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合集下载

1类切口手术抗菌素使用情况及分析.doc

1类切口手术抗菌素使用情况及分析.doc

1类切口手术抗菌素使用情况及分析.docxx中医院1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分析抗菌药物是我院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国内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的情况依然非常严重,给患者的医疗费用和耐药菌的发生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外科一类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标准:1)术前大于2小时用药2)术后持续使用抗菌药物大于48小时3)二联及以上的联合用药4)所选品种不符合规定者结果:(一)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过高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对于预防手术部门感染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污染手术和大型手术的应用价值不言而喻。

一般认为1类切口手术原则上无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因为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不能明显降低术后感染与并发症的发生率。

1类切口手术一般认为属于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反应,无损伤,也不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通常无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时间长(大于三小时)、手术创面大时才会考虑使用。

如果患者为高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以及有植入性器械等情况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潜在感染时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但是现实是我院的1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很高,且大多患者术前、术后均无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迹象,术后也未出现切口感染。

结果(二):预防用药时间没有掌控好国内规范认为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能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血药浓度,预防用药最佳时间是术前0.5-2小时或在麻醉诱导开始前静脉给药,若手术时间长(大于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超过该药的2半衰期及术中失血过多(大于1500ml)时可在术中追加1剂抗菌药物。

在整个手术期间,血液和组织中的抗菌药物必须保持有效的杀菌浓度。

结果(三):用药品种的选择存在问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主要感染病原菌应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性葡萄球菌)。

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三)异物植入术;(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规范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当考虑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0.6~0.9克静脉给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第十六条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

第十七条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2019年第2季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检查总结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特作如下要求:医疗机构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20%;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得超过40DDD。

Ⅰ类切口及介入手术原则上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1、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2、甲状腺疾病手术3、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4、关节镜检查手术5、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

6、白内障手术原则上也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一、检查情况统计:经智业电子系统与杏林院感系统综合数据显示,2019年第2季度检查一类手术病历总365台台,使用抗生素为129台台,抗生素使用率为35.34%:一、检查结果分析1、一类切口分析:全院手数对比:2019年第一季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未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相关要求,术前0.5~2h预防用药执行较好,无出现不合理用药现象,骨科:术前0.5~2h预防用药执行较好,但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仍然≥24h,普外科:普外科及心胸乳腺外科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表现为术前基本无执行预防用药,执行比较好。

2018年同期比2017年度抗生素使用率下降。

2、与上1季度抗生素使用情况同期相比:2019年第1季度抗生素使用率为32.7%,2019年第2季度抗生素使用率35.34%,同期相比上升2.64%,总体差别不大,但都已超过30,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院开展手术类型。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季度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季度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总结分析:
2013年4—6月份19例一类手术切口患者病历,对其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疗程、药物连用、切口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一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89.5%,使用抗菌药物频率居第一位的为一代头孢(头孢替唑等
78.9%)。

单一用药占84.2%,二联用药占5.2%,无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

切口甲级愈合19例,切口感染0例,预防用药时间最短一天,最长七天。

平均用药4天。

术前0.5—2小时用药比例为78.9%。

结论: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比较有所好转,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用药档次也相对降低,按规定术中给药比率上升,用药时间相对持平。

但通过监测仍发现一些不足:
1.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仍高于规定用药比率。

2.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仍偏长,未按指导原则用药。

改进措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是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经常召开相关会议,感染科特别关注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医务
科联合进行干预,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主任会议,院周会议进行反馈,并进行督导检查,达到持续改进。

感染管理科
2013.7.5。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的监测和控制。
医疗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不足
医疗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了解不足
在i类切口手术中,医疗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可能导致药物选 择和使用不当。
培训和知识更新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合理使用水平,同时定期进行知识更新 和培训。
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预防i类切口手术后的切口和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感染 风险。
预防术后全身性感染
抗菌药物还可以预防术后由手术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如肺炎、心脏疾病等。
降低医疗费用
减少住院时间
通过预防术后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 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降低 医疗费用。
减少额外的治疗费用
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因术后感染 而需要的额外治疗费用,如额外的手 术、药物治疗等。
头孢菌素类
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 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 阴性杆菌均有良好疗效。
其他
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适用于某些特定感染, 需根据病情选择。
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
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 1500ml,可手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 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误区
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部分患者认为抗菌药物是万能药,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 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和耐药性问题。
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
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作用、适应症、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足 ,容易产生误用和滥用现象。
宣传教育
医疗机构和媒体应加强对患者进行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 的认知水平,引导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某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某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2结果
2.1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时间的变化
如表1所示,专项整治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00%;专项整治后,上述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下降为26.44%;在使用时间方面,专项整治前,抗菌药物平均用药时间为3.16d,用药时间大于3d的共35例,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为1.34d,未出现用药时间超过3d的病例,其中有3份病例仅在术前给予一剂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术后未再使用。
2.2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及使用时机的变化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专项整治前,抽查病例中,抗菌药物选择适宜的有33例,其中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28例、克林霉素5例(对头孢菌素类过敏)。在抗菌药物选择不适宜的35份病例中,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共27例;专项整治后,在23份用药病例中,抗菌药物选择适宜的有20例,其中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19例,克林霉素1例(对头孢菌素类过敏),未出现选择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病例。
3.3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及时间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及时间在专项整治后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机的合理率由专项整治前的47.06%上升至专项整治后的86.96%;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由专项整治前的3.16d下降至专项整治后的1.34d。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及时间相当重要,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不当,如手术前大于2小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被机体代谢,血药浓度降低,难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且易造成细菌耐药;术前未用术后才用,错过了细菌发生污染或定植的时间,同样难以达到预防效果[2]。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手术部位及其他部位的医院感染率,过度应用抗菌药物反而会破坏体内微生物平衡状态,增加耐药菌感染和二重感染、真菌感染机会等[3]。

