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制五刑与封建制五刑

合集下载

各朝代刑法制度

各朝代刑法制度
4废除宫刑西魏(547年)、北齐(569年)
封建法律儒家化标志之一


1区分公罪与私罪,公罪从轻,私罪从重
2共同犯罪造意为首,随从减一等;家庭犯罪,家长为首,职官犯罪,
封建制五刑:
笞:5等,10,20,30,40,50
1六杀:《斗诉律》
谋杀;——减杀人罪数等处罚,奴婢杀主,子
长官为首。
3合并论罪从重,(吸收、竞合)
4自首减免刑罚,自首(未被举发,免)、自新(已被检举,减)
杖:5等,60,70,80,90,100
徒:5等,1年,1年半,2年,2年半,3年流:3等,2千里,2千5百里,3千里(劳役一年);加役流——3千里,劳役3年
孙杀尊亲属死刑 故杀(无预谋,临时起故意杀人)—斩刑 斗杀(斗殴中激愤杀人);——减杀人罪一等
9化外人处罚原则:同国人向犯,依其本国法;异国人向犯依唐律
③谋叛
③叛(叛变)
10同居相隐不为罪p401(06年真题)
④恶逆(打杀尊亲属)
④降
渊源:儒家“父子相隐”的思想为其渊源,并有汉朝的“亲亲得相首匿”
⑤不道(残忍的杀人、杀人全家)
⑤恶逆(打杀尊亲属)
发展而来。
⑥大不敬(盗祀神、御用器物或不敬)
⑥不道(残忍的杀人)
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6种;分为“终
身”,“永远”;比流刑重
廷杖: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行,杖责冒犯皇
帝着

维护满族特权
1死刑:
1、确保满族贵族政权中的优越地位。按民族设“官缺”
立决(斩立决,绞立决),监侯(斩监侯,绞监
2、旗人犯罪拥有特权和优待
侯)
3、法律保护旗地旗产,禁止旗民交产
凌迟,枭首,戮死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包括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封建制五刑包括笞、杖、徒、流、死。

其中,封建制五刑是主要的刑罚制度,其特点是轻刑化,重视教化和改造。

在封建制五刑中,笞是指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杖是指用大竹板或大荆条拷打犯人脊背臀腿的刑罚,徒是指强制犯人服劳役的刑罚,流是指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的刑罚,死是指死刑,分为斩首和绞刑等。

此外,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还包括一些非常严厉的酷刑,如刖、膑、宫、鸩、凌迟等,这些刑罚通常不被正式承认,而是被视为非法的刑罚。

在历史上,这些酷刑的使用频率很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这些酷刑逐渐被禁止和废除。

总之,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体系,其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的变迁。

中国古代刑法史

中国古代刑法史

中国古代刑法史夏朝禹刑是夏朝刑法的总称。

大辟、膑、宫、劓、墨与其杀不辜,另失不经: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宁可违反法律或者与以前判决不相符,也不得错杀无辜。

商朝汤刑是商朝刑法的总称奴隶制五刑基本确立。

奴隶制五刑是指中国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肉刑体系。

①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或者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它既是身体刑,也是耻辱刑。

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②劓刑:割去受刑人的鼻子。

它既是身体刑,也是耻辱刑。

③剕刑:砍去受刑人手或者足。

砍足叫作剕,砍手叫作刖。

④宫刑:破坏受刑人的生殖器官。

对男性割去生殖器,对女性为幽闭。

⑤大辟:死刑的总称。

西周罪名1抗命罪2不孝罪西周刑事原则1矜老恤幼2罪疑从赦3区分故意和过失眚,即为过失;非眚,即为故意“惟终”为惯常“非终”为偶发4上下比罪要求审判案件时,如果法无正条可援引,则比照在罪与刑两方面相关法条作为审判依据进行审判。

5贵族特权刑名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其他西周司法制度大司寇西周诉讼制度1“狱”与“讼”“狱”与罪名有关类似于刑事诉讼法。

“讼”与财产有关,类似于民事诉讼2诉讼限制3口供与证据辞听。

听当事人的陈述,理屈则言语错乱;色听。

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如理亏就会面红耳赤;气听。

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无理就会紧张的喘息;耳听。

审查当事人听觉反应,无理就会紧张的听不清话;目听。

观察当事人的眼睛,无理就会失神。

4司法官责任五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5死刑执行6监狱管理圜土春秋战国罪名1降敌罪2奸非罪3窃取国家机密罪4私议法令罪5博戏罪6群居罪7受贿罪8逾制罪9盗窃罪10杀人罪11窥宫罪12拾遗罪春秋战国刑罚制度变化1死刑执行方式有所增加2出现了一些新的刑种,用徒刑和罚金取代肉刑3赎刑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法经》主要内容《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

《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

《囚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

奴隶五刑,封建五刑和近代五刑,分别是什么?15种刑罚有多残酷?

