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名医录

合集下载

岭南名医司徒铃·上篇

岭南名医司徒铃·上篇

岭南名医司徒铃·上篇岭南名医司徒铃 司徒铃(1914-1993),男,原籍⼴东开平县。

司徒铃教授幼年因⽗亲久苦于⽔肿病,于是⽴志学医,14岁时他不仅博览儒家经典还涉猎医籍。

1931年考⼊当时的⼴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现为⼴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在校时司徒铃教授勤奋学习,博览古典医著,成绩优异,考试屡居榜⾸。

1936年毕业之际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成为附属医院的住院医师。

1937年⽇军侵华,⼴州沦陷前⼣司徒铃教授被迫返乡,在开平县⼀中医诊所执业,抗⽇战争结束后他⼜返回母校继续任住院医师,1948年起兼任教学⼯作。

1956年起,司徒铃教授到⼴州中医学院(现为⼴州中医药⼤学)任教。

REC 司徒铃教授医德⾼尚,毕⽣精⼒都倾注于针灸事业,在针灸的临床、教学、科研⼯作中成绩斐然,先后发表论⽂30余篇,还著有《刺法灸法学》(副主编)。

他先后当选为⼴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担任⼴东省针灸学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卫⽣部针⿇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医药院校针灸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78年获“⼴东省名⽼中医”称号。

司徒铃教授治学严谨,⼗分重视经典,对《灵枢》《伤寒论》《⾦匮要略》《针灸甲⼄经》《针灸⼤成》等医籍研读颇深,并结合⾃⼰的临床实践进⾏阐发。

司徒铃教授的针灸临床和理论特⾊⾸先体现他对针灸取⽳规律及针刺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认识上。

1980年他以《灵枢》对针灸的相关记录为基础,结合多年的临床、教学⼯作经验,总结并提出了针灸组⽳的规律,并发表《循经取⽳针灸治疗处⽅原则》⼀⽂。

⽂中司徒铃教授系统阐述了通过辨证分经进⾏循经取⽳的规律,包括循本经取⽳、他经取⽳、多经取⽳的针灸取⽳规律,结合临床例证,强调在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加上循经取⽳进⾏针灸治疗,对提⾼针灸疗效有关键的作⽤。

1983年⾄1984年司徒铃教授带领学⽣在急诊科开展传统针灸治疗急诊常见病的临床研究,⼜为提⾼针刺临床疗效补充了逢时取⽳的规律,他们对417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分析,结果表明使⽤“辨证逢时循经开⽳”法治疗痛症的显效率最好。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传扬济世之训 孕育岭南名中医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传扬济世之训 孕育岭南名中医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传扬济世之训孕育岭南名中医2010年03月18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中医药大学是岭南名中医的摇篮。

▢药圃里的李时珍雕像。

药圃里生长着稀有中药品种,俨然广东珍贵中药种子库。

广州名片名牌学府系列总第129期侯选名片128期广州中医药大学提名辞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办的四所中医药高校之一,经历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从创立到成长整个发展历程,一直是综合实力居全国最前列的中医药名校。

索引作为岭南名中医的摇篮,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2002年在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学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

唯心大学的“大”“小”问题十年前,父亲在偏远的小渔村为儿子的前途出谋献策:争取在数理化上拔尖,考一所医药大学,真才实学,出来后才好找工作。

但是儿子不才,天生就有数理化恐惧症,这场父母的望子成龙几年后以儿子上了一所文科学校草草收场。

在这里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头,并不是故意拿青涩往事说事,为了更好地以当事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来谈论如今的大学。

说实在话,在浮躁与功利的就业教育横行的年代,提及大学两字,不仅让人汗颜,同样使人心虚。

如今的大学,围墙还是原来的围墙,大学已经不是原来的大学:一边看到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们多数考虑的不再是学识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学这个有什么用”自然而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另一边则是高校办学唯利是图所滋生的大学腐败,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假就业率遍地都是。

倒出这么多苦水,并不全是危言耸听的证据陈述,而都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关于“大学”的社会现实。

