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理岩型红宝石矿床成因研究

关于大理岩型红宝石矿床成因研究
关于大理岩型红宝石矿床成因研究

关于大理岩型红宝石矿床成因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大理岩型是红蓝宝石重要类型,人们对这类型的矿床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模糊认识中。本文在文献资料以及实际研究基础上,定义了大理岩型红宝石它的产生地是在一些造山变质带,这些矿石富含多种物质,对这些物质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大理岩型红宝石矿床形成原因。

[关键词]大理岩型红宝石矿床研究

1含矿岩石类型

(1)从实际理论上解析,镁质大理岩对红宝石的影响比较大,它阻碍刚玉形成。而且,镁质大理岩含有化学元素AI2O3,在这化学元素影响下,即使保障了一定条件,形成的刚玉稳定性也比较差。在岩石中,就提早的形成了尖晶石,比较难以控制。

(2)尖晶石在南方地区比较普遍,尤其是在云南地区,大理岩型的红宝石包含物质比较明显,这些红宝石含矿量比较丰富,从实验鉴定中发现:方解石主要蕴含大量的碳酸盐矿物质,这些物质并不是白云石,这些物质含量越高,物质的纯度受到影响。一些蕴含矿物质的方解石中,化学成分比较低的是MGO,使用离子等换法进行检验,可以计算出在高温环境下,红宝石的变质情况。从中得知在高温环境下,红宝石矿物床所在位置同不相符,而且这个硬水铝在分解时,它需要的反应温度是420度到440度之间,从计算公式中:1gxmg=(-1690/T)+0.795得知,当进行分解时,岩石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使得物质中的OMG含量比较低。

(3)我国每个产地的大理石含量不尽相同,其中的矿盐中的化学物质OMG 含量保持着在0.41%到2.28%之间,这些矿石含量跟每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等等因素相关。在这些矿石中,包含大量的尖晶石,当生长红宝石时,这些尖晶石就会出现,但是在这些物质中,含量最高的还是含矿岩石,这些岩石的碳酸物质比较丰富,而且主导因素是方解石。从中可以得知,大理岩型红宝石,它所属的位置同钙物质相关,进行查找时,应该朝钙物质方向发展。如果是在相同的地质带中,可以将尖晶石作为查找的对象,从这个方向入手研究,比较容易查找到红宝石。

2含矿岩石角闪石

从红宝石矿船研究中发现和红宝石息息相关的角闪石,它并不是人们一直认定的透闪石。相反,它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钙物质,该钙物质含铬量比较高,属于镁砂川闪石,这类型宝石类型比较稀少,而且也不容易查找到。镁砂川闪石发现地点是在奥地利国家,从一些变质岩石中查找到。通过查找,在我国这类型的岩石也存在,但是我们发现的镁砂川闪石它性质同国外发现的不一致,我国发现的镁砂川闪石含CR2O3含量比较高,相反含铁量比较低,可以将类型的岩石认定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1T13:56:00.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芦大超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长春黄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我国金矿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实际金矿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直接导致金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从根本上提升金矿开采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强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金矿矿床成因,望对我国未来金矿开采作业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整体挖掘开采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金矿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矿石,可以用于工业当中,经过冶炼提成,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金矿开采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掌握的不够深入。 1 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1.1 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 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形成富集金矿体。 1.3 矿石构造及结构 原生矿石较常见的构造类型为脉状构造以及网脉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例如黄铁矿、石英等一般为脉状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胶状构造也是较为普遍的。条带构造多见于围岩裂隙,条带构造矿物一般有黄铁矿以及石英。角砾状构造是热液早阶段或主阶段形成矿物收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并充填在断裂破碎带中形成的。原生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以及纤维状结构四种,其中粒状结构又可以分为自形结构和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是在矿石形成的热液蚀变期形成的,交代结构形成晚期,交代结构裂缝充填交代,形成早期石英,常见的交代结构矿石为交代黄铁矿。纤维结构出现在白铁矿中,结构分布无定向性,较为罕见。原生黄铁矿矿石结构为稀疏侵染或分散侵染,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矿石形成后期的黄铁矿多为自形晶粒状结构。石英矿石结构一般为它形晶粒状结构,石英颗粒较大时为半自形晶粒结构。氧化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填隙结构、假象结构、泥质结构以及隐晶质结构等,原生矿石在酸性环境中,经过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形成填隙结构,褐铁矿填隙结构形态为脉状或斑块状;隐晶质结构矿石是原生矿石酸性环境中逐渐发生变化,易溶于酸性溶液的不稳定矿物流失,留下的稳定矿物逐渐形成隐晶质矿石;假象结构矿石是在热液阶段或矿石表面氧化结算,黄铁矿与锑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矿石中既存在氧化后的晶体结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原生矿石结构。泥质结构是原生矿石中易溶于酸性溶液的物质在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下流失,留下的铁泥质或隐晶硅质以泥质填充物的形式在角砾间填充并沿着矿石裂缝方向分布。 2 金矿矿床成因研究 2.1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岩浆活动、地层等几种形式,地层主要是发生地层作用产生一定的物质,以矿体为基础,将岩浆填充在构造带当中,随时岩浆的移动,在岩石内部产生矿体,同时岩浆活动也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岩性则是指岩石的特性,例如粉碎岩与角砾岩等,具有大量的裂缝与断层,为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 2.2 金矿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 金矿矿床是由金矿形成的,含有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两大化学特征。硫同位素是同位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它的特征可以分为地幔硫、地层硫、混合硫三种,其中地幔硫是硅镁层的同位素,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地层硫则是经过岩浆作用在漫长的时间里使得地表层下降,在这其中又由于地层种类的丰富多样,地层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因此地层硫也随着地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繁多。同时,微量元素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金矿矿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与特征,这样就可以得出金矿成型的原因。金矿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微量元素在碱性物质下就会发生变化,以易溶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之中。 2.3 金矿成矿的条件 金矿成矿的条件一般包括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气温的高低、气压的大小、附着物的特征特性、盐含量以及密度的大小等都是金矿矿石成矿的条件。矿体包裹体可以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分为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三种形式,原生包裹体通常是排列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式,少数包裹体则是分散的形式。同时在成矿形成的因素当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金矿矿石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发生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矿床成因研究-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矿床 成因研究 Study on genesis of Xitieshan lead-zinc deposit, in Qinghai Province

