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薛纪秀;倪家骧;徐娜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4(008)029
【摘要】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初是将电极置于蛛网膜下腔,通过电流刺激脊髓达到镇痛效果.1975年发展为置入硬膜外腔.但当时由于对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深,适应证几乎囊括了所有临床疼痛,加之仪器性能的不稳定,最终导致效果的不理想,使这一技术陷入低谷.近年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仪器的完善,人们对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又重新认识.
【总页数】2页(P6462-6463)
【作者】薛纪秀;倪家骧;徐娜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市,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市,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市,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2
【相关文献】
1.脊髓电刺激疗法及其镇痛机制 [J], 饭田宏树
2.硬膜外脊髓电刺激镇痛 [J], 陈万静;任利兵
3.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镇痛 [J], 刘小立
4.脊髓电刺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镇痛作用及\r相关机制研究 [J], 罗裕辉;巴茜远;孙
武平;熊东林;蒋劲;肖礼祖;蒋昌宇
5.硬膜外脊髓电刺激镇痛 [J], 陈万静;任利兵;张兆武;孟庆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doi:10.3969 ̄.issn.1006-9852.2018.01.003
· 3 ·
· 特 约综 述 ·
脊髓和 背根神 经节 电刺激 治疗慢 性疼痛 机制 研 究进展 水
李慧莉 王 云 (首都 医科 大学附属 北京朝 阳医院麻醉科 ,北京 100020)
·
· Βιβλιοθήκη 中 国疼 痛 医 学 杂 志 Chinese Journal ofPain Medicine 2018.24(1
治 疗 剂 量 的 可 乐 定 能显 著 增 加 脑 脊 液 内 乙 酰 胆 碱 浓 度 ,进而提高传统 SCS疗效的敏感性,且鞘 内给予 胆碱酯 酶抑制剂能够减 弱这 种镇痛作用 。进 一步研 究发现 ,传统 SCS升高脊髓 背角 内乙酰胆碱 浓度 , 同时行为 学测试 发现其镇 痛作用 依赖于 毒蕈碱 M4 受体 的激活 口】。即传 统 SCS通过增加脊髓背 角 内乙 酰胆碱浓度 ,激活毒蕈碱受体 影响下游神经 活性物 质 ,最终实现 镇痛作用 。为 了进 一步肯定胆碱 能系 统的作用 ,Song Z等人鞘 内注射非治疗剂量 的毒蕈 碱受体 兴奋剂后发现 ,传 统 SC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 疗效 的敏感性显著提 高 ],再次证 实传 统 SCS治疗 神 经 病 理 性 疼 痛 的 机 制 可 能 与 胆 碱 能 递 质 系 统 的激 活 有 关 。
脊髓 电刺激 (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为 药 物治疗效 果不好 的慢性 顽固性疼痛 (如脊髓损伤 后 神经痛 、截肢后幻肢痛 、腰椎手 术后疼痛综合 征等 ) 病人带来 了希望 。SCS不会像 一些镇痛 药物如 吗啡 引发成瘾 和耐受 ,也没有 大多数镇痛 药物常有 的明 显副作用 。虽然 SCS技术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有 效 并具有很大 的潜力 ,但 其镇痛机理仍 不十分清 楚, 临床上 仍然有相 当一部分病 人 (60%)在接 受 SCS 治疗后疼痛 症状没有得 到 明显 改善。因此,有必要 深入 了解 SCS镇 痛机制,从而指导临床 医生合理选 择 SCS术 适 应症 、优 化刺激 参 数和 增 强 SCS镇痛 功效并最终长期解除疼痛折磨 。除传 统 SCS外 ,近 年 来也发现 新式 SCS、背根神经 节 (dorsal root gan— glion,DRG)电刺激 以及硬 膜 下 电刺 激有 很 好 的 临 床 效果 ,其镇痛 机制各有不 同 。本文将 分别就传统 SCS、新 式 SCS、DRG 电刺激 以及硬 膜下 电刺激 治 疗慢 性疼痛 的机制进行 阐述 , 以期为 疼痛 的治疗提 供更多新思路 和新认 识。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痛症状,它通常发生在带状疱疹发作之后,患者会感到持续的疼痛或灼热感,这种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为了缓解这种疼痛,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以及手术疗法。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也成为了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是一种通过在患者的脊髓上植入电极并通过脉冲电流来刺激神经,从而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
