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青铜器啊,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玩意儿!你想想,那精美的造型,那独特的质感,多了不起呀!要说起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
就好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把一堆普通的材料变成了让人惊叹的艺术品。
先来说说材料吧。
那得有铜呀,还有锡呀啥的。
就好比做菜得有食材一样,这铜和锡就是铸造青铜器的“食材”呢。
没有它们,哪来的青铜器呀!然后就是制模啦。
这就像是给青铜器打个草稿,先设计出它的样子来。
工匠们得特别用心,要把每一个细节都想清楚,不然铸出来的东西可就走样啦。
这可不比咱画画,画错了还能改,这模子要是没做好,那可就麻烦大了。
接下来就是翻范啦。
哎呀,这可真是个神奇的过程!就好像是复制粘贴一样,把模子上的形状复制到范上。
这范就像是青铜器的“影子”,有了它,才能铸出青铜器呢。
再然后呢,就是把熔化的铜液倒进范里啦。
这可不能马虎,温度得掌握好,倒的时候也得小心翼翼,就跟给小娃娃喂饭似的,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慢。
要是一不小心出了差错,那这青铜器可就毁啦!等铜液冷却凝固后,把范去掉,嘿,一个青铜器就初步成型啦!但这还没完呢,还得进行修整呀,打磨呀,让它变得更加光滑漂亮。
这就像是给人打扮一样,得精心收拾一番,才能出门见人呀。
你说这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难不难?那肯定难呀!但咱老祖宗就是厉害,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那么多精美的青铜器。
你看看那些青铜器上的花纹,多精细呀,那可都是工匠们一点一点刻上去的。
想想看,在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是老祖宗的厉害之处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创造出了最了不起的艺术品。
咱现在看到这些青铜器,不应该只是觉得好看,还得想想它们背后的故事,想想老祖宗们付出的努力。
这可都是咱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呀!我们得好好珍惜,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它见证了咱老祖宗的智慧和勤劳,也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就是青铜器的魅力呀,让人着迷,让人赞叹!。
青铜器铸造流程

青铜器铸造流程一、原料准备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是铜和锡。
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同时具备一定的韧性和可塑性,适合用于制作器物。
锡能够提高铜的硬度和耐磨性,使铜制品更加坚固耐用。
在铸造青铜器之前,需要准备足够的铜和锡,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二、熔炼合金将铜和锡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放入炉中进行熔炼。
熔炼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熔炼时间,使铜和锡充分混合均匀。
熔炼后得到的合金液体即为青铜。
三、制作模具在铸造青铜器之前,需要制作出与所需器物形状相同的模具。
模具通常采用石膏、陶瓷或者粘土等材料制作而成。
制作模具时需要注意保持器物形状的准确性和模具的耐高温性。
四、铸造将熔化的青铜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模具,即可得到铸造好的青铜器。
铸造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倒铸的速度和角度,以确保铸造出的器物质量合格。
五、修饰和打磨铸造好的青铜器通常还需要进行修饰和打磨,使其表面更加光滑平整。
修饰可以采用刻划、打磨、镶嵌等方式进行,以增加器物的美观性和装饰性。
六、酸洗和抛光铸造和修饰后的青铜器通常还存在着一些氧化层或者杂质,需要进行酸洗处理。
酸洗可以去除青铜器表面的氧化物,使其更加明亮。
抛光则可以进一步提高青铜器的光泽度和质感。
七、防锈和上蜡青铜器容易受到氧化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防锈处理。
常见的防锈方法是在青铜器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蜡或者涂一层防锈漆。
上蜡可以使青铜器更加光滑,同时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八、包装和保管完成以上工艺后,青铜器需要进行包装,以防止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受到损坏。
包装通常采用木箱或者泡沫箱等材料进行。
在保管时,应注意避免与湿气和酸碱物质接触,以免造成青铜器的腐蚀和损坏。
青铜器铸造流程繁琐而复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精细操作。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工匠们的细心和耐心,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青铜器。
青铜器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铸造工艺也是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瑰宝之一。
通过了解和学习青铜器铸造流程,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青铜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
本文将从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器型特点以及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西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铸造工艺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主要包括铸模、熔炼、浇铸和后续加工等环节。
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工匠们掌握了精湛的铸造技艺。
首先是铸模的制作,工匠们使用泥土或蜡烛等材料,在模具上雕刻出精美的纹饰和图案。
