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的绝密手法精编版
中医整脊学8法精要+中医整脊治疗颈椎病重点在胸腰椎

中医整脊学8法精要中医整脊经过两千多年临床积累,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理论。
现代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
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
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
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
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
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
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
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
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
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
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
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
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
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
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
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
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
脊柱与健康,整脊疗法复位手法(带图讲解)

脊柱与健康,整脊疗法复位手法(带图讲解)
导语:
脊柱健康很重要,脊柱异常会刺激相应脊神经、内脏神经及自主神经引起头晕头痛、耳鸣、眼胀近视、咽部异物感、颈源性高血压、胃胀、胃痛、食欲不振、便秘、心悸、失眠等内科及五官科症状,针对相关脊椎节段进行整脊,效果立竿见影。
1、寰枢关节错位常引起
头晕、头痛、失眠、颈性高血压
(寰枢关节复位手法)
2、颈椎中段错位常引起
眼干眼胀、耳鸣、鼻炎、胸闷、呃逆、口腔溃疡
(颈部中段复位手法)
3、颈椎下段错位常引起
颈部不适、手麻、心律失常、咽喉症状
(颈部下段复位手法)
4、胸椎上段错位常引起
咳嗽哮喘、胸闷胸痛、心悸、胆胀
(胸椎上段复位手法)
5、胸椎下段错位常引起
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血糖高
(胸椎下段复位手法)
6、腰椎错位常引起
便秘、月经不调、小便异常
(腰椎复位手法)。
脊柱固定的手法

脊柱固定的手法
脊柱固定的手法包括多种,下面列举其中的一些:
1.手提法:一种古代的正骨手法,适用于脊椎错位的整复。
患者立于桌前,助手
立于桌上从高处握患者两手臂将患者提起,使患者悬空双脚离地,医者在患处按压整复,给予固定。
这种方法与脊椎悬吊复位法近似。
2.双踝悬吊法:这是一种整复脊柱的方法,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描述
过此方法。
患者俯卧床上,两踝部衬上棉垫后用绳缚扎,两足由床上徐徐悬吊,使躯干
前倾于0°~30°位约15分钟,利用患者体重将压缩椎体拉开。
复位后患者仰卧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使脊柱过伸,维持整复效果。
此外,对于整复后的脊柱,应予以适当固定。
一般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须仰卧于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卧床时间3周~4周。
对于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应采用脊椎骨折夹板或石膏背心、金屬支架固定,固定时间4周~6个月,必要时亦可手术治疗。
对于颈椎骨折脱位者,经整复与持续牵引后,可给予颈托或石膏围领固定。
常用的固定方法还有外固定,如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
