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成长
托妮·莫里森早期作品中黑人女性的成长轨迹

家的每个黑种女人都在死亡 ,而她和她们的不同 之处在于“ 她们象树桩一样死去” 而她“ 象一株红 杉一样死去 ” ] , [( 她确信 自己“ 实在 这个世 附) 确
它的少女时代 , 寻找浮力” [( 对家庭关爱的渴 。 ]
望 加剧 了她对 蓝 眼 睛 的幻 想 。“ 果 我看 上 去不 如
同, 如果我看上去美丽 , 也许乔利会不一样 了, 布 里德洛夫夫人也会不一样了。也许他们会说“ , 嗨 瞧长着漂亮眼睛的佩科拉 。我们不应该在这样漂 亮的[ ] 蓝 眼睛面前做坏事” [ P 。 44 j7 ) 这个不合情理的愿望和当时社会所灌输给她
l 岁秋 天到 1 1 2岁夏 天一年 内的遭 遇 。
他 甚至不 能理 解这 应该是 一种 怎样 的关 系 。 ”
[( 而她 的母 亲波 琳 , 4n ] 沉迷 于好 莱坞式 的虚 幻世
பைடு நூலகம்
相貌平平的佩科拉生活在父母 的冷漠、老师 的鄙视、 同学的嘲弄和邻居的歧视中。 她隐约感到 这一切不幸都源 自 自己的深色皮肤 。虽然同为 于 黑人, 但人家显然都 比较喜欢肤色较浅的女孩子。
女 性从 迷 失到反抗 日益 走 向成熟 的轨迹
关键 词 : 莫里 森
黑人 女 性
自我
中图分 类号 : 5 1 4 0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6 9 1(0 60 — 190 10 — 4020 )6 02 —4
种族与性别 , 是美 国黑人女作家托妮 - 莫里森
作 品 中最 突 出的两个 热点 。她 以女性 的视角和黑 人 的视 野 , 塑造 了许 多有血 有 肉 、 性格 鲜 明的黑人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6期 ( 总第 8 6期 )
莫瑞森20世纪70年代小说中黑人女性成长历程探析

性 派 拉 特 三位 不 同 个性 的黑 人 女 性 形 象 , 由佩 科 拉 式 的 自我 否 定 到 秀拉 式 的 自我 抗 争 , 到 派拉 特 式 的 自我 认 同 , 别代 表 了 再 分
美 国黑人 女性 对 于本 民族 文 化 的 不 同认 识 , 示 了黑 人 文化 理性 发 展 的过 程 , 显 示 了黑人 女 性 不 断成 长 的历 程 。 揭 也
纸上 的玛 丽 ・ ,学校 里 老师 和 同学对 白人 女孩 的 珍
权 的两极 文化 冲突 下 ,她 们 生活在 美 国主流文 化之 外, 被迫 处于社 会 的边沿 , 次经 历 了从 自我迷 失到 依
个体抗 争再 到 自我认 同的黑人 女性 曲折而 又艰 辛 的 成长历 程 , 定程 度地 揭示 了上世 纪 7 一 0年代 美 国黑
人女性 的成 长历 程 。
一
喜爱 , 人妇 女看 白人 女孩 的 眼神 , 黑 触摸 她们 时 的温 柔 ,这 都让 佩科 拉 觉得 白人 女孩 的外貌 就是 高贵 和 幸福 的象征 , 眼 睛具有 神奇 的作 用 。 果 自己能 有 蓝 如
一
双漂 亮 的蓝 眼睛 , 父母 可 能就 不会 相互 打骂 , 里 家
Jn 2 0 u . 01
莫瑞 森 2 O世 纪 7 O年 代 小 说 中黑 人 女 性成 长 历 程 探 析
马 海 英
( 阳职业 技术 学 院 外 语 系 , 南 濮 阳 4 7 0 ) 濮 河 5 0 0
摘 要: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 ・ 莫瑞森在 2 世 纪 7 0 0年代创作的三部 小说 中, 分别塑造 了少女佩科拉 、 青年女性 秀拉 和 中年女
取笑 是 由于外 表 的丑 陋 ,从镜 子 中望见 自己黝黑 的
从《飘》《最蓝的眼睛》到《紫色》看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蜕变

从《飘》《最蓝的眼睛》到《紫色》看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蜕变作者:黄连兵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9期摘要: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确立是他们真实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反映,黑人女性尤其如此。
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到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随着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认同意识复苏,黑人女性的文学形象不再是温驯的,逆来顺受的黑奴形象,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精神饱满,有血有肉,充满个性。
在美国文学家的笔下,黑人妇女已经完成了从无言沉默到精神迷失再到个性暴发的华丽蜕变。
关键词:黑人女性;文学形象;蜕变1.引言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确立是他们真实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美国内战之前,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存在,白人奴隶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处置他们,买卖,处罚,甚至是杀害。
黑人女性的遭遇更加不堪,他们被强奸,凌辱,随意买卖。
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大多是以驯服的甚至麻木的奴隶形象出现的。
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哈莱姆地区为中心,发起了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认同意识复苏。
