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脂

合集下载

油脂植物

油脂植物

B. 根据植物油料的含油率高低,可将 植物油料分成2类: 高含油率油料:菜子、棉子、花生、芝 麻等含油率大于30%的油料。 低含油率油料:大豆、米糠等含油率在 20 %左右的油料。

2. 油料种子的形态结构
油料籽粒由壳及种 皮、胚、胚乳或子叶 等部分组成。


种皮包在油料子粒外层,起保护胚和胚乳的作用。种 皮含有大量的纤维物质,其颜色及厚薄随油料的品种 而异,据此可鉴别油料的种类及其质量。 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大部分油脂储存在胚中。 胚乳是胚发育时营养的主要来源,内存有脂肪、糖类、 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水代法芝麻油制取

工艺流程:
麻渣
↑ 芝麻→筛选→漂洗→炒籽→扬烟→吹净→磨酱→对浆搅油→振荡分油→小磨 香油 主要工艺参数:

(1)筛选:清除芝麻中杂质。(2)漂洗:漂洗浸泡时间1—2h,浸泡后芝 麻含水量为25—30%。(3)炒籽:先大火炒20min,鼓起改文火,炒熟后泼 炒籽量3%的冷水,再炒1min,炒制温度不大于200℃。(4)扬烟吹净:芝 麻出锅立即扬去烟尘、焦末及碎皮。(5)磨酱:用石磨、砂轮磨将芝麻磨成 酱,磨速以30rpm/min为宜,尽可能多地破坏细胞。(6)对浆搅油:麻酱入 搅油锅,温度不低于40℃,分4次加入相当于麻酱重量的80—100%的沸水。 第一次加用水总量的60%,搅拌40—50min,转速30rpm/min,搅拌温度不 低于70℃。第二次加总用水量的20%,搅拌40—50min,温度约为60℃。第 三次加总用水量的15%,搅拌15min,温度约为50℃,转速10rpm/min。搅 拌1h有大量的油浮出。加水量的公式为: 加水量=(1-麻酱含油率)x麻酱量 x2(7)振荡分油、撇油:利用振荡法将油尽量分离提取出去,锅体转速 10rpm/min,墩油50min后第二次撇油,再墩油50min后第三次撇油。麻渣 温度为40℃。

脂肪的分类及功能

脂肪的分类及功能

脂肪的分类及功能
一、脂肪的分类
1、植物油脂
植物油脂是从植物油中提炼出来的,包括芝麻油、花生油、棕榈油、
香菜油等,它们都有高营养价值,是人类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用
油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适用于温热和平烹调法。

2、动物油脂
动物油脂以动物脂肪和油脂为主要原料,包括猪油、牛油、鸡油、鹅油、肥脂等,它们特别适合冷烹调法,比如烹饪时,猪油可以把香料较好
地固定在食物上。

3、海洋油脂
海洋油脂是经过提炼的,包括鳕鱼油、鲱鱼油、三文鱼油、鲭鱼油等,这些油脂都含有丰富的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也
是最佳的消费品。

二、脂肪的功能
1、提供能量
脂肪是最有效的能量源,每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路里的能量,是其他
所有能量源的3倍,而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只能提供4千卡路里和2千卡
路里的能量。

这就是脂肪最为重要的原因,它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给我们,特别是在人们需要更多能量的时候,比如进行体育活动、赛跑等需要大量
能量的场合,脂肪就显得尤为重要。

2、保护和支撑
脂肪能够把敏感的器官保护起来,比如脑部和心脏。

植物油脂 标准

植物油脂 标准

植物油脂标准
植物油脂是指以植物种子、果实、坚果等为原料提取的油脂,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植物油脂的质量安全事关大众健康,因此国家对植物油脂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香油的规格和品质标准
香油是以芝麻为原料,经过破壳、清洗、烘干、碾压、炒熟、榨油、沉淀、过滤等工艺制成的油脂。

