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的情境教学浅谈

合集下载

寓情于景激兴趣——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

寓情于景激兴趣——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

寓情于景激兴趣——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

现就自己和本校的历史教学,谈谈我们的感受和收获。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特点第一,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第二,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我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写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

两组同学分别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请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

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

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感。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真实的情境,通过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真实性、情景性、交互性和综合性。

通过情境教学法,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够更快地吸收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历史教学是一门注重实际情况和事实的学科,而情境教学法正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非常好的适用性。

特别是在教学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方面,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1. 模拟历史事件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模拟历史事件的教学。

比如在讲解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法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人物的生活、思想、行为等,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内涵,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记忆。

3. 制定历史情境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历史情境任务,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思考、讨论和行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践能力。

4. 角色扮演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角色扮演式的学习,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的参与者,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和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践能力情境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义。

4. 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更快速地吸收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1. 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在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需要教师起到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法”的运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法”的运用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法”的运用摘要:山西太谷课程改革给各个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及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

关键词:情境创设法;探究能力;三维目标一、历史课堂教学,运用情境创设法的优势1.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和理解课本知识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基本任务。

借助于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本知识。

如:我在《最可爱的人》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中朝和美韩的处理,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双方武器装备及兵力的数据写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交战的双方,两组同学分别就他们武器装备及兵力部署,战争最后的结果焦点展开辩论。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能力导学案中的探究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校茹老师在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时,以“烽火戏诸侯”组织学生讨论:“烽火戏诸侯”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游戏骗局最终害了谁?为什么说害了周幽王?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哪个故事相似?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从而引入新课。

在新课学习中?又穿插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围绕着教学中的知识重点、难点而精心准备的,问到了“点”上。

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了发现的快乐。

3.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一课上,我利用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引入1978年12月18日,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

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指印。

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景再现(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景再现(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景再现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景再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价值。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历史的魅力,感悟历史的真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氛围。

2.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中,扮演相关角色,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

3.故事讲述:以历史故事为载体,将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情景再现:深化历史理解1.历史事件再现:通过情境创设,将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氛围的同时,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2.历史人物再现: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

3.历史场景再现: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面貌,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体验:培养历史同理心情感体验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的历史同理心。

1.感受历史的喜悦: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体验历史的痛苦:让学生了解历史中的苦难,感悟历史的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3.感悟历史的真好: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曲折发展,感悟历史的真好,珍惜当下。

四、实践探索:提升历史素养1.开展历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遗址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2.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历史单元教学情境和问题

历史单元教学情境和问题

历史单元教学情境和问题
教学情境:在历史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历史文物、观看历史影片或者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风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教学问题:在历史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历史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人物、时代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秦始皇要修建长城?”“纳粹德国为什么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和问题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开展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在历史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情境和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二、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情境教学法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习得者对新知识的组织方式。

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则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的认知活动来理解、解释和应用知识。

情境教学法正是将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综合发展。

1. 多元化情境情境教学法强调的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这种多元化的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社会情境,也可以是虚构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主体性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贴近生活情境教学法更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境的联系,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应用和调整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1. 利用历史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历史场景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模拟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让学生扮演各国政要,进行国际外交谈判,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战争原因。

2. 利用历史文物进行情境再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地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物的再现活动。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模拟的历史文物,让学生根据文物进行情境再现,以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民生变迁。

3. 利用历史事件进行情境模拟演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知名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从不同角度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通过模拟古代战争,让学生体验士兵的生活、战场的环境,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风貌和人民生活。

4. 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情境再现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跟随历史人物的脚步,体验历史事件中的挑战和决策,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浅议初中历史课实施情境教学的几种策略

浅议初中历史课实施情境教学的几种策略

合作探究 的积极性 , 从而达到提高 中学历史教学实效性 的 目的。
生兴趣 ,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 譬如 , 在教学《 甲午 战争 》 一课时 , 可以用这样的 我们
导语渲染气氛 :同学们 , “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 民族 , 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 族。 在近代 历史的长河 中 , 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 的血泪 , 记载着多少残酷 的史实 ! 让我们 翻开历史 的画卷 , 回到百 年前的 19 84年 , 同体会那段令 人荡气 回肠 的 共
理性的理僻。 Ⅱ
蚕茧 , 一边对话 。 丈夫夸奖媳妇 手巧 , 出的绸布光彩润泽 , 织 人们争相加价购买 ;
媳妇说 丈夫辛苦 , 一早 出去卖绸布 , 卖得好价钱 。 但两人对于如何 处置赚得的银 两发生 了争执 , 丈夫要买 田置地 , 媳妇要再 买三 、 四张织机 , 后来他们 决定买织
机、 找帮工 。 十年后 , 施复夫妇积 累了几千金 , 俩人意见一致 , 决定再买两间大房
说服力 的讲解 , 这样 不仅可 以使课上 得生动活泼 、 形象直观 , 也可 以把复杂 的问 题简明化 、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 使学生易于理解 。 如对伟人毛泽东的评价 , 教师可 通过创设 具体情境来 开拓学生的视野 、 宽学生的思维 , 拓 譬如 可向学 生展示 不同
类型 的毛泽 东纪念章 , 同学们看到这些 形式多样 、 质地各异 的纪念章 时 , 会产 生 浓厚的学 习兴趣 。 然后教师选择一组 以中国革 命圣地为背景 、 映毛泽 东在 新民 反

