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合集下载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

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

再看尾句“枯荷”,“雨声”。

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

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

”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如:“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燕台四首》)“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

如“宋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

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

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

清词丽句 用典精工义山诗——李商隐诗歌语言特点浅析

清词丽句 用典精工义山诗——李商隐诗歌语言特点浅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
鹃。 沧海 月 明珠有 泪 , 田 日暖玉 生烟 。 蓝 此情可 待 成追忆 , 只是 当 时 已惘 然 ! 颔 联 引入 庄周 梦 蝶 的典 故 , 谓 自 己一 生 就象 做 了一 场短 暂 而令 人迷 意
惘的蝴蝶梦, 理想抱负完全成为虚幻。 进尔引入望帝国亡身死, 魂化杜鹃, 悲鸡寄恨, 比喻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遗恨和忧国伤时的感情都只能托之 于诗歌 。 既用典精工, 警策透辟 , 又寄意深远, 感慨深沉。 颈联清新明丽之 极,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 日暖玉生烟” 借用明珠被遗弃于沧海 , 抒写 自 己才 能 不为 世所 用 的 悲哀 。 代认 为珠 的 圆缺 与 月 的盈 亏相 关 , 说 “ 明 古 故 月
清词丽句 用典精工义山诗
李 隐诗歌 语 言特 点 浅析 商
梁 言 中共 新 民市 委 党校 辽宁 10 0 130
【 摘 要 】李 商 隐 的 诗歌 在吸 收前 人 创 作 的优 秀成 果 的 同时 ,在 诗歌 语 言 的 创 新 上 又 有 自 己的 独 到 之 处 , 以清 新 明 丽 的语 言 ,创造
珠有 泪 ” 并 以 “ 明 衬 托 “ 泪 , , 月 珠 渲染 一种 悲怆 的气 氛 。 接下 来用 蓝 田 玉 比 自己的才 能 不能 掩盖 , 阳光 下升 腾起 丝 丝烟辉 。 在 比喻 自己虽有 才能 而
详。 李商隐对素有 “ 诗鬼” 之称 的中唐诗人李贺非常尊崇方面 , 花费了很大力量 。 “ 不薄 今人 爱 古 人 , 词丽 句 必为 邻 ” 清 的伟 大现 实 主义 诗人 杜 甫 , 是他 学 更
不为世所用 , 然文华词采却显露于世 。 勾勒 出一 幅凄美的 自画像 。 前人评李 商隐这 首诗 “ 此篇 自伤之词 , 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 庄生句言付之梦寐 , 望 帝句言待之来世 。 沧海、蓝田, 言埋而不得 自见 , 月明、日暖, 则清时而独 为不遇之人 , 尤可悲也。 正是这个意思。 李商隐这首诗清丽的语言 , 铿锵

试谈李商隐《安定城楼》的用典艺术

试谈李商隐《安定城楼》的用典艺术

一、明引典故,准确深沉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朋党势力的排斥打击,李商隐在博学宏词科考试中落选,回到泾州,在其岳父王茂元处做幕僚。

《安定城楼》就是诗人此时在安定登楼眺望时的抒怀之作。

现实境遇的坎坷多舛,内心情感的抑郁苦闷,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再现。

颔联“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两句,诗人选用历史上两个不得志文人的不幸遭遇来借喻自己。

“贾生"即贾谊,他是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颇有才华抱负,深得汉文帝器重,但却为朝臣所忌。

他在26岁时,曾经给文帝上过《陈政事疏》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并提出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但是终因朝臣的反对,不被采纳,落得个“虚垂涕(空垂泪)"的下场。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依附刘表,十七岁时远游荆州,十五年间不被重用,颇不得志,曾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怀。

本联中,作者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时,都与作者一般年轻有为;贾谊献策未售、英才埋没,王粲理想落空、英年早逝,又和作者一样怀才不遇,令人伤痛。

年轻时的李商隐可谓博学多才、踌躇满志,但现实处境和自己高远志向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诗人怎能不苦闷懊恼,怎能心宁气平呢?细细品味典故,我们发现诗句中既有对贾谊、王粲的钦慕、同情、惋惜,也有自比贾谊、王粲的自得自许之意,更有着对自己同贾、王一样不幸遭遇的感叹和悲哀,基调可谓沉博浓烈。