香油的规格和品质标准是指香油
的外观、色泽、气味、味道、酸价、过氧化值、沉淀等指标。

香油的
颜色要呈金黄色,气味和味道要具有芝麻香味和味道,且不含任何异味。

同时,香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也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2.大豆油的品质标准
大豆油是以大豆为原料,经过清洗、碾磨、蒸煮、榨油、脱臭、
脱酸等工艺制成的油脂。

大豆油的品质标准是指大豆油的外观、色泽、气味、味道、过氧化值、游离脂肪酸等指标。

大豆油的颜色要呈浅黄色,气味和味道要有鲜豆子的特殊香味和味道,且不含任何异味。

同时,大豆油的过氧化值和游离脂肪酸也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3.棕榈油的规格和品质标准
棕榈油是以棕榈果为原料,经过清洗、松果、蒸煮、榨油、脱酸
等工艺制成的油脂。

棕榈油的规格和品质标准是指棕榈油的浸出率、
水分、游离脂肪酸、过氧化值、酸价等指标。

棕榈油的浸出率要达到
国家标准的要求,水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且不含任何异味,同时过氧化值和酸价也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综上所述,植物油脂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植物油脂的品质和安全十分重要。

我们在使用植物油脂时,应该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以确保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植物油脂制取技术

植物油脂制取技术

生坯的挤压膨化
蒸炒可使油料细胞结构彻底破坏,分散的游离态油脂聚集;蛋白质凝固变性,结合态油脂暴露;磷脂吸水膨胀;油脂黏度、表面张力降低。因此,蒸炒促进了油脂的凝聚,有利于油脂流动,为提高出油率提供了保证。
蒸炒可使油料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其可塑性、弹性得到适当的调整,这一点对压榨制油至关重要。油料的组织结构特性直接影响到制油操作和效果。
油饼的形成过程:在压榨取油过程中,油饼的形成是在压力作用下,料坯粒子问随着油脂的排出而不断挤紧,由粒子问的直接接触、相互间产生压力而造成某粒子的塑性变形,尤其在油膜破裂处将会相互结成一体。榨料已不再是松散体而开始形成一种完整的可塑体,称为油饼。油饼的成型是压榨制油过程中建立排油压力的前提,更是压榨制油过程中排油的必要条件。
01
软化操作应视油料的种类和含水量,正确地掌握水分调节、温度及时间的控制。一般原料含水量少,软化时可多加些水,原料含水量高,则少加水;软化温度与原料含水量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软化效果。一般水分含量高时,软化温度应低一些;反之软化温度应高一些。软化时间应保证油料吃透水气,温度达到均匀一致。要求软化后的油料碎粒具有适宜的弹性和可塑性及均匀性。
液压式榨油机是利用液体传送压力的原理,使油料在饼圈内受到挤压,将油脂取出的一种间隙式压榨设备。该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动力消耗小,油饼质量好,能够加工多种油料,适用于油料品种多、数量又不大地区的小型油厂,进行零星分散油料的加工。但其劳动强度大,工艺条件严格,已逐渐被连续式压榨设备所取代。
螺旋榨油机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较先进的连续式榨油设备。其工作原理是:旋转着的螺旋轴在榨膛内的推进作用,使榨料连续地向前推进,同时由于榨料螺旋导程的缩短或根圆直径增大,使榨膛空间体积不断缩小而产生压力,把榨料压缩,并把料坯中的油分挤压出来,油分从榨笼缝隙中流出。同时将残渣压成饼块,从榨轴末端不断排出。

植物油脂

植物油脂

第二节植物油脂一、油脂的一般通性天然油脂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内,也存在于动物体内或动物分泌的乳汁内,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取得不同的油脂。

按其物理状态,在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

例如大豆油是植物油,猪油是动物脂,而奶油则是乳脂。

液态油大部分来自植物,但相当一部分热带油脂在常温(15℃)时亦呈固态。

固体脂除部分来自植物,大部分来自动物。

因此,液态油经加工处理在室温时呈固态的也列入固体脂肪或硬化油。

所有油脂都是一个甘油分子与三个各类脂肪酸分子相结合而成的酯类化合物,或称三甘油脂。

其反应式为:不同油脂的品质和性能主要取决于三甘油脂组成中脂肪酸的类型和分布方式。

式中的R即代表不同脂肪酸,不同脂肪酸所包含的碳链和饱和程度是不同的,而由不同脂肪酸和甘油结合的油脂便呈现出不同的化学和物理特性。

对植脂冰淇淋的生产就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脂肪酸的碳链越长,饱和程度越高,其熔点亦高,化学性质亦较稳定。

