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漫画之形式隐喻研究
漫画中的图文隐喻研究

二、 漫 画 中图 文 隐 喻 的 运 作
拓展到 了多种模 式或多种模态相结合 的多模态 隐喻 , 而 图文
隐喻就是 多模 态隐喻的一种 , 它把图片和 文字两种模态结 合 起来 , 共 同呈 现隐喻。 这类隐喻在漫画中很 常见 。 本文从认 知
漫画是 图片与文字共同 出现在 画面上 , 构 成同一的文本 形式 , 是 中国传统文人 绘画独有 的。 它属于图文 隐喻 。 本文从 认 知语 言学的角度 出发 , 将 漫画 中的 图文 隐喻按 照图片与文 字 所 占的 比例将其分为 图片为主 、 图文并重 和文字为主三类 图文隐喻。
( 一) 图 片为 主
的角度 , 根据 漫画的语类特点 , 研究其图文隐喻现象。
一
、
漫画的语 类特 点
漫 画是一种 艺术形式 , 是用 简单而夸 张的手法来描绘 生 活或时事 的图画 , 一般 运用 变形 、 比拟 、 象征 、 暗示 、 影射 的方 法, 构成 幽默诙谐 的 画面或画 面组 , 以取得讽 刺或 歌颂 的效 果, 是 由图像和语 言文 字这 两种符号相结合 的一种静态视 觉 模态语篇 。它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感。 语类 是一个意 义的过 程 , 是语篇 、 认 知 和语境 三者相结 合 的产物 , 是人们 构建世 界和周 围环境 的形 式工具 , 是文本 分类 的标准 。所 以说 , 人们 对语 类的认知将影 响并制约他对 这一语篇 的理解 。分析漫画 的语类特点 , 有助 于我们更精确 地解读漫画这种特殊的语篇。 从形式上看 , 漫画可 以大致分 为单幅漫 画、 多 幅漫画 、 连
重 和 以 文 为 主 的 图文 隐 喻 , 并分析其 的具体运 作方 式。
[ 关键 词】漫 画; 认知语 言学 ; 图文 隐喻
动漫作品的叙事结构与情节设计研究

03
总之,动漫作品的叙事结构和情节设计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因素之一。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情节设计的原理、要素和 过程以及动漫作品的独特性,可以更好地把握动漫作品的 叙事结构和情节设计技巧,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动漫作品。
03
动漫作品叙事结构类型分析
线性叙事结构
1 2 3
连续性
线性叙事结构是一种连续性的叙事方式,故事情 节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事件发展与人物行动保持 一致。
情节设计的过程
情节设计的过程包括构思故事大纲、 细化事件发展、塑造角色设定、构建 冲突与解决以及设计高潮与结局等环 节。
动漫作品情节设计的独特性
01
动漫作品的情节设计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夸张的人 物形象、独特的场景设定和奇幻的故事情节等。
02
动漫作品的情节设计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以适应 不同年龄和喜好的观众,同时也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和寓意。
动漫作品的叙事结构与情节设计 研究
汇报人:刘老师 2023-11-29
• 动漫作品叙事结构概述 • 动漫作品情节设计原理 • 动漫作品叙事结构类型分析 • 动漫作品情节设计案例研究 • 动漫作品叙事结构与情节设计的创
新与发展
01
动漫作品叙事结构概述
叙事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01
叙事结构是指动漫作品中故事情 节的构造方式,包括故事线的组 织、角色与事件的安排、冲突与 解决的设置等。
交互性
02 跨媒介叙事结构具有较高的交互性,观众可以在不同
媒介间进行互动,参与故事情节的发展。
扩展性
03
跨媒介叙事结构具有扩展性,可以通过不同媒介的特
性来丰富故事内容,开拓更多的可能性。
04
动漫作品情节设计案例研究
动画中的“隐喻”研究