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3 . 3 调整 使用 量 、方 法
建 议药 品静 脉 滴注 成人 每 日
4 0 O mg 1 次静滴 ; 口服剂量 1 次2 0 0mg , q 1 2h口服。因为本 品
口服吸收良好 , 血药浓度相对较高 , 半衰期( ) 多在 3 h 7 h 。
3 I 4 仔细观察 ,及 时发 现问题采取措施 用药过 程中注
床 医师注意 。为此搜集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 良反应 , 以期 为合 理 用药提供正确指导。
3 . 1 改变使用途径 左 氧氟沙星有两种剂 型 ,口服本品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或其他凝血试验。 3 . 5 - 3 本次调查发现 6 0岁以上患者不 良反应发 生率 明显
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 , 可能 由于老年人合并 多种疾病 , 身体抵 抗力 下降, 代谢 慢 ; 又 因为左氧氟沙星主要 由肾排泄 , 故可 导致 药物体内蓄积由 I 1 重肾畦负担,故老年人用药时需减量并需检测肾
加强管理和检测, 严格按照《 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指 导原则》
限制使用 , 防止滥用 。
参考文献
意观察 , 特别注意第 1天患者用药情况 , 本 研究示不 良反应多 发生在开始用药 1 d内。一旦发生不 良反应 , 应立即停止用药 , 并及时抢救。诊 疗过程中应仔 细询问患者既往史及家族史 , 有 不 良反应史者应禁用 。 3 . 5 综合分析患者情况 , 合理用药
1 7 2 .
3 . 5 . 1 左氧氟沙星可引起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 , 资料 早有报道 。 此次 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 , 故对于脑血管病患者 、 癫
痫患者 、 精神病 或有 家族性 精神 病史 的患者、 合用 胃复安患者 、 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应尽量避 免使用 。 3 . 5 . 2 本次调 查血液系统不 良反应 占 1 4 . 2 9 %,主要表现 为凝 血障碍 , 故尽量避免 与华 法令或其 衍生物 同时应 用 , 及时

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摘要】目的评价我院2010年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为指南,对我院2010年1~9月份250例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斜疝术、闭合性骨折手术、眼科白内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为100%,平均用药疗程为4.7天,所使用的抗菌药物按频度依次为头孢唑啉(43.6%)、头孢呋辛(18.0%)、青霉素(16.4%)、五水头孢唑啉(10.8%)、头孢硫脒(7.2%)等几个品种。

结论我院I类切口围术期抗茵药物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预防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术后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选择起点偏高等问题。

针对不足抓住重点,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医疗质量。

【关键词】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1)9-0005-03Incision of perioperative antibacterial drug use analysisPeng Yue (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port of Fangcheng porof Fangcheng City, 538021 )【ABSTRACT 】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2010 of my hospital incision perioperative use of antibacterials. Methods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of antibacterial"," the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 management related issues notice" ( who managed the medical politics hair [2009] 38 date) text as the guide,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1 to 9August 250 cases incision operation ( operation, breast, thyroid operation inguinal hernias, closed fracture operation, the cataract operation ) of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use investigation. Results: incision operation preventive medication rate is 100%, the average drug treatment for 4.7 days,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order of cefazolin ( 43.6%), cefuroxime ( 18%), ( 16.4%, five ) penicillin water cefazolin ( 10.8%), cefathiamidine ( 7.2%) and several other varieties of. Conclusion the I incision of perioperative antibacterial drug use problems is prevention medication indications to fail, postoperative medication for too long, antimicrobial drug selection issues such as the high starting point. In view of the insufficient to hold a key,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our hospital, to improve the medical quality.【KEY WORDS】 Incision, perioperative period, antimicrobial drugs, analysis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四季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检查总结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特作如下要求:
医疗机构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
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20%;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得超过40DDD。

Ⅰ类切口及介入手术原则上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1、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2、甲状腺疾病手术3、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4、关节镜检查手术5、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

6、白内障手术原则上也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一、检查情况统计:
1、I类切口及介入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统计
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10月份11月份12月份
骨科2623.521.6
普外科31.537.530.4
合计28.830.329.4
二、检查结果分析
1、一类切口分析:
骨科:使用率高一般在60-70%左右,术前0.5~2h预防用药执行较好,但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仍然≥24h,药物单次剂量选择偏大(五水头孢唑啉2.0g、克林霉素1.2g),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明确指出一类切口预防使用量:头孢唑啉为1.0g
或1.5g;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偏长。

基本为5天,部分病例药物剂量选择偏大,38号文规定头孢唑啉预防使用剂量为1.0g或1.5g,用2.0g剂量偏大。

抽查的病例中溶媒选择不合理,多数选择氯化钠250ml,建议改为100ml。

普外科:普外科及心胸乳腺外科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表现为术前0.5-2h预防用药,执行比较好。

心内科介入手术:在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病例都符合规范,已经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眼科:白内障手术为无污染手术,管理规定同一类切口,原则上不预防选用抗菌药物。

但抽查病例中发现白内障手术病例均用药且单次剂量偏大(克林霉素
1.2g,五水头孢唑啉
2.0g),术后用药时间偏长。

,但在9月份的检查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剂量和疗程已大大缩减。

基本小于24h。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少数科室患者仅在术后给药,术前0.5至2小时未给予预防用药。

2、部分病例在存在头孢过敏情况下使用克林霉素是合理的,但是剂量和浓度均偏大。

3、白内障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仍然存在预防用药情况,原则上这几种手术是不允许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

茂名市中医院医务科
2013年12月30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