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与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诗经》的研究内容摘要《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体为主的句式,重章迭句复沓的章法,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特色,筑成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诗经》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而深远。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诗经》研究出路何在,已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字:诗经思想研究语言特色第一部分前言谈一谈“风骚”“风”是《诗经》的精华,“骚”是《楚辞》最高成就的体现,“风骚”并称,既显示了我国先秦文学在思想精神、艺术表现上的最高成就,又标志着一种不同凡响的风神、情韵与才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先河,两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巍然耸立的两座高峰。
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上古劳动诗歌→《诗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文学→北朝民歌→盛唐杜甫→宋金王禹偁、元好问→元明清戏剧与小说:关汉卿、曹雪芹浪漫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上古神话→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汉代贾谊、曹植、阮籍→两晋左思、鲍照→南北朝《木兰诗》《神弦曲》→唐代李白、李贺、杜牧→宋代苏东波、辛弃疾→元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
《诗经》的流传过程▪1、先秦时期——研究的萌芽期。
▪2、汉学时期——经学的形成与极盛时期▪3、宋学时期——研究的变革时期。
▪4、清代——研究的振兴鼎盛期。
▪5、“五四”以来时期——研究的新时期。
我们的研究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诗经》的情感内容,二是浅析《诗经》爱情诗的价值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三是古典诗歌中的现代因素——《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第二部分《诗经》的情感内容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们发现,《诗经》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
周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而徭役破坏了安定的生活,迫使很多人远离家乡。
郑玄《诗经》学研究

郑玄《诗经》学研究诗经的先秦时期春秋时三百篇最初流传、应用和编订孔子创始儒家诗教。
他的诗教理论以及后来战国时孟子提出的方法论、苟子创立的儒家文学(学术文化)观奠定了后世《诗经》研究的理论基础。
诗经的汉学时期汉初《诗》成为经。
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反映汉学内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
以毛诗为本兼采三家的郑玄的《毛诗传笺》实现今文、古文合流是《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毛诗虽然晚出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现代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传本。
不过这四个学术中心区域在汉初的《诗》学传授绝不只限于齐、韩、鲁、毛四家《诗》的四位始祖。
《汉书儒林传》说:汉兴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辕固生燕则韩太傅。
这只是说申、辕、韩数人是在鲁、齐、燕等涌现出的大师级人物而已。
其《诗》学也只是形成了区域性特点并没有明确的派系之分。
只有在政治力量介入之后才使《诗》学的传播由无序进入有序状态。
而《诗》学传播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就是《诗》学博士的设立。
魏晋南北朝时汉学内部发展为郑学王学之争、南学北学之争。
北学基本继承汉代章句之学南学则承袭魏晋以来以玄解儒的学风。
各有所师、各有所本的状况不但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理论上的歧异而且也使国家在科举考试中缺乏统一的标准。
唐初经学依然沿续着南北朝以来的师承关系师说多门的情形显然与唐初统一思想的要求不相适应统一南北经义和学风成为政治上、思想上统一的当务之急。
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完成了汉学各派的统一成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
诗经的宋学时期宋人为解决后期封建社会的矛盾而改造儒学兴起自由研究、注重实证的思辨学风对汉学《诗经》之学提出批评和诠争压倒了汉学。
