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

合集下载

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共振论

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共振论

15℃ 氯仿 (37%)
(63%)
极性溶剂利于1,4 –加成反应
B、温度影响
CH2=CH
CH=CH2
HBr 温度..
CH2=CH
CH-CH2 + CH2
CH=CH
CH2
Br H Br
H
80℃
( 80 %)
( 20%)
40 ℃
( 20 %,利于1,4–加成
例如: 对1,3-丁二烯可发生1,2-和1,4-加成的解释:
δ+
δ
CH2 CH CH CH2
HBr( Br)
温度较低 时贡献大
CH2
CH
+
CH
CH2
Br H
+
CH2
CH
CH
CH2
温度较高 时贡献大
Br H
CH2 CHCH CH2 Br H
1,2-加成
CH2CH CHCH2
Br
H
1,4-加成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4个共价键
3、共价键数目相同的极限结构对杂化体的贡献相 同。
4、有电荷分离的极限结构其稳定性比无电荷分离 的差。
.. CH2 CH CH O..
CH2
CH
+
CH
.-. O..
..
5、负电荷处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上的极限式较负电 荷处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上的极限式稳定。
CH2
CH
+
CH
O......-
稳定
CH2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118.4°
sp2
H C C CH2
H
sp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共13页文档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共13页文档

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共振论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称为二烯烃。

通式:C n H2n-2可见,二烯烃与炔烃互为官能团异构。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4.1.1 二烯烃的分类根据分子中两个C=C的相对位置,二烯烃可分为三类。

(1) 孤立二烯烃两双键之间相隔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键的二烯烃。

例:CH2=CH-CH2-CH=CH2CH2=CH-CH2- CH2-CH=CH21,4-戊二烯1,5-己二烯单双键交替的体系,为共轭体系!由于两个双键共轭,相互影响,其性质特殊,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4.1.2 二烯烃的命名与烯烃相似。

用阿拉伯数字标明两个双键的位次,用“Z/E”或“顺/反”表明双键的构型。

例:4.2 二烯烃的结构4.2.1 丙二烯的结构丙二烯是典型的累积二烯。

仪器测得,丙二烯是线型非平面分子:由于中心碳为sp杂化,两个双键相互⊥(动画),所以丙二烯及累积二烯烃不稳定。

4.2.2 1,3-丁二烯的结构仪器测得,1,3-丁二烯分子中的10个原子共平面:1,3-丁二烯分子中存在着明显的键长平均化趋向!⑴价键理论的解释1,3-丁二烯中的碳原子是sp2杂化态(因为只有sp2杂化才能是平面构型,轨道夹角约120°):四个sp2杂化碳搭起平面构型的1,3-丁二烯的σ骨架:四个P轨道肩并肩地重叠形成大π键:(动画,π-π共轭)除了C1-C2和C3-C4间的P轨道可肩并肩地重叠外,C2-C3间也能肩并肩重叠。

但由键长数据表明,C2-C3间的重叠比C1-C2或C3-C4间的重叠要小。

⑵分子轨道理论的解释(主要用来处理p电子或π电子)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上的未参加sp2杂化的p轨道,通过线性组合形成四个分子轨道: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电子离域——共轭体系中,成键原子的电子云运动范围扩大的现象。

电子离域亦称为键的离域。

电子离域使共轭体系能量降低。

共轭体系——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的大π键。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4、共轭体系的分类 (1)π-π共轭 结构特征:双(叁)键、单键、双(叁)键交替 连接。 − + − + δ δ δ δ 4 CH2 CH CH CH 2 π4
C H 2= C H
(2)p-π共轭
δ
+
δ

CH =O
δ
+
δ

π4 4
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上有 p 轨道 (或未共用电子),这个p 轨道与π 键的 p 轨 道平行,从侧面重叠构成 p ,π - 共轭体系。
+
1,3-丁二烯
CH 2 CH 2
200 C

