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游”美学精神
庄子美学精神

二、庄子的美学精神⏹1、“浑沌”之“原美”⏹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倏,《说文》称其本义为犬“疾行”,转义为极短的时间。
《楚辞·九歌·少司命》:“倏而来兮忽而逝。
”⏹忽,本义指古代极小的长度单位。
《孙子算经》:“度之所起,起于忽。
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转义指空间,而且指最小的空间。
⏹倏忽,指最原始、最小度量的时空存在,而不是仅指时间意义上的突然、瞬间。
⏹浑沌,即混沌,指“气”的状态。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列子·天瑞》)。
浑沌即浑沦。
⏹这一则寓言,以“浑沌”为原朴。
原朴作为“存在”,拒绝也经不起开凿与分析;开凿与分析便是人为、人文;人为、人文的建构,便是“浑沌死”。
故“浑沌”者,道之别称。
⏹“浑沌”如果有美,不是人为、人文之美,而是无所谓美丑的“原美”,即指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那一种“原美”。
⏹“浑沌”是时、空未判,阴、阳未分,天、地未生之时的“气”的状态,是“未物”或曰“待物”的原始状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美之美”,未始有美却包容着一切美的“种子”。
⏹2、“天人合一”之“美”⏹“天人之辨”,是中国先秦哲学及其美学意识所表达的重要命题。
这里的“天”,一指神秘的天帝、天神,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二指自然界即人们头顶上的天空、苍穹,与大地相对;⏹三指整个自然界,包括整个天地宇宙;四指未经人为加工,无“文化”之本然;五指已经人为加工与改造却在人文境遇中对本然的回归。
⏹《庄子》所言“天”,与“人”相对应,指事物之本然、自然。
天者,天生、本然;人者,人为、人工。
⏹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美学之大美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游”与“世”10对外汉语一班陈琦学号:100505011111摘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所追求和体验的是天地之间至高至纯的“大美”,“大美”即“道”之显现。
庄子倡导游世,游世乃是一种既顺应这个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处世态度,即庄子所说的“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
“在世”而非“入世”,“远世”而非“避世”的“游世”之道,这些都成就了庄子在乱世之中独特的生命智慧。
本文所讨论的便是庄子美学思想“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与“游”“世”的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大美游世避世入世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句出自《庄子·知北游》,庄子承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不仅是真的、善的,还是美的。
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
只有圣人或至人、神人才能观道。
因为“观”非诉诸于感官的“观看”,而是排除一切生死得失祸福功利之后,对“道”之观照。
是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那都是由于“惛然若亡而存,不形而神”的本根——道——自然的伟力所致。
万物的生息繁衍、生死荣枯都顺应时理,有其天然而成的规律。
生死存亡浑浑然一体归入自然。
不必强自己所不能,一切得失都是顺应,于是生之欢乐、死亡、哀痛都会在这大顺应、大过程之中消融;如此,则真正摆脱了人生倒悬之苦矣。
顺应人生之势,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嬗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却达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
“道”具体的体现便是“天地大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于境界和审美的理解有着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庄子关注的是境界的觉醒和提升。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独立。
只有在摆脱欲望和外界的扰动后,个体才能达到一种超越、自在的境界。
他用“大归”、“至真”等词语来形容这种境界,意味着个体在心境上的超脱和卓尔不群。
这个境界对于审美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身心的舒适和平衡,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美的存在。
庄子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美的评判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不同的。
