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异化
结合变形记阐释对异化的理解

结合变形记阐释对异化的理解
在小说中,格里高尔的异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他的身体发生了异变,从人变成了甲虫,这象征着他与正常人类社会的脱离。
他无法再以正常人的方式生活和工作,失去了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格里高尔的异化也反映在他与家人和社会的关系上。
他的家人对他的变化感到恐惧和厌恶,逐渐将他排斥在外。
他成为了家庭中的陌生人,与社会也失去了联系。
从这两个层面可以看出,异化是指人在社会中失去了自我,变得与自己的本质相背离,与他人和社会产生了隔阂和冲突。
这种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体现。
人们可能在工作中感到迷失,成为工作的奴隶,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意义。
或者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变得冷漠和自私。
《变形记》通过荒诞的情节和深刻的描写,唤起了人们对异化的思考,提醒我们要关注自我,保持与内心的联系,防止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异化。
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对个人的影响。
浅析文学作品中同化与异化的联系及区别

AbstractSince the 1970s, strategic option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have gone through widespread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in the world translation field. In the recent years' practice, the adjustments of 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the text in translation pre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hybridization, which has caught people's great attention. Both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have their advantag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appropriately apply the respective merits of th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so as to promote the target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ed foreign culture.This thesis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sentences involving cultural elements in three great works which translated in hybridization strategy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o ensur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verwhelming tendency of hybridiz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study, of some degree, benefits to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and brings abou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hybrid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lso, this study will exert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eople.Key word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ybridiz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翻译中如何选择翻译策略渐成为翻译界广泛争论和探讨的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异化与社会隐喻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异化与社会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异化和社会隐喻的存在。
这些元素的运用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异化往往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心理变化。
比如,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反叛意识的人物。
她一方面具有温柔婉约的女性特质,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心理异化使得林黛玉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也使得她的命运更加动人。
其次,心理异化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出社会的问题和深层次的隐喻。
比如,小说《1984》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就是一个深受社会控制和监视的人物。
他的内心被剥夺了自由,思想被严密监管,这种心理异化反映了极权主义社会对个体自由的扼杀,让读者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的反思。
除了心理异化,文学作品还常常通过社会隐喻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社会隐喻是指用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或情节来暗示或揭示社会现象或问题。
比如,《动物庄园》这部小说中的动物们就代表着人类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和社会群体。
这种社会隐喻通过动物的形象来揭示出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另外,社会隐喻还可以通过环境和事件的描写来表达。
例如,《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中的舞会场景就是一个社会隐喻的体现。
在这个场景中,人们注重的是外表和社会地位,而忽略了内在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社会隐喻,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虚伪和浅薄,引发读者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形式,文学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心理异化和社会隐喻。
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目的。
这种多样性使得文学作品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心理异化和社会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它们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塑造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享受美的享受,还可以从中获取思考和认识。
浅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问题

浅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问题【摘要】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人的主观心灵世界和人的异化,“异化”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文学中的异化问题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扩展与延伸。
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异化问题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更是一种让人沉思反省的悲剧美感。
