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曹植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曹植诗歌研究——创意是手段,创“益”是目的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ms摘要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其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

从东汉时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努力创作,不仅诗歌艺术更加觉醒、独立,题材范围扩大,而且诗歌艺术风格、形式也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对于建安时期开拓出文人诗歌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形成彪炳千古的“汉魏风骨”作出了突出贡献。

具体来说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三方面:曹植长于五言古体,对五言诗在中国诗坛上的牢固地位影响深远;曹植诗歌抒情味浓厚,对中国文人诗歌的抒情传统影响深远;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对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风格和文质彬彬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

同时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诗歌创作。

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五言诗AbstractCao Zhi is one of our history's great poet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Jian’an scholar, whose poems also have very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s. With his multi-volume and high-quality creative efforts, the Five-character poetry, which begun to rise up from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developed more 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in poetry art,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matter, made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poetry artistic style and form, even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open up the scholar-poetry-art’s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and form the vigorous style of Han-Wei Dynasty shined through the ages during Jian’an period. Specifically, Cao Z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poetry i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he is expert in Five-character-ancient-verse poetry, which established the firm status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 his poems have a strong lyric taste, which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Chinese-literati-poetry’s lyric tradition. Third, his poems have the character of high strength, wonderful spirit and gorgeous expressions, which established Chinese-poetry’s aesthetic splendor style and gentle path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his poem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to the poetry art, which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poetry.Key words: Cao Zhi ; Poetry study; Five-character poetry目录引论 (1)一、曹植简介 (1)二、建安时期的文化背景 (2)三、曹植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 (3)四、曹植诗歌中矢志不移的功业诉求 (5)(一)曹植前期诗歌 (5)(二)曹植后期诗歌 (7)五、曹植诗歌的影响 (9)(一)曹植五言诗对中国诗坛的影响 (10)(二)曹植诗歌对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影响 (10)(三)曹植诗歌对中国诗歌文质彬彬发展道路的影响 (11)六、结束语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2)谢辞 (13)引论诗歌作为人类吟咏性情的产物,其功能主要是抒情。

近五年来(2011—2015)《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2011—2015)《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2011—2015)《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自2011年以来,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

作为汉字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说文解字》集结了古代许多汉字的形、音、义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资料,同时也影响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近五年来对《说文解字》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第一步骤:对《说文解字》的背景和历史进行介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说文解字》的背景和历史。

《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的一部汉字字典,由许慎(约58年-147年)主编,并于121年至144年之间陆续完成。

书中共收字5403个,包括笔画、读音、义项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对很多字形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和说明。

《说文解字》的问世对汉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经典之一。

第二步骤:加强对《说文解字》的研究近年来,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愈加深入。

学者们不断深化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拓展了研究领域,探索了更多有关汉字的历史、形态、规律等问题。

例如,有些学者致力于从《说文解字》中分析汉字的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有些学者则主要针对《说文解字》的字形学、意义学等问题进行研究。

第三步骤:《说文解字》研究的新成果在这五年中,《说文解字》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首先,对于《说文解字》中一些汉字的解释和释义,学者们有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例如对于“颍”、“谁”、“璆”等字的解释得到了进一步阐述。

其次,在字形学方面,学者们对《说文解字》中汉字的笔画形态、构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深入挖掘汉字母形内在规律,并对笔画组合方式进行研究。

此外,学者们还从文化、语言、铭文等多个角度研究《说文解字》,使得我们对汉字的演变和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四步骤: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展望未来,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仍然需要不断深化。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汉字的历史渊源和特点的研究,以深刻理解和把握汉字的本质和特征。

其次,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借鉴现代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汉字研究的有益依据。