如果通过手术切开上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就叫内固定。
请注意,上述手法和固定方法都需要在专业的医疗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建议非专业人士自行操作,以免对脊柱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整脊手法应用的技巧、范畴和操作歌诀_崔彦杰

一、整脊手法的应用技巧:
整脊手法主要以“稳、准、轻、巧、快”见长。
“稳”是指手法操作要平稳自然。
如何做到稳?首先要的患者的偏位情况了然于心,对患者的体征、肌肉的僵化程度、关节的松紧度等做一简单综合的判断,心中有数后在手法操作时才能运用平稳自然;
“准”是指手法操作定位要准。
如何做到准?要根据需要矫正的部位,精确的调整前屈(或过伸)侧曲的角度;
二、整脊手法的应用范畴:
脊柱侧弯症
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健忘、嗜睡、耳鸣、颈部发紧、发皱甚至僵硬疼痛、落枕、手臂麻木、肩背酸痛、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
胸椎病:背痛、胸闷、岔气、气短、心慌等。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等。
美体治疗:驼背、斜颈、斜肩、翘臀、内外八字脚等。
常规脊椎保健延年益寿。
三、整脊手法歌诀:
整脊手法三字经:安全性、记心中、要排除、禁忌症、先定点、再锁定、假动作、为放松、巧用劲、快闪动、勿蛮力、用寸功、力深透、短行程、莫犹豫、一气成。
中华整脊医学协会崔彦杰。
整脊的技术和方法(智明功)

整脊的技术和方法(智明功)脊柱不仅是人体架结构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人体一切管性部位赖以生存和发育成长的依托。
正因为如此,人体任何器官部位如果发生病变,则必然在脊柱部位有一定的反应。
这是人体全息度最高的全息元,不同的部位表身体不同脏器和组织器官。
人体的神经、脉络、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生殖、泌尿、免疫、内分泌以及运动等系统都是沿着这个中枢神经"走廊"相交叉而构成各式各样的循环网络,所以它的变化会影响到肉体的相关部位。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鉴定,对脊柱相应的病变反应点加以调理,对人体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效。
一、内脏腑和组织器官在脊柱的全息反射点:颈椎第一至四主要代表眼、耳、鼻、胸、内脏(头痛、近视)。
颈椎第五至七主要代表心脏、喉部、双手、眼(肩部疾患)。
胸椎第一至二主要代表气管、肺、心脏、胃、肝脏、眼、耳(气喘、低血压、胃溃疡、心脏病)。
胸椎第三至五主要代表肺、心脏、胃、肝脏、眼、耳。
胸椎第六至八主要代表胃、肝脏、肾上腺、横膈膜。
胸椎第九至十一主要代表肾、膀胱、子宫。
胸椎第十二节主要代表脾、胃。
腰椎第一、二节主要代表大肠、膀胱、盲肠、胃、肝脏。
腰椎第三、四节主要代表生殖器、膝盖。
腰椎第五节主要代表双脚、大肠、膀胱、前列腺。
胝骨主要代表膀胱、生殖器、肛门、直肠。
(注每一节脊椎所代表脏腑组织其中有一种在好几处出现,属此脏腑,组织在脊柱上有多处反应点)。
二、测定方法:1、循压法:大拇指沿脊柱中心向旁开1.5寸处。
(拇指同寸,一个半大拇指的距离)进行循压,手用力,疼痛部位即是。
由此可知相对应的病变部位。
2、手感测定法:通过手上下平移于脊柱,有凉感处即病变处,可测定相对应疾病。
三、治疗方法:患者趴在床上,宽衣松带,两手置于体侧。
施术者站于床侧。
1、手法:(1)三指鼎立式按摩法将实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成"鼎立式"沿脊柱中央(中指按摩走向)及两侧(食指与无名指按摩走向),从脊柱顶端至尾椎,边按摩边滑动。
黄博士整脊64诀要,对正骨师很重要的一堂课

黄博士整脊64诀要,对正骨师很重要的一堂课脊椎手疗法临床提示脊椎手疗法是医学界的一大突破,当前在医疗先进国家非常风行。
本书由国际交流医科大学校长、台湾医学博士苟亚博及其得意门生黄国松博士编着。
在附录里的第三节是临床提示。
记录了在X线片观察到的大量临床新发现,实为整脊学爱好者具有难得的参考价值1.不整脉和心律不整,在X线片上呈现颈椎第三椎到第五椎(C3-C5)向右弯曲。
2.气喘病,在X线片上呈现胸椎第四椎到第五椎(T4-T5)向右弯曲。
3.肋间神经痛在X线片上呈现胸椎第七椎到第十椎(T7-T10)向左捻转。
4.肝功能障碍、肝硬化,绝大部分是因脊椎错位引起的。
在X线片上呈现胸椎第七椎到第十椎(T7-T10)向左侧捻转,造成肋间神经痛,久而久之即演变成肝硬化!所以肝硬化的X线底片研讨如下:1)T7-T10向右侧弯曲。
