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动物模型

合集下载

动物癫痫模型汇总

动物癫痫模型汇总

抗癫痫药物对新
水迷宫实验:P31-P36开始,①定位航行实验:第2天到第5天每天上下午各2次;②空间探索实验:第6天撤除平台,
旷场试验(OFT ):P29开始,每只大鼠测试1次/2min/天,共两天
灌胃针喂药,连续给药3周;出生后P8起隔日测镇体重1次
改良Y 迷宫:P37-P38开始,实验分2d 进行,第1d 为训练阶段,第2d 为保持阶段,每天相关蛋白的影响实验免疫组化分析苔藓纤维发芽
収出整脑用冰冷的生理盐水洗净大脑表面血液,有滤纸快速吸干后称重脑农而血液,川滤纸快逨吸r_/ri立即称iR
标本制备:分离出一侧海马,用于检测mRNA表达;另一侧海马取出后用于检测蛋白表达。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的基因完整性
Western blot 检测BDNF 、SMAP-25蛋白的表达:海马组织总蛋白提取+蛋白浓度测定免疫组化分析神经发生
荧光实时定量RT-PGR 法分析BDNF 、SNAP-
物对新生大鼠行为及神经影响的癫痫模
两天
每天上下午各2次;②空间
,第2d为保持阶段,每天
有滤纸快速吸干后称重
马取出后用于检测蛋白表达
蛋白提取+蛋白浓度测定。

失神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失神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究。

遗 传 学 失 神 癫 痫 动 物 模 型
失神 癫痫是 复 杂 多基 因遗传 病 , 传 因素 在其 发 遗
病机 制 中发挥 着重 要作 用 , 因此遗 传性 动 物模 型 是研
2 G E S大 鼠: R R .R R G E S大 鼠表 现 反 复 发 作 的全 身非 抽搐 发作 , 称 的同步 S 对 WD并伴 随行 为停 止 、 双 眼凝 视率平 频 均 为 1 5 z 深 部 脑 电 图 记 录 和 损 伤 实 验 显 示 . H。 G E S大 鼠 的 S s可能 是 因为 背侧 丘 脑 两侧 节律 A R WD
疫 标 记 法 测 量 海 马 齿 状 回 G B 和 Gu 浓 度 显 示 A A l
G E S大 鼠 Gu浓 度 明 显下 降 , G B A R l 而 A A浓 度 与对 照组 没有 显著 差异 。这 提示 G E S大 鼠失神发 作 的 A R 机制 可能 在 大脑 的其 他 部位 如 海 马 等 。海 马 区 存在 G B 受体 的减 少和 背侧 丘 脑 网状 核 ( R ) 型钙 A A nTT
发 的 S s G B 神 经 介 质 的 增 加 有 关 。但 是 WD 与 A A
G A AB 受 体拮 抗 剂 不 能 抑 制 S s 而 G B 受体 WD , A A 拮抗 剂 能 抑 制 S s G B 对 诱 导 S s的作 用 WD 。 A A WD 已经 被神 经 学 家所 证 实 。Srp Srac 等 用 免 ea i n i v
质 N A突 触受 体 的过 度 兴奋 可能 对 S s的触 发 MD WD
和维持 起 作用 。另 有 研 究 发 现 亲代 谢 型 Gu受 l 体 ( l2 3 与 S s mGu / ) WD 的发 生 有关 , 此受 体 的 上调 可

PTZ小鼠癫痫模型

PTZ小鼠癫痫模型

PTZ小鼠癫痫模型简介PTZ小鼠癫痫模型是一种常用于研究癫痫发作机制和药物疗效的实验动物模型。

该模型通过给小鼠注射有效剂量的低剂量苯妥英钠(pentylenetetrazol,PTZ)来诱发癫痫样发作。

PTZ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合物,它可通过抑制穿透性氯通道和抑制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来诱发癫痫样发作。

在PTZ小鼠癫痫模型中,PTZ通过快速注射进入体内,迅速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癫痫样发作,包括强直性发作和癫痫惊厥。