大学的教育改革问题喊了很多年,却很难推行,要知道社会风气的形成与颠覆远比专业设置和分科复杂得多。

关于大学的“大问题”没解决,大学里的“小问题”又出现。

有网友出来声称,做一个大学生“难”,现在做一个中医药专业出来的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比起很多综合性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几年来在教育市场的位置却更为尴尬。

岭南医药启示录(三)

岭南医药启示录(三)

FAMOUS BERIBERI PHYSICIAN ZHI FACUN AND ADMIRING MICHIHITO(3)作者: 靳士英[1] 靳朴[2]作者机构: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315 [2]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080出版物刊名: 现代医院页码: 75-76页主题词: 岭南医家 医药 《肘后方》 流行趋势 千金要方 发病率 脚气 葛洪摘要:我国由晋迄宋,脚气发病率高,流行趋势明显,所以引起了医家竞相研究,在病因、诊断、治疗上有不少先进的认识。

葛洪《肘后方》最先记载脚气一病,说:“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并把脚气分为干、肿、冲心入腹三型,重用大豆、赤小豆、鸟牛犊尿等治疗。

其后,或与葛洪同时、或晚于葛洪在东晋晚期至宋齐间,岭南名医支法存与仰道人,专治脚气,全活病人众多,经验丰富。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风毒脚气》说:“考诸经方往往:肓脚弱之论。

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度,衣缨人士,多有遭者。

岭表江东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晋朝仕望,多获全济,莫不由此二公。

又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余首。

魏周之(际),盖无此病,所以姚公《集验》殊不殷勤,徐王撰录未以为意,特以三方鼎峙,风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是以关西河北不识此疾。

自圣唐开辟六合,无外南极之地,爪牙之寄,坐镇于彼,不习水土,往者皆遭。

近来中国士大夫虽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风气混同,物类齐等所致之耳。

”孙氏认为我国的脚气始自永嘉南渡,即汉刘曜攻陷洛阳,当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士大夫阶层开始南迁,到元帝在南京建立东晋政权(317—420年),南迁士族愈多,患脚气人数剧增。

但,北方的北魏、北周则甚少发病,故研究者少;南方的刘宋、南齐,发病者多,研究者亦多,而岭南医家支法存、仰道人和深师最有经验。

到了唐朝,不仅南方的官员多遭脚气,不涉江表的士大夫也不少患上此病。

岭南名中医冯崇廉主任之学术思想浅谈

岭南名中医冯崇廉主任之学术思想浅谈

岭南名中医冯崇廉主任之学术思想浅谈
陈文裕;冯崇廉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8(33)22
【摘要】冯崇廉,主任医师,师从中医泰斗、国医大师邓铁涛,他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30余年,学术渊博,潜心研究《伤寒论》,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运用经方治疗中医杂症,本人是广东省师承项目继承人,跟随冯师学习三年多,收获良多。

冯师从医的地点属广州岭南西关,属于岭南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主要有:用药轻灵,根据岭南湿热之地民众的体质进行辨证论治;认为在岭南地区,百姓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病更容易出现,在临床行医十分重视脾胃,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脾胃的关系密切,临床治疗亦当先调理脾胃;笃尊仲景经方,善用经方;十分善用岭南草药,是典型的岭南名医名家。

【总页数】3页(P3312-3314)
【关键词】名中医;学术思想;冯崇廉;岭南
【作者】陈文裕;冯崇廉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从妇科名中医夏桂成学术经验整理浅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源流研究的重要性 [J], 胡荣魁;谈勇
2.浅谈任林军主任中医师治疗肿瘤的思路及学术思想 [J], 曲保利
3.浅谈名中医尹华荣老师学术思想 [J], 李绍燕
4.岭南名中医黄伟明之学术思想浅谈 [J], 祁华琼; 黄伟明
5.冯崇廉主任应用小柴胡汤经验浅释 [J], 刘学源;冯崇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岭南名医录——专访广东省中医院大院妇科科主任黄健玲教授

岭南名医录——专访广东省中医院大院妇科科主任黄健玲教授

岭南名医录——专访⼴东省中医院⼤院妇科科主任黄健玲教授盆腔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尤其急性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不彻底往往会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

