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电刺激疗法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薛纪秀;倪家骧;徐娜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4(008)029
【摘要】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初是将电极置于蛛网膜下腔,通过电流刺激脊髓达到镇痛效果.1975年发展为置入硬膜外腔.但当时由于对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深,适应证几乎囊括了所有临床疼痛,加之仪器性能的不稳定,最终导致效果的不理想,使这一技术陷入低谷.近年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仪器的完善,人们对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又重新认识.
【总页数】2页(P6462-6463)
【作者】薛纪秀;倪家骧;徐娜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市,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市,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市,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2
【相关文献】
1.脊髓电刺激疗法及其镇痛机制 [J], 饭田宏树
2.硬膜外脊髓电刺激镇痛 [J], 陈万静;任利兵
3.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镇痛 [J], 刘小立
4.脊髓电刺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镇痛作用及\r相关机制研究 [J], 罗裕辉;巴茜远;孙
武平;熊东林;蒋劲;肖礼祖;蒋昌宇
5.硬膜外脊髓电刺激镇痛 [J], 陈万静;任利兵;张兆武;孟庆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痛症状,它通常发生在带状疱疹发作之后,患者会感到持续的疼痛或灼热感,这种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为了缓解这种疼痛,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以及手术疗法。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也成为了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是一种通过在患者的脊髓上植入电极并通过脉冲电流来刺激神经,从而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
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Pulsed Radiofrequency of Dorsal Root Ganglion,PRDRG)则是通过使用无线射频电磁场来对背根神经节进行脉冲射频刺激,从而减轻疼痛。
这两种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优劣差异。
就治疗原理来看,SCS是通过刺激脊髓上的神经来减轻疼痛,而PRDRG则是通过刺激背根神经节来缓解疼痛。
这两种方法的治疗机制不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疼痛产生不同的影响。
SCS通过影响脊髓传入神经的途径,从而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而PRDRG则是直接作用于背根神经节,通过调节神经节的电活动来减轻疼痛。
因此就治疗原理而言,两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效果方面,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SCS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PRDRG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但在一些研究中其治疗效果不及SCS。
因此就治疗效果而言,SCS在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可能更为优越。
在治疗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SCS和PRDRG也存在一些差异。
SCS需要进行植入手术,并且需要患者使用外部的电刺激装置,这些都增加了治疗的风险和不便。
而PRDRG则是通过无线射频刺激,无需进行植入手术,对患者来说更为方便和安全。
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