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Pulsed Radiofrequency of Dorsal Root Ganglion,PRDRG)则是通过使用无线射频电磁场来对背根神经节进行脉冲射频刺激,从而减轻疼痛。
这两种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优劣差异。
就治疗原理来看,SCS是通过刺激脊髓上的神经来减轻疼痛,而PRDRG则是通过刺激背根神经节来缓解疼痛。
这两种方法的治疗机制不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疼痛产生不同的影响。
SCS通过影响脊髓传入神经的途径,从而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而PRDRG则是直接作用于背根神经节,通过调节神经节的电活动来减轻疼痛。
因此就治疗原理而言,两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效果方面,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SCS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PRDRG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但在一些研究中其治疗效果不及SCS。
因此就治疗效果而言,SCS在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可能更为优越。
在治疗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SCS和PRDRG也存在一些差异。
SCS需要进行植入手术,并且需要患者使用外部的电刺激装置,这些都增加了治疗的风险和不便。
而PRDRG则是通过无线射频刺激,无需进行植入手术,对患者来说更为方便和安全。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的应用研究进展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的应用研究进展张雪;徐琦【摘要】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pidur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ESCS)是一种将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硬膜外腔,通过脉冲电流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的中枢神经功能性电刺激方法,最初应用于对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抑制,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方法在运动功能恢复及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等方面,现已成为神经接口与康复工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总结ESCS在疼痛抑制、运动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进展,并结合ESCS研究背景,探讨了ESCS作用机制及刺激参数的优化.随后通过简述ESCS在运动功能恢复的应用研究,并结合ESCS刺激系统,提出了研制应用于运动功能的植入式刺激器的重要性,最后对ESCS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期刊名称】《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年(卷),期】2015(034)001【总页数】6页(P90-95)【关键词】脊髓;电刺激;运动功能康复;疼痛抑制【作者】张雪;徐琦【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4功能电刺激,即将特定频率和波形的电流或电压施加于生物体神经组织,进而引发其各种神经电生理反应,该方法在神经疾病治疗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pidural spinal cord satimulation, ESCS)从功能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发展而来。
与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FES不同,ESCS是将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硬膜外腔,经造影证实其确切位置后,由刺激电极产生的电流直接作用于脊髓后柱的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在神经通路上产生电场。
迄今为止,ESCS除用于减轻疼痛外,还被开发用于运动功能恢复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因此对其详细作用机制的研究,在神经科学、康复工程等诸多学科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脊髓电刺激疗法及其镇痛机制