二、暗引典故,深绵含蓄所谓暗引,是指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使得行文前后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就使用了这一手法,其中“江湖"是指离开朝廷归隐的地方,"扁舟"即小舟,这里暗用了春秋时代越国大夫范蠡功成后"乘扁舟游五湖"的典故,抒写自己高洁的情怀,诗人的志向就是要像范蠡那样做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到年老发白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歌,会有怎样的艺术特色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供各位参阅,希望为大家带来帮助。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

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

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

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

然而,李商隐的诗歌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

诗歌表现特色如下:一、情致深蕴,构思细密,表达感情细腻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

如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愈觉得阻隔难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极其深刻动人。

再如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暮春衰残的景象映衬出两个倾心相爱的人此时的难舍难分,诗人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欲说分别,却从相见之艰难写起。

论李商隐诗歌中用典的运用

论李商隐诗歌中用典的运用

论李商隐诗歌中用典的运用用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多用于诗歌之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典既要表达出主旨大意,又要自然、不露痕迹。

其中,最熟为人知的一首用典诗歌,便是高中语文教材书上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引用庄生梦蝶的典故,以妙笔表达出人生如梦之意。

从古至今,“用典”被广泛运用在诗词之中,“用典”这一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其一,用典有委婉表达作者情感之作用。

作者在创作诗词时,常常会带入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心中所想,可是有些想法并不好直抒胸臆,这时便会用到“用典”这一手法,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之心意,又不会使诗中所述之人难受;其二,用典可以减少诗歌中语词的繁杂。

在有限的文字之中,充分地表达出自己欲表达之意;其三,用典有升华、润色诗歌之作用,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充实,词句更加华丽。

如李商隐的《潭州》、《锦瑟》,运用用典的手法,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也带给作者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用典这一修辞手法作用之多,运用之广,因而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喜爱,而其中,李商隐便是用典繁多一人,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用典也是其一大艺术特色。

无题诗,无题加以用典,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摆脱束缚,可以在读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更好地融入诗歌里面。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一诗多典是无题诗最显著的特点,据统计,李商隐十四首《无题》诗之中,用典处有三十七处。

诗中用典的密度极大,几乎是每句一典,由此可见李商隐的用典繁多。

而一典多义也是《无题》诗中的特点,典故的运用巧妙,所以一处用典并不一定是表示一个主旨大意,有可能对应的是多个意思,因而李商隐的《无题》诗通常都晦涩难懂。

其三,《无题》诗虽然是李商隐在日常生活的随手之作,可是依然意蕴犹存,意象相生,“意”即是李商隐诗歌中所要表达的个人情感,而“象”便是诗中的意象,即用典所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寄托。

李商隐七律研究

李商隐七律研究

李商隐七律研究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七律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李商隐七律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一、七律分析李商隐的七律诗歌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深婉、含蓄的情感,同时又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七律诗歌的意境营造方面,李商隐往往通过物象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

例如,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起兴,借助“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意象,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无奈之情。

在七律的格律方面,李商隐的诗歌既遵循了传统格式,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对李商隐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的研究,深入了解其七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结合具体诗歌作品,从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李商隐七律诗歌的独特魅力。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李商隐七律诗歌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深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既表现出他的个人情感,也涵盖了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

其次,李商隐在诗歌中善于运用物象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诗意。

最后,李商隐在七律格律方面既遵循传统,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营造和格律创新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之处。

例如,相较于其他诗人,李商隐更注重情感的内敛和表达的含蓄,这种特点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此外,李商隐在诗歌意象方面也表现得更加细腻和丰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七律格律方面,李商隐既继承了传统格式的要求,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具有秾丽、繁复、象征、哀怨等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承载了他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他的诗歌情感丰富多样,既有婉约温柔的女子之情,又有豪放奔放的男子之志。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稂丽,爱情诗尤其擅长,写得缠绵悱恻,广为传诵。

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人物情感和社会现象。

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既有对宫廷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揭示,也有对生活琐事和人情冷暖的感悟。

