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
简明人体解剖学锥体外系名词解释

简明人体解剖学锥体外系名词解释锥体外系,也称为锥体外侧系统,是指人体中控制意识运动的一组神经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侧束。
它负责人体的意识运动、精细运动、协调运动和平衡等重要功能。
1.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人体最高级的神经结构,位于脑的外层,由灰质组织组成。
它是我们思考、记忆、学习、感知和意识的中心。
在锥体外系中,大脑皮质主要负责意识运动的控制和协调。
2.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是一条连接大脑皮质和脊髓的神经纤维束。
它起源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域,穿过脑内并在中脑、脑桥和延髓等结构中交叉,然后沿着脊髓向下延伸。
皮质脊髓束通过传递神经冲动,将大脑的运动指令传达给脊髓,从而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实现人体运动的精细调控。
3.锥体外侧束:锥体外侧束是连接大脑皮质和脊髓的主要神经纤维束之一。
它也起源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域,沿着脑内向下延伸,经过中脑、脑桥和延髓,最终与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相连。
锥体外侧束通过传递运动指令,控制和调节人体肌肉的运动,包括肌张力的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松弛等。
锥体外系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的正常运动至关重要。
当锥体外系受损或发生疾病时,会导致各种运动障碍。
例如,锥体外系病变可能引发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震颤、肌肉僵硬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行动困难或瘫痪。
锥体外系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治疗与运动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都与锥体外系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研究锥体外系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锥体外系是人体中控制意识运动的重要神经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侧束。
它对于人体的意识运动、精细运动和协调运动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锥体外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与运动相关的疾病,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锥体外系

此外,在内髓板内有板内核,在第三脑室室周灰质内有
正中核,在背侧丘脑外面有丘脑网状核。
狭义上的锥体外系主要指纹状体,包括纹状体( 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底丘脑
核,总称基底节。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主要包括:
1、皮质一纹状体系 2、皮质一脑桥一小脑系两个系统。
纹状体系
大脑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皮质细胞发出的纤维,直
接地或通过背侧丘脑(丘脑)间地终止于尾状核和豆
状核壳核。锥体系也发侧支至这两个核。尾状核和豆状
核壳核壳发出的纤维终止于苍白球。苍白球发出的纤维 终止于红核、黑质、底丘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
由红核发出纤维,左右相互交叉后形成红核脊髓束;由
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有一部分交叉至对侧,其余的走
在同侧,组成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 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 后经脊神经到骨骼肌。
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 精细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
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
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腹中核
腹后核
丘脑
丘脑被“Y”形纤维板——内髓板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 侧核3部分。其中外侧核又可分为背、腹两层: 腹层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又称腹外侧核)和腹 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脑桥一小脑系
由大脑皮质额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额桥束;由顶、枕、
颞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顶枕颞桥束;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
、大脑脚底的两侧,进入脑桥终止于同侧脑桥核。脑桥 核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小脑,主
《锥体外系临床表现》课件

《锥体外系临床表现》 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详细介绍锥体外系的临床表现,帮助您全面了解该病症的定义、 分类、常见症状、诊断与评估、治疗与护理,以及预后与康复。让我们一起 开始探索锥体外系的奇妙世界吧!
临床表现的定义
锥体外系的临床表现是指患者在身体运动、姿势控制和肢体协调等方面出现的异常表现,常与运动神经元和锥 体外系通路的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的分类
1 急性表现
迅速发作,症状明显,常见于脑血管意外等急性病情。
2 亚急性表现
起病较缓,症状逐渐加重,常见于炎症性疾病等亚急性病情。
3 慢性表现
病程较长,症状较轻,常见于神经变性性疾病等慢性病情。
临床表现的常见症状
颅内压增高相关表现
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野 缺损等。
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表 现
肢体无力、肌张力异常、肢体 震颤等。
颅内压降低相关表现
嗜睡、意识改变、瞳孔缩小等。
临床表现的诊断与评估
详细病史询问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通过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症状特点等,做出初 步判断。
包括运动和感觉的测试、肌张力和肌肉反射的评 估等。
MRI、CT等查看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