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
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神经系统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经皮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NS):将电极贴在皮肤上,通过电流刺激神经末梢,从而减轻疼痛。
一般会在患处贴上电极片,然后通过调节电流频率和强度来进行治疗。
2. 神经调节电刺激(Neuroregula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将电极放置在特定的穴位、神经或脊髓的特定区域上,通过电刺激神经系统促进其调节功能的正常化。
例如,针对耳部穴位或背部脊柱进行刺激,以改善睡眠、缓解焦虑等问题。
3. 深度脑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通过在大脑特定区域插入电极,并通过外部激活这些电极,来改变神经活动从而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郁症等。
DBS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操作。
4.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通过在脊髓特定位置插入电极,通过电流刺激脊髓神经以减轻疼痛症状。
一般在脊髓附近植入脉冲发生器(Pulse Generator)来提供电刺激。
这些操作方法具体的使用和调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确定,应该由
医生或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调节和监控。
脊髓电刺激疗法围术期管理

SCS术后注意事项
防止电极移位的发生
SCS术后注意事项
• 术后患者教育
▪ 电极移动
▪ 应告知患者在植入后的六至八周内,应避免弯曲、扭绞、拉伸或举起五磅以上的 物体。 躯体上部或颈部的伸展可能会导致电极移动和改变刺激区域(尤其是电极位 于颈部时), 从而导致过度或无效刺激。
▪ 机械和设备的操作
▪ 当IPG运行时,患者不能操作具有潜在危险的机械装置、电动工具、驾驶交通工 具或攀 爬梯子等。姿势的改变或突然的运动会改变感知刺激的强度并造成患者跌 倒或失去对设 备及交通工具的控制、伤及他人或自己。
•疼痛缓解效果 •经济因素 •心理状况 •病房内其他患者的影响
•……
SCS术后不良反应事件的分类
▪ 手术相关的不良反应
▪ 偏瘫 0.04% ▪ 出血 1.1% ▪ 感染 4.4% ▪ 脑脊液漏 0.5% ▪ 植入囊袋血清肿 1.1%
▪ 植入装置相关的不良反应
– 电极移位 13.5% – 电极断裂 7.6% – 硬件故障 3.8% – 电池过早耗竭 3% – 过敏反应 0.2% – 皮肤磨损 0.1%
▪ 程控 ▪ 初始程控 ▪ 门诊随访
4. 患者长期管理
▪ 门诊随访 ▪ 疑难问题处理 ▪ 调整电极位置
(如果需要)
植入永久性SCS系统 神经刺激测试成功
的患者
患者在临时治疗中疼痛缓解≥ 50% 纳入测试的患者 心理学评估
有恰当诊断结果并且其他保守治疗无效/ 无明显效果的患者 慢性、顽固神经病理性 疼痛患者
什么是成功的测试?
▪ 体外测试期/短时程治疗期: 不超过十天 ▪ 成功的测试:
- 80%疼痛区域被覆盖,50%以上的疼痛缓解 - 患者愿意接受电流刺激的感觉 - 疼痛缓解,睡眠、肢体功能的改善, 生活质量的提高
脊髓电刺激疗法及其镇痛机制

日本医学介绍2001年第22卷第9期脊髓电刺激疗法及其镇痛机制饭田宏树等电刺激脊髓后索谋求镇痛这一治疗方法,源于1965年Melzack和Wall发表的疼痛“闸门控制”理论,1967年Shealy首次发表了刺激脊髓后索使疼痛减轻的临床报告。
当初是用手术的方法把电极板留置于脊髓背侧,创伤性较大。
此后,改用经皮插入导管电极后,手术创伤减少,通常用于顽固性疼痛的治疗。
初期认为刺激脊髓后索是解除疼痛的基础,实际其刺激未必局限于脊髓后索,故称为脊髓电疗法(spinalcordstimulation,scs)。
该疗法在临床推广使用已有数年历史。
一、SCS的临床适应证作者等所在医院以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灼性神经痛、多次外科手术后、幻肢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作为主要适应证。
文献已报告的适应证汇总于表1。
表1脊髓电刺激(SCS)主要适应证I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Ⅱ型(灼性神经痛)·残端痛、幻肢痛·多次外科手术后·脊髓损伤·末梢神经障碍(臂丛、腰从)·糖尿病性神经障碍·蛛网膜炎·慢性腰痛、下肢痛·多发性硬化症·缺血性血管痛::垒箜煎一般认为SCS对属于生理性疼痛的损伤性疼痛效果较差,多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作为治疗的适应证。
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治疗前不能预测SCS是否能显示镇痛效果。
即认为非常适合的适应证,反而未能收到充分的镇痛效果。