然后是熔炼,将铜、锡等金属原料放入熔炉中进行熔化,形成合金液态。
接着是浇铸,将熔化的合金倒入预先制作好的铸模中,待冷却凝固后取出,即可得到成型的青铜器。
最后是后续加工,包括打磨、打磨、打磨等工序,使青铜器表面光滑细腻,纹饰清晰。
二、器型特点西周青铜器的器型多样,包括鼎、壶、爵、觚、簋等多种类型。
其中,鼎是西周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礼仪意义。
鼎是古代贵族社会中的重要礼器,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场合。
西周时期的鼎多为三足两耳,造型庄重大气,纹饰精美。
除了鼎之外,壶、爵等器型也是西周青铜器中常见的形制,它们在形态上各具特色,在纹饰上也各具千秋。
三、发展历程西周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的西周青铜器延续了商代青铜器的传统,器型简单朴实,纹饰以几何纹为主。
中期的西周青铜器在器型和纹饰上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和繁复化的趋势,工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晚期的西周青铜器则达到了巅峰,器型更加丰富多样,纹饰更加精美繁复,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
西周青铜器在这一时期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升,成为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时期。
总之,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是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艺术表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精湛,器型特点鲜明,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为中国青铜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朝的青铜器的工艺

商朝的青铜器的工艺
商朝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代表作,工艺高超。
主要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铸造:首先在细腻的陶钢模具上雕刻出要制作的器物的形状,然后将熔化的青铜液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
2. 精炼:在铸造过程中,对青铜原料进行精炼,去除杂质,保证铜质纯净。
3. 凿琢:青铜器铸造好后,还需要雕刻、凿琢。
雕刻一般使用刀、锥等工具进行,凿琢则是利用凿子和锤子进行。
4. 焊接:有些复杂的器物需要将多个部分焊接在一起,使用铜丝和锡焊接,以增加器物的强度和稳固性。
5. 敲打调音:一些乐器类的青铜器需要进行敲打调音的工艺,以确保发出正确的音色。
6. 表面装饰:商朝的青铜器经常在表面雕刻纹饰,常见的纹饰有神兽、人物、凤纹、龙纹等,装饰着器物,增添美感。
总的来说,商朝的青铜器工艺高超,体现出古代中国文明的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
青铜器铸造方法

青铜器铸造方法青铜器是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古代工艺美术的杰作,更是古代人类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首先,青铜器的铸造原料主要包括铜和锡。
铜是青铜的主要成分,而锡的加入可以增加青铜的硬度和耐腐蚀性。
在铸造之前,需要将铜和锡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熔化,形成合金液态。
其次,铸造模具的制作是青铜器铸造的关键步骤。
铸造模具可以分为砂型和陶型两种。
砂型是用特制的砂土制成,它可以承受高温并且易于加工成各种形状。
陶型则是用陶土制成,它的耐火性能更好,适合于大型青铜器的铸造。
在模具制作完成后,需要在模具内部雕刻出青铜器的图案和纹饰,以便在铸造时能够得到清晰的凹凸纹路。
接下来,是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首先将合金液态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将模具打开,取出铸好的青铜器。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合金的温度和流动速度,以确保铸造出的青铜器质地均匀,没有气孔和杂质。
此外,还需要注意铸造时的氧化问题,可以通过在合金表面覆盖一层保护膜来减少氧化的发生。
最后,是青铜器的后续加工和装饰。
铸造完成后的青铜器还需要进行打磨、抛光等表面处理工艺,使其表面光滑细腻。
同时,还可以在青铜器上进行浮雕、镀金、彩绘等装饰工艺,增加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总的来说,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是一个需要经验和技艺的复杂工艺过程。
它不仅需要对原材料和工艺流程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耐心细致。
青铜器作为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其铸造方法也是古代智慧和工艺水平的体现,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铸造工艺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技艺,下面我将就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详细的介绍。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步骤:原料准备、模具制作、铸造、冷却和修饰。
首先,原料准备是青铜器铸造的第一步。
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是铜和锡。
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是铜器的基础材料。
而锡的添加能够提高铜的硬度和耐久性,使铜器更加坚固。
在古代,铜是以块状或矿石的形式存在,所以在铸造前需要将其熔化。
接下来是模具制作。
模具是青铜器铸造的关键,它决定了最终铸造出来的铜器的形状和纹饰。
古代铸造家通常使用泥土、蜡状物或木质来制作模具。
首先,根据设计师的要求,将青铜器的形状绘制在纸上,然后用泥土或蜡料将其模拟出来。
然后将模具烘烤,使其变得坚硬耐用,以便将熔化的铜注入模具中。
然后是铸造的过程。
