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电刺激

合集下载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痛症状,它通常发生在带状疱疹发作之后,患者会感到持续的疼痛或灼热感,这种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为了缓解这种疼痛,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以及手术疗法。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也成为了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是一种通过在患者的脊髓上植入电极并通过脉冲电流来刺激神经,从而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

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Pulsed Radiofrequency of Dorsal Root Ganglion,PRDRG)则是通过使用无线射频电磁场来对背根神经节进行脉冲射频刺激,从而减轻疼痛。

这两种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优劣差异。

就治疗原理来看,SCS是通过刺激脊髓上的神经来减轻疼痛,而PRDRG则是通过刺激背根神经节来缓解疼痛。

这两种方法的治疗机制不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疼痛产生不同的影响。

SCS通过影响脊髓传入神经的途径,从而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而PRDRG则是直接作用于背根神经节,通过调节神经节的电活动来减轻疼痛。

因此就治疗原理而言,两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效果方面,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SCS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PRDRG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但在一些研究中其治疗效果不及SCS。

因此就治疗效果而言,SCS在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可能更为优越。

在治疗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SCS和PRDRG也存在一些差异。

SCS需要进行植入手术,并且需要患者使用外部的电刺激装置,这些都增加了治疗的风险和不便。

而PRDRG则是通过无线射频刺激,无需进行植入手术,对患者来说更为方便和安全。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常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是以皮肤感觉神经为主要受累部位,并可引起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常见且顽固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持续的疼痛和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优劣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的优劣进行比较和分析。

脊髓电刺激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在脊髓上进行电刺激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神经冲动的传导来减轻疼痛。

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疗效持久,能够长期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脊髓电刺激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

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安全性较高,手术风险较小。

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缺点也是不可忽视的。

脊髓电刺激手术风险虽小但也不可避免,患者需要接受手术的风险,而且手术后还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脊髓电刺激治疗的成本相对较高,对患者来说可能存在经济负担。

植入的电极可能会出现移位、断裂等问题,需要定期进行调节和更换,影响患者的生活。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一种通过应用高频电流刺激神经进行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轻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相比脊髓电刺激,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的优势在于手术风险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不需要植入电极,较少出现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的成本较低,相对更加经济实惠。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射频治疗的疗效相对较短,需要定期进行治疗。

射频治疗的个性化程度相对较低,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不够灵活。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神经痛,对一些顽固性疼痛可能效果不佳。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两种常用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方法,它们各有优劣。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脊髓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是指将脊髓刺激器的电极安放于椎管的硬膜外腔后部,通过电流刺激脊髓后柱的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从而治疗疼痛或其它疾病。

远古时人类就知道电可以治疗疼痛。

1967年3月Shealy(1)首先通过椎板切开方法将电极置于脊髓背侧柱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来刺激脊髓。

至1975年,Dooley提出了经皮穿刺将电极置人脊髓背侧硬膜外腔的新方法。

但在以后数年间,由于对适应症缺乏更深入的了解、仪器性能的不稳定,迟迟未被推广。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及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对SCS的治疗机制又有了重新认识。

虽然在病例选择、疗效评估方面尚存疑问,但神经源性疼痛综合症(neuropathic pain syndrome)和缺血性疼痛(ischaemic pain)已成为首选适应症。

近期临床实践还表明:神经源性头面部疼痛和中枢性去传入痛(如脑卒中后中枢痛)等两种顽固性疼痛综合症对SCS治疗的反应较好。

不同国家,其应用范围差别也较大,据资料统计(2),每年有超过10,000例患者安放脊髓刺激器,其中一半是在美国,一些是在欧洲。

有些疼痛,当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SCS却有效,但也有无效病例。

一、 SCS的组成及作用机制(一)组成:脊髓刺激器的整套神经刺激系统包括:刺激电极、延长导线和电脉冲发生器。

刺激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后,由电脉冲发生器发生电流,经延长导线到达电极,刺激脊髓神经达到治疗效果。

电极有单极、双极及多极阵列等多种,多电极可增加电场的刺激范围和部位,从而提高了操作的成果和疗效。

(3)电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设定、开启、关闭均由体外监测控制器调控。

刺激范围可为0.1-1.0ms,1-120Hz,0-10V,最大输出电压为10V。

电极插入后的定位,以受刺激节段支配的肌肉发生颤搐为标准。

如果电极尖端恰在正中,双侧均有颤搐。

操作时应借助X线透视或CT扫描。

充分确认镇痛效果后,把发生器埋入上腹部皮下并与插入导线相连。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疱疹和神经痛。