新世纪曹植辞赋研究综述

新世纪曹植辞赋研究综述
张运全《 论道 家 文 化 对 曹 植 辞 赋 创 作 的 影 响 》 。道 家 文 化
《 咏 》 《 逝 》 《 髅 说 》 ”K ) 九 、遥 、骷 ) 朐 。可见 , 植 辞 赋在 流传 过 程 对 曹 植 前 期 和后 期 的 辞 赋 创 作 都 有 影 响 。 其 中包 括 道 家 全 性 曹
的艺术特征。
位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 李焕有《 家 “ 人之道 ” 曹植后期 辞赋中的彰显》 , 儒 成 在 闭 作
( ) 植 辞 赋 的艺 术 特 征 。 曹 植 是 建 安 时 期 杰 出 的辞 赋 二 曹
更 者认 为 曹 植 后 期 的 生 恬 陷 入 囚徒 般 的 泥 潭 ,人 生态 度 发 生 巨 家 , 是 辞 赋 史 上 的佼 佼 者 。曹 植 辞 赋 有 建 安 时期 辞 赋 的共 同 试 大 变 化 , 是 其 辞 赋 中 彰 显 了 儒 家 的 “ 人 之 道 ” 其 作 品 内容 的 特 点 。任 丽 艳 《 析建 安 辞 赋 的文 人 化倾 向— — 以 曹 植辞 赋 但 成 :
在 辞 赋 史 上 占据 主要 位 置 的根 本 原 因 。
张 运 全 、 志 田《 曹 植 辞 赋 作 品 中体 现 的 伦 理 和谐 》 周 论 中
君 父 夫 ( ) 植 辞 赋 的 思 想 内 涵 。从 曹 植 前 后 期 的 辞 赋 作 品 看 , 阐 释 了 曹 植 在 辞 赋 中体 现 的各 种 伦 理 关 系 : 臣 、 子 、 妇 、 一 曹 朋 曹 植 的 辞 赋 不 仅 受 到 儒 家 、 家 、 辞 文 化 的 影 响 . 且 还 受 兄 弟 、 友 。 道 楚 而 到 当 时 的 社 会 环 境 的 影 响 。关 于曹 植 辞 赋 的 思 想 内涵 , 以下 几 曹 植 辞 赋 一 方 面 有 丰 富 的 思 想 内 涵 。另 一 方 面 又 有 独 特

近五年来曹植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曹植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曹植研究综述摘要:曹植一直是文人界孜孜不倦地研究的对象,近五年来也出现很多新的研究观点。

对曹植个人,文学创作与其他诗人比较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认识。

关键词:曹植近五年综述一、木斋新说的出现与讨论木斋在2009年出版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一书中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新颖独到的方法论证了五言诗成立于建安十六年之后,“穷情写物”是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共同审美风范,以及古诗十九首应为曹植等曹魏诗人的作品,并提出曹植与甄后的恋情是曹植创作的灵感来源与主要内容。

此说一出,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陈怡良在《疑案破解既有成文学史理当改写——以木斋(古诗十九首)之研究成果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2期)中写道:“笔者个人以为木斋提出植、甄二人之隐情事,颇能自文献所记、史实所录之种种蛛丝马迹,确信有诸多疑点,使人不得不随之起疑,而认定植、甄二人,或有可能发生恋情”、“木斋运用以诗证诗"以史证诗"的验证方法,来推论与分析,发现曹植诗中,出现三十余句与《十九首》苏李诗相似相同的诗句,特别是出现在汉魏之际,由曹植才开始遣用的语汇,竟达十二个之多,此一事实,基本上已可说明《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其作者应该就是曹植”。

表明自己支持木斋的观点。

黄坤尧在《汉魏五言诗的成立与木斋新说的思考》(《中国韵文学刊》201年01期)认为木斋只是在个人的理解层面自圆其说,以张衡《南都赋》为例,摹写宛地十分详尽,自是东汉的盛世之作,木斋订为曹植在太和六年二月在洛阳所作,可能跟整首诗的气氛情绪不能配合。

所以作者宁愿维持《文选》原来的格局和安排,《文选》的编订者看到的资料较多,相信还是比较慎重的,除非有突破性的证据,否则要归入曹植名下,目前恐怕还是有些难度。

袁济喜在《“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主要作者为曹植说商兑》(《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04期)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所谓曹植与甄氏的恋情与隐情等,完全是魏晋以来笔记小品的产物。

浅析“一代诗宗”曹植——论曹植对中国诗史的独特贡献

浅析“一代诗宗”曹植——论曹植对中国诗史的独特贡献

浅析“一代诗宗”曹植——论曹植对中国诗史的独特贡献论文关键词:曹植中国诗史“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论文摘要: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美学定位,以抒情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诗为主的诗体形式,皆由曹植垂范并师法千秋。

曹植“一代诗宗”的诗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贡献奠定的。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然“邺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

然曹植诗歌的里程碑意义何在?他究竟对中国诗歌有何独特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抒己见。

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

“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

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

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

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

曹操诗21首,全为乐府诗,内容上槁目时艰,肠断民瘼,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显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

曹操长于四言诗,似有《诗经》遗风,然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卷四谓其“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

