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讲义

自然辩证法讲义
自然辩证法讲义

自然辩证法

当代科技的发展,提出许多囿于专业无法回答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研究和思维方法的关系,科技发展规律,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等等。

“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运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借鉴当代人文社科学术新成果,力图做出自己的回答。因此,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从哲学高度,结合人文社科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来深化对于人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认识。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哲学)

第二篇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学与科学方法论)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学与技术方法论)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学)

自然篇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包括演化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包括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

导入

工程的自然属性:

1、工程的物质性:

―自然界提供什么,人类就利用什么,自然界有什么,人类就需要什么,人类的需要只是对自然物的反映。‖

2、工程的合乎规律性:

工程只有以天然自然的自然属性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它才能被创造或建造出来培根:要改造自然,首先必须认识自然。

恩格斯:―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3、工程的回归自然特性:

―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

―在一个技术社会里,商品废弃早已成为了进步的一个组成部分。‖——阿诺德·盖伦(德国社会学家)

自然环境其实是一个封闭系统,在物质-能量和同化-再生能力方面基本上是固定的。

自然观对于科学认识活动的意义

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自然观与科学认知结构

科学研究活动CF=

C是科学家或科学家集体,S是主管C的协会;D是C的研究领域,它由客体组成;G是C所持的一般哲学观点,自然观就包含在这种广义的哲学观点之中;F是C所持的形式知识背景,它包含逻辑和数学知识;B是C的经验知识库;P是C所要研究的问题集;K是C的理论知识库,它是本研究领域中迄今为止被充分确证的理论的集合;A

是C在本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目标和目的,它也包含一些认知价值观;M是C所用的恰当的科学方法.

自然观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主要依赖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导致自然观的变迁并且以自然观作为其信念基础。自然观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位科学家可以拒斥哲学家的指导,也可以不学哲学,但是,他不可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渗透着某种自然观,而这种自然观将不可能不对他的科学研究产生影响。

2.自然观与科学认识:自然观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公理提供辩护和背景,比如时间的单向性与演化宇宙和耗散结构理论

3.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机械论自然观与还原论思维

非线性自然观与整体性思维

第一章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演进

?对科学的追思:为什么开普勒要把行星的运动关系写成三个简单的数学公式?

?为什么波义尔坚信这世界由基本元素构成?

?爱因斯坦为什么致力于统一场论?

?自然观是科学的逻辑基础;(柯林伍德)

?古希腊的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充满着心灵这个原理上的;

?希腊思想家把自然中心灵魂的存在当作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

?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理性的动物;

?希腊人把人自身与自然界相类比。

古希腊的爱奥尼亚学派认为―自然‖界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天性‖、―本性‖,意即它从发生时起就具有自身规定性;二是通过自身规定性逐渐展开它自己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有过辉煌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道家的天人合道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道德经》

根据《道德经》:道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恍惚状态,先天地万物而生,乃为天下万物之母;道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神秘能量,利益滋养天地万物,损有余而补不足;道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支配主宰天地万物,却从来都是顺其自然而不加干预。

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自然观,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因为中国的整体有机自然观排斥原子,粒子和力学概念,宠爱连续介质理论,波、振动和谐振,所以中国物理学中最强有力的成就应属于当代的声学和磁学领域。——尤里达(美·科学史家)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1、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直观地整体地从客观世界自身去寻找世界的本原;

2、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则充分地注意到世界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世界;

3、看到自然界的矛盾现象,并把对立面的对立统一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但是朴素的、直观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缺乏实验科学基础,把物质归结为一种具体形态,这是有缺陷的。

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及其基本特征

从公元5世纪左右开始,欧洲进入延续近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由于宗教神学的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神学特征的自然观。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I上帝是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

?II上帝创世之前没有时间和空间,时空是从上帝创世开始的,时空是有限的,上帝是永恒的并超越于时空之外。

?III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和变化都合乎造物主的目的,上帝是自然界一切现象变化的终极原因。

?IV对自然及其运动变化的本性或形式的探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全能、至上和仁慈。

基本特征:在对自然的认识内容上,神学自然观的思维是一种对古希腊理性思维的自然观的一种倒退,而在逻辑上,则是一种对神学的理性辩护,因而无法引领对自然的深入研究。

近代:

向宗教神学挑战的第一个勇士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

在文艺复兴早期,人们盲目地接受传统观念,崇拜古代权威和古典著作。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也只是学习象《圣经》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只相信文字记载。

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他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只有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

达.芬奇的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的发展,并由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达.芬奇坚信科学,他对宗教感到厌恶,抨击天主教为―一个贩卖欺骗的店铺‖。他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是一位杰出的医生、社会活动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画家。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天体运行论》的全书共六卷。第一卷为宇宙论,简述了整个宇宙的结构,是全书的精髓。这一卷分四章,先后论述了―宇宙是球形‖、―大地也是球形‖、―天体的运动是均匀永恒之圆运动或复合运动‖。在第一卷的第四章中,哥白尼正确地将行星以及地球

绕日运转轨道进行排列,并刊载了他的宇宙模型图。这张我们现在看似普通的天球次序图,在当时却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因此使天文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然科学从此获得了新生,这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加利萊.加利略(Galilei Galileo, 1564 - 1642)

著名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合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加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毕生把哥白尼、开普勒开创的新世界观加以证明和广泛宣传,并以自己在教会迫害下的牺牲唤起人们对日心说的公认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实验方法的创始人—伽利略

被誉为实验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他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他推翻历来被奉为权威的亚里斯士德学说,建立落体定律,发现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和抛射体运动规律,并确定加利略相对性原理。他是第一个利用望眼镜获得大量天文发现的人。他在力学和天文学上的辉煌成就,对于哥白尼学说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后来万有引力的发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1610年1月7日将永远留在天文学史册上,这天是哥白尼学说胜利的开端。那天晚上,加利略用他的望远镜观测到了木星的卫星及其绕木星的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母星外其他行星上的卫星。加利略由此断言,地球也正是带着自己的卫星即月亮绕太阳运行的。此外,加利略通过望远镜,使得星际的极大距离第一次被识别出来。

加利略被誉为―天空的哥伦布‖。

加利略由于著《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对哥白尼学说的大力宣传鼓动,受到天主教会的迫害.1632年末,鬓发斑白的加利略被传往罗马受审,几个月下来,被折磨得精疲力竭,最后被逼―认罪‖。据说,加利略在宗教法庭听完判决后,口中喃喃自语:―不管怎样,地球仍在转动。‖

300多年后的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才公开承认对加利略审判的不公正,1980年10月,世界主教会再一次声明,为科学巨人加利略沉冤昭雪

牛顿:实现近代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的重要贡献是集16、17世纪科学先驱们成果的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他的力学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完满表达了宏观客体一般情况下的力学运动,把天地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中。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以牛顿命名的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一成就,使以牛顿为代表的机械论的自然观,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了长达两百年的统治地位。

1643年1月4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获学士学位。1665~1666年伦敦大疫,牛顿回到故乡乌尔斯索普。

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在1665~1666年这两年之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在这里,牛顿还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行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在此时发生的轶事。总之,在家乡居

住的这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由此可见,牛顿一生的重大科学思想是在他青春年华、思想敏锐短短两年期间孕育、萌发和形成的。

第谷、开普勒的贡献

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对行星绕日运行作了长年累月的观测,他死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整理并分析了第谷的20年的观测记录,总结出行星运动的著名开普勒三定律。这个发现不仅为经典天文学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其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开普勒在得出行星运动三定律之前,1596年曾提出关于太阳行星间的吸引作用的思想;随之提出物体作圆周运动时出现离心力问题。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讲求事物的和谐,求和谐思想是正确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上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圆形,因为只有圆运动才是完美的、和谐的,而地上的运动,例如重物直线下落是凡俗的。古希腊哲学家的和谐思想不能在天与地之间连贯。到了牛顿时代,他用引力理论和运动三定律把天上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人间的统一,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这是牛顿的伟大贡献。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培根的科学方法论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

(公元16世纪至18世纪末)

?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

?1、恢复和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自然事物,承认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的,是上帝不干预的,―天上‖―地下‖有着统一的客观运动规律。

?2、具有机械性的缺陷,用力学的知识和规律去解释,说明其他一切自然现象,把其他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为力学的范畴内,甚至认为―运动是机器‖,―人是机器‖。

?3、具有形而上学的缺陷,认为各种自然现象是彼此孤立的,没有联系的,而且是―静止不动,绝对不变‖的,即使有动,也是外力的推动。

?4、自然界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当时分析还原论三个突出问题:

A.我们是否能够或是否希望把生物学还原为物理学或者还原为物理学和化学?

