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脾脏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学-3脾脏 PPT课件(共9张PPT)

超声医学
脾脏疾病的诊断
第1页,共9页。
超声医学
脾
脏
第一节 解剖概要
正常脾脏长10-12cm,厚3~4cm,在 肋缘
脾
脏
第二节 正常脾脏声像图和正常值
一、正常脾脏声像图:
1.外形及轮廓:
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面略呈 半月形,上部较下 部靠近中线,彩色多普勒能显示脾动、静脉的血流及 其流速。
2、脾脏中度肿大 声像图上脾脏失去正常形态,各径线测值明显增加,增大比例可不一致,助缘下在仰卧位平吸气或呼气时均可探及脾
海绵样变。 脏,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超过3cm,直至平脐。
第三节 正常脾脏声像图
第8页,共9页。
第9页,共9页。
脾肿大的声像图特点为:①左肋缘下探及肿大的脾脏实 质性图像,随呼吸而上下移动;②有明确的边缘,其内侧 可显示一个或两个脾切迹;③可操及有血管出人的脾门; ④在前腹壁检查较易显示脾脏声像图。
第6页,共9页。
二、脾肿大程度的确定
l 、脾脏轻度肿大 在超声探测时,脾脏形态
一般正常,各径线长度可稍有增加,在仰卧位平吸气时,肋 缘下刚可探及脾脏,深吸气时,脾下缘约在肋缘下2—3cm。
2 . 脾实质回声:
正常脾实质呈低回声区,分布均匀,强度一般稍低 于正常肝组织,脾内小血管常不易显示(图31-3-1)。
脾脏超声规范标准最新

脾脏超声规范标准最新脾脏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监测脾脏疾病。
以下是脾脏超声检查的最新规范标准:引言脾脏超声检查是评估脾脏大小、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的重要手段。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脾脏超声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不断提高。
检查前准备1. 患者应空腹至少4小时,以减少胃肠道气体对超声图像的干扰。
2. 患者应穿着宽松的衣物,方便检查。
3. 检查前应告知患者检查流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检查方法1. 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微屈,放松腹部肌肉。
2. 使用高频探头,从左上腹开始,沿肋下、肋间、剑突下等不同切面进行扫查。
3. 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
脾脏大小测量1. 脾脏长度:从脾门到脾尖的最大长度。
2. 脾脏厚度:在脾门水平测量脾脏的最大前后径。
3. 脾脏宽度:在脾门水平测量脾脏的最大左右径。
脾脏形态评估1. 观察脾脏是否规则,有无局部突出或凹陷。
2. 评估脾脏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或囊肿。
脾脏内部结构1. 观察脾脏内部回声是否均匀,有无异常回声区。
2. 评估脾脏内部是否有钙化、囊肿、肿瘤等病变。
血流评估1. 使用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技术评估脾脏的血流情况。
2. 观察脾静脉和脾动脉的血流速度和方向。
异常情况处理1. 发现异常情况时,应详细记录并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
2. 必要时,应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
检查后注意事项1. 检查结束后,患者可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
2. 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结论脾脏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脾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遵循上述规范标准,可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1. 张某某,李某某. 超声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X年.2. 王某某.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X,3X(2): 123-127.请注意,以上内容为示例,实际的规范标准可能会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所更新。