动画中的“隐喻”研究作者:木子易李栋宁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3期摘要:艺术是一种隐喻,艺术作品以隐喻的形式现物外之景、述言外之情。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隐喻符号、隐喻叙事结构、隐喻语境等层面使不同认知域的事物实现意义间的滑行,这种意义间的置换赋予了动画以诗意、浪漫、启发人心的美学特性。
在迈克尔·度德威特的动画作品中,隐喻的使用使动画文本具备了更深刻的情感与意义。
本文以迈克尔·度德威特动画作品为例,从隐喻符号、隐喻叙事结构、隐喻语境这三个层面来探讨动画中隐喻构建的原理与意义。
关键词:动画隐喻;隐喻结构;迈克尔·度德维特;《父与女》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02动画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Michaël Dudok de Wit)1953年出生于荷兰阿布考德。
他的动画作品以风格简洁、寓意深刻著称,作品有获得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的《和尚与飞鱼》、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项的《父与女》,以及法日联合制作的动画长片电影《红海龟》等。
他的动画作品通常无对白,大多以单色水墨构成画面,简洁的点、线、面不断交织变化赋予动画作品生动的情绪与意义。
这种简练如“诗”般的动画风格,秉承“少即是多”的艺术理念,用精简的动画语言将故事中深刻的隐喻意义构建出来。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意义间的相似性对不同域的事物进行置换,以此构建同等语境,使意义的传达更为确切。
在语言学研究中,雅各布森将隐喻与事物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构建了转喻与隐喻的两极图示。
基于此,拉康进一步阐释了能指链的运作方式,即在能指链的运作中,转喻是对事物的联结,隐喻是对事物的替代[1]。
隐喻就在一个事物被另一个相似事物替代的过程中被构建。
实际上,隐喻不只在语言学领域内发生,它发生在诸多领域,凭借相似性使不同域的事物从表面脱离出来,并赋予事物新的意义。
叙事漫画的研究

叙事的形式包括 漫画 、 广告 、 电影 、 电视 、 广播剧和种种 日常生活 的形式。 二、什么是叙事漫画
从上文提 到 的叙 事的形 式可 以看 到 ,叙
事漫 画就 是叙 事形式 中的一种。 就是 以记叙 事情 为主 的漫 画 ,是 以连 续 的漫 画 图像 为手 段 ,通过 记叙事 情的发 生、发展 、结果 来表
叙事 本是人 类特 有 的一种行 为,在社会 交往 中几乎 每时每 刻都在 发生着 。一个人 ,
只要 具备语 言能 力,也就是 会说话 ,就一定
人 》漫 画。而 以 “ 超人 ”为 主题 的动 画 片、 电影和 电视剧 ,更是在 此后 的半个世 纪 中层 出不 穷。毫不 夸张地 说 , “ 人” 已经 成 为 超 了一个时代 的标 志美国文 化碰撞 的必然结 果。美 国文化 的核 心就是所谓 的 “ 个人主 义”。这 是 一种 以崇 尚个 人奋斗和 强调优 先保 护个人 利 益为 要 旨的文化。 出于 这种 文化背 景 ,特 别是在三 十年代 的大萧 条和 二次大战给 美国 社 会带来 剧烈 冲击 的情 况下 ,人 们欣赏 和渴 望 “ 救世 主”式 的超级英 雄 ,将他 们看作 是 希 望和 力量的 象征。 因为在现 实世界 中找不 到 这样 的人物 ,于 是人们 便转而 在杜撰 的世 界 中寻 求精神寄托。 五 、叙事漫 画是一种 本土文化 精神 向外 传播 的载体 美 国的幽默题 材 的漫画也相 当受到 人们
旧存在其 自己营造 的错误认 知环境 里 ,无 法
要 的精神粮食 。 经 典 美 国 漫 画 《 人 》数 十 年 来 一直 超 占据着 欧 美英雄漫 画形象 的标志 性地位 。留 给人们 最深 刻的 印象就是超 人的 飞天遁地 的
能 力、嫉恶如 仇的性 格、拯 救世界于 灾难 之 中 ,以及超人 的 方下 巴、蓝 红相 间的衣服 、
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解读

标域 的映 射 解 读其 中的多模 态 隐喻
,
。
而 目标
2
.
