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合集下载

古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古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古建筑保护案例分析古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精髓,记录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然而,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改革,古建筑面临着被破坏、遗忘乃至消失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建筑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几个古建筑保护的成功案例,旨在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古建筑。

案例一:杭州西湖雷峰塔雷峰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建于南宋时期。

由于年代久远,塔的石砖表面出现了严重的剥落和腐蚀,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专家们采用了传统的石材修复技术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土壤和地基的分析,确定了修复方案,并使用了特制的固定胶进行修复,使塔体重新稳定。

其次,利用激光清洗技术,清除了塔体表面的附着物,还原了其原有的光泽。

通过这种综合性的保护和修复措施,雷峰塔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案例二: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人为破坏等原因,故宫的建筑面临着严重的老化和破损问题。

为了保护故宫的独特价值和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确定了需要修复的建筑和部位。

然后,专门成立了一支由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文化遗产专家组成的修复团队,负责故宫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这支团队通过使用专业的材料和技术,对古建筑进行细致入微的修复,使得故宫的原貌得以重现。

案例三: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藏”。

由于长期遭受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石窟壁画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壁画,修复专家们采用了复合材料的技术。

首先,他们使用无害的清洗剂对壁画进行了清洗,去除了附着的尘埃和污渍。

然后,采用高科技的复合材料,对石窟的壁画进行了覆盖和修复,防止了进一步的脱落和剥落。

通过这样的保护措施,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得以保存,向世人展示了古代佛教艺术的辉煌。

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1. 引言1.1 古建筑文物修缮的重要性古建筑文物修缮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古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见证,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通过修缮古建筑,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文化的魅力。

古建筑是城市的历史符号和文化标志,对于维护城市的文化传统和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修缮古建筑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需要得到适当的修缮和保护,以延续其历史价值和功能意义。

对于古建筑文物修缮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城市形象的维护方面,更体现在对历史遗产的珍爱和呵护上。

只有不断加强对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工作,才能确保其得到有效传承和永久保存。

1.2 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现状当前,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许多古建筑文物面临着遭到破坏或拆除的风险。

一些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工作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一些古建筑文物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难以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

公众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意识仍有待提高,参与度不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监督体系,注重科学修缮技术的应用,加强公众参与和教育,提高社会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重视和认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古建筑文物的有效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下去。

2. 正文2.1 历史价值与功能需求的平衡在修缮与保护古建筑文物时,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平衡其历史价值与现代功能需求。

古建筑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古建筑文物的功能往往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为了实现历史价值与功能需求的平衡,修缮与保护工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

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

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一、引言历史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因此,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意义、方法和实践案例。

二、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意义1. 保护历史文化:历史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它们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2. 促进旅游业发展:历史建筑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3. 提高城市形象: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名片,修复后的历史建筑可以提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4. 保护生态环境:历史建筑往往采用环保材料,修复过程中可以借鉴传统工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方法1. 调查与评估:对历史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结构特点等,为修复提供依据。

2. 制定修复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确保修复工作的安全和有效。

3. 采用传统工艺:在修复过程中,尽量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保持历史建筑的原貌。

4. 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监管机制,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5.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四、实践案例1.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建筑之一,故宫博物院在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对古建筑的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了故宫建筑的安全和稳定。

2. 上海新天地: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项目。

通过对石库门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满足了现代商业需求。

3. 巴黎圣母院:2019年,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导致部分建筑受损。

法国政府投入巨资进行修复,力求恢复其原貌。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关注。

五、结论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有信心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

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措施古建筑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不仅代表着历史和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学价值。

古建筑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老化、腐朽、破损等。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有必要采取一些改造措施。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老化和破损。

许多古建筑已经存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其建筑材料和结构已经变得脆弱。

长期风吹日晒、雨淋雪打,使得建筑物出现龟裂、剥落等现象。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很多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及时的进行,导致了更多的破损。

这种老化和破损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另一个问题是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古建筑周围的环境逐渐恶化,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会部分附着在古建筑表面,形成灰尘、污渍等。

长期受污染会加速古建筑的老化和腐蚀,使其失去原本的光泽和美感。

古建筑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功能的更新和适应。

由于时代的变迁,原本的功能可能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些古建筑原本是宫殿、庙宇等宗教或政治场所,但现在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将其改造成博物馆、酒店、咖啡馆等民用场所。