在初 中历史教学过程 中有 的放矢地创设 良好的教学情境 ,将历史教学置于

种 宽松和谐 的环境 中 , 断碰撞学生思维 的火花 , 不 可充分调动学生 自主学 习 、 1 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 氛围, . 运 激起情感交流。 在历史课教学 中, 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借景生情的课堂氛 围, 从而激发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创建历史情境的课例及教学反思——以《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为例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创建历史情境的课例及教学反思——以《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为例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创建历史情境的课例及教学反思——以《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为例宋代,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呢?本文将以《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为例,探讨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创建历史情境的课例,并对教学进行反思。

一、课例设计为了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我设计了以下的课堂教学活动:1. 观看小视频: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事先准备了一段关于宋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小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宋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分组合作探究:在学生观看完小视频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主题,例如农业、手工业或商业等。

然后,我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给每个小组,并要求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归纳总结出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特点。

3. 实地参观: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我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例如前往博物馆或者文化遗址,让他们亲自观察、体验,并做相关的记录和反思。

4. 问题讨论:回到课堂后,我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问题讨论。

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宋代的手工业如此发达?”、“宋代的商业繁荣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二、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活动,我发现学生在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了学习。

他们可以借助视频、资料和图片等多样的资源,深入了解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同时,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宋代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在课堂设计中,我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例如利用PPT来呈现资料和图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其次,在实地参观环节,我可以提前做好相关的引导和衔接工作,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体验,并做出更有深度的记录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课的情境教学浅谈
历史课堂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知识的呈现是多面的、立体的,无论人物或
事件,均有一定的场面性、情节性,历史课本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都在向我们呈现
过去人类走过的辛酸和荣耀,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思考与感悟,无论自豪、痛苦、愤怒、耻辱、荣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

我想课堂教学就像一道大餐的烹饪,历史这道大餐有着丰富的原料、足够的作料,教师要将这些原料、佐料精心烹饪、巧
妙搭配,让学生入其境、感其味、悟其道,才能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使学生明其理、
导其行呢?情境教学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就笔者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感受谈
几点看法。

一、教学初始:设置情境,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设置好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特别重要。

每当
上课的铃声响起,所有的学生对老师、对这节课都是充满了新鲜的期待的,如果教师在此时
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对于整节课来讲都会是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一
开始学生的满腹热情被浇了冷水,底下的教学任务就很难预料。

一般来讲,课堂的开始部分
教师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入课堂主体环节:
一是使用动情、流畅的语言。

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用与
教材内容相符、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

如八年级《甲午中日
战争》一节,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导言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
酷的史实。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历史的1894年,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
壮历史。

”这样的语言使课堂一开始就笼罩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对于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是使用时代特征的音频、视频资料。

音乐作品、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产生
了许多带有不同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声音、画面,引
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开始,我们可以直接播放中英香港政权
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在学生振奋鼓舞之恰当时机,进入下一步内容的学习,吊起了学生的
胃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进入了教师所设立的氛围之中。

二、教学过程:深入情境,体味历史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自由驰骋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全身心投入,与教学节奏相一致,与教学氛围共融合。

所以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教学情境氛围的设置,掌握学生信息,采取多种方式牢牢把握学生的
情感线、信息线,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内容情境之中。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可以设置思考性问题引领学生置疑、探究,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
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切忌教师“一言堂”。

当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注意技巧性、层次性、针对性,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指导学生深入历史知识的深处,深刻地把
握教材内容,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文化大革命”十年
内乱》。

内行的老师都十分清楚,对十几岁的孩子讲述我们国家在1966—1976年所走过的曲折,他们理解起来肯定有一定的难度。

为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运用了“问题探究”的教学思路,一开始就给学生出示了“文化大革命”的定义:“文化大革命”是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江青、林
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在学生总体把握这个概念之后,教师抓住学生的疑惑点提出了系列问题:领导者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反革命集团是
怎样形成的?“文革”给国家带来了怎样的灾难?……逻辑严密的问题设计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
方向,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积极地探究,深入地思考,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其次,“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教师要善于打破时空限制,拉近现实与历史的
距离,抓住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点,让学生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

如在学习《气
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我先是投影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与画面
中的人物对号入座,班里的学生摇身一变,有的成了汴河上的船夫,有的成了忙碌清贫的饮
食摊主,有的成了出身高贵的官员,有的成了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大家现身说法,谈自己的衣食住行,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俨然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浑然不知身外的现实世界。

三、课堂结束:欲说还休,意犹未尽
记得小时候听刘兰芳老师说评书时那种“心灵之痒”,说到关键时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每每让人牵肠挂肚、食不知味,甚至连做梦都在猜想着下回故事的情节。

我想刘老师对于听众心理的研究可谓透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能够运用一些技巧,想方设法吊起学
生的胃口,使学生在每节课结束时都有意犹未尽、回味不绝之感,那么我们何愁历史课铃声
响起,学生不趋之若鹜?其实,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知识的空间并没有关闭,留给学生一
定的思考和研究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延伸、去发掘,是我们在设计课堂结束环节时需
要下功夫研究的问题。

总之,作为历史课教师,我们有责任以理性的科学态度、感性的思维方式,在历史课堂上再
现历史,让孩子们切身去体会人类走过的昨天,无论荣辱兴衰,都让人们感觉到今天沉甸甸
的责任,从而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将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