奴隶五刑,封建五刑和近代五刑,分别是什么?15种刑罚有多残酷?

奴隶五刑,封建五刑和近代五刑,分别是什么?15种刑罚有多残酷?此“五刑”非彼“五行”,5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不但代表了5种常见的元素,有了“五行生万物”的思想,实际上,它往往也被用于社会各种行为的规范,例如《尚书》就提到,人有五典、五端、五礼、五教、五罚、五过,在其中的《吕刑》就明确记载:“五刑不简,正与五罚。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

”而另外一本《五行大义》还认为,“火能变金色,故墨以变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节;···水能灭火,故大辟以绝其生命。

”或许也道明了设置五刑的原因。

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古代的社会,也诞生了奴隶五刑,封建五刑和近代五刑等主要惩罚手段,这15种刑罚又有多残酷?不妨让我们来看看。

首先就是奴隶五刑,这五种刑罚,在原始部落时期已经开始兴起,大禹时代就有所记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

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分为墨、劓、剕、宫、大辟五种。

墨:即在人脸或者是其他部位刻字,涂上难以消失的墨或者其他染料以作表示惩戒,适用于轻罪者,小说评说中的“刻金印”就是墨刑,,一般适用于轻罪。

劓:以字刑作为理解,正是割掉别人的鼻子,在周和先秦时期广泛运用,考虑到这一刑罚的危险性,一些诸侯国也以割掉耳朵作为取代,在汉代时期被废除。

刖:也就是断掉犯人的手足,在春秋战国时期适用,其中以齐国刖刑者最多,踊是受刖者穿的鞋子,齐国一度“屦贱踊贵”,而孙膑,也成刑罚的受害者。

宫:这个不难理解,既阉割,秦开始大量使用,司马迁就是宫刑的受害者。

大辟:也就是死刑,隋朝之前都称之为大辟,除去常见的斩首之外,其中也包括了造成死刑的各种酷刑,例如凿颠、镬烹、抽胁、车裂、腰斩等等。

奴隶五刑在常人的眼中,多少有些太过于残忍,尤其是轻罪者也要受到终身的伤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西汉初年的朝廷进行了改革,从而将五刑进化到了封建社会的阶段,大部分肉刑被废除,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的发展过程

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的发展过程

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的发展过程五刑最早源于有苗氏部落,另有一说源于上古时代蚩尤领导的九黎族。

有苗氏亡于夏启后,夏启将有苗氏推行的刖、劓、琢、黥等刑加以损益,形成了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并使之成为主要的刑罚体系。

自夏以后、商、周及春秋之际,五刑一直被作为主体刑而广泛使用。

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时期因为缇萦上书而被废除,被封建制五刑取代。

名称演变:奴隶制五刑是指起于夏朝的墨、劓(音易)、膑、宫、大辟。

到了西周,膑变剕,加流、赎、鞭、扑合为“九刑”。

到了封建制五刑演变成了笞、杖、徒、流、死。

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两种五刑制只是对古代刑罚的一种概括,不能完全包括古代的刑罚制度。

处罚方式演变: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因为这四种刑罚是对肉体的刑罚,而且受刑后无法复原。

墨刑又叫做黥(音晴)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

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

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

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

此后,该刑不再出现。

刖,夏朝称膑,周时称刖。

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

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

秦朝称为斩趾。

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

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

隋朝法律正式废除。

大辟,即死刑。

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绞、陵迟(也写作凌迟)等。

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以前已经存在,到了隋唐正式定为法定刑罚使用。

分别为笞、杖、徒、流、死。

笞是笞打,五刑中最轻的一种。

《唐律疏议》所述:“笞者,击也,又训为耻。

言人有小惩,法须惩戒,故加捶打以耻之。

”汉时笞则用竹,今时则用楚。

即用两股荆条拧成楚击犯人的腿、臀部,以示轻微犯罪的惩戒。

奴隶制五刑与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与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与封建制五刑1.从夏、商时期奴隶制刑罚,及至演变到封建社会的“五刑”,刑罚的变化,同当权者的统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集权的家长制统治,王或皇帝是国家的主宰,所谓家天下。

“溥天之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法律也集中体现了维护王权统治的基本指导思想。

崇尚刑法,重视刑罚。

使我国古代不管民事、行政、刑事的制裁,无一例外的采用刑罚的手段。

法律不但凭借严酷的刑罚手段惩办危及王权统治的政治性犯罪,同时也严厉制裁破坏国家统治、扰乱社会程序的刑事犯罪。

统治者从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既要使犯罪者受到惩罚,又能保存劳动能力,是更为有利的。

