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许叔微论治疫病~

宋代名医许叔微论治疫病~许叔微(1079-1154 年),字知可,号白沙,宋代杰出医学家,晚年定居无锡太湖之滨马迹山“梅梁小隐”,潜心学术,著书行医,1144 年著《普济本事方》,1149 年著《伤寒九十论》,为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与《伤寒论》经方大成之医家,对龙砂医学的形成影响深远,为龙砂医学学术特质之肇源。
《伤寒九十论·风温证第四十四》己酉,虏骑破淮阴,疫疠大作,时有王朝奉寓天庆,得疾,身热自汗,体重难以转侧,多眠,鼾睡,医作三阳合病,或作漏风证,治之不愈。
予曰:此风温病,投以葳蕤汤、独活汤,数日瘥。
(许叔微)论曰:仲景云见太阳病脉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又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大抵温气大行,更遇风邪,则有是证。
令当春夏,病此者多,医作伤寒漏风治,非也。
不是火不可下,不可大发汗,而仲景无药方。
古法谓可取手少阴火、足厥阴木,随经所在而取之,故用葳蕤汤、独活汤辈为宜。
若发热无下证者,当用知母石膏汤,误汗之,则防己黄芪汤救之。
按:葳蕤汤见《备急千金要方》: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石膏。
为麻杏石甘汤之变相。
独活汤见《普济本事方》:独活、羌活、防风、人参、前胡、细辛、五味子、沙参、茯苓、半夏曲、酸枣仁、甘草。
2《伤寒九十论·青筋牵引证第五十三》吴德甫戊申春病伤寒,先寒后热,项筋强急,脚蜷缩不得伸,医者欲以麻黄辈除其颈强,又欲桂枝加附除其足缩,予曰:皆非治也。
此时行疫气,病为青筋牵引,投以柴胡地黄汤,三服而病已。
论曰:庞安常论四时受乖气而成脏腑阴阳湿毒者,春名青筋牵,夏曰赤脉攒,秋名白气狸,冬名黑骨温毒,四季中十八日名黄肉随。
春气(一说毒气)在头项,使人青筋牵急,故先寒后热,脚缩不得伸盖谓此。
古代名医 陈自明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陈自明生平简介姓名陈自明字良甫、药隐老人别名暂无资料。
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南宋出生地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主要成就辑成《外科精要》、《妇人大全良方》擅长领域外科、妇科代表作品《外科精要》、《妇人大全良方》一、陈自明简介:陈自明,南宋医学家。
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明医书院医谕。
因认为前代妇科诸书过于简略,曾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
采集各家学说之长,附以家传经验,辑成《妇人大全良方》,于妇科证治方法,收集较为详备。
另着有《外科精要》等。
二、人物介绍:陈自明(1190—1270年),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一作良父,晚年自号药隐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汉族江右民系。
陈自明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随父学医。
14岁即已通晓《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学著作,并将名家医论与祖传经验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
与崔嘉彦、严用和、危亦林、龚廷贤、李梴、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
著有《管见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
三、主要著作:暂无资料。
四、学术内容:陈氏对妇女的生理特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均进行了总结,可见其学术思想的概况。
他强调了妇女月经的先天来源,突出了冲任、天癸与月经的关系,同时亦不忽视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在月经产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他还将妇女的生理发育和病理变化分为三个类别,即室女、已婚和七七天癸尽数之后,即青春未婚期、已婚期、绝经期三个阶段,来归纳分析不同的病证。
即室女期,由于青春期的变化,思虑积想等情志变化为多,故其病多在心脾。
而对于绝经之后的胞宫出血,则多考虑肝肾虚热。
至于一般的月经失调,则认为多与冲、任、肝、脾有关。
对于妇科诸病的病机,陈氏抓住主要病理变化,注重气血逆乱,经脉逆行,五脏功能失常,生化告竭等方面,可谓治病求本。
陈氏论述外科,强调火热为病变之主体,将痈疽的病因总结为“一天行,二瘦弱气滞,三怒气,四肾气虚,五饮冷酒,食炙煿,服丹药。
各朝代名医及代表医籍

医家:一、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生卒年代不详,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因其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同时反对巫术治病,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
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
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
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
即: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二、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中医古今名医之宋金元名医--王惟一

中医古今名医之宋金元名医--王惟一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是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古今名医之宋金元名医--王惟一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家。
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
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家。
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
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
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宋史·艺文志》载有王氏《明堂经》3卷,惜未传世,天圣四年(1026),宋政府再次征集、校订医书,王惟一奉诏竭心,考订针灸著作。
仁宗以为“古经训庆至精,学者执封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复令创铸铜人为式。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夏竦序》中国书店影印本,1987),于是王惟一负责设计,政府组织工匠,于天圣五年(1927)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王氏新撰针灸著作遂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由政府颁行全国,与针灸铜人相辅行世。
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脱简错讹甚多,用以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差错事故。
宋金元名医表

成无己
宋金元
王履
宋金元
戴思恭
