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作业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试验,格里菲思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2.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的体外转化试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4.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自主学习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1.格里菲思转化试验(体内转化)。
(1)原理:S型细菌可以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过程:①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②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③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④注射S型死细菌+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3)结论:S型死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使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使小鼠死亡。
2.艾弗里转化试验(体外转化)。
(1)过程:①S型细菌――→分别DNA+R型细菌→R型细菌+S型细菌;②S型细菌――→分别蛋白质+R型细菌→R型细菌;③S型细菌――→分别荚膜多糖+R型细菌→R型细菌;④S型细菌――→分别DNA+DNA酶+R型细菌→R型细菌。
(2)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把握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1)标记大肠杆菌: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育基中培育大肠杆菌,获得分别含35S和32P的大肠杆菌。
(2)标记T2噬菌体:用分别含35S和32P的大肠杆菌培育T2噬菌体,得到DNA 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
(3)对比试验:用分别含35S和32P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4)同位素检测:对两组大肠杆菌培育液进行离心检测。
3.结果:35S标记的T2噬菌体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高;32P标记的T2噬菌体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高。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概念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DNA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本内容,重点掌握DNA的基本结构和遗传功能,理解DNA与RNA的区别与联系。
(二)实验操作1. DNA提取实验:学生需在家中自行准备实验材料(如香蕉、苹果等),按照教材提供的步骤提取DNA,并观察实验结果。
2. 实验报告编写:学生需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编写一份详细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实验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三)知识应用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DNA相关的现象,如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等,并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见解。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操作:学生在进行DNA提取实验时,需按照教材步骤操作,注意安全,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报告需字迹工整,内容完整。
2. 知识应用: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字数不少于800字。
3. 提交方式:学生需将实验报告和短文以电子档形式按时提交至教师指定的平台或邮箱。
4. 作业截止日期: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作业进行评价:1. 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规范性;2. 实验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 DNA提取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清晰度;4. 知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5. 短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仔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分享优秀作业,以供大家学习借鉴。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态度,以提高学习效果。
六、附加建议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教师可提供以下建议:1. 在进行DNA提取实验时,注意保护好自己和周围的环境,避免使用过于危险的实验材料和试剂。
人教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1.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C.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DNA或RNADNA,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如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一种生物体内的核酸可能有2种,但遗传物质只有1种。
2.在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①有致病性的R型活细菌②无致病性的R型活细菌③有致病性的S型活细菌④无致病性的S型活细菌A.①④B.②③D.①③3.20世纪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一直到1952年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才揭示了DNA是遗传物质。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个体小、结构简单和繁殖快等特点B.在控制变量方面,艾弗里利用了添加某种酶,破坏或去除某种物质的“加法原理”C.赫尔希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噬菌体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等,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和促进的,艾弗里利用的是“减法原理”。
4.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需对细胞提取物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再进行实验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其性状是可以遗传的C.S型细菌的DNA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DNA的作用“减法原理”,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
5.下图表示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氨基酸),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10~1 000个)与亲代噬菌体形态完全相同。
则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肯定不含()A.31PB.32P32 D.35S,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被32S标记。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DNA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性。
2. 掌握DNA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其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将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课堂预习准备学生需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自学,包括但不限于:1. DNA的发现历程及意义。
2. DNA的分子结构特点。
3. DNA的复制过程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二)课堂互动学习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将通过以下任务进行互动学习:1. 分组讨论:每组学生需讨论DNA与遗传的关系,并尝试用简短的语言解释DNA的遗传作用。
2. 观看并记录:学生需认真观看教师展示的DNA结构模型或视频,并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结构特点。
(三)实验模拟与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需完成以下实验:1. 使用模型或模拟软件,尝试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理解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通过观察不同生物样本(如人体细胞或DNA分子实验切片),记录并分析D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四)课后作业学生需完成以下书面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DNA的短文,内容包括DNA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 绘制一张简单的DNA双螺旋结构图,并标注出主要组成部分(如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等)。
3. 思考题:列举并解释至少三个支持“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生物学事实或理论依据。
三、作业要求1. 所有作业必须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他人作品。
2. 实验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实验结果需真实反映。
3. 书面作业需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科学术语使用准确。
4. 思考题需结合所学知识,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准备、课堂互动表现及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