朱熹的《诗集传》是宋学《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它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宋人训诂、考据的研究成果又初步地注意到诗经》的文学特点是《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110-全国-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1110-全国-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第一个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是()(1分)A:苏轼B:梁萧统C:刘勰D:钟荣2、王国维认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间是()(1分)A:五代B:北宋C:南宋D:元代3、朱熹研究《诗经》的专著是()(1分)A:《毛诗正义》B:《诗经通论》C:《诗集传》D:《诗经小学》4、清代,《西厢记》版本中影响最大的是()(1分)A:徐文长本B:金圣叹本C:毛河西本D:凌蒙初本5、今见《庄子》定本33篇,其中“内篇”共()(1分)A:12篇B:15 篇C:11篇D:7篇6、《鲁斋郎》属于()(1分)A:公案剧B:爱情剧C:道化剧D:历史剧7、最早怀疑郭象所注《庄子》中保留有他人掺入之作的人是()(1分) A:林希逸B:陈景元C:苏轼D:王安石8、与关汉卿为“莫逆交”的作家是()(1分)A:纪君详B:杨显之C:梁进之D:王实甫9、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人是()(1分)A:胡适B:茅盾C:钱玄同D:鲁迅10、提出“东坡之词矿,稼轩之词豪”观点的人是()(1分)A:胡适B:梁启超C:王国维D:钱玄同11、辛弃疾对前宋王朝的和议倾向,献给宋孝宗的陈述自己观点的论文是()(1分) A:《思治论》B:《九议》C:《美芹十论》D:《进策》12、苏轼最为擅长的诗体是()(1分)A:七律B:五律C:七古D:七绝13、最早对苏轼生平给予系统论述的人是()(1分)A:张先B:陆游C:苏辙D:黄庭坚14、千家注杜的局面出现在()(1分)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15、《<史记>三家注》不包括()(1分)A:《<史记>集解》B:《<史记>评林》C:《<史记>索隐》D:《<史记>正义》16、李白诗文集中,清代最完备的注本是()(1分)A:《李诗通》B:《李翰林集》C:《李太白文集》D:《李白集校注》17、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第一个全面而深刻论述陶渊明的人是()(1分)A:王国维B:梁启超C:陈寅恪D:朱自清18、裴斐研究李白的专著是()(1分)A:《李白十论》B:《李杜论略》C:《李白个性论》D:《李白研究》19、杜甫的《北征》作于()(1分)A:漂泊西南时期B:读书与壮游时期C:陷贼与为官时期D:困食长安时期20、关于《诗经》风,雅,颂三类的分类依据,较为接近事实的说法是()(1分) A:思想意义B:作者C:地域D:音乐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符合两宋《诗经》研究的选项是()(2分)A:第二个高潮B:存序派与废序派之争C:《毛诗正义》问世D:蔡卞著《毛诗名物解》E:陈奂著《毛诗笺》22、李白创作的诗歌作品有()(2分)A:《悲陈陶》B:《蜀道难》C:《长相思》D:《远别离》E:《将进酒》23、苏轼本人编辑或参与编辑的文集的有()(2分)A:《南行集》B:《和陶诗》C:《东坡集》D:《东被诗文案》E:《苏轼文集》24、下列属于关汉卿《窦娥冤》中的人物是()(2分)A:梼杌B:张驴儿C:欢郎D:谭记儿E:蔡婆婆25、下列属于旧“红学”索隐派的学者是()(2分)A:王梦阮B:脂观斋C:沈瓶庵D:蔡元培E:邓狂言三、填空题(共10题,共10分)26、辛弃疾的词达到了词体艺术的高峰,形成了备受称道的________体。
《诗经》的文学价值研究

《诗经》的文学价值研究1.历史与民俗价值;2.礼乐文化及其它价值。
《诗经》,就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为只有标题,没内容,称作笙诗六篇,充分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1.历史与民俗价值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充分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至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甚广,几乎包含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描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述。
例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就是颂扬祖先的颂歌,属于祭祖诗,记录了周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至周攻灭商建国的历史,颂扬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光辉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就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氏族的产生、发展及燕武成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述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小战争等关键历史条件,充分反映了周氏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遗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虽然这些史料中参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著可以置信的史实。
《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
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