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情顽固,不宜根治。

治疗⼀直是妇科中的⼀个难题,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活质量。

随着宫腔节育器和⼈⼯流产⼿术的⼴泛发展,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近⽇,⼴东省家庭医⽣协会⾮常荣幸采访到⼴东省中医院⼤院妇科科主任黄健玲教授,黄教授为我们介绍了盆腔炎性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医治⽅法。

⼀、什么是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是指⼥性上⽣殖道的⼀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盆腔脓肿。

炎症可局限于⼀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个部位。

以下腹部疼痛、坠胀,痛引腰骶,或伴发热、⽩带増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既往称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今称为盆腔炎性疾病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盆腔炎性疾病是⼀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妇⼥。

其危害较⼤,严重的会导致败⾎症、脓毒⾎症、肠梗阻、感染性休克,甚⾄危及⽣命。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导致⽉经不调、不孕症、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

严重影响妇⼥的⾝⼼健康以及家庭幸福,所以⼀定要引起重视。

⼆、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分娩后产妇体质虚弱,宫颈⼝未很好关闭,如:分娩造成产道损伤或有胎盘、胎膜残留等,病原体侵⼊宫腔,易引起感染。

⼈⼯或⾃然流产过程中由于⼿术时间过长,流⾎时间过长,或有组织残留⼦宫腔内,或⼿术⽆菌操作不严格,或病⼈不注意卫⽣,过早性⽣活等都可以产⽣流产后感染。

2、宫腔内⼿术操作后感染:如上环术、除环术、诊断性刮宫术、输卵管通畅试验(包括通⽓术、通液术、输卵管⼦宫造影术)、宫腔镜检等,由于⼿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症选择不当,⽣殖道原有慢性炎症,经⼿术⼲扰⽽引起急性发作并扩散。

3、经期卫⽣不良:⽉经期⼦宫内膜的剥脱⾯,有扩张的⾎窦及凝⾎块,为细菌的良好滋⽣环境,如经期不注意卫⽣,使⽤不洁的⽉经垫、经期游泳、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引起炎症。

岭南名医黄耀燊:治疗胆石症的医案

岭南名医黄耀燊:治疗胆石症的医案

岭南名医黄耀燊:治疗胆石症的医案黄耀燊(1915~1993年),又名醒中,广东顺德县人,广东省名老中医,现代著名中医外科医家。

黄耀燊出身中医世家,其父黄汉荣是广州地区负有盛名的中医伤寒派医家,又是有名的骨伤科专家。

黄耀燊天资聪颖,学习勤奋,193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受聘于广东顺德县乐从墟同仁医院。

后又在广州执业,设医寓于梯云路曰“芝香馆”。

他虚心好学,勤奋进取,广采百家之长,并自学现代医学基础知识。

黄老对中医学经典有着深刻的记忆和认识,诊病之时常引经据典,背诵如流,这为他在中医外科学上取得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对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病的诊治,他反复研究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外台秘要》诸书中治疗黄疸的论述,并通过临床的实践,确认茵陈、大黄、栀子、黄柏、芒硝等为治黄要药。

而本病常见寒热往来,大便秘结,为少阳阳明俱病,故选用表里双解的大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配伍,分型论治,每获良效。

在此特举黄老自拟用来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胆石验方以作说明:【胆石验方】组成: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大黄、绵陈、黄芩、延胡、郁金、佛手、金钱草、鸡内金。

功效:疏肝利胆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加减:如大便秘结者,把枳壳改为枳实,大黄应后下;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纳呆便溏者,加白术、云苓;嗳气泛酸者,加法半夏、陈皮、海螵蛸;胁痛甚者,加青皮、木香(后下)等。

【医案1】沈姓患者,男,50岁,教师,患慢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已4年,每3个月至半年发作一次,平日亦感右胁及胆囊区胀满不适,尤以劳倦时症状更明显,胃纳尚可,大便2~3天一行。