”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也谓曹操四言诗“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

曹操的杂言诗,包括一些游仙诗,也似有《庄》、《骚》韵味,但主要还是源于汉乐府的杂言体和游仙诗。

所以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称“孟德诗犹是汉音”。

曹丕诗一半以上为乐府,并且“乐府酷是本色”(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丕工于言情,大量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这也显然“源出于《十九首》”(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汉乐府和《十九首》的影响较小一些,王粲存诗20首,乐府诗仅有5首,其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皆与《十九首》相差较远;王粲诗更多地受到诗、骚的影响,这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所说,王粲诗乃“小雅、变风之余”,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王仲宣诗出于骚”,其余“六子”存诗太少,不足论。

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_孙娟

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_孙娟

第25卷第6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Vol .25No .6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No .6,2006[收稿日期]2006-06-26[作者简介]孙娟(1980-),女,江苏淮阴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孙 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37) [摘 要]近百年来学术界对曹植的诗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以论文的成就较为突出。

它涉及到对诗歌的总体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题材分类、对诗歌史上贡献、与其他诗人比较等多个层面与角度。

研究成果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

而对其在中国诗歌史上尤其是对中国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上的贡献认识不足,需要全面加强。

[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百年;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6)06-0051-04 曹植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之一,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典范和永远风流,曹植现存诗歌80多首,是三曹中最多的一位,也是成就相对最大的一位。

因此曹植诗歌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百年来,曹植诗歌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有著作和论文两类,其著作有20余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作品的收集整理、诗集校注等。

最早的是20世纪20年代黄节的《曹子建诗注》,[1]按诗和乐府两类分为一、二两卷,对诗歌从题目到具体内容,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解释,考证清楚,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随后是古直的《曹子建诗笺》,[2]对曹植的诗也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重在作品的解析,但整体没有突破黄节的研究视野。

对曹植诗进行全面注释整理研究当为赵幼文的《<曹植集>校注》,[3]这本书一改以往的从乐府和诗歌两方面对曹植诗歌进行分类的评析方式,而是按照曹植诗歌创作的时间,以编年的方式按照“建安时期”、“黄初时期”、“太和时期”三个时期对曹诗进行整理校注,以考证见长,但也不乏牵强之处,是为一家之言。

【开题报告】曹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开题报告】曹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曹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曹植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之一,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典范和永远风流,曹植现存诗歌80多首,是三曹中最多的一位,也是成就相对最大的一位,因此曹植诗歌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百年来,曹植诗歌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有著作和论文两类,其著作有20余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作品的收集整理、诗集校注等。

最早的是20世纪20年代黄节的《曹子建诗注》;随后是古直的《曹子建诗笺》,对曹植诗进行全面注释整理研究当为赵幼文的《<曹植集>校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三曹诗文全集译注》。

除了诗集校注外,也出版了不少曹植诗歌的选注,专门的有影响的如余冠英的《三曹诗选》。

其次,作家作品研究。

陈一百《曹子建诗研究》,对后代曹植诗歌的校注和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另外还有洪为法的《曹植及其诗》,钟京铎《曹氏父子诗研究》、钟忧民《曹植新探》、聂文郁《曹植诗解译》、裴登封《曹植诗新探》、崔积宝《曹植研究》等,也从不同方面对曹植诗歌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研究风貌。

再者,资料汇编。

就学术史方面言之,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的《三曹资料汇编·曹植卷》为曹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推动了曹植诗歌研究的信息把握,值得肯定。

需要指出的是,近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的主要成就在论文,计有380多篇,成果的特点是时代性鲜明,发表的档次比较高,数量比较多专题研究比较深入,影响也比较大。

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1、对曹植诗歌总体性分析与评价2、对曹植诗歌表现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研究3、对曹植诗歌题材的分类研究4、对曹植诗歌诗史上的贡献的分析5、与其他诗人的诗歌比较研究女性题材诗歌的分析研究属于以上方向的第三类。

对曹植女性题材诗歌的研究比较丰富,多数学者认为曹植在借女性的不幸来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张蕾《曹植妇女题材诗作鉴赏异说》认为曹植笔下的女性“都笼罩着一层浓郁的感伤、凄婉的色彩”,“曹植从思妇、弃妇、怨女的悲剧命运中观照到了自己在政治风云中的不幸……诗人的个体人格也染上了愁苦、哀伤、欲言又止的情调”“他通过女性的不幸表现自己的悲哀……他是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触融入女人的不幸之中。