操作步骤1.实验前准备–准备PTZ溶液:将PTZ粉末溶解在生理盐水中,制备成适当浓度的溶液。

–准备小鼠:根据实验设计,选择适当品系和年龄的小鼠,确保其健康状况和性别一致。

–实验环境准备:保持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稳定。

2.注射PTZ溶液–将小鼠固定在适当的注射台上,确保固定牢固且不会对小鼠造成不适。

–使用细长的注射针,将事先准备好的PTZ溶液缓慢注射到小鼠腹部或尾静脉中。

–注意观察小鼠在注射过程中的反应,确保注射过程安全无误。

3.观察癫痫发作–在PTZ注射后,观察小鼠的行为反应,并记录下发作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持续记录小鼠的神经活动,例如脑电图(EEG),以评估癫痫发作的特征和模式。

–进行图像记录,如摄像或动作捕捉系统,以获得更全面的癫痫发作行为信息。

4.实验结束–在实验完成后,将小鼠转移到适当的饲养环境中,继续观察其恢复情况。

–对于需要进行多次实验的小鼠,应给予适当的间隔时间,以充分恢复其生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数据分析PTZ小鼠癫痫模型的数据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观察分析:对小鼠的癫痫发作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阈值、发作次数等指标。

2.神经活动分析:对小鼠在癫痫发作过程中的脑电图(EEG)进行分析,包括评估发作时的电活动频率、振幅变化等指标。

3.药物干预研究:通过给予不同剂量或类型的抗癫痫药物,评估其对PTZ小鼠癫痫模型的影响,包括发作阈值的改变、发作次数的减少等指标。

动物癫痫模型的分类比较

动物癫痫模型的分类比较

动物癫痫模型的分类比较作者:肖素希陈恒玲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12期摘要癫痫是由脑部神经元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引起精神异常和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

癫痫的发生涉及神经网络、神经递质以及离子通道等变化,其机制依然不甚明了。

对癫痫疾病的研究依赖于癫痫动物模型的建立,本论文从离体模型和整体模型两大类型概述遗传性癫痫模型、急性癫痫模型和点燃模型的特点、建立方法和适用范围;同时比较了不同模型的特点和局限性。

本文旨在对癫痫的动物模型做一个简单明了的总结以期为其他研究者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癫痫遗传性癫痫模型获得性动物模型点燃模型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09Comparison of Models of Animal EpilepsyXIAO Suxi, CHEN Hengling(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Hubei 430074)Abstract Epilepsy is a neurological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discharge of neurons and can result in mental abnormality and death. The changes of neural networks, neurotransmitters and ion channels are involved during the seizures occur. Its mechanisms still remain unclear and the use of the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are fully acquired. In this paper those seizure models including genetic models, acute models and kindling models are reviewed and we hope the summary of animal models can provide some basic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ers.Key words epilepsy; genetic epilepsy model; acquired epilepsy model; kindling model癫痫(Epilepsy)的主要特征是脑部神经元阵发性异常放电,伴随有短暂的行为变化和意识中断。

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第32卷第2期JOU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32ɴ22011SUN YAT-S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MEDICINE)2011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汤丽鹏(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内容提要】癫痫是一种以大脑局部病灶突发性的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组织扩散为特征的大脑功能障碍,同时可伴随短暂的运动、感觉、意识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在研究癫痫病理生理改变及筛选抗癫痫药物时,所选择的癫痫模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癫痫的疾病模型可大致分为体外模型和整体模型。

前者包括神经元模型和脑片模型;而后者可根据诱发癫痫的时程、遗传背景及药物抵抗性等特点,又可分为急性癫痫模型、慢性癫痫模型、遗传性癫痫模型和抵抗性癫痫模型。

本综述将对不同的癫痫模型的特点进行介绍,及对这些癫痫模型各自所代表的不同人类癫痫类型进行阐述,最后对这些癫痫模型进行比较。

【关键词】癫痫;脑片;急性癫痫模型;点燃癫痫模型;遗传性癫痫模型;药物抵抗性癫痫模型前言癫痫是一种以大脑局部病灶突发性的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组织扩散为特征的大脑功能障碍,可伴有明显脑电图改变,及可能伴随着短暂性的运动、感觉、意识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据WHO2005年公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世界上有5千万的癫痫患者,且其平均每年发病率为0.5ɢ-1ɢ,可见癫痫是十分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癫痫模型在癫痫的病理生理研究和抗癫痫药物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癫痫模型可分为体外模型和整体模型。