B.我们是否能够或是否希望把我们认为可归诸动物的那些主观意识经验还原为生物学,以及假如对A给予肯定的回答,我们能否再把它还原为物理学和化学?

C.我们是否能够或是否希望把自我意识和人类心灵的创造性还原为动物的经验,以及假如对A和B给予肯定的回答,那么,我们能否再把它们又还原为物理和化学?

形而上学自然观形成的原因:

?1、生产和科学发展的不充分;

?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

?3、思维的定势—惯性。

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1)自然是机器,生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类比解释原理)

?(2)运动观:(还原原理)

?(3)力学解释原理

?(4)神学第一推动原理

?(5)人与自然的关系(分离原理、主奴原理)

?(6)绝对时空观

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生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从分门别类地搜集、积累材料的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创立理论的阶段。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从分门别类的研究进入到对自然界各个过程的联系的研究;

?★从分析既成事实的研究进入到对自然过程变化发展的研究;

?★从以力学为尺度的学术规范进入到发现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的研究,开始怀疑力学模式,并提出新的不同的研究范式。

天文学方面

地质学方面

物理学方面

化学方面

生物学方面

哲学方面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陷,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瓦解了,一切被当做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15-16页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

(1)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

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

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线自然”所不同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自然界。

(2)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唯物的、辩证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它的根本特征是强调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性和永恒发展性。

四个统一: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章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出现几大新发现和两个问题,彻底地变革了科学的自然图景,推动自然科学进入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与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危机

?物质消失了?

?原子?宇宙之砖

?什么叫物质?

?这些新发现动摇了原子和元素不可分、不变、是物质组成最小单位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同时,正当人们陶醉在物理学经典体系―尽善尽美‖的境界时,物理学的晴朗

天空中却出现了―两朵乌云‖,这就是当时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物理学陷入空前的危机。

?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实质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机械论自然观的危机,表明旧理

论在新发现面前的无能为力。

二、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革命及其辩证自然观思想

20世纪初,正是在解决新实验事实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等科学家创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相对论排除了绝对空间和时间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迷梦‖(福特(J·Ford,美国物理学家)

1.相对论:观测所及的自然——人化自然

?相对论及对传统自然观的冲击

1、狭义相对论与启示

?狭义相对论:同时性的相对性(打破了日常体验);高速运动的物体长度缩短;物

体处于高速运动时,时间膨胀(或时钟变慢)

?推论一,运动物体的质量大于静止的质量(质速关系)

?推论二,(质能关系定律)物体的质量与能量关系定律;并且,微观与宏观统一起

来了。

时空观的变革

尺缩效应等

?启示:

?第一,时空具有相对性,时空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物质的多重属性之间相互联系和互为关系,如质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

变化;

?第三,在实践中,只有通过物质的运动,才能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2、广义相对论与启示

?相对性原理、等效性原理

?五个推论:第一:可能存在引力波。第二:星光通过太阳附近强引力场时发生偏转(光

线弯曲)。第三:水星近日点的进动。第四:强引力场使光谱线向红端移动。第五:太阳引力使电波传播速度变慢。

?三个启示:

?I广义相对论对引力场和空间特性的描述(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在理论上初步确定:引

力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是通过引力场来传递的)(时空与物质运动:空间中存在的物质,它的质量越大,则其引力场就越强;万有引力的产生)

?II 空间弯曲(空间弯曲是由物质的质量大小、分配情况、物质运动和引力场的强度所决定的)

?III 广义相对论的时间观(引力场改变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质量越大,则其引力场越强,时间的流逝就越慢)

爱因斯坦六大遗产——从相对论到量子理论

2.量子力学:量子关联与―参与者的宇宙‖

普朗克(Maz K.E.L.Planck,

1858—1947)1900年12月4日,《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提出能量子基本假设(ε= hν),量子力学诞生。

