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食用植物油(储存)销售出库检验报告doc

食用植物油(储存)销售出库检验报告doc

附件5:
食用植物油(储存)销售出库检验报告
批准:审核:编制:
国家粮食局统一制订
— 1 —
复印件签字盖章联
填写说明:
1.“报告编号”由检验单位自行编号。

2. 由粮食企业自检的,“检验单位”与“受检单位”相同。

3.“样品类别名称”义指籼稻谷、粳稻谷、糯稻谷等,其他粮食品种同义。

“粮食性质”分为中储粮、地储粮或商品粮。

“粮食产地”填写某省某市某县。

“扦样地点”填写某省某市某县某单位某货位。

“代表数量”填写实际代表数量,以t计。

4.“检验依据”以标准代号表示。

5.“标准值”填写引用标准规定的指标值或文字;需要判定等级的,“标准值”中填写相应等级的标准指标值。

6. 需要检验的指标表中未列出的,可在空白格内加项,空白格不足时可加页。

7.“检验结论”中应做出质量等级判定和水杂、有关卫生等单项指标是否合格的判定。

8.本报告中未填写的空白格,应以横线或“以下空白”填充。

9. 检验报告应当用五号仿宋黑色字体计算机制作(签字除外),也可用黑色墨水填写。

10.“复印件签字盖章联”由中间粮食经销方填制。

11.监督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必须加盖计量认证章、审查授权章和单位公章/检验报告专用章,企业自检报告必须加盖单位公章;计量认证章、审查授权章加盖在报告正面表格的左上角,单位公章/检验报告专用章加盖在报告日期处。

注意事项:
1. 检验报告无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无效。

2. 检验报告涂改无效。

3. 检验单位应当对检验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 2 —。

食品含油实验报告模板

食品含油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中油脂含量的测定方法。

2. 掌握食品含油量测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索氏抽提法测定食品中的油脂含量。

二、实验原理食品中的油脂含量是指食品中脂肪的质量占食品总质量的百分比。

本实验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食品中的油脂含量,其原理是利用有机溶剂(如石油醚)将食品中的油脂提取出来,然后通过称量干燥后的样品重量,计算出油脂含量。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样品:花生米、葵花籽、玉米等。

2. 仪器设备:索氏抽提器、电热套、干燥器、分析天平、烧杯、滤纸等。

3. 试剂:石油醚(分析纯)、无水硫酸钠、干燥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称取约5g花生米、葵花籽、玉米等样品,放入烧杯中,用剪刀剪碎,备用。

2. 准备索氏抽提器:将索氏抽提器的冷凝管插入烧杯中,并在冷凝管中装入适量的无水硫酸钠。

3. 抽提:将石油醚加入索氏抽提器的锥形瓶中,加热至沸腾,使石油醚蒸汽通过样品,将样品中的油脂提取出来。

继续加热,使石油醚蒸汽冷凝,收集在冷凝管中。

4. 过滤:将石油醚与油脂混合物倒入烧杯中,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5. 干燥:将滤液倒入干燥器中,用干燥剂吸附水分,待滤液干燥后,称量干燥后的样品重量。

6. 计算油脂含量:根据样品的原始重量和干燥后的重量,计算出样品中的油脂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样品名称 | 原始重量(g) | 干燥后重量(g) | 油脂含量(%)--------|--------------|--------------|--------------花生米 | 5.0 | 4.2 | 16%葵花籽 | 5.0 | 4.5 | 10%玉米 | 5.0 | 4.8 | 5%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花生米、葵花籽、玉米的油脂含量分别为16%、10%、5%。

由此可见,花生米的油脂含量最高,葵花籽次之,玉米最低。

六、实验讨论1. 影响油脂含量的因素:样品的品种、储存条件、提取方法等都会影响油脂含量。

烘焙油脂测试实验报告(3篇)

烘焙油脂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烘焙油脂的过氧化值和酸价,评估油脂的新鲜程度和品质,了解油脂在烘焙过程中的氧化酸败情况,为烘焙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1. 过氧化值(POV)测定:油脂在空气中氧化过程中,会产生过氧化物,其含量可用滴定法测定。