前者包括神经元模型和脑片模型,主要用于抗癫痫药物的筛选,还能有效的探讨抗癫痫药物的量效关系。

而后者通常包括急性癫痫模型、慢性癫痫模型、遗传性癫痫模型和抵抗性癫痫模型。

而这些整体模型又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人类癫痫发作类型。

下面将简单介绍癫痫体内和整体模型。

*收稿日期:2010-05-08作者简介:汤丽鹏,女,1987年生,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10级药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药物抗癫痫的机制及其研究,电子邮箱:443082052@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1体外模型癫痫的体内模型的类型较少,且其操作相对较为简单。

癫痫动物模型的制备

癫痫动物模型的制备
改进实验方法
为了提高动物模型的逼真度,还需要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成像技术、电生理技 术等,以更好地观察和记录动物模型的表现和变化。
深入研究癫痫的病理机制
癫痫的病因研究
深入研究癫痫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可以为动物模 型的制备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向。
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
深入了解癫痫的发病机制,包括脑区的功能和相互联系、神经递质 和受体的作用等,可以为动物模型的制备提供更准确的模拟方案。
模型特点
化学诱导法操作简单,诱发癫痫的潜伏期短,但可能存在剂量依赖 性和副作用。
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抗癫痫作用。
电刺激法
01
02
03
刺激方式
包括脑电图记录到的癫痫 样放电时进行电刺激、直 接刺激脑的某些区域诱发 癫痫等。
模型特点
电刺激法能够模拟癫痫的 自然发作过程,但操作复 杂,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 巧。
03
癫痫动物模型的评估与验证
行为学评估
癫痫发作行为
观察动物是否出现抽搐、痉挛等癫痫 发作症状,以及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
日常生活行为
评估动物在正常状态下的行为表现, 如活动量、食欲、睡眠等,以判断癫 痫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电生理学评估
脑电图检测
通过脑电图记录动物脑部电活动,检测癫痫样放电波形,以评估模型是否成功 模拟癫痫状态。
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研究癫痫的电生 理特征和神经网络机制。
遗传工程法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定点突变 或敲除与癫痫发病相关的 基因。
模型特点
遗传工程法能够创建具有 特定基因突变的癫痫动物 模型,但需要较长时间和 复杂的操作。

非典型失神癫痫AY-9944模型的机制研究进展

非典型失神癫痫AY-9944模型的机制研究进展

物合成抑制剂 A Y处理 的大 鼠模 型能代 表非典型失 神癫痫 的 动物模型 l 。在动物出生 后 的脑 发育 期间应 用胆 固醇合成 5 J 抑制剂 A ( Y 抑制 △ 7还 原酶 ) 能诱导 自发的 、 双侧 同步的S WD S ( 发作频繁 、 续终 生 ) 这 种作 用在 L n— vn 鼠中最 明 持 , og型的建立及涉及的相关机制研究 。 i doho d , Y) h r


A S的 A A Y动物模型 的建立
醇 的第一个报告 。A Y诱 导 SWD可能有一个关 键的发育 窗 , S
在此 窗 内 必 须 给 予 A 超 过 此 窗 后 , A Y, 则 Y诱 导 的脑 部 甾醇 变
顽 固的严重儿童 癫痫综 合征 如 Ln o at t 合征 或其它 e nxG s u 综 a 恶性癫痫综合征 ( 特点 是具有 多种 癫痫 发作 形式 ) 的表 现之



A S极 少单独发 生 , A 它们几乎 总是与 睡眠期 的强直发
作 、 阵挛抽搐及全身性强直痉挛 发作共存 , 肌 并且几乎 总是伴 有认 知缺陷 。典 型 的脑 电 图表 现为 反复 发作 的、 两侧 同步 的 15—2 5 H . . z的慢 棘慢 复 合 波 放 电 ( l pk n ae s w siead w v o
d cag , S i hre S WD) 目前 , 床 和基 础 癫 痫 研 究 要 解 决 的 难 题 s 。 临
1 .与脑部 甾醇的关 系 : Y为胆固醇合成抑 制剂 , 推测 A 故 A Y诱导 的 癫痫 与 脑 部 甾醇 变 化 有关 。为 此 , ot C r z等 对 e
A Y模 型 中 的 脑部 甾 醇 进行 检 测 , 果 显 示 , P 5时 , 然 脑 结 在 5 虽