环己烯
高压
双烯体 亲双烯体
双烯体:共轭双烯。 亲双烯体:烯烃或炔烃( 重键碳上连吸电子基)。
CHO COOR O O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丁二烯 (s-顺式)
CH2 CH2
=
环状过渡态 环己烯
亲双烯体上带有吸电子基如:-CHO、-COR、 -CN、-NO2时,Diels-Alder反应更容易进行。
1,3-丁二烯的结构示意图
1,3-丁二烯的π键
① 分子在同一平面 内; ② 四个碳原子各余 下一个垂直于此分 子平面的p轨道,且 互相平行,因而形 成一个离域的大π 4 π 键( 4 ),四个p 电子在四个原子间 运动。这样的共轭 也叫做π-π共轭。
δ δ δ CH2 CH CH
极性分子

+

δ CH2
CH2 CH2 CH =CH2 。 1 碳正离子
+
δ
CH =CH2
+
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是: 烯丙型碳正离子 >

4共轭二烯烃

4共轭二烯烃

•低温下 加成为主是由于反应需要的活化能较低 低温下1,2加成为主是由于反应需要的活化能较低 低温下 加成为主是由于反应需要的活化能较低. •高温下 加成为主是由于 加成产物更稳定 高温下1,4加成为主是由于 加成产物更稳定. 高温下 加成为主是由于1,4加成产物更稳定
1,2-加成 加成 1,4-加成 加成
(2)
第二步: 溴离子( 第二步 溴离子 Br- )加成 加成 CH2
δ+
CH
CH-CH3 + Br- →
δ+
CH2-CH=CH-CH3 Br 1,4-加成产物 加成产物
(1)的稳定性 的稳定性
•看成烯丙基碳正 看成烯丙基碳正 离子的取代物
p,π共轭效应—由π键的p轨道和碳正离子中 2碳原子 p,π 由 键的 轨道和碳正离子中sp 轨道和碳正离子中
的空p轨道相互平行且交盖而成的离域效应 叫p~π共轭 的空 轨道相互平行且交盖而成的离域效应, π 轨道相互平行且交盖而成的离域效应 效应. 效应 •在构造式中以箭头表示 π 电子的离域. 在构造式中以箭头表示 电子的离域 •碳正离子 不存在这种离域效应 故(1)稳定 碳正离子(2)不存在这种离域效应 稳定. 碳正离子 不存在这种离域效应, 稳定
共轭二烯烃的命名
H CH3 C=C H H C=C CH3 H
)(2Z, ) , 己二烯 (1)( ,4Z)-2,4-己二烯 )( (2)顺,顺-2,4-己二烯 ) , 己二烯 )(Z, ) , 己二烯 (3)( ,Z)-2,4-己二烯 )(
一,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二烯烃的结构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 1,3-丁二烯结构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丁二烯结构: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 丁二烯结构 1,3-丁二烯结构 丁二烯结构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反-5,6-二甲基环己二烯
光照 顺旋
CH3 H CH3 H
(Z,Z,E)-2,4,6-辛三烯
对旋
光照 顺旋
H H CH3 CH3
顺-5,6-二甲基环己二烯
CH3 H H CH3
加热 对旋 (E,Z,E)-2,4,6-辛三烯
4.5.4 双烯合成:Diels-Alder 反应
•含环己烯环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H2
+
BrCH2CH
CHCH2Br
Br
(37%) (63%)
结论

1,4加成产物更稳定; 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是可逆的; 1,2加成产物的活化能低,反应速度快。
练习题: 由丁二烯合成重要的药物前体及 材料合成中间体3-羟甲基戊二酸
HO2C
OH CO2H
HO2C
OH CO2H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二烯 烃, 包括链状二烯烃和环状二烯烃.
链状二烯烃
环状二烯烃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隔离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
C
•累积二烯烃
4.2 二烯烃的结构
(1) 丙二烯的结构 (2) 1,3–丁二烯的结构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C +
+
+ C -
C + C +
p *3
C -
C
p2
成 键 轨 道
+ C + C -
+ C + C -
C + + C -
C + + C -
+ C + C C C C C

