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语言特征
《2024年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范文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汉语中不断涌现出新的词语。
这些新词语中,派生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派生词是指通过在词根基础上添加前缀、后缀等方式形成的新词语。
本文旨在研究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特点、来源、构成及其影响。
二、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特点1. 构成方式多样: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内部形态变化等方式形成新词语。
2. 语义丰富:派生词通常具有丰富的语义信息,能够表达更加具体、细致的概念。
3. 表达能力强:派生词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维和情感。
三、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来源1.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的概念和事物不断涌现,需要新的词语来描述和表达。
2.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融合,也带来了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为派生词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网络用语通过派生方式成为新的词语。
四、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构成1. 前缀加词根:前缀加词根是构成派生词的一种常见方式,如“超”、“反”、“互”等前缀加上其他词根形成新词语。
2. 后缀加词根:后缀加词根也是构成派生词的一种常见方式,如“化”、“性”、“感”等后缀加上其他词根形成新词语。
3. 内部形态变化:除了前缀和后缀,一些词语通过内部形态变化形成新的意义和用法,如“好玩”、“不管”等词语的演变。
五、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影响1. 丰富语言表达:派生词的出现丰富了语言表达,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促进语言发展:派生词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促进了语言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3. 影响社会文化:派生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影响。
六、结论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演变及其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派生词的构成方式、来源及其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024年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范文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的发展,汉语中的新词语不断涌现,这些新词语大多来源于汉语派生词。
派生词指的是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变换词根的方式从原有词汇中派生出来的新的词语。
本文将对汉语派生词新词语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其发展背景、构词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
二、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发展背景随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社会不断产生新的概念和现象,新词语也应运而生。
这些新词语的来源广泛,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汉语派生词。
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使得派生词成为新词语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汉语派生词的构词特点1. 前缀、后缀的丰富性:汉语派生词大多通过添加前缀、后缀等方式形成。
例如,“网络”、“互”、“微”等前缀在派生新词语中广泛应用。
同时,如“子”、“性”、“化”等后缀也常被用于构成新词语。
2. 词根的多样性:汉语派生词的词根丰富多样,可以来自古汉语、外来语等各个领域。
这些词根经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了大量的新词语。
3. 语义的扩展性:派生词在形成过程中,往往能够扩展原有词汇的语义范围,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微信”、“网购”等词语的出现,使得“微信”和“网络”的语义得到了扩展和深化。
四、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分类与实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分为以下几类:1. 行业类新词语: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反映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2. 社会现象类新词语:如“网红”、“直播带货”、“饭圈文化”等,反映了当代社会热点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3. 文化类新词语:如“禅意”、“茶文化”、“传统手艺”等,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以“网络”为例,它作为前缀在派生新词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安全”等,都体现了“网络”这一概念在当代社会的普及和影响。
五、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社会文化影响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广泛使用对语言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范文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语言的不断演变,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新词语不仅反映了社会现象、文化变迁和科技进步,还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来源、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