脾脏超声测量标准

脾脏超声测量标准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位于人体左上腹部,是一个负责调
节免疫功能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而脾脏超声测量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脾脏超声测量的标准及其临床应用。
首先,脾脏正常大小的测量标准是通过B超或彩超仪器测量比较准确的方法之一。
脾脏的大小受到年龄、性别以及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成人脾脏的长、宽、厚度一般为10-12cm、7-8cm、3-4cm左右。
在测量时应注意患者体位的影响,一般采用左侧卧位,使脾脏得以自然下垂,减少计算误差。
其次,脾脏的形态特征也是评估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脾脏呈椭圆形或椭球形,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没有明显异常结节或囊肿。
在检查时应注意观察脾脏的形态特征,及时发现和诊断异常情况。
另外,脾脏的内部结构也是评估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脾脏的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包括纹理、脾静脉及脾动脉等。
在超声检查中,应重点观察脾实质的密度均匀性、血液供应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此外,脾脏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脾脏的功能状态。
通过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脾脏的功能状态。
例如,脾脏增大可能与贫血、感染、免疫性疾病等相关,脾脏缩小可能与肝硬化等疾病相关。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脾脏超声测量标准对于评估脾脏病变及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掌握脾脏超声测量的标准及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希望本文内容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w3三脾脏、脾脏超声诊断

如风湿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可能导致脾脏 炎症或免疫反应异常。
肿瘤
脾脏肿瘤较少见,但也 有良性和恶性之分,需 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脾脏的疾病类型
感染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
如病毒性肝炎、败血症 等,可能导致脾脏肿大
或功能异常。
如贫血、白血病等,可 能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
如风湿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可能导致脾脏 炎症或免疫反应异常。
02
通过观察脾脏的超声表现和血流信号,有助于鉴别诊断脾脏良
恶性肿瘤。
监测治疗效果
03
通过定期超声检查,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病情进展和预后。
03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03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脾脏肿大的超声诊断
01
02
03
脾脏肿大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脾脏的 大小、形态和位置,判断 是否存在脾脏肿大。