日本医学介绍2001年第22卷第9期脊髓电刺激疗法及其镇痛机制饭田宏树等电刺激脊髓后索谋求镇痛这一治疗方法,源于1965年Melzack和Wall发表的疼痛“闸门控制”理论,1967年Shealy首次发表了刺激脊髓后索使疼痛减轻的临床报告。
当初是用手术的方法把电极板留置于脊髓背侧,创伤性较大。
此后,改用经皮插入导管电极后,手术创伤减少,通常用于顽固性疼痛的治疗。
初期认为刺激脊髓后索是解除疼痛的基础,实际其刺激未必局限于脊髓后索,故称为脊髓电疗法(spinalcordstimulation,scs)。
该疗法在临床推广使用已有数年历史。
一、SCS的临床适应证作者等所在医院以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灼性神经痛、多次外科手术后、幻肢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作为主要适应证。
文献已报告的适应证汇总于表1。
表1脊髓电刺激(SCS)主要适应证I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Ⅱ型(灼性神经痛)·残端痛、幻肢痛·多次外科手术后·脊髓损伤·末梢神经障碍(臂丛、腰从)·糖尿病性神经障碍·蛛网膜炎·慢性腰痛、下肢痛·多发性硬化症·缺血性血管痛::垒箜煎一般认为SCS对属于生理性疼痛的损伤性疼痛效果较差,多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作为治疗的适应证。
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治疗前不能预测SCS是否能显示镇痛效果。
即认为非常适合的适应证,反而未能收到充分的镇痛效果。
根据这样的特征,顽固性疼痛的患者中,经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物理疗法等不能充分控制疼痛时,在理解应用SCS治疗的基础上,得到患者同意时可以作为适应证。
二、临床应用SCS作用的特征应用SCS时的临床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包括束8激所诱发的“感觉异常”性疼痛。
②为了镇痛,SCS至少持续20—30分钟。
③虽对神经源性疼痛有效,但对急、慢性单纯的伤害受体性疼痛无效。
④镇痛效果不被纳洛酮所拮抗。
⑤对自发性疼痛有效,但对体位诱发性疼痛无效。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脊髓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是指将脊髓刺激器的电极安放于椎管的硬膜外腔后部,通过电流刺激脊髓后柱的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从而治疗疼痛或其它疾病。
远古时人类就知道电可以治疗疼痛。
1967年3月Shealy(1)首先通过椎板切开方法将电极置于脊髓背侧柱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来刺激脊髓。
至1975年,Dooley提出了经皮穿刺将电极置人脊髓背侧硬膜外腔的新方法。
但在以后数年间,由于对适应症缺乏更深入的了解、仪器性能的不稳定,迟迟未被推广。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及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对SCS的治疗机制又有了重新认识。
虽然在病例选择、疗效评估方面尚存疑问,但神经源性疼痛综合症(neuropathic pain syndrome)和缺血性疼痛(ischaemic pain)已成为首选适应症。
近期临床实践还表明:神经源性头面部疼痛和中枢性去传入痛(如脑卒中后中枢痛)等两种顽固性疼痛综合症对SCS治疗的反应较好。
不同国家,其应用范围差别也较大,据资料统计(2),每年有超过10,000例患者安放脊髓刺激器,其中一半是在美国,一些是在欧洲。
有些疼痛,当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SCS却有效,但也有无效病例。
一、 SCS的组成及作用机制(一)组成:脊髓刺激器的整套神经刺激系统包括:刺激电极、延长导线和电脉冲发生器。
刺激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后,由电脉冲发生器发生电流,经延长导线到达电极,刺激脊髓神经达到治疗效果。
电极有单极、双极及多极阵列等多种,多电极可增加电场的刺激范围和部位,从而提高了操作的成果和疗效。
(3)电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设定、开启、关闭均由体外监测控制器调控。
刺激范围可为0.1-1.0ms,1-120Hz,0-10V,最大输出电压为10V。
电极插入后的定位,以受刺激节段支配的肌肉发生颤搐为标准。
如果电极尖端恰在正中,双侧均有颤搐。
操作时应借助X线透视或CT扫描。
充分确认镇痛效果后,把发生器埋入上腹部皮下并与插入导线相连。
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后路减压有限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49例分析王飞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100700[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2011年12月行后路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V AS及ODI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Cobb法测量侧凸角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站立位脊柱全长C7铅垂线测量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能力改善及畸形矫正情况。