他提出“各司其职,乃称之为乐”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追求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用不同的人物来描述不同的审美追求,比如说皇帝追求权力,乐师追求音乐,工匠追求手艺。
这样的观点使得美的定义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异的,丰富了美学的内涵。
庄子强调审美的主动性和感悟。
他认为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主动观照和感受的结果。
他用“心情”、“意境”等词语来形容人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
他提倡人们通过心灵的内观和修炼,去发现和感悟美的存在。
他用“守”、“精”等词语来描述人与美的互动过程,表达出审美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感知的观念。
庄子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和抽象性。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的,是一种人类普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用“道”等词语来形容这种抽象的美,意味着美的存在超越个体和具体形式。
他认为超越世俗的美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能够促使人们超越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境界和审美的理解上。
他关注个体的境界觉醒和提升,主张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认为美的评判因人而异。
他强调审美的主动性和感悟,认为美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感知。
他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和抽象性,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个体和具体形式的。
《逍遥游》的美学意义

《逍遥游》的美学意义汉语言文学梁娟指导教师【内容摘要】教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束缚和制约。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空、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所谓“逍遥游”就是无拘无束地绝对自由地活动。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
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一、逍遥游的基本阐析(一)逍遥游的背景庄子(约前369-前286),即庄周,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学者,先秦杰出的散文家。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
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
他的生平事迹,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的有关记载。
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而有所发展。
他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各诸侯国已先后进入到封建社会,他常以愤激、刻薄的态度来揭露社会弊端。
然而处在这种历史潮流中,他又感到无力抗争,最终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
他把智慧、文明看成是社会动乱的原因,主张“绝圣弃智”,把社会理想寄托于“愚而朴”的蒙昧时代。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本体论,认为“道”是宇宙的总根源,天地万物都由“道”产生出来。
庄子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相对主义,即“齐物论”。
庄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所谓贵贱、大小、有无、是非的判断之所以不同,是由于人们采用的标准不同。
他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论庄子“逍遥游”的自然美学观

一
、
“ 以物观 物”与 “ 物 感”
自然 本来 就 是 如此 , 眼前 的一 切都 是顺 其 自然 的 。 谢灵 运下 面 的这首诗 涉及 到 了这一 问题 : 朝旦 发 阳崖 , 景 落憩 阴峰 。舍舟 眺 迥 渚 , 停 策 倚 茂 松 。侧 径 既 窈窕 , 环 洲 亦玲 珑 。 俯 视 乔木 杪 , 仰聆 大壑 淙 。石横 水 分 流 , 林 密蹊
在此 , 作 者 完全 溶 人 自然 之 中 , 达 到 一种 物 我
与 同。孤 游非情叹 , 赏废理谁通? ( 《 于南山 往 北 山经湖 中瞻 眺》 ) I 2 1 伸