适于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的急性癫痫猫模型的建立

适于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的急性癫痫猫模型的建立
R s l f rnet nP Zit mucl ,ei p csi r eeal vk d E Grcrigso e p e w v dp l pk— aecr eut At jc o T r sua pl t e uew r leo e , E odn w dsi - aea oy ie w v o — s ei i na r ei z e h k n s n
S UN h n g g Me ia l g fY n teUnv ri ,Jn z o 3 0 0,C ia S e - a . dc Col eo a gz ies y ig h u4 4 0 n l e t hn
【 bt c】 bet e o sbi am dlbu au ipy h h e ue r r nuco uy Me os1 cs e b— A s at O j i t lhc oeaotcte l s w i id o b i f tns a. t d 0 a r a i r cv T e a s t e pe c b s t f a n i t h tw e r
p e e . h r r o s n f a ta n r a n i g o lx s T e we n i i c n o l f d n n MRI a fc n o lgo a o b h vo d e e t e c p a o rm h g .Co - e e g i b m i .C t o o tr r u h d n e a ir a lc r n e h g a c a e s p n o l n n
t l ru e j tdeuv e c ai . eai h g e bevd l t e cp a ga w r n e a na dMR e r r d o opw r i e e q ia n es n B h v r a ew r osre ,e cr neh orm e u d r k 1 r p f me. rg e nc l l e o cn e e o l e t n w ee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癫痫的动物模型一、简介癫痫症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在一般人口中每1000人约有5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癫痫症是由先天或后天不同因素所引起的慢性脑疾病,其特征是反复性惊厥发作,伴随不同的临床和脑电图的表现。

因此,癫痫症(epilepsy)是一反复发作的临床症候群,而因一过性异常的一次脑细胞放电所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称为惊厥(Seizure),惊厥是临床的行为活动,一次惊厥发作不一定表示有癫痫症。

目前,国内所用的癫痫分类方法是以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1981年和1985年的分类法。

但为了兼顾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本章所讨论的癫痫现象主要根据1981年的分类,此分类法主要以临床表现及EEG为依据将癫痫分为:全身性和部分性癫痫。

迄今研究人类癫痫的发病机理仍主要依靠动物实验,癫痫产生机制的探讨及最新进展亦多直接或间接来于动物模型研究。

目前已有数十种动物模型应用于癫痫研究,选择适宜的实验模型取决于所需解决的问题、所需的癫痫类型,与临床发作的一致性以及是否简单可靠。

因此,选择适当、有价值的癫痫动物模型是有效研究癫痫机制及治疗的捷径。

现已发展并建立了类似临床癫痫类型的多种癫痫模型(表I),包括整体与离体、脑片与细胞模型,为探讨癫痫形成的机制及观察药物治疗疗效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然而,如何合理、适当地应用这些动物模型是我们进行研究时首先应当考虑的,否则既浪费时间、精力与钱财,又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以下分别介绍各种类型癫痫动物模型的利与弊。

表I:癫痫的动物模型1. 急性简单部分性 3. 复杂部分性 6. 脑组织表面致惊剂卡因酸海马脑片青霉素Tetanus toxin 原代分离细胞培养荷包牡丹碱点燃人类神经组织印防已毒 4. 全身强直-阵挛7. 癫痫持续状态士的宁遗传性胆碱能药物光敏狒狒急性电刺激听源性惊厥小鼠去除GABA Totterer 和E1 小鼠新皮层脑片遗传性癫痫易感大鼠2. 慢性简单部分性蒙古沙土鼠皮层埋置金属最大电休克氢氧化铝化学致惊剂钴代谢性derangements钨铁 5. 全身性失神冷冻损伤神经节苷脂抗体注射静脉注射致痫剂二、急性简单部分性癫痫模型这类模型是一组急性皮层损伤所致的惊厥放电。

在临床这样的损伤如颅内脓肿、肿瘤或血肿可引发惊厥,然后发展为慢性隐匿性反复性发作。

而动物模型只出现单次惊厥,不发展为慢性惊厥。

造成这类模型的方法较多,如给予大脑皮层表面致惊剂:青霉素、荷包牡丹碱、印防已毒(为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拮抗剂),或直接急性电刺激皮层组织,或消除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或以化学致惊剂诱发新皮层脑片放电等方法。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以青霉素涂于动物大脑皮层表面的方法,即以含1.7-3.4mM青霉素棉棒涂于大鼠或猫的脑皮层,数分钟后即可记录到病灶区的发作性、单向反复性、倾向同步化的棘波放电,此模型适合研究惊厥活动的播散和癫痫产生的神经元基础等问题。