2)T7-T10的棘突向左侧捻转。
3)右侧的肋间神经痛。
治愈率竟高达85%~90%。
5.糖尿病的椎骨捻转和肋间神经痛的痛侧,与肝硬化恰恰相反,其比较如下:糖尿病→1)T7-T10向右捻转。
2)左侧肋间神经痛。
肝硬化→1)T7-T10向左捻转。
2)右侧肋间神经痛。
6.胸椎第七椎到第十椎(T7-T10)错位是:(1)胃部出口的幽门障碍、(2)十二指肠疾病、(3)胰腺疾病,这三大疾病的发生源。
7.在带状疱疹生水泡的上方3~5cm处,即可找到异位的椎体(通常是T3-T5)。
矫正此处,带状疱疹即可治愈;带状疱疹不属于运动神经痛,如坐骨神经痛,而是属于知觉型神经痛,所以患者痛得要命!8.白血病患者,在他的X线底片上清晰地可看到胸椎第十椎到第十二椎(T10-T12)向右弯曲。
矫正后,即可获显著的进步,是血癌患者的福音!因为胸椎第十椎到第十二椎(T10-T12)是加强小肠功能的,小肠才是造血机构,不是骨髓!9.大量流鼻血、经血、吐血等病,矫正胸椎第十椎到胸椎第十二椎(T10-T12),可获令人惊讶的止血作用。
推拿整脊复位手法36式

整脊复位综合手法36式一、颈椎相关疾病复位手法1、仰头摇正法此法适用于枕环、环枢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医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颈2---------颈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下,将头转成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见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咯嘚”。
此法也可于坐位下进行。
患者端坐,医者站立于其后,双手前臂分别轻置于患者两肩上,其中一手掌托其下颌,手指紧贴其面颊;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做上仰再慢慢侧转,再缓慢左右摇动2----3下,医者感到患者头部已放松时,托下颌的手将患者的头转成较大幅度时,稍向患者的后上方加有限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的弹响声。
2、坐位旋转复位法此法用于枕环、寰枢关节错位。
患者端坐矮凳上,身体稍稍向后仰,靠在医者身上。
医者摸准其患者患椎棘突,以第2颈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以左手拇指轻轻扶按于第2 颈椎棘突的右侧缘,令患者低头至第2颈椎棘突稍向上将皮肤顶起,使该处的皮肤被拉紧,头的前弯就以此为度。
保持此角度不变,将患者头稍向左摆,并将面旋向右。
医者稍弯腰,用胸部轻轻压住患者头部,使其保持此角度,屈右前臂,用肘弯勾托患者下颌,前臂及手部配合胸部将患者头颈部抱住并稍向上提拉,带动患者头部在此角度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配合,右手带着患者头部继续向右稍作超限度旋转,左手拇指同时将第2颈椎棘突向左侧推顶。
此时,常伴随“哒’的清脆响声,重新进行触诊检查,如棘突已复正,则复位完成。
3、低头摇正法用于颈椎2-------颈椎6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医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作为动点,以枕部作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可重复2----3次。
4、侧头摇正法此法用于颈2----颈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龙氏整脊

龙氏整脊治脊疗法-------正骨整脊手法要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1、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环关节、环枢关节错位。
病人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
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低头摇正法适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度,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之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将头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的手稍用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复位。