摘要 锡铁山铅锌矿床产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烈焰的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中,发育一套完整的喷流沉积系统,包括管道相,近喷口相以及喷流沉积相,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之一。矿体中产有非层状和层状矿体两类矿体,其中非层状矿体铅锌矿体呈不规则状产于大理岩中,是锡铁山矿床的主要矿体类型,非层状矿体产于大理岩边部,规模较小。本文的成矿流体初步研究表明,代表喷流管道相的网脉状蚀变岩的温度,盐度范围非常宽,多期次的流体活动强烈,具有喷流系统管道相的明显特征。代表近喷口相的产于厚层状大理岩中的非层状铅锌矿体旁侧的碳酸盐中包裹体个体大,温度高,亦有明显的形成于未喷出海底的中-高温热液活动特征。碳酸盐(大理岩)与网脉状蚀变岩有相同的H2O-NaCl-CO2流体类型,温度稍低,流体从管道相流向非层状矿体,具有继承性。层状矿体流体的均一温度及冷冻温度范围与非层状矿体基本相同。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盐度、气液相成分测试以及同位素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锡铁山矿床形成于喷流沉积系统。管道相成矿流体以深源为主,深源流体的CO2等气相组分溢出及深源流体与海水的混合作用导致了成矿物质沉淀。结合成矿模式认为,矿床铅同位素具有造山带与上地壳混合来源的特点。显示喷流成矿过程中铅及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有喷流卤水提供,少量物质来源于海水。层状矿体与非层状矿体均属于形成于喷流沉积过程,非层状矿体属未喷出海底的热液矿体。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特征;喷流沉积型;锡铁山铅锌矿 Abstract The Xitieshan lead-zine deposit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 occurs in an Early Paleozoic sequence of intermediate-basic volcanic rocks and sediments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at there is a complete exhalation sedimentary system that includes breccias pipe-stockwork,non-bedded andbedded ores and marble from exhalation sediments.It is one of the biggest lead-zine