2.我国古代刑罚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人为的痕迹浓重。

总趋势是朝者宽缓的方向,但是其中也多有反复。

隋初,制定《开皇律》、《大业律》,强调用法宽缓,然而隋炀帝并不依律行事,他“更立严法”,并恢复枭首、灭九族等等酷刑,自毁法制,滥施淫刑。

武则天时期,酷吏索元礼非法使用酷刑,造成冤案无数。

有一个老外,叫索元礼,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事逼供工作,此人性情残忍凶暴,最喜欢诬告陷害他人,并且就是这个人发明了两大刑讯逼供的法宝---狱持和宿囚,狱持即御史以种种酷刑虐待囚犯。

宿囚即整夜逼供犯人,不让他吃饭睡觉上厕所,知道犯人承认罪行为止。

3. 战国时期,群雄并争,天下大乱,当时刚刚兴起的地主阶级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特别强调重典重刑,用刑严酷。

唐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国家实力明显增强,所以,这一时期奉行用刑持平,“刑平国,用中典”的策略,体现到刑罚上,变化为宽严适中,简约易明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社会更加稳定,经济更加繁荣,使唐帝国成为当时亚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宋、元、明、清时期,统治者都是在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中夺取天下,都认为身处乱世,强调治乱世用重典。

所以这一时期的刑罚一反隋唐以来的轻刑中典政策,又将刑罚导入峻法酷刑的时期,走上了回头路。

4. 中国早期刑罚制度萌芽于征战,即“刑起于兵”、“兵刑同一”,因此, 最初的刑罚起源就对在氏族战争中的战败者、叛乱者和违反军纪者的处罚。

刑罚制度

刑罚制度

刑罚制度1.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2.秦朝的刑罚制度:(1)种类多,包括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和耻辱刑、财产刑、株连刑;前五种,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种,相当于现代的从刑。

(2)未形成完整的刑罚体系。

(3)残酷。

“具五刑”。

即“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4)过渡。

3.汉初的刑制改革(1) 汉文帝刑制改革这次改革从法律上废除了肉刑,具有重大意义。

但存在“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之缺陷。

(2) 汉景帝刑制改革4.魏晋南北朝时期刑罚改革:(1)废除宮刑:西魏文帝与北齐后主曾下诏禁止宫刑,自此,宫刑才最终被彻底废除。

(2)对族刑的改良:自东晋、北魏以后,凡从坐之女子免除死刑,而没为官奴婢。

(3)流刑:秦有迁、谪,汉有“徙边”,作为死罪减等之法,但都不属于常刑。

到北魏、北齐,“赦死从流”的量刑原则和流刑制度逐渐固定下来,但此时只称“远流”,没有远近之分。

北周定律,首创流刑五等之制(自二千五百里至四千里不等),隋唐继承,历代相沿。

(4)鞭、杖、笞刑:北魏将鞭、杖列于五刑之中。

北周时规定鞭或笞自六十到一百共分五等,杖自十到五十共分五等,每等以十为等差,数额也规范化。

5.隋唐时的刑罚(1)封建制五:笞、杖、徒、流、死。

以劳役刑为主。

《开皇律》正式确立。

(2)《唐律疏议》确立的封建制五刑的具体规格,见教材。

6.宋朝的刑罚制度变化(1)折杖法:宋太祖建隆四年创立,作为重刑(除死刑外)的代用刑:①把笞刑、杖刑折为臀杖。

②徒刑折为脊杖,杖后释放。

③流刑折为脊杖,并于本地配役一年。

④加役流,脊杖后,就地配役三年。

⑤折杖法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予适用。

(2)刺配刑:源于五代时后晋天福年间的刺面之法。

“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

宋初沿用此刑的初衷是宽贷死刑。

但使用后,便成为滥刑之制,复活肉刑,又没有配地远近之限,造成了恶劣影响。

奴隶制五刑包括哪些

奴隶制五刑包括哪些

奴隶制五刑包括哪些古代刑罚都比较残忍,动不动就断人手足、割去器官、车裂而死。

下面是为你介绍的奴隶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所谓奴隶制五刑,是指我国奴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法定刑。

这五种法定刑由轻到重,构建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奴隶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yì)、膑、宫、大辟五种刑法。

奴隶制五刑作为中国奴隶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刑法,始于夏,发达于商、周。

影响及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yì)刑-割鼻子,膑-去膝盖骨,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于西周时期写入吕侯编著的《吕刑》,是一种野蛮的、残忍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墨刑记载关于墨刑的甲骨文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