脂肪酸的碳链虽长,但随饱和程度的降低,其熔点也相应降低,化学性质也越不稳定。

反之,脂肪酸的碳链在中等水平,但饱和程度较高,其熔点适中而较稳定。

此外,油脂的性质也和三个脂肪酸在甘油上的分布方式密切相关。

从各种原料提取油脂的方法有熔出法、压榨法和浸出法三种。

取出的油脂为毛油,毛油中还存在有蛋白质、胶质、黏质物、游离脂肪酸、色素、臭味物质和尘埃等杂质,因此必须进行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精炼过程才能变为精炼食用油。

将精炼油制各种专用脂肪则尚需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如氢化、酯化等加工过程。

各种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单位:%酸名,C数脂肪酸组成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棉子油花生油玉米油米糠油寇酸14:0棕榈酸16:0 硬脂酸18:0 花生酸20:0 山嵛酸22:0 樵油酸24:0 十六烯酸16:1 油酸18::1 芥酸22:1 0.410.62.42.41.023.52.61.00.62.10.50.616.047.30.18.23.61.10.545.31.423.41.11.32.022.98.33.12.43.11.156.00.17.83.60.40.246.30.511.71.70.50.439.2续表H H ∣∣H — C —OH H —OOC —R1H —C —OOC —R1∣∣H — C —OH + H —OOC —R2→H —C —OOC —R2+ 3H2O∣∣H — C —OH H —OOC —R3H —C —OOC —R3∣∣H H甘油脂肪酸三甘油脂水酸名,C数脂肪酸组成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棉子油花生油玉米油米糠油亚油酸18:2 亚麻酸18:3 51.88.512.59.541.2 47.8 26.0 41.7 35.1二、人造奶油动植物油脂及其硬化油,以适当比例相混合,并加以乳酸发酵的牛乳,再加以适量的食盐、色素、乳化剂、防腐剂等,经搅合乳化、冷却后,其外观和风味均与奶油相似,故称为人造奶油。

植物油脂

植物油脂

花生油具有独特的花生气味和风味,一般含有较少的非甘油酯成分,色浅质优,可直接用于制造起酥油,也 是良好的煎炸油。
棉籽油是皮棉加工的副产品,其整籽含油17%左右,籽仁含油40%左右。棉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 油酸、亚油酸。
玉米油又称为玉米胚芽油、粟米油。玉米胚芽占全玉米粒的7%-14%,胚芽含油36%-47%。玉米油的脂肪酸组 成中饱和脂肪酸占15%,不饱和脂肪酸占85%,在不饱和脂肪酸中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玉米油富含维生素E,热 稳定性好。
含量随原料而不同,例如米糠的含油率约为12%~20%,干椰子果肉的含油率约为63%~70%。一般用压榨法或溶 剂提取法取得。在常温下大多数是液体,如豆油、花生油、菜子油等;少数是半固体或固体,如桕脂、椰子油等。 根据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即能否干燥和干燥快慢的情况,可分为:(1)干性油,如桐油、梓油、亚麻油等; (2)半干性油,如花生油、菜子油、芝麻油等;(3)非干性油,如花生油、蓖麻油等。组成三甘油酯的脂肪酸 除一般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以外,有时还有特殊的芥酸、花生酸、桐酸、蓖麻酸等。植 物油脂多数供食用,也广泛应用于制造硬化油、肥皂、甘油、油漆和润滑油等。
向日葵油又叫葵花籽油,盛产于前苏联、加拿大、美国等,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也有较大量生产。向日葵油 富含维生素E,还含有绿原酸,其氧化稳定性很好。
芝麻油是我国最古老的食用油之一,产量位居世界之首。芝麻油一般不为烹调用,通常作为凉拌菜用油。
vegetable oil(s) and fat(s)
植物种子、果肉、胚芽等细胞中所含的油脂。
植物油脂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化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凡是从植物种子、果肉及 其它部分提取所得的脂肪统称植物油脂。油脂有一定的保质期,放置时间太久的油不要食用。