斑岩型矿床

1.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斑岩型矿床最早源于“斑岩铜矿”一词,由于上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斑岩铜矿带的发现而得名,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化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芮宗瑶等,1984)。因为斑岩型矿床在共生火成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广泛一致性,所以具有相似特征的钼矿床被称之为斑岩型钼矿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业已逐步得到完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对斑岩型矿床作如下定义:斑岩型矿床系指与斑岩体(高位侵入体)有关的、以Cu、Mo、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是热液矿床或岩浆-热液矿床的组成部分(芮宗瑶等,1984,2006);斑岩型矿床可以产出在不同的构造环境(Sillitoe, 1972;安三元等,1984;Hou et al., 2003,2004;Cooke et al., 2005),其成因与大规模流体活动和钙碱性岩浆活动(Sillitoe, 1972;Dilles, 1987;Cline et al., 1991)有关;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是伴随有同心(环)带状蚀变及相应的细脉状和(或)浸染状金属矿化(Lowell and Guilbert,1970),矿体全部或部分产于中酸性(斑)岩体内。 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产出于岩浆弧环境(Hedenquist et al.,1998;Richards,2003),板片俯冲作用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斑岩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就只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以下构造条件也是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前提:(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Richards, 2001),即斑岩型矿床常形成于构造机制的转化阶段,特别是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变。由此,近年来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不仅产生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成矿作用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Sillitoe, 1972),也可以产出于碰撞造山环境(Hou et al., 2003,2004)及板内造山环境(安三元等,1984;罗照华等,2007a)。 目前,关于斑岩型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成矿流体及成矿金属的来源及沉淀机制和矿床蚀变分带等方面,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矿床成矿模式等。下面分别简要阐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1)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 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的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俯冲环境下斑岩铜矿主要与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有关,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之间(Misra, 2000)。板内造山环境下,主要与高钾钙碱性岩石有关(Hou et al., 2003, 2004)。随着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Defant et al., 1990)和研究的升温,国内外很多与斑岩铜矿密切相关的斑岩被归入埃达克岩的研究范畴(张旗等,2001,2002;曲晓明,2001;侯增谦等,2003),并认为世界级斑岩型矿床多与O型埃达克岩有关,其成因与大洋板块的消减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相联系;中国的德兴和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则被认为与C型埃达克岩有关,成矿母岩可能是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下地壳底部导致下地壳中基性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张旗等,2001)。 通常认为,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是一定构造环境中花岗质岩浆晚阶段的演化产物或是它们高侵位的衍生物(芮宗瑶等,1984)。如俯冲环境下,俯冲的大洋板片直接熔融(Sillitoe, 1972)或俯冲大洋板片在一定深度发生相变,大规模脱水交代上地幔楔部分熔融均可产生含矿斑岩岩浆(Richards, 2003)。板内造山带环境下,斑岩是区域地质发展末期特定的产物(安三元等,1984),特别是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最重要的成岩机制,这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侯增谦等,2005;Hou et al., 2008;杨志明等,2008)。近年来,在成矿斑岩中发现发育有中基性深源包体(王晓霞等,1986)或暗色微粒包体(曹殿华等,2009),指示斑岩岩浆起源较深,直接来自下地壳或下地壳底部,甚至发生过与来自幔源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因而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具有深源浅成的特点(卢欣祥等,2002)。 从岩浆起源的热体制角度,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壳源岩浆的产生都需要有深部热能的注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地质成因及符号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 al--冲击层 pl--洪积层 dl-坡积层 el--残积层 eol--风积层

l--湖积层 h--沼泽沉积层 m--海相沉积层 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gl--冰积层 fgl--冰水积层 b--火山堆积层 col--崩积层 del--滑坡堆积 set--泥石流 o--生物堆积 ch--化学堆积物 pr--成因不明沉积 人工填土(ml) 冲击(al) 洪积(pl) 坡积(dl) 沼泽沉积(h) 海相沉积(m) 海陆交互相(mc)

冲积物(al) alluvial deposit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 (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 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为大。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产地质复杂,要充分挖掘矿产并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必须详细勘探矿产的分布特征,明确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成因,论文论述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并对金矿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 标签: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矿产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是在大量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对金矿矿床的地址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体特征、矿石结构与构造、成矿物质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是矿体分析与挖掘的重要依据。 1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1.1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一般来讲,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其中,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 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