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扬,并作为学习榜样供其他学生学习。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同步作业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能力提升A卷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同步作业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能力提升A卷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的S型菌都由R型菌转化而来B.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噬菌体都带有35SD.用B型TMV(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A型TMV的蛋白质重组而成的病毒感染烟草,会得到2种子代病毒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发生改变B.整合到R型菌内DNA分子片段能直接表达合成荚膜多糖C.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D.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与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叶片实验两者实验设计思路一致3.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被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①S型细菌的DNA 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②R型细菌的DNA DNA③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5.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1.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生命观念) 2.认同科学结论获得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 3.体验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归纳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科学探究)教材导读: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链球菌的特点种类S型细菌R型细菌项目菌落表面光滑表面粗糙菌体致病性有无2.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实验(1)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实验过程及现象(3)结论: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3.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实验(1)原理:只有加入DNA时,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
(2)过程(3)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的结构2.T2噬菌体的代谢与增殖(1)代谢: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不能独立地进行新陈代谢。
(2)增殖: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
3.实验过程4.实验结果及结论寄主细胞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亲代噬菌体内32P标记的DNA 有有DNA35S标记的蛋白质无无是遗传物质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项目多数病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少数病毒毒核酸种类DNA和RNA 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 DNA DNA RNA2.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项目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培养细菌在小鼠体内体外培养基实验对照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致病性对照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巧妙构思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用“酶解法”将细胞提取物中的某一物质分解、去掉,直接、单独地观察该种物质在实验中是否起作用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3)两个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实验拓展分析(1)在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学习,加深对DNA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提升其生物科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复习巩固:学生需复习课堂所学的DNA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遗传功能,并完成相关概念的填空练习和选择题练习。
2. 实验设计:学生需以小组形式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DNA的某些基本特性,如DNA的稳定性、遗传信息的传递等。
实验设计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步骤、预期结果及安全注意事项。
3. 案例分析:学生需阅读提供的关于DNA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应用的实际案例(如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分析DNA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4.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和汇总课堂所学的关键知识点,形成条理清晰的课堂笔记,以加深记忆。
三、作业要求1. 复习巩固部分:要求学生准确掌握DNA的相关概念和结构,并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填空和选择题。
2. 实验设计部分:- 实验设计需有创新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颖的实验思路。
- 实验步骤需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明确表达实验过程。
- 安全注意事项需全面考虑,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3. 案例分析部分:- 学生需仔细阅读案例,理解DNA在其中的应用和作用。
- 分析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能够准确阐述DNA的应用和意义。
4. 课堂笔记整理部分:- 笔记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方便日后复习。
- 可采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DNA相关概念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设计创新性:评价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4. 课堂笔记整理:评价学生笔记的条理性和重点突出程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同步习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分析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1928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所示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b组: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c组: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d组:注射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物—小鼠死亡A.a组小鼠不死亡是因为R型细菌是无毒性的B.c组小鼠不死亡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失去了毒性C.从d组死亡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D.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2020河北唐山高三月考)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链球菌的菌落表面粗糙,R型肺炎链球菌的菌落表面光滑B.S型细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细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死亡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链球菌只有S型细菌而无R型细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由S型细菌的DNA引起的3.(2020河北沧州一中高一月考)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中,培养基上只存在一种菌落的是()A.实验一B.实验二C.实验三D.实验一和实验三4.(2020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4个实验。
①R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小鼠②S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小鼠③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射小鼠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的DNA→注射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的情况依次是()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死亡、存活、存活、存活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死亡5.(2020河南洛阳高二上期中)某同学为研究促使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的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细菌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细菌菌落及S型细菌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细菌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链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6.(2020天津静海一中高一期中)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遗传物质之谜终于被破解,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B. 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C. 上清液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蛋白质外壳D. 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答案】C【解析】大肠杆菌密度较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而噬菌体密度小,主要分布在上清液,A 正确。
32P标记了亲代噬菌体的。
曲,亲代喘菌体D貼入侵细菌,咲自身D1W为模板』细菌提供原糾进行真制,故子代噬菌体含有F, E正确。
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入侵细菌,不含叩,上清液放射性主要来自没有入侵细菌的亲代噬菌体曲,C错&通过该实殓证明噬菌体DNA为遗传物质,D正确。
2•噬藻体是感染蓝藻的DNA病毒.用32P标记的噬藻体感染蓝藻细胞,培养一段时间,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32P标记的是噬藻体DNA中的胸腺嘧啶B.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C. 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D. 此实验证明DNA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答案】B【解析】放射性元素32P标记的是噬菌体DNA中磷酸,而嘧啶是含氮碱基,不能被标记,所以A错;噬菌体浸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内部,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的噬菌体与细菌母体分离,B正确;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物质的质量比较重,所以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故C错误;该实验缺乏相应的对照,不能说明DNA就是遗传物质,D也错。
