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大鼠模型建立和评价
氯化锂-匹罗卡品急性致痫大鼠幼鼠癫痫模型的建立和脑内C-JUN蛋白的表达和意义

罗 卡 品 致 痛 作 用 , 对 。织 有 保 护 作 用 。 ) 一 、 一
结 论 :
1 . 氛化锉 一 匹罗卡品急性致痛棋型为一用于研究边缘系统 橄痛发病学和治疗学等理想的橄痛动物模型。 本实验发现, 幼鼠 具有与成鼠同样的行为与病理改变。
性致痛大鼠幼鼠模型建立。 2 )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致痛幼鼠 脑组织内C 一 J U N 蛋白 表达分布及含I t变化, 探讨瘫痛发生、 发展 过程中C一 J U N作用及其机制, 以及抗痛药物干预的意义。
大鼠幼鼠“ 只, 随机分为两大组。第 I 组为3 6 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致痛 1 一 5( l h , 3 h , 6 h , 2 4 h , 7 2 h )
讨 论
1 . 本实验采用饭化理一 匹罗卡品竣腔注射致痛大鼠 幼成 模 型。 该痛性发作动物模型, 在国内文献尚 无报道, 是近年来国 外应 用较多的一种 公认的边缘系统痛性发作动钧模型。 该模型具有以 下 几种优点: 1 ) 有效致痛荆t与致死f踌度大, 安全性好; 2 ) 致痛 过程清晰, 痛性发作分级易确认, 伴随致痛灶形成而出现的生物学 行为改变 具有特异性; 3 ) 反复自 发性痛性发作( i ) 持续时间长, 边缘叶神经病理损害轻而齿状回外层孩粒细胞轴突发芽现象明 显, 是目 前唯一与人类边缘系统痛性发作主要特征相吻合的橄痛
中文 摘 要
/
前
官
赎 复 痛 性 发 作 或 斑 痛 持 续 状 态 ( S t a t u s e p i l e p s y , S E ) 可 导 致 脑
组织 损伤, 而 脑 损害 性病变又可引发痛性发作; 两者互为因 果, 互 相 转化。目 前关于 方痛致病机 理主 要为以 下四 种: 1 ) 兴奋性神经 毒性学说; 2 ) 神经网 络突触重建学说; 3 ) 基因异常表达学说; 4 ) 能
卡马西平联合塞来昔布治疗癫痫模型大鼠的不良反应评估

卡马西平联合塞来昔布治疗癫痫模型大鼠的不良反应评估刘帮慧;戴启荷【摘要】目的评估卡马西平联合塞来昔布治疗癫痫模型大鼠的不良反应.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及实验组以海仁酸点燃建立癫痫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卡马西平与塞来昔布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后3组大鼠胃窦黏膜及肾脏组织病理变化无显著差异(P>0 05);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马西平联合塞来昔布对癫痫模型大鼠的胃窦黏膜、肾脏组织、凝血功能及心肌功能均无显著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4(018)023【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卡马西平;塞来昔布;癫痫;不良反应;凝血功能;心肌肌钙蛋白T【作者】刘帮慧;戴启荷【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北荆州,434022;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北荆州,434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1癫痫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短暂性脑功能失调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癫痫发作的表现主要以运动、行为、感觉、自主神经等一系列的功能障碍为主,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能会迁延恶化为难治性癫痫,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十分大的威胁。
抗癫痫药物(AED)是目前控制疾病发作、减少发作次数的主要药物,但是部分AED长期服用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损害脏器或认知功能[1-3],因此,临床应用的AED需要保证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本组建立癫痫大鼠模型,给予卡马西平与塞来昔布联合用药,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可靠的动物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购自荆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体质量180~250 g, 放在独立、通风的笼盒饲养, 5只/笼,饲养温度19 ℃~25 ℃, 湿度50%~60%, 饲养环境经常消毒,大鼠自由进食,每2 d更换一次垫料。
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

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闫卫红;程焱【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4(010)001【摘要】目的:用氯化锂一匹鲁卡品制备Wistar大鼠癫痫模型,探讨匹鲁卡品合适的用量及用法.方法:Wistar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3 mmol/kg,24 h后,给予不同剂量的匹鲁卡品腹腔注射.结果:40 mg/kg组和30 mg/kg一次注入组的持续性癫痫大发作(SE)出现率和死亡率均为100%,慢性复发性癫痫(SRS)模型成功率为0%;30 mg/kg分3次注入组SE出现率为28%,死亡率为10%,SRS成功率为18%;25 mg/kg 3次注入组SE出现率为10%,死亡率为0%,SRS成功率为10%.结论: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Wistar大鼠癫痫模型,匹鲁卡品的用量应为25~30 mg/kg,分次注入法优于单次注入法.【总页数】3页(P62-64)【作者】闫卫红;程焱【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天津,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天津,3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1【相关文献】1.