金属矿床成因

金属矿床成因 我们用的大多数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高。地壳的主要成分是硅、氧、铝。在原始炽热的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地球物质从混沌状态逐步发展成有序的层圈结构,即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异。以铁镍为主的金属集中在内部,构成地核,以硅铝为主的物质则形成地壳,地幔则是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的。三者之间通过岩浆作用和板块运动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在地球的表面进行着水流的搬运、生物的改造、风力分选以及空气氧化等等自然过程的作用。具体地说,金属矿床的成因可以概括为岩浆分异、接触变质、海底喷流、热液、沉积和风化等六种作用。 1、岩浆分异作用:在岩浆上侵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岩浆内部发生分异作用,使岩浆中含量并不高的甚至非常稀少的有用金属高度富集,形成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主要矿种有铬、镍、铂、铜、铁、钒、钛等,一般与超基性、基性岩浆作用有关。我国的钒、铁、钛资源地攀枝花矿田的成因即为岩浆分异成因。特殊情况下,发生分异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可以直接形成矿床。 2、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围岩后,在其热量和岩浆流体的作用下使围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变质岩棗矽卡岩(由钙、铁、镁、铝、硅酸盐、碳酸盐等矿物组成的一种变质岩石),同时还会出现矿化现象。形成的矿种包括:铁、铜、钨、锡、钼等。如我国大冶铁矿属此类成因。 3、海底喷流:在洋中脊或热点地区,海水可以向下渗透与上升的岩浆相遇成为热水,因密度差异形成对流。当含金属的热水上升与海水混合时,物理化学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使铜、锌、铅和银等金属的硫化物沉淀成矿。 4、热液作用:地质流体在岩石地层内的运移过程中,溶解并携带了有用金属元素,当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即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电位等发生改变或与不同流体混合时,有用的金属化合物便会沉淀而形成矿石。该机制形成的矿种多,矿石类型和矿体形态多变,具体成因非常复杂,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沉积作用:暴露于地表的矿体或岩石经种种地质作用如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或生物化学的破碎、侵蚀、搬运和分异,在河流、沼泽、湖盆、海盆以及大洋盆地中沉积而形成的矿产资源。如金、铂、锡、锰、铁、铜、钒等矿种均可由沉积作用形成,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砂金。 6、风化作用:暴露地表的岩石或矿体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后会使有用物质富集形成矿床。风化作用包括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主要是通过重力、热作用、化学溶解沉淀等机制使原有岩石或矿体物质发生再次分异。形成的主要矿种有铝、铁、锰、镍、钴、稀土、金等,如我国广西平果铝土矿就是世界上常见的超大型风化成因的矿床

铅锌矿的矿床类型

铅锌矿的矿床类型 1959年郭文魁等将中国铅锌矿床按成因划分为内生与外生两大类。内生矿床按其生成的温度下降顺序分为8个建造。其中,建造1~3为高温矿床,建造4~7为中温矿床,建造8为低温矿床;外生矿床只有一种建造,即菱锌矿-白铅矿-铅矾建造。 1979年涂光炽对我国铅锌矿床作了成因分类:①与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②与海相、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③与沉积作用、沉积改造作用及后成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 ④与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⑤砂铅矿床。 1983年王育民将我国铅锌矿床类型分为“四系十二型十九式”。 1989年涂光炽等在《中国矿床》专著中对中国铅锌矿床进行综合因素的分类,这个分类方案是根据中国地质条件,在全面考虑铅锌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含矿岩系、物质组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以含矿岩系和主导成矿作用命名的方式,划分出了8个类型,即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碳酸盐岩型、泥岩-细碎屑岩型、砂砾岩型。该分类的优点在于含矿岩系集中地反映了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和形成方式等,是对过去以矿床围岩命名的发展,也有利于找矿,具有特色。 上述8类铅锌矿床的基本特征如下: 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因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故通常称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铅锌矿床。它们可能是花岗岩类结晶分异的气液产物,但也可能是成岩后在另一次地质事件或地壳运动中受到地下热水(大气降水成因为主)的活化淋滤,使花岗岩类

