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老子四种境界
领导的四种境界人贵有自知之明!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以上是老子给古代的统治者划分的四种境界,其实也是区分现代企业领导人的四种境界,我们汇聚的所有领导以及有志于成为领导的伙伴都应该了解。
第一等,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不知道有这个领导,这才是最高明的领导。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是你这个人在管理,而是自然之“道”在管理,是你的文化、你的思想在管理。
所以员工就不知道有你这个领导,只知道有你那些符合自然之道的思想。
这多厉害!这说明肯定不是你亲手在管理,而是无为而治,是在按自然法则管理,按人的本性来管理。
人的本性是不想被约束的,是自由的、是公平的、是快乐的。
按照儒家来说,还要加一条,是仁爱善良的。
按人的本性来管理,就是让所有你的员工都回归本性。
我经常和一些企业家朋友开玩笑说:“你的任务就是和我到西湖喝茶去。
”如果你的员工能在离开你的时候,仍然在快乐地、自觉地工作,仍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潜力,那才是真正的“不知有之”,真正的无为而治,是真正的自然无为。
“自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本然的意思,自然就是本然、本来的样子。
无为而治就是按照事物的本质、按照人的本性进行管理。
第二等,“亲而誉之”,下面的员工都亲近你,并且赞美你,这只能算是第二等。
在我们平常看来这应该是第一等的,大家都亲近你,都赞美你,都说你好,那还不是第一等吗?老子却说:“不是!这是第二等。
”因为你还不是无为而治,还是有为而治,因为大家都还知道你啊。
第三等,“畏之”,所有的员工都怕你。
我曾经所在公司的老总,他的管理方式特别严格,平时上班的时候总是板着脸,很少见到他的笑容,所有的员工看到他都很压抑。
他制度化的管理做得非常好,所以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企业的员工都怕他。
这样的领导在老子看来属于第三等。
往下数就是第四等了,叫“侮之”,大家都侮辱你,都骂你,不用说这样的领导肯定是最差劲的,最不成功的。
老子,道家四大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你读懂了吗?

⽼⼦,道家四⼤法“道⼤,天⼤,地⼤,⼈亦⼤”,你读懂了吗?⼤家好,这⾥是⼩播读书,今天我继续和⼤家⼀起共读这本,全⾯阐述⽼⼦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的智慧》。
前⾯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第三部分“道的描摹”的内容,也就是对“道”的描述和⽐喻。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分享这部分的内容,对应⽼⼦的《道德经》⼀书的第20-25章的内容。
第⼆⼗章⼈与我唯之与阿,相去⼏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之未孩。
儽儽兮,若⽆所归。
众⼈皆有余,⽽我独若遗。
我愚⼈之⼼也哉!沌沌兮!俗⼈昭昭,我独昏昏。
俗⼈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
众⼈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贵⾷母。
意思是,不管别⼈对你的态度是恭敬还是怠慢,⼜相差有多少呢?世⼈所说的美好和丑陋⼜相差在哪⾥呢?它们没有⼀定的准则,不过我也不能独断专⾏,显露锋芒,遭⼈嫉妒。
应该存着别⼈害怕我也害怕的⼼理。
因为宇宙的道理本是⼴⼤⽆边的,很难完全显⽰给别⼈知道,最好的⽅法就是与⼈和光同尘,以减少⾃⼰的过错。
我的存⼼和世⼈⼤不相同。
⽐⽅说:世⼈快快乐乐的样⼦,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像在春天登台远眺。
唯独我淡泊恬养,⼼中没有⼀点情欲,就像不知嬉笑的婴孩;⼜是那样的懒散,好像⽆家可归的游⼦似的。
世⼈⾃得⾃满,似乎有⽤不尽的才智和能⼒;唯有我好像匮乏不⾜的样⼦。
我真是愚⼈的⼼肠啊!是那样的混沌。
世⼈都光耀⾃炫,唯独我昏昏昧昧的样⼦,世⼈都清楚精明,唯独我⽆所识别的样⼦。
我恬淡宁静,好像⼤海⼀样的寂寥⼴阔,我⽆系⽆絷,好像⼤风⼀样没有⽬的,没有归宿。
世⼈好像皆有所⽤,皆有所为,唯独我愚钝⽽且鄙陋。
世⼈都竞逐浮华,崇尚⽂饰,唯有我与众不同,见素抱朴。
为什么我会这样呢?实在是因为我太看重内⼼的⽣活,抱住⼈⽣的本原,⼀⼼以得道为贵。
这⾥⽼⼦谈到了得道之⼈精神状态的描述。
⽼⼦看到贵贱善恶、是⾮美丑等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他的⽣活态度和世俗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世俗的⼈,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货利;⽼⼦则⽢守淡泊,澹然⽆系,但求精神的提升。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1.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哎呀,读了老子四章,我就像发现了一个大宝藏!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就好像人生的路,你能说清楚的路就不是真正独特的路呀!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要去自己探索,不能总跟着别人走。
老子的智慧真的是高深莫测,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2.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哇塞,老子四章里说“有无相生”,这多有意思啊!就好比白天和黑夜,它们相互依存啊!我们看待事情也不能只看一面,得全面地去想。
这让我在遇到问题时,不再只看到困难,也会想想背后有没有隐藏的机会呢。
3.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不是在告诉我们了解别人重要,了解自己更重要嘛!就像我们找朋友,得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朋友呀!老子真的是太厉害了,几句话就把这么深刻的道理说明白了。