第4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第4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的产物(动力学控制)。 1, 4-加成不易进行(活化能较高)。
• 加热时:1, 4-加成为主要产物(达到平衡时比例高),说明较为稳
定。是由稳定性决定的产物(热力学控制)
• 低温产物比例加热后变化: 1, 4-加成产物较稳定,反应可逆。
P 134 习题4.8试判断下列反应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
CH3CH=CHCH2CH2
思考题 思考题
上述三种情况,在加成反应的方向 与速率方面与乙烯有何不同?请给 予理论上的解释。
四、共振论
(1)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共振论:即离域体系可以用几个经典结构的叠加来描述。
CH2 CH CH CH2
+
CH2 CH CH2 CH2
-
-
CH2 CH CH2 CH2+
1,3-丁二烯的共振杂化体
共振论的基本思想
1,2-加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H2 CH CH CH2 + Br2
1,4-加成
CH2 CH CH CH2 Br Br
CH2 CH CH CH2 Br Br
影响1,2-加成和1,4-加成的的因素主要有反应
物的结构、试剂和溶剂的性质、产物的稳定性及温 度等。
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
正己烷 (62%) (38%)
CH2 CH CH CH2 + Br2
实验结果
HBr H2C CH CH CH2
(无过氧化物)
注意:双键位置有变化
H2C CH CH Br CH2 + H2C CH H H CH CH2 Br
1, 2-加成 -80oC 40oC 80% 20%
1, 4-加成 20% 80%

