封面的个性化设置;支持富媒体课程内容的友好编辑、便捷导入和所见即所得,支持课程知识点的导入、编辑以及文档、PPT、图片、音频、视频等批量导入与上传,支持本地资源、云盘资源、互联网资源等友好接入。

互动教学模块支持辅助教学、纯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支持作业、考试、讨论等互动教学环节的开展,支持题库管理、试卷管理及智能随机组卷,支持师生在线交流、讨论与答疑等功能。

网络空间模块融入了苹果APP应用市场模式和SNS(SocialNet workSoftware,社交网络软件)服务理念,为学生、教师、家长、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等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了不同的应用服务,主要包含课程、日程、消息、笔记、云盘、圈子、班级等APP应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便捷添加个性化应用。

资源中心模块提供对各种教学资源的系统归类、整理、管理和存储,支持人才培养及标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资源上传,支持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录像、微课视频等课程资源、试题库、试卷库及素材库上传,提供按资料类别、媒体类型等个性检索、应用,支持基于教学资源分布、访问及应用的个性化统计分析。

系统管理模块提供对所有课程、用户和资源的管理、监控、统计及分析功能,支持新开课、开新课网络审批流程办理,支持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及用人单位等用户信息管理,支持对教学门户栏目和信息管理,支持对课程资源、课程选课、教学互动、学生成绩等数据进行多维度监控、统计和分析,提供多样化展示和数据导出功能。

三、平台应用与实践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与实践的总体思路见图3。

思路以政策制度为基础保障、网络平台为实践载体、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为改革核心,运用政策制度的引领推动作用和网络平台的联系纽带作用,以在线开放课程(即MOOC、SPOC)为手段,促进普通网络课程、优质通识课程和特色品牌课程等改造升级,通过建设改造智慧教室和试点探索混合式教学及翻转课堂等举措,支撑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构建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三位一体”应用实践体系,持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47第5期 基于“慕课”理念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图3 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与实践总体思路 (一)以政策、制度为基础,全面保障课程与课堂建设 政策激发改革活力,制度夯实改革基础。

课程、课堂作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素,高校如若没有配套的政策、制度作为支撑,相应工作的推进将会变得举步维艰。

围绕“保基础”“增活力”两个主要方面,学校研究出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实施意见”“混合式课堂改革实施意见”及“优课优酬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文件。

一方面,通过制度夯实课程与课堂建设的基础保障,明确课程建设与管理职责,确立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与管理的首负责人,学科专业带头人是所辖课程建设的总负责人,学院(部)是所辖课程管理的主负责人。

明确课程建设基本要素与质量标准,确立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成效等13个评价指标和27个质量观测点。

明确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要求,规定小班化教学学时比例达到当期总学时的30%,分层分类教学课程占当期总课程的40%。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发教师教学的改革活力,推行优课优酬制度,认定荣誉课程、优质通识课程、品牌特色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评估结果排名前20%的课程等为“优课”,并按照不同类别、层级给予不同工作量系数奖励。

提升教学业绩权重,将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教学论文、教学成果及育人成果等纳入教学业绩统计范畴,等同科研论文、项目及成果,在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中业绩可相互冲抵。

重视教学学术研究,将教学项目、教学成果及育人成果纳入职称评聘必备条件,与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效力等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