二、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来源1. 社会现象与文化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新的事物、现象和观念不断涌现,为了满足表达需求,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应运而生。
例如,“互联网+”时代催生了“网购”、“直播”、“智能家居”等新词语。
2. 科技进步与行业创新科技的进步和行业的创新也推动了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产生。
如“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词汇,反映了科技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3. 外来词汇的吸收与融合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许多外来词汇逐渐被汉语吸收并融入其词汇系统。
如“咖啡”、“沙发”、“派对”等词汇,都是从外来语言中引入并逐渐被广泛使用的。
三、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特点1. 形式多样性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形式多样,包括单纯词、合成词、短语词等。
这些新词语通过不同的构词方式,形成了丰富的词汇系统。
2. 语义丰富性新词语的语义丰富,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各种新的概念和事物。
同时,它们还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色彩等特点。
3. 时代性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新词语会逐渐被淘汰,而新的词汇则会不断涌现。
四、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形成机制1. 语音变异与词汇创新语音变异是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语言交流中,语音的变异可能导致新的词汇形式的出现。
同时,词汇创新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词汇形式和意义来满足表达需求。
2. 语法化与词汇化语法化是指将语法结构转化为词汇的过程,而词汇化则是将独立的词汇单位组合成新的词汇形式。
这两种机制在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4年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范文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交流,汉语语言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派生词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新词语的涌现,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也为我们的语言交流提供了更多选择。
本文将就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展开研究,探究其形成原因、发展现状以及应用场景等。
二、汉语派生词的形成与特点派生词是通过词根加词缀的方式构成的词语。
在汉语中,派生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根和词缀的组合上。
其中,词根是词语的核心部分,决定了词语的基本含义;而词缀则用来改变词根的语法功能或语义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汉语派生词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新词语往往与时代背景、社会现象、文化潮流等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动态性。
同时,由于汉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汉语派生词的构成方式也具有独特性,为新词语的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本研究以近几年来汉语中出现的新词语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在社交媒体、网络、出版物等各个领域的运用。
研究对象涵盖了网络流行语、热门话题相关的词语、科技词汇等各类新词语。
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研究,探究其产生原因、语义特征以及传播路径等。
四、汉语新词语的成因和传播路径1. 成因:汉语新词语的涌现与时代背景、社会现象、文化潮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大量与科技相关的词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事物和现象也催生了新的词语。
此外,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一些外来词汇也被引入并融入到了汉语词汇体系中。
2. 传播路径:新词语的传播路径主要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出版物等媒介。
其中,网络和社交媒体在新词语的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网络和社交媒体为新词语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土壤;另一方面,它们也为新词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此外,出版物如报纸、杂志等也是新词语传播的重要途径。
五、汉语新词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1. 应用场景:新词语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024年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范文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汉语中不断涌现出新的词语。
这些新词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之一便是通过派生词的方式产生。
派生词是指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词根等方式,从已有的词汇中衍生出新的词语。
本文旨在研究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构成、特点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以期为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构成1. 前缀派生词前缀派生词是指在原有词汇前加上一个或多个前缀,形成新的词语。
例如,“超”字前加上不同的词根,可以形成“超市”、“超人”、“超车”等新词语。
这些前缀往往具有特定的语义或语法功能,能够改变原有词汇的意义或词性。
2. 后缀派生词后缀派生词是指在原有词汇后加上一个或多个后缀,形成新的词语。
例如,“-帝”作为后缀,可以构成“网瘾帝”、“表情帝”等新词语。
后缀通常表示某种概念或情感色彩,能够使原有词汇的意义更加丰富或生动。
3. 复合词复合词是指由两个或多个词根组成的词语。