植物油脂的萃取和分离原理

植物油脂的萃取和分离原理

植物油脂的萃取和分离原理
植物油脂的萃取和分离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溶剂萃取:利用溶剂(如石油醚、乙醇)与植物油脂相溶性差异进行分离。

溶剂溶解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和甘油,形成溶液,再通过蒸馏或浓缩等操作,使溶剂与植物油脂分离。

2. 水蒸汽蒸馏:利用植物油脂的沸点较低,与水的沸点相近的特点,通过水蒸汽将植物油脂蒸发出来,再通过冷凝成液体的方式进行分离。

3. 冷榨:将植物原料(如橄榄、花生)加入冷榨机中,利用机械力对原料进行压榨,使其中的植物油脂从植物组织中挤出。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植物油含量较高的植物原料。

4. 超声波辅助萃取:利用超声波的机械和热效应,对植物材料进行物理刺激,促使植物油脂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进而实现植物油脂的分离。

5. 乳化分离:将植物油脂与水混合后形成乳状液,再经过离心等方式将水和油脂分离。

这种方法适用于胶质微囊化液态油脂的分离。

这些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取决于植物油脂的特性、植物原料的种类以及实际操作的要求。

植物油脂提取工艺研究新进展

植物油脂提取工艺研究新进展

植物油脂提取工艺研究新进展一、植物油脂提取的基本概念说起植物油脂,大家肯定不陌生吧。

咱们日常做饭炒菜、做糕点时,经常使用的就是植物油。

植物油脂可谓是咱们餐桌上的常客。

不过你知道吗?从植物里提取油脂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其实植物油脂的提取,就是从植物的种子、果实或者其他部分,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油脂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把植物里的“精华”榨出来。

这个过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随随便便就能搞定。

你想想,一个小小的油菜籽、花生或者大豆,要从里面提取出油脂,得经过一番“千锤百炼”。

这不,提取工艺可谓是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工艺不断推陈出新,每一种新的技术都让植物油脂的提取更高效、更环保。

二、常见的植物油脂提取工艺1.压榨法传统的压榨法可以说是最经典的一种提取方式了。

这就像是你去磨豆腐,用力压榨,直到豆腐里的水分被榨出来。

油脂的提取也是一样,先把植物的种子通过机械压榨,油就从种子里流出来。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而且操作起来不复杂。

但是,压榨的过程中往往油的产量不高,剩下的油脂也可能含有一些杂质,质量上稍微差点。

2.溶剂萃取法这个技术可就比压榨法高端多了。

它不像是用力压,而是用溶剂来“洗”油脂。

大家想象一下,用一种化学溶剂像“吸尘器”一样把植物中的油脂给吸出来。

萃取法提取出来的油脂相对来说比较纯净,产量也更高,不过有一个小问题,就是使用的溶剂需要回收和处理,否则会影响环境。

幸好,科技越来越先进,溶剂的使用也越来越环保了。

3.超临界CO2萃取法如果你觉得溶剂萃取法已经很高端,那超临界CO2萃取法简直就是高科技中的“黑科技”。

这种方法利用了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下的特性,能够非常高效地从植物中提取油脂。

最棒的是,这个方法不需要溶剂,对环境也没有影响。

虽然设备贵了点,成本高了点,但因为油脂提取效率特别高,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一些高端的植物油提取中。

三、新的技术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植物油脂提取的工艺已经迈入了“智能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油脂一、简介植物油脂广泛是由脂肪和甘油化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植物油脂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凡从植物的种子、果肉及其他部分提取所得的脂肪,统称植物油脂。