首先将铜和锡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放入熔炉中加热。
当铜和锡熔化后,将其倒入已经制作好的模具中。
熔化的铜和锡会逐渐填满整个模具,形成青铜器的形状。
在铸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好铜和锡的比例以及熔炉中的温度,以确保最终铸造出来的青铜器质量良好。
然后是冷却的过程。
铸造完毕后,需要将模具冷却一段时间,让青铜器完全凝固。
通常在模具中加入一些填充材料,可以加快青铜器的冷却速度。
模具冷却后,可以将其打开,取出已经凝固的青铜器。
最后是修饰的过程。
铸造出来的青铜器表面通常会有些许凹凸不平的地方,需要进行修饰。
修饰可以采用打磨、抛光等方式,使青铜器表面光滑整洁。
此外,修饰还包括雕刻纹饰等工艺,以增加青铜器的艺术价值。
总结起来,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模具制作、铸造、冷却和修饰。
这些步骤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操作,才能最终铸造出品质优良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不仅是古代铸造技艺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

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技术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青铜器作为古代文明的代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特色。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一些主要方面:
1.原材料:古代中国青铜冶铸的主要原材料是铜和锡。
铜和锡的合金就是青铜,而青
铜的比例不同可以产生不同性质的合金。
典型的合金组成包括铜、锡以及少量的铅、锌等。
2.铸造技术:古代青铜器的制作主要通过铸造工艺完成。
首先,铜和锡按照一定的比
例熔化,形成青铜合金液态。
然后,将熔融的青铜倒入预先制作好的陶模或石模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即可得到铸造好的器物。
3.铸模技术:铸造中使用的模具通常由陶土或石材制成。
陶土模具可以用于生产相对
简单的器物,而复杂的器物则可能需要采用分段组合的石模。
模型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最终器物的形状和质量。
4.鉴定和铭文:青铜器上常常刻有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有助于鉴定制作者,还可能载
有历史事件、祭祀仪式等信息。
铭文的刻写通常采用凿刻技术,表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5.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器制作的前提是对铜和锡的冶炼。
古代冶炼技术包括提炼矿石、
熔炼、提纯等步骤。
冶炼技术的进步对于获得高质量的青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青铜冶铸技术在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较高水平,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
这些器物既具有实用性,又承载了重要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象征意义。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青铜器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是古代铸造工艺的精华,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首先,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包括铸模、熔铸和后续加工三个主要步骤。
在铸模阶段,铸造工匠需要根据青铜器的设计要求,制作出符合要求的铸造模具。
这个过程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以确保最终的青铜器能够符合设计要求。
在熔铸阶段,铸造工匠需要将铜和锡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熔化,然后将熔化的青铜液倒入铸造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即可取出成品。
最后,在后续加工阶段,铸造工匠需要对青铜器进行打磨、刻画等工艺处理,以使其更加精美。
其次,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青铜器的铸造需要使用高温熔炼的青铜液,因此需要使用特殊的熔炼设备和工具。
其次,青铜器的铸造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铸模、熔铸、后续加工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操作,以确保最终的青铜器质量。
另外,青铜器的铸造需要考虑青铜液的流动性和凝固性,以确保青铜液能够充分填充模具,并且在凝固后能够保持形状和质量。
最后,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代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并且在后来的周、秦、汉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体系和风格特点,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是古代中国铸造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对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铸造工艺,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青铜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龚德才摘要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
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关键词(主题词)青铜制造技术1.发展历程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1.1形成期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1.2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1.3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