用抗癫痫药物建立大鼠肝损伤的动物模型 [J], 蔡爽;沈美龙;徐静华;戚其学2.小剂量反复注射匹罗卡品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的研究 [J], 余倩;李成3.锂-匹鲁卡品大鼠急性癫痫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J], 张军强;赵红宁;王晓明;黄敏;余巨明4.不同剂量海人酸海马注射建立大鼠颞叶癫痫模型的实验研究 [J], 张玉奇;刘卫平;王彦刚;郑朝辉;刘阳;龙乾发5.红藻氨酸快速点燃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及其海马神经发生 [J], 马玉新;阴金波;范晓棠;徐海伟;安宁;万子兵;李志方;刘国龙;张永海;杨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锂-匹鲁卡品大鼠急性癫痫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锂-匹鲁卡品大鼠急性癫痫模型的建立及评价张军强;赵红宁;王晓明;黄敏;余巨明【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7(22)6【摘要】目的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Wistar大鼠急性癫痫模型,探讨匹鲁卡品合适的剂量及用法.方法 54只wistar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3 mmol/kg,在三天内分六个时间段给予不同剂量的匹鲁卡品腹腔注射.结果 30只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发作,5只死亡,以氯化锂预处理16小时-24小时后注射30 mg/kg匹鲁卡品量组的SE发作率高,死亡率低.结论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Wistar大鼠SE模型,氯化锂预处理16小时-24小时后注射30 mg/kg匹鲁卡品量较好.【总页数】3页(P537-539)【作者】张军强;赵红宁;王晓明;黄敏;余巨明【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2【相关文献】1.匹鲁卡品致癫大鼠模型癫痫持续状态皮质脑电图r记录方法的研究 [J], 吴靖;尚芙蓉2.锂-匹鲁卡品致癫痫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及caspase-3的表达 [J], 汤树海;潘晓军;张丽3.莲心碱对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模型大鼠皮层脑电图的影响 [J], 范崇桂;刘照4.匹鲁卡品癫痫模型慢性期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出芽的观察 [J], 陈丽丽;黄靓妹;詹红艳;曹亦宾5.Nedl1基因敲除鼠匹鲁卡品癫痫模型的建立 [J], 卢倩;刘梦佳;张令强;邹丽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癫痫动物模型制备

急性癫痫动物模型制备【概述】急性癫痫模型常为单次处理即可诱发癫痫的一次急性发作模型。
包括最大电休克(maximal electroshock,MES)癫痫模型和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PTZ)癫痫模型。
(一)最大电休克癫痫模型【造模机制】在动物两耳或眼球部位放置电极,以强电流通过电极对脑部进行短时间刺激,使动物产生双后肢强直性惊厥。
【造模方法】用电休克仪或药理生理实验多用仪,导线引出交流电,将输出线上连接鳄鱼夹,以生理盐水湿润后,分别夹于小鼠或大鼠双耳,或用稍凹圆盘状角膜电极接触双角膜(角膜用丁卡因麻醉),随即通电,即可使小鼠或大鼠发生典型的前肢屈曲、后肢伸直的强直性惊厥。
电刺激参数一般为小鼠50mA、大鼠150mA、60Hz、80~120V(大鼠用180V),刺激时间为0.2~0.3秒。
惊厥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强直期、阵挛期及惊厥后抑制期。
观察指标:以动物是否出现后肢强直为观察指标,若某种药物能阻止其发生,说明该药具有抗MES 作用。
【模型特点】MES模型是使用较多、研究较为透彻的模型之一。
常用于模拟人类的强直阵挛癫痫大发作,并用于抗强直-阵挛癫痫大发作的药物筛选。
经典的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就是通过MES模型发现的。
【模型评估和应用】MES癫痫模型制备方法简单,且有比较高的筛选抗癫痫化合物的效率。
急性癫痫模型也是有其不足之处的:MES 模型对作用于离子型通道的药物作用效果显著,可能忽略了其他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如氨基己酸、噻加宾等);MES癫痫模型不适合抗部分癫痫发作的药物的筛选,如,MES模型提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拮抗剂有效,但是该拮抗剂在点燃(kindling)模型及临床试验中都没有明确的抗癫痫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急性癫痫模型不能模仿人类癫痫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更不能模拟难治性癫痫、药物抵抗性癫痫的病理生理改变过程。
Npas4在癫痫模型大鼠脑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的开题报告

Npas4在癫痫模型大鼠脑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的开题报告题目:Npas4在癫痫模型大鼠脑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背景与意义: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Npas4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神经系统发育和变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pas4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
本研究旨在分析Npas4在癫痫模型大鼠脑中的表达情况,探索其在癫痫发生中的机制,为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1.建立癫痫模型大鼠:通过电刺激等方法建立癫痫模型大鼠。
2.检测Npas4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大鼠不同部位脑组织中Npas4的表达情况。