植物油脂种类很多,通常把在常温下为液体者称为油,为固体或半固体者称为脂。

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营养的三大要素。

如果在食物中长期缺乏脂肪,将引起严重的机能混乱并丧失劳动能力。

植物油脂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取得脂肪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植物油脂不仅被广泛用于人类的饮食方面,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工业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是人类主要的副食品,是人体所需脂肪的主要来源。

脂肪供给人体的热量超过同重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并能帮助人体对钙、磷、维生素的吸收。

贮存在人体皮下及内脏周围的脂肪,可以保持体温,贮备热能,并可起防震防寒作用,保护内脏。

食用植物油脂大部分作为烹饪用油,用于菜肴的调制,亦有一部分用于糕点中。

(尤其在东方)在西方还把食用植物油脂进一步加工成生菜油(亦称沙拉油)、人造黄油、烘烤油、(烘烤油在北美主要用于起酥,故又称起酥油。

在欧洲大部分用烹饪,故又称烹饪脂肪)。

在工业方面,植物油脂的用途极为广泛。

由于油脂与碱作用生成脂肪酸钠盐或钾盐与甘油,因而它是肥皂工业的基础材料,用量最大。

油脂也是油漆和油墨工业的重要原料,在这方面的用量仅次于肥皂工业。

其他如橡胶、制革、染织、蜡烛、润滑油、合成树脂、化妆品以及医药等工业,均需用植物油脂作原料。

凡是用于提取植物油脂的原料,如大豆、花生、芝麻、菜籽、棉籽、桐籽、亚麻籽、蓖麻籽、大麻籽、芥菜籽、茶籽、苏籽、乌桕等等,统称植物油料或油籽。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生产和出口植物油料的国家。

二、植物油脂的成分纯净的油脂是各种甘油酯的混合物。

日常所见到的各种植物油脂除甘油酯外,往往还含少量或微量的游离脂肪和各种有机物,如磷脂、甾醇、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色素、维生素和水分等。

1、甘油酯甘油酯是同一个分子的甘油和三个分子脂肪酸酯化而成的酯类,又称三甘酯或甘油三酸酯。

在甘油脂的组成中,甘油含量一般为10--13%,其余为脂肪酸。

甘油酯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构成中脂肪酸的性质。

天然存在的脂肪酸一般是含有双数碳原子的一元羧酸,种类很多,概括之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

饱和脂肪酸的特点是其分子组成中无双键,碳链中每个碳原子与两个或三个氢原子相连,呈饱和状态,其特点为大多数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在常温下为固体,其熔点随着碳链中碳原子的增多而增高。

不饱和脂肪酸的碳链中含有处于不饱和状态的双键,植物油脂组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通常含有一个双键,两个双键或三个双键。