《魏陈思王曹植集》研究计划

《魏陈思王曹植集》研究计划

《魏陳思王曹植集》研究計劃一、查找相關資料,瞭解目前學界對《曹植集》的研究綜述。

二、查找目錄,找出對《曹植集》有記載的所有書,看書中對曹植集是怎樣記載的,名稱變化情況,卷數變化,內容的增減。

三、找到《曹植集》的所有版本,掌握《曹植集》的考校研究歷史,瞭解《曹植集》的流布和概貌。

四、閱讀《曹植集》,瞭解相關內容。

五、找出對曹植本人的相關記載書籍,找到曹植傳記,瞭解曹植本人概況,有利於對《曹植集》的研究。

六、查找類書,看類書中有沒有摘選。

七、翻閱曹植同時代的其他作家的作品,深刻瞭解曹植所處的時代背景,也可以從其他作家那裡找到有關曹植的有力證據。

八、研讀詩話,瞭解《曹植集》在文學史上的影響力和接受力。

九、參考文獻資料附:《曹植集》,曹魏王朝中葉,產生兩種集本,一是曹植手自編次的;另一是景初中明帝曹睿下令編輯的。

由於史料缺乏,很難瞭解兩種集本的具體內容。

但根據景初編輯的,計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曹植所寫的《前錄自序》所載,賦是七十八篇,兩相比勘,顯然已存在詳略的差異。

再就《晉書·曹志傳》司馬炎查詢《六代論》作者這一史實考察,不難審知,如果景初輯本已包括曹植全部作品,而付藏內外,司馬炎欲知作者,卽命人檢查中秘所藏《曹集》,便可判斷,又何須等待曹志反家查核曹植手訂目錄之後,才能解決作品屬誰寫作的問題。

因此,景初所錄,或屬於選本的範疇;曹植手自編次的,可稱之為全集了。

《曹植集校注》趙幼文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曹植在我國中古建安時代是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學家。

他繼承先秦《詩》《騷》的優秀傳統,又從兩漢詞賦民歌中吸取營養,兼收並蓄,從而豐富了詩賦的內容與形式,這就為六朝隋唐文學開闢了前進的道路,影響所及,無疑是較為深遠的。

《曹植集》舊本的編次,是據文體異同彙為十卷的。

《曹植集校注》,依據作品創作時期的先後分為建安、黃初、太和三卷。

這樣則有助於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歷程,從而對作品取得較深的認識。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詩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来曹植研究综述
摘要:曹植一直是文人界孜孜不倦地研究的对象,近五年来也出现很多新的研究观点。

对曹植个人,文学创作与其他诗人比较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认识。

关键词:曹植近五年综述
一、木斋新说的出现与讨论
木斋在2009年出版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一书中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新颖独到的方法论证了五言诗成立于建安十六年之后,“穷情写物”
是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共同审美风范,以及古诗十九首应为曹植等曹魏诗人的作品,并提出曹植与甄后的恋情是曹植创作的灵感来源与主要内容。

此说一出,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陈怡良在《疑案破解既有成文学史理当改写——以木斋(古诗十九首)之研究成果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2期)中写道:“笔者个人以为木斋提出植、甄二人之隐情事,颇能自文献所记、史实所录之种种蛛丝马迹,确信有诸多疑点,使人不得不随之起疑,而认定植、甄二人,或有可能发生恋情”、“木斋运用以诗证诗"以史证诗"的验证方法,来推论与分析,发现曹植诗中,出现三十余句与《十九首》苏李诗相似相同的诗句,特别是出现在汉魏之际,由曹植才开始遣用的语汇,竟达十二个之多,此一事实,基本上已可说明《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其作者应该就是曹植”。

表明自己支持木斋的观点。

黄坤尧在《汉魏五言诗的成立与木斋新说的思考》(《中国韵文学刊》201年01期)认为木斋只是在个人的理解层面自圆其说,以张衡《南都赋》为例,摹写宛地十分详尽,自是东汉的盛世之作,木斋订为曹植在太和六年二月在洛阳所作,可能跟整首诗的气氛情绪不能配合。

所以作者宁愿维持《文选》原来的格局和安排,《文选》的编订者看到的资料较多,相信还是比较慎重的,除非有突破性的证据,否则要归入曹植名下,目前恐怕还是有些难度。

袁济喜在《“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主要作者为曹植说商兑》(《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04期)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所谓曹植与甄氏的恋情与隐情等,完全是魏晋以来笔记小品的产物。