【关键词】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异化:I1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6)04-0257-0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战争无情地摧毁了物质文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受到了创伤,精神的迷惘加深了人们的危机意识。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转而求助于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一时之间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在社会上普遍流行。
19世纪西方掀起了一股理论热潮,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弥漫着悲观色彩,尼采的“超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充满了神秘意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都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判,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
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
现代主义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追求,转而重视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人的主观心灵世界和人的异化主题,在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下,现代主义作家更多的把目光从客观物质世界转向主观心灵世界,表现在人的潜意识领域。
现代主义作家发现,20世纪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使人处于严重的异化之中,它造成人类精神的空虚感、虚无感、压抑感、威胁感与恐惧感。
所以他们专注于描述人在异化情况下种种孤独失落的感受,以此来批评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事实上,“异化”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文学中的异化问题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扩展与延伸。
从哲学范畴上来说,异化是指人不再占据社会活动的主体地位,人的活动结果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是转化为统治人且与人对立的力量。
在文学作品中,“异化”主题主要通过荒诞和变形表现出来,我们可以以卡夫卡的小说为例。
文学中的异化概念

文学中的异化概念
异化是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谢列梅罗夫提出。
异化指的是将平凡熟悉的事物通过文学手法表现为新颖、鲜明、不寻常的形象或内容,以产生突破传统、引发读者新思考的效果。
异化在文学中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
首先,语言上的异化包括音乐化异化和图像化异化。
音乐化异化是指作者通过奇特的音韵、节奏和韵律,使语言具有音乐般的美感,例如诗歌中常出现的韵律、押韵等。
图像化异化则是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描写方式,使读者感受到生动的图像,例如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事物的形象。
其次,逻辑上的异化是指通过打破习惯性的逻辑关系,使得作品在结构和情节上显得不同寻常。
例如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使时间顺序错乱,或是将主次颠倒,让读者感到困惑、惊讶。
通过这种异化手法,作品能够打破传统的叙事规则,使读者思维不受限制,感受到更多的创意和观念冲击。
再次,情感上的异化体现在通过特殊的情感表达手法,使人物的感受和情绪显得与众不同。
例如将平凡事件赋予戏剧性的张力,或是将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细微的描写展现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感。
最后,思想上的异化则是通过探讨新颖、前卫的思想观点,打破传统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通过对社会、人性、存在等问题的
异化思考和表述,使读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得到颠覆,开拓了解世界的新途径。
总之,异化在文学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突破传统、不寻常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作品具有新鲜、突出的效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浅析《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

浅析《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作者:祝玉玲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短篇小说《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的代表作。
它通过描写小人物格里高尔奇特而悲惨变形为甲虫的经历,表现了西方现代人在家庭和社会双重压迫下的恶劣生活,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荒诞不经的事物。
这种写法为魔幻现实主义做出了尝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格尔高尔个人的异化进一步探讨其家人情感心理的异化,然后分析诸类异化下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夫卡卡;《变形记》;异化中图分类号:I52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001-01魔幻现实主义和荒诞派是西方 20 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也被公认为现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一、格尔高尔个人的“异化”《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无疑是卡夫卡笔下平凡而生性懦弱的小人物的典型代表。
作品讲述了他父亲面临破产,母亲身患病症,妹妹即将上学的家庭境况,这一切的家庭负担和债务,将格里高尔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工作只为改善家庭生活。
但不幸的是,一天早晨,他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有了虫的特性,(它的身躯特别宽大,宽到挤不进半开的门,也不能完全藏在沙发底下;有着长长的触角,眼睛微凸,有着坚硬的外壳,肚子上分成很多硬片,还布满了白色小斑点;有着在墙壁和天花板上交错爬行的习惯;没有牙齿,不喜欢新鲜事物,反而喜欢吃腐烂变质的蔬菜喜欢爬行并吃发霉变质的食物。
)从此他成了家庭的一个沉重包袱,虽然他外形完全变成了“甲虫”,但内心仍然具有人的特性,能观察、判断和思考。
以至于他虽然生活在家人当中,却仍感觉内心忧虑,举目无亲,有苦难难言,最终在苦闷和悲哀中绝食死亡。
主人公从人变成甲虫看似十分荒诞,但实际却异常真实,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导致“人”生存环境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恶化”,又使人蜕化为“非人”。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在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
通过对人的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作家们展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迷失和异化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不同的举例,来生动、全面地阐述人的异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并探讨其所带来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看到人的异化。