4.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哎呀呀,“大方无隅”,这是不是说真正厉害的东西反而没有明显的棱角呀!就好像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都很低调呢!这让我也反思自己,不能太张扬,要内敛一些。
5.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哇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这简直就是告诉我们大事都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呀!好比盖房子,一砖一瓦慢慢盖起来的嘛!那我们做事也得有耐心,一点点积累。
6.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哟呵,“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话说得太对了!就像跑步,要是能从头到尾都保持同样的劲头,不就不会失败了嘛!我们做事也得这样,不能虎头蛇尾啊。
7.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嘿呀,“大巧若拙”,这多像那些看起来笨笨的人其实很有智慧呀!不能光看表面现象呢!老子的这些话真的让我脑洞大开。
8.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就像水一样,看似柔弱却能战胜刚强啊!我们也不能小瞧那些看似弱小的力量呀!真的是太神奇了。
9. 《老子四章理解感悟》哎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不就是说祸福是相互依存的嘛!就像有时候我们觉得倒霉,说不定好运就在后面等着呢!老子的智慧真的是让我惊叹不已。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理想的领导者的境界就在于,要让下属感觉不到他的重要性,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状态。
文=王贵国在古今中外的管理史实资料中,能够将管理的行为与一个人思想境界及这个人的境界层次联系起来分析的人,最早也是思路最清晰的人,非老子莫属了。
在老子的管理思想中,他将人的管理行为的表象折射为管理思想的四个不同层级的境界。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老子是这样划分管理的四个层级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太上,是指最好的意思,不知有之,就是人民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里,最高境界的管理是有老板在和没有老板在都一样运作,员工们感觉不到老板的存在,因为这种状况一般都出现在企业的有序治理下,各级的授权、授力、授心做得很好,责权利非常清晰,各级主管以及每一个员工都能自主管理,人人都是领导,这时就不用管理。
老板可以去云游,也可以去垂钓,也可以去交友谈天,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这也就是《易经》乾卦的第七爻,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在一般的常识里,群龙无首是不好的事,但是,在《易经》的帝王学中,群龙无首是管理学中最高的领导艺术境界.其实,这种境界在韦尔奇的管理思想中也有描述,韦尔奇主张的是要领导而不要管理.只是韦尔奇未将这一思想阐述得像《易经》那么深刻和富有哲学境界。
韦尔奇说,一个高效的企业应该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韦尔奇的意思也就是说整个公司里的管理者都是龙.将每个人都提升为龙,这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是有理想有觉悟的人。
在群龙阶段的企业里,每个人都懂得自己做自己的事,老板在与老板不在企业的氛围与运作状况不会有两个样,而是一切照旧。
因为,群龙阶段企业已是一个有文化,有个性,享有高度自治的团体,在这个团体里面,人人都自觉是领袖,做领袖的人不以领袖自居,做士兵的不会觉到自己是士兵而被动劳动,每个人都在尽伦尽职,就像天与地,日月与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的运动旋转,春夏秋冬,冬去春来,一切井然有序,不需要谁的命令推动,地球自然就在那样转动,这就到了无我忘我的境界,整个公司忘记了领导人是谁,也不知道领导人是谁的时候,这个企业家的领导艺术、管理艺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时的企业也算是达到了最高的企业层级.在中国目前的企业中,广东的美的集团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其管理现象也开始展现出这一景象.达到这种层级的企业,企业里每个人都自觉地知道和勤勉地在做自己的事,不用看领导的脸色来做事,不用阿谀奉承,不用虚伪,不用表现,但都能尽伦尽职,这就是群龙无首.这同老子管理学中的“太上,无人有之"的无为管理哲学是同一个境界.这就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国君不惊民,不扰民,不劳民,不害民,百姓能无所顾忌地说:“帝力于我何有哉?"同时毫无拘束地过其悠然自得的生活,这就是老子的“太上,不知有之"的境界.人们几乎忘了君王的存在的境界,这就是老子理想中领导者的风范.明朝儒者吕新吾对这种领导风范进行了阐述,他说一位领导者应该是: “宽厚而深沉,远识而兼照,造福于无形,消祸于未然,天智明勇功而天下萌受其赐。
齐物论的四种境界

齐物论的四种境界齐物论是老子的一篇重要篇章,其中提出了“齐物”的概念,即万物平等,没有高下之别。
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将物品分为好坏、高低,进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和不平等。
为了达到齐物的境界,我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物我不分齐物的第一步是物我不分,即认为自己和外界的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这种观念可以让人们放下对自我的执念,从而消除自我中心的偏见。