对木斋先生将明帝与曹植的关系放大到因为甄氏的关系,进而推断明帝将原本存于世间的曹植中的与甄后的恋情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删削去掉,以证明古诗十九首的部分作品为曹植所作的观点,作者认为是缺少证据的臆测。

二、曹植与曹丕的比较
王亚洲在《历代诗文论中的曹丕、曹植诗文优劣之争》(《现代语文》2014年10期)总结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曹丕与曹植的评价:建安时代推崇曹植为多数;六朝时期对曹植的推崇与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待曹丕的态度,则更少了曹魏时的奉承之词,越发难见不带偏颇的公允之词;纵观唐宋时期的诗话与文论,多是抑丕扬植之说;明清时期曹丕的文学地位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转折,甚至有了曹植不如曹丕的声音出现,但也有人对曹植持较高评价,形成矛盾对立;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近当代学者提出了曹植诗歌的不足,为曹丕平反,肯定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张竞怿在《曹丕、曹植女性题材创作比较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提出曹丕以帝王身份写作女性题材,呈现出“男子作闺音”的现象,在总的风格情调上与《古诗十九首》相似。

在曹植现存的诗歌中关于女性题材的诗歌有十多首,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思妇闺怨,关注同情女性的不幸命运。

这类作品主要继承《诗经》、《古诗十九首》的现实主义传统;二是香草美人,此类诗歌系曹植借女性的情感经历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苦悲怨之情。

王萍在《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名作欣赏》2013年01期)分别比较了“三曹”的诗歌风格、创作形式、表现手法,此处主要讲述曹植与曹丕的比较:诗歌风格,曹丕忧患在时光易逝,繁华不再,所以他的诗更关注自我敏锐的感受;曹植忧患在命途多舛,才不见用,所以他的诗有慷慨悲壮、热血中肠、富有气势和力量的一面。

创作形式,真正完整的七言诗是在曹丕笔下完成的,在七言诗之外,曹丕各种诗歌形式都曾做过大胆尝试,四、五、六、七、杂言无所不能;曹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抒写五言诗的诗人,把五言诗推向空前的高峰,奠定了五言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

表现手法,曹丕绝大多数作品“工于言情”,表达细腻,形神兼顾,特别擅长离愁别绪的抒写,造境艺术多以借景抒情为主;曹植的诗歌很多都是通过塑造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而自己则隐身于形象之后。

三、曹植个人研究
李洪亮在《曹植家庭变故考论》(《文化遗产》2011年04期)对曹植的家庭和生平做了系统的表达。

木斋在《采遗芙蓉:曹植诗文中的爱情意象——兼论建安十六年对曹植的意义》(《山西大学报》2011年05期)认为直到建安十六年,曹植才开始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五言诗写作和具有文学审美意义上的文赋创作,并逐渐形成针对甄氏的“采遗芙蓉”情结。

刘想在《试论曹植的文人特质》(《南方论刊》2011年09期)对曹植文人特质的形成、文人特征对曹植文学创作的影响、文人特质在曹植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分别做了论述。

四、曹植文学创作的研究
对曹植各个方面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曹植的文学创作。

韩军在《兼收并蓄与不断创新——曹植诗赋创作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创新》(《名作欣赏》2011年14期)中提出曹植的创作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风雅精神”、引用手法,对比兴手法有所创新;在楚辞方面,对屈原创作动机及其表达情感方面还有象征手法有继承,还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的风格并有所创新;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创新体现在五言诗,除此之外,曹植一些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意境,也体现了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

刘焕芳在《浅谈曹植诗歌中建功立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认为曹植诗歌建中功立业思想的内容特色包括:叙志抒怀、以“离乱诗”反映现实、以“悲愤诗”发泄不能施展抱负的苦闷、以“游仙诗”寄托对建功立业理想的不懈追求。

认为曹植诗歌中建功立业思想的形成原因包括:建安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曹氏家族特殊社会地位的影响、曹植在文学方面才华卓越。

曹栓姐在《论曹植赋的诗化》(《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03期》)认为曹植
赋的诗化体现在曹植一副笔墨两处铺写、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对曹植诗化的原因还有影响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郑家刚在《曹植词赋中人物形象的文化内蕴》(《作家》2014年24期)中把集中研究了曹植词赋中的怨而不怒的女子群像和多维立体的士子形象两种人物形象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这些人物形象的文化内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