研究表明低剂量的青霉素放于培养中的神经元、麻醉动物的大脑皮层或海马脑片中可选择性阻断GABA介导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s),而高剂量的作用则缺乏特异性。

急性模型的缺点是:(1)每种药物有各自特性,而此特性与癫痫产生的关系甚少,如青霉素酶可拮抗青霉素所致的癫痫,但不能拮抗其它类型的癫痫产生,(2)急性模型的建立是依靠强烈的刺激,病灶中许多细胞参与癫痫活动,其参与程度大大超过人类病灶的实际神经元数量,(3)急性模型仅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而不导致反复性惊厥,并且,模型无临床病人组织中常见的神经元,树突,胶质细胞和局部神经环路形态学的病理改变,(4)建立此模型时,动物需要麻醉,而麻醉可能影响实验。

三、慢性简单部分性癫痫模型此类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在猫或猴的脑皮层植入二价金属离子(氢氧化铝、钴、锌、钨等)、冷冻损伤、注射神经节苷脂抗体、静脉给予致惊剂等,其中最有效的和实际的癫痫模型是在脑内植入二价金属离子产生“自发性”放电状态的简单部分性惊厥,如:在猴子或猫的新脑皮层适当部位注射4%氢氧化铝,在一到二周后可产生自发的反复性惊厥,这种状态可持续数年。

此类癫痫模型的发作行为、发作间发作后EEG、病理改变及抗痫药物效果均近似人类简单部分性癫痫。

如:铝离子损伤可诱发对侧的面部或肢体末端抽搐,偶尔也发展成为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发作期与间歇期的脑电图特征与临床病人类似,神经病理显示胶质细胞增生、神经树突扭曲。

该模型的优点是适于研究从脑病理损伤,癫痫产生,直至发展全过程中的机理。

四、复杂部分性癫痫模型复杂部分性癫痫通常起源于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颞叶新皮层等结构,目前常用的模型包括卡因酸致惊、破伤风毒素致惊、点燃致惊模型。

由于点燃模型是目前被公认为研究脑细胞兴奋性、可塑性及长时程增强(LTP)、学习与记忆等问题的最实用的动物模型。

以下重点介绍点燃模型的建立方法。

点燃模型点燃是指给予某一脑区重复的亚惊厥强度的刺激(通常是电刺激)造成正常动物强直-阵挛性惊厥的过程。

点燃一旦建立,这种脑细胞及惊厥行为的敏感性可长期维持,及至动物终身。

点燃动物在脑电活动的特征是后放电(afterdischarges)。

除了后放电以外,点燃动物还表现为后放电的阈值降低。

因此,点燃的实质是出现长时程的广泛的脑电图的惊厥(后放电)伴随行为惊厥及后放电阈值降低。

电刺激是诱发后放电最简单方便的方法。

¬电刺激部位大多在边缘系统包括:海马、内嗅皮层、梨状皮层、新脑皮层和基底部结节,而杏仁核是最常用的点燃部位,因其所需的刺激次数少(大约14次),在杏仁核、海马和新脑皮层通过电刺激诱发的脑电及行为惊厥模型各不相同。

杏仁核诱发出的后放电时程较短(大约10~15秒),而海马诱发的后放电较长(大约25~60秒)并伴有典型“湿狗样震颤”的行为改变,如果反复给予电刺激最终都可诱发强直-阵挛性惊厥。

由于点燃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及行为表现与人类复杂部分性癫痫相似,如:皮层内电极记录的EEG表现,相似的惊厥行为表现,并都可诱发全身性惊厥,以及对传统抗癫痫药物如安定、苯巴比妥、苯妥英钠、Valproicacid 都具有的敏感性等,近年的研究发现,点燃能导致海马内神经元脱失,苔藓纤维出芽和突触重建,胶质斑痕形成等,提示该模型与人类复杂部分性惊厥的相似性。

点燃模型的优点:建立该模型较方便,并且一旦建成£,其脑内高度兴奋性神经元可永久存在,并可探讨癫痫研究中的三个核心问题:(1)神经元高度兴奋形成的机制?(2)高度兴奋如何保持?(3)高度兴奋如何发展?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有利于更有效的治疗、预防癫痫的发生与发展。