过氧化值是判断油脂新鲜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以每千克油脂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毫升数表示。

2. 酸价测定:油脂在氧化过程中,部分甘油酯会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酸价是衡量油脂品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酸价以每千克油脂消耗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

三、实验材料1. 油脂样品:选取市售烘焙用油脂,包括植物油、动物油等。

2. 仪器与试剂:电子天平、滴定管、锥形瓶、量筒、碘量瓶、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氢氧化钾标准溶液、三氯甲烷、碘化钾、酚酞指示剂等。

四、实验方法1. 过氧化值测定(1)精密称取油样2~3g,置于250mL碘量瓶中。

(2)加入30mL三氯甲烷,振荡溶解。

(3)加入5g碘化钾,摇匀。

(4)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直至溶液颜色变为淡黄色。

(5)记录滴定所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

2. 酸价测定(1)精密称取油样2~3g,置于150mL锥形瓶中。

(2)加入50mL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溶剂,振荡溶解。

(3)加入1~2滴酚酞指示剂。

(4)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直至溶液颜色变为微红色。

(5)记录滴定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过氧化值测定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油脂样品的过氧化值,结果如下:- 植物油:0.5ml/g- 动物油:1.2ml/g2. 酸价测定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油脂样品的酸价,结果如下:- 植物油:1.8mg/g- 动物油:2.5mg/g3. 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植物油的过氧化值和酸价均低于动物油,说明植物油在烘焙过程中的氧化酸败程度较低,品质较好。

这可能是因为植物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氧化,而动物油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氧化稳定性较好。

实验十八 脂肪含量及油脂品质检测

实验十八 脂肪含量及油脂品质检测

实验十八脂肪含量及油脂品质检测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油脂提取方法;2、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备分离提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3、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基本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相关知识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1、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

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

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酸价,花生油,菜子油,大豆油≤4,棉子油≤1。

2、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

最常用的是氯化碘—乙酸溶液法(韦氏法)。

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

常见油脂的碘价为:大豆油120~141;棉子油99~113;花生油84~100;菜子油97~103;芝麻油103~116;葵花子油125~135;茶子油80~90;核桃油140~152;棕榈油44~54;可可脂35~40;牛脂40~48;猪油52~77。

碘价大的油脂,说明其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不饱和程度高。

3、过氧化值: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以及含量的大小,即可判断油脂是否新鲜和酸败的程度。

常用滴定法,其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

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85)”规定:过氧化值(出厂)≤0.15%。

4、羰基价:羰基价是指每千克样品中含醛类物质的毫摩尔数。

植物油脂品质测定与质量控制

植物油脂品质测定与质量控制

分析与检测植物油脂是以植物为原料经过加工得到的油脂,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由多种脂肪酸组成的甘油酸,特别是各种甘油三酸脂[1]。

植物油脂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但只有含油量较高,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才能称为油料,才得以生产[2]。

葵花籽油是向日葵的果实,它的籽仁中含脂肪30%~45%,最多的可达60%,颜色金黄,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含有大量的亚油酸等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油葵是新疆优质的油料作物,主要种植区域在阿勒泰、塔城、伊犁与昌吉等地,种植面积和油葵籽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3]。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葵花籽油来源于新疆主要种植区各油厂。

1.2 过氧化值测定1.2.1 试剂三氧甲烷,乙酸,碘化钾饱和溶液(将14 g碘化钾溶于10 mL水中),0.5 g可溶性淀粉(溶于100 mL沸水中,煮沸3 mi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002 mol/L。

1.2.2 试剂的配制氯仿—冰乙酸混合液:取氯仿 40 mL加冰乙酸60 mL,混匀;饱和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10 g,加水 5 mL,贮于棕色瓶中;0.01 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吸取约0.1 mol/L 的硫代硫酸钠溶液10 mL,注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0.5%淀粉指示剂。