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叙述祭拜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轻易记载宗庙祭拜的颂歌,为后世遗留下了有关祭拜方面的民俗材料。
例如《邶风·简兮》中写道“万舞”,以及冲“万舞”歌妓的动作、舞态,说人们这种相似巫舞而尽其宗庙祭拜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内容状况。
《诗经》的文学价值研究

《诗经》的文学价值研究
《诗经》作为国家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
本文将从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以及文化传承几个方面,探讨《诗经》的文学价值。
首先,《诗经》在文学艺术上具有独特之处,采用书写方式精美绝伦。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代表,其诗歌内容非常丰富,表现了古代人们自然状态下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景象,深深把握了自然的审美感受,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其次,《诗经》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够记录和传承着中国古代的历史社会,以及早期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格局,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
此外,《诗经》也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价值,它能够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观念,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得到弘扬与普及,它也是激发人类思想的源泉之一。
最后,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学作品都消失了,而《诗经》却以其特有的文学价值存留至今,给当代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和文化认知。
综上所述,《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而且其文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也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精神意义。
未来,学者应继续深入研究《诗经》,以促进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诗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诗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其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
在国内,对《诗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涵盖了文献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国外,随着汉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诗经》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在国内,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考证、文学审美、文化内涵等方面。
在文献考证方面,学者们通过对《诗经》的文本比勘、版本考证等,对《诗经》的成书过程、流传情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文学审美方面,学者们通过对《诗经》的诗歌艺术、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文化内涵方面,学者们通过对《诗经》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诗经》在文化史上的价值。
在国外,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学领域。
国外学者通过对《诗经》的译介、注释、比较研究等方式,对《诗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其中,对《诗经》的译介和注释是国外学者研究《诗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诗经》的翻译和注释,国外学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经》的文本内容和语言特点,进一步探究《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对《诗经》的研究也逐渐呈现出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
国内外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诗经》的跨文化传播和影响,进一步揭示了《诗经》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未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对《诗经》的研究将更加广泛和深入,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积极从事诗经学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古代中国文学史上古而又重要的《诗经》作出了贡献。