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症状之一,通常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被广泛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但它们之间的优劣差异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将从治疗原理、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方面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以便患者在求治时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从治疗原理来看,脊髓电刺激是通过植入导管和电极在脊髓上产生电场,以干扰传送至脑部的疼痛信号,从而达到减轻神经痛的目的。

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通过在脊神经根节附近送入高频脉冲电流产生的热效应,破坏传送疼痛信号的神经纤维,从而达到缓解神经痛的作用。

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治疗原理有所不同,脊髓电刺激主要是通过干扰疼痛信号的传输,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则是通过破坏神经纤维来缓解疼痛,因此在治疗效果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我们来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

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脊髓电刺激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显著减轻疼痛的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在治疗效果上也是有一定优势的,特别适用于那些顽固性神经痛的患者。

从治疗效果上来看,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但在具体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两种治疗方法在并发症和安全性上也有所不同。

脊髓电刺激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导管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同时也存在带电极或脉冲发生器附近的疼痛和感觉异常等风险。

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虽然在操作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但相对而言风险较小,且术后痛苦不太明显。

在治疗安全性上,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可能相对更加安全可靠。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各有其优劣之处。

脊髓电刺激 植入标准

脊髓电刺激 植入标准

脊髓电刺激植入标准
脊髓电刺激是一种治疗慢性疼痛和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技术。

植入脊髓电刺激装置需要符合一系列标准和规定,确保植入程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般性的脊髓电刺激植入标准和指南:
1.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在美国,FDA颁布了
一系列标准和规定,规定了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安全性和
有效性要求。

对于脊髓电刺激装置,FDA的批准和监管是必要
的。

2.ISO 14708标准:ISO 14708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
关于植入式医疗器械的一般性标准。

它包括了与植入式电刺激
设备相关的一些通用性规范。

3.ANSI/AAMI标准:美国医疗器械协会(AAMI)和美国国家标
准学会(ANSI)共同发布的标准可能包含了一些与电刺激设备
植入相关的指南。

4.医疗器械制造商的指南:医疗器械制造商通常会发布与其产品
相关的使用和植入的指南。

这些指南提供了具体的技术规范和
操作流程。

1.临床实践指南:医学专业组织和卫生机构可能发布关于
脊髓电刺激的临床实践指南,其中可能包括有关植入过程
的建议和标准。

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士在考虑脊髓电刺激治疗时,应该遵循适用的法规和指南,确保植入程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植入脊髓电刺激设备通常
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和团队来执行。

脊髓电刺激 电极材料

脊髓电刺激 电极材料

脊髓电刺激电极材料
脊髓电刺激是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通过植入电极在脊髓附近的特定位置,通过电刺激来改变神经信号的传递,从而减轻疼痛。

电极材料在脊髓电刺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电极材料包括铂、白金、不锈钢和铱等。

首先,铂是一种常用的电极材料,因为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减少对组织的刺激和损伤,有助于提高电刺激的效果和持久性。

其次,白金也被广泛应用于脊髓电刺激电极的制造中。

白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能够确保电刺激信号的传输稳定和可靠。

不锈钢是另一种常见的电极材料,它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耐用性,能够在植入后长期稳定地工作,但相对而言生物相容性稍逊于铂和白金。

此外,铱也被用于制造电刺激电极,它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耐腐蚀性,能够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总的来说,电极材料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其生物相容性、导电性能、耐腐蚀性以及机械强度等因素,以确保电刺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选择电极材料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的治疗需求,以制定最合适的方案。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脊髓电刺激和电极材料的相关知识。

脊髓电刺激 植入标准

脊髓电刺激 植入标准

脊髓电刺激植入标准摘要:1.脊髓电刺激的简介2.脊髓电刺激的植入标准a.适应症b.术前准备c.植入过程d.术后护理3.脊髓电刺激的潜在风险与注意事项4.总结正文:脊髓电刺激是一种治疗慢性疼痛和运动障碍的先进技术。

通过在脊髓附近植入电极,对疼痛信号进行干扰,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然而,脊髓电刺激的植入并非人人适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植入标准。