经过一批科学家的努力,到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体系被建立起来。

量子理论是关于微观客体的宏观度量理论,寻求的是在人工安排的特殊环境条件下各个观测结果间的规律性关系。然而,它所反映的微观世界并不是在经典力学意义上的所谓自在状态。因为在微观客体的观测过程中,微观客体和测量仪器之间存在着“原则上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却“构成量子现象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量子理论确认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量子关联。

?从量子关联的观点来看,人们在观察宇宙的某一局部时,远离这一部分的量子系

统也会发生量子跃迁,即使这两部分之间已经不存在实际的力的相互作用。这样,当人们观察自然界时,自然界就发生了某种变化,因而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就不再是绝对客体的天然自然界,而是人化的自然界了。

量子革命

*物理事件与观察的关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问题

玻尔:“我们既是观众(观察者),又是演员(被观察者)”

?1957年玻尔曾宣布放弃“原则上不可控制性”的概念,而且还承认:量子力学的完备描述完全客观,不以主体为转移,仪器的记录只能用于分析微观客体的性质。因此,不能因为在量子测量中存在着仪器对微观状态的“干扰”,就说量子测量是主客体不可分割的统一。仪器作为主体的延伸,它与被测客体的相互作用,并不构成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障碍;不论对于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是如此。

?这些革命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产生了两个全新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另一方面还对自然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出一幅全新的自然景观。其一,彻底推翻了物质与运动无关的深刻关联;其二,绝对时空并不存在,时空不仅与物质关联,而且本身就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属性和方式。同时,它还触发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和科学争论。

?

三、分子生物学

四、复杂系统科学图景与自然观变革

(一)一般系统论

系统科学的运用

——控制论、信息论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识别及利用的学科,广

义信息科学还涉及信息的编码与调制、信道的容量、噪声与滤波的理论、及语义信息、有效信息和模糊信息等内容。

?香农。

?四次信息革命。

?信息与知识??

(二)复杂科学理论

(自组织理论)

?1、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组织与被组织概念

?3、体系:包括耗散结构、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

3、耗散结构理论

——构建自组织系统需要的条件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普利高津提出;解决热力学定律和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负熵、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如右图)

?方法论意义:

?新的物质观:活性物质

4、协同论

——解决自组织的发展动力问题

Synergetics Theory

?哈肯(西德),1977《协同学导论》

?几个基本概念:

协同、协同论、竞争、序参量、支配原理

方法论意义:

找关键、抓主要矛盾

5、突变论

——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路径问题

?Catastrophe Theory

?又称灾变论,法国数学家托姆创立,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随参数的再变化,又使不稳定状态进入另一种稳定状态,系统状态在一刹那间发生了突变。

?方法论意义:

?对质变过程的重新考察

?把握质变关节点很重要

6、混沌理论

Chaos Theory

混沌与分形

混沌(chaos)是和分形(fractal)相关的新概念,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混沌是物理学概念,分形是几何学概念,混沌的图形是分形。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疑难,偶然性的本体论地位问题

波普:“云和钟” @

思考:

?当代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

※自然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时空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自然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

※世界是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

三、辩证自然观的新发展——系统自然观

?坚持自然的物质系统观:

?1含义:

?所谓自然物质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

?无论是无机自然物和有机自然物,还是人的生命肉体(自然的人),都是以这

种系统方式存在的自然物体。

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特征:客观实在性、可知性、多样性,具体说来,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功能性、结构性

?3分类:

自然物质系统分为非生物界和生物界,宏观、微观和宇观,分为固态、液态、

气态、超固态和等离子态,分为实物和场,分为物质和反物质等。

19世纪,恩格斯明确指出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式。

?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还深刻地触及了自然界运动和演化的方向问题。

?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不是循着一个永远一样的不断重复的圆圈运动,而是经历着实在的历史。‖

?自然界运动演化方向性的揭示,是辩证唯物自然观新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

?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不断地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自然界存在的是什么?