本文以国内近三年的诗经学研究为主要内容,旨在总结国内学者们在近三年来在诗经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首先,近三年来国内学者们对《诗经》论证文体特点、论述文学与音乐关系、诗歌翻译特点以及其他相关文学论述等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
学者们积极探索《诗经》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将《诗经》的宗教内涵与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探究其文本所折射的时代文明文脉,勾勒出《诗经》的时代意义和文学文化特征,从而得出相关论证文体特点的认知结论。
其次,学者们还探究了《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比如《诗经》中诗歌结构和歌舞文学结构的相互关联,以及《诗经》中诗歌诗句结构与音乐结构的一致性,深入探究了《诗经》中诗歌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联性,并根据相关资料提出了相应的论点。
此外,学者们还探讨了《诗经》诗歌的翻译特点,比如在翻译时应用诗歌中的宗教负荷、文学修辞特点、诗歌文学及其情景等相关内容,并将翻译后的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阅读与理解《诗经》的能力。
最后,学者们还研究了《诗经》中的文学与宗教关系,探究了《诗经》文学的宗教内涵,特别是其表现形式,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传统俗语等,深入分析了宗教背景下《诗经》文学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的成果较为丰硕,学者们对《诗经》的文体特点、与音乐的关系、诗歌翻译特点以及文学与宗教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所新的突破,成果颇为丰硕,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古代中国文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郑振铎的《诗经》学研究

入《 古史 辨 》 三册 中。在 郑振 铎 的后期 , 发表 过一 些有 关《 经 》 第 也 诗 的
元 明以 来, 朱熹 的 势 力极 大, 诗 集传 》 为取 士 的标 准 。一切说 《 用 诗的人便 都弃 了《 传 》 服从 朱熹 。到 了清代 , 动 又起 。 阎若 毛 , 反 璩 作《 朱诗说 》毛 奇龄 作《 毛 , 白鹭洲主客 谈诗 》 陈启 源作《 , 毛诗稽 古编 》 陈奂作《 , 毛诗 集疏 》 多非 难 朱熹之 说 , , 要把 《 经》 朱熹 诗 从
术 派
多
对
忆
●
我所 最感 痛苦 的便 是诸 家异说 的纷 纭 , 与传 疏 的 曲解巧说 。 当读 毛郑 的传 笺的《 经 》 , 诗 时 觉得 他 们 的 曲说 附会 , 读愈 茫然 , 》 出来 看 , 诗 翻 解说 虽异 , 其 曲 而
如同其余 的古史辨学者一样 , 郑振铎研究《 诗经》 的前提是把《 诗
经》 当作文 学 书籍 来 看 , 他认 为 :《 经 》 中 国古 代 诗 歌 的 总集 。我 “诗 是
言
们要研 究 汉代 以前 的诗 歌 , 研究 《 经 》 可 。虽 然 在《 经 》 非 诗 不 诗 以外 , 逸诗还 有不 少 , 然而 有 的是后 人伪 作 的 , 白帝 子皇娥 之 歌 ; 的是 断 如 有 章零句 , 非完全 的 , 论语 》 《 并 如《 、 左传 》 引 的诗 句 , 他 完 整 而有 意 所 其
相 似的诗 , 周 南 》 在《 里是 美 , 郑风 》 却 会变 成 是刺 。或 是有 两篇 在《 里
窕 , 贤才 , 思 而无 伤 善 之 心 焉 。《 出 》《 序 》 ”月 ,诗 的解 释 是 : 刺好 色 也 。 “ 在位 不好德 而说 美 色 也 。 《 ” 陈风 ・泽 陂 》 在 《 , 诗序 》 来 是 “ 时 也 。 看 刺 言灵公 君 臣淫于其 国 , 男女相 说 , 思感 伤焉 ” 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
关于《诗经》的诠释,自汉以迄唐中叶,基本上是由《毛诗序》、《毛传》、《郑笺》以及《孔疏》所构建的汉学典范支配着。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以后,受中唐以来经学领域思辨之风的影响,《诗》学研究亦出现了疑古惑经的风气。
学者释《诗》,渐出新意,既突破汉学典范的束缚,同时又对汉学典范有所怀疑、批判和创新,这就逐渐形成了《诗经》的宋学传统。
相对于《诗经》汉学注重于《诗经》词语的训诂,《诗经》宋学则更注重于《诗经》义理的阐发。
总体来看,如果说孔子的诗教是“兴观群怨”、“出使专对”,战国时的诗教是“温柔敦厚”、“断章之取”,汉人的诗教则是据《诗》言政,以“三百篇”为谏书。
至乎宋人,《诗》学乃大大突破了这些形下层面的规范,进而借《诗》以言性情,用《诗》以明义理。
《诗经》岂止区区“言志”、“比兴”之物?诗教又岂是“发情止礼”的教条?《诗经》乃是通乎天地,究于义理,矫乎人心,参于天人的大制作,大法宝。
在宋人看来,《诗经》的价值在于能明心见性、通道达理。
苟有助于明理,什么汉规唐矩都可以抛弃;苟有碍于道学,虽圣经贤传亦不惮怀疑。
基于此意,宋之学者在继承、怀疑、批判和创新《诗经》汉学的基础上,采用以诗说《诗》、以理论《诗》、以史证《诗》、以《序》解《诗》的多元诠释方法,围绕着《诗经》学史中的若干个学术专题如《诗序》、删诗、二南、二雅、正变、六义、淫诗、本末等,重新进行分析、讨论。
他们或完全继承旧说、或继承中又有修订创新、或别立新说,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
然回顾百年来学界关
于宋代《诗经》学的研究,其所涉《诗》学专题多比较重复,大多数论文集中在对《诗序》、淫诗等问题的探讨,至于其它的传统问题以及富有新意的问题则多有阙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利于宋代《诗经》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