这需要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改造措施来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可以进行定期的修缮工作。

定期检查和维修古建筑的结构和建筑材料,修复龟裂、剥落等问题,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以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对古建筑周围环境的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持空气、水的清洁。

定期清洗和保养古建筑表面,去除灰尘、污渍等污染物。

需要进行功能更新和适应的改造。

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可以通过增加设施、改变内部布局等方式,实现功能的更新。

需要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展览、讲座、媒体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古建筑的保护知识,提高大众对古建筑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古建筑面临着老化、破损、环境污染、功能更新等问题。

古建筑保护技术及其应用

古建筑保护技术及其应用

古建筑保护技术及其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艺术也逐渐迭代,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在现代建筑的冲击下,古建筑面临着极大的威胁,而古建筑保护技术的发展则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建筑保护技术及其应用。

一、文物保护技术1、植物保护技术古建筑常常伴随着植物的生长,而植物密布的建筑表面对建筑的破坏不容小觑。

针对这种情况,植物保护技术应运而生。

该技术通过采用药剂散布或植被清除等方式,有效地保护了古建筑的表面。

2、物理保护技术物理保护技术指的是通过加装护栏或者铁门等方式,将古建筑的内部空间防范起来,使其免遭破坏者的侵害,从而保护文物完整。

3、微生物保护技术微生物保护技术是通过新型材料、复合材料和微生物制剂等方法,对文物进行保护。

该技术具有施工便利、低成本等特点,对古建筑的保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古建筑保护技术的应用古建筑保护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建筑的修缮古建筑的修缮是古建筑保护技术最为基础的应用。

正常的维修工作能够有效地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保护古建筑的原貌。

2、古建筑的保护区规划古建筑的保护区规划主要是通过将周围的建筑整合到一个完整体系中,从而实现古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同时,合理的保护区规划还可以有效避免文物的被破坏等问题。

3、文物保护与应用在适当的情况下,文物可以被有效的保护与应用。

比如将古建筑改建为博物馆或者文化遗址展示区等,就能够为周围的城市环境增添独特的魅力。

三、业界现状古建筑保护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化的领域。

在业内,很多专门从事古建筑保护的机构都陆续成立,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果。

目前,国内外均有一批专业性很强的古建筑保护团队,他们一般都具备较强的设计与研究能力。

同时,国内专业的建筑师也越来越重视古建筑的保护性设计,不断推进古建筑保护技术的发展进程。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尽管古建筑保护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人才短缺目前古建筑保护人才相对偏少,导致古建筑保护技术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

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们情感和记忆的寄托。

保护和利用这些古建筑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相关的案例。

古建筑之美往往令人陶醉,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常常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古建筑的保护和维护变得愈发紧迫。

一些古建筑在长期的风吹雨打、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严重的损坏和倒塌的风险。

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

首先,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建筑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家的声誉和影响力。

此外,保护古建筑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其次,古建筑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

当这些古建筑得到修复和保护后,它们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吸引国内外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古建筑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成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资源,为地方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需要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人才,政府应该将其列为重点项目,并加大资金投入。

此外,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其次,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社会各界应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中来。

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古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中来,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推动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古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因此,进行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监测与维护、传统与现代结合、旅游与经济发展等方面探讨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首先,监测与维护是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

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持续监测建筑物的状况,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保护也需要定期维护建筑物的外观,修复受损部分,保证其外部形态的完整性。

另外,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还需要进行全面的保护修复,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以延长其寿命。

其次,传统与现代结合是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继承古建筑的建造技术与材料使用。

例如,在修复古建筑时使用传统的木工工艺,保留原始的建筑风貌。

另一方面,可以将现代科技与古建筑相结合,提高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比如,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对建筑进行监测与维护,使用环保材料进行修复,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要求。

再次,旅游与经济发展是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旅游资源价值。

通过开发与利用古建筑的旅游资源,既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又能提高人们对古建筑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文化传承。

然而,旅游开发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措施,以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防止过度商业化与资源浪费。

另外,要实现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对古建筑的监管与管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保护机构与专业团队。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同时,公众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保护意识,尊重古建筑的价值,共同参与保护与发展工作。

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措施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和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古建筑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老化、破损、开发利用等,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造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文化。