墨刑是五刑当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劓刑劓刑,就是割去受刑人的鼻子。

鼻子是人的重要器官,而且与人的尊严密切相关,因此劓刑较墨刑为重。

在早期古代民族,毁掉人体重要器官是最为经常地一种处罚方法,后来演变成一种固定的刑罚方法。

膑刑剔去人膝盖骨,孙膑就曾受此刑。

起源于夏,后再在西周演变为九刑中膑刑的代替剕刑-砍脚。

剕刑剕刑,也作刖刑,是指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

始于西周,九刑之一。

砍足曰剕,砍手曰刖。

另外,与砍去手足相类似的还有砍去膝盖骨的膑刑。

砍去受刑人手足也是早期各个古代民族经常使用的处罚方法。

早在中国的夏、商时代,此类刑罚便作为最主要的常用刑之一。

宫刑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

对男性为去势,对女性为幽闭。

这种宫刑剥夺了受刑人“传宗接代”的能力,在中国古代社会被视为是最大的耻辱和不幸,因而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为残酷和最重的刑罚,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夏、商时期奴隶制刑罚,及至演变到封建社会的“五刑”,刑罚的变化,同当权者的
统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集权的家长制统治,王或皇帝是国家的主宰,所谓家天下。

“溥天之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法律也集中体现了维护王权统治的基本指导思想。

崇尚刑法,重视刑罚。

使我国古代不管民事、行政、刑事的制裁,无一例外的采用刑罚的手段。

法律不但凭借严酷的刑罚手段惩办危及王权统治的政治性犯罪,同时也严厉制裁破坏国家统治、扰乱社会程序的刑事犯罪。

统治者从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既要使犯罪者受到惩罚,又能保存劳动能力,是更为有利的。

2.我国古代刑罚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人为的痕迹浓重。

总趋势是朝者宽缓的方向,但是其中
也多有反复。

隋初,制定《开皇律》、《大业律》,强调用法宽缓,然而隋炀帝并不依律行事,他“更立严法”,并恢复枭首、灭九族等等酷刑,自毁法制,滥施淫刑。

武则天时期,酷吏索元礼非法使用酷刑,造成冤案无数。

有一个老外,叫索元礼,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事逼供工作,此人性情残忍凶暴,最喜欢诬告陷害他人,并且就是这个人发明了两大刑讯逼供的法宝---狱持和宿囚,狱持即御史以种种酷刑虐待囚犯。

宿囚即整夜逼供犯人,不让他吃饭睡觉上厕所,知道犯人承认罪行为止。

3.战国时期,群雄并争,天下大乱,当时刚刚兴起的地主阶级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特别强
调重典重刑,用刑严酷。

唐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国家实力明显增强,所以,这一时期奉行用刑持平,“刑平国,用中典”的策略,体现到刑罚上,变化为宽严适中,简约易明。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社会更加稳定,经济更加繁荣,使唐帝国成为当时亚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宋、元、明、清时期,统治者都是在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中夺取天下,都认为身处乱世,强调治乱世用重典。

所以这一时期的刑罚一反隋唐以来的轻刑中典政策,又将刑罚导入峻法酷刑的时期,走上了回头路。

4.中国早期刑罚制度萌芽于征战,即“刑起于兵”、“兵刑同一”,因此, 最初的刑罚起源就
是对在氏族战争中的战败者、叛乱者和违反军纪者的处罚。

因此法律与部族战争的紧密结合, 其主要的功能就在于复仇与兼并,而非教育与感化。

当国家制度的建立是以这种氏族间的征战结果为前提的情况下, 处于对自身统治权的维护,便必然导致在建立自己的国家法律制度时对刑法与刑罚的优先考虑,而在适用刑罚时,又以镇压和威吓为主要功能,这使中国的刑罚制度在建立伊始便具有相当的残酷性,即以割裂肢体、残损肉体为其主要特征。

当这种奴隶制的国家结构与法律制度建立并稳固之后,统治阶级的主要任务就开始转移到维持社会秩序方面。

因此,在刑罚方式的残酷性不减的同时, 西周在适用刑罚方面却呈现出轻刑与恤刑的趋势。

在西周推翻商朝以后,为了给自己的统治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西周的刑罚适用原则呈现出宽缓的趋势,实行“罪疑从轻”、严禁错杀无辜等刑罚原则。

5.由于诸侯国首要任务是富国强兵,争霸中原,以法律强制手段和重刑政策来大力发展“耕
战”的法家思想适应了这一需要, 因此逐渐被诸侯强国所采纳,并最终成为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的治国圭臬。

这一时期刑罚制度的严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刑种的残酷与繁多,如仅死刑就分为具五刑、夷三族、斩首、枭首、车裂、弃市等,不仅自己身受酷刑,而且其亲族在很多时候也不能幸免;同时,开始出现了轻重等差各异的劳役刑、身份刑及耻辱刑等。

另一方面是刑罚的打击面不断扩大,人们动辄得咎,造成“官逼民反”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