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不再是温驯的,逆来顺受的黑奴形象,而是具有反抗意识,民权意识。
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蓬勃发展,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开始理解并珍视自己的黑人民族文化,民族自信心得以提高。
同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变得丰富多彩,不再是次要的陪衬角色。
由千人一面的同一种类型转化为精神饱满,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人物。
2.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演变2.1在沉默中灭亡在1860年内战开始时,四百多万黑人连同黑人文化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化圈之外。
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黑人的形象确立就是为了衬托白人而存在的小人物,小角色。
特别是黑人妇女,面对性别歧视与种猪歧视双重压迫,她们成为社会底层沉默无言最卑微的存在。
在美国内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妇女往往被刻画成保姆或淫妇的形象。
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

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引言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女性形象在这些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通过对几部经典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了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一些研究的结论。
第一章: Hester Prynne的形象分析《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位名叫Hester Prynne的女性。
Hester Prynne是一个在17世纪的清教徒社会中犯下通奸罪的女人,她被判刑戴上一顶红字"A",代表她的罪孽。
霍桑将Hester Prynne描绘成一个独立、坚强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勇敢地面对社会的谴责和孤立。
她的形象在同龄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后来的女权运动提供了启示。
凯特·肖特的《麦琪的礼物》中的女主角Edna Pontellier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女性形象。
这是一个描写了一个在19世纪末的三角关系中寻找自由的女性的故事。
Edna Pontellier是一个富裕的妇女,但她对传统妇女角色的束缚感到厌倦,并开始追求自己的欲望和独立。
她抛弃了对她的期望,并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通过Edna Pontellier的形象,肖特揭示了19世纪末美国妇女的局限性和对个人自由的渴望。
第三章: 伍小儿和苏菲的形象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中的伍小儿和《今天你要成为女人》中的苏菲是另外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伍小儿是一个在18世纪末的美国黑奴制度下生活的女性,她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虐待,但最终依靠坚强的意志力获得了自由。
苏菲是一个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黑人社会中生活的女性,她经历了各种困境和艰难,但依然保持坚强和勇敢的态度。
这两个形象都展示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并传递了女性的坚强和顽强的信念。
结论通过对以上几部经典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女性形象在美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态度。
从艾丽丝·沃克的《紫色》看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从艾丽丝沃克的《紫色》看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张海琰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长期以来,黑人问题就是美国社会最重大的问题之一,而且两百多年来,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从19世纪开始,黑人的命运开始受美国作家的关注,从早期白人女作家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到当代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根》等一大批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和不公正的命运,揭露了美国社会无处……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张海琰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上帝是个黑女人——从《紫色》看艾丽丝·沃克的黑人妇女主义宗教观 [J], 王琼