一、古建筑面临的问题1.老化破损古建筑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雨侵蚀,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老化和破损问题。

古建筑的屋顶、墙体、地基等部分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出现龟裂、开裂、脱落等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古建筑的美观性,更严重的可能会威胁到古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2.环境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古建筑所处的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影响,比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这都会加速古建筑的老化和破损,严重影响古建筑的保存和传承。

3.开发利用在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一种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古建筑所处的地段比较好,对于商业开发有着很高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古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而开发利用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原本的文化内涵可能会被商业化篡改,建筑环境可能受到破坏,甚至影响古建筑的安全性。

二、古建筑改造措施1.文物保护法规在面临古建筑改造问题时,首先应该遵循文物保护法规,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回归古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

也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制度,加大对古建筑的法律保护力度,对于破坏古建筑的行为进行惩罚和处罚。

2.维修保养古建筑的维修保养是保护古建筑的最基本和有效的措施。

要对古建筑的老化和破损问题进行及时的修复和保养,保证古建筑的安全可靠。

还可以采用新的材料和技术对古建筑进行重建和修复,保持古建筑的原貌和风貌。

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是可以的,但是应该遵循保护原则,注重古建筑文化内涵的传承和传统精神的延续。

可以将古建筑作为文化场所、旅游景点等进行开发利用,使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古建筑带来经济效益。

4.环境优化古建筑所处的环境也是需要进行优化的,可以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对古建筑的影响,比如加强环境监控、限制工业排放、提倡绿色出行等,减少环境污染对古建筑的侵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发表时间:2019-11-18T10:21:38.553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12期作者:金钢花
[导读]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国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模式,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保护机制相对完备。

金钢花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310012
摘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国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模式,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保护机制相对完备。

无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还是保护手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而中国古建筑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这要求地方决策者们首先要树立古城保护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大量中外古建筑资料的搜集,全方位了解到古建筑保护与发展工作实施要点,消除古建筑保护意识薄弱所带来的影响,按照专业的规划稳步推进。

其次,地方的决策者们还要坚守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古城发展中解民之忧。

唯此,才能使古城在保护与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古建保护与发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升保护意识;引进新技术
1、我国古建筑现状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的精神与生理上的双重境界。

木结构的建筑技术更是中国珍贵的建筑基因库。

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变迁中很多宝贵的建筑古迹却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被破坏甚至湮灭。

如山西省早期建筑中有近80%面临墙体坍塌、夯土下沉、梁架扭曲等问题,依附于文物本体的壁画、彩绘等附属文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北京四合院大多数区域已经被破坏了,找不到原有的历史气息。

辽宁市绥中县的小河口长城,在经过当地文物部门的修缮后,几乎被“抹平”,从原汁原味的明长城变成蜿蜒的“白灰墙”。

许多本应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镇化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术。

2、古建筑保护的重点
(1)对古建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宣传。

2013年,中国一名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雕像上刻字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热议,虽然表面上看这只是该游客的个人素养问题,但事件背后折射出中国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不足和对民众的相关宣传匮乏。

有人会问那么所有的古建筑都是值得保护的吗?当现今的城市发展遇到老旧街区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为了保护而做出改变和牺牲?现在我国所指的古建筑泛指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建筑物,但按照传统习惯,如果民国初的建筑在用材、形式、艺术和结构上如果与古建筑类同,也会被称为古建筑。

《威尼斯宪章》第一节明确指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能够反映当时的各种信息,也是世世代代人们的活的见证,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

所以首先建筑是一种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文化载体,无论做的好与坏,是否科学,都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古建筑是记录历史的铁证,如果一旦毁坏或拆除,就不可能再得到,因此笔者认为古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宁放过,勿杀错”。

在这个前提下,再由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辩证地对建筑做出保护,修缮,局部改造或者开发的不同措施。

欧洲和中国相似,拥有大量的古建筑遗产。

但相对而言,欧洲在古建筑保护上做得更好。

很多欧洲城镇在维持了古城原貌的同时实现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当然,欧洲人最初也并无保护古代建筑的理念,直到19世纪初,由于政治动荡和工业革命的冲击,欧洲人才逐渐认识到历史遗产的价值。

当时古建筑保护学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派和英国派,法国派认为对古建筑的修复是一种风格的修复,风格自有它的纯正性和原创性,而修复就是恢复建筑原有风格。