首先,脊髓电刺激的适应症包括:难治性疼痛、神经性疼痛、慢性疼痛综合征、运动障碍等。

患者在考虑接受脊髓电刺激前,需向专业医生咨询,确保符合植入标准。

其次,术前准备是脊髓电刺激植入的关键环节。

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无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症。

此外,还需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MRI、CT 等,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脊髓情况,设计最佳的电极植入方案。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脊髓电刺激的植入过程。

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医生会在患者的背部做一个小切口,将电极植入到脊髓附近。

电极的位置和数量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

植入过程中,医生会进行电生理测试,以确保电极能够有效地干扰疼痛信号。

整个手术过程通常在一到两个小时之间。

术后护理对脊髓电刺激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恢复锻炼,并定期复查。

在恢复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腰部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通常会在数周内逐渐缓解。

同时,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咳嗽,防止电极移位。

尽管脊髓电刺激具有较高的有效率,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此外,植入脊髓电刺激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如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接受脊髓电刺激植入前,患者需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之,脊髓电刺激作为一种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法,需要满足一定的植入标准。

患者在接受脊髓电刺激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完成术前准备、植入过程和术后护理。

脊髓电刺激管理慢性疼痛2024PPT

脊髓电刺激管理慢性疼痛2024PPT
脊髓电刺激管理 慢性疼痛
适应证与推荐意见 患者选择、筛查及宣教 SCS测试期注意事项 SCS植入期注意事项
适应证与推荐意见
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
幻肢痛的适应证
幻肢痛是SCS的一种适应症,包 括在疼痛科医生提供的治疗中。
慢性难治性心绞痛的 处理方式
慢性难治性心绞痛可以通过SCS 进行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 状。
缝线脓肿和皮肤炎症等浅表部位感染的治疗方法
浅表部位感染的处理
如怀疑有深层感染,应移除所有植入物予以抗生素治疗直至感染完全消除后再 行植入术。
二次植入术的要求
二次植入术应在既往感染未累及部位进行,避免再次引发感染。
抗生素的使用
对于缝线脓肿和皮肤炎症等浅表部位感染可予以抗生素治疗。
感谢观看
药物使用障碍者的风险提示
告知超重/肥胖、目前吸烟、服用 大剂量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存在较 高的治疗失败风险及植入SCS后 需移除设备的风险。
心理与社会因素的筛查重要性
由参与多学科疼痛管理的心理学 家或精神病学家进行心理与社会 因素筛查。
SCS测试期注意事项
预防手术感染的措施
01
02
03
全身和局部预防手术感染措施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疾病 类型等,调整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剂 量。
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
使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期间,需定期 进行血液检查,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
对存在轻度药物使用障碍者的评估
轻度药物使用障碍者的评估方

采用个体化临床评价的方式决定
其是否接受 SCS 测试。
SCS对幻肢痛和慢性 难治性心绞痛的效果
对于幻肢痛和慢性难治性心绞痛 ,SCS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电刺激使用脊髓刺激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治疗慢性疼痛,最初由C. Norman Shealy等于1967年提出,并首次将刺激电极植入脊髓背柱治疗疼痛获得成功。

当初该技术仅使用在某些不适宜手术的慢性顽固性疼痛病例。

从上世纪70年代起,SCS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随着硬膜外永久性埋植脊髓刺激系统的出现,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在疼痛临床受到广泛重视,近30多年来,对该技术的病理生理、适应证、预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SCS已成为当今临床疼痛领域里的一项重要镇痛技术。

目前在全球每年有5万以上病例进行脊髓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约80%。

一、镇痛机理关于脊髓刺激的作用机制有许多理论,包括门控机制的激活,脊髓丘脑通路的传导阻断,脊髓以上机制的激活,以及某类神经调质的激活或释放等。

1.门控机制纤维的电刺激可逆行抑制被刺激的脊髓节段细纤维痛觉信息的接收。

他们将这称为脊髓后柱刺激(dorsal column stimulation,DCS)。

现在已知这种电刺激抑制痛觉的现象,不仅在脊髓后柱,在脊神经后根部以及脊髓的其它部位也有这种现象。

故脊髓后柱刺激一词现已为“脊髓电刺激”(SCS)取代。

β纤维传导的,同样也会聚、终止于脊髓的这个“门”。

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对粗纤维信息的接收,如触觉和振动觉,将关闭接受细纤维信息的“门”,即对脊髓后柱的A- β纤维传入脊髓的。