从概 念 隐 喻 到 多 模 态 隐 喻
、 、 、
域 既可 以 是 图像 也 可 以 是 文 字或符 号
,
。
文 字 是在特定 语 境 下 对
”
,
概念隐 喻 理论 主要 包括 源 域 目标 域 映射 理 想 化认 知 模 式
, 。
用 转 喻 的方 式激 活 源 域 与 目标 域之 间的映 射
。
方 面 而 对 多 模 态 隐 喻的 研究较 少 还处于 起步 阶段
,
本 文 将从 认
( l) 文 字 图像 符 号 之 间的相 互 映 射
、 、 , ,
。
文 字 图像 符 号 是 新
、 、 、 。 。
知 语 言学隐 喻人手 以 《半 月 谈 》 中 的新 闻漫 画 为 例 探究 源 域 与 目
闻漫 画 中最常 见 的三 种 模 态形 式 三 者 之 间可 以 相 互转化 映 射
s
o
n
1 9 9 2 ; E dw
a
、
rd
s
1 9 9 7 ; Te n r pli
、
n
多 模 态 隐 喻指 源 域 和 目标域 分别 由不 同符 号 模 式 呈 现 而形 成 的隐 喻 ( oF
, ,
9
4
)
.
。
风 格 上 新 闻漫 画 具 有 新 闻性 评议 性 艺 术 性 和 幽 默 性
、 , 、 。
2 0
06
,
:
38
。
叙事性漫画之形式隐喻研究

叙事性漫画之形式隐喻研究作者:王婧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摘要:随着图像霸权时代的到来,图像的传播价值逐渐被重视起来,作为叙事性图像的代表——漫画便成为首要的研究对象,它利用点线面组建多种认知图标,在某种意义上可称其为图标语言,漫画正是通过这种图像化的视觉隐喻来引导实现阅读者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叙事性绘画;漫画;隐喻;形式隐喻中图分类号:J2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38-01目前对叙事性漫画的研究方向有3个,其一是针对其形式,将它当作一种绘画种类来研究,忽略其叙事性;其二是针对其内容,把它视作一种纯粹的叙事体来看,遗漏了对其外在表现形式的研究;其三是把它看做一种以图像为载体的叙事媒介,代表人物有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斯考特·麦克劳德(Scott McClould)。
将漫画置于视觉传播媒介之下研究即要与其他视听艺术有所区别,漫画是一种复合体,它以视觉语言为主,是通过画面叙事的艺术,因此画面的形式以及形式所体现的叙事内容都是研究漫画本体的主要切入点。
麦克劳德主张把叙事性漫画当作一种表达系统来研究,将图标视为其词汇,将画框内外的知觉封闭视为其语法,通过画面的线与色制造情绪,通过文字的对白和间白实现可在平面延展的时间,最后通过一种图文结合的隐喻表达引起读者的知觉体验。
那么何为隐喻?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将隐喻归为修辞学范畴,它区别于明喻,是一种修辞手段,目的在于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本文所提到的并非语言层面上的隐喻,而是取自概念隐喻理论,是一种认知手段。
概念隐喻最早出自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合作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其中提到“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隐喻性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概念系统具有隐喻性。
它构筑我们对世界、自身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所以隐喻实质上是依据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隐喻不仅体现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系统功能视角下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研究——以《经济学

这 一观点已经得 到语言学界普遍 的认 同。 然而, 长
期 以来 , 大多数研究只考察语言 隐喻 , 忽视 了语 言 只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 。 J o h n s o n也 曾指 出 ,
“ 经典 的认 知隐喻研究一直只关注语言体现 , 这 隐
1 引 言
“ 隐喻不仅是语言 的修辞手段 , 还是人类思维 与认 知的基本 方式 ” ( L a k o & 7 o h n s 0 n , 1 9 8 0 : 3 -6) ,
.