根据这样的特征,顽固性疼痛的患者中,经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物理疗法等不能充分控制疼痛时,在理解应用SCS治疗的基础上,得到患者同意时可以作为适应证。
二、临床应用SCS作用的特征应用SCS时的临床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包括束8激所诱发的“感觉异常”性疼痛。
②为了镇痛,SCS至少持续20—30分钟。
③虽对神经源性疼痛有效,但对急、慢性单纯的伤害受体性疼痛无效。
④镇痛效果不被纳洛酮所拮抗。
⑤对自发性疼痛有效,但对体位诱发性疼痛无效。
脑深部电刺激或脊髓电刺激疗法对最小意识状态的治疗效果

观态度,患者家属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昏迷;③进入本研究前意识好转或持续恶化者;④伴
相关研究[4~6]显示,通过音乐刺激、高压氧及针灸等 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生命体征不平稳者;⑤合并
综合康复疗法可促进MCS 患者的康复,但均未形成 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因此,开展MCS 患者的促醒 治疗仍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神经
山东医药2018 年第58 卷第27 期
脑对深最部小电意刺识激状或态脊的髓治电疗刺效激果疗法
·临床研究·
王耀伍,尹春丽,贾叶华,张宏义,廖珩,毕丽杰,魏君 (唐山市工人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目的 观察脑深部电刺激(DBS)或脊髓电刺激(SCS)疗法对最小意识状态(MCS)的治疗效果。方法
4. 29 ± 1. 89
7 天通过GE1. 5T MR 复查电极植入情况。若确认 植入良好,设置参数(25 ~ 100 , Hz 100 ~ 150 , μs 1. 0 ~ 4. 0 V)并开机刺激。②SCS:若患者脑部结 构出现明显的萎缩变形,可给予SCS。在X 线透 视置除下棘35,突8全7及身或椎麻3板5醉8并9后分电,离于极硬患,连膜者接外C5腔临椎,时体在刺处C激2做~器直C,4切进节口行段,测放去 试,若信号准确,固定电极并连接导线及脉冲发生 器。术后24 h 通过X 线片确认电极位置无误,设 置参数( , , )并 25 ~ 100Hz 100 ~ 150 μs 1. 0 ~ 4. 0 V 开机刺激。 1. 3 观察方法 ①于治疗前及治疗1、3、6 个月时 使用昏迷恢复量表(CRSR)、PVS 评估患者意识状 态,分值越高则患者意识状态越好。②采用Bar thel 指数评估两组患者治疗6 个月时的日常生活 能力,Barthel 指数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 好。③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促醒率。④对患者 进行颅脑MRI 扫描,绕过颅壁及颅底结构,选择轴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脊髓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是指将脊髓刺激器的电极安放于椎管的硬膜外腔后部,通过电流刺激脊髓后柱的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从而治疗疼痛或其它疾病。
远古时人类就知道电可以治疗疼痛。
1967年3月Shealy(1)首先通过椎板切开方法将电极置于脊髓背侧柱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来刺激脊髓。
至1975年,Dooley提出了经皮穿刺将电极置人脊髓背侧硬膜外腔的新方法。
但在以后数年间,由于对适应症缺乏更深入的了解、仪器性能的不稳定,迟迟未被推广。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及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对SCS的治疗机制又有了重新认识。
虽然在病例选择、疗效评估方面尚存疑问,但神经源性疼痛综合症(neuropathic pain syndrome)和缺血性疼痛(ischaemic pain)已成为首选适应症。
近期临床实践还表明:神经源性头面部疼痛和中枢性去传入痛(如脑卒中后中枢痛)等两种顽固性疼痛综合症对SCS治疗的反应较好。
不同国家,其应用范围差别也较大,据资料统计(2),每年有超过10,000例患者安放脊髓刺激器,其中一半是在美国,一些是在欧洲。
有些疼痛,当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SCS却有效,但也有无效病例。
一、 SCS的组成及作用机制(一)组成:脊髓刺激器的整套神经刺激系统包括:刺激电极、延长导线和电脉冲发生器。
刺激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后,由电脉冲发生器发生电流,经延长导线到达电极,刺激脊髓神经达到治疗效果。
电极有单极、双极及多极阵列等多种,多电极可增加电场的刺激范围和部位,从而提高了操作的成果和疗效。