这些纤维终止于背角的胶质,即脊髓的“门”。

同时,其它的感觉信息,如触觉或振动觉,是由粗大的有髓鞘A-δMelzack和Wall在1965年发表了门控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外周,疼痛的“电-化学”痛性信息是通过直径较细的无髓鞘的C纤维,还有少量的有髓鞘的A-外周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以及皮肤疼痛感受器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均可产生类似DCS的神经抑制。

但在脊髓后柱受到损伤的情况下,DCS的神经抑制作用,在损伤平面以下消失,而损伤侧柱则没有影响。

和此类似的,Handwerker等对麻醉猫的单侧背角神经元进行研究,发现电刺激皮肤有鞘传入神经纤维,可对背角内细胞(对有害的辐射热刺激有反应,对低阈值皮肤机械刺激感受器的输入也有反应)的放电现象具有抑制作用。

2.脊髓丘脑通路的传导阻断脊髓刺激可节段性地抑制疼痛的另一个理论是,刺激阻断了脊髓丘脑通路上的电化学信号的传导。

电流在通过脊髓局部时,受刺激的神经元可产生某些信息传导功能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主要表现为痛觉的神经传导功能受阻。

3.脊髓以上机制的激活刺激脊髓可使脊髓上位神经元发生变化,影响痛觉的传导或调制。

Saade等研究了刺激脊髓上位中枢可能产生的效应,在刺激电极的尾端切断后柱,使用两种类型的大鼠疼痛试验模型,甩尾试验和甲醛试验,分别代表了两类不同的神经生理机制:相位性疼痛和紧张性疼痛。

以长期植入的电极(头端朝向,双侧后柱损伤)刺激后柱。

结果显示,两种痛觉试验模型,相位性疼痛和紧张性疼痛,后柱刺激均有明确的镇痛作用。

认为镇痛作用和激动了脊髓上位的痛觉调制中枢有关。

4.交感传出神经的中枢抑制性机制在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中,都观察到类似血管舒张的现象,故推测可能和SCS激活了影响交感传出神经的中枢抑制性机制有关。

这些血管舒张反应可能继发于SCS缓解疼痛后的效果,也可能继发于对细小的传入纤维的逆向影响,还可能继发于对中枢对交感从脊髓传出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直接作用。

SCS反应性血管舒张,另一种可能的机制是这种刺激使血管舒张物质释放出来,如血管活性肽,P物质,或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最近,Croom等已发现,高频刺激时的外周血管舒张,实际上是逆行激动了后根内的C纤维,引起了外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从而导致刺激诱导的血管舒张。

SCS在动物试验中引起的血管舒张,也在临床使用该项技术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引起疼痛得到很好验证。

对血管闭塞性或血管痉挛性疾病的患者,SCS后疼痛明显减轻,疼痛性缺血性溃疡显著愈合。

在一项34例重度肢体缺血的患者研究中,大部分都有休息时疼痛和缺血性溃疡。

其中26例患有动脉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1例患有Buerger病,7例患有重度的血管痉挛性疾病。

治疗组共有94%的患者疼痛得到缓解,50%的患者溃疡愈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均为期16个月的随访当中,刺激组中只有38%的患者后期进行了截肢手术,而相应的无刺激的对照组,该值高达90%。

在欧洲,外周血管疾病已成为当前SCS的主要适应征。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CS后体循环的改变微乎其微,但皮肤毛细血管密度却显著增高,红细胞速率增快,钠荧光素灌注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同时SCS后钠荧光素出现时间缩短,反映了SCS以后微循环的显著改变。

5.神经调质的激活或释放-促脂解素含量增加。

β-内啡肽和βSCS后患者疼痛缓解常常较实际的脊髓刺激超出数分钟,数小时,数天,甚至长达一个月以上。

这种现象提示,脊髓电刺激之所以具有较长的刺激后效应,和刺激导致中枢释放某些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造成长时间的痛觉缓解有关。

如有研究发现,SCS后脑脊液中的肾上腺素、P物质、GABA、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增多增多。

也有证据表明,SCS后部分患者脑脊液内二、适应证选择(1)有明确的病理学改变;(2)非介入性治疗失败;(3)进一步的矫正手术不能缓解病人的疼痛;(4)没有非治疗性药物的依赖;(5)无精神障碍;(6)原发性放射性肢端痛;(7)测试成功;(8)没有禁忌症(败血症、凝血障碍等)。