宋金元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婺州浦江(今属浙江诸暨县)人,家世业儒,并数世业医。父戴士尧(1307~1349) 是文学家戴良之兄。早年弃儒学医;弟思温,字原值,号益斋,亦以医名。元至正三年(1343),戴士尧携子思恭、思温至义 鸟,投丹溪门下学习。戴氏还从罗知悌学过医。 洪武间,以太医院石逵荐,入为御医。受朱元璋赏识,授迪功郎、正八品御医,建文初,升任太医院使。永乐元年(1402),乞 归,奏章四上,方准其请。 戴氏临证,辨证细,用药准,着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本草摘抄》、《类证用药》;《推求师意》、校补有朱丹溪的《 金匮钩玄》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刊于1443年,以论述内科杂病证治为主。 《推求师意》为阐发丹溪未尽之意而作,原无刻本,嘉靖中汪机得之,为汪氏弟子陈桷校刊,书名为汪氏所题。凡2卷。 《金匮钩玄》,朱丹溪撰,戴氏作了订正和校补,约成于1358年,凡3卷。 戴氏尊丹溪,对六郁辨证及治法,都很精审。指出传化失常是致郁关键,在郁证中又以中焦致郁居多,深化了丹溪六郁之说。戴 氏对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诸家说,俱深入钻研,择善而从,不拘一家,无门户之见。 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晚号樱宁生,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 姚县》。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通经史诸家。先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名医王居中学医。研读《素问》、《难经》,颇 有心得,遂着成《读素问抄》和《难经本义》二书。继之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诸家之说,融会贯通,深有造诣。后 来又随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学习针法,遂对经络悉心研究,取《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的理论,撰成《十四经发挥》3 卷。 滑氏医学著述除以上3种外,还有《读伤寒论抄》、《诊家枢要》、《痔瘘篇》、《医韵》等。后二书散失。
北宋名医——精选推荐

北宋名医
苏颂(1020~1101),字⼦容。
原籍为泉州同安县(今属厦门市)。
因同安旧属南安县,故有称其为南安⼈。
苏颂之⽗苏绅是仁宗朝有名的⽂字侍⾂。
曾为官润州丹阳(今属江苏),死于任上,苏颂因随⽗徒居丹阳,故亦⾃称丹阳⼈。
苏颂幼承家教,勤于攻读,深通经史百家,学识渊博,举凡图纬、阴阳、五⾏、星历、⼭经、本草⽆不钻研。
庆历⼆年(1042)中进⼠。
苏颂作为历史上的杰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学⽅⾯的突出贡献。
苏颂在馆阁期间,曾与掌禹锡等⼈奉诏校注《开宝本草》,在编修过程中,苏颂等建议编撰绘有药图的本草书与《嘉祐本草》并⾏。
这⼀建议很快得到朝廷批准,仁宗敕命由苏颂主持其事。
苏颂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考虑到“考证群书,资众见则其⼯易就;论著⽂字,出异⼿则其体不⼀”,对全书关于形态描述的均予著录,其中虽有与旧说相背的,但亦予保留。
若与⽂献有联系者,即以形类相假⽽归附之。
还搜集了许多民间习⽤药,附在功⽤相同的药物条件之下,终于在嘉祐六年(1061)编成此书。
古代名医 许叔微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许叔微生平简介姓名许叔微字知可别名许学士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宋代出生地区真州白沙(今江苏省仪征县)主要成就经方派创始人之一擅长领域暂无资料。
代表作品《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一、许叔微简介: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今江苏仪征县)白沙人,南宋医学家。
曾为翰林学士,成年后发愤钻研医学,活人甚众。
所著《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书中共收录方剂三百余首,按病种分为二十五门。
该书是许氏数十年医疗经验的结晶,采方简要,理论清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著书存世较少。
此外,尚有《活法》、《辨证》、《翼伤寒论》等书,因久已失传,无从稽考。
二、人物介绍: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号白沙,又号近泉,真州白沙(今江苏省仪征县)人,宋代杰出的医学家、研究和活用《伤寒论》之大家、经方派创始人之一,曾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许叔微心慈近佛,志虑忠纯,遇事敢言,为人豪爽,弃官归医,终享“名医进士”之誉,百姓奉为神医。
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普济本事方后集》传世,另著《活法》、《辨类》、《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现已散佚。
三、主要著作:他一生著述颇丰,辑有《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10卷、《续本事方》10卷(均收入《四库全书》)。
著有《伤寒百证歌》5卷、《伤寒发微论》2卷、《伤寒九十论》(合称《许氏伤寒论著三种》)、《治法》、《辨证》、《翼伤寒论》、《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
四、学术内容: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
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在其学术思想中较突出的是对脾肾关系的理解,认为肾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之中又当以肾为主,补脾“常须暖补肾气”。
宋朝的医学家名录

宋朝的医学家名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朝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宋朝时期,医学家们承袭了古代中医药的经验,结合了新的思想和技术,推动了医学的繁荣与发展。
以下是一些宋朝时期活跃的医学家,他们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孙思邈(581年-682年)孙思邈是唐宋时期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千金要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孙思邈的医术精湛,深受皇室和民众的尊重和信任。
他治疗了许多重病,针灸疗法、草药配方和诊断方法都为后世所推崇。
2. 张仲景(150年-219年)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也被誉为中医药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国最早的内科学类书籍,被视为中医学的重要著作。
张仲景以其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效地治愈了许多疾病,对后世的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朱震亨(1281年-1358年)朱震亨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尤以其对妇产科的研究而知名。
他的著作《朱氏产科大全》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系统介绍妇科疾病的医学书籍之一。
朱震亨针对妇科特殊病症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治疗方法,为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4. 仲景之子汤慎行(1660年-1718年)汤慎行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的儿子。
他的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上。
他的著作《千金眼科秘录》对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详尽而准确的指导。
汤慎行的贡献被广泛认可,成为后来眼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5. 苏恭书(1036年-1103年)苏恭书是北宋时期的医学家和书法家。
他在医学领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妇科研究上。
他的著作《两仪推背图》是他对妇产科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对妇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恭书的医学研究十分深入,为后世的医学和妇科学奠定了基础。