例如,“网络”与“购物”组合成“网络购物”,“微信”与“红包”组合成“微信红包”。
复合词在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表达能力强、意义明确等特点。
三、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特点1. 更新迅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概念和事物不断涌现,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
这些新词语往往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2. 表达力强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具有表达力强的特点。
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组合词根,可以衍生出许多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3. 多样性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多样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前缀、后缀和词根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衍生出大量的新词语。
其次,新词语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此外,新词语的语体风格也具有多样性,既有书面语体风格的词语,也有口语语体风格的词语。
四、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在语言中的应用1. 社交媒体中的应用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新的派生词在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
《2024年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范文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汉语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词汇和庞大语素体系的语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词语不断涌现。
其中,派生词作为一种重要的词汇构成方式,以其独特的构造方式和丰富的表达力,成为了新词语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研究,探究其构成规律、发展变化以及使用特点。
二、汉语派生词的构成规律1. 语素与词根的构成汉语派生词的构成,大多以一个或多个基本语素作为基础,这些语素被称为词根。
在构成派生词时,通常将词根与其它语素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词汇。
这些组合语素可以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例如,“微信”、“网络”等词汇的词根是“微”、“网”,加上其它的语素构成了新的派生词。
此外,复合语素也经常在派生词中出现,如“有幸”作为语素构成了“不幸运的”。
2. 派生词的构词方式汉语派生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加缀法、复合法等。
加缀法是指在词根前后添加语素或词缀来形成新词,如“电子”、“互联网”等。
复合法则是在两个或多个基本语素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如“手机”、“电脑”等。
三、新词语的派生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派生词不断涌现。
这些新词语的构成往往与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例如,“互联网+”的提出,催生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词汇。
这些新词语的诞生,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四、新派生词的使用特点新派生词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它们反映了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新派生词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能够更准确地表达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和概念。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派生词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语言中的使用也日益广泛。
五、结论通过对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构成规律、发展变化以及使用特点。
这些新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同时,新派生词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语言特征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语言特征
汉语派生词是指通过在一个词的基础上增加前缀、后缀、插入部分等方式,形成新的词语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汉语派生词也不断涌现出新的词语。
汉语派生词的语言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词义明确。
汉语派生词的词义一般比较明确,容易被人理解。
例如,“自拍”、“打卡”等词语都具有明确的意义。
2. 词形简洁。
汉语派生词的词形一般比较简洁,容易记忆。
例如,“划重点”、“爆款”等词语都只有几个字,但是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3. 词语来源丰富。
汉语派生词的来源非常丰富,可以来自于汉字、外来语、网络语言等多个方面。
例如,“微信”、“支付宝”等词语就是来自网络语言和外来语的结合。
4. 语感强烈。
汉语派生词常常具有强烈的语感,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例如,“佛系青年”、“蒟蒻”等词语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
总之,汉语派生词的语言特征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变化。
通过对汉语派生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
- 1 -。
《2024年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范文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汉语中不断涌现出新的词语。