中的分散成矿物质富集起来形成的矿床。 这类矿床可与中性、中酸性、酸性或碱性侵入岩有关。岩体可大可小。一般的情况,如果铅锌矿床是地下热水淋滤成因,它们常赋存于面积较大的岩基中;如果是岩浆气液成因,则常与小岩株、岩瘤有关。矿床多产于岩体内,或内外接触带,或距岩体一定距离。矿床围岩蚀变通常较为强烈。 这类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除铅锌外,还共伴生钨锡钼铋铜等元素。从赋矿岩石类型来看,与铅锌钨锡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源花岗岩类;与铅锌铜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幔源花岗岩类。地下热水成因的铅锌矿床常伴生金、银等元素。 这类矿床国内典型实例:花岗岩型铅锌矿床有广西新华铅锌银矿床、广东锯板坑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湖南东坡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等;夕卡岩型铅锌矿床有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床、黄沙坪铅锌矿床和辽宁桓仁铜锌矿床等;斑岩型铅锌矿床有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云南姚安铅矿床、山东香夼铅锌矿床。 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的含矿岩系中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很发育,特别是下盘岩石常是火山熔岩和凝灰岩。成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岩系有关。国外称这类矿床为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或黄铁矿型铅锌矿床。矿床物质成分复杂,常与铜矿共生或伴生大量的金、银和稀散元素,综合利用价值巨大。我国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铅锌矿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如甘肃白银厂铜铅锌矿床等,有的还受到混合岩化作用,如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等。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典型实例有白银厂小铁山矿床、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等。 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常分布在火山断陷盆地边缘,受断裂控制。含矿岩系多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并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形成之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的作用和变化才保持下来的,所以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关部门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参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本文主要针对矿产的基本确定条件和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矿床的形状以及研究方法。 标签:矿床基本确定条件种类形状研究方法 在研究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制图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强对矿产变化的研究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察效率和预测能力,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矿床是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开采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矿床和普通岩体不一样,可以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1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 在确定矿床之前,要对矿床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也就是矿床的规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矿床规模非常大,国家就需要对其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从而深入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开采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矿产资源必须要具有很大程度的工艺性质;(4)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符合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铁的最低开采品位是2.5%,铜的最低开采品位是0.4%[1]。 2矿床的种类 地下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多种类,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矿床分为固体矿床、液体矿床以及气态矿床,其中,固体矿床具有较广的分布范围,而液体矿床主要包括石油、地下水等;气态矿床主要是天然气等;可以根据矿床的形式和形成作用对矿床进行分类:变质矿床、外生矿床以及内生矿床;可以根据矿床的利用情况和形成对矿床进行分类:能源矿床、非金属矿床以及金属矿床等[2],见表1。 矿床附近的地质土层中含有非常丰富并且有用的矿物质,同时在数量和品质等方面都符合当前工业发展的需求,矿床也可以按照规定进行科学的开采。矿石

云南省永善新城铅锌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云南省永善新城铅锌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发表时间:2017-12-11T10:14:45.0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作者:谷海亮欧敬茉怡李云山马变变吴永泽 [导读] 摘要:新城铅锌矿矿体主要产于奥陶系下统湄潭组细晶灰岩之层间构造裂隙带中,地层岩性为该铅锌矿成矿的必要条件。 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云南文山 663000 摘要:新城铅锌矿矿体主要产于奥陶系下统湄潭组细晶灰岩之层间构造裂隙带中,地层岩性为该铅锌矿成矿的必要条件。湄潭组、西 王庙组中存在着Pb、Zn、Ag等元素的初步富集;矿床成因类型为碳酸盐中温热液矿床。 关键词:铅锌矿;中温热液;矿床 矿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Ⅰ级)滇黔川鄂台拗(Ⅱ级)威宁水城陷断褶束(Ⅲ级)中的昭通凹断褶束(Ⅳ级),地处北东向的巧家-莲峰大断裂和北西向的金沙逆断层锐角交汇处。 1、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滨太平洋成矿域(Ⅰ级),上扬子成矿省(Ⅱ级),滇东成矿带之昭通—曲靖(Ⅲ级)铅锌铜金银铁锰汞锑磷硫-煤-煤层气成矿带(Ⅲ级),镇雄-巧家-会泽铅锌银铁稀土铝磷-煤-煤层气成矿带(Ⅳ级),是我国重要的铅锌成矿区之一。 1.1地层 矿区地层由新到老分布如下: (1)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致密块状玄武岩、斑状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厚18-832米,与下伏地 层为侵入接触。 (2)二叠系下统梁山组、茅口组、西霞组(P1):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玄武岩,厚2-641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中统曲靖组、红石崖组、缩头山组、箐门组并层(D2):细砂岩、钙质页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厚19-289米,与 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4)志留系中统嘶风崖组(S2s):钙质页岩、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粉砂岩,厚61-220m,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5)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2l):泥灰岩、灰岩、页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厚135-322m,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6)奥陶系中统大箐组、十字铺组并层(O2+3):细晶白云岩、灰岩、钙质页岩、泥灰岩,含燧石,厚16-263m,与下伏地层为整 合接触。 (7)奥陶系下统湄潭组(O1m):细晶灰岩、泥质灰岩、碳质页岩、砂岩、页岩、砂质页岩,厚166-262m,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为矿区主要赋矿层位)。 (8)寒武系中统西王庙组(∈2x):粉砂岩、泥岩、白云岩夹石膏层,厚117-180m,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9)寒武系中统陡坡寺组(∈2d):页岩、灰岩。 1.2构造 矿区褶皱发育,位于老寨子向斜西翼部位。 1.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仅有海西旋迴中的基性岩浆喷溢活动,形成玄武岩火山建造。区域内可能距溢出中心不远,据岩性、岩石组合特征自下 而上划分为下、中、上三段,共厚1131m。下段主要由玄武质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及含斑玄武岩组成,厚267m;中段主要由斑状玄武岩、杏仁含斑玄武岩夹凝灰岩等组成,厚317m;上段主要由致密玄武岩,杏仁玄武岩夹凝灰岩、熔角砾岩等组成,厚547m。川滇黔铅锌 矿带的矿点、矿化带与峨嵋山玄武岩的展布相一致,表明铅锌矿床的形成与玄武岩浆活动有直接的关联性。 1.4变质岩 (1)区域变质作用:为矿区内最主要的变质作用,表现为原岩(灰岩、砂、泥岩、粉砂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后形成大理岩、变质砂岩、页岩及少量板岩、砂板岩,其中板岩、砂板岩中普遍可见到片径小于1.5mm的绢云母。 (2)动力变质作用:沿断裂发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线状、带状糜棱岩、断层泥、片理化、构造角砾岩,断层构造岩带宽几米—几十米,长数十米至几千米,与矿化关系十分密切。