结果平均随访3.8年(2~8年),术前ODI 评分为67.1 ±18.7%,末次随访为18.6 ±13.6%;下腰痛V AS评分术前为6.3±0.8,术后末次随访为2.7±0.9;下肢痛V AS评分术前为7.6±1.4,术后末次随访为2.0±1.3,术前侧凸角为21.5±10.3°,术后随访末期为11.7±5.3°;术前腰椎前凸角为29.7±15.3°,术后随访末期为39.5±8.3°。
术前冠状面失衡3.3±1.3cm,术后末次随访为2.1±1.0cm。
术前矢状面失衡为4.4±2.1cm,术后末次随访为2.7±1.7cm。
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畸形疗效确实,充分减压及脊柱平衡尤其是矢状面平衡的恢复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腰椎侧凸;融合术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arthrode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finite analysis of 49 casesWang fei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Military Region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Institute of PLA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王海宁波市康复医院浙江·宁波315040[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
高频和低频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高频和低频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
Meta分析
胡慧敏;毛鹏;李怡帆;张毅;刘星;王泊宁;樊碧发
【期刊名称】《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28)3
【摘要】慢性疼痛常发生于中低收入国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1]。
中国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为35.9%,且有研究显示21%~50%的慢性疼痛病人存在自杀倾向[2,3]。
在过去的十几年,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且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优势。
据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的数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植入5万个脊髓刺激器[4]。
【总页数】5页(P225-229)
【关键词】中低收入国家;脊髓电刺激;神经外科医师;慢性疼痛;META分析;自杀倾向;疼痛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胡慧敏;毛鹏;李怡帆;张毅;刘星;王泊宁;樊碧发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运动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
2.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3.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4.探析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安全性观察
5.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i o n . Z h o n g g u o L i n c h u a n g K a n g f u 2 0 0 4 ; 8 1 2 9 1 : 6 4 6 2 一 3 1 C h i n a ) 薛纪秀, 倪家骤, 徐娜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I J 1 . 中国临床康复, 2 0 0 4 ,
总之, S C S 是一种安全的非药物性镇痛方式, 再次治疗或手 术的原因多是电极发生移位后的复位或重新安放或取出电极, 目 前小于 3 0 %( 不包括体内脉冲发生器复位) , 曾 有报道有 1 例 死于肺栓塞。
‘ 疗效评估
现假阳性或某种误导作用。 硬膜外电 刺激为低频电 刺激, 1 0 0 H z 以上高频虽有镇痛效果,但有肌张力亢进和下肢上举, 难以应 用。用5 0 H z 以下的 低频率刺激,受 刺激节段支配部位有推拿 感、 感觉缺失, 减退区有从受刺激节段向颈部扩展趋势。
・徐 述 ・
脊 髓电 刺 激 镇 痛 术的 研 究 现状★
薛纪秀, 倪家鉴1 徐 娜