2.美丽与完整的紫色——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中性别角色的分析 [J], 李欣
3.从《紫色》看艾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写作立场 [J], 郭玉英
4.美国黑人文学的新突破——评艾丽丝·沃克的《紫色》 [J], 杨仁敬
5.从《紫色》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看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 [J], 杨永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玛雅·安吉洛的自传体成长小说,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她们对玛格丽特的影响。
标签:成长;女性;引路人[1970年,美国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洛发表了自传体成长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小说中描述了一个黑人小姑娘玛格丽特的成长经历,打破了美国黑人文学史上只关注男性成长的传统。
小说把其作为黑人、作为女性的身份困惑以及追寻当作其成长的重要标志,并在一个黑人女孩身份的探求过程中,对美国黑人民族探求改变自我命运的努力和希望等内容挖掘,实现了对其成长的深度书写。
一、奶奶——玛格丽特的启蒙老师玛格丽特的奶奶是一个勇敢、乐观、坚强的老奶奶,对玛格丽特的成长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她人生中第一个引路人。
奶奶是对她进行启蒙教育的人,玛格丽特三岁时,父母离了婚,她和哥哥被“打包”送到了奶奶家。
在这个南方小镇斯坦普斯,由于经济的萧条和种族歧视等原因,黑人的生活明显比北方更加的艰难,黑人小孩子的成长也更为不易。
黑人受到了比北方更加严重的种族歧视:白人医生宁可把手放进狗的嘴里也不肯给玛格丽特看病;白人的小孩子肆无忌惮地在玛格丽特奶奶的店铺里胡作非为,甚至进行下流表演,黑人的人格和尊严被肆意践踏。
为了谋生,他们要承担沉重的工作,虽然累得“手脚都不肯再动一动”,但是这竟然也不足以养家糊口。
南方农机学校还专门训练黑人去做木匠、农民、厨师、石匠、女仆、和保姆这些艰辛的职业,“未来沉重地压在他们肩上”。
但是奶奶这个乐观勇敢的老太太让玛格丽特充分感受到了童年的温暖,“在这之前,我们像是被一去不回的管理员锁在游乐园里”。
对待黑人同胞,她平等互助,她在黑人中心社区开设的店铺是整个小镇黑人活动的中心,是生活繁重的黑人们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
另外对待抱有种族歧视的白人,她“从不显得低三下四”,而是不卑不亢,平静从容。
小说又写到,面对白人小孩子在她店铺里下流表演之时,她及时克制住了自己的愤怒之情,坚定地哼唱着圣歌:“当我放下身上的担子,多么美呀,多么妙呀,哈利路亚。
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105文学评论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苏虹蕾作为一名黑人作家,莫里森凭借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感情,以及敏锐的感知力和命中的笔调,再现了黑人在美国这一社会大熔炉中所遭受到的压迫、坎坷的命运,尤其是对美国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提高了作品的主题高度,且实现了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目前学界对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从压迫与反抗、传承与团结、创伤美学三个方面,来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美国黑人作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是第一位荣获诺奖殊荣的黑人作家。
莫里森凭借自身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感情以及敏锐的感知力,再现了黑人在美国社会大熔炉中坎坷的命运。
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族群的未来殚精竭虑,使其成为当代美国非裔文坛中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之一。
在整个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作家对于黑人形象的书写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黑人形象从最初扁平化、类型化的负面形象,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正面、积极的形象,可以说,黑人的形象日渐丰满。