3.研究Npas4的表达与癫痫发生的关系:通过比较正常大鼠和癫痫模型大鼠中Npas4的表达,分析Npas4在癫痫发生中的机制。
4.探究Npas4与神经元的联系:通过细胞培养等方法,探究Npas4与神经元的关系,揭示Npas4对神经元发育和变性的影响。
研究方法:1.建立动物模型:在大鼠体内通过电刺激等方式建立癫痫模型。
2.采集脑组织样本:在不同时间点采集癫痫模型大鼠的脑组织。
3.免疫组化: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Npas4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4.细胞培养:通过神经元培养,探究Npas4对神经元发育和变性的影响。
预期结果与意义:1.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到癫痫模型大鼠不同部位脑组织中Npas4的表达情况。
2.分析Npas4参与癫痫发生的机制,并探索Npas4与神经元的联系。
3.为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Npas4、癫痫、转录因子、神经元、细胞培养。
颞叶癫痫大鼠模型海马和脑皮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颞叶癫痫大鼠模型海马和脑皮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颞叶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癫痫类型,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分子水平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
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探索颞叶癫痫
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更深入的基础研究支持。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颞叶癫
痫大鼠模型海马和脑皮质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及其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
采用电极植入法或化学药品法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
第二步:分离海马和脑皮质组织
术后将大鼠进行解剖并取出海马和脑皮质组织。
第三步:蛋白质提取和分离
采用SDS-PAGE电泳法将提取的蛋白质样品分离。
第四步:二维凝胶电泳
采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确定不同表达水平的蛋白质。
第五步:质谱分析和鉴定
采用质谱分析及蛋白质鉴定技术,确定不同表达水平蛋白质的种类
和数量,分析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及相互作用。
三、研究意义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将深入探查颞叶癫痫大鼠模型海马和脑皮质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揭示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
同时,本研究可为颞叶癫痫的诊断、治疗及药物设计提供启示,对临床治疗颞叶癫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癫痫头疼呕吐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患者出现发作性、短暂性的脑功能障碍。
头疼和呕吐是癫痫发作的常见伴随症状。
为了探讨癫痫头疼呕吐的发生机制,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模型模拟癫痫发作,观察并分析头疼和呕吐的发生情况。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大鼠3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
2. 实验药物:苯巴比妥钠(PB)作为癫痫发作诱导药物,剂量为30mg/kg体重。
3. 实验仪器:脑电图(EEG)记录仪、电子体重秤、体温计、录音笔等。
4. 实验方法:(1)适应性饲养:将大鼠饲养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适应性饲养3天。
(2)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
(3)建模:在建模前1天,对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进行脑电图(EEG)检测,确定正常脑电波。
(4)建模:在建模当天,对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5)观察指标:在建模后1小时内,观察并记录大鼠的头疼、呕吐症状,同时记录脑电图(EEG)波形。
(6)干预:在建模后2小时,对干预组大鼠进行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处理。
(7)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大鼠头疼、呕吐症状的发生率和脑电图(EEG)波形变化。
三、实验结果1. 头疼、呕吐症状观察:模型组大鼠在建模后1小时内,头疼和呕吐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干预组(P<0.05)。
2. 脑电图(EEG)波形变化:模型组大鼠在建模后1小时内,脑电图(EEG)波形出现异常,表现为高幅慢波和尖波,与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干预效果:在建模后2小时,给予干预组大鼠抗癫痫药物治疗,头疼和呕吐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发病机制
1.离子通道学说 各种病因→基因表达异常→神经递质异常→引起离 子通道结构和功能异常→离子异常跨膜运动→神经元 异常放电→神经元间的扩布→引起癫痫发作
(1)沉默突触的激活 (2)突触囊泡的快速回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发病机制
2.异常网络学说 突触的可塑性:随着癫痫的反复发作,初期可逆性的
抑制神经元增益或抑制→异常电流增大或降低 异常电流增大至一定程度→脑电图上的痫性放
电 电流增加到足以冲破脑的抑制功能,或脑内对
其抑制作用减弱时→临床上的癫痫发作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发病机制