除 了基 于上述论 文集对 多模态 隐喻理论进 行介绍 外, 大多通过广告 、漫画等不 同语类对语篇 中的多 模态 隐喻和转 喻的动态构 建进行 分析 。到 目前为
态语篇意 义构 建过 程 中的 互动进行 了分析。本文进一步验证 了多模 态语篇分析 中系统功能视 角与概念 隐
喻视 角结合的可行性 ,对新 闻漫 画意义的解读 大有裨 益。
关键词 :多模 态隐喻 ;多模 态转喻 ;多模 态语篇 ;系统功能理 论
中图分类号: H 0 3 0 文献标 识码 :A
实例分析 说 明了源于 系统 功能理论 的社会符 号观
与概念隐喻观可以连接与互补 。 本文 旨在前人研究 的基 础上 , 尝试从系统功能角 度阐释多模态 隐喻和
Ur i o s — A p a r i s i 2 0 0 9 : 4 )荷兰 阿姆斯特丹大学传媒研
究 学者 C h a r l e s F o r c e v i l l e的 《 广告 中的图像 隐喻 》 和论文集 《 多模态 隐喻—— 认知语言学应用 》 ,突
的双域映射模 式。为此 ,冯德正 ( 2 0 1 1 ) 尝试用系 统功能理 论 为图像 隐喻和多模态 隐喻 的构 建与分
漫中的隐喻性结构有何特点

漫中的隐喻性结构有何特点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漫画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手法吸引着广大受众。
其中,隐喻性结构作为漫画创作中一种常用且富有深度的手法,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隐喻性结构在漫画中常常表现为一种隐晦而富有暗示性的叙事方式。
它不像直白的表述那样将信息直接传递给读者,而是通过巧妙的画面安排、角色设定以及情节发展,引导读者去自行领悟和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这种隐晦性既增加了漫画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也挑战了读者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例如,在一部关于环保主题的漫画中,作者可能不会直接描绘被污染的河流和垃圾成堆的场景,而是通过描绘一个荒芜的、毫无生机的世界,其中动植物都呈现出病态和萎靡的模样,以此隐喻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种隐喻性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感受到画面冲击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环境问题的本质和严重性。
漫画中的隐喻性结构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由于读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对于同一隐喻元素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这种多义性使得漫画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持久的艺术魅力。
以一部反映社会阶层差异的漫画为例,其中一个画面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山顶上有一座华丽的宫殿,而山脚下则是密密麻麻的简陋房屋。
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这个画面可能隐喻着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和贫富差距的悬殊;而对于另一些读者,可能会从这个画面中解读出个人奋斗与社会地位提升的艰难。
正是这种多义性,使得漫画能够引发不同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从而产生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讨论。
再者,隐喻性结构在漫画中常常借助象征手法来实现。
通过赋予某些形象、符号或场景特定的象征意义,作者能够更加有效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比如,在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漫画中,白鸽往往被用来象征和平,而枪炮和硝烟则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这些象征元素在漫画中反复出现,强化了隐喻的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同时,漫画中的隐喻性结构还注重画面与文字的相互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性漫画之形式隐喻研究
摘要:随着图像霸权时代的到来,图像的传播价值逐渐被重视起来,作为叙事性图像的代表——漫画便成为首要的研究对象,它利用点线面组建多种认知图标,在某种意义上可称其为图标语言,漫画正是通过这种图像化的视觉隐喻来引导实现阅读者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叙事性绘画;漫画;隐喻;形式隐喻
中图分类号:j2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30-0038-01