有机化学第四章共轭二烯烃综述

有机化学第四章共轭二烯烃综述

稳定性依次减弱
共轭效应的对分子影响的相对强度:
π ,π > p ,π > σ,π> σ, p
§4.2 共振论
(resonance theory)
Pauling L. 1931-1933年 共振论 1953年诺贝尔奖 一、基本观点: 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不能用 一个经典结构表示时,可用几个经典结 构式的叠加——共振杂化体描述。
CH CH2 CH CH2
1,3–丁二烯
1,4–戊二烯
1,4–环己二烯
1,3–环辛二烯
§4.1 .1
二烯烃的分类
隔离双键二烯烃
CH2 CH CH2 CH CH2
1,4–戊二烯
1,5–环辛二烯
累积双键二烯烃
H2C
丙二烯(allene)
CH3 CH2 C CH CH2
C CH2
共轭双键二烯烃
CH2 CH CH CH2
π电子的离域,均会影响到分子的其余部 分,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 称为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的结果将导致:
(1) 键长的平均化,表现在C—C单键的缩短。
(2) 体系能量降低。
氢化热
C H2 = C H C H2 C H= C H2 C H3C H= C H C H= C H2
-1 kj mol 氢化热 = 254 -1 kj mol 氢化热 = 226
三、聚合反应
合成橡胶:Ziegler-Natta 催化剂
n CH2 CH CH CH2 TiCl4–AlEt3
CH3 n CH2 C CH CH2
CH2 H
CH2 CH3
C
C
CH2 H
CH2 H n
顺丁橡胶
TiCl4–AlEt3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CH2 CH CH=CH2 (5)
CH2 CH CH=CH2 (6)
CH2=CH CH CH2 (7)
共振式书写的基本原则 ➢ 参与共振的原子应有平行的 p 轨道 ➢ 所有共振式的原子排列相同 ➢ 所有共振式均符合Lewis结构式 ➢ 所有共振式具有相等的未成对电子数
CH2=CHCHCH3
CH2CH=CHCH3
诱导效应 由原子或基团电负性不同引起的;通过静电引 力沿σ键传递。其作用是近程的。
共轭效应 由p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中的离域作用引起的, 沿π键传递。其作用是远程的 。
二者都属电子效应。当二者共存时,哪种效应的作用 占主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常共轭的作用大于诱导 的作用。
3. 超共轭效应
CH 键可以和相邻的 键上的 p 轨道有部分重叠, 电子离域,使体系能量降低,这种作用称为超共轭效 应。
-28.0kJ/mol 离域能
-254.4kJ/mol -226.4kJ/mol
共轭二烯烃比 孤立二烯烃稳定
✓ 共轭二烯的两种平面构象 共轭二烯主要以平面构象存在(为什么?)
例:1,3-丁二烯的两个平面构象
s - trans
s —— single bond 由单键产生的顺反异构
s - cis
s - trans为优势构象,二者仅相差9.6kJ·mol-1
✓ 共轭二烯稳定性
➢ 氢化热比较
氢化热(kJ/mol) 平均每个双键
H2C CH CH CH2 H2C CH CH CH CH3
238.9 226.4
119.5 较稳定
113.2
CH3 CH CH2 H3C CH2 CH CH2 H2C CH CH2 CH CH2
254.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4.3 共轭体系与电子效应
➢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 :
H
H
H
< < δ
δ
R C CH CH2
δ
δ
H C CH CH2
δ
δ
H C CH CH2
R
R
H
超共轭效应依次增大
例:
CH3CHCH2CH3 -HCl Cl
CH3CH=CHCH3 √
CH2=CHCH2CH3
2.σ,p–超共轭
• 共轭效应存在的条件:多个p轨道重叠的体系(共 轭体系)
离域能:共轭分子体系中π电子的离域而导致分子
内能下降的能量。离域能越大,该共轭体系越稳定.
1,3-戊二烯的离域能(共轭能)
4.3 共轭体系与电子效应
4.3.1 π,π–共轭(体系) 需要有多个垂直于sp2碳的p轨道—— 形成大π键
π,π–共轭结构特征:重键、单键、重键交替。
共轭(体系)分子
CH2 CH CH CH2
1,3–丁二烯
CH2 CH C CH
丁烯-1-炔
O
CH2 CH C H
丙烯醛
1,3,5–己三 烯
CH2 CH C N
丙烯腈
➢π,π–共轭结构特征:重键、单键、重键交替。 ➢π,π–共轭效应:偶数个π(p)电子离域的效应。
4.3.2 p,π–共轭(体系)
1. p,π–共轭体系类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以松节油为原料生 产异戊二烯,这是早期的异戊二烯工业生产方法。
60年代初,异戊二烯聚合生产聚异戊橡胶研制 成功,这种合成橡胶的性能及结构最类似天然橡胶。
本章要点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1,4-加成;
Diels-Alder反应
H+ H C C CH
H
H -C
-
C+
H
-
H C
-
H
H
H
3.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不同
➢ 对象不同。C效应发生在共轭体系中,是π电子云 的流动。I效应发生在键上,是电子云的流动。
➢ 传递的距离不同。共轭效应沿共轭链以交替极化的 形式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是远程效应。而诱导效 应是沿键传递,距离较近,超过两个键,影响就 几乎没有了。是短程效应。
CH2 CH
CH2 CH
Br-
CH2 CH2
H
CH2 CH2 H
H2C CH CH CH2 H2C CH CH CH2
1,4—加成 H
Br
Br H 1,2—加成
第一步仍按马氏规则—— 形成稳定的碳正离子
烯丙基碳正离子
a
H2C
CH
CH
CbH2 a+H+ b
H2C CH CH CH3