(3)电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设定、开启、关闭均由体外监测控制器调控。
刺激范围可为0.1-1.0ms,1-120Hz,0-10V,最大输出电压为10V。
电极插入后的定位,以受刺激节段支配的肌肉发生颤搐为标准。
如果电极尖端恰在正中,双侧均有颤搐。
操作时应借助X线透视或CT扫描。
充分确认镇痛效果后,把发生器埋入上腹部皮下并与插入导线相连。
脊髓电刺激 植入标准

脊髓电刺激植入标准
脊髓电刺激是一种治疗慢性疼痛和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技术。
植入脊髓电刺激装置需要符合一系列标准和规定,确保植入程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般性的脊髓电刺激植入标准和指南:
1.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在美国,FDA颁布了
一系列标准和规定,规定了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安全性和
有效性要求。
对于脊髓电刺激装置,FDA的批准和监管是必要
的。
2.ISO 14708标准:ISO 14708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
关于植入式医疗器械的一般性标准。
它包括了与植入式电刺激
设备相关的一些通用性规范。
3.ANSI/AAMI标准:美国医疗器械协会(AAMI)和美国国家标
准学会(ANSI)共同发布的标准可能包含了一些与电刺激设备
植入相关的指南。
4.医疗器械制造商的指南:医疗器械制造商通常会发布与其产品
相关的使用和植入的指南。
这些指南提供了具体的技术规范和
操作流程。
1.临床实践指南:医学专业组织和卫生机构可能发布关于
脊髓电刺激的临床实践指南,其中可能包括有关植入过程
的建议和标准。
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士在考虑脊髓电刺激治疗时,应该遵循适用的法规和指南,确保植入程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植入脊髓电刺激设备通常
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和团队来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电刺激疗法疗法简介脊髓电刺激疗法是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的一种方法。
脊髓电刺激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植入患者脊髓硬膜外间隙的电极,植入腹部或臀部皮下的发放电脉冲的刺激器,以及连接两者的延伸导线。
脊髓电刺激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植入脊髓硬膜外间隙的电极传递的电刺激,阻断疼痛信号通过脊髓向大脑传递,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脊髓外周电刺激系统植入术是一个微创手术。
医生在影像学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穿刺或在脊柱上开一个小骨窗,将电极放到脊髓硬膜外间隙的特定节段,然后通过体外的临时刺激器观察刺激覆盖的位置以及疼痛改善的程度,并根据测试的情况调整电极的位置以达到最佳的刺激状态。
患者在此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以配合测试。
测试成功后患者会带着临时刺激器回病房,接受一个两到七天左右的测试期,观察疼痛和日常生活(如睡眠、行走等)的改善情况。
若疼痛缓解良好且患者对治疗效果较满意,则植入整个刺激系统(延伸导线和刺激器。
)术后医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会用体外程控仪对脊髓电刺激系统进行无创性的设置和调整,患者也可以用配置的病人程控器在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进行调节,操作非常方便灵活。
病例选择病例选择是神经电刺激治疗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接受治疗的患者必须符合如下标准:患者的诊断必须适合这项治疗(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患者传统治疗方法失效、排除显著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以及神经电刺激测试证明了疼痛的缓解。
让患者明白脊髓电刺激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疼痛而不是消除疼痛,疼痛减轻的程度为50%~70%,而且在治疗中十分需要患者的配合及参与,包括:1﹒围术期疼痛强度评估表、示意图的填写及绘制;2﹒术中电极的放置、刺激参数的设置等都是根据患者的描述完成的;3﹒术后脊髓电刺激系统的操作、术后注意事项、尤其治疗初期对一些活动的限制等都需要患者主动的配合及参与,在整个脊髓电刺激治疗中,只有患者的积极治疗意识及自我管理意识,才能使脊髓电刺激的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适应症脊髓电刺激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神经源性疼痛。