1.2.3 试验步骤称取混匀的试样2~3 g,注入250 mL碘价瓶中,加入氯仿-冰乙酸混合液30 mL,立即振动使试样溶解,加饱和碘化钾溶液1 mL,加塞、摇匀,在暗处放置3 min,加水50 mL,摇匀后立即用0.01 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加淀粉指示剂1 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同时做不加试样的空白试验。

1.2.4 结果计算过氧化值按公式(1)计算。

1001269.0)(21×××−=WNVVX(1)公式(1)中:V1试样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mL;V2 空白试验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mL;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W试样重量,g;0.1269 指1 mL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相当的碘的质量。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1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1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课前预习】1.食用植物油感官评定技术。

2.薄层层析分离鉴定食用油中的BHT、BHA实验技术。

2.影响食用植物油脂因素。

3.评价食用植物油脂的主要方法。

【目的要求】1、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基本感官鉴别方法。

2、学习薄层层析分离鉴定食用油中的BHT、BHA实验技术。

3、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备分离提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有关基本技能。

【基本原理】1. 食用植物油感官评定:利用食品感官评定的基本技术和食用油的一些感官特性进行鉴别判断。

2. 分离鉴定食用油中的BHT、BHA:BHT(叔丁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是食品中的抗氧化剂,用甲醇提取油脂抗氧化剂,用薄层色谱定性,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色的最低检出量与标准品最低检出量比较而概略定量,对高脂肪食品中的BHT、BHA 能定性检出。

2. 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

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

一般情况下,新鲜的油脂感官检验不觉得异常;酸价高于3.5mgKOH/g时,油脂出现不愉快的哈喇味;酸价超过4 mgKOH/g较多时,人们如果食用了这种油脂后可引起呕吐、腹泻等中毒现象,酸败严重的油脂不能食用。

同时,在GB1535—2003《大豆油》、GB1536—2004《菜籽油》中规定,其原油质量指标中酸值(即酸价)不得超过4.0mgKOH/g,四级成品油质量指标中酸值(即酸价)不得超过3.0mgKOH/g。

由此可见,食用植物油的酸价控制在3.0mgKOH/g范围之内,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因此,油脂酸价的测定是油脂酸败定性和定量检验的参考,是鉴定油脂品质优劣的重要依据。

油脂研究报告

油脂研究报告

油脂研究报告
本次油脂研究报告主要以植物油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营养成分、特性以及应用领域的探究,来了解植物油脂的重要性和价值。

以下是本次研究总结的报告。

植物油脂是植物种子中提取的一种重要食用油料,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如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

不饱和脂肪酸是人
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能够帮助维护健康的心血管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可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伤害,维持皮肤的健康和美容。

植物油脂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在食品加工中,植物油脂是非常重要的食用油料之一。

它可以用于炒菜、炸鸡、制作面点等,为食物提供丰富的口感和风味。

另外,在植物油脂中的亚油酸,可以用作牛奶中脂肪的替代品,制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乳制品,从而提高人们饮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

此外,植物油脂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

由于其良好的渗透性和滋润性,植物油脂可以用作面霜、护肤油等基础材料,滋养和保护皮肤。

同时,其呈现的天然香气也使其成为香水的重要成分之一。

最后,植物油脂还在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它可以用作机械润滑油、油漆溶剂等,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植物油脂也被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之一,为替代传统石油能源做出了贡献。

总而言之,植物油脂是一种富含营养成分的重要食用油料,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对植物油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拓宽其应用领域,更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食用油质量检测

食用油质量检测

食用油质量检测【摘要】食用油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对于它的卫生指标检测非常重要。

本实验通过对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羰基值、重金属及的测量,来对食用油品质进行检验。

【关键词】食用油反式脂肪酸羰基值重金属【引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伴随着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安全问题也更加重视了。

食用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校各大食堂的食用油各不相同,我们每天都食用的油是否安全也是学生关心的一大问题。

进行这项实验不论是从生活还是从仪器设计实验角度来看,都很有意义。

【实验材料】1油2油3油4油【实验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石墨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实验结果及分析】1.羰基值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得到如下数据;排除第一个较为异常的点之后,做出的结果如下图所示:0.100.120.140.160.180.200.220.680.700.720.740.760.78吸光度 (A )浓度 (*10-4M)即:y=-0.8272x+0.8715 R2=0.9935因此结果还是较为理想的。