其特点:在常温下为液体,化学性质较饱和脂肪为活泼,易发生氧化、加成、聚合等化学反应,其分子碳链中双键越多,共轭键越多活性越大。

---P672、磷脂--P70含义:是一种含磷酸根的类脂质,是由甘油、脂肪酸、磷酸、胆碱或胆胺所组成的复杂化合物。

存在:植物中的磷脂主要集中在种籽中。

含量情况:植物油脂中磷脂含量的多寡因植物油脂种类和提取油脂方法的不同而异。

磷脂易于溶于油脂,故各种末经精炼的植物油脂中含有数量不多的磷脂。

豆油和玉米油的磷脂含量较多,其次是麦胚油、棉籽油、米糠油、亚麻油等。

用冷榨法榨取的植物油脂中磷脂的含量高于热榨法榨取的植物油脂。

由于磷脂易溶于有机溶剂,故用浸出法提取的植物油脂含有较多的磷脂。

作用及与品质的关系:它是脑、心、肝、肾等组织细胞中的必要成分,具有特殊的功能和营养价值。

但磷脂对植物油脂品质却有不良影响。

磷脂是一种吸水性强的蜡状物质,故磷脂能使植物油脂混浊,透明度降低,尤其是含水量较多的植物油脂更为突出。

磷脂在植物油脂贮存过程中会下沉而进入油脚中。

磷脂又易于氧化而变黑,在煎熬植物油脂时,磷脂因受高温产生大量泡沫并开始焦化,使油炸食物变为褐色。

在工业上氢化植物油脂时,磷脂的存在会降低植物油脂品质,因而毛油中的磷脂应除去之。

脱胶豆油:国际市场上常见的胶胶豆油就是除去磷脂的豆油。

3、甾醇(固醇)存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油脂中,是油脂中不皂化物的主要成分。

与品质的关系:具有化学惰性,故对油脂品质并不发生影响。

对人体作用:动物固醇最主要是胆固醇。

胆固醇可在胆道中沉积形成胆石。

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蜡(脂肪醇)存在:植物油脂中蜡的含量很低,主要来源于油料的外壳。

对品质及人体的影响:是固体,其熔点在60--80之间,皂化比较困难,在人及动物消化道中不能消化,故无营养价值。

蜡能引起植物油脂混浊,降低油脂透明度,所以品质优良的植物油脂须除去之。

5、色素--P70由来及可能颜色:纯净的油脂是无色的,但日常所见的毛油及半精炼油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黄色、红色甚至褐色等颜色,这是由于在提取植物油脂过程中,油料中色素溶入植物油脂中所致。

种类:植物油脂中的色素主要有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

除去方法:类胡萝卜素有叶红素和叶黄素两种。

这两种色素易被漂白土或活性炭吸附,故含类胡萝卜素的植物油脂可用吸附剂脱色,使色素减至所需要的程度。

变质的植物油脂常出现褐色或暗褐色,这是由于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分解的结果。

叶绿素和褐色很难除掉,类胡萝卜素较易除去。

影响因素或决定因素:植物油脂颜色的深浅因原料的种类及完好程度、加工方法、储存时间的久暂而有所不同。

与品质的关系:色素含量的多寡和脱色的难易,是判断植物油脂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

具体形成过程:用发霉变质的油料榨出的油脂,可因油料中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分解而产生褐色,使油色加深,并不易脱除;用末成熟的大豆或青豆榨取的油脂,则带有不易脱除的叶绿素;加工时重复加热,亦会使油色加深;储存时间过久,油色也会变深。

除去过程:毛油中的色素,只有经过脱色精炼才能除去。

6、游离脂肪酸:存在:完善的、纯净的油脂应当是中性的。

但在一般油脂中由于甘油酯有部分分解而或多或少地含有不同数量的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能增加植物油脂的酸度,降低植物油脂的品质和耐储性,因之含量愈少愈好。

影响原因:----P68二、植物油脂的提取和精炼1、植物油脂的原料含义:凡是用于提取植物油脂的原料,统称为植物油料或油籽。

种类:植物脂肪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因之植物油料的种类也很多,其中经济价值较高,在对外贸易中常见的植物油料有:花生、大豆、棉籽、菜籽、芝麻、葵花籽、亚麻籽、蓖麻籽、大麻籽、椰子干、棕榈、棕榈仁等。

分类:据国际市场的习惯,分为食用植物油料和工业用植物油油料。

从提取油脂的角度而言,油脂工业对植物油料有如下要求:A、油料应含有较多的脂肪(即含油量要高),因油料含油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出油率,故油料含油量越高,品质越佳。

B、杂质含量越少越好,以免堵塞油路,影响出油,损坏机器,影响成品质量,加大清理负担。

C、油料应新鲜、完整,以免油料中的脂肪变质影响油脂品质。

注:在国际市场上对油料品质的要求,除着重于含油量外,亦注意水分、杂质和不完善粒的含量,要求上述三者含量以低为佳。

2、植物油脂的提取注:从植物油料中提取油脂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利用各种不同的机械。