现有研究资料支持脑电图上的痫性放电是以兴 奋性谷氨酸为代表的脑内兴奋功能增强的结果, 临床上的癫痫发作除兴奋功能增强外,还有Γ氨基丁酸(GABA)为代表的脑内抑制功能绝 对或相对减弱有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Lithium-Pilocarpine模型:
Lithium-Pilocarpine模型发生发展过程 与人类颞叶癫痫高度相似,具有相同的 病理学基础,近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研究 颞叶癫痫的理想模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匹罗卡品致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的机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Lithium-Pilocarpine模型优点
1.有效致痫剂量与致死剂量之间跨度大,安全 性好
2.致痫过程清晰,伴随出现的生物行为改变具 有特异性
3.自发性痫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边缘叶神经 病理损害轻而齿状回外层颗粒细胞轴突发芽现 象明显
4.致痫鼠生存率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概述
癫痫的概念、发病机制 癫痫持续状态 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制备原理 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制作方法 不同的癫痫模型制备方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癫痫(epilepsy)
是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脑部 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有自限性的 异常放电导致,以反复发作性、短暂性、 通常为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丧失 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可表现为运动、 感觉、意识、行为和自主神经等不同程 度的障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发病机制
4.不同类型癫痫发作的可能机制: 异常放电被局限在某一脑区,临床上就表现为局灶性
发作 痫性放电波及双侧脑部则出现全面性癫痫 异常放电传到丘脑神经元被抑制,则出现失神发作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癫痫的动物模型
较理想的癫痫模型:应具有和人类癫痫相似的发 生、发展过程。
模型制作方法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SD大鼠,在室温、自然光环 境下给予充足的食物和水,自然夜昼循环。
实验药品:氯化锂、匹罗卡品、丁溴东莨菪碱 实验方案:取健康成年SD大鼠,给予氯化锂
(127mg/kg)腹腔注射,24小时后,腹腔注射M胆 碱受体阻滞剂丁溴东莨菪碱(1mg/kg),30min后 腹腔注射1%的匹罗卡品(30mg/kg);观察大鼠 的行为表现。
特征:(1)具有诸如神经细胞丢失、胶质细胞 增生、轴突丝状芽生和突触重建等人类癫痫相 似的病理学基础; (2)在初始刺激与自发性癫痫发作之间 有较为固定的潜伏期(数天至数周); (3)模型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大脑神经元 兴奋性持续增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模型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 SE) 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 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或神经功 能未恢复至通常水平。任何类型癫痫均 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但通常是指全面 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氯化锂的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肌醇单磷酸酶来阻断磷酸-磷脂酰肌醇循 环中IP3酶解成肌醇,导致循环降解产物第二信使 IP3和DG可利用度降低及脑内肌醇水平的降低, 这与匹罗卡品的作用相协同,可减少匹罗卡品的 用量,降低致痫动物的死亡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模型制作方法
观察大鼠发作情况,根据Racine分级标准,若 无发作或发作未达到Ⅳ级, 则每隔30min腹腔 注射PILO 10mg/(kg·次) ,直至出现癫痫持续 状态为止。
达到Ⅳ—Ⅴ级发作,持续30min以上可认为是 癫持续状态, Ⅳ级以上发作并存活者可作为成 功的癫痫持续状态模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其他常见的癫痫发作类型的动物模型
1.青霉素模型 2.海人酸模型 3.戊四氮模型 4.电刺激点燃模型 5.马桑内酯点燃模型 6.γ-GHB模型 7.金属诱导模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目前尚未清楚。主要是通过激动乙酰胆碱受体来实现, 匹罗卡品注射后,激发了脑内乙酰胆碱能受体,对脑 胆碱能M受体的刺激可引起持续性的全身强直-阵挛发 作。脑胆碱能M受体同G蛋白耦联,G蛋白将受体的刺 激信号传递给磷脂酶C,磷脂酶C水解膜磷脂4,5二磷酸 -磷脂酰肌醇,使其分解为两种第二信使三磷酸肌醇 (IP3)和二脂酰甘油(DG),这两种物质可刺激神 经元。亦有研究提示,匹罗卡品亦激活了NMDA受体、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导致了脑内兴奋性系统激活,出 现癫痫发作。
突触异常连接逐渐成为固定的新连接——苔藓纤维 “芽生” 突触功能异常:生长锥-整合素系统功能异常(肌动蛋 白、磷酸化TAU蛋白环路传导并放大疾病信号,改变 痫性放电传播方向,避开了内源性抗癫痫系统对其的 抑制作用,导致癫痫反复发作)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发病机制
3.脑电图上痫性放电与临床发作 异常神经元放电进入局部神经网络→受兴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