3、侧头摇正法适用于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低枕,颈前屈度如上述,术者一手托其头,另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处,将头抬起(侧屈)进行转动摇正。
4、(1)侧卧摇肩法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要配合用阻力,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
4、(2)侧卧摇肩法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可避免上位颈椎受副损伤。
5、侧向搬按法适用于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
病人侧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后侧隆起处,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病者头托起作侧屈活动(先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的手同时作一搬按闪动力,可听到关节弹响,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
6、挎角搬按法适用于2~4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并错位者病人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将其头偏向健侧前屈位,充分展开患病关节,轻按摩其下位颈部紧张之肌肉,使嵌顿之滑膜退出,揉捏颈肌放松后,术者一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隆起之下方,另一手扶其头顶或额部,先搬向健侧前外侧45度方位,后斜向外侧45度方位,重复3~5次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脊的绝密手法本法对所有腰腿痛都有调治作用,尤其对腰间盘突出,骨增生,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狭窄,风湿病等效果显著。
特别提示:骨质增生,如无复位手法,仅能好转,不能愈。
这一点为95%以上的医生忽视。
因此才有骨质增生不可能完全治愈的缪论。
骨质增生的原因见“神手”教材。
颈腰椎病定位歌:一三七颈难前后,二五六椎侧弯难。
唯有颈二旋转难,颈椎有病垂先变,腰一有病前弯难,腰二病难左右弯。
腰三左右难转动,腰五不敢往后弯前后左右都难动。
必是腰四病无疑。
第一步:检查偏歪错位的椎休。
首先确定第四腰椎的位置,两骨盆连线的中点即为第四腰椎。
向下则为五腰椎,向上逆推则可知三、二、一椎。
先熟悉脊椎定位歌:颈七腰五胸十二,肩胛胸七盆骨四。
大椎颈七向上推,逆推方便定病位。
所谓逆推:是由下向上推按。
经多年经验本法对脊椎偏歪,增生比向下推按更容易,更方便定位。
检查方法:1、用拇、食二指分开由下向上推按,仔细体会有无硬结,条索状或压痛点等异常情况。
2、望诊法:正常的脊椎若无病变则脊椎颜色无异常,当脊椎偏歪或错位日久则在相应的椎体附近出现:青紫,红等色或点状,片状的色素沉着,斑生在哪一椎为那一椎有病变,对应的脏腑也有病变。
3、看突起:哪一段椎体在人站立时向后突起则该脊椎必有问题。
突起一般不是单一,而是几全椎体“排状突起”胸椎上段突起为肺心病无误。
中段突起则为肝胃胆病。
当然凹陷也为病变。
记住:过人的观察能力,是造就一个名医的首要条件。
学会认真的观察是成功的前提。
第二步手法放松肌肉:凡腰腿病放松必须由胸七放松至承山穴为止,这一点为极大多数按摩技师或医生所忽视。
由上向下用按、摩、揉、推、拿、提、滚等手法放松,共3---5分钟。
第三步手法点穴:压痛点,肾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每穴按30—60秒。
指力不足者可用点穴笔代。
第四步手法复位:现在流行的“斜扳法”极易出医疗事故,本人在这个基础上改良后定为“旋扳法”。
本手法实即借鉴颈椎复位手法。
“旋扳法”:即利用上下,左右四种交叉旋转的力量(即内家拳的螺旋力)综合运用,上面在肩部的手必须要有向上向后的力量。
放在臀部的这只手必须向前向下的力量。
四力形成旋转力度。
则医生用力小,病椎易复位,病人无痛苦。
要点:1、严重腰椎病在复位时,病人必须将头转过来,面向医生。
2、腰椎上段及胸椎错位者,医生在肩部的力量必须大于在臀部的力量。
腰骶椎错位者,下部用的力量必须于上部的力量。
“旋扳法”适用于左右错位者,不适用于前后突出者。