这一变化固然与政治密不可分,但是黑人文学的异军突起也是黑人形象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莫里森的作品,如《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等,赢得了各个国家的众多读者的青睐,其魅力就在于小说中刻画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本文从压迫与反抗、传承与团结、创伤美学三个方面来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一、压迫与反抗莫里森在作品中所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除了真实地再现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之外,还对黑人女性进行了历史上、心理上的解读,探索了生活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黑人遭受的悲惨际遇,揭示了黑人女性所承受的创伤,传达了美国黑人女性的心声。
首先,在莫里森的小说中,塑造了这样一群饱性别受歧视与蓄奴制压迫的黑人女性形象。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美 国黑 人 文学 中的 女性 形 象
◎雍文 明
( 新 乡医学院外 国语 言学系, 河南 新 乡8 6 5年 , 美国爆发 了历史上 著名的 、 旨在 摧毁 罪恶 的奴隶 制度的南北 战争。虽 然战争 的号角 吹得 非常嘹亮 , 戴在黑奴 身上 的镣铐 被打碎 了 , 但 黑 人所 受的压迫丝 毫没有得到 缓解 ,黑人 的思想意 识 仍被 桎梏 心灵 的枷 锁紧锁着 ,以至于许 多获得人 身 自由的黑人不知该何 去何从 , 他们 生活在惶 恐 、 无所 归依 的心 理状态下 。[ 1 此 时许 多优秀黑 人作家 的出 现不仅促 进 了黑人 文艺复兴 运动 ,也 唤醒 了黑人 原 本麻 木惶恐的心 灵。不过这 时期黑人 男作家作 品中 最 关心 的是种族冲 突和生存 危机 ,因而 作品 中的主 人公 都是清一色 的男性 ,即使 偶尔 出现 的黑人女 性 形 象也 只是 男性 的陪衬 。如理 查德 ・ 赖特 的 《 土 生 子》 、 拉 尔夫 ・ 艾里森 的《 看不见的人》 等。 ( 一) < 土生子> 《 土生子》 是美 国黑人 作家理查 德 ・ 赖特 的长 篇 小说 , 也是美 国黑人文学 的一座里程碑 。作 品讲述 了 个被 剥夺追求 自由和幸福权 利的贫苦 黑人青年 别 格 ,由于 对 白人 的极端 恐惧 和憎恨而犯 下谋杀罪 的 故事 。正如作者所说 的 , 别格的 出现是美 国畸形社会 的产物 , 是黑人个体意识觉醒 的代名词 。别格 的出现 唤醒 了美国社会对 黑人 问题 的重视 。《 土生 子》 中一 共 描写 了三位黑 人妇 女 : 别格 的母 亲 、 妹妹 和女 友。 别格 的母亲对贫 困的生活 已经腻烦透 了 ,但她依 然 对生 活保 持着积极 的态度 ;别格 的女友 对这种生 活 同样感 到腻烦 , 她生活在 空虚和迷茫 中 , 唯有酒能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成长摘要美国的黑人文学在20世纪有了巨大的发展。
尤其是在中期以后,一些黑人女性作家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使得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断地得到完善。
黑人文学的主题从以往男性作家关注的种族歧视与压迫转向了更多的视角,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角度观察体验生活并以此为基础塑造作品中的形象,她们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不断地成长起来。
关键词:黑人女性形象女性意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的美国黑人文学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受到了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
这一时期美国主流文学重视的是黑人所遭受的歧视以及黑人在被歧视压迫时的自我感受。
在许多美国黑人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从一开始就着力表现这一主题。
在黑人文学逐渐有了一定影响后,作家们才开始寻求更多更好的表达方式来创作。
各种主题的黑人小说、诗歌、戏剧不断涌现,美国黑人文学呈现出强劲的表现力。
美国黑人作家主要描写的内容是美国黑人的生活。
身为黑人,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经历和体验,是有别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的。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着其他美国作家所没有的特别背景:回顾美国的历史,黑人曾是以奴隶的身份来到美国的。
他们是奴隶的后裔,长期以来一直遭受着种族压迫和歧视的不公待遇。
看美国黑人文学,尤其是20世纪的黑人文学,我们发现,美国黑人文学的产生、发展、完善,其实是有它的特殊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白人文化等各方面原因,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完成的。
博恩在他的《美国黑人小说》中指出:美国的黑人小说,就好像美国黑人所经历的生活,它和美国白人的小说有相像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
它有不一样的生活背景,因为它来自于一个与白人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
黑人作家对其民族文化中的部分作了特别的表现,如黑人作家对自己民族语言和音乐感受,给他们的作品带来了独特、丰富的内容。
美国黑人自从到达美洲以来,经历了其他美国人所未曾有过的遭遇。
他们身处奴隶地位,被美国社会排斥在各种机遇之外,即使成为自由美国人之后,这种境况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