铅锌矿主要类型和找矿标志

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常见的铅锌矿物主要是:方铅矿、硫锑铅矿、车轮矿、白铅矿、铅钒、彩钼铅矿等。锌矿物主要有:闪锌矿、纤维锌矿、菱锌矿、异极矿等。铅锌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主要矿床类型有碳酸盐岩类岩石中的层控铅锌矿床、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以及火山岩系中,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一、矽卡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一般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型盐岩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成矿过程复杂,铅锌硫化物是成矿作用的晚期阶段产物。矿体往往离开矽卡岩而产于板岩和白云岩中。矿体形状复杂,一般呈不规则囊状、柱状、脉状、透镜状有些情况下,也有似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还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有时还含有白钨矿、锡石、辉钼矿和回铋矿铅锌矿床中常含银、铟、锗、镓、铊、硒等可综合利用。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但分布广泛。二、碳酸盐岩层控铅锌矿床是最重要的一类矿床,世界铅锌主要来源。多数矿床具有石灰岩—铅锌特定组合。少数产于与石灰岩共生的砂页岩中。研究证明矿床是形成与石灰岩礁有关。成矿时代比较广泛,从欧盟和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均有成矿。从总体观察是呈层控的,但真正的层状矿体规模很小,多数情况下矿体表现为后生特点。呈不规则的脉状、囊状、岩溶溶洞以及作为角砾岩(崩塌及其他成因)胶结物而出现,矿物的晶体常大而完好。成矿温度通常在100~150℃范围内。在矿床分布的广大范围内,常不见火成岩体出露。矿体特征大多呈层状,似层状。产于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围岩蚀变现象不明显。有些地方可见到弱的白云石化和硅化。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也常有一些胶状黄铁矿和白铁矿。脉石矿物: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石英。铅锌品位变化大,多为复矿,矿床规模巨大。找矿标志:不能仅局限与岩浆发育的地区。一套厚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如不整合地覆盖于古老基底之上。而这套地层的下部如有黑色页岩发育二碳酸盐岩层,本身有生物礁发育时,应在断层附近,寻找有

土的成因类型代号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代号 1. ml--人工填土 2. pd--植物层 3. al--冲击层 4. pl--洪积层 5. dl--坡积层 6. el--残积层 7. eol--风积层 8. l--湖积层 9. h--沼泽沉积层 10. m--海相沉积层 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12. gl--冰积层 13. fgl--冰水沉积层 14. b--火山堆积层 15. col--崩积层 16. del--滑坡堆积层 17. set--泥石流堆积层 18. o--生物堆积 19. ch--化学堆积物 20. pr--成因不明沉积 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第四纪符号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 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残积物(Qel)(Q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毕业论文