故本论文试图立足于宋代现存及所辑录的67种《诗经》学著作和宋人文集中的百余篇单篇论说及序跋之文,以各个《诗》学专题为切入点,采取以史料学为基础,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将有关宋代《诗经》学中的各个专题置身于整个《诗经》学史中,以点见面,以小见大,来具体勾勒宋代《诗经》学研究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希望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研究方法、资料取裁、研究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
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外,正文共分九章。
基本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章,“疑古惑经思潮与宋代的《诗经》学”。
此章首先考察宋代《诗经》学发展的学术背景,然后具体论述此背景下宋代《诗经》学的发展概貌以及诠释方法。
宋代的《诗经》学研究能够出现与汉、唐截然不同的局面并非偶然,它乃是宋代疑古惑经社会思潮的一种反映。
宋世,由于受政治改革、教育改革与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诗经》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股以疑经惑传为特征的经学变古思潮。
学者研究《诗经》不再专守训诂,而是多趋义理。
而且部分学者对《诗经》的看法,更是异于前代。
他们以《诗经》为讽咏性情之作,非如《诗序》所言仅止于美刺而已;诗教之作用,在于反映民情、教化风俗与吟咏性情。
故宋之学者为建立自己的《诗》学体系,论《诗》多出新意。
因此,笔者以为探讨自唐中叶以来《诗》学研究领域的怀疑思辨学风与宋代《诗
经》学的关系至为重要。
因为正是基于这种学风,宋人才对传统的治《诗》方法、汉唐的《诗经》注疏提出怀疑,从而创立新说,推动了宋代《诗经》学的发展。
因此,本章通过对宋代《诗经》学学术背景、文献概述、诠释方法等整体面貌的考察,以期为后面八章的宋代《诗》学专题研究提供比较完备的材料和理论来源。
第二至第九章,是宋代《诗经》学专题问题的探讨,分别为“《诗序》论”、“删诗说”、“二南辨”、“二雅辨”、“正变说”、“六义论”、“淫诗说”、“本末论”。
这实际上包含了宋之学者对《诗经》学史中两个方面问题的探讨。
一为传统问题。
即自《诗经》形成后,汉、唐以来诸儒一直探讨的问题,如《诗序》、删诗、二南、二雅、正变、六义等。
对于这些传统问题,宋人或继承旧说,或修订旧说,或别立新说,这就促使这些传统问题在宋代有了新的进展。
二为新意问题。
所谓新意问题是相对于传统问题而言的,它们也许并非创始于宋人,但确是经宋人具体论说后才真正成为《诗经》学史上的学术专题的,如淫诗、本末等。
通过对这些新意问题的探讨,这就形成了宋代独具特色的《诗》学研究。
围绕着《诗经》学史中的这些个学术专题,宋之学者提出了或多或少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
如《诗序》问题,宋人基于怀疑和思辨的精神,认为《诗序》不合诗旨处甚多,因疑其非圣人或圣人的弟子所作。
故从辨析《诗序》的作者入手,进而主张去《序》言《诗》。
此乃是宋代《诗》学研究疑古、变古精神的出色表现,亦是宋人《诗》学研究的突出贡献。
再如删诗问题,继孔颖达首次从“古者诗三千余篇未可信”的角度对司马迁的记载提出质疑后,否定孔子删诗的宋之学者即以“古者
诗三千余篇”说不可信、《论语》未载孔子删诗之事、吴季札聘鲁观周乐所歌诗乐编次与今本《诗经》大体相同、孔子以一人之见无权删诗等为论据,第一次明确、具体地驳斥了孔子删诗说。
至此,孔子删诗说这个问题遂进入到一个全面、实质性的论战阶段,形成了历史上的一个高潮。
而上述这几条驳斥论据也均为后之学者所采纳,成为他们驳斥孔子删诗说的主要论据,由此可见宋人立论的首创之功。
又如正变问题,自郑玄、孔颖达发挥《毛诗序》之论而形成独自的解《诗》体系以后,汉、唐诸儒除成伯玙稍持新论外,学者咸少质疑,多亦从之。
然宋之学者如郑樵、叶适、章如愚等则首创风雅无正变说,从而引起了《诗》学史上风雅正变有无之说的争论。
又如六义问题,宋人针对先儒六义说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不断的分析探讨,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比较一致的观点。
如以三体三用解说六义内涵,以音乐别之风、雅、颂,以文学视角分辨比、兴等。
这些认识突破了汉、唐《诗》学的传统观念,亦对宋代《诗》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又如宋人以官职释二南之周、召,以南乐、南面释二南之南,主张二南应该独立于风、雅、颂三体之外;以辞体区分大小雅;以《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男女婚恋之诗为淫奔之诗;倡《诗》有本末等观点,亦均为宋人的首创。
不过,宋人围绕这些专题问题所进行的讨论,除了上述的创新观点以外,亦有对汉、唐《诗》学观点的继承和修订。
如尊崇《诗序》、以美刺说《诗》;赞成孔子删诗;承认风雅有正变;以地域释二南之周、召,以南化、南国释二南之南,以圣贤深浅别之二南;以政事区分大小雅、风雅颂等等。
综观这些观点,虽继承有余,然突破不
足。
有些为维护旧说,甚至曲为解释。
这不能不说是宋人《诗经》学研究中的局限。
总之,围绕着《诗经》学史中的这些个学术专题,宋之学者除继承汉、唐以来的旧说之外,亦提出了或多或少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
我们不论这些观点是否妥当,其所表现出来的怀疑批判精神、自由讨论风格以及思辨创造思维实足为后人称道。
而这也就成为了宋人在《诗经》学专题研究方面的独到贡献,亦为后之学者的《诗经》研究提供了诸多借鉴。
这无疑是宋代的《诗经》学研究给予整个《诗经》学史的最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