故事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尔姆斯突然一天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这一事件使他完全无法适应现实的生活,从而导致了他与家人的疏离和孤立。
这种怪异的物质转变代表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经历的身份认同的混乱和自我认知的困境。
作品通过这一异化形象,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失落和被边缘化的现象,引导人们思考和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寻找和定位。
其次,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中也展现了人的异化。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女性被迫成为生育工具,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作品以女性主人公奥芙雷得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妇女权利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这个形象有力地引发了人们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反思,警示人们不断保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摆脱被异化的命运。
此外,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飢餓藝術家》也是人的异化的典型例子。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苦苦追求艺术梦想的画家。
然而,他在艰难的求才之路上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困境,最终陷入了饥饿和病痛之中。
整个故事通过描写画家的痛苦和绝望,表达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立和辛酸。
这种异化形象提示人们,尽管追求理想良好,但也需要理性思考和实际考虑,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追求中而导致的异化和痛苦。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是一个经常被探讨的主题。
这种异化可以是身份和自我认同上的困惑,也可以是权利和地位上的被剥夺,还可以是追求理想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这些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困境和自我探寻的思考。
作家们通过对人的异化的展现,呼吁人们关注个体的尊严和平等,思考自己在现实中的定位和意义。
浅谈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主题

浅谈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主题作者:喻智锋罗荣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6期摘要:“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后被引用到文学领域,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
从哲学范畴上来说,异化是指人不再占据社会活动的主体地位,人的活动结果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是转化为统治人且与人对立的力量,文学中的异化问题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扩展与延伸。
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眼里和笔下,使人异化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整个物质世界。
本文从对异化现象概念的界定,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异化现象的特点,异化现象的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来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以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异化现象。
关键词:西方文学后现代主义异化“异化”作为哲学概念,马克思等人直接把它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起来。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变为一种奴役人的异己力量。
他还指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人被金钱、商品和资本等所奴役,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只能片面地甚至畸形地发展,最终沦为非人。
由此可见,马克思等人认为正是私有制的社会分工滋生了异化现象的毒瘤,资本主义发展得越快,这颗毒瘤就会长得越大。
一、异化现象的起源和特点西方最早关于人性异化和社会异化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赫西俄德(Hesiod)所著的长诗《工作与时日》。
在17—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一直就有关于人性在金钱、权力下变异的描写。
20世纪初,一些现代主义作家就倾心关注异化现象,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此后的文学在探讨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时,不断开拓题材和主题的广度与深度,不仅揭露了经济领域中劳动的异化,而且还将触角深入到了政治、社会伦理道德、家庭、种族等各个领域中。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虽然脱胎于现代主义,同样受到非理性主义的影响,但在人文反思方面比后者更加入木三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
内容摘要: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纵观世界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人异化成动物这样的故事情节。
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促织》,抑或是古罗马文学作品《变形记》。
以及后来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受启发后所写的《梦想家彼得》等等。
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社会,异化的文学作品依然层出不穷,有的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思考。
异化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异化传奇故事荒诞的情节社会压力时代发展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几乎成了种执迷。
《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源于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作蟋蟀,其目的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表现百姓命运的可悲和痛苦。
再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尔高斯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一夜之间突兀的变成一只大甲虫,最后被“心爱的”家人摒弃,在黑屋子里自生自灭。
以及《梦想家彼得》中的小男孩,因内心滋生出对各种事物及各类人的不满,而异化成各种形态去感受使他烦扰的事物是如何生存的。
在古典诗歌中,也不乏有异化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把自己说成是“春蚕”和“蜡炬”,表达自己对女友的思恋之情。
现在我就将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分析如下。
一、文学中异化现象的形成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无论是群体或个体都会碰到不可战胜的自然力或社会力的压迫,于是人们会通过幻想把自己异化为一种能战胜自然力的物,或异化为能摆脱人世间的苦难的物。
这种幻想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为人们所喜爱。