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冥想等方法来达到这个阶段,以此来认识自己和外界的联系。
第二阶段:物我合一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和外界的合一性。
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和外界的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这种观念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外界的需要,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同时,我们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因为它们是和外界相互依存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物我相忘当我们达到物我合一的阶段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超越自我,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
这个阶段需要我们放下对自我的执念,不再将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将自己融入到外界中。
这种境界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外界的需要,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同时,我们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因为它们是和外界相互依存的一部分。
第四阶段:物我无存最终,我们需要达到物我无存的境界,即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外界中,没有个体意识。
这个境界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齐物的概念,即万物平等。
我们不再将外界的万物分成高低、好坏,而是将它们视为平等的存在。
这种境界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外界的需要,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同时,我们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因为它们是和外界相互依存的一部分。
结语齐物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哲学,即万物平等,没有高低之别。
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从物我不分到物我无存。
通过这些阶段的练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和外界的联系,关注外界的需要,达到真正的齐物之境。
不知有之”是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

不知有之”是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是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如何相处、朋友和朋友之间如何相处、恋人和夫妻之间如何相处、同事之间如何相处等总结了四种境界:“不知有之”、“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而“不知有之”是最高的境界。
“不知有之”。
就是大家在一起相处,不知道有对方的存在,似无似有,互不干涉,永远保持一种特别恰当的、合适的距离和默契。
比如领导和被领导之间如果处于不知有之的状态和境界。
领导把自己所处的位置永远摆在被领导者之后或者是之外,自己始终处于公仆的位置,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不高高在上,不居高立下,和被领者能够打成一片。
单位内部,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细致、全面,领导带头遵守,以身作则,时刻准备着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为职工办好事。
在职工面前始终让职工看不到自己,像是“隐形人”,“隐形管理”,让职工感觉领导是“不知有之”的状态。
职工都自觉地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兢兢业业工作。
这是一种最佳的状态,是一种“无为”的状态,“无为而治”,单位的管理和效益一定会健康向上地发展。
朋友和朋友之间,恋人和夫妻之间也是一样,大家各负其责,各干各的事情,各自有各自的兴趣和爱好,各自自我约束和管理。
但是又时时刻刻关心和挂念着对方,虽然看似不在身边,但只要你有了困难,有了问题,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立即出现在你的面前,帮你解决困难,帮你分担忧愁,一直处于“不知有之”,但确实是“有之”的状态。
而不是每天在一起吃喝玩乐、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粘在一起。
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你需要时他就在身边,你顺利的时候、好的时候他就会默默地祝福你,默默地支持你、默默地关心你的人,为你的快乐而快乐,为你的幸福而幸福,为你排忧解难的人。
“亲而誉之”。
“亲而誉之”是人和人相处的第二种境界和等次。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领导和被领导者都相互欣赏,兴趣爱好很接近,领导很信任这位被领导者,而这位被领导者也非常欣赏这位领导的能力和才华。
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四种境界:⾃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王国维曾有治学三境界,三种境界代表三种成就。
⽽我们这平凡⽽真实的⼀⽣,⼤约也有四种境界,四种境界亦是四种⼼态,四种⼈⽣。
⼈⽣在世,有贵贱之分,穷富之分,也有境界⾼下之分。
有的⼈,终其⼀⽣为钱谋、为权谋,⾃以为做⼈很成功,但实际上,他不⼀定是⼀个境界很⾼的⼈。