大量使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常常通过暗示、寓言和比喻等方式来表达深层含义,让读者在理解诗歌时需要细心揣摩。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1. 李商隐的诗歌那可真是情感丰富啊!就像他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多么浓烈的情感表达呀!
2. 他的用典那叫一个巧妙,简直神了!比如《锦瑟》里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哇塞,这得有多深的文化底蕴呀!
3. 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多独特呀!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把那种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难道不是吗?
4. 他的语言精美得不像话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文字,啧啧,太美了吧!
5. 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好深远啊!就如同在迷雾中探寻,《夜雨寄北》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让人回味无穷呀!
6. 他对爱情的描写简直绝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爱情得多刻骨铭心呀!
7. 李商隐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好强啊!读起来朗朗上口,像“昨夜星辰昨夜风”,多顺口呀!
8. 他的含蓄表达真的好有味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得细细品味才能懂呀!
9. 李商隐的诗歌有时还很隐晦呢!就像个谜题等你去解开,《嫦娥》里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神秘呀!
10. 李商隐真不愧是大诗人呀!他的诗歌艺术特色那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是吗?
我的观点结论:李商隐的诗歌在情感、用典、意象、语言等方面都有着独特而卓越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812—858),晚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其诗歌以表现个人内心感受最具特色,其朦胧多义的诗歌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其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则让后世文人感慨万千,或许这正是中国文坛上大多数文人在乱世年代产生共鸣的原因之一。

一、李商隐诗歌中词语的陌生化现象
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

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

再看尾句“枯荷”,“雨声”。

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

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
“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

”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如:“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燕台四首》)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燕台四首》)
“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
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

如“宋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

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

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
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

诗歌意象很大程度上带有悲剧性色彩,诗意核心朦胧多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李商隐这样的诗歌语言特色呢?
1.个人命运,经历决定其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
李商隐九岁丧父,家境比较清贫。

但商隐自幼好学,深受儒家
思想影响,怀着“欲回天地”的抱负。

他非常想通过科举考试成就功名。

不仅拜一位精通古文的堂叔为师勤学古文,而且通过朋友结识当时名士令狐绹与其父令狐楚。

并在令狐楚的悉心指教下学写骈文,然而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因党派之争而未能录取。

第二次终于进士及第,可是在复试时却因为自己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而又遭到党派之祸。

后李商隐辗转漂泊,第三次考试录取为秘书省校书郎,可惜好景不长,几个月便调为弘农县尉。

因为李商隐的耿直个性,他注定无法在晚唐这样一个党派林立、腐败横行的官场生存。

因此他一生穷困潦倒,再加上中年丧母、丧妻,使他在家庭、事业上屡受打击。

最终以幕僚为生,天涯漂泊,真是“才命两相妨”,47岁就病逝了。

从李商隐这一生的经历来看,社会的黑暗与个人的际遇使他“一生襟抱未尝开”,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经历使商隐心灵善感,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主观感受的表达。

这种种生活上的不如意铸就了李商隐悲剧性的人生体验,特别是中年家庭与事业同时受到挫折使其悲剧性意思更加强烈。

2.晚唐总体诗风对李商隐的影响
唐诗发展到晚唐,诗歌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蓬勃向上、大气开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已经逝去。

诗歌也渐渐变得脱离现实。

文人们非常重视诗歌技法的使用和字词的推敲。

贾岛曾为“推敲”、“敲”二字苦吟。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可见当时
文人是多么的注重诗歌语言的运用。

李商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影响。

比他稍早的李贺对李商隐诗风影响很大,李贺走的是一条奇谲险怪的诗歌创作道路,李商隐在一些诗歌创作中也沿袭了这样一种诗歌创作方法,如其在《燕台》四首便是典型。

商隐在诗歌中也用到了很多似真似幻的具有迷幻色彩的词语如“阊阖天”、“桂宫”、“银汉”、“星妃”、“月浪”、“云屏”、“月娥”等等。

另一方面,温庭筠等婉约派的始祖把诗歌引向宫闱女性。

诗歌创作逐步进入了一种婉约、细腻、深情缅邈的创作状态。

这样一种诗歌创作的风格倾向对李商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商隐在继承了这样一种诗风的同时,更深一层的进入了自我心灵世界的拓展,把诗歌的深情缅邈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走了一条以表现心灵感受的微观化的诗歌创作道路。

三、总结
当李商隐的这样一种命运经历,和这样一个诗歌创作时代环境结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李商隐这样一个赋予天才创作的诗人。

他的多愁善感,他的天才才华,他的千古“锦瑟”心,便融合为一体为唐诗开疆拓域。

“穷而后工”和李商隐的天才才华便造就了唐诗的最后一座高峰,跨越千年屹然挺立在诗歌的国度中,留给后世无数攀登者永无止境的诗国跋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