医者劝其手术治疗,但患者忌怕手术而来诊查患者右上腹有轻压痛,舌偏红,黄厚腻苔,脉弦。

即投予基本方加减,一周后自觉症状咀显好转,连续用药—个月,症状消失,胃纳渐增,体重增加,舌苔渐化至薄白苔。

此后患者坚持每日或隔日服药,持续半年之久,改每周服2剂,或每半月服2剂。

从接诊至停药,前后为一年。

岭南名医录2014年6月

岭南名医录2014年6月

余学清
五、消化专业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胰腺炎、食道炎、胃食道反流综合
症、肝硬化、胆囊结石、消化道肿瘤、克隆氏病
1.南方医院:姜泊 张亚历 刘思德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 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胡品津 李初俊
六、风湿科
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病、产后风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岫岩
七、呼吸科
广东省中医院:林琳(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虚人感冒、慢性咳嗽、哮喘、 肺炎、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肺结核、肺癌等呼吸 系统疾病,中医治疗内科疑难杂病,肺功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诊疗技术)
八、康复科
广东省中医院:王翰屏(擅长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偏头痛)
二、儿科
广东省中医院:罗笑容(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 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泄泻及儿科杂症)
林季文(擅长小儿久咳、哮喘、发热等疑难杂病的诊治)
三、耳鼻喉科
广东省中医院:李云英(对耳鼻喉科疾病,尤其对咽喉嗓音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四、妇科
广东省中医院:李丽芸(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瘤等各种垂体疾病,以 及其它内分泌疾病不孕症、带下病、月经病、生殖器官炎症等妇科疑难病症的诊 治,帕金森氏病、运动障碍疾病、不孕症、带下病、月经病、生殖器官炎症等妇 科疑难病症的诊治)
岭南名医录
《岭南名医录》是经过长时间的网上调查和反复比较,挑选部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专家 教授整理而成。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一、心血管专业
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房颤、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高血脂、
冠心病、风湿病
1.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 陈纪言 姚桦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 杜志民 3.南方医院:许顶立 刘伊丽 4.广州军区总医院:邱健 5.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

岭南名医甄梦初从瘀论治慢性肺系疾病经验总结

岭南名医甄梦初从瘀论治慢性肺系疾病经验总结

岭南名医甄梦初从瘀论治慢性肺系疾病经验总结张溪; 张忠德; 李际强; 宋苹【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16)019【总页数】4页(P133-135,151)【关键词】岭南; 甄梦初; 从瘀论治; 铁破汤; 慢性肺病【作者】张溪; 张忠德; 李际强; 宋苹【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综合三科广东广州510006; 广东省中医院医教处广东广州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甄梦初(1909~1990),出生于中医药世家,是建国以来广东省政府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德馨粤南北,誉享省港澳。

甄梦初先生从医六十余载,熟读叶天士、吴瑭、王孟英等中医医家的医籍,其后期所形成的中医理论则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学术思想为根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临证取方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同时受金元四大家的影响,尤以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为主,逐渐在岭南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思维形式,成为岭南地区甄氏杂病流派的开世之祖[1]。

作为甄氏流派第五代传承人,笔者在研读甄梦初先生的手稿过程中,整理出一些甄梦初先生从“瘀血”方面论治慢性肺系疾病的经验,现分享如下:1 从“瘀”论治的渊源肺结核,中医又称“肺痨”,其病程缠绵,病情复杂,耐药率高,久治难愈,是中医“风、痨、鼓、膈”四大疑难顽症之一。

甄梦初先生生活的年代,肺痨到处肆虐,感染率较高,随着西医抗痨药的出世及推广,肺痨的患病率明显下降,其临床疗效逐渐被认可,而中医在此方面疗效开始让人们担忧,甄梦初恰恰经历了西医抗痨药从无到有、再到快速发展的这个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痨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耐药性逐渐明显,正因为此,甄梦初更加坚定了信念,认为中医药在治痨方面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不可轻言放弃,多年来对其医理手不释卷。