而英国派则提出了最小介入概念:修复是对古建筑的彻底破坏,尽可能维持现状,尽量延长古建筑的寿命才是最好的保护。

而两种保护方式都强调文物建筑和周边景观环境的协调,注重保持和延续周围的历史环境,不改变文物建筑周围原有建筑的时代风格,巴黎、罗马等城市在规划中特别注重了这一点。

之后的一个世纪两种理念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古建筑保护理念的进步,最终成果就是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

此宪章规定建筑修复必须充分尊重文物的历史性、真实性和美学性。

此原则指导下,欧洲各国对于至今仍有实用功能的古建筑,如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和罗马万神殿,基本按照其历史原貌进行整体的修复和保护。

对于那些损毁严重的古代建筑遗迹,欧洲各国大多采用考古方法,保存和展示遗迹的原状,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历史建筑遗迹的真实性。

比如今天罗马市内成片的古罗马废墟。

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历史上,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名字是奕奕闪光的,他们对于中国古建的探索和保护,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们在动乱的年代和同侪们在交通线阻隔的乡间穿行,寻找和勘测古建的英姿,先后勘测保护了天津蓟县独乐寺、大同善化寺、山西广胜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等古建,在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河南、陕西等多省的古建筑进行考察,并编注了《中国建筑史》和《营造法式》。

为战后的古建筑修复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临近胜利的时刻,盟军准备轰炸日本,请教中国的建筑学者哪些日本建筑物和古迹需要避开,梁思成在日本地图上圈下了“奈良”、“京都”等日本古建集中的都市,从而保护了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等古建免受战火摧毁。

当时他们的古建筑保护意识和为之付出的心血至今仍然值得国人景仰和学习。

现今,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如法国、韩国等国都十分注重保护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吸引公民自觉加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列。

英国同样十分注重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业十分发达。

伦敦两日一次的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换岗仪式,几乎每次都吸引数万至数十万游客。

日本也一样,积极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旅游,增加收入。

仅东京的焰火大会,每年都有近百万人观看,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

法国还率先设立“遗产日”让公众了解、热爱和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些提升民众保护古建筑意识的措施于我国都具有借鉴意义。

(2)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是古建筑保护的坚强后盾。

墨西哥非常注重完善文物保护的立法体制,在1914年、1930年、1934年、1970年相继出台多部重要法案,墨西哥现行文物保护法律是1972年颁布的《考古、历史和艺术文物和区域保护法》,其后经过数次修订。

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14年,针对非法考古挖掘、非法施工和破坏文物等行为,重新修订了刑罚和经济处罚标准。

英国19世纪兴起了历史文化遗产立法运动。

《古迹保护法令》《古建筑及古迹法令》《地方政府古建筑法令》等多部专门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以法律形式明确、细致且全方位地确定了古城古迹保护的政策措施。

德国宪法中专门设有保护历史建筑的章节,具体的保护责任落在各州政府身上。

在联邦政府层面,德国也有《城市规划法》以及《收
入税法》两部法律来保护历史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收入税法》通过减税和优惠税率的方式,鼓励人们购买和维护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

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部门,以保证买主真正地履行维护义务。

印度从1958年到1973年先后出台了4项法案、法规。

1992年,印度政府又出台一项修正案,严禁在历史古迹周围100米内进行开发、建筑活动以及从事经营活动,并对遗址100米到300米以内地区的经营活动加以限制。

损毁古迹将处以最高5千卢比(约合人民币550元)罚款,或判处最长3个月监禁,或两项处罚并行。

在埃及,几乎所有重要文物景点都能看到大批“旅游警察”。

这些警察不仅要保护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还要监督游客,防止他们在文物上信手涂鸦,或有任何破坏或盗窃文物的举动。

一经发现,旅游警察有权依法严惩。

(3)古建筑保护需要专业规划和科学发展由于古建筑相关技术和人员的不足,加上很多地方决策者对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古城保护和修复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却忽视了对文化脉络的研究与了解,更缺乏对修复工作技术技巧方面的学习和探讨,各地随处可见“拆真造假”“人去城空”“破坏式修复”等种种乱象。

古城沦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历史文化的传承沦为附庸,古城保护的旗号甚至成了破坏古城的幌子。

下转第43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