6. 杨上善(1153年-1219年)杨上善是南宋时期的知名医学家。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骨伤科学研究。
他著有《肘后方》一书,全面介绍了骨伤科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杨上善对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准确,手法熟练,成为该领域的泰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名医录宋代名医录一、许胤宗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
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有名,能干脉诊,用药矫捷变通,不拘一法。
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见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是以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正视评脉,以根究病原,主张病药相称,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
生平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二、甄权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七年(541),卒于唐贞不美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
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
生平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告退。
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弃旧容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要领;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
贞不美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平易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摄生之道。
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
昔时寿终。
甄氏生平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
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机密》等著作,对后裔有必然影响。
三、甄立言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年夜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不美观年间(627~649)。
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
立言医术娴熟,能干本草,善治寄生虫病。
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机密》中见到。
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机密》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实。
四、孙思邈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裔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
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水淳元年(682),享年101岁(关于孙思邈的生年说法很多,首要有三种,一样寻常较公认的是生于隋开皇元年(581)之说:还有生于是西魏帝太统七年月日(541);另有生于染天得篮十四年(515)之说,这里取公认的说法)。
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期间就勤苦以医为业,吃苦研习岐黄之术。
成年往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从事医学及炼丹勾当。
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咸亨四年(673年)曾肩负认真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674)即称病辞归。
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
同年孙思邈弃世,遗命薄葬。
子名行,天授中(690~692)曾任风图侍郎,孙名溥,曾为萧县(今安徽萧县)县丞。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常识汜博、医术精深的医家。
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定,按照临床必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丹方,矫捷多变,疗效显着。
他对平易近间医疗经历极为正视,通俗不辞辛勤地驰驱风尘,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
他不只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养生、食疗、针灸、防备、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宏壮空阔的药物学常识和精深的针灸妙技。
孙氏生平以济世活酬报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恻隐心,他提出“年夜医稿诚”,要求年夜夫对妙技要精,对病人要诚。
他以为年夜夫在临症时应,当真认真,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一样看待;治疗中要精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企图名利(见《备急千金要方》。
序例。
御医精诚,人平易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宋本)。
这也恰是他身材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
他曾亲身治疗照顾护士麻风病人达六百余人,他的尊贵医德足为百世师范。
孙思邈积八十余年医学经历,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周全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历和药物学常识,厚实了我国医学内容。
他的医学思惟和学术成绩首要回响反映在:成长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并集唐过去医方之年夜成。
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了解进步到一个新水平,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妙技;药物学上,正视隧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征求、炮制和贮藏;在妇幼保健方面,夸大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成立专科创设了前提;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倡导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成长有促进浸染,并且,厚实了养发展寿理论,讲究卫生,拦截服石。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年夜多已散佚无存。
首要有:《千金摄生方》一卷、《千金髓方》等18种,另外,现尚存世之眼科专著《银海轻微》乃托名孙氏之著。
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崇高职位地方,受到历代人平易近的热爱和拥戴。
他死后,人平易近为他修庙立碑,直至今天他的老家陕西耀县孙家塬另有孙氏祠堂,内有孙氏泥像。