曲膝扳骶法:病人仰躺,医生用一手拉起一腿曲膝向胸部按压,凡有病的那一侧椎体必压不到胸部,然后叫病人双腿曲膝,医生用一手横肘按于胫骨部并向下压,一手向上向前搬顶腰骶部,两手协同上下,一起用力。
本法适用于凹陷或前凸。
向后突者:用双手交叉按压法,按在病人病椎,叫一助手拉病人双腿向后拉。
两人同时用力,即可复位。
要点:后拉,下压必须同步。
第五步协同疗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本法的理论。
即:人是一个整体,一个人不论是胸椎,颈椎,腰椎。
那一个椎体有病变,必将影响其它的椎体,如果只在其病变椎体复位,而没有在其“协同病椎”复位的话,那么这个病只治好一半,完全有复发的可能。
腰一对颈五,腰二对颈四。
腰三对颈三,腰四对颈二,腰五对颈一即:腰一错位日久则颈五必有错位。
在腰椎复位的同时必需复位颈五椎才是完整复位手法。
望各弟子记住了。
记得自己几年前刚刚学习手法时,同学“密授”一颈椎手法,如获至宝。
后来机缘成熟,反复学习钻研各家各派手法,虽不能尽得其真传,亦往往有所得。
不经意发现了很多很好的手法,如颈椎滑脱手法,环椎手法,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等等。
虽有漏洞,但往往对临床有良效。
从迷茫走向成熟,用了几年的心路。
很多手法虽都是在学习其他各派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往往都是灵感乍现的结果。
偶然中有必然的因素。
一个好的手法的建立,简直需要一个太多的时间过程。
但学习的时候,也许几分钟就学会了。
所以手法的学习并不难,关键是老师肯不肯教给你的问题。
本篇所收集的手法,都是本人常用的手法,很多朋友一般两天就可以掌握了。
今天将自己所有的手法整理出来,旨在抛砖引玉,推动手法的发展,更希望广大手法爱好者尽量少走弯路,在手法上尽快成熟。
手法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境界。
序二正脊实践录第一版出来后,经过一年多的临床与实践发现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或错误的地方。
现重新修订,有删减的,有增加的,有些是根本上的改变。
此版增加了很多图片以便大家学习,此书凝聚了本人几年以来的所有心血,和研究成果。
写出新版只为启发大家的思路。
本人才疏学浅,错误之处难免。
谨以此书献给对手法长期执着的朋友!2012-3-18夜一、环椎手法(一)旋前手法操作:病人坐位,以左侧为患侧(左侧横突隆起),术者左手虎口张开,食指等四个指头远端两节指节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桡侧指面抵住左侧横突,拇指抵住左侧枕骨下缘;术者右肘部托着病人的下颌,向右侧旋转病人头部,并后仰其头部,同时左手配合,待头部旋转力量到达左手食指下,术者以腰部发力,双手同时端提病人的头部。
往往会听到弹响声。
1、如果病人的横突只是单纯侧摆就用食指压在,旋转病人头部角度就可以拔伸发力了。
2、如果病人的横突侧摆,并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颌方向移动,就用左手桡侧勾拉住横突前侧,旋转病人头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
3、此手法的运用使环椎的矫正简单化了,定位,定性,这也是本人最满意的一个手法了。
4、横突侧摆旋前的手法好像国内外很少,此手法的发力技巧和以前本人发表的滑脱手法有相似之处。
是一个难得的好手法。
注:手法完善只是治疗方法的完善,但不等于疾病就可以治愈。
(二)旋后手法病人坐位,术者站病人身后,以拇指抵住风池穴饱满隆起处,另手肘部托住病人下颌,寸劲发力。
此手法适合环椎后错位。
此手法可以同样的手法调整颈2到颈6的后错位。
二、枢椎手法枢椎错位通常表现在关节突,有时候也表现在棘突,因为棘突比较大,所以椎体失衡往往会表现在棘突的错动上,摸上去是有棱角,棘突左右不对称。
关节突错动,通常表现为隆起,用各种手法都可以调整。
有时关节突摸上去不明显,只有棘突的表现,或按压痛等。
而棘突的错动,好像冯氏就是棘突为定点发力。
今天解绍一种端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颌,左手搭于病人对侧的头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侧,其余四个指头按压在同侧耳朵前方的面部,双手协调,左旋病人头部,感觉拇指下力量所至。
然后以腰部发力,端提病人的头部。
往往有卡塔弹响。
此手法适应于以枢椎棘突隆起为表现方式的错位,尤其是关节卡压明显者。
三、改良颈椎手法病人仰卧,不用枕头,术者站在病人头方,矫正手虎口张开,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关节掌面,抵住错位的关节突或节段突起;另手虚掌扶住对侧头部(耳朵及周围),辅助矫正手做健侧旋转及锁定,寸劲发力时双手协调旋转头部。