分析:之所以吸光度会与正丁醛的加入成负相关的关系是因为较多的羰基化合物和一定量的2,4-二硝基苯肼反应使较少的2,4-二硝基苯肼溶液显色,因此吸光度降低。

根据所测得的其中一个油样,得到的吸光度值为0.830A ,带入上述线性方程可得:浓度为0.05*10-4M 因此该油样的羰基值还是较低的,还是较安全的。

2.反式脂肪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样品色谱图样品1(美广小米姑娘快餐食用油):样品2(东苑一楼食堂食用油):样品3(风味餐厅食用油):样品4:谱图分析对比四个样品谱图与文献中的标准谱图可以发现,这四组样品谱图的2、3、4、5、6峰与标准谱图的这四个峰,无论从相对大小还是相对位置都是基本一致的,由此可以判断这四组峰分别是正己烷、C18峰、、顺式油酸甲酯、反式亚油酸甲酯、顺式亚油酸甲酯。

列出我们所需的3、5两组峰的峰面积,即可得知在四种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目录引言 (1)1、材料和方法 (2)1.1、实验仪器 (2)1.2、试剂及溶液 (2)1.3、实验方法步骤 (5)2、理化分析 (9)2.1、食用油中BHT、BHA的分离鉴定 (9)2.2、酸价测定 (10)2.3、碘价测定(韦氏法) (10)2.4、过氧化值的测定 (11)2.5、羰基价测定 (11)3、油中非食用油的鉴别 (11)4、结果与分析 (13)5、讨论与思考 (16)参考文献 (16)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摘要: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

分离鉴定食用油中的BHT(叔丁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及测量油脂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来进行对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BHT(叔丁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用薄层色谱法定性,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色的最低检出量与标准品最低检出量比较而概略定量,对高脂肪食品中的BHT、BHA 能定性检出。

酸价(酸值)酸价是评定油脂品质好坏和储存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指标。

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

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的一种指标,用来衡量油脂的酸败程度,过氧化值超标,油的味道会不好,甚至产生异味,对人体不利影响。

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常用滴定法。

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产物的含量和酸败劣度的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我国已把羰基价列为油脂的一项食品卫生检测项目,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

油中非食用油的鉴别,利用薄层层析、皂化反应及简单的呈色反应进行常见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

关键词:BHT BHA 酸价碘价过氧化值滴定法羰基价比色法薄层层析皂化反应呈色反应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引言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食用油也是指可食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来源的油脂,常温下为液态。

由于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品质等原因,常见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脂,包括豆油、花生油、菜子油、棕榈油、橄榄油、芥花子油、葵花子油和芝麻油等等。

不同种类的食用植物油的成分含量各异,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食用油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利益,罔顾他人生命安全,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地沟由,而且食用植物油因加工工艺的不同也导致油的品质有大的差异,所以对食用植物油品质的检测是非常有意义的.实验材料1、仪器:减压蒸馏装置;具有刻度尾管的浓缩瓶;玻璃板(5 cm×20 cm);层析槽;微量注射器(10 μL);碘量瓶(250 mL);各种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10 mL 具塞玻璃比色管;常用玻璃仪器。

2、试剂:三氯甲烷(分析纯);三氯化锑(分析纯);环己烷(分析纯);冰乙酸(分析纯);可溶性淀粉(分析纯);氢氧化钾;甲醇;石油醚(30℃~60℃);异辛烷;丙酮;冰乙酸;正已烷;二氧六环;硅胶G。

BHT、BHA、混合标准溶液配制:分别准确称取BHT、BHA、(纯度为99.9 %以上)各10 mg,分别用丙酮溶解,转入三个10 mL 容量瓶中,用丙酮稀释至刻度。

每毫升含1.0 mg BHT、BHA,吸取BHT(1.0 mg/mL)1.0 mL,BHA(1.0 mg/mL)各0.3 mL 置同一5mL容量瓶中,用丙酮稀释至刻度。