最常用的点燃方法是以电刺激杏仁核(在各类动物均可,常用大鼠),在杏仁核植入双极电板,手术后一周,每天给予电刺激(常规为0.2-1.0mA,60Hz,1-2秒),大致1~2周内可记录到对电刺激产生的后放电后,放电逐渐趋于延长复杂化,此时,可称为点燃建立,在以后的数周内,动物表现为“自发性”的癫痫性惊厥,即正常的脑细胞传入刺激亦可激发后放电。

Racine根据点燃过程中动物惊厥表现将点燃状态分为V级:I级:面部阵挛,II级:面部阵挛伴节律点头,III级:面部阵挛、点头、单肢阵挛、IV级:III级+后肢站立,V级:IV级+跌倒。

¬IV和V级可作为继发性全身性癫痫模型。

(一)、材料1.体重300~325克的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2.动物立体定位仪3.四导生理记录仪4.生理计数器5.双极电极(镍铬含金、直径254um),直径、电阻6.恒温冷冻切片机(二)、电极埋置以50mg/kg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动物。

将麻醉后动物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保持前后囟在同一水平面。

于头颅正中纵向切开皮肤,止血,分离颅间肌肉,骨膜以3%H2O2脱脂,务使颅骨表面保持干燥。

右侧杏仁核立体定位座标为:前囟中后0.8mm,中线右侧4.8mm,项端表面垂直进入深度8.5mm。

钻孔、插入电极,再以牙科水泥固定电极。

观察呼吸、循环1小时。

点燃实验于动物恢复一周后进行。

(三)、电刺激与参数电刺激每次1~2次,刺激参数:单机方法、0.1-1.0mA、60Hz,1-2秒。

每次刺激后,立即用同一电极记录脑电、并观察记录动物行为。

动物惊厥达V级时可称为点燃(Kindled),连续5次V级的惊厥被称完全点燃(FullyKindled)。

(四)、惊厥阈值的测定在1分钟内连续0.1mA的电刺激及递加0.1mA,首次诱发出后放电时的电流量称为后放电阈值(afterdischargesthreshold,ADT)。

慢性点燃是以低于后放电阈值的电流刺激动物某一脑内核团,直到动物被点燃。

全身惊厥阈值(generalizedseizurethreshold,GST)是指在完全点燃动物中,每天给予稳定的刺激强度,连续四天都可造成4或5级惊厥,GST可应用于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

(五)、组织学检查点燃部位以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剪开胸腔,以生理盐水心脏灌流,再以4%多聚甲醛灌流,约30分钟。

剪碎颅骨,完整取出脑组织,液氮内冷冻后,于-20℃恒冷箱切片机内平衡温度,切片(12um),检查电极尖端位置,肉眼观察或克紫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电极周围神经细胞情况。

(六)传统的点燃方法认为,串间间隔低于20分钟的电刺激不能使动物点燃,但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低于20分钟的串间间隔的电刺激也同样能使动物点燃,并使点燃所需时间明显缩短,点燃动物具有与传统点燃一样的属性,称为快速点燃。

除刺激参数外其余的方法与传统点燃一样。

刺激参数:频率16Hz,波宽1ms,串长10s,串间间隔5min,强度400uA,恒流脉冲刺激。

五、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模型这类模型包括遗传性全身性惊厥动物模型、最大电休克模型、化学药物致惊模型。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遗传性动物,但迄今尚未发现与人类的发性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近似的动物模型。

从各种遗传突变种系中所选动物,其诱发癫痫发作所用的刺激,以及它们伴有的非惊厥性异常均与人类不同。

理想的对25次/秒间歇闪光刺激敏感的狒狒癫痫模型,因价格昂贵难于管理而不实用。

目前多用遗传性癫痫易感小鼠及大鼠模型,并已有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同种近亲繁殖的种系(如美国Jackson实验室)。

Noebels近年已证实在1种伴自发惊厥及5种对感官刺激惊厥易感的小鼠系中,每种均由单基因位点突变引起。

如听源性惊厥(12~16Hz铃声诱发)易感的DBA/2J(audiogenicseizures,AGS),Totterer小鼠系等。

DBA/2J的易感性在生后2~4周最高,按发作行为不同评分,EEG因奔跑跳跃不易记录,近年通过广泛神经生化研究发现可能缺少钙依赖的ATP酶。

Totterer(tg/tg)小鼠表现出癫痫及EEG异常并同时有遗传性共济失调,已证实其海马及蓝斑等区NA的浓度及神经末梢数量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