鉴别诊断
肿瘤
脾脏肿瘤较少见,但也 有良性和恶性之分,需 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02
w3三脾脏的超声诊断
02
w3三脾脏的超声诊断
w3三脾脏的超声表现
01
02
03
04
形态饱满
脾脏形态饱满,轮廓清晰,体 积略增大。
实质回声均匀
脾脏实质回声均匀,无异常回 声。
血管血流正常
脾脏内血管血流正常,血流信 号丰富。
包膜光滑
血流信号。
脾脏梗死
脾脏梗死的超声表现为脾脏局部回 声增强,形态不规则,可伴有腹腔 积液。
脾脏肿大
脾脏肿大的超声表现为脾脏体积增 大,形态饱满,实质回声均匀或欠 均匀,血流信号丰富或稀疏。
w3三脾脏的超声诊断价值
脾脏超声诊断标准

脾脏超声诊断标准
脾脏超声诊断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脾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脾脏超声诊断标准:
1. 脾脏大小:正常脾脏的长径约为10-12 厘米,宽径约为6-8 厘米。
脾脏的大小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生理状况而有所不同。
2. 脾脏形态:正常脾脏的形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边缘光滑,无明显的结节或肿块。
3. 脾脏实质回声:正常脾脏实质的回声均匀,强度中等,类似于肝脏的回声。
4. 脾脏血管:脾脏内的血管通常可以在超声图像上显示出来,包括脾动脉和脾静脉。
这些血管应该是通畅的,没有血栓形成或狭窄的迹象。
5. 脾脏病变:超声可以用于检测脾脏内的病变,如脾脏肿瘤、脾脏囊肿、脾脏梗死等。
这些病变通常表现为异常的回声区或肿块。
6. 脾脏周围结构:超声还可以评估脾脏周围的结构,如胰腺、胃、结肠等,以检查是否存在与脾脏相关的病变或异常。
脾脏的超声诊断

精选版课件ppt
36
脾梗死
• 脾梗死为各种原因引起脾动脉或其分支栓塞
所致的脾组织局部缺血坏死。当较大血管阻塞 而引起梗死时,病灶多呈楔形,基底位于边缘 部。梗死早期病理表现为出血,以后梗死边缘 充血水肿,内部组织液化坏死,继之肉芽组织 形成并向坏死灶内延伸,最终纤维化,形成瘢 痕。如梗死灶中有细菌,则迅速化脓,形成脾 脓肿。
精选版课件ppt
37
脾梗死
• 声像图特点为:
• (1)牌实质内楔形或不规则形均质低回声区, 周边因组织充血水肿而形成回声更低的晕环。 可单发或多发。
• (2)楔形尖端指向脾门。
• (3)随病程延长,病变区回声增强,不均匀。 组织缺血坏死时中心可出现液性暗区;陈旧性 病变有纤维化、钙化时可出现强回声区及声影。 因纤维和瘢痕形成,病变体积趋于缩小。
精选版课件ppt
22
• 脾脏肿瘤常见类型如下: • 1.脾错构瘤 • 2.脾血管瘤 • 3.脾恶性淋巴瘤 • 4.脾转移癌 • 5.脾血管肉瘤等等
精选版课件ppt
23
脾错构瘤
• 声像图表现如下:
• (1)脾错构瘤超声图像特征:呈实质性团状 回声,边界清晰,其内回声与正常脾组织回声 相近似或略增强和略欠均匀,当肿瘤内纤维结 构较多时,回声增强,杂乱不均。彩色多普勒 超声表现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 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脾错构瘤是脾脏实性 占位中唯一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
精选版课件ppt
45
副脾
精选版课件ppt
46
脾脏先天性异常
(2)多脾综合征:罕见。常合并先天性心 脏病。声像图表现为两个或多个脾脏回 声,可融合在一起。
(3)无脾综合征:罕见。是一组以先天性 脾脏缺如为特征的伴有复杂心血管畸形 及胸膜位置和结构异常的病症。男性多 发。 声像图表现为:脾区及其他部位扫 查均无脾脏回声
脾脏超声检查技术

脾脏超声检查技术摘要】超声波检查(US检查)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观察。
一般称为US 的超声波检查,是用弱超声波照射到身体上,将组织的反射波(echo)进行图像化处理。
所谓US是根据英语超声波(ultrasonic)这个词的拼写而来的。
【关键词】超声检查脾脏检查技术[检查前准备]以空腹检查为佳。
不宜在饱餐后进行检查,以免脾脏过多地向后上方移位,上极被肺下缘遮盖而难以显示。
脾肿大和脾区肿块难以鉴别时,可空腹饮水500ml后再查。
小儿可在喂乳后检查。
[检查体位]1.右侧卧位或右侧45°卧位检查脾脏时常采用此卧位作肋间扫查,因此时脾脏较接近控头,通过肌肉较少,声衰减较小,且可减少肋骨声影及左下肺内空气的干扰,脾脏图像清晰,利于测量及观察脾内结构。