薛纪秀,倪家嚷,徐 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市
1 0 0 0 5 3
3 适应证
薛纪秀★, 女, 1 9 6 3 年生, 北京市人, 汉族, 1 9 9 3 年首都医科大学毕业,
3 . 1 慢性顽固性疼痛
硕士,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主要从事麻醉、 疼痛的研究。
万方数据
I v S n S u N m z g l c k f .  ̄
1 6 7 1 一5 9 2 6 C N 2 1 一1 4 7 0 / R
k j 2 3 3 8 5 0 8 3 0。 . 。 。
薛纪秀 , 等.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6 4 6 3
性脉管炎、 雷偌综合征等疾病实施S C S , 可消除或减轻疼痛、 改 善歇行、 促使缺血性溃疡愈合或面积缩小、保存胶体降低截肢 率、改善疼痛远端肢体循环灌注, 提高经皮氧分压等。在欧洲 S C S一半被用于外周肢体缺血性疾病。外周肢体缺血性疾病组 成了一个独特的S C S 治疗成功患者群。 最初, S C S的主要 目的是 降低截肢率, 但也有学者不支持这种观点,美国及欧洲一些国 家更支持血管外科手术,与其他方法相比,如腰部交感神经毁 损术可减轻7 6 %的没有截肢患者的疼痛最少 2 年。 S C S 虽不能 代替动脉重建术, 却是缺血性疼痛截肢患者的一个选择。 不是所有外周肢体缺血性疾病都是由动脉闭塞引起的, 有 些是因血管痉挛导致的, 是S C S的最好适应证, 可使经皮氧分 压( T C P 0 z ) 升高, 疼痛控制良 好。 有关S C S 对P V D的作用机制正 逐步被一些学者所研究, 认为在外周肢体缺血性疾病时,动脉 闭塞远端部分微循环发生改变, 而非体循环改变。 S C S 主要对具 有外周血管收缩作用的交感神经起调节作用,确切的机制和血 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尚未被充分揭示, 但与胆碱能、 肾上腺素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肤、 一氧化氮有关。 4 S C S 的安放 第1 阶段: 也称试验性筛选。 通常是在局部麻醉下将试验电 极送入硬膜外腔, 在 X射线透视或 C T引导下、或躯体诱发电 位可使定位更准确。由于术中识别试验刺激在身体的确切分布 范围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需要患者清醒与术者密切配 合, 但偶尔亦需全麻。 临时电极在硬膜外腔内不应超过 1 0d 。 如 果筛选间患者没有明确反应, 应放弃S C S的治疗。在心纹痛患 者, 这种实验性筛选未被普遍使用。另外实验性筛选也可能出
中国临床康复 第 8 春第 2 9 翻 2 0 0 4 - 1 0 - 1 5 出版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C l i n i c a l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 O c t o b e r 1 5 2 0 0 4 V o l . 8 N o . 2 9
8 ( 2 9 ). z g l e k f . c o m / 2 0 0 4 m l / 0 4 一 2 9 . y / 6 4 6 2 . p d f
0 引言
脊髓刺激 术( s p i n a l c o r d s t i m u l a t i o n , S C S ) 是指将脊健刺激器
X WK YC @ s i n s . c o n r
电话 : + 8 6 - 1 0 - 6 3 0 1 3 3 5 5 - 2 6 7 5
中圈 分类号: R 6 5 1 . 2文 献标识码: B 文 章绷号: 1 6 7 1 一 5 9 2 6 ( 2 0 0 4 ) 2 9 - 6 4 6 2 一 0 2
2 作用机制
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电极在硬膜外腔 后部产生电场刺激脊健后部的上行结构: 脊神经背根, 脊健
后角神经元,脊健丘脑束等。这一过程由 , 一 氨墓丁酸 ( G A B A ) 神经元高度参与。触觉性痛觉过敏是一种常见的神 经源性疼痛, 与G A B A减少有关。 S C S 增加脊健后角 G A B A的 释放明显抑制触觉性痛觉过敏。同时兴奋性氮墓酸 一 谷氨 酸、 天门冬氮酸在脊做后角的释放减少。此外S C S 还在不同 程度上促使 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 低频率时, 脑脊液中的 脑啡肤、 内啡肤增多; 高频率时脊健内强啡肤含f增多, 释放 增加, 从而发挥 内源性镇痛效应。 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 ‘ 一 “ ’ : S C S 作用的主要理论是闸门学说 :即脊健存在有控制疼痛信 号进入大脑的入 口, 低电流刺激脊健后活化疼痛抑制神经纤 维,因而关闭了疼痛信息的传递 ,进而缓解和阻断疼痛感 觉。 但S C S 发挥效能的前提是脊健后柱的解剖结构及功能必
X u e J X , N i J X , X u N . A d v a n c e i n p a i n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s p i n a l c o r d s t i m u l a -
