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2019年19期设计创新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张一卓,孙胜男(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聊城252059)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我国的心脏地带,是北京市城市中轴线上的一座重要建筑,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由外国建筑师主持设计的重要公共建筑。
自建成以来,国家大剧院就因其独特的形式和重要的文化地位饱受争议,但其中蕴涵的新颖的设计思想和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内涵,以及可以从其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代我国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设计概述1.1国家大剧院的建造背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立项于1998年4月,于1999年7月敲定最终方案,即今天的安德鲁方案。
90年代的中国,建筑市场上充斥着折衷主义建筑。
中国建筑师们一边憧憬着起源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一边希望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局限于当时的建筑设计水平,一大批混杂了多种风格的建筑被建造了起来。
在国家大剧院中标之前,中国没有真正的现代建筑艺术。
在某高校的讲演中,安德鲁对这座建筑的用意直言不讳的说到:“我要做的不是继承文脉,而是割裂文脉!”1.2未来主义建筑思潮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
1914年7月,意大利年轻的建筑师圣伊里亚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复古主义,认为建筑应能反映新技术、新材料等具有当代特质,而非一味的继承传统。
“未来主义”的建筑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分,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
[1]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保罗·安德鲁就是未来主义建筑思潮的拥护者之一。
1.3建筑功能空间与结构的营造1.3.1剧院主要结构形式大剧院采用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壳体由20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在马里内蒂的发起和推动之下,未来主义很 快由文学扩展到艺术领域。 于1913年法国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发表了 《未来主义的反传统》, 提出了“立体未 未来主义建筑 来主义”一说。 宣言 未来主义戏剧 未来主义绘画 同年,俄国作家 宣言 宣言 马雅可夫斯基发表 了《给社会趣味一记 耳光》,创立了立体 未来主义宣言 未来主义。
•在宣言中,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 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 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马里内 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技术和暴 力等元素的热爱。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 镇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 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巴拉 塞韦里尼
波丘尼 卡拉 鲁索罗 马里内蒂
城市街道不会再与房子在同一个高度上, 而是会深入地下好几层,以容纳大流量的 交通。并用许多交叉枢纽与金属的步行道 和快速输送带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筑艺术 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 的环境和谐一致,也就是说,使物质世界 成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过多的装饰必须加以摒除,未来建筑不是愚昧的遵循维 特鲁威法则,而是得靠天才的发挥与科学技术的经验;
其次,建筑的设计者皮亚诺以内外翻转的手法,使建筑外部 的层次更加的丰富。观赏者不论是由内向外看还是由外向内 看,都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采用鲜 亮的色彩装点着建筑外观。将整个建筑的梁柱构件、各种管 道及设备等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着。电梯和楼梯涂红色,空调 机暖气管道涂蓝色、电缆黄色,水管绿色,排气管和梁柱构 件都是灰色。那样真实而不造作同时还有丰富的色彩。未来 主义建筑宣言里也同样强调: 未来主义建筑是经过计算的、 大胆的、简单的建筑。对比 未来画派及未来建筑宣言等 倡导的理念看出,蓬皮杜文 化艺术中心不论在皮亚诺大 胆的设计上还是建筑形式结 构上与色彩装饰上都受到未 来主义的影响。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20世纪1. 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大致来说,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的艺术,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是基于科学和理性基础上建立的,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
现代艺术主要包括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俄国的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
现代艺术的特点在于打破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区别。
主张艺术干预人类生活。
深受现代社会文化影响又立足批判现实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2. 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
实质上这是20世纪初工业文明、机器时代的社会现实在画家精神中的折射反映。
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时期有两个派别。
一个是洗衣船派,也就是正统派。
这个派别的代表是毕加索和布拉克。
另一个派别是蜂窝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体主义画家为代表的。
立体主义的出名也是由这些蜂窝画家所催化的。
3.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
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未来主义文学

所谓超现实主义,应从现实中受到启 发,但不对现实作机械的模仿。
原来的达达主义者布勒东非常认同这一观念,他尊阿波里奈尔为 “思想导师”,并借用“超现实主义”一词,开创了一个全新的 现代流派——超现实主义。
✓ 第二,艺术本位,缺乏意识形态性:阿波里奈尔的未来主义主要 是“艺术上的未来主义”,诗人一生所致力于的创新也只是文学 艺术的创新
✓ 第三,“图画诗”的集大成者
✓ 第四,从象征主义走向超现实主义的关键性枢纽
二、立足传统的变革者
莱茵河之夜 我的杯子里斟满了波光闪闪的美酒 听那船夫悠扬的歌声 说的是在月光下看见 七仙女正搓揉着直到脚跟的绿发
一、未来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菲利浦·托马佐·马里内蒂在法国 《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标志着未来主 义的诞生。
未来主义始于文学,但旋即扩展到绘画、音乐、戏剧和电影等其 他艺术领域。
一、未来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意大利是未来主义的发源地,这同意 大利的社会现实分不开。
二、立足传统的变革者
二、立足传统的变革者
意大利未来主义因为政治倾向的 不同,分裂为左翼和右翼,左翼 未来主义在艺术上的贡献并不明 显,最后走向衰落,右翼未来主 义在马里内蒂的引导下,由文学 走向了逆历史潮流的政治运动, 最后也走进了死胡同;
俄国未来主义在马雅可夫斯基的 带领下,逐渐变体为社会主义文 学,它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速度 远远比不上它在思想内容上的变 革步伐;
只有阿波里奈尔创立的法国未来 主义在艺术形式革新的道路上一 如既往地走下去。
现代艺术思潮-答案