耀县药王山有药王庙、拜真台、洗药池、太玄洞等孙氏勾当遗迹。
五、张宝藏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糊口于公元六世纪。
唐贞不美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平易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毕拨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
太宗服药后,痢即康复。
宝藏是以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六、崔知悌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约生于隋,年夜业十一年(615),座于唐垂拱元年(685),享年70岁,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唐咸亨中(670~674)为尚书右丞。
调露元年(679)官至户部尚书。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于政事之暇,喜从事医疗勾当。
善于针灸,临床诊治,审病制方颇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为有名,被收入《外台机密》名为“灸骨蒸法图”,即世传崔丞相灸法。
他的著述、文献可考的首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产图》一卷,均已亡佚,可于《外台机密》中见其或许。
还有《崔知悌集》五卷,《律例》二卷。
七、张文仲张文仲,约生于唐。
武德三年,(620),卒于唐。
圣历三年(700年)。
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太医、后至尚药奉御。
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
他以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耽延病机而致衰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概略塞责不异,然而人道各异。
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一直,别的则隋病情策动,姑且治之。
患平易近风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时节,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旧唐书。
张文仲传第141,卷191,中华书局1975年月日初版》,时武则天令其集当时名医合营编撰平易近风诸方,并诏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
文仲撰四季常服及轻重年夜小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
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
《外台机密》中可见其部分内容。
八、韦讯韦讯,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不美观十八年(644),卒于开元二十九年(741)。
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羽士,精医术,则天时(684~690)为侍太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
中宗景龙年间(707~710)任光禄卿,掌御伙食,时年已古稀,不久告老旋里。
他施药济人,巡医于平易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
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擢官不受,回归家园,世仰为药王。
玄宗赐号药王,死后配祀药王庙。
九、王焘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670),卒于天宝十四年(755),(今陕西县)人,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
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年夜,司勋郎中。
焘有二子,宗子遂,曾为年夜理寺卿,次子遘,曾为姑苏刺史。
王焘年少多病,年长快乐喜好医术,其母疾病弥年,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勤苦学医,八世纪初他曾任职于弘文馆(唐代国家藏书处)长达二十余载,在此时期,他博览古代医学文献数千卷。
凡所览阅之书,均遂条采摘记录,堆集了年夜量资料。
天宝年间(742~755)他因故被贬至房陵(今属湖北),后出守年夜宁。
正值当地疾病风行,王氏取所录经方,亲施方药,疾者多解围治,遂勤苦编撰一部医方年夜全。
于天宝十一年(752)著成《外台机密》四十卷传世。
他的另一部著作《名台要略》十卷,为《外台机密》之简本,惜已亡佚无存。
十、鉴真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各人,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4)。
鉴真祖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景贫寒,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年夜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削发,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
景龙初年(708)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
开元元年(713)回到扬州时,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任扬州年夜明寺主持。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并约请高僧赴日弘法授戒。
天宝元年(742))鉴真接管日本连气儿人约请。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高足祥彦、道兴等起头东渡。
十年之内五次泛海,赴汤蹈火,均未乐成。
第五次东渡失踪败后,62岁的鉴真各人双目失踪明,他的年夜高足祥彦圆寂,约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洪志始终不移。
唐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高足40余人第六次动身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年夜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年夜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都城平城京(今天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昌年夜迎接。
鉴真是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各人。
当时日本天色皇、皇后、皇太子和其余高级官员都接管了鉴真的三师七证授戒法,皈依空门高足,唐乾元二年(759年,今日本天平宝字三年,鉴真在奈良效区建树招提寺,并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传布,这天本印板之初步。
鉴真通达医学,能干本草,他把我国中药分辩、炮制、配方、保藏、应用等妙技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激情亲切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高足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踪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分辩药物真伪,辨之无误,是以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开山祖师,日本之神农。
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764今日本天平宝字七年)蒲月六日圆寂。
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年夜和尚五字。
《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