3 . 1 . 1 脊柱手术后疼痛症候群 腰部脊柱手术可遗留持续性 疼痛或无力, 包括背痛、 单腿或双腿痛, 其机制较为复杂。有人 对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将患者随机分为S C S 组和再手术组, 经 3 年随访, 发现 S C S 组效果显著优于再手术组[ 1 2 1 。 再次手术的成 功仅有 3 4 %, 且可能发生蛛网膜炎。而且与缓慢的椎管内阿片 注射效果相比, 有效率为6 2 %, 臀部低些; 吗啡只有3 8 %。当双 侧或中央部位疼痛时, 吗啡有效, S C S 则不敏感。 3 . 1 . 2 神经丛和外周神经病变 包括外周神经切断术。 截肢后 - 由于外周神经损伤常引起残肢痛或患肢痛,早在 2 0 世纪 3 0 年 代已经认识到 S C S 可使疼痛减轻,并且取得了一般至非常好的 效果, 但幻觉仍存在。随着时间的延长, 效果则减弱。目 前S C S 治疗截胶痛比较常用。某种情况下, 减轻幻肢痛的同时也可缓 解残肢痛的恶化。创伤、 手术、 异物、 放射性因素引起的臂丛神 经损伤, 属神经源性疼痛, S C S 对这些疼痛的治疗效果均良 好。 一些臂丛神经损伤 引发 的疼痛通过手术破坏后根传入 区 ( D R E Z ) 有效, 但与S C S 相比为有创治疗。 3 . 1 . 3 脊健损伤 脊健部分或完全损伤除造成截瘫或四肢麻 痹外,还伴有恼人的脊健损伤后疼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分为伤 害性疼痛、 神经源性疼痛和中枢痛, 其中以中枢性触物痛觉过敏 常见和最严重。触物痛觉过敏是指损伤后4 周内出现的损伤部 位远端疼痛, 难以忍受, 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 效果很差, 采用S C S 获得较好效果。但部分损伤者的镇痛效果 优于完全损伤者。脊健空洞症引发的疼痛多为中枢痛,用 S C S 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其机制是电刺激抑制轴突传导痛觉,或激 活轴突抑制疼痛。此外对多发性硬化、继发于多发性硬化的三 叉神经痛经高位颈部 S C S 、 痉挛性膀脆均有成功病历的报道。 3 . 1 . 4 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 其临床特征为疼痛、感觉异常 和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经过数年的随访 S C S的治疗是成功的, 但在 自 主神经方面效果不是很稳定。近年有人提出S C S 可以 替 代交感神经切断术,而且可以显著调整病理学方面的紊乱。目 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自 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源性痛及 S C S 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但有资料表明血管舒缩功能也 明显改善。
收稿 日期 : 2 0 0 4 - 0 3 - 2 7 修回日期 : 2 0 0 4- 0 4 - 2 3 ( 2 6 / G Y )
摘要: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始于 2 0 世纪 6 0 年代末, 最初是将电极置于蛛
网膜下腔, 通过电流刺激脊髓达到镇痛效果。1 9 7 5 年发展为置人硬膜 外腔。 但当时由于对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深, 适应证几乎囊括了所有临床 疼痛, 加之仪器性能的不稳定, 最终导致效果的不理想, 使这一技术陷 人低谷。 近年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仪器的完善, 人们对脊髓电刺激镇 痛术又重新认识。 主题词: 镇痛; 电刺激; 脊髓
第 2阶段: 永久性刺激器的置入。实验性筛选是为了评估
外周肢体缺血性疾病对S C S的反应比较直接, 因为缺血、 发 作频率、 甚至是疼痛( 如每周服用 G T N的量) 都可通过客观数据 获得。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自 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也是比 较独立。而对神经源性疼痛的效果评估或一些运动功能的恢复 改善则不是确切的, 复杂的。有时取决于患者对S C S 的理解及 接受程度, 以用药量的减少来作为指标已 经“ 退化” , 因为与心绞 痛患者不同,神经源性疼痛患者常同时服用镇痛药和对精神有 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 有时已 经成瘾。但在有些病例, 如颈椎强 直、 关节痛等, 结合S C S 则是非常成功的。另外, 疗效的 评估与 患者对疼痛的记忆有关。有证据表明慢性疼痛较急性疼痛记忆 清晰, 但慢性疼痛的患者不能正确记忆先前疼痛的强度。而且 兴奋水平、 悲伤的情绪、 对药物的信任、 以前疼痛的强度、 疼痛的 改变都影响疼痛的记忆。如果目 前的疼痛强度低, 那么 被记忆 的疼痛则较先前实际疼痛轻, S C S 则被低估。 对治疗前疼痛不精 确的记忆将完全影响神经源性疼痛对 S C S 结果评估和患者的 感觉。所以对接受S C S 治疗患者建立完整的评估表格, 包括治 疗前、 术中、 治疗后的表格十分必要。大量关于S C S的报道采用 “ 疼痛减轻的百分比” 作标记, 但疼痛的强度即非计蚤性也非线 性。 有人认为以 连续 V A S 评分或许更好, 但也有其不足, 有些人 推荐, 用S C S 治疗价值来评估效果, 如“ 你愿意在重新经历一次 以前的疼痛吗?” 等来推断S C S 的真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