结合中医学“久病从瘀”的说法,经过潜心研究,甄梦初发现叶天士的“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学说是慢性肺病病久必瘀的理论基础,各种病证久治不愈,势必由浅及深,影响血液循行,致瘀血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版《岭南名医录》出炉啦!这份名录来自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通过一年时间的“为医护人员点赞”活动,选出点赞数排名在前1000名的三级医院医生,经过专家组评选,挑选部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整理而成,可以说是一份十分靠谱的就医指南哦~赶紧收好啦~广东发布2016-03-13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房颤、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高血脂、冠心病、风湿病等1.广东省人民医院:姚桦、林曙光、耿庆山、林展翼、吴书林、林纯莹、陈纪言、张智伟、范瑞新、陈泗林、谭宁、张斌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铮、刘伊丽4.广州军区总医院:邱健5.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吴焕林、邹旭、陈秋雄6.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聂如琼7.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陈爱华、刘映峰、杨平珍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清海9.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冼绍祥、冯存伟1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世明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何启扬1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曦明13.广州华侨医院:张爱东14.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潘宜智15.深圳市人民医院:董少红16.梅州市人民医院:钟志雄17.东莞康华医院:贾国良18.茂名市人民医院:梁岩19.汕头市人民医院:陈平20.云浮市人民医院:张志广21.珠海市人民医院:石理22.中山市人民医院:黄炫生心脏外科冠心病、风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心脏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1.广东省人民医院:庄建、陈寄梅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艳旗3.广东省中医院:阮新民4.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邹小明5.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钟凯、张希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少波7.东莞市人民医院:周建平呼吸内科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燕斌、谢灿茂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陈荣昌、黎毅敏、李时悦3.广东省人民医院:高兴林、郭纪全、郑勤伟、李静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天托5.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江山平、李建国6.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徳、林琳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正贤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绍曦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挪富10.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吴洁文内分泌科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代谢性疾病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曾龙驿、陈燕铭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海鹏、李延兵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励4.广东省人民医院:杨华章、邝建、吴文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赛美、朱章志6.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萍7.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沈洁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薛耀明9.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胡春玲10.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徐谷根11.中山市人民医院:梁干雄1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孙辽1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张帆14.东莞市人民医院:张秀薇肾内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肾病综合症、多囊肾、肾结石狼疮肾炎等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凡凡、张训2.广东省人民医院:史伟、郝文科3.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魏连波、罗仁4.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姜宗培5.广东省中医院:杨霓芝、刘旭生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阳晓、余学清7.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徐安平8.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邹和群消化内科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胰腺炎、食道炎、胃食道反流综合症、肝硬化、胆囊结石、消化道肿瘤、克隆氏病等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思德、智发朝、张亚历、姜泊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曾志荣、钟碧慧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胡品津、郅敏4.广东省人民医院:王启仪、沙卫红5.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聂玉强、周永健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吴斌7.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其奎、黄开红8.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何敏9.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戈焰、邱健行10.广东省中医院:罗云坚、余绍源、黄穗平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鑫梅、劳绍贤、刘友章12.清远市人民医院:彭铁立13.深圳市人民医院:王立生14.潮州市人民医院:孙光裕15.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李明16.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周宇风湿科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病、产后风湿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岫岩2.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吴启富、肖长虹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余步云、黄建林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纪藩5.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李天旺6.广东省中医院:何弈婷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建林8.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孙尔维9.广州华侨医院:周毅10.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庆文神经科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癫痫、帕金森、脑瘫、老年性痴呆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海军、曾进胜、盛文利、李玲、张成、黄正松2.广东省人民医院:王丽娟、徐书雯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彭英、陶恩祥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聪、潘英5.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中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学强、陆正齐、彭福华、陈晓红7.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漆松涛、潘速跃8.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许治强、梁燕玲、钱东翔9.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田时雨、李铁林、柯以铨、张世忠、段传志10.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谢炜、陈宝田11.广东省中医院:黄培新、刘茂才、梁伟雄、黄燕、李铁林、蔡业峰、杨志敏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培政13.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田时雨14.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高敏15.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方成1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彪17.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章成国18.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吴军19.江门市中心医院:钟建新、伍益20.