有的⼈安贫乐道,利他忘我,尽管没有捞到⼀官半职,但也不⼀定是境界很低的⼈。
哲学家冯友兰先⽣说过,每个⼈各有⾃⼰的⼈⽣境界,与其他任何个⼈的都不完全相同。
他认为,⼈⽣有四种境界:⾃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你属于哪个境界呢?第⼀重境界:⾃然境界冯友兰先⽣说:“⼀个⼈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孩和原始⼈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并⽆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境界,就是我所说的⾃然境界。
”⾃然境界,就是⼈⽣的最低境界,⽆⾮就是吃饭穿⾐,过去农家妇⼥有个⼝头禅,叫“嫁汉嫁汉,穿⾐吃饭。
”穿⾐、吃饭,是⼈⽣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
有个笑话讲:说是张家⼝那边⼤草原,⼀个⼩孩在放⽺。
⼤⼈打趣问他,你放⽺⼲什么啊?放⽺卖钱。
卖钱⼲什么啊?娶媳妇。
娶媳妇⼲什么啊?⽣娃。
⽣娃⼲什么啊?放⽺。
活在这个境界⾥的⼈,驱使他们做事情的动⼒⼤都来⾃于⼈的天性,⽽评价事情的标准,要么是社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习惯,要么就依照他们⾃⼰的本性,他们也未曾了解到这样做事的意义。
着名学者、复旦⼤学王雷泉教授曾说过:“⼈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堕为畜⽣,也可以提升为圣贤。
”其实活在⾃然境界的⼈,就是动物性的展现。
《礼记·礼运》中有⾔:“饮⾷男⼥,⼈之⼤欲存焉!”其实社会上⼤多数⼈就住在这⼀层,吃喝玩乐,糊⾥糊涂地来到这个世间,⿇⽊地、醉⽣梦死地活了⼏⼗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的意义、⽬的,别⼈怎么过,⾃⼰就怎么过,⼤家怎么过,⾃⼰就怎么过,最后还是糊⾥糊涂地、怀着恐惧与遗憾离开这个世间,⼀辈⼦都活在动物的层次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上帝是需要人去信仰的,信仰则靠诚信。
如果没了诚信,企业做得再大,也会很快坍塌。
《道德经》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也,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其实就是几个人在玩“过家家”,一个是耳,即老子;一个是孔丘,即孔子;还有一个是墨翟,即墨子。
可以说,孔丘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培养了七十二博士,三千硕士。
这些学生里,有企业家,有学者,有外交家,还有军事家,正是他们的颂扬和吹捧,才有了至圣先师孔子的香火不衰;而墨子,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政党组织——墨党,这个党派有着高尚的信仰、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纪律,不但要宣誓为了墨党理念而奋斗终身,还要按时交党费,不管你做了多大的官。
只有老子,孤身一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没有成立组织,也没有三五一伙相聚成群,只是在函谷关被关长喜半求半逼着写了5585个字的文章,即被众多精英哭着喊着追认
为老大,成为道家的领袖。
几千年过去了,墨家已被雨打风吹去,儒家也是几度沉浮,只有道家,依然悠哉游哉地被后人捧着,一会入世,一会出世,好不潇洒!
由此看来,要论真正的领导学家,非老子莫属。
老子曾经在他的领导哲学里,把领导者按不同级别分为四类,并分别作了不同的论述,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类领导者的境界,看看你属于哪一类!
太上,不知有之
最理想的领导者,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短短六个字,老子告诉我们最高明的领导者的外在表象——不知有之。
为什么感觉不到?因为他无处不在——靠规律来管理着他的组织。
这个规律就是“道”。
这就像空气中的氧气,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当失去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时,我们才会发觉它对人类生命是的重要。
如何构建这个重要的“道”?老子告诉了我们路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简而言之,就是向大自然学习。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人类身处其中,自然成长。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平衡的,
有春就对应着有秋,有夏就对应着有冬。
和谐的根本就在于平衡,或者说彼此矛盾的制衡。
企业是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就是企业家人格的延伸。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他创造了“这个世界”,构建了这个企业生存的规律。
这个规律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这个规律越契合“自然之道”,企业的发展就越良性,也越长久。
美国之所以在二百多年间迅速崛起,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构建了正确的“道”。
在1787年美国建国初期的立宪会议上,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该当总统?谁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人”,而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该制定什么样的方针和机制,以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
正是这种远见卓识,才造就了美国今天的强盛和强大。
这才是美国强大的根本——即构建这个国家健康成长的“道”。
而且,这些建国者均不以功臣、能者自居,任期一满即自动卸甲归田。
正好符合老子对最优秀领导者的定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为能,成就功业而不以功臣自居)。