3. 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理论上,b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 b 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 若b 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D. 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C【解析】用35S 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 外, 蛋 白质外壳较细菌轻,经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殂中,理论上沉淀物b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小项正确$搅拌越充分, 蛋日质外壳与细菌分离得越彻禹沉淀物b 中放射性越低,若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彻底分离,则沉淀物b 中 不含放射性,E 项正确;若沉淀物b 中具有放射性,则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而是与②过程中搅 拌是否充分有关,匸项错误;上述实殓并没有用放射性同位素勺标记DNA,因此不能证明BNA 是遣传物质, D 项正确。
4.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 的培养基中获得的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 DNA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 DNA 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 ,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不是蛋白质【答案】B【解析】噬菌体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其标记是应在含标记的大肠杆菌中获得, 不能直接从培养基获得,故A 错误。
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只有蛋白质和 DNA 组成,故B 正确。
采用搅拌和离心是为了将噬菌体外壳与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开,故 C 错误。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 35S ,说明蛋白质外壳未侵入大肠杆菌体内,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故 D 错误。
用勺标记嵯愎怵马乂肠杆阳矗合培弄(D5.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化学本质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C.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 NA是遗传物质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了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答案】B【解析】遗传因子只是孟德尔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的理论产物,并未证实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 A 错误;由于啧菌体韩化实验将嘶和蛋日质的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而肺炎孜球转化实殓中DNA和蛋白质不能完全分离幵,所以噬菌体转化实验更有说服九B正确;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能说明加熱杀死的吕型菌有转化因子,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風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脸只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呗,D错误。
6. 下列有关“ 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 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D.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答案】B【解析】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是针对自然界中所有生物而言,绝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B正确。
7.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A. 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B.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C.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D.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答案】A【解析】由图知,细菌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加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勺噬菌体未与细菌脱离;上清液中的32P含量先增加后保持在30%^右,说明有30%勺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若有细菌裂解,上清液中32P含量会上升,不会保持不变,且被侵染的细菌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左右,基本未发生裂解,A 错误,B、C、D正确。
8.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合理的实验步骤是()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②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③搅拌离心④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A. ①②④③⑤B.②①③④⑤C.②①④③⑤D.②①④⑤③【答案】B【解析】噬菌体侵染实验是先标记噬菌体,而噬菌体是病毒需要先将噬菌体与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然后在用已经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进行保温培养,搅拌离心,然后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对子代噬菌体也进行放射性检测,故应是② ①③④⑤,故B正确。
其余错误。
9. 下面是关于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 含35S标记的蛋白质均不能进入大肠杆菌,因此离心后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B. 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接种在含35S的培养基中释放出来的C. 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未参与子代噬菌体的繁殖过程D. 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答案】C【解析】含35s标记的蛋白质均不能进入大肠杆菌,但搅拌后,可能仍有少量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J因此离心后沉淀物中会有少童放射性』A错误j喏菌体是病毒』只能寄主在活的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B错误;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嚮说明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未發与子代噬菌体的繁殖过程,f正确;采用揽拌和离心等手段,罡为了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肝b。
错误。
10.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叶,但二者的病斑不同,如图所示。
F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过程表示用TMV勺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结果说明TMV勺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作用B. b过程表示用HRV勺RNA单独接种烟叶,结果说明其有侵染作用C. c、d过程表示用TMV的外壳和HRV的RNA合成的“杂种病毒”接种烟叶,结果说明该“杂种病毒”有侵染作用,表现病症为感染车前草病毒症状,并能从中分离出车前草病毒D. 该实验证明只有车前草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和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由于该实验中并没有用烟草花叶病毒的观侵染烟草叶片』因此没有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呗是不是遗传物馬。
D错。
二、非选择题(30分)11. (18分,每格2分)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 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
”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勺特点。
(2) 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化。
⑶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 ,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 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 。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 。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否则细胞外__ 的含量会增高。
12 3 4 5 &搅抨时向(min)(4)本实验证明在病毒复制和遗传过程中 __________ 着作用。
【答案】⑴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 DNA(核酸)(2)用含32P 和35S 的培养基 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 32P 和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 DNA 和蛋 白质的位置(3)使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较低 DNA 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32P ⑷DNA【解析】(1)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 DNA o (2)噬菌体是病毒,离开活体细胞不能繁殖,所以要标记噬菌体,首先应用含32P 和35S 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让嗤菌体分别侵染标记后的大肠杆菌,即可达到标记嗤菌体的目的,进而追踪在侵染过程 中蛋白质和DNA 的位蛊变你筮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监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內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 5IP含童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