黑人一直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在这种背景下,黑人一方面延续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开始相信美国白人文化中的平等价值观。
可是,他们面对的还是不平等的境况和不能被社会接纳的现状,这使他们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的特别群体。
他们一面为自己的黑人民族文化所骄傲,另一面又强烈反抗美国的种族歧视,要求与白人完全平等。
他们热爱美国的土地及其传统和历史。
在这一阶段的新黑人文化运动中,一批年轻的文人涌现出来,如诗人和小说家休斯、麦凯、图默、卡伦等,他们从自己的黑人民族文化中挑选有特点的部分,塑造“新黑人”形象,以此表现黑人的内心世界。
他们相信美国社会中所宣扬的人人平等终有一天会实现。
所以尽管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仍在抱着希望等待美国的民主能顾及到黑人,他们还没有对美国的社会制度彻底失望,没有想要彻底地改变和推翻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制度。
对于他们,民族意识居主导地位。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使黑人文学受到关注,佐拉·尼尔·赫斯顿是这一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
在她的长篇小说《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赫斯顿打破以往主人公为地位卑贱的黑人妇女形象,塑造了一位敢于为自己呐喊,敢于寻找自己声音的全新黑人女性形象。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珍妮的叙述,让读者了解到她的三次婚姻。
在小说中,童年的珍妮,无论是在她祖母的家,还是她们自己的家,都觉得内心压抑。
由于受到外祖母南妮的影响,这时的珍妮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声音,丢失了自己,认不清自己的身份。
珍妮十六岁的时候,嫁给了她的第一个丈夫洛根,她和洛根的家,其实就是她自己的家,可是在自己家里,珍妮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她被动地听从他人的安排,完全没有自己的声音。
她觉得自己的家是毫无生气的。
但珍妮没有丢掉自己的理想,没有丢掉自己的希望,她要寻找自己内心的声音,她要找到真实的自己。
在第二次婚姻中,她遇到了乔,尽管乔比洛根视野广阔,给了她一个相当大的家,但珍妮压抑的心情并没有因为这个大房子而有所改变。
乔死后,珍妮更加感到自己是非常寂寞和孤独的,她经常在夜里流泪,伤心地想着自己的迷失。
她终于清醒了,知道了一个人的幸福和财产多少与房子大小没有关系。
前两次婚姻都没能给她带来幸福、带来自由,那是因为她和他们是传统父权社会的夫妻关系。
她和丈夫的关系是受到父权制的深刻影响的,是不平等的。
但珍妮与第三任丈夫蒂的关系却是不同的,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真诚的,他们的婚姻是一种平和的交流关系。
蒂不仅在生活中关心珍妮、爱护珍妮,而且在思想上帮助珍妮去发现自我,展现自我。
因此,这次婚姻才是幸福的婚姻,这次婚姻才给了珍妮真正的家,而且这个家是她力量的源泉,是她找寻自己力量的源泉。
珍妮不再听从他人的摆布,任由他人安排,受尽别人的控制。
她不再是像以往一样对自己的认识要来自外界别人对她的评定。
有了蒂的帮助,珍妮的婚姻经历使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找到了迷失的自己;她从失语到言语,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作品描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她们因为种族与性别原因,被严重地束缚和控制着,她们没有一直屈服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她们在种族歧视和父权制的社会的中努力奋斗,觉醒自我,发现自我,追求自我。
作品深刻地讨论了两性关系和女性的出路问题。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问世,并未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直到女权主义运动高涨的70年代才被重视。
20世纪中叶,黑人男作家是黑人文学的主要成员。
赖特、埃里森,他们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在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下的黑人男性,他们所关注的是种族歧视问题。
60年代开始,黑人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等作品不断问世,成为美国文坛上新生力量。
她们创作的小说,反映的主题与男性作家创作的不同,她们不再只是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压迫,而且还从独特的角度,从女性经验去创作,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她们的作品从不缺少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在这些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笔下,黑人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开始一步步地走向完善和成熟。
艾里丝·沃克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
她的代表作是《紫色》。