此溶液每毫升含0.20 mg BHT、0.060 mg BHA。

显色剂:2 ,6–二氯醌–氯亚胺的乙醇溶液(2 g/L)。

显色剂溶液见光易变质,应将此溶液配制后存于棕色瓶,最好临用时配制。

配制的溶液保存于冰箱中可供3 天使用。

展开剂:正已烷–二氧六环–乙酸(42+6+3)。

氢氧化钾标准溶液(0.05 mol / L)的标定:(按GB601标定或用标准酸标定)。

中性乙醚—乙醇(2+1)混合液:按乙醚—乙醇(2+1)混合,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所配的KOH溶液中和至刚呈淡红色,且30 s内不退色为止。

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的配制:量取40 mL三氯甲烷,加60 mL冰乙酸,混匀。

淀粉指示剂(10 g / L)配制:称取可溶性淀粉0.50 g,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至透明,冷却。

临用时现配。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1 mol / L)配制及标定(按GB601 配制与标定)。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0020 mol / L)配制:用0.1 mol / 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稀释。

酚酞指示剂(10 g / L):溶解1g 酚酞于90 mL(95%)乙醇与10 mL 水中。

碘化钾溶液(150 g/L):称取15.0 g 碘化钾,加水溶解至100 mL,贮于棕色瓶中。

韦氏碘液试剂:分别在两个烧杯内称入三氯化碘7.9 g和碘8.9 g,加入冰醋酸,稍微加热,使其溶解,冷却后将两溶液充分混合,然后加冰醋酸并定容至1000 mL。

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 g碘化钾,加10 mL 水溶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中。

精制乙醇溶液:取1000 mL 无水乙醇,置于2000 mL 圆底烧瓶中,加入5 g 铝粉、10 g 氢氧化钾,接好标准磨口的回流冷凝管,水浴中加热回流1 h,然后用全玻璃蒸馏装置,蒸馏收集馏液。

精制苯溶液:取500 mL 苯,置于1000 mL 分液漏斗中,加入50 mL 硫酸,小心振摇5 min,开始振摇时注意放气。

静置分层,弃除硫酸层,再加50 mL 硫酸重复处理一次,将苯层移入另一分液漏斗,用水洗涤三次,然后经无水硫酸钠脱水,用全玻璃蒸馏装置蒸馏收集馏液。

2,4-二硝基苯肼溶液:称取50 mg2,4-二硝基苯肼,溶于100 mL 精制苯中。

三氯乙酸溶液:称取4.3 g 固体三氯乙酸,加100 mL 精制苯溶解。

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称取4 g 氢氧化钾,加100 mL 精制乙醇使其溶解,置冷暗处过夜,取上部澄清液使用。

溶液变黄褐色则应重新配制。

2 实验方法一、感官鉴别法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植物油主要有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几个品种。

以下是常见食用油的一些感官特点:芝麻油:优质的芝麻油呈棕红色至棕褐色,清晰透明,有微量沉淀物,具有芝麻油固有的香味,耐藏性较其他植物油强;色拉油:去除固体脂和蜡质,是精炼油在经脱色、脱臭、脱酸、脱胶等工序精制而成的高级食用植物油,一般无色、无臭、无味、澄清、透明,耐低温,储存时稳定性好;花生油:优质花生油色泽淡黄至棕黄色,清晰透明,具有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和滋味,无任何异味;豆油:优质的大豆油呈黄色至橙黄色,完全清晰透明,具有大豆油固有的气味;菜籽油:优质的菜籽油呈黄色至棕色,清晰透明,具有菜籽油固有的气味。

棕榈油:油烟小,耐储藏,精炼油呈黄色或柠檬黄色。

广泛用于烘烤食品、油炸食品等。

精炼棕榈油凝固点27-30℃。

棕榈油常温下是凝固的。

夏季容器下部有白色沉淀的可流动的,而冬季为淡黄色凝块,棕榈油由于便宜而多被掺入其它食用油中。

据此,我们进行一些感官鉴别。

1. 色泽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植物油主要有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几个品种。