H2C CH CH2 CH2
烯丙基正离子 烯丙基负离子
烯丙基自由基 结构特点:三个p轨道重叠
卤乙烯型分子
+
H2C HC
CH2
H2C
HC
CH2
Cl
HC CH2
在烯丙基或氯乙烯体系中,每个碳原子(或Cl)剩 一个P轨道,且互相平行,可在侧面重叠,分别形成2电 子3中心、3电子3中心、4电子3中心的大π键。
p ,π - 共轭体系
H C
习题:4.3(p126)
CH2=CH-CH=O
CH2=CH-CH2
H CCH
H
CH2=CH-CH2 CH2=CH-CH2
共轭效应强到弱:
π-π p-π σ-π σ-p
1.试比较下列分子或离子的超共轭效应大小。
CH3CH=CH2, CH3CH2CH=CH2, (CH3)2CHCH=CH2
A
B
C
ABC
H3C C CH3
H3C C H
H3C C H
HC H
CH3
CH3
H
H
A
B
C
D
2. 下面分子存在哪些电子效应?
ABCD
CH3CH=CH-CH=CH-OCH3
σ,π
π,π p,π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4.5.1 1,4–加成反应 1,2–加成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 Br2
Br Br
共轭加成
HHH
H
O
OO
OO
O
O
O
O
CH2 CH CH CH CH CH2 H C C C
Cl
HHH
1,3-丁二烯的结构(π-π共轭)
1,4-戊二烯的结构
σ-π超共轭
σ-p超共轭1
σ-p超共轭2
σ-p超共轭3
π,π–共轭 p,π–共轭 σ,π超共轭 σ,p–超共轭
CH2=CH-CH=CH2 CH2=CH-Cl CH2=CH-CH3
3.共轭效应
• 电子离域的结果: (1)电子云平均化、键长趋于平均化。 (2)体系内能降低,更加稳定。低出的这部分能量称
作共轭能或离域能。 • 这种结果就叫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conjugated effects):
由于电子离域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间相互影 响的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如电子云平均化、 +C、-C效应。
• 条件:加热 • 产物:六元环状物
+
G W
+
G W
➢1950年这两个德国 双烯体 亲双烯体
加成物
人为此获Nobel化学奖。
➢双烯体连有给电子
G
基,亲双烯体连有吸
电子基利于反应
R OR NHR W
O C R(H)
CO2R(H) CN NO2
G:给电子基 W:吸电子基
➢Diels-Alder反应举例:
H2C CH CH CH3
10碳正离子 H2C HC CH CH3
“共振式”:表示离域分子的又一种方法。(略)
为什么低温有利于1,2 – 加成,而高温有利于1,4 – 加成?
E
E1'
E1
E2 E2'
CH2 CH CH CH2
1,2-加成产物 H
Br
1,4-加成产物
1,2-加成反应进程
1,4-加成反应进程
H
CH3
H3C C
C C
C H
H
H
(2Z,4E)–2,4–己二烯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sp2
H
118.4° C C CH2
H
sp
H
H C C CH2 H
H
0.131 nm
H H
两个π键相互垂直
4.2.2 1,3–丁二烯的结构
• 4个 C 原子都是 sp2 杂化,
• 四个碳原子与六个氢原子处 于同一平面.
COOH
HOOC HOOC
COOH COOH
COOH KMnO4 COOH
HOOC HOOC
COOH COOH
本章学习要求
1. 掌握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 (π-π、P-π、 -π、-P)
并复习诱导电子效应。
2. 掌握和理解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
3. 掌握双烯合成反应。
练习:一. 二. 1,2,5,6, 三. 2,3, 四.
H
C H
H
H
HH
C
C
H
H
+
H
C
H
➢上图中碳的空的P轨道与甲基上C-Hσ键的电子云可
部分重叠,
➢使电子离域并扩展到空p轨道上。使正电荷有所分
散,使孤电子得以稳定,
➢这种作用称为 -p超共轭效应
➢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 自由基越稳定:
稳定性依次减弱
30C·﹥ 20C·﹥ 10C·﹥ H3C·
C H 3 C+ H C H 3
• 键角:120°。
1.结构
1,3–丁二烯的大π键
C1-C2π键 C3-C4π键
2p–2p 重叠
C2-C3: 2p–2p 部分重叠
4个p电子离域在4个C原子上。
2.共轭二烯与普通烯烃键长的比较
•原因:丁二烯分子中双键的电子云不是“定域”在 C1—C2和C3—C4中间,而是扩展到整个共轭双键的 所有碳原子周围,即发生了键的“离域”。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7.2 化学性质
4.3.1 π,π–共轭体系
⑴ 双烯合成
4.3.2 p,π–共轭体系
(2)α–氢原子的活泼性
4.3.3 超共轭
二烯烃:分子中含有2个双键的不饱和烃。
二烯烃的通式:CnH2n-2
➢ 异戊二烯 1900年~1910年化学家C.D.
哈里斯(Harris)测定了天然橡胶 的结构是异戊二烯的高聚物, 为人工合成橡胶开辟了途径。
➢下列反应很容易发生:
CH2=CHCH2Cl NaOH / H2O CH2=CHCH2OH
➢而下列反应则很难发生:
CH2=CH-Cl NaOH / H2O CH2=CH-OH
4.共轭效应的偶极交替现象:
•共轭体系内电子的传递通过偶极交替可传递到很远。 •共轭链上产生电荷正负交替,即偶极交替现象。 •所以共轭效应是远程的。
➢动力学控制或速度控制—— E1﹤ E2,反应速度快,(或活性中间体更稳定)。
➢热力学控制或平衡控制—— 1,4加成产物的能量低(产物稳定),一但在 所需较高温度生成,不易逆转(E2,﹥E1,),故在高温时以1,4加成为主。
4.5.4 双烯合成
➢Diels-Alder反应: • 反应物:共轭二烯 烃、、烯或炔
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