如肋间隙较狭时,可让患者将左臂伸到头上,或将毛巾卷放在右胸廓下,使肋间隙增宽。
此外,脾脏易受重力作用影响而向下方移位,尤其是脾脏较小或萎缩者,移位后的脾脏常被肋骨、肋弓或胃内气体遮挡,难以显示清晰。
2.仰卧位检查时脾脏不会因体位变动而显著移位,即使脾脏较小或萎缩者亦可显示。
但易受肋骨声影干扰而影响观察。
3.俯卧位此体位很少使用。
因为左右肋膈角处肺组织的遮盖,只有很少部分的脾脏能被显示,图像质量也较差,所以仅在需要鉴别诊断时才采用。
[检查方法]1.标准断面检查方法(1)冠状断面扫查仰卧位,将控头置于左侧腋中线与腑后线之间,使声束朝向脊柱,以显示脾肾图形及其与脊柱关系。
并测量最大长径。
(2)前倾冠状断面扫查由上述冠状断面,将控头声束平面向前腹壁慢转动,直至显示脾门和脾门血管断面时冻结。
测量脾传统长径和厚径。
同时动态观察脾脏与邻近器官如肾、胃和膈的关系,并注意有无胸腔积液、腹水和膈下积液。
(3)左肋间斜断面扫查右侧卧位,控头置于第8~10肋间,适当调整扫查角度,可以获得接近于长轴的脾脏斜断面,是观察其形态和内部结构的最常用断面。
由于此断面声束与脾门血管接近平行,所以也是对脾血管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的理想断面。
超声脾大诊断标准

超声脾大诊断标准介绍
---------------------------------------------------------------------- 超声脾大是指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脾脏的大小超过正常范围,以下是一般用于评估超声脾大的一些诊断标准和指标:
1、脾脏大小:通常根据超声图像上脾脏的最长径或横径来测量脾脏的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脾脏大小约为10-12厘米。
2、脾脏体积指数(Spleen Volume Index,SVI):SVI 是根据超声测量得到的脾脏长度、宽度和厚度计算得出的一个指数。
正常成年人的SVI 一般在200-400 cm³/m²之间。
3、脾脏形态:除了大小,超声还可以评估脾脏的形态,包括是否有结节、囊肿、增生等异常变化。
4、血流情况:超声还可以检查脾脏的血流情况,包括脾动脉和脾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形态,以评估脾脏的灌注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脾大的诊断必须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病史背景。
超声脾大通常是由一些疾病或情况引起的,如感染、肿瘤、肝脾疾病等。
因此,在进行超声脾大评估时,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并最终确定具体的诊断。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脾脏健康的问题,请咨询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掌握肋间斜切及侧腰部冠状切面 的脾脏超声表现。 2.掌握脾肿大程度的确定依据。
第一节
正常脾超声基础
一、脾的解剖概要 (一)脾的构造 脾的形态呈长椭圆形,多似橘瓣样或蚕豆样。 分为膈面和脏面,脏面中央凹陷处为脾门,有脾静 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是重要的超声探测标志。
(二)脾的位置毗邻关系 脾位于腹膜腔内左季肋部后外侧,处于第9~11肋 腋前线与腋后线之间,其长轴与第10肋骨一致。正 常范围:长度、宽度、厚度。
饮水300-500ml后再查,小儿可在哺乳后进行 。
(二)探测体位和途径
1、右侧卧位是方便、常规采用的一种体位。
2、仰卧位显示脾与肾、胃、膈的关系等。
3、俯卧位 不常采用。此体位常用于脾较小、肺 气肿或右侧卧位、仰卧位探测不清的患者。
(三)扫查方法
1.左肋间斜断面扫查
2.前倾冠状切面扫查
3.左上腹部横断面扫查
(二)多囊脾
此病为先天性多囊性疾病在 脾脏的表现。
声像图表现:
脾明显增大而失去正常形态 ,肋缘下探及大部份脾。脾 实质内布满了大小不一、紧 密相连的无回声区,边缘尚 光滑整齐。也可因挤压而变 形,囊肿之间已无正常脾实 质回声,均表现为因囊肿而 引起的回声增强。常探及多 囊肝、多囊肾图像。
三、正常脾声像
图表现和超声测 值
(一)正常脾声像图 1. 外形及轮廓 正 常脾的肋间斜切面略 呈半月形,膈面整齐 而光滑,部分被肺气 遮挡;脏面略凹陷, 有特征性的脾门切迹 和脾血管断面。 2.脾实质回声 正常脾实质回声呈分 布均匀的点状中低回 声,强度一般稍低于 肝组织实质回声。