血液生化、电生理检查等辅助诊断手段。
临床表现的治疗与护理
1
康复锻炼
2
如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等辅助康复方法。
3
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 疗。
护理措施
日常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的饮食、休息 等。
临床表现的预后与康复
患者的预后与康复状况与病因、治疗及护理的有效性有关。通过及时诊断和 综合治疗,加上良好的康复护理,很多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方法

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方法锥体外系反应是指在烯烃等化合物的锥体间位上发生的反应,通常在化学合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处理锥体外系反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反应机理的解析、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反应产物的选择。
本文将详细讨论以上几个方面,并给出处理锥体外系反应的一些建议。
首先,理解反应机理对处理锥体外系反应非常重要。
锥体外系反应通常是通过锥体间位上的过渡态进行的,锥体间位上的键角通常为180度。
因此,在反应中,我们需要合理调节反应条件,以促使分子在锥体间位上排列。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反应中引入手性大分子或对映体选择性催化剂,它们可以改变反应物分子的构型,从而控制反应路径。
此外,合理选择反应的温度和溶剂也可以帮助控制反应的过程。
其次,合适的反应条件对处理锥体外系反应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锥体外系反应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才能有效进行。
高温可以增加分子的动力学能量,有利于反应物分子在锥体间位上进行构型调整。
此外,较长的反应时间可以增加反应物分子在锥体间位上停留的机会,有助于形成所需的产物。
另外,反应产物的选择也是处理锥体外系反应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锥体外系反应中,反应物分子通常可以形成多个不同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
一种选择产物的方法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或配位反应引入对应的官能团。
此外,反应活性较高的反应物通常更容易在锥体外系反应中发生,因此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反应物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综上所述,处理锥体外系反应需要理解反应机理、控制反应条件以及选择合适的反应产物。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引入手性大分子或选择性催化剂来改变分子的构型,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来促进锥体外系反应的进行,通过选择合适的反应物来选择所需的反应产物。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锥体外系反应,并在化学合成中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选择性。
《锥体外系临床表现》课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医疗保障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确保锥体外系疾病的治 疗与康复得以顺利进行。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检测
对于具有家族遗传性的锥 体外系疾病,基因检测可 以帮助确定病因。
04
CATALOGUE
锥体外系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
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受体,抑制锥体外 系反应,主要用于治疗震颤麻痹和痉 挛状态等。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左旋多巴
一种多巴胺前体物质,可透过血脑屏 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补充纹状体 中多巴胺的不足,改善帕金森病的症 状。
肌肉松弛无力,影响姿势维持和 运动控制。
姿势步态异常
姿势不稳
患者难以保持平衡,容易摔倒。
步态障碍
患者行走困难,步伐僵硬或颤抖。
语言和吞咽障碍
语言障碍
患者说话不清、语速变慢或语音高低 不一。
吞咽障碍
患者难以进食或饮水,可能导致营养 不良和脱水。
03
CATALOGUE
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
认知障碍。
03
扭转痉挛
扭转痉挛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的不自主扭曲、旋转和舞蹈样动作等症
状,与锥体外系疾病有相似之处,但扭转痉挛通常无肌张力障碍和运动
协调障碍等症状。
相关辅助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MRI等影像学检 查,可以观察到锥体外系 疾病的脑部病变情况,有 助于诊断。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可以检测到锥 体外系疾病相关的生物标 志物,有助于诊断。
了解疾病知识
01
了解锥体外系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信息,有助于更
锥体外系和小脑

活及活动能力严重受到影响 5. 需他人帮助起床,限于轮椅生活。
(二)少年型帕金森病(Juvenile Paekinson’s Disease, youngonset ~,YOPD)
又称进行性苍白球萎缩或进行性苍白球变性。
在40岁以前发病,是一种少见的家族性遗传性基底节变 性疾病,于1917年由Ramsay Hunt首先描述。其病理 变化与PD不同,主要为豆状核萎缩,苍白球的大细胞 减少,神经胶质增生,壳核、尾状核、黑质及丘脑底 核的损害较轻。无脑炎病史。
尾状核--------------------------
(新)纹状体
壳核(putamen) ----
豆状核
外侧部
苍白球 (外节)
(旧纹状体) 内侧部
基底节
(内节) GPi-SNr复合体
网状部--------------
黑质
致密部
丘脑底核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 传导通路: 与锥体束不同,锥体外系的通路较短,相
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
肌强直: 伸肌和曲肌的肌张力均升高,因此,
进行被动运动时,各方向所遇到的阻力 是一致的,称为铅管样强直。当伴有震 颤时,则为齿轮样强直。
注意与锥体束受损时的折刀样痉挛鉴 别。
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 Disease)