在这 首 诗 中 , 初篁 的 “ 苞” , 新蒲 的 “ 含” , 海 欧 的“ 戏” , 天鸡 的 “ 弄” , 都 形象 而鲜 活地 再现 了大 自 然 的盎然生 机 。当问到 “ 解 作竞 何感 ” , 回答 是 “ 生 长 皆丰 容 ” 。大 自然 的活力 在 于 自身 的生 命 运 动 , 没 有 生命 的 生 长 , 就 没 有 宇 宙 的美 丽 与 和谐 。 以 此态 度观 物 , 会 使人 “ 抚化 心无 厌 ” , 因为在此 情境
下, 心灵 的律动与物的律动 已处于生命节奏 的共 振 之 中。 这里 我们 不禁 联想 到公 案 的禅机 : “ 问 :如 何 是佛 法大 意 ?答 :春来草 自青 。 ” 这 同样是 道 出 了 物 各 依 自性 生 成 生 长 , 万 物 都 以不 同 的外 在 方 式 演绎着相 同的 、 内在 的 自然生命 的主题 。冬去春
东方 论坛
浅析《庄子》中“游”的美学内涵

“ ” 也 是 一种 “ 道 ” 游 , 体 的精 神 。而 “ ” 一 道 是 个 极 为 复 杂 的概 念 ,它 集 中反 映 了在 生 产 力 低 下 、 学认 识 水 平还 不 高 的情 况 下 道 家学 派 对 宇 科 宙本 体 和物 质变 化 的总 的认 识 。
“ ” 多 层 含 义 。 以 指 宇 宙 的 本 原 , 以 道 有 可 可
中就 可 窥 见 , 游 ” 庄 子 思 想 的核 心 . 是 串联 “ 是 它
哲学 中的 ‘ ’ 游 是非 常特 殊 的。他 大量使 用 ‘ ’ 游 这
一
概 念 , ‘ ’ 表 达 精 神 的 自由活 动 。” 庄 用 游 来 《
子 》 《 遥 游 》 篇 首 , 用意 似乎 也在 引 导读 以 逍 为 其
者进 入 “ ” 游 的世 界 , 希望 读 者用 “ ” 并 游 的方 式 去 感悟 、 理解 自己 的理 论所 在 。
一
其 他 篇章 的一根 红 线 , 也是 全 面理解 庄 子 思 想 的
一
把 钥匙 。“ ” 游 既是 庄子 思 想 的寄 托 形 式 , 是 也
、
“ ” 内涵 游 的
关键词 : 子 ; ; 待 ; 待 ; 庄 游 有 无 道 中 图 分 类 号 : 2 35 B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2 1 ) 3 0 2 — 4 (0 10 — 0 8 0
《 子》 书思想恢宏诡奇 , 笔汪洋恣肆 , 庄 一 文
且 多 为无 端崖 荒 诞 之辞 。但 它含 义 隽 永 。 意宏 寓 富 , 庄 子 思想 的集 中体现 。从 开篇 的《 是 逍遥 游 》
浅析《 庄子》 游" 中“ 的美学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游”的美学精神
【摘要】“游”属于中国美学范畴,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和境界,更是一种美学精神。
本文探讨庄子之“游”的本质,并分析其在魏晋文艺创作中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庄子之“游”这种审美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游;美学精神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人生理想和最高境界,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世界,更是一种美学精神。
“游”有游历与游心二义,前者指身游,后者指主体的精神以一种超功利、无目的、非思辨的态度与物自由交往。
作为美学范畴的“游”,主要是后者,这是一种审美态度。
此“游”始见于孔子,但奠定其美学含义的是庄子。
[1]
一、庄子之“游”的本质
“游”是庄子为摆脱物欲而设定的一种优存方式,其实质是精神上独往独来,即心灵的自由,而其感性化的生活方式则是“无为”,“忘”或“淡”。
[2] 要完整把握庄子关于“游”的思想,就不能停留于对“游”的字面解释上,而应深人到庄子关于“游”的自由主义人生观的本质把握上。
在庄子的学说中,“游”成了根本的人生态度,也成了更纯粹的超功利、无目的、非思辨的自然而自由的精神活动。
庄子之“游”从本质上说是心游而不是身游,是指人的心灵在幻想的精神境界里自由遨游。
对这一精神活动的状况,庄子运用文学笔法作了具体的
艺术描写,这又是庄子的独步。
他写道:心灵在无极世界中飘翔,“乘云气,御飞龙”,“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所游之地是“六极之外”,“无何有之乡”,“无极之野”。
这是庄子精心虚构出的幻境,在于表达一种精神自由的体验,但却又是神秘的,无法让人捉摸的。
为了能让人在现实中也能达于这种境界,庄子又指出了“心斋”、“坐忘”等具体的途径、手段。
《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是要人内心达于宁静,排除外物的干扰,虚而任天。
坐忘,是要人离形忘身,去知忘神,形神兼忘才能达到心游的境界。
这种使人的心灵归于虚静,是心游于无极的一个重要前提。
因此,他对自己提出的“游”与孔子之“游”作了明确的区分,并对自己之所谓“游”作了充分的论述。
首先,他强调他之所谓“游”是“游方之外”、是“与造物者游”。
他借孔子之口指出他与孔子的区别是:“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还屡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浮游乎万物之祖”(《山木》),“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等等。
诸多言论都是说他的“游”是远远超出人世,“游心”于宇宙自然。
其次,他强调他之所谓“游”是摒除一切得失、是非、善恶观念的。
诸如“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忘吾有四肢形体”(《达生》)等,均含此意。
就是说他的“游”是以物待物,不包含任何人所特有的功利要求与价值目的。
再次,他强调他之所