(二)脾超声测量
脾面前方与胃底及胃体相邻,其后方与左肾及左 肾上腺相贴,其下方与结肠脾曲相接,脾门与胰 尾相邻。
脾动脉4~5cm起自腹腔
动脉,沿胰腺上缘走行至
脾门附近处分成数支进入 脾;脾静脉5-8cm,伴行
于脾动脉下后方,紧贴胰
腺的后方走行,由脾门处 的3~6个较大的静脉分支 汇合而成。
二、脾的探测方法和途径
(二)探测要点
多种疾病均可至脾肿大 (1)感染性疾病 (2)寄生虫性疾病 (3)瘀血性疾病 (4)血液病 (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三)鉴别诊断
超声探测发现脾肿大者,还须要和左上腹 部的其他肿物鉴别 1. 左叶肝脏的巨大肿瘤 2. 腹膜后的巨大肿瘤 3. 左肾肿物 4. 游走脾和脾下垂
(二)注意事项 1.扫查脾必须全面,以免漏诊。 2.必须熟悉脾的正常生理变异。 3.超声检测脾时,应尽量利用脾静脉作 为超声解剖标志,以便标准化。 4.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动态观测,定期 随访。
第二节 脾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脾弥漫性肿大
脾肿大的病因很多,常为周身形疾病所致:常 见的有:1、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传性肝炎,疟疾。3、门静脉高压,血 栓和脾静脉阻塞综合症。4、血液病,5、代谢 性疾病 6、结缔组织病及脾的占位性病变等。
3.鉴别诊断
(1)脾包膜下血肿 (2)脾脓肿 (3)脾肉瘤 (4)多囊脾 (5)胰腺假性囊肿、肾积水及腹膜后囊肿 其他影像学:
CT可清楚显示囊肿病变、形态、大小及与脾实质 和邻近结构的关系。真性脾囊肿呈圆形、均匀一 致的低密度区,边缘光滑清晰。增强扫描时病灶 无改变,对诊断有帮助。
放射核素扫描缺乏特异性。
临床表现引起脾肿大疾病的相应症状,脾肿大 本身可无明显症状,部分病人扪及左上腹部肿 块。
条件:
1、成年男女脾厚超过4.5cm,同时脾下缘 超过肋缘线。 2、脾长径超过8cm或最大径超过12cm。
(一)脾肿大的声像图表现
1.轻度脾肿大 脾形态无明显改变,仅表现为脾超声径 线测值稍有增大,深吸气时,脾下缘约在左肋缘下2 ~3cm。 2.中度脾肿大 脾失去正常形态,脾超声各径线测值明 显增大,在深吸气时,脾下缘在左肋缘下超过3cm, 直至平脐。脾静脉稍增宽。 3.脾重度肿大 脾明显失去正常形态,脾实质回声增 粗。脾超声各径线测值进一步增大,甚而难以准确 测量;两极较圆钝,脾门切迹消失,脾周围脏器可 被推挤而向四周移位,脾下缘超过脐水平,甚至可 达盆腔。脾静脉内径明显增宽。
(一)探测仪器 脾的探测选用高分辨力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5.0MHz,仪器增益条件与肝超声探测 相同。
(二)检查前患者的准备
探测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不宜在饱餐后进行 ,空腹探测图像更清晰,以免脾过多的向后方 移动。为清楚显示脾门区、胰尾、左肾附近肿
物或进行左上腹部鉴别诊断,可在空腹情况下
二、脾液性病变
(一)脾囊肿
1.临床表现 单纯性脾 囊肿多无自觉症状 2.声像图表现 (1)单纯性脾囊肿:脾 一般无明显增大, 外形无改变,表面 光滑,有时仅见局 部隆起;脾实质内 见圆形或椭圆形无 回声区,其内偶见 分膈,囊壁光滑清 晰,后壁和后方实 质回声增强。
(2)脾表皮样 囊肿:囊肿一 般较大,常导 致脾体积增大 及形态改变; 囊肿形态近圆 形,边界清晰 ,囊壁较光滑 ,囊内常为无 回声或浮动的 细点状低回声 点;后壁和后 方实质回声增 强
1.脾长径测量
通过左侧肋间扫查显示脾最大长轴断面图像, 测量脾上极最高点到下极最低点的间距,即为 脾长径。正常值范围为8~12cm。
2.脾厚径测量
通过左侧肋间斜断面清晰显示脾长轴切面的脾门 及脾静脉,测量脾门到脾膈面的间距即为脾厚径 。正常值范围为3~4cm。
四、脾超声探测要点
(一)探测内容 1.首先观察脾数目,位置和形态。 2.观察脾大小,边缘及内部回声。 3.观察脾内有无占位性病变。 4.应仔细观察脾血管及其周围分支的变化。 5.观察周围脏器有无病变,及与脾脏的关系 。
(3)脾假性囊肿:囊肿可位于脾实质内或包膜
下,其内壁多不光滑,囊腔内可有分膈、低回 声和分层沉淀现象。 (4)脾包虫囊肿:患者脾肿大,脾内为圆形或 椭圆形无回声区,囊壁较厚,清晰光滑。囊壁 可见“双边”结构,厚约1mm,有特异性的诊 断价值。与肝包虫并一样,可出现:单囊型, 多囊型,囊沙型,母子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