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 毕业论文 目录 1、前言 (1) 1.1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地理位置与交通 (1) 1.4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2) 1.5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2) 2、区域地质概况 (2) 2.1地层 (3) 2.2构造 (3) 2.3岩浆活动 (4) 2.4区域矿产分布 (4) 3、矿区地质 (4) 3.1地层 (4) 3.2矿区构造 (5) 3.3岩浆岩 (5) 3.4混合岩化作用 (6) 3.5磁异常特征 (7) 4、矿床地质 (7) 4.1矿体特征 (7) 4.2矿石质量 (10) 4.3矿石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 (11) 5、矿床成因 (12) 5.1成因分析 (13) 5.2成矿规律 (15) 5.3找矿方向 (21) 6、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5)

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通过对成因的分析总结,对把握矿床成矿机制,以及时空上的产出和分布特征有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矿床成矿规律,进而利用成矿规律指导预测、找矿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线索和依据。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地质特征,如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区域地球物理化学因素、变质因素、岩性等,可作为矿床成因研究的主要依据。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研究结矿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控矿构造、地壳的演变过程、成矿规律和矿体的形成过程,为矿山下一步的生产勘探工作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1.3地理位置与交通 千马铁矿位于省秦青龙满族自治县拉马沟村,北距县城约3.7km,隶属青龙县青龙镇。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青龙县城,交通便利,见图1。 图1 交通位置图

铅锌矿矿床分类概况及我国铅锌矿时空分布

国内外铅锌矿矿床分类概况及我国铅锌矿 时空分布与区域大矿简介 国内外铅锌矿矿床类型的划分不尽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选择支撑自己分类方案的依据各有所依,另外铅锌矿时空分布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国内外各大型铅锌矿矿床的成因类型也不明确。为了使这些问题更加明朗化,笔者将收集的资料予以整理、总结出各种分类方案以及各种方案所涉及的不同依据,得出了各种方案具有对应性的结论;同时将我国铅锌矿的时空分布的不同意见进行简单的梳理对比,同样也得出了有对应性关系的结论。在这些基础上,对国内各种具有不同成因的大型铅锌矿进行了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的简单描述,给后来地质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铅锌矿矿床分类历史及分类依据 早些时期铅锌矿矿床分类方案是由林格伦(W.Lindgren 1933)尼格里(P. Paul Niggli)、贝特曼(M.Bateman1950)、德赫姆(K.C.Dunham)、马加基扬()、施奈德曼()等相继提出的,这些方案都是从岩浆分异观点出发,把铅锌矿作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以成矿温度和深度作为分类原则。1959年,我国地质学者郭文魁等将中国铅锌矿床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类,共9个建造,其中以铅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为主。由于铅锌成矿作用复杂性给矿床普查勘探应用带来了困难,克列特尔()首先提出铅锌矿床工业类型分类方案。其后,阿米拉斯拉诺夫()、斯米尔诺夫(,1974)等原苏联矿床学家提出了类似的分类方案,他们是以围岩性质、矿体形态和矿石矿物成分为基础进行分类。 后来随着对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同生论、层控和时控观点以及热泉、热卤水和环流地下热水成矿学说这些新的成矿理论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打破了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铅锌矿床的分类取得较大进展,这一时期以含矿岩系为依据的成因分类占主导地位。 1973年,布罗布斯特和普拉特(D.A.Brobst and W.P.Pratt)在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中首次提出层控型矿床。近年来,层控理论、海相火山作用、多成因观点、岩浆成矿和变质成矿等成为划分铅锌矿床类型的主要准则,同时大地构造单元(朱上庆等,1988)、洋底成矿作用、同位素组成、成矿实验、微量元素含量和包裹体特征等也成为铅锌矿床分类的新依据。 二、铅锌矿矿床分类方案 总的来看,随着人们对铅锌矿成矿作用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大量铅锌矿床地质资料测试数据的积累,不同时期的国内外铅锌矿地质工作者在吸收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地质成因及符号 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al--冲击层pl--洪积层 dl-坡积层?el—-残积层 eol——风积层?l——湖积层 h-—沼泽沉积层?m--海相沉积层 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 gl-—冰积层

fgl—-冰水积层 b--火山堆积层 col--崩积层?del--滑坡堆积 set-—泥石流?o——生物堆积?ch--化学堆积物 pr-—成因不明沉积? 人工填土(ml) ?冲击(al) ?洪积(pl) ?坡积 (dl) ?沼泽沉积(h) 海相沉积(m) ?海陆交互相(mc) 冲积物(al) alluvial deposit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得碎屑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 为: ? (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得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得透镜体或不规则得夹层,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说,山区河谷得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得结果也带来了大量得细小颗粒,特别就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得细小颗粒往往与冲积得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2)平原河谷冲积 物?河流上游得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 变细。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得交错层理、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得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得分选性。