这些新词语中,派生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派生词是指通过词根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形成的词语,其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构词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构成特点、使用范围以及研究价值,以期为汉语词汇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汉语派生词的构成特点1. 形态特点汉语派生词主要由词根和前后缀构成。
其中,词根是派生词的核心部分,前后缀则起到修饰和补充的作用。
前后缀的添加可以改变词根的语义、语法功能或情感色彩,从而形成新的词语。
2. 语义特点汉语派生词的语义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构词能力。
通过添加不同的前后缀,可以在不改变词根基本意义的前提下,形成具有不同语义的词语。
例如,“美丽”这一词根,通过添加前后缀,可以形成“美好”、“魅力”、“丽质”等新词语。
三、汉语派生新词语的使用范围及示例1. 科技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与科技相关的派生新词语。
例如,“互联网+”的“+”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形成了“教育+”、“医疗+”等新词语;还有“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核心概念,通过添加不同的前后缀,形成了大量的新词语。
示例:“云存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助手”等。
2. 社会生活领域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也促使了汉语派生新词语的涌现。
例如,“绿色生活”、“绿色经济”、“生态农业”等与社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通过添加不同的前后缀,形成了新的词语。
示例:“绿色出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四、汉语派生新词语的研究价值1. 词汇学价值汉语派生新词语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学理论。
通过对派生词的构成特点、使用范围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和趋势,为汉语词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语言学价值研究汉语派生新词语对于语言学的其他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语言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汉语类词缀不断增多,派生词新词语大量涌现,这些派生词呈现出与传统派生词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词缀、词根以及派生词整体结构上诸方面都有不同的体现。
一、词缀的特征(一)典型词缀的能产性不均衡从概念体系方面来说,典型词缀和类词缀是词缀的两个下位概念。
关于典型词缀(朱德熙称之为“真正的词缀”,吕叔湘称之为“地道的词缀”),人们有不同的界定范围。
我们暂且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收录的词缀为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共收录26个词缀,我们认为,其中的“非-”、“准-”应做类词缀看待,其他的可以看做典型词缀。
在新时期,这些典型词缀绝大多数已不具有能产性,只有个别词缀,如“老-、-化、-性、-儿、-家”等还保持着比较旺盛的生命力。
比如,前缀“老”派生了“老外、老总、老民、老国、老爸、老妈、老哥”等新词语,后缀“化”派生了“信息化、格式化、数字化、权金化、去杠杆化”等新词语,后缀“性”派生了“硬性、可读性、戏剧性、一次性、趋同性”等新词语,后缀“儿”和“家”也分别派生了“款儿、腕儿、头儿、托儿”、“买家、空谈家、实干家、股评家、美食家、国际炒家”等新词语。
而其他的典型词缀均已不具有能产性,或者说不具备“新生类推潜能”。
在具有能产性的典型词缀中,前缀“老”和后缀“性”、“化”的能产性最强。
对于那些不再构造新派生词的词缀,吕叔湘称为“死词缀”,对于那些很少构造新派生词的词缀,可以采用马庆株的术语,称为“惰性词缀”(马庆株对“惰性词缀”的解释与本文稍有不同)。
能产性不均衡是新时期汉语典型词缀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个别典型词缀的构词发生了新变化张小平论述了新时期典型前缀“老”在构词上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在构词方式上,新时期“老”的构词方式大多是“老+从词语中提取的某一主要语素”;在构词内容上,指人的名词大大增多,多指称某种人或某类人;在构词色彩上,总体上具备明显的谐趣、调侃的意味和口语化的特点;在构词性质上,具有临时性和偶发性。
另外,典型后缀“化”突破了“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的限制,而出现了加在动词(如“扩大化”)、区别词(如“大型化”)和副词(如“经常化”)、字母词(如“MSN化”)等后面的用法。
另外,也包括与一些不成词语素组(如“最优化”)、短语(如“良性循环化”)、派生词(如“超豪华化”)等结合的情况。
典型词缀“性”也突破了“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限制,而出现了加在数量词(如“一次性”)、区别词(如“多发性”)、副词(如“即时性”)和方位词(如“东方性”)等后面的用法。
(三)词缀化的倾向“词缀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词缀多由能单用的自由语素或不能单用的不定位语素转化而来,有不少词缀正处于演进的过程之中。
”自从吕叔湘提出“类词缀”的术语并列举了一些实例之后,类词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人们不断探讨和总结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尤其是类词缀的发展动向。
虽然人们对于类词缀的界定、范围等尚存在一些争议,但汉语类词缀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很多新词语都是以附加类词缀的方式派生的,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沈孟璎依据类词缀的功能创造性地提出了“词缀化的倾向”的概念,“所谓词缀化的倾向指的是作为词根的原来实在意义逐渐虚化,在构词中产生某些附加意义的倾向。
当然虚化的倾向在程度上有强有弱,不尽相同。
……现阶段汉语又有一些词根词缀化,或者原有词缀又有新的发展。
……这种新的词缀,确切地说,只是‘类词缀’或‘准词缀’,只是一种词缀化的过程。
不过,现阶段这种类型的词缀的确存在着,数量有所增多,使用范围也在扩大,有一定发展趋势”。
她在文中分别列举了“多-、-热、-户、-感、-坛”等几个比较典型的类词缀。
词缀化的倾向已被此后的语言事实所证实,汉语越来越多的实语素类词缀化,比如“大-、高-、看-、走-、-嫂、-虫、-霸”等都已经发展为类词缀,并表现出了很强的派生构词能力。
占勇也认为,“汉语中公认的典型词缀很少,……汉语中有很多语素,构词能力很强,构词位置相对固定,具有类化作用,表现出‘词缀化’倾向”。
派生构词法是一种经济便捷的构词方式,词缀化的倾向不仅符合汉语自身的特点,同样也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