目前对叙事性漫画的研究方向有3个,其一是针对其形式,将它当作一种绘画种类来研究,忽略其叙事性;其二是针对其内容,把它视作一种纯粹的叙事体来看,遗漏了对其外在表现形式的研究;其三是把它看做一种以图像为载体的叙事媒介,代表人物有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斯考特·麦克劳德(scott mcclould)。
将漫画置于视觉传播媒介之下研究即要与其他视听艺术有所区别,漫画是一种复合体,它以视觉语言为主,是通过画面叙事的艺术,因此画面的形式以及形式所体现的叙事内容都是研究漫画本体的
主要切入点。
麦克劳德主张把叙事性漫画当作一种表达系统来研究,将图标视为其词汇,将画框内外的知觉封闭视为其语法,通过画面的线与色制造情绪,通过文字的对白和间白实现可在平面延展的时间,最后通过一种图文结合的隐喻表达引起读者的知觉体验。
那么何为隐喻?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将隐喻归为修辞学
范畴,它区别于明喻,是一种修辞手段,目的在于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本文所提到的并非语言层面上的隐喻,而是取自概念隐喻理论,是一种认知手段。
概念隐喻最早出自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合作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其中提到“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隐喻性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概念系统具有隐喻性。
它构筑我们对世界、自身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所以隐喻实质上是依据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隐喻不仅体现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在《广告中的图像隐喻》一书中,查尔斯·福赛维尔(charles forceville)把认知隐喻理论和广告设计相结合,分析了平面广告中的图像隐喻现象,并提出了图像隐喻分析的理论框架,这为同样靠图像符号表达含义的漫画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
从广义上来说,隐喻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漫画即创造认知隐喻的媒介,它通过符号化的图像和图标来隐喻现实,通过间白的封闭知觉来隐喻镜头的蒙太奇,通过文字来隐喻画外之音以及时间,充分利用意指、意象、意义这三重境界赋予图像、图标、文字内涵与所指,然而这种隐喻特性的给予则是通过其外化的视觉形式实现的。
漫画的外在形式即是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图标、符号等。
通过对形状的设计可代替声音、物态、速度、时间等许多视觉范围以外的形态,从而实现视觉以外的感知体验,这种现象可称作视觉通感(联觉)体验,是通过视知觉实现对其它四觉(听、触、味、嗅)的感知错觉。
在漫画的符号海洋里中,大到画格的布局,小到点线面的组合,无不展现了镜头之美和表现主义绘画之韵味,这种和谐的艺术形式背后的内趋法则是实现了人类心灵的共鸣。
正如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说:“形式是内在意蕴的外在表达。
”漫画将点线面作为它的原始词汇,通过对其的设计组合,使之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外在形式,它中和了文字过分程式化的指向缺陷,通过不同的块面轮廓来刺激意象感知,利用图像隐喻弥补了语言文字生硬的理性认知表达,融绘画之美感于字里行间,使感性与理性相互融合,共同为内在叙事服务。
这里可以例证文字与绘画的表达关系,比如有两幅画,一副绘制三条并排的波浪线,我们会凭借经验将其转译为海水、皱纹或者是横向的烟,这个纯粹的符号是多义的,而正确的辨识其含义就取决于另一幅画的提示。
若该画注“海”字,则其意义明确,波浪线即表示海洋;若该画全部涂蓝色,则与“海”字得到同样的回复;如绘制一个救生圈或船只,则同样会得到海洋的答案。
如果将这几幅画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比如波浪线-蓝色-船-救生圈,则阅读者即会自动给出一段所谓的内涵:海洋中有一艘带有救生艇的船或者是救生船在海中搜救生命,几幅捎带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即可被观看者制造出一个情节,而奇怪的是创作者并未明确这几幅画面的所指,这便是图像叙事的神奇魅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绘画具备文字的指代性,而连续性的绘画通过对多重的符号认知组合来进行阅读,前提是这些符号有一定的公众性,这时符号的便成为一种语言,
与文字不同的是,这种图像语言更需要阅读者的参与,它的优势在于它的便于传播性,符号无地域文化限制,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可以说随着图像霸权时代的到来,在文化全球化进程当中,谁最先掌握这种图像符号的隐喻表达,谁将占领先机,因为利用漫画进行文化传播的速率和效果将远远超过文字。
参考文献:
[1]曹晖著.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英]贡布里希著.杨成凯等译.艺术与错觉.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