由于应用的方法和机械不同,提取油脂的工序也不尽相同,但各种植物油脂的提取基本上均需经过下述两个阶段。

(1)、油料的处理或提取油脂的准备阶段:目的:使油料经过处理后,具有最适于提油的要求,以保证油脂的产量和质量。

工序组成:筛选----目的:去除油料中的杂质,以保证油料符合取油的要求。

筛筛除杂质。

剥壳----原因或对象:对带有厚壳的油料,如花生、棉籽、葵花籽等必须剥去外壳后才能提取油脂。

目的:在于避免外壳吸收一部分油脂而降低出油率低以及保证油脂和油饼的质量。

特殊过程:棉籽因外壳附有一层短绒,故在剥壳前还需将短绒除去。

方法:利用剥壳机进行。

相连的工序:剥壳后还需进行整理工作,将壳和仁分开。

特殊的不需剥壳者:对一些皮薄粒小的油料如大豆、菜籽、芝麻、大麻籽等可不经剥壳工序。

压轧----含义:是将去壳后的籽仁或无需剥的油料轧成薄片。

目的:使油料中部分细胞受到破坏,易于提取油脂,同时也使蒸烘时油料受热均匀及水分分布均匀。

方法:一般都使用辊轧床。

蒸烘----含义:是对经压轧后的油料进行热的过程。

目的:轧后的油料经热处理后,可使油料中的蛋白质凝固,使油聚合便于流出,同时,加热还可以使油料有一定的可塑性,便于压榨,并使磷脂和其他杂质不易溶解以及消灭微生物。

方法:在蒸锅内用蒸汽加热。

名称:油料经过蒸烘再进行榨取的油脂称热榨油。

注:在植物油脂的提取中也有油料在轧后不经蒸烘即直接进行压榨取油者,这种不经蒸烘而榨取的油脂称冷榨油。

比较热榨油与冷榨油区别:热榨油--因油料经过加热处理,出油率较高,油中蛋白质和磷脂含量较小,但气味较浓,颜色较深,酸价较高。

冷榨油--因油料末经加热,出油率低,油中蛋白质和磷脂含量较多,故一般不易保管,但颜色浅,气味淡,酸价低是其优点。

二者具体应用:由于热榨法出油率较高,故在油脂工业中多采用热榨法取油,只有少数有特殊用途的油脂,如药用蓖麻油,要求用冷榨。

冷榨油由于颜色浅,因而在西欧市场冷榨油的价格一般高于热榨油。

亦有采用先冷榨后热榨的办法,既生产冷榨油又提高出油率。

(2)、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有两种:A、压榨法:方法:是用机械力量将油脂从油料中压出。

工具及特点:人力压榨、水压机及螺旋机等。

比较各种方法:以人力压榨出油率低,最为落后。

螺旋机的优点是可以连续生产,且压力大出油率也较水压机为高,是比较理想的榨油工具。

螺旋机榨油所得的油含残渣。

油脚多,需经过滤,油饼的形状不规则。

水压机榨油所得的油饼一般是圆形或方形。

特点:是较老的取油方法。

B、浸出法或萃取法:方法:是用挥发性溶剂将油料中的油脂溶解浸出,而后将油脂与溶剂分开的一种取油方法。

3、植物油脂的精炼原因:不论用何种方法提取出来的油脂都是毛油(粗油),含有较多的杂质,为了提高油脂品质,满足一定消费的需要和增加油脂的耐储性,必须对油脂进行精炼,以除去水分、杂质和游离脂肪酸或脱色和脱臭。

方法:水化法、碱炼法、脱色、脱臭。

水化法:是利用热水油脂是所含的蛋白质和磷脂凝固沉淀,从油脂中脱离出来,然后除去水分使油脂干燥。

经水化法后的油脂一般称为“脱胶油”,水化法不能除去游离脂肪酸。

碱炼法:方法--是用碱(苛性钠)液通过中和游离脂肪酸而除去之。

特点:是应用最广的油脂精炼方法。

作用:在碱炼中产生的皂粒,对油脂还有部分的脱色作用。

经碱炼后的油脂,色泽较毛油浅,耐储性也强。

名称:碱炼后的油脂在贸易上一般称为半精炼油。

脱色及脱臭: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油脂品质,使油脂符合某些特定的需要(如西欧要求无色无味的油脂作为制沙拉油和人造黄油的原料),还需在碱炼的基础上进行脱色脱臭。

方法:脱色是利用漂白土或活性炭吸附植物油脂中的类胡萝卜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