冲积物得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得距离愈长,颗 粒得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与阶地冲积物。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得漂石、卵石、圆砾与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得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在同一河漫滩上, 靠河床近得冲积物得粒度比距河床远得为大、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 原来已形成得泥炭或淤泥层上。 阶地冲积物得粒度常较河漫滩得为小,一般由粉质粘土、粉土与各种砂土所构成,有时也有卵石、圆砾得夹层。在黄土地区,阶地则往往为各个不同地质时期得黄土所分布。 平原河谷冲积层中得地下水一般为潜水,由高阶地补给低阶地,再由河漫滩补给河水。 平原河谷冲积物(除牛轭湖外),一般就是较好得地基。粗颗粒得冲积物其承载力较高,细颗粒得稍低,但要注意冲积砂得密实度与 振动液化得问题。? (3)三角洲冲积物 三角洲冲积物就是河流搬运得大量细小碎屑物在河流人 海或入湖得地方堆积而成。一般分为水上及水下两部分:水上部分主要就是河床与河漫滩冲积物,如砂、粉土、粉质粘土、粘土等等,一般呈层状或透镜体。水下部分则由河流冲积物与海相或湖相得堆积物混合组成,呈倾斜得沉积层。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_矿床学

第十一章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成矿物质来源与含矿建造 现代矿床学研究表明,多数矿床,尤其是非成岩矿产矿床都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重视成矿物质多来源是矿床学地球化学的研究趋势。同时研究发现,许多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复合成矿的特点,常不是一次成矿作用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预富集到再富集成矿的多次地质作用完成的。我们把预富集阶段形成的成矿物质丰度较高的岩石组合称为含矿建造,含矿建造是包含一系列含矿岩石与非含矿岩石的岩石系列,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含矿建造中有一部分是成矿元素的富集岩,一部分是具有与矿化有关的矿化剂元素,如S、Cl、F、C等。 而根据矿床学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分为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直接由地幔岩浆、花岗岩浆或沉积介质提供成矿物质到矿床中的物质来源称为直接来源,由幔源、壳源固结岩石,即矿源层或矿源岩提供成矿物质所反映出的幔源或壳源来源特征,称为间接物质来源。 对于成岩矿产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更多地反映直接物质来源,而对于非成岩矿产,由于其经过多次富集成矿,其物质来源特征可能更多反映间接物质来源。 一、上地幔物源含矿建造 以上地幔为直接成矿物质来源的矿床局限于有限的矿床类型: 1、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和部分碱性岩浆有关的矿床,在空间、时间和成因上与岩浆岩有联系,矿产种类有钒钛磁铁矿、铬铁矿、铜镍硫化物、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金刚石、铌、稀土等,大部分是成岩矿产。部分形成上地幔岩含矿建造,其中富集Ni、Co、Ag、Bi、U等。 2、与镁铁质火山有关的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期后热液自变质交代作用或喷流喷气作用。其中包括块状硫化物、玢岩铁矿、黑矿型矿床等。 3、与上地幔煌斑岩岩浆有关的绿岩型金矿,可以通过地幔对流煌斑岩侵位形成金矿;富金煌斑岩浆在地壳浅层与地壳物质发生反应形成花岗岩浆或加入变质热液中参与成矿。煌斑岩脉含金丰度一般87PPb,明显高于壳源岩,金一般以Au-F络合物搬运。 以上地幔岩为物源岩含矿建造,成矿物质间接来自地幔,这类矿床对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区金矿最为重要。 近几年矿产地质工作发现,我国许多老变质岩出露区都有金矿产出,如胶东、秦岭、乌拉山、大青山、燕山、大兴安岭地区都有变质岩区成为重要的产金基地。这些现象说明,变质岩是金矿成矿母岩,换句话说,金来自变质岩,这种变质岩大部分是早元古界或太古界变质岩,其中又以基性、超基性岩变质形成的绿岩建造为主,我们研究其含金丰度值高于地壳的或地球的金丰度值(表11.1-1),构成含金建造。 变质岩中斜长角闪岩、角闪片麻岩、黑云变粒岩等变质岩原岩基本为来自地幔的基性火山岩类、绿岩类,在这些岩石中成矿物质经过了第一次富集构成了含金建造。 据杨敏之等(1996)的研究,胶东群、荆山群的绿岩建造中有大量的科马提岩(蛇纹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