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
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2.主要分类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有利于研究各自所形成的器形体系。
具体分类如下: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符节、度量衡器、铜镜等。
下面就各类器物的名称、用途和形制特征做具体介绍:2.1食器。
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
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2.1.1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
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
圆形鼎的器身,一般为盆、盂的形状。
方形鼎器身一般呈斗状。
最早的铜鼎都是仿照陶器制作的。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
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等;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2.1.2鬲:煮粥器,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陶鬲。
《尔雅•释器》指款足鼎谓之鬲。
《汉书•郊祀志》谓鬲为空足鼎。
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足空,足空则煮水易热。
最初形式的铜鬲就是仿照陶鬲制成的。
还有一种方形的鬲,鬲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以放入木炭。
2.1.3甗;蒸饭器,全器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
其形制有圆形、方形;有上下合体的,有上下分体的。
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这种无足鬲则称为釜。
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青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组成一套随葬礼器,主要出土于西周末、春秋初的墓葬中。
2.1.4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
铜器铭文中的簋字一般都写成“?”,古籍中写成“簋”。
其用途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碗。
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
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考古发现也证明簋以偶数出现的时候为多。
2.1.5簠: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
《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梁器。
”在实物中见到的簠都作长方形,口外侈,有盖,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
这一特点,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
器、盖各有四短足。
簠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又有称为“匡”的。
2.1.6盨:是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
形似簋而椭圆,敛口、鼓腹,两旁有兽耳或附耳,下有圈足或四足,上有盖,盖上有作矩形的四足或可提拿起的圈形足。
盖也可以仰置盛物。
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一般成偶数组合。
2.1.7敦: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
其基本形制为圆腹、二环耳、三短足、有盖。
有的敦为“上下圆相连”形,即通常所说的“球形”或“西瓜形”的敦。
盖与器特点完全一致,使用时可分一器为两器用,提高了器物的使用价值。
古人又称一种无足的敦为废敦。
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
2.1.8豆: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
从甲骨文和金文看,豆最早可能是盛黍稷之器。
豆的基本形制是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长握称“校”,握下圈足称“镫”,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2.1.9匕:古代挹取食物的工具,古文献中多有记载,《仪礼•少牢馈食礼》郑注云:“匕所以别出牲体也”。
可见匕的用途为挹取饭食和牲肉。
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等器物共出,如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鬲就附有匕。
匕体一般为椭圆形,后有柄,为挹取方便,有的匕体前端作成尖形。
柄常常雕镂出很精美的花纹,礼称这种雕镂柄的为“疏匕”。
2.2酒器。
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统称酒器。
包括爵、角、斝、觚、觯、尊、觥、卣、盉、方彝、罍、壶、勺等。
2.2.1爵:最早出现的礼器。
爵由铭文证明,为用于宴饮酌酒之器。
其形制为圆形,平底或凸底,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以均衡流的重量,起到全器平衡的作用。
爵的一侧有鋬,下面有三个高尖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商和西周早期的共同特点。
2.2.2角:饮酒器。
《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郑玄注:“四升为角”。
与其它酒器组合。
角的形制似爵,但无两柱,两端都是尾。
2.2.3斝:温酒器。
王国维《说斝》引罗振玉之说,认为经籍饮器之散为斝之讹。