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陈树丹精神心理科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孤独症、多动症、心理干预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晋碚2.广州华侨医院:潘集阳3.广东省人民医院:林勇强4.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陆小兵蒋泽宇肝胆外科肝胆管结石、肝炎、肝硬化等1.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吕志平2.广东省中医院:池晓玲谭志健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朝曦4.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方驰华高毅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夏金堂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薛平7.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谷维立8.深圳市人民医院:鲍世韵9.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杜发斌10.佛山市中医院:蒋开平儿科感染性肺炎、脑膜炎、智力发育障碍、腹泻、支气管、急性贫血、性早熟、癫痫、肾病、心理发育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曾其毅、王斌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小云、丘小汕、杜敏联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小兵4.广东省人民医院:翟琼香、何少茹、谢衍铭5.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王波、陈运彬、杨杰、乐盛麟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崔其亮7.中山市博爱医院:付四毛8.广州市中医院:肖达民9.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余德钊、周永霞1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周名秀、龚四堂、耿岚岚、周晓光、张丽、刘丽徐翼、陈欣欣11.广东省中医院:许尤佳1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德晖13.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麦智广14.汕头市中心医院:林明祥15.东莞市人民医院:袁慧珍16.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吕波17.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林霓阳生殖医学专业不育不孕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灿权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见桥、龙晓林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梁晓燕4.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刘风华妇科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盆腔炎、宫颈炎1.广东省中医院:李丽芸、王小云、黄健玲、梁雪芳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珍、罗颂平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冬梓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秀杰5.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罗喜平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越波7.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石堒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谢波9.广州华侨医院:谢杏美1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李光仪11.东莞康华医院:田可歌1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吴瑞芳1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志凌产科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前诊断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余艳红、钟梅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游泽山、梁润彩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侯红瑛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建平5.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牛建民、尹爱华6.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崔咏怡、何平7.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李映桃8.深圳市人民医院:林琳华9.中山市人民医院:陈泳珊10.云浮市人民医院:丁红梅耳鼻喉科中耳炎、听力下降、胆脂瘤、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文卫平、史剑波、许庚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郑亿庆、邹华、关中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源4.广东省人民医院:陈少华、张思毅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阮岩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振先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官萍8.广东省中医院:李云英9.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湘平10.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谢民强11.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樊韵平12.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跃建泌尿外科肾尿路结石、肾上腺疾病、前列腺疾病、肾肿瘤、膀胱肿瘤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健、姚友生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国华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平、高兴成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宇平、陈凌武、陈炜5.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刘春晓6.广州军区总医院:胡卫列、何恢绪7.广东省人民医院:刘久敏8.广州华侨医院:苏泽轩9.广东省中医院:陈志强10.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杨国胜11.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刘肇华12.清远市人民医院:曾健文骨科骨折、腰脊椎疾病、人工关节置换、断肢再接、关节软骨损伤、骨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威明、顾立强、杨军林、刘少喻、徐栋梁、朱庆棠、沈靖南、刘小林2.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金大地、黎庆初、蔡道章、樊仕才3.广州军区总医院:吴增辉、尹庆水、夏虹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沈慧勇、黄东生、高梁斌、李春海5.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昆、戎利民6.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史占军、朱青安、陈建庭7.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靳安民8.广东省人民医院:郑秋坚、王义生9.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许学猛、范德辉10.广州华侨医院:查振刚、林宏生11.广东省中医院:黄宪章、刘金文、刘军、周英祝、林定坤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邵敏13.惠州市中医院:谭志宏1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汉士、黄枫、梁德15.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黄东、李贵涛16.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光明17.佛山市中医院:刘效仿18.汕头市中心医院:林本丹19.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巫洪波眼科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肿瘤、眼外伤、角膜病、屈光不正、小儿斜视、弱视等1.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陈伟蓉、文峰、刘泉、王智崇、黄挺、葛坚、余敏斌、卓业鸿、张清炯、吕林、张少冲、刘文、何明光、林晓峰、郑永欣、黄丹平、杨华胜、陈家祺、梁小玲、林小铭、吴明星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沙翔垠3.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勤4.珠海市人民医院:侯光辉5.茂名市人民医院:江波口腔科口腔肿瘤、牙髓炎、种植牙1.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院:廖贵清、侯劲松、曾融生、张志光、李彦、高燕、林正梅、凌均棨、毛学理、郑有华、许跃2.广东省口腔医院:章锦才、张雄、周磊、曾雄群、刘曙光、郑俊发、周会喜、薛国初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潘朝斌、陈伟良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翁志强皮肤科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赖维、陆春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郭庆3.广东省人民医院:董秀芹4.广东省中医院:禤国维、范瑞强、陈达灿5.广东省皮肤病医院:杨斌、陈永锋麻醉科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黑子清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曹铭辉感染科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汪能平、侯金林、骆抗先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李刚、林炳亮、谢冬英针灸科1.