如何存在,怎样看待这种存在?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

——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自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辩证自然观的新发展——演化自然观

?20世纪的新物理学革命革新了机械自然观的物质观和时空观。随后出现的系统科学和

非平衡态热力学则带来了从静止到演化的自然观——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其基本观点是:自然的演化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自然的进化是一个不断有序化和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具有无限性。

?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是生成着并消逝着。自然界是由一系列转化过程构成的―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这里以下面几个为例来说明?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

?三、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四、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大爆炸宇宙论(big-bang cosmology ):

?这个模型是美国物理

学家伽莫夫创立的。

根据大爆炸宇宙论,

宇宙的演化经历了以下几

个阶段:

1)、基本粒子形成阶段

2)、辐射或核合成阶段

3)、实物阶段

?从1948年伽莫夫建立热大爆炸的观念以来,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宇宙学家们为我

们勾画出这样一部宇宙历史:

?大爆炸开始时

150-200亿年前,极小体

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大爆炸后10-43秒

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大爆炸后10-35秒同一场分解为强力、电力、弱力和引力。

?大爆炸后10-5秒10万亿度(1013 K),质子和中子形成。

?大爆炸后0.01秒

1000亿度(1011 K),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质子中子仅占10亿分之一,热平衡态,体系急剧膨胀,温度和密度不断下降。

?大爆炸后0.1秒后

300亿度(3×1010 K),中子质子比从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后1秒后

100亿度(1010K),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湮没反应出现,核力尚不足束缚中子和质子。

?大爆炸后13.8秒后

30亿度(3×109K),氘、氦类稳定原子核(化学元素)形成。

?大爆炸后35分钟后

3亿度(3×108 K),核过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后30万年后

3000度(3×103K),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统。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彭齐亚斯、威尔逊)

大爆炸理论中宇宙的演化历程

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矛盾是自然界运动与演化的根本动力

?自然界演化的渐变与突变的统一

?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

?

第三节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20世纪自然观新进展不仅体现了关于自然界系统联系和演化发展的特征,而且还体现

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特性。以往的自然观主要是关于自然的观点,而20世纪的辩证自然观则是包含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自然观,是人如何对待自然的认知、态度和伦理价值的自然观。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

?人猿揖别伊始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看,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从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到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物我不分、浑然一体的原始同一关系阶段

?人尚未把自我与自然区别开来,既受自然界神秘力量的奴役和压迫,处于被支

配地位,又力图借助神话、自然神崇拜等手段摆脱这种外在的羁绊。

二、人征服改造自然和自然的异化阶段

?人的主体性和理性思维得到高度弘扬,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处于中心支配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抽象的主客体关系所取代,自然变成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与此同时,自然界也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下开始异化、报复人类。

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阶段

?21世纪后半叶,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凸现,使人类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

间双向交流互动的关系本性,环保意识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共识。

?撒哈拉沙漠从来就是沙漠吗?

?玛雅文明的消亡?

?江浙百年后变沙漠?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

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

同主题。

?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环境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根据对100多份全球变化资料的系

统分析,发现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3~0.6摄氏度。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因而全球变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还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探求全球变暖的起因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分析表明,虽然地球演化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变暖--变冷的气候波动,但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效应增长可能是主要因素。

霍金难题:

在一个政治、社会、环境都很混乱的世界,人类如何走过下一个100年?

霍金讲述了人类所面临的威胁正在不断变化,从破坏性的小行星影响、核战争,到气候变化和肆虐的转基因病毒等

霍金贴士:建太空居所可行吗?

讨论

?存在生态危机吗?生态危机的体现?

?生态危机的成因?

?生态危机的对策?

?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其它?

生态中心主义--自然也有内在价值

?英国伦理学家辛格(Peter Singer)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提倡动物解放/权利

法国学者史怀泽(A.Schweizer)从伦理学角度提出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不伤害、不干涉、补偿正义等;对称、自我防御、最小伤害、分配正义、补偿正义)

第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当下环境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

第二,人有价值,其它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而且还有着不依赖于人的独立的?°内在价值?±

第三,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价值主体,都有主体资格,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体-客体的对立关系,而是平等主体际关系

第四,人是目的,其它生命也是目的。人只是自然普遍一员,且后加入自然界的新成员

第五,自然的生态整体价值高于作为部分的人类价值

人类中心主义--只有人类才有内在价值

?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人是宇宙的中心?被推翻;基于人与自然的主奴关系原理

?现代相对人类中心主义:

第一,强调主-客二分的对立范式,将抽象的、单一的和普遍的?°人?±视为环境价值的唯一主体,自然环境只能是价值的客体;

第二,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康德),主张?°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笛卡尔),而自然是被人主宰与征服的对象第三,一切事物的价值以人为中心,人的需要和利益是自然环境的惟一价值尺度

第四,人是目的,其自身具有内在价值,而自然环境只具相对于人而言的外在功利价值,它是人实现其需要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环保行为的―囚徒困境‖

?零和博弈VS共和博弈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

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

?马、恩的生态思想是这种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恩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福祉,也大加快了人对自然生态破坏的步伐,带来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八大公害事件

?六大污染事件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也是传统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

学的发展,生态学的研究视野拓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了一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的人类生态学,具体而生动地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人类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依据。

?与些同时,还出现了两部有影响的环境科学著作:一部是美国女生物学家卡逊的《寂

静的春天》(1962年),开启了人类环保时代的大门;

?另一部是美国科学家芭芭拉·沃特、勒内·杜博斯合著的《只有一个地球》,并由此催生

了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的一系列环境科学分支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恩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所昭示的人与自然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

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这一理性思考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们在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过程中,针对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持续状况而提出的。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拓展阅读:罗马俱乐部

?1981年,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首次阐

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将―可

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共识。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形成。

?1994年3月,中国政府编制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

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

?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

?吴国盛,《追思自然》,辽海出版社1998年

?吴国盛,《现代化之忧思》,三联书店1999年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

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高科技描绘美好的未来世界

?未来世界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带给人们新奇、舒适、健康的物质享受和极大的便利。

?健康消费、绿色消费

科学篇

科学哲学著作

?波普尔的相关著作:

?《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无穷的

探索――思想自传》、《波普尔思想自述》、

《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等库恩的著作:

?《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等

?费耶阿本德:

?《告别理性》、《反对方法》等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等

补充参考文献: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科学的世纪》、《让科学回归人文》等

?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彼得·泰勒克:《科学之书》

第一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知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是什么?

格致之学——儒学

几种界说:

中国古代:―为学‖与―为道‖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在科学上应该有

?格物致知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在

?科研上有所成就。

?-----丁肇中

科学的本质

?科学,经常是狭义地指自然科学。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

–2、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活动

–3、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

–4、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

–5、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科学方法论

–6、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

–7、作为人与自然对话:科学对话

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

?古希腊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Επιοη?μη(知识),拉丁文scientia 或scire,

就广泛意义来讲,指学问或知识。英文science德文wissenschaft法语scientia 皆由此衍生转变而来。(scientia scientic science)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性质是一种―获得关于可以论证的事物的知识‖,以区别于―意见‖。

?希波克拉底:―我将尽力治好您的病,但我是学者,追求的是知识(而不是财富和权势)‖。

?16世纪西学东进时,中国学者将science对应于―格物致知‖,简称―格致‖。《礼记·大

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注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即,接近;穷,推究、穷究也。日本19世纪下半叶还沿用―格致学‖,到产业革命兴起时才改称―科学‖。

?1885年康有为首先把―科学‖一词介绍给国人。1894—1897间严复译《天演论》

时,把science译为―科学‖。

?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

系统,即成为一个按原则整体组成的知识整体,就叫做科学‖(商务,第2页)。

科学包含:(1)感官材料,(2)普遍必然性的形式,即通过概念、范畴(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整理的知识。

?黑格尔:―一堆知识的聚集,并不能构成科学‖。(《哲学史讲演录》卷1,35)?实际上中世纪经院哲学把神学也称为科学,就是取有体系的知识这个含义。

2、作为一种活动的科学

?科学还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卷25,120、97)中指出,任何个人活动属于社会活动,明确提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科学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丹皮尔―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科学史》,9)