又名震颤麻痹,是1817年Parkison首先描 述,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 统变性病,主要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尤其是 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缺失,而使多 巴胺含量明显降低,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临床 表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症状群,其 病理上的主要变化是:在黑质纹状体变性的 残留神经元胞浆内出现特征性的嗜酸性包涵 体,即Lewy小体。
锥体外系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 Symptoms,简称EPS)是指一类由锥体外运动系统异常引起的症状,包括坐骨神经痛、震颤、肌肉僵硬等。
这些症状通常与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相关,特别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本文将对锥体外系症状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锥体外系症状是一类由神经递质异常引起的障碍。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发挥治疗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多巴胺功能缺陷,进而引发锥体外系症状。
其他可能引起这些症状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药物、抗坐骨神经剂以及其他某些药物。
锥体外系症状的病因颇为复杂,包括多巴胺功能缺陷、抗胆碱药物影响、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运动控制中心的功能异常,从而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出现。
锥体外系症状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
震颤是指不自主的节律性肌肉收缩和舒张,通常在肌肉休息时出现,特别是肢体、头部和颈部。
肌肉僵硬则是指肌肉的过度紧张和抵抗感,最常见于四肢和面部肌肉。
运动障碍涉及到肌肉运动的协调和流畅性,表现为不协调的动作、肢体不稳定等。
处理锥体外系症状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药物治疗和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中可以考虑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或更换为低风险的抗精神病药物。
辅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行为疗法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和协调能力。
除了治疗方法,预防锥体外系症状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和剂量,以降低患者发生锥体外系症状的风险。
在用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副作用的出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锥体外系症状是由锥体外运动系统异常引起的一类症状,在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中较为常见。
了解其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处理。
通过调整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预防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措施

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措施介绍锥体外系反应是指由于某些药物或疾病引起的一种不自主的运动障碍,表现为肌肉的抽动、颤动和不自主的姿势。
这种反应通常与神经系统的锥体外系有关,因此被称为锥体外系反应。
本文将详细探讨锥体外系反应的处理措施。
锥体外系反应的分类锥体外系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扭转痉挛:表现为肌肉的扭动和痉挛,常见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
2. 脉动性肌阵挛:表现为肌肉的快速收缩和放松,通常与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有关。
3. 肌强直性痉挛:表现为肌肉的僵直和痉挛,常见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
4. 意向性震颤:表现为肌肉的颤动,通常在运动时出现,可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处理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锥体外系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措施:扭转痉挛的处理措施1.停止使用引发扭转痉挛的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是常见的引发扭转痉挛的药物,停药后症状通常会减轻或消失。
2.调整药物剂量:如果停药不可行,可以尝试调整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
3.使用抗胆碱药物:抗胆碱药物可以减轻扭转痉挛的症状,如苯海索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4.应用肌肉松弛剂:肌肉松弛剂可缓解扭转痉挛,如苯巴比妥和地西泮。
脉动性肌阵挛的处理措施1.调整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调整药物剂量,以减轻脉动性肌阵挛的症状。
2.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如果调整药物剂量无效,可以尝试其他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药物。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和控制肌肉的脉动性收缩,如物理理疗和康复训练。
肌强直性痉挛的处理措施1.停止使用引发肌强直性痉挛的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是常见的引发肌强直性痉挛的药物,停药后症状通常会减轻或消失。
2.调整药物剂量:如果停药不可行,可以尝试调整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
3.应用肌肉松弛剂:肌肉松弛剂可缓解肌强直性痉挛,如苯巴比妥和地西泮。
4.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和控制肌肉的强直性痉挛,如物理理疗和康复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核
1.
2.
3.
4.
红核的传出纤维 越 边 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侧索 被盖腹侧 越 边 红核小脑束:红核——小脑核 小脑上脚 红核脑干束:红核——眼外肌运动核群、 三叉神经核团、面神经核、网状结构。 红核丘脑束:红核——丘脑腹中间核
黑质
位置:中脑全长,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 红核腹侧,呈厚板状,是中脑最大的核 团。
锥体外系疾病
帕金森病 舞蹈症 肝豆状核变性 其他
肝豆状核变性
1. 2.
作业: 饮食 青霉胺的治疗方法
4.
5.