适应症主要有:①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和周围血管性病变引起的顽固性疼痛;②范围较大的肩背痛、腰背痛和周围神经性疼痛;③残肢痛、幻肢痛和脊髓损伤后疼痛;④臂丛神经撕脱伤后和腰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⑤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禁忌证①一般状况较差,存在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以及有肝脏、肾脏或凝血功能障碍而不能耐受手术者;②手术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灶、血管畸形或其他性质难以明确的病变;③疼痛范围、性质和程度等经常变化不定者;④急性疼痛不首选脊髓电刺激镇痛。
并发症主要包括手术相关并发症、置入装置相关并发症。
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1﹒出血脊髓电刺激置入过程中出血比较罕见。
由于胸腹壁、腰曲血管并不丰富,不太容易导致浅层大的出血。
一般在进行下一步手术操作时,用纱布或棉塞暂时塞住伤口即可解决问题。
皮下隧道过浅,可导致皮下出血和淤斑。
硬膜外出血十分罕见,一旦出现后果严重,术前排除凝血功能异常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可以避免其发生。
术前应常规进行凝血四项检查。
2﹒血肿血肿和血清肿的发生率报道不一,但很少发生在脊髓电刺激置入术后,预防的主要措施是防止皮袋留下死腔。
即使发生局部小的血肿,大多会自行消失。
术后使用腹带可以加快血肿吸收。
3﹒局部感染局部感染并非常见并发症。
据报道,发生率不到4%,如感染发生在浅部(IPG 包埋区域的蜂窝织炎),使用足量的胃肠外抗生素可以有效逆转;如出现脓肿并向深部蔓延,尤其沿导联线向硬膜外入口处蔓延,应毫不犹豫将置入物取出。
4﹒硬膜外血肿和感染发生率小于0.3%。
硬膜外感染和硬膜外血肿并发感染症状相似,以感染区域剧烈的脊柱痛为显著特征,对躯体振动尤为敏感。
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或脑膜刺激征。
一旦出现,需行外科治疗,并拔出置入物。
5﹒脑脊液漏脑脊液漏的发生率约为0.3%,多因硬膜外穿刺时穿破硬脊膜、放置导联时造成硬脊膜穿孔所造成。
此外,硬膜外腔有粘连时,使用硬膜外扩张管也易穿破硬脊膜,不主张轻易使用。
导联置入鞘内,很低振幅即可产生很大的刺激范围,因此不难辨别。
此时,应在新的水平和角度重新穿刺,避免导联再次置入鞘内。
脑脊液漏呈自限性,主要出现体位性头痛、头晕,一般去枕平卧可减轻症状,必要时给予补液和镇痛治疗。
持续的脑脊液漏需手术治疗。
发展历史脊髓电刺激治疗在国际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的先进疗法。
1.1967 年,Shealy 等报道了第一例脊髓电刺激疗法治疗顽固性疼痛,并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2.上世纪七十年代,脊髓电刺激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1980 年,美敦力公司在美国使用了第一个可程控刺激系统4.1982 年,第一次在临床上应用了完全植入式的神经刺激器5.目前已有近六万左右的患者接受了脊髓,外周电刺激治疗应用现状2003 年底,脊髓电刺激疗法在国内开展,已有近五十名患者接受了脊髓电刺激疗法的测试其中三十五例左右的患者接受了植入,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由测试到完全植入的成功率在70%左右。
由于该手术是微创技术且非破坏性、可逆性,并发症少,无副反应并可根据病人的需要调节电压、脉宽、频率,可通过测试刺激评估疗效,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所以为广大患者普遍接受及认可。
现有的植入中心已遍布中国各大城市,植入技术也日趋成熟。
治疗方法比较主要的传统疗法(1)药物治疗合理和综合的药物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的疼痛获得缓解,但对于慢性顽固性疼痛尤其是慢性顽固性神经源性疼痛患者来说,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不佳或者需要比较大剂量,患者疼痛不能获得很好的缓解并且要忍受药物产生的副作用,阻碍了传统途径药物的应用。
(2)神经阻滞治疗利用神经阻滞为主的方法治疗疼痛,称为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是指将药物注入于脑脊髓神经节、丛或脊神经、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内,或用物理的方法,阻断神经传导功能。