武汉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和学习意义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界------科学技术----——人 (客体)(中介)(主体) 研究内容 自然观, 科技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 哲学 交叉科学(科技哲学) 学习意义 a科学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需要 b探索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的需要 c、提高哲学素养的需要 d、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e、提高科技意识的需要 2自主创新的形式和战略意义 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三个方面。 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 集成创新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 消化创新是指在引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的过程。 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 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形象思维是用个别表现一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具有美学价值。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1)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仅依靠逻辑思维是不够的,应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如何认识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如下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虽是正确的,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某种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自然拼读法讲义最新版

自然拼读法讲义 C的发音规则 G的发音规则 指出下列单词中C的发音: catch cow cup race come cent city circus 指出下列单词中G的发音: Granny go grow gun goat gypsy gentle ginger George 元音组合发音: AI/AY afraid rain wait day play AIR air hair chair pair repair AL small talk salt always almost AL在f/m前half calm AR far tar bar car star warm quarter toward ward AU/AW autumn daughter draw straw EA teach easy cheap please heavy bread sweater weather break great steak EAR hear dear near clear year Bear pear wear swear

earth learn early earn EE jeep week green three EER pioneer deer beer sheer EI/EY eight neighbor they obey either key Tracey EU/EW new few dew flew brew IE/EI在/s/音之后piece field receive OA coat Joan boat goal OAR/OOR roar board door floor OI/OY noise boy point toilet oil OO broom food tooth school stool book look cook foot good OU house loud pout out about young country group soup OW flower down how now know row throw yellow tomorrow OUR course your four our hour sour journey UI fluid suicide tuition Juice fruit suit ER her Berlin certify fertilize IR first dirt stir Sir UR church hurt burn fur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 生着重大影陶,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国家发展战赂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本章论述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的一 些基本问题,以便把提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展望和谋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屁新阶段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是生产力革命,18世纪末开 始的工业革命,“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 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Ho。这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高科技产业群的 兴起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0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科学革命产生的是理论上的新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 在古代,农业革命引起了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导致了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农业社会;在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又一次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工业社会,从此开始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这四种革 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反馈式的关系,即一种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另外一种革命,并且其自身也要受到其他类型革命的影响。从系统的观 点来看,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革命,其核心是技术革命;在这里,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后果,而社会革命则是它的深化和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 20世纪,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这四股革命力量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汹涌澎湃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 以20世纪之韧物理学革命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加上相继出现的信息论、基因论等科学理论的革命性进展,随着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的问 世和原子能的利用,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俏然兴起。于是,在科学技术的自身驱使和各种社会因素的拉动下,一大批在最新现代科学成果基础上 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技术相继倔起,并最终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在微观领域向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开拓,在宏观领域向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扩展的一大批相互关联、成群集队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群落。高技术 产业以其高效益、高智力、高渗透,以及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革命性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八个主题)

自然辩证法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身的要素”和劳动的“自然要素”。作为劳动的创造物,现实的自然界已打上了人类改造过的烙印。自然界面对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的人;而人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劳动来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 (2)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首先,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时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劳动是其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劳动具有社会性,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样人就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所谓对象性存在物即是指它在自身之外有对象,所以,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对象性关系。 4、“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其意义是什么? 答:产生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再次变革,开始是唯经济发展观,追求单纯经济增长。这对西方经济崛起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经济危机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经济发展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是其发展的前提。70年代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观取代了唯经济发展观,将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纳入了发展体系。然而这两种发展观都未涉及自然界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呈粗放型、资源型的增长模式。使经济赖以发展的自然界根基遭到严重践踏。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到了80年代,人们在遭到一系列自然界报复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发展的涵由社会、经济拓展到自然界,要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与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两种观点片面性,既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包含着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与人关系的必要性。它虽在目前还未触及社会制度中最根本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可以动员全球共同协作的战略方针,无疑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正如《21世纪议程》中所希望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会使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系统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并带来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 5、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6、人与自然和谐 答: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