徐世璇就曾指出:“在汉藏语言派生构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不是意义完全虚化、只起形态标志作用的典型词缀,而是意义没有完全虚化、具有较强意指性的类词缀。
”(四)类词缀的多源性汉语词缀系统一直是来源于自身的语言系统,但是,新时期汉语类词缀的来源呈现多样化,除了由自身实语素虚化而来的之外(这一点与典型词缀相同),还有一些是源自其他语言或方言的。
派生法是英语中的一种重要的构词方法,早在1978年出版的Encyclopedia of English(《英语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收录了前缀约170个,后缀约200个。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翻译英语中的派生词,汉语增加了一批类词缀,如:反-(an-ti-、counter-、dis-)、次-(sub-)、软-(soft-)、后-(post -)、多-(poly-)、超-(su-per-、ultra-、hyper-、sur -)等。
这些类词缀在其自身的语言中就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它们都是源于英语,基本都是前缀,当然二者不完全是一对一的翻译,比如前缀sub-,翻译成汉语就对应着“亚-”、“次-”、“准-”等类前缀。
另有一些类词缀也是在语言接触背景下源于自身体系之外的,如“-吧”是通过外来音节的语素化之后转变而成的,“-族”来自日语,“-门”源于英语,“-爷”源于北京方言等。
通过这些方式产生的类词缀在汉语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能产性。
类词缀的多源性也体现了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给汉语所带来的影响。
(五)意义虚化程度比较低类词缀的意义是一种抽象的类化意义或泛化意义,这种意义与原有意义相比产生了一定的偏离,有虚化的趋向,但仍保留着一定的词汇意义,与原来的语义联系仍很明显。
比如,类前缀“看”由具有实在意义“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观察并加以判断”等实语素虚化为表示“呈现出某种趋势或状态”的类词缀,语义联系比较明显。
而典型前缀“老”由形容词“老”虚化而来,这期间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语法化历程,二者的语义联系也很模糊。
由于意义虚化程度不同,所以,很多典型词缀具备完全羡余性即在某句法环境中可以去掉而不影响派生词的基本意义,而在类词缀派生词里,类词缀义仍是派生词整体意义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少有类词缀已虚化到可以在某句法环境中去掉而不影响整体词义,或者说,如果去掉类词缀的话,那么派生词新词语的语义就势必受到很大的损伤。
意义的虚化虽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通过词典的义项排列,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出其意义虚化的程度。
一般来说,在词典中已经单列词头的词缀,说明其意义虚化程度比较高。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收录的词缀中,“阿-、-子、-儿、-头、-家、-边”等都已经单列词头。
而类词缀义是从原义引申过来的,其意义趋向于虚化,所以,在词典的义项排序中偏后(当然,有些新近产生的类词缀义还没有在词典中列出义项),还没有任何一个类词缀可以其类词缀义单列词头。
尹海良提出了“语义贡献度”的概念,“所谓语义贡献度是指构词成分为其构造的新词提供或贡献的语义内容的多少。
”相对于类词缀来说,典型词缀对其构造的派生词的语义贡献度是比较小的。
(六)兼职特点更明显董秀芳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2001版)中“-子”和“-儿”的非词缀用法,其中“-子”作为非词缀语素的义项有4个,“-儿”作为非词缀语素的义项有12个。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也谈到典型词缀“-子”在六种情况下不作词缀。
虽然多数典型词缀都是具有兼职性,但毕竟有一些典型词缀是专职的或已单列词头。
跟典型词缀相比,类词缀具有更明显的兼职的特点,可以说汉语中几乎所有的类词缀都既可以用作实语素(单独成词或用作词根),也可以用作类词缀。
比如,类词缀“零-、软-、-热、-族”等在构成“零风险、软人才、出国热、上班族”等词语时是类词缀,而在构成“零度、柔软、热量、民族”等词语时是词根语素。
(七)潜类词缀的存在潜显理论是关于语言发展的基本形式的一种理论观点,它的理论核心强调语言的动态本质。
这个理论认为,语言的世界可以分为显性的世界和潜在的世界两个部分。
“所谓显性语言就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在使用的并且得到社会公认的那个部分,是我们大家都很习惯了的东西。
所谓潜在的语言世界指的是,按照语言的结构规则和组合规则所构造和组合起来的一切的可能的语言形式的总和,但是它们还没有被这个语言社团所利用和开发。
正是它为语言的自我调节的功能提供了可能性。
”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潜和显的对立。
“语言的一个完整概念应当是:‘语言(A)=显语言(AX)+潜语言(AQ)’……显词只不过是语言冰山显露在水面上的那么一个很小的部分罢了。
这座冰山深深潜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可是无比巨大的。
”类词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不断出现也是潜性语言显性化的结果。
作为一种现阶段大量使用的非常活跃构词成分,类词缀的高频使用极易催生新的相关类词缀出现。
沈孟璎就认为:“其中一些原形容词性的词根词缀化后,多少会影响与之相对的词根也有所变化。
比如‘高’族词影响‘低’族词,‘软’族词影响‘硬’族词,‘多’族词影响‘少’族词,‘大’族词影响‘小’族词,多多少少有相应的增长势头。
”当然,潜类词缀绝不仅仅是这些,其他一些语素或词语也可能随着使用频率的逐渐提高,位置趋向固定,向类词缀方向发展。
比如,现阶段已经具有能产性的“一妹”就是如此,“妹”的原意是“妹妹”,现已引申指“年轻女子;女孩子”,并派生了“外来妹、打工妹、农家妹”等新词语,“工程”的原意是“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现已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并派生了“菜篮子工程、希望工程、扶贫工程”等新词语。
“效应”的原意是“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现已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并派生了“明星效应、同城效应、土豆效应”等新词语。
这些语素或词语虽然还不能完全归人类词缀(有些学者已经把他们划入类词缀的范围),但已经具有了向类词缀发展的趋向,可以暂时看做潜类词缀,进一步观察它们的发展去向。
潜类词缀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潜类词缀之所以没有进入交际,是因为还不具备相应的社会语用条件,或者说现实中还不需要它们出现,一旦现实中需要了,社会语用条件具备了,潜类词缀就会显化为显类词缀而进入交际系统。
二、词根的特征(一)来源广泛从词根语素的层级归属来看,传统派生词的词根语素以单音语素为主,派生词新词语的词根语素来源广泛,不再局限于单音语素,主要包括:(1)单音语素,如由类前缀“看”派生的“看淡、看跌、看涨、看旺”,由类后缀“奴”派生的“情奴、房奴、车奴、婚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