一、名词解释:1、未来主义:现代文艺思潮之一。
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
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2、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位于悉尼市区北部,是悉尼市地标建筑物,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一座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水上综合建筑,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建设共耗时14年,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3、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是世界著名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
1897年,法国政法决定,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建造一座纪念塔作为永久标志,由著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以钢架构建而成,1889年完工,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美学上的意义今天地道普遍承认,它揭开了现代审美观念的新篇章,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起点之一.4、纳比派:1891年出现于巴黎,其主要成员是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
这是一个为期很短的艺术运动,主要参加者是法国的画家和雕塑家。
“纳比”一词出自希伯来语,是先知的意思,取此名称的基本点旨在表明其信念、创作思想同宗教的密切联系,纳比派的主要理论家德尼,将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的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5、维也纳分离派:1897年,维也纳美术界持不同见解的青年艺术家成立了“维也纳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会,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艺术纲领,只是创作思想相近,形成了“维也纳分离派”, 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题库考试现代艺术思潮答案

现代艺术思潮第一部分:名词解释0l、未来主义1未来主义发端于20世纪初,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2否定一切文艺规律和传统,号召创造与新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年轻艺术家要求创新的强烈愿望。
3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
4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5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人物有卡拉,巴拉,波丘尼。
02、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31年建成的富有个性的建筑作品,歌剧院位于贝尼朗岛,面临大海,设计成乘风破浪的大船,极具象征性。
03、埃菲尔铁塔为庆祝法国大革命百年,法国政府在巴黎建造的一座纪念塔,设计师埃菲尔设计,以钢架构建而成,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
04、纳比派19世纪末,纳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即高更的综合理论导致了简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以富于表现力的色彩及有节奏的造型为主,画家塞吕西耶依等自己的见解组织了一个独立艺术团体,称为纳比派。
其价值在于综合性阐明了塞尚和高更的视觉方式,用高度概括的单纯色块构成画面,从美的观念和装饰的观念出发,将生活中的形象视为不同的色彩所覆盖的一个平面。
标志着20世纪艺术进程所有派别和理论的直接先声。
代表人物塞吕西耶的《护符》、德尼、波纳尔等。
05、维也纳分离派19世纪末,维也纳美术界出现一个分离运动,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的青年们脱离原先创作规则,成立了新的艺术家团体。
3他们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新的样式,追求表现功能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中外美术史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 外国美术史(第6章 20世纪美术)【圣才出品】

第6章20世纪美术一、选择题1.下列艺术家中,不属于野兽派的是()。
A.马蒂斯B.康定斯基C.弗拉芒克D.卢奥【答案】B【解析】B项,康定斯基是俄罗斯画家、美术理论家。
是抽象艺术的先驱,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实践上的奠基人。
撰写了多部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和论文。
ACD三项,均为野兽派代表艺术家。
2.毕加索的著名代表作()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开端。
A.《弹曼陀铃的少女》B.《格尔尼卡》C.《亚威农的少女》D.《三个舞蹈家》【答案】C【解析】A项,是立体主义风格的油画,作画时间是1910年。
B项,此画结合了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并非立体主义的开端。
C项,《亚威农少女》由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是第一张被认为带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该作品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D项,作画时间是1925年。
3.表现运动中错综复杂的印象和连续动感的雕塑作品《空问中连续的形》是未来主义艺术家()的代表作。
A.巴拉B.塞韦里尼C.波菊尼D.马列维奇【答案】C【解析】C项,意大利艺术家波菊尼在1913年创作了雕塑作品《空间中连续的独特形式》,这一作品被称为“未来主义”雕塑的重要代表作。
ABD三项,均为未来主义艺术家,但并非此雕塑作品创作者。
4.下列不属于蒙克代表作的是()。
A.《呐喊》B.《病孩》C.《青春期》D.《风中的恋人》【答案】D【解析】蒙克是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ABC 三项,均为其作品。
D项,是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诗人兼剧作家柯克西卡的作品。
5.作为广泛的思潮,表现主义在欧洲各国均有所反映,作为社团,它的主要活动基地在()。
A.德国B.法国C.瑞士D.俄国【答案】A【解析】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
作为社团,主要有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
6.德国表现主义的第一个社团是()。
现代主义初期产生的设计流派