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王升旭2.广东省中医院:陈全新、符文彬、徐振华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家维、庄礼兴、李素荷中医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王昌俊2.广东省中医院:林启展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冼建春4.汕头市中心医院:吴芳汀5.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泽雄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宏志7.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冯崇廉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吕英9.广州华侨医院:沈英森1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洪杰斐1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钟启腾急诊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覃铁和、曾红科、陈纯波2.广东省中医院:梅广源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南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子通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晓辉6.揭阳市人民医院:李奕琏康复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张鸣生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窦祖林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马超4.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刘悦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潘翠环6.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王于领7.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常燕群普通外科1.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向国安、高鹏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国新、雷尚通3.广东省人民医院:杜嘉林、李勇4.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黄宗海、俞金龙5.广州华侨医院:王存川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卫洪波7.中山市人民医院:师天雄8.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建文9.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王芝钧10.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威11.江门市中心医院:周毅12.梅州市人民医院:吴祖光13.茂名市人民医院:陈斌14.汕头市中心医院:王小忠器官移植科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王长希、朱晓峰、陈立中整形外科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高建华2.广州华侨医院:刘宏伟影像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丛淑珍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刘鸿圣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明德肿瘤专业部分专家胸部肿瘤肺癌、气管癌、食管癌、纵隔肿瘤、胸膜肿瘤、胸壁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戎铁华、王欣、林鹏、张兰军、龙浩、傅剑华2.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陈刚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健、李洪胜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5.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杨劼胃肠胰癌胰腺癌、直肠癌、胃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志伟、陈映波、万德森、潘志忠2.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林锋、彭俊生、陈双、汪建平、兰平、任东林、王磊、康亮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崔书中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韩方海5.深圳市人民医院:夏利刚肝癌1.广东省人民医院:区金锐、简志祥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捷、闵军、陈涛、陈汝福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升平、陈敏山、元云飞、郭荣平4.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周杰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规划、杨扬乳腺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名添、王曦、谢小明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姚和瑞、宋尔卫3.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4.广东省中医院:林毅、刘鹏熙、司徒红林5.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韦伟妇科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子宫肉瘤、外阴癌、阴道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继红、张彦娜、郑敏、李艳芳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书忠3.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志刚鼻咽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钱朝南、麦海强、郭翔甲状腺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安奎、宋明、郭朱明、张诠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3.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彭汉伟泌尿肿瘤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癌、肾上腺囊肿、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无功能的肾上腺肿瘤、和肾上腺转移癌、列腺癌、阴茎癌、膀胱肿瘤、睾丸肿瘤、尿道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韩辉、周芳坚、刘卓炜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血液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吕跃2.广东省中医院:梁冰、李达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林东军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周淑芸、刘启发6.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苏永忠神经肿瘤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转移瘤、颅咽管瘤、血管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等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忠平、牟永告2.广东省人民医院:詹升全肿瘤内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张力、李宇红、李志铭、徐瑞华、林桐榆、黄慧强、夏良平2.广东省中医院:刘伟胜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锐深4.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马冬5.广州市中医医院:张华6.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李爱民、张军一7.广州市肿瘤医院:潘春华8.东莞市人民医院:王在国9.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杜彩文生物治疗科分子靶点药物、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细胞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利民、张晓实放疗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骏、罗伟、吴少雄、孙颖、刘孟忠、夏云飞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秀萍肿瘤介入治疗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叶小卫2.珠海市人民医院:陆骊工儿童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孙晓非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方建培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学群分子诊断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建永核医学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樊卫临床研究中心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洪明晃影像介入中心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沛宏、范卫君、黄金华、张福君、谢传淼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建勇中医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蓓、胡丕丽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邬晓东、苏旭春病理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刘艳辉2.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云径平、谢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