50%-80% 的适应症病人可以获得较好的疼痛缓解,但其维持时间比较短,数次使用后疗效会逐渐降低,维持时间越来越短。
(3)射频热凝技术治疗疼痛射频热凝治疗疼痛是通过射频仪发出高频射电电流,热凝毁损痛觉神经纤维传导支阻断疼痛信号向上传导。
射频热凝治疗对部分适应症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疼痛缓解,但部分患者会复发,对部分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并且它是一种毁损性治疗,神经一旦破坏就不能再恢复,并且会产生副作用。
(4)理疗包括电、光、磁、热、超声波等治疗。
理疗对一些简单的疼痛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对顽固性疼痛效果不佳,只能起一些辅助治疗作用。
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电刺激治疗是一种微创疼痛治疗技术,它是在脊髓的硬膜外间隙插入一根电极,通过电刺激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它不破环人体的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且它有灵活多变的调节模式,可随患者病情的变化在体外不断调节,使疼痛能获得长期有效的控制。
对于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慢性顽固性神经痛,脊髓,外周电刺激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植入整个系统之前,医生会作一个筛选测试,如果疼痛控制良好才进行植入,从而避免了患者无谓的花销。
脊髓外周电刺激治疗术后病人可减少口服镇痛药物的使用甚至完全停药,避免了长期大量用药对身体的损害,并且几乎没有副作用,故在医学界也被称为“绿色治疗”。
脊髓外周电刺激治疗的不足之处是价格比较昂贵,使用一定时间后需要更换电池。
病例分享一例脊髓电刺激治疗腰背疼痛综合征的病历分享患者,男,50岁,左下肢疼痛21年,右下肢疼痛8年。
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L5-S1),先后给予对症治疗、胶原酶椎间盘内注射(2009,2010年)、L5-S1椎间盘摘除,L4-5椎板减压(2010年),术后出现椎间隙感染,给予抗感染、镇痛、臭氧松解粘连等治疗,效果欠佳。
仍感臀部、双下肢疼痛,行走困难,需借助双拐辅助,不能平卧。
严重影响生活,不能进行正常工作。
患者入院查体:腰部正中可见长10cm已愈合手术切口。
腰椎活动受限,L4-5和S1椎旁压痛,L5-S1皮神经支配的区域均存在触痛与痛觉过敏。
双下肢肌力5级。
VAS评分:6-8分。
诊断:腰背疼痛综合征。
治疗经过:患者俯卧位,C型臂引导下,于腰背部L1-2椎间隙水平面经皮先后穿刺两根4触点的电极(先右后左),平行置于T11椎体水平。
术中测试结果:双侧下肢痛觉过敏消失;双下肢疼痛区域完全覆盖,患者自述疼痛缓解70%。
测试一周后植入了脉冲发生器。
术后患者行走恢复正常,能正常平卧,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活动时略有疼痛,VAS评分1-2分。
无明显并发症。
脊髓电刺激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的病历分享患者男性,62岁,主诉:右臂丛神经损伤14年,右上肢疼痛14年现病史:患者于1997年因交通事故导致右侧臂丛神经损伤,损伤中上神经干,随即出现右手及前臂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间断出现爆发性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伴有右上肢无力、发凉、麻木症状,无肢体抽搐。
1997-11行“右侧肌皮-尺神经吻合术、肋间-肩胛上神经吻合术”,术后疼痛症状明显加重。
1998-4、1999-11两次行“神经松解术”术后上述症状仍无改善。
2008-4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并多次行理疗、针灸等综合治疗,均无明显疗效。
口服“曲马多”等药物止痛,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后慢性顽固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诊断明确,疼痛VAS评分:静息时4分,爆发痛时10分。
于2012-09-18在局麻下行脊髓神经电刺激器植入术,术中将电极头端置于颈4椎体水平,中线右侧旁开约0.5cm,开始电刺激后右上肢疼痛减轻。
给予调整刺激器参数,经5天测试刺激,患者右前臂及右手疼痛减轻,尤其是对患者影响较大的爆发性疼痛,程度能够减轻60-70%,频率减少约20-30%,右上肢发凉明显好转。
于2012-09-25在局麻下行脊髓神经电刺激IPG植入术,患者诉疼痛较前减轻,发作频率较前减少。
VAS 疼痛评分:静息时4分,爆发痛时6分。
可以忍受,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右侧肢体皮温同对侧,较术前回升。
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