传出纤维 黑质纹状体纤维:多巴胺通路 黑质端脑纤维 黑质丘脑纤维:通过丘脑间接影响大脑 皮质。 黑质顶盖纤维 黑质被盖纤维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经典的锥体外系传导通路: 皮-桥-小-红-脊系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综上所述锥体外系统的纤维联系构成4个环路 1)皮质—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环路 :
屏状核
屏状核是居岛叶皮质与壳之间的一薄层 灰质,内侧借外囊与壳相隔,外侧借最 外囊与岛叶皮质相隔。 大脑皮质 屏状核
底丘脑核
又称Luys氏体,左右对称,呈双凸透镜 状,紧贴大脑脚的背内侧。
底丘脑核
纤维联系: 与苍白球形成往返联系。 来自大脑皮质的传入纤维:有定位关系, 面部——外侧,肢体——内侧。 与黑质形成往返联系。 接受中缝背核、蓝斑、脚桥核的纤维。
纹状体
(4)苍白球的传出联系 苍白球丘脑纤维:内侧苍白球——豆状 襻(豆状束)——丘脑 红 核 苍白球被盖纤维:内侧苍白球——中脑 腹外侧 的脚桥核。
纹状体
(4)苍白球的传出联系 苍白球底丘脑纤维:外侧苍白球——底 丘脑核。底丘脑苍白球纤维与苍白球底 丘脑纤维传经内囊的同一部位,共同组 成往返的底丘脑束。 苍白球黑质纤维:内侧苍白球——黑质 致密部。 苍白球缰核纤维:苍白球——外侧缰核。
底丘脑核
4)纹状体黑质环路 :
新纹状体
纹状体黑质纤维 黑质纹状体纤维
黑质
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病变的症状:肌张力改变和不 自主运动两大类。 肌张力改变: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减低、 游走性肌张力增强和减弱。 不自主运动:震颤、舞蹈样动作、扭转 痉挛、痉挛性斜颈、手足徐动症、肌阵 挛、抽搐等。
红核
位置: 中脑上丘平面被盖内,呈椭圆柱状,自 上丘平面延伸到底丘脑。 神经元: 大细胞,位于红核尾部,比例小。 小细胞,占红核大部分,比例大。
红核
1. 2.
3.
红核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小脑核和大 脑皮质。 越 边 齿状纤维束:齿状核——红核 小脑上脚 皮质红核纤维:大脑皮质运动区——红 核(同侧) 其他:苍白球、中脑顶盖、前庭神经核、 下丘脑、黑质、脊髓。
纹状体
3.纤维联系 (1)尾状核及壳核的传入联系:主要来自 大脑皮质、丘脑和黑质。 皮质纹状体纤维:新皮质——尾壳核, 有定位关系,额叶——尾状核头的前部, 壳的连合前部,顶叶——尾状核体、壳 的连合后部,枕叶——尾壳核的最后部 (GLU通路)。
纹状体
(1)尾状核及壳核的传入联系 丘脑纹体纤维:中央中核——壳核 板内核——尾状核 黑质纹体纤维:黑质致密部——尾壳核, 有定位关系,黑质后份——壳核,黑质 前份——尾状核头(DA通路)。 脑干中缝核至纹体的传入纤维
皮质纹状体纤维
大脑皮质
丘脑皮质束
新纹状体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丘脑腹前核苍白球丘脑纤维 苍白球 腹外侧核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2)苍白球—丘脑—纹状体环路:
苍白球丘脑纤维
苍白球
尾状苍白球纤维
尾状核 壳核
丘脑
丘脑纹状体纤维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3)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苍白球底丘脑纤维
苍白球
底丘脑苍白球纤维
锥
体
外
系
锥体外系的定义
广义: 狭义:以下灰质结构:尾状核、壳核、 苍白球、底丘脑核、黑质、红核。
尾状核-------------------------豆状核 外侧部 苍白球 (外节) (旧纹状体) 内侧部 (内节) 网状部 黑质 致密部
丘脑底核
红核
基
背侧:致密部,密集的大多角细胞和锥体细 黑质 胞,细胞内含黑色素。 腹侧:网状部,分散不规则的细胞,细胞 内含铁,不含黑色素。
黑质
1. 2. 3. 4.
5.
6.
传入纤维 新纹状体黑质纤维 苍白球黑质纤维 中缝背核黑质纤维 杏仁中央核黑质纤维 额叶皮质黑质纤维 底丘脑黑质纤维
黑质
1. 2. 3.
纹状体
(2)纹体的传出联系:主要投至苍白球和 黑质 纹体苍白球纤维:尾状核——苍白球背 侧,壳核——苍白球腹侧 纹体黑质纤维:纹体——黑质网状部, 尾状核头——黑质前份,壳——黑质后 份(GABA通路)。纹体黑质纤维与黑质 纹体纤维组成纹体黑质反馈环路。
纹状体
(3)苍白球的传入联系 纹体苍白球纤维 底丘脑苍白球纤维:底丘脑核——内侧 苍白球。 其他:黑质、大脑皮质等。
底
神
经
节
基底神经节
基底神经 节包括: 杏仁核、 苍白球、 尾状核、 壳核、 屏状核。
基底神经节的解剖
纹状体
尾状核 壳核 豆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新纹状体
纹状体
屏状核 杏仁核
纹状体
1.外形 尾状核 豆状核 壳核 苍白球
纹状体
2.结构 尾壳核:尾状核和壳核的合称,细胞密 集,多数是小型多级细胞,少数大型细 胞。血管丰富,满布薄髓或无髓纤维。 新鲜标本呈粉红色。 苍白球:均一的梭形或三角形多极神经 元组成,被粗的有髓纤维贯通;新鲜标 本呈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