其中国内外公认的最佳适应症有:背部手术失败综合症、复杂性局灶性疼痛综合症(CRPS I、II)、末梢血运循环障碍性病变、粘连性蛛网膜炎、幻肢/残肢痛等。

新近的研究认为,脊髓神经电刺激除镇痛外还可试用于某些疾病的神经功能恢复,如多发性硬化、亚急性视神经脊髓病变等。

也有的学者试用于意识障碍、肌痉挛等。

三、手术操作1.筛选测试首先进行测试刺激。

患者取俯卧位,局麻下进行电极硬膜外置入。

SCS测试成功的关键是将刺激电极准确地植入到疼痛相应的脊髓阶段,寻找患者主诉整个疼痛区都出现异常感觉的电极位置。

然后固定电极和体外刺激器相连进行临时测试。

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若疼痛缓解达50%以上、生活质量显著改善、镇痛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的话,则表明测试成功,可进行永久性埋植神经刺激系统。

笔者也遇见过少数患者,经1周左右测试刺激后,镇痛维持较长时间未再复发。

刺激参数:刺激频率多在5~500Hz之间,电压0.3~15V,波宽0.1~1.0msec。

以患者自觉疼痛缓解、感觉舒适为宜。

2.具体的步骤(1)患者准备术前应进行较为全面的健康教育,尤其是疼痛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一定要认识到疼痛的多样性,疼痛的本质是由感觉和情绪组成。

这一点在评价疼痛缓解度方面极为重要。

术前检查方面,除一般外科术前检查外,要着重了解患者的椎管内情况,特别是拟定穿刺间隙及刺激电极走行方向是否通畅,相应脊髓节段有无病变等。

(2)患者一般采取俯卧位、开放静脉、进行循环呼吸监测,常规消毒、铺巾。

用C型臂X线透视法确定适合的穿刺椎间隙,并在皮肤上作出相应进针穿刺点标记。

(3)麻醉局部麻醉手术区域(4)从标记的椎间隙穿刺Tuohy针,向头部进针,倾斜角度小于45度。

在透视下确认进针位置。

如果患者疼痛范围较大,可选择使用两个电极,这时需要穿刺二根Tuohy针,两根穿刺针可以平行或者相差一个阶段。

(5)使用阻力消失法及X线确认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

(6)导入临时测试电极,并在透视下确认位置。

若临时刺激电极置入困难,可小心使用硬膜外导丝,在X线引导下按预定方向探路,然后撤出导丝,再行电极植入。

(7)电极置入成功后,将电极末端和体外临时延伸导线、体外刺激器连接。

(8)进行测试寻找患者主诉整个疼痛区都出现异常感觉的电极位置,即刺激所产生的麻刺感能完全或基本覆盖患者主诉疼痛范围。

(9)测试成功后,固定临时电极,准备4~7天的连续体外测试。

(10)永久植入经过4~7天的连续体外测试,疼痛程度明显缓解(VAS评分降低50%以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可考虑进行永久电极植入。

过程基本同上。

四、临床效果1.对40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测试刺激的结果表明,75%(30/40)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刺激前7.23±1.43,刺激后2.16±1.75 P<0.01),测试期间完全停用镇痛剂。

其余10例患者因疼痛缓解程度小于50%而放弃电刺激治疗。

2.生活质量改善表现为躯体活动度明显增加、能积极进行社交活动动及自我放松能力增强。

3.睡眠障碍改善因疼痛引起的睡眠困难以及从睡眠中痛醒等情况有了显著的减轻。

合并症五、合并症(1)感染一般永久置入时感染机会并不多见。

在测试期间因硬膜外处于开放状态,应按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使用抗菌素一周;(2)电极移位电极植入早期(数日内)应避免剧烈身体活动,如颈部、躯干过渡屈伸及回旋等;(3)导线断裂应尽量选用旁正中法进行硬膜外穿刺,以防棘间隙狭小损害电极;(4)置入刺激器部位异物感及疼痛多数患者在植入早期会有异物感,程度严重者可用镇静药对症处理。

也有极少数患者出现置入刺激器游走,需重新固定;(5)神经根刺激痛多为电极直接压迫神经根引起。

在电极植入时应注意避免进入椎间孔;(6)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应该慎用,有报道SCS可诱发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7)其他脑脊液漏、过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