文学作品中有了异化现象,读起来诡谲怪异,产生奇特的艺术魅力。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人类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经常要与自然界
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当时出现的异化文学作品往往与自然有关,并且通常是以神话形式出现的。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不自觉运用异化创作的例子却也屡见不鲜。
我们熟知的“庄周梦蝶”的寓言,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山海经》里那位炎帝的女儿,不幸淹死在东海,她的灵魂化为精卫之鸟,年年月月,衔西山之石以“湮于东海”,其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叹服;在民间传说中有大禹化为一条独角龙拱开夔门的神奇情节,大禹治水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总站在山头盼夫归,最后化为石头,据说神女峰、望夫石就是这么来的;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为后人遮阴乘凉。
这些古人幻想的异化故事,是由于在人类生产力还落后的情况下,希望产生一种超自然的伟力,以解除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这些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异化故事,至今仍为人们喜闻乐道。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也随之加剧,作为社会成员的某些人,必然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压抑而自己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于是产生了人异化为物,以实现理想愿望的传奇故事。
二、为何作者如此钟爱作品中的异化
借以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启悟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洞察现实,进而向人们提供一条思路,认清自己的境况。
生活往往由于太熟悉而不能看清它,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乃至理名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们无非是把人们从“当局者”推到“旁观者”地位,为此他常常借助于动物题材以增加他的“推”力。
动物没有被文明化、社会化,它们不懂得什么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等种种社会规范,与原始阶段的人类较近似。
在观察和表现人类社会异化现象的时候,总想追溯人类久远的生存状貌,唤回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被遗忘了的记忆,以启悟我们明白今天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
他们认为动物没有累赘,通过动物更容易达到上述目的。
因此他们那些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都不是童话,也不是适合于儿童阅读的寓言,而是思想深奥的譬喻性小说,因而那些动物主人公,不论是较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是哺乳动物还是昆虫,都是人格化的化身。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统治阶级对人民精神意识的
禁锢更加严重。
“文字狱”事件时有发生。
于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更多的以人、兽间的怪诞事件来表现。
在这一时期,“异化”文学作品主要是由一些地位比较低下的知识分子创作的。
他们迫于统治者的压力,只能用作品中的异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用异化的手法来写,会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郭沫若先生赞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等”,这高人一等就高在把人异化为狐仙山鬼、木精、草怪、美禽、佳虫等诸多充满人性的“异类”,并写这些异类帮助善人义士、穷苦百姓。
落魄士子战胜贪官污吏,脱离苦海,获得美满姻缘等。
所以读起来脍炙人口。
这些异化的情节怪异、荒诞,却又似乎合情合理,在读者惊叹作者想象力的同时,也引起了他们更深刻的思考。
由此看来,异化至少有这样的作用:其一,是便于充分有力地揭露矛盾,撕破一切假面,把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
生活中种种社会弊病,由于被粉饰着,人们往往习焉不察,视为正常。
直至有大跌宕,把涂在生活表层的粉饰剥落,才现出其全部荒谬性来。
让人物变形,就是作者们用以去粉饰、揭矛盾、表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的一种特殊手法。
作为一种写的艺术手法,能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如果借鉴这种手法来反映新生活,会产生动人心魄的篇章。
三、异化现象的社会意义
异化作品都以荒诞的艺术手法、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一个厚重的主题——异化悲剧,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小人物所遭受的灵魂和生理的双重摧残。
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异化是基于主人公的潜意识,其中必定有对现实压力逃避的意向。
究其根源,社会的压力,周围人的看法与阻扰,甚至于在现实中的不如意,都是促使异化的催化剂。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大多异化为的是表现人类想征服大自然的愿望,是人类面对困难时反抗精神的最初体现。
不单如此,还有另外一类的文学作品,满是人类对自然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
也表明人类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意识在逐渐产生——那些创作者以为自己赞扬的自然对象是人类幻化的,隐约的表述出人是万能的思想。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逐渐安定,与自然正面冲突的机会相对减小。
这时人们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撞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看法或情感。
于是社会关系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主要创作对象。
特别是儒家学说在中国地位确立之后,一些具有新思想而被传统缚束住的人,内心的不满迫于社会压力不便直说,便以“异化”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表现出封建社会中官吏的腐败及平民怨气无法消解的社会现实。
以上所述,皆为中国的文学作品。
如果说对于中国“化兽”是对自由的向往,对不合理现状的抗争,是一个人性化自由新世界的含蓄构想。
那么对于西方“化兽”则是被邪恶迫害的结果,是社会黑暗现象的极端体现。
纵观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了人与物之间的不正常关系,人异化为非人!一个名叫格里高尔的推销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失去了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和谋生机会,就只好变成一只甲虫,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
故事运用虚幻、夸张以至怪诞的艺术手法,就是“异化”在文学中的成功运用。
它在荒唐的艺术形式底下,隐藏着内在的合理因素,具有一种特殊的深该的批判力量。
西方文学中的异化在西方现代社会里普通人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悲惨。
远古时人们因为对自然的不了解,心存恐惧,但又羡慕自然的力量,由此开启了“异化”之门;从远古到近代,人们又因为思想上的禁锢,内心情感不便表述而发展了它。
可以说那些时期哪里有“异化”文学,哪里就没有宽松、自由的社会。
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也能看见一些“异化”文学作品,但其作用更多的转向了娱乐。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政治环境的相对自由,“异化”文学将承载更多轻松、快乐的内容。
参考文献:
①(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3月
②紫葳,《外国文学参考资料》,地质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