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2到颈6的矫正,尤其是侧弯者,不适用前曲大的颈椎。
2、此手法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有效,而且病人没有恐惧感,有人甚至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手法结束了。
此手法是用双手腕协调完成发力的,运动范围小,即使诊断错误也没事,因为发力时会有空虚感,可以有效的保护正常的椎体。
3、制动性好。
但此手法因是手腕发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
4、发力时,双手可以相互协调发力,如定点发力为主,或托头手发力为主,或双手同时发力。
辅助手发力方向是斜上45度。
四、颈椎滑脱手法数年前,本人就发现一种颈椎滑脱手法,感觉在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特录于下:以病人颈5滑脱,右侧横突侧突明显为例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无名指和小指指端微曲勾压住病人颈5横突的前结节,拇指卡在病人左侧枕骨风池上方部位,食指卡压在对侧风池上方的枕头上;术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颌,以颈5为中心旋转颈部,旋转20—30度,试着轻提头部,以右中指无名指下紧张为度,然后瞬间顿提头部复位。
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的滑脱或颈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乱,对颈椎整体强直伴有单椎体旋前,力线断裂一样有效果。
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强中指和无名指的力度,同时辅助右手让颈5以上形成整体,同时保护环枢椎。
中指和无名指压住前结节后,瞬间复位时没有发力动作,只是让牵引的力量达到颈5。
3、左肘托下颌时,肘尖正好放在下颌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样,尽量让病人在发力前舒适不紧张。
发力方向左上。
注意不能把牵拉力集中到环枢关节。
4、滑脱的椎体往往都有侧摆的表现,以一侧横突触觉明显为矫正侧。
强直型的椎体有单个椎体的侧摆旋前,触感也是一侧横突突出前移。
5、此手法最大的特点是着力点在横突前侧,操作时无名指和小指要求拖住软组织压在横突上,减轻病人疼痛。
七、单侧胸椎手法操作:病人胸椎右侧隆起,或压痛明显,病人仰卧,低枕,双手抱肩膀,双肘重叠胸前,最好右肘在下,我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在病人右手腕关节处锁住右手和其左臂,拉动病人身体向右侧旋30——45度,同时我右手四指关节屈曲,伸到病人的右侧错位处,我左手及身体压到病人双肘,调整病人的旋转角度,让力点集中到我右手屈曲的四指关节上,做寸劲垂直按压。
说明:1、此手法是专门针对单侧胸椎错位,比谢氏手法更有针对性,往往顽固性的可以在瞬间复位(建议先做X诊断)。
2、此手法对胸3到胸10都有效果,尤其是其他手法不效时。
个人认为此手法是胸椎类手法中的一个一个基本手法。
3、如果想调节左侧椎体,可以用术者右手大鱼际垫压在患椎。
八、美式腰椎手法病人侧卧,曲膝曲髋,患侧在上,术者用一手推病人的肩膀,一手用豆骨压住病人的横突或棘突,身体或胯卡压旋转病人的骨盆,造成病人腰椎关节的松动,造成椎体瞬间松动。
压横突时,术者手和身体向同向发力;压棘突时,因为发力方向不同,所以身体发力要照顾手的下切力,就以下压为主。
九、腰椎手法(斜扳式)病人侧卧,低枕,术者身体卡压住病人的屈曲的胯和大腿等,同时用定点手的豆骨压在棘突下侧方,另手推病人的肩膀向后,发力时,用我上半身卡压病人胯的同时,豆状骨从下方推棘突或下方的关节突。
说明:此手法卡压力和推顶力几乎同时进行,要求术者身体整体协调。
此手法也验证了腰椎拧毛巾理论。
十、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骶髂关节前错位复位手法时,发现一种新式的腰椎扳法:病人仰卧,平枕,双手交叉放脑后,医生站在病人一侧,一手按住对侧髂前上棘,一手勾住病人对侧肩胛骨,在固定骶髂关节的情况下,使其上身在稍抬起的情况下向内旋转,可以调节胸8以下的各小关节。
如果想调节骶髂关节就使劲拧动上身,使其髂骨稍抬起,寸劲冲压,可有弹响。
说明:1、此手法用于骶髂关节前错位者,并伴有腰椎紊乱者。
2、对腰椎关节松动者效果非常好,对腰椎前凸者效果好,对后凸者或关节僵硬者不好。
尤其是滑脱的患者,请大家关注此手法。
3、此手法是侧卧腰椎斜扳的姊妹手法,一正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