小说的主人公是茜丽,原本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束缚、对父权制度绝对服从的弱小女子,小说中超过一半的部分是描写茜丽用自己的方式坚忍地承受各类暴力——假装她是木,树,即使屈服,但仍坚强活着。
后来在姐妹莎格的帮助下,开始自我觉醒,自我寻找,自我独立。
莎格告诉茜丽,不能一味地忍受,不能那样活着,要斗争,要争取自己的权利。
实际上,茜丽一直没有斗争,直到她真正看清楚现实是如何的残酷。
多年来,茜丽忍受着丈夫艾伯特的野蛮的暴力行为,但是当她看到证据证明他隐藏了她妹妹所有的信,试图让她觉得耐蒂要么死亡或她从不写信给她时,茜丽开始说不,她开始反抗,她开始爆发,之后离他而去。
茜丽奋斗了许多年,努力维持着对耐蒂的记忆,她相信耐蒂,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耐蒂还活着。
这是茜丽的勇敢精神。
我们钦佩她对耐蒂强烈的,始终不变的爱。
这是茜丽的身上所具有的爱。
茜丽最终原谅了她的丈夫,原谅了艾伯特对她所做的一切残酷暴行。
茜丽已经学会去爱自己,爱治愈了她自己的心痛。
沃克从种族、文化、性别等方面描写了美国黑人妇女的悲惨处境,揭露了她们的不幸生活。
对于作品中的黑人男性,沃克也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他们既受到种族歧视的压迫,同时又是父权制的残酷的维护者。
《紫色》关注的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黑人女性的痛苦和艰难,小说以她们生活的真实环境为基础,细致分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述了黑人妇女的痛苦与悲伤、快乐与幸福、幻想与希望、前景与未来,赞扬了她们在逆境中奋斗的顽强意志和勇敢追求新生活的坚强决心。
在7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以其独特的面貌崛起,成为美国文学界不可忽视的力量。
她们对美国黑人文学、黑人研究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成绩。
她们寻找、创作、发掘黑人女性的积极形象,对黑人女性精神世界作了大量的主题分析。
她们的作品通过美国黑人妇女悲剧性的种种因素挖掘,深入理解黑人女性是如何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最终成长起来的,开始勇敢地面对现在和未来。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托尼·莫里森。
她的《最蓝的眼睛》揭示了在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挤压下,美国黑人的精神世界已严重扭曲。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一个悲哀、凄惨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佩科拉是一个年轻的美国黑人女孩,在白人为种族核心的社会环境下,黑色的佩科拉有一个美好虚无的梦想,就是自己也能有一双像白人一样漂亮的蓝色眼睛,她天真地以为,如果自己有了白色象征的蓝色眼睛,她就会像白人布娃娃一样得到大家的喜爱。
她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中,不能自拔。
然而,美丽虚无的梦想与丑陋残酷现实有着如此大的反差。
佩科拉为了能有一双蓝眼睛,生理心理受到了严重伤害,她开始逃避现实,出现了幻觉,最后竟相信自己真的有一双像白人布娃娃一样漂亮的蓝色眼睛。
小说《最蓝的眼睛》深刻揭示了白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心理的扭曲。
《秀拉》是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吸引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
小说女主人公是秀拉。
秀拉性格非常特别,这是黑人社区伯特姆以及秀拉祖母伊娃和母亲汉娜影响的结果。
秀拉在她们的影响下,终于选择开始寻求自我,选择不被众人接受的“实验性生活”。
小说中的伊娃是传统的母亲形象,是她让秀拉对生活有了不同的想法。
秀拉独自一人供养着家,伊娃也被人抛弃了,这成全了她的创造性,使她从生活中懦弱的被动者变成了坚强的主动者。
伊娃一心为了孩子,一心想着孩子的幸福,为了孩子能活下来,她甚至不顾及自己的一条腿的存留与否。
但她的爱有时也是不正常的、畸形的,她看到儿子被毒品毒害,萎靡不振,蜷缩得像个小孩一样时,她想拯救他,却无能为力,最后只得放了一把火,烧死了自己的儿子李子。
虽然伊娃是黑人女性追寻自我的先驱,但她的进步却并非出于自愿。
随着她女性独立意识的逐渐形成,男权意识也开始不为人知的被取代。
这部小说通过对两个主要人物秀拉和伊娃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的分析,剖析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伊娃是位老人,她的思想受到民族传统影响,接受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而秀拉是完全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她看重追寻自我的人生目标。
托尼·莫里森的另一部创作《宠儿》,揭示了美国黑人妇女的真实处境,且视角独特。
在《宠儿》中,女主角黑人妇女塞丝的一段话,是美国黑人妇女对社会深刻、有力地共同控诉:只要是白人,不管你是谁,都可以带走她们,她们头脑中所想的,也会随时被白人给洗换掉;这种对待黑人的方式,是对黑人的任意处置,任意宰割,也是对他们的愚弄,把他们愚弄得不再懂得自爱,愚弄得让他们不再知道自己是谁。
莫里森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无论是主题方面,还是写作手法,都有了大胆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