自然辩证法 讲义

自然辩证法 第 1 页 共 7 页 第一章 绪论 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 简述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重大成就。 3. 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Dialetics of Nature 。目的: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1. 广义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即其生产力功能。 2. 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3. 狭义的自然辩证法(钱学森)—自然观 四大起源:天体起源与演化、地球起源与演化、生物起源与演化、人类起源与演化 4. 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存在主义:萨特尔《存在与虚无》 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潜意识 逻辑实证主义:爱因斯坦、海森堡 科学哲学 证伪主义:波普尔 Popper 历史主义:库恩 Kuhn 5. 公认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二、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三、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四、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实践哲学 本体论 自然知识——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知识——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论 思维知识——辩证逻辑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五、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作用 1.地位:独立层次——介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o 2.作用: (1)对哲学产生的作用:a .提供理论依据; b .提供丰富营养; c .强化哲学对科学的指导 (2)对科学的作用:a .提供认识的原则; b .有利于人们善于利用和创建新的研究方法; c .根据已有科学理论和有限事实提出假说,保证还不成熟的学科持续前进; d .逻辑分析工具的作用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 自然辩证法前史——自然科学 二.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 背景:1873年5月30 恩给马写了封信,以批判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 庸俗唯物主义:★★ 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 新康德主义: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怀疑论,不可知论。认为万物皆为上帝所创, 认为社会主义为永恒的准则,不可能成为社会制度的实现。 一批自然科学家(生理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分泌物。 2. 《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过程: 第一阶段:1873—1876年,《自然辩证法》包括:论文10篇、杂轮169个、计划草案2个 第二阶段:1878—1883年 3.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导言》: ★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自然性。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 ①《反杜林论》旧序[《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辩证法》: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家 必须掌握正确的哲学思维,保证研究工作沿正确道路前进,避免犯种种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错误。 ②《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第三部分:导言:辩证法、论文:《辩证法》、杂论:[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 现实性、本质与现象)组成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运动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形式的科学分类] 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 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 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 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 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9、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 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的关系。 11、高技术:高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 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2、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 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13、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 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14、范式: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 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15、无形学院: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 通过直接接触、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 16、创新者网络:创新者网络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17、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18、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9、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20、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 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 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2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3、理想实验方法: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 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 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要正确地认识种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必须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人类采矿工程活动的种类和规模是复杂的、空前的,加上某些人的主观性和物欲,所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更加扑朔迷离、纷纭繁杂了。因而,必须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煤矿地质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煤矿地质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提炼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作为分析复杂纷繁的地质现象的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今天尤为突出。采矿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并且深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它可以影响矿井建筑物的类型、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反过来讲,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具有反作用。人类的采矿活动深刻影响着地质环境, 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方式和轨迹,从而出现煤矿地质问题。这类问题足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建筑安全,乃至造成矿井坍塌、沉陷,破坏较大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如工程建筑荷载使岩土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巷道施工爆破及各种工程振动使地质体松动、破坏,地面开挖改变地形地貌,引起边坡失稳,过量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地震活动加剧等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研究人类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 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这其中便是自然辩证法的完美运用。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 2 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桥梁和纽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 3 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自然史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技术论科学技术社 会学创造学思维科学科学美学技术美学 3、学习的意义与方法介绍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提供认识论和法论指导;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认真读书,掌握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互相交流 科技史 1、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哲学流派:古希腊自然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的对象加以整体的看待;把自然界看作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创造了一套哲学的或数学的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1)米利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万物源于水” 这里的意义不在于这句话是否正确,而在于其说话的方式,科学于哲学思维的原则:从粉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在从原理说明更多的现象。 (2)毕达哥拉斯学派 万物皆数。用客观的精神实体来解释世界的起源问题,一为点,二为线,三为面,四为 立方体,由此而生成万物,宇宙和谐,宇宙是一种几何结构。 毕达哥拉斯主义 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就是作为其基础的数学的可理解性。 (3)赫拉克利特 辨证思想的奠基人 世界是一堆永恒的活火,火代表了万物流动变化的本质。 万物皆流,万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 (4)巴门尼德和爱利亚学派 A巴门尼德 存在论: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 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存在者是连续不可分的。存在者是不动的。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从自然辨证法角度浅谈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一事 控制工程何壮壮 167760660 一、屠呦呦获奖简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老师对我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批评和指正。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三、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身份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知识讲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一切学说的基础,这就必须从对物质世界本身的研究开始,而“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离开了自然界来讨论辩证法,一切都是空话,因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的两大主要内容,西方学界对其的批判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几个方面来阐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历史渊源主要内容批判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

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自然观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这方面,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