斝的形状似爵与角,与爵、角主要不同点是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
腹的形状为圆形、平底。
2.2.4觚:饮酒器。
传世的数量很多,考古发掘时,经常与爵共出。
形状似喇叭,一般是细长身,大侈口,圈足,在长身上常有凸起的棱作为装饰,这与铸造时范的接榫有关系。
2.2.5觯:饮酒器。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形似小瓶,侈口、圈足。
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2.2.6尊: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
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尊象双手奉酉形,彝象双手献沥血的鸡,即尊酒奉鸡牲祭祀之意。
尊彝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
诸凡酒器食器,金文中泛称为尊彝。
尊的形制最常见的有圆形、侈口、圈足的,也有侈口方形的尊。
另外,在尊一类的器物中,还有一些鸟兽形状的,即所说的鸟尊、象尊,这应该是尊的一种特殊形制,统称为鸟兽尊。
它们的用途均为盛酒器。
2.2.7觥:盛酒器。
器形特征是形似匜,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把手,有盖,盖作成有角的兽头形或作成长鼻上卷的象头形。
觥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2.2.8卣:盛酒器。
卣是专用以盛酒的祭器。
卣形制似壶,但有提梁,故俗称提梁卣。
卣腹的形状很多,或圆、或椭圆、或方形,也有作成圆桶、鸱、虎吃人等形的。
2.2.9盉:盛酒器或酒水调和的器具。
盉的形状教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把手,有三足或四足。
也有流在顶上的异形盉,以及圆腹有螭梁的盉。
青铜盉的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
2.2.10方彝:盛酒器。
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统称。
《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
”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
”在古籍和铜器铭文中未见以方彝为礼器的名称,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作方形而定此名。
其特征是高方身,带盖,盖似屋顶形。
腹有直、有曲,有的还从腹旁有两耳上出,盖与腹大都相对应地有四条或八条棱脊。
商代早期已经有陶质的类似方形器的出现,但已发现的青铜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
2.2.11罍:盛酒器。
《说文》曰:“罍,酒尊。
”罍又兼可盛水。
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肩上有二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
这两种形状的罍,常见在一侧的下部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罍的器形,见于商代晚期,它的流行时间至春秋中期。
2.2.12壶:盛酒器。
《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
”郑玄注:“壶,酒器也。
”《诗•大雅•韩奕》:“清酒百壶。
”金文壶字象有盖两侧有系和腹部庞大的容器,故壶可以视为长颈容器的统称。
古代酒的品种多,故酒壶的器形也各有不同。
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自商至汉代或更晚。
壶的样子很多,有圆形、方形、扁形和圆形带流的壶等多种形状。
2.3水器。
水器中绝大部分用于盥洗,故亦称之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匜、盂、鉴、缶(fou)、瓿(bu)等。
2.3.1盘:承水器。
商周时宴飨用。
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此外,盘还可用来装冰。
商代晚期逐渐开始流行,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也被洗代替。
2.3.2匜:盥手注水之器。
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2.3.3鉴:《说文》:“鉴,大盆也。
”用作盛水,并可沐浴。
在铜镜尚未盛行时,古人也用鉴盛水照容貌。
2.4乐器。
包括铙、钟、钲、鼓、编铙、编钟、编镈等。
2.4.1铙: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铙形似铃而较大,身体短宽,口部呈凹弧形。
《周礼•地官》“以金铙止鼓”。
即退军时用以指示停止击鼓的。
也用于祭祀和宴乐。
2.4.2钟:祭祀或宴飨时用的青铜打击乐器。
钟的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
2.4.3钲:古代行军所用乐器。
形体似铙,比铙高大厚重,俗称大铙。
2.4.4编铙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
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2.4.5编钟打击乐器(宫廷雅乐)。
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
2.4.6编镈打击乐器(宫廷雅乐)。
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2.5兵器。
包括戈、矛、戟、镞、钺等。
2.5.1戈: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
古称勾兵。
由戈头、柲、帽和末的鐏构成。
商和西周帽大多为木质。
2.5.2矛:用于冲刺的兵器。
2.5.3戟:戈与矛的合体。
兼有勾、刺两种作用。
2.5.4矢镞:远射兵器。
2.5.5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
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
2.6杂器。
包括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玺印等。
2.6.1镜:古代照面的用具,一般呈圆形,正面光洁,背面有纽可穿系。
齐家文化:殷墟:素背,镜面较小春秋:数量不多战国中期:盛行期,数量大增,制作精巧美观,背面图案多几何纹和动物纹,无铭文汉:西汉至东汉早期,铜镜逐渐变厚重,背面多铸吉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