谓“游”是“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的。
《人间世》释“心斋”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
” [4]就是说他的“游”是自然而然的心灵感应,既不停留于耳目感官的感觉,更不借助与有意识的心智活动。
以上三点紧密结合,突出反映了庄子之“游”的本质:通过虚心感物的心理活动,达到“人貌而天”(《田子方》)的精神境界。
庄子对“游”的无人为性、无无意识性的彻底阐述以及他对“游”的高度重视,奠定了“游”的美学含义及其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庄子之“游”对魏晋文艺创作的影响
1、“游”对文艺理论的影响
自魏晋时起,“游”进入文艺理论领域。
如西晋陆机《文赋》云:“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级,心游万仞。
”晋宋之交宗炳云:“老病俱至,名山恐难偏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宋书隐逸传》) [4]南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文之思之,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之妙,神与物游。
” [5]这些言论中的“游”显然都是心游,或曰“神游”。
因此,文艺理论中的“游”虽未必皆如庄子所说的游方之外,但却保留了庄子之游的基本含义。
2、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阮籍的《清思赋》就描写了一个虚幻的逍遥境界,飘渺清虚,与庄子之“逍遥游”十分接近。
文章开头以“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点明只有“微妙无形,寂寞无听,然后乃可以睹窈窕而闻淑清”。
接下来便描写心静之后进入的清虚之界。
“夫清虚寥廓,则神物来集;飘繇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皎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
”这是一个奇妙虚幻的精神境界,远离现实,可以任心灵自由翱翔。
然后作者便进入逍遥“游”的状态,“忽一悟而自惊”便有一番“若登昆仑面临四海,超遥茫渺,不能究其所在”的经历。
嵇康与阮籍一样崇尚庄子之“逍遥”,和阮籍不同的是前者是追求想象中的虚幻境界,嵇康则是描写现实中的脱俗生活。
他把“神人”、“至人”存之于自己心中,表现为心与身在现实中的同游。
庄子的逍遥之境,在嵇康笔下已化为一种现实的优游自处。
从魏晋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实现“逍遥”,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一直是魏晋文人锲而不舍的人生追求。
庄子的“游心”,最终游于“六极之外”,“无何有之乡”,总是高远虚玄,不着实处。
而现实中外物的存在又确是客观事实,任何人都不能熟视无睹,也摆脱不掉。
庄子所独具的“逍遥游”,在魏晋文人看来已成为精神绝对自由的象征。
那虚无缥缈的人生境界,对于那些失意的,极力想摆脱现实重负的文人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而,魏晋文人便把庄子那难以琢磨又不可实现的精神境界转化为人间境界,写进自己的诗文中。
三、庄子之“游”的现实意义
庄子之“游”不是形体的自由自在,不是人的真实处境,而是心灵之游的外化和形式,是心灵对人生处境的理想化的理解和设计,是心灵对困境之我所作的自由化的幻想。
而逍遥则是是一种精神超脱、内在超脱,是精神力量、主观意志的挥洒。
庄子将人生转化成了艺术,与天道融通,并体验到创造的自由与美的愉悦。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智慧》中说:“在中国,人生就是广义的艺术,生命史就是自己艺术的作品”。
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不是趋于功利,而是趋于审美.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去观照自然和人生,使自然和人生都充满着盎然的生机和欣悦的诗意,这就是有庄子的影响。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庄子看成一个人生美学家,他致力于把我们整个人生,提高到美学的高度,艺术的高度,庄子的人生哲学,似乎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悖,但在物欲横流,许多人对物质欲望趋之若鹜的今天,庄子的人生哲学也许能给人们以某种精神上的启迪和安慰,可以使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从而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并最终使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协调,为现代人提供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这就是庄子“逍遥游”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4]成复旺主编.中国美学范畴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59.261.
[2]史鸿文.中华美学史·导论[m].西苑出版社,1995.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