作为一个领导者,其所构建的“道”主要有三项:一、制定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实施;二、正确战略的制定和监督实施;三、寻找合适的人充分而合理的授权。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一旦制定,就不要频繁变动,要长期坚持贯彻。
在执行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寻找合适的人,并充分授权。
好的领导者,总是不断去寻找和挖掘优秀的人才,并能够根据其能力的高下,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同时制定相匹配的奖惩制度,来管理授权风险。
这样,作为领导者,就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重大问题,会见战略合作伙伴。
这样的领导者,在企业员工的眼中,属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类型,只有在重大场合才会出面,平时是见不到的。
你是这样的领导者吗?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爱戴他、称赞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害怕他;最次的领导者,人们蔑视他。
当年,邦和项羽都看到过始皇巡视天下的威风,项羽脱口而出:“我能够取代他!”邦则看得眼珠子都圆了,情不自禁地说道:“大丈夫就应该这个样子啊!”这就是他们最朴实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领导者的不同结局——个乌江自刎,一个成就霸业。
在项羽看来,他追求的目标就是“我能怎么样”——我取代了始皇嬴政,就能享受他的威风。
所以,项羽的最大失败,就是始终在“小我”的圈子里打转,放走信,气死增,儿女情长。
邦追求的目标,则是另一种方式——大丈夫就应该如此生活,如此精彩。
所以,他建立了一个以萧何、信、良为核心成员的团队,这些人都想成为大丈夫,活得精彩。
胜利,自然也就属于邦了。
邦入关,约法三章,关中父老皆称其善,亲而誉之。
项羽入关,火烧阿房宫,三月烟雾不绝,关中父老皆称其恶,畏之侮之。
当然,亲而誉之与畏之侮之的尺度很难把握。
春秋时期让国成就霸主地位的一位叫子产的政治家,对这几种尺度的把握非常到位。
他从政的第一年,老百姓怨恨他,恨不得想杀了他;可从政到第三年的时候,老百姓都在担心,万一子产死了,谁能保障他们的利益?当子产病危时,他对继任者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以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德行次一等的人不如采取严厉的政策。
你看火很猛烈,百姓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
水很柔弱,人们因亲近喜欢而轻视它,所以,很多人死在水里。
”子产死后,继任者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结果,国强盗很多,继任者很后悔没听子产的忠告,于是开始严厉镇压,国治安明显好转。
亲也罢,畏也罢,这都是表象,关键在于作为领导者的你,所构建的“道”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你必须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道”。
每个人的“道”都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在这里,次一等的领导者,其公司核心价值观和公司战略都没有问题,但由于不能找到合适的管理者分担自己的工作,很多活只能自己干。
给下属帮助,培养下属的各种能力,直至下属成长到他所希望的程度。
再次一等的领导者,由于自己的能力问题,还不敢充分授权给别人,来代替自己行使一部分权力,事必躬亲,错了罚,对了奖。
亲历亲为的结果,容易让下属畏惧而不是敬服。
最次一等的领导者,心胸不够,能力不足,眼光不准,决策错误经常导致下属做无用功,甚至爱猜忌、易发怒。
时间一长,下属自然会心生怨言而蔑视他,认为他没有能力来领导和管理自己。
企业里产生的许多矛盾,皆在于此!
信不足也,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诚信不足,百姓自然不会信任。
(最好的)领导者总是那样的悠然自然,清静无为,不肯轻率发号施令。
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而百姓都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老子在最后一段点出了重点——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诚信,不骗人。
否则,就没人听你的了。
春秋时期,商鞅在朝变法,首先做的事就是告诉老百姓,他是讲诚信的。
如果没有诚信,你制订再多的规则都是无用功。
有些企业,公司制度可以装几大柜子,可最后为什么倒闭了?就在于失去了员工的信任。
老子反复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任何一个组织,都要靠规则来管理,而不是靠人来管理。
身为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失去诚信,这是组建团队的重中之重。
在信任的基础之上,抓大放小,尊重规律,不要轻易去干涉,一切就归于自然了。
正如农民种地,选好种苗,适当地浇水和施肥,然后就等待收获,千万别干拔苗助长的事情。
企业也是一样,领导者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与公司具体业务剥离出来,站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的变换、政策的导向和公司的行为,通过推演变化,适时地微调公司发展战略,让公司自动自发地按照规律成长。
你要牢记,在企业里,你就是上帝,上帝是需要人去信仰的,信仰则靠诚信。
如果没了诚信,企业做得再大,也会很快坍塌。
其次,上帝是做大事的,不做小事。
一个屡屡展现神迹的上帝,不是好上帝;一个屡屡展现权威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
最后,领导者要学会向大自然学习,学习平衡之道,把握治衡之术,做到修身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