现代主义初期产生的设计流派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设计风格和流派。
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原因,以往的阐述大多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把现代主义设计放到广阔的现代主义运动背景去认识,认为它的产生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的一种历史必然。
这种认识往往只顾及到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难免有失片面,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
野兽主义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
而那位后来创出“立体主义”名称的《吉尔·布拉斯》杂志的记者路易·沃塞尔,则突发灵感地想到了这一恰也合适的名称。
他在那个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厅中央,发现马尔凯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多那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雕塑家)。
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吉尔·布拉斯》杂志登出,而“野兽主义”的名称也很快被广泛地认同。
翌年当“笼子”里的“野兽”倾巢而出,举行一个接一个惊人的展览时,野兽主义则已是影响巨增,势头高涨了。
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
野兽主义继续着后印象主义文森特·梵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
未来主义的滥觞最早出现于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
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
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
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
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
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
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
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
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
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
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
在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
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
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
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
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
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
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公然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
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
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
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
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计算机朋克”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未来主义未来主义(Futurism)现代文艺思潮之一。
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
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
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意大利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
他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
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界各领域的冠以“未来主义”名称的宣言纷纷发表。
1914年7月,意大利年青的建筑师圣伊里亚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复古主义,认为:历史上建筑风格的更迭变化只是形式的改变。
因为人类生活环境没有发生深刻改变,而现在这种改变却出现了,因此,未来的城市应该有大的旅馆、火车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场、明亮的画廊、笔直的道路以及对我们还有用的古迹和废墟……在混凝土、钢和玻璃组成的建筑物上,没有图画和雕塑,只有它们天生的轮廓和体形给人以美。
这样的建筑物将是粗犷的像机器一样简单,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许多交叉枢纽与金属的步行道和快速输送带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筑艺术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也就是说,使物质世界成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未来主义”的建筑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份,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
它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产物。
不仅如此,直到20世纪后期,在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未来主义建筑师的思想火花,如巴黎蓬比杜艺术与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等。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
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
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
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
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
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
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
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
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
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
在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
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
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
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
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
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
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公然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
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
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
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
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赛伯朋克”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
未来主义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
宣言一方面讴歌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另一方面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扫荡从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
他们高喊:“干起来吧!点燃图书馆的书架!把河水引来淹掉一切博物馆画廊,啊!看着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画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地飘浮是多么地开心!举起斧头铁锤毫不手软地捣毁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1910年3月8日画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也响应地发表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4月初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宣言表明,他们的绘画技巧,从本质上说仍然来源于立体主义。
他们在立体主义多视点的基础上加上了表现速度和时间的因素。
雕塑方面的未来主义是由波丘尼实行的,他于1912年4月11日发表《未来主义雕塑宣言》,宣布“绝对而彻底地抛弃外轮廓线和封闭式的雕塑,让我们扯开人体并且把它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到里面来”。
1914年7月11日由圣特利亚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主张用机械的结构与新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建筑材料,而城市的规划则以人口集中与快速交通相辅相成,建立一种包括地下铁路、滑动的人行道和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的“未来城市”计划。
并用钢铁、玻璃和布料来代替砖、石和木材来取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
还有《未来主义服饰宣言》号召人们废除色彩暗淡、线条呆板,的服饰,代之以色彩鲜明,线条富有运动感的新服饰。
这个流派到1918年大战结束,实际上也结束了。
俄国文学史上的未来主义20世纪初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分为三大流派: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与阿克梅主义几乎同时出现在俄国诗坛,都声称要与象征派决裂。
所不同的是,未来主义诗人崇尚“艺术即游戏”的信条,迷恋形式的创造,主张摧毁旧世界,否认文化的传统,即否定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自称自己是卫衣的艺术创造者,是照亮宇宙的未来人,是发出光线的新人种。
未来主义诗人分成两大派:以谢维里亚宁为首的自我未来主义和以赫列勃尼科夫、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立体未来主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雅可夫斯基。
未来主义思潮墨子云:“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
然也。
顺理亦可说,谋而不得,以来知今。
未来主义研究之价值,就在于通过对未来之预测而达到对今天该如何作为的认识。
——题记未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
未来主义主要有两个派别: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
历史背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
新科技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就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
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环发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上升为全球性问题,它要求人们必须从总体上思考和解决科技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效应的问题,未来主义就是由此应运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