根据油料品种、质量以及加工工艺的不同,食用植物油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4 个等级。

一级级别最高,油色清亮透明,杂质少,精炼程度高,价格也高;二级次之;三级、四级呈微褐色或深褐色,质量不高,尤其是四级油杂质较多。

油的色泽深浅因品种不同而不同。

色拉油浅颜色的要好一些,但太浅了以至于发白也不好。

各种植物油都会有一种特有的颜色,经过精炼,会将它们清除一些,但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精制到一点颜色也没有,有点颜色对身体无害。

各种食用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色泽有深有浅,如热压出的油常比冷压生产出的油色深。

检验方法:将试样混匀并过滤于烧杯(直径50 mm,杯高100 mm)中,油层高度不得小于5 mm,在室温下先对着自然光观寮,然后再置于白色背景前借其反射光线观察并按下列词句描述:白色、灰白色、柠檬色、淡黄色、黄色、橙色、棕黄色、棕色、棕红色、棕褐色等。

也可取少量油放在25毫升比色管中,在白色背景下观察试样的颜色。

冬季油脂易凝固,可取样250 g左右,加热到35-40℃,使之呈液态并冷却至20℃左右,按上述方法进行鉴别。

2. 透明度食用植物油的透明度与油脂的品质有关,品质正常的油脂应是完全透明的,如果油脂中含有磷脂、蛋白质、碱类、类脂、蜡质或含有水分及杂质,均会使油脂的透明度下降,甚至会出现混浊,从而降低油脂的使用价值,影响油脂的贮存时间,油脂易变质。

水分和杂质的含量,一、二级油都不超过0.05%。

一般若是含有0.3%左右的水分,即可使油脂变色、混浊、甚至酸败变质。

有时油脂变质后,形成的高熔点物质,也能引起油脂的混浊。

透明度低,掺了假的油脂,也有混浊和透明度差的现象。

所以质量好的油,温度在20℃静置24小时后应呈透明。

要选择澄清、透明的油,透明度越高越好。

3. 沉淀物食用植物油在20℃静置24小时后所能下沉的物质,称为沉淀物。

油脂的质量越高,沉淀物越少。

沉淀物少,说明油脂加工精炼程度高,包装质量好。

质量正常的油无沉淀和悬浮物、黏度小。

4. 气味每种油均有特有的气味,这是油料作物固有的,如豆油有豆味,花生油有花生味,菜籽油有菜籽味,芝麻油有芝麻特有的香味等。

各品种油有其正常的独特气味,而无酸臭等异味。

但由于油料变质,溶剂去除不干净或油脂贮存时间过长酸败等,均会使油脂有苦、辣、臭味,溶剂气味及酸味。

经过精炼的油,如色拉油,应该是无气味,口感好。

食用油很容易变质。

开了封的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每天都在增长,由此产生很多有毒的氧化分解物质,并造成酸败,产生哈喇味。

人如果长期食用已经劣化的油脂,会使细胞功能衰竭,诱发多种疾病。

当闻到不正常的怪味(哈喇味)时,此植物油过氧化值已经大大超标,不能食用。

即使食用油不开封,它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也在增长,只不过速度不如开封时快。

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一是将试样倒入150 mL烧杯中,置于水浴上,加热至50℃,以玻璃棒迅速搅拌,嗅其气味。

二是取1~2滴油样放在手掌或手背上,双手合拢快速摩擦至发热,闻其气味。

三是盛装油脂的容器打开封口的瞬间,用鼻子挨近容器口,闻其气味。

5. 滋味通过嘴尝得到的味感。

除小磨芝麻油带有特有的芝麻香味外,一般食用油多无任何滋味。

质量正常的油无异味,如油有苦、辣、酸、麻等味感则说明已变质,有焦糊味的油质量也不好。

鉴别滋味的方法是:蘸取少许油样点在已漱过口的舌头上,辨其滋味,按正常、焦糊、酸败、苦辣等词句描述。

变质的油脂会带有酸、苦、辛辣等滋味,上好的油脂没有异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