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张惠惠
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

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赵颖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
【年(卷),期】2022()22
【摘要】两年前,我送走六年级的毕业班,又重新接了一个一年级。
学生报到那天,看到那么多朝气蓬勃的面孔,感觉自己又年轻了许多。
然而,有一个小男孩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不停地环顾四周,既不看我,也不听我讲话。
手指不断地在桌子上敲打,时不时地还站起来,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有些特别。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赵颖
【作者单位】山东省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和风细雨,润物无声r——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剖析
2.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3.和风细雨 , 润物无声——浅谈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4.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浅谈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5.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班主任工作总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心得体会(合集四篇)

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心得体会(合集四篇)心灵如海。
有人说他喜欢波光粼粼;有人说他喜欢水天一色;有人说他喜欢旭日出海;有人说他喜欢飞鱼跃波。
心灵的选择如此宽泛,恐怕博学的智者也难以计数。
但是,每一个丰实而满足的人,都会选择如下种种——选择真,让心灵像水晶一样纯洁。
漫漫长路,艰难险阻,悲欢离合。
有了真心真情,才有了一段段的潇洒无畏。
屡遭贬谪的迁客选择了真,才有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洒脱;戍守边塞的征人选择了真,才有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做客天涯的游子选择了真,“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把千古游子都吟得潸然泪下。
当心灵像水晶一样纯洁,那么繁乱的心绪被风拂去,把酒临风,共观婵娟,心灵变成了净土。
选择善,让心灵像火焰一样温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语的光芒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更加夺目,更加明亮。
乔安山选择了善,于是雷锋的精神在新世纪大放异彩;李素丽选择了善,于是小小车厢成了时时欢笑的海洋。
当心灵像火焰一样温暖,便没有了是非曲直的涤荡,没有了真心被虚伪雪藏,生活奏起高歌,心灵成为热土。
选择美,让心灵像花朵一样绚丽。
春,丝丝春雨似细针催绿柳条;夏,夕阳晚照时流莺声声鸣叫;秋,满山红叶之下,晶莹的露珠悄然滴下;冬,飞雪飘香,一丛丛树挂在暖阳下闪着金光。
当心灵饱览了大自然的美好,自身也会像花朵一样的绚丽。
绚丽的心灵习惯了自由与清风,温暖与阳光,阴云和暴雨再也无处容身,心灵,成了灿烂的世界。
选择真,我们拥抱蓝天;选择善,我们渴望丝雨;选择美,我们呼唤大千世界!心灵包容了真善美三色,我们就能更加快速地奔向七色的明天!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小时侯,我总是觉得书上常常说的真善美似乎离我很远,每当我问到妈妈什么叫做真善美时,妈妈总是笑而不答,只是让我在生活中去慢慢体会。
记得我7岁那年,每天早上,妈妈非要我吃一个鸡蛋,而我却非常讨厌吃鸡蛋,觉得它难以下咽,但看着妈妈严厉的眼神,我终于还是强迫自己把它吃了下去。
八年级四班《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八年级四班邱海云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最近,随着家风一词“火”了起来,脑海中不禁涌现出爷爷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忆往昔,每次上学校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磨牙(亳州俗语,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给我说,我去找你们老师”!奶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
在奶奶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的现象。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部队的生活特别艰苦,告诫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
你要从小学会能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高人一等。
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吧!我想。
看今朝,我已经步入初中,成为一名中学生,早已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好习惯。
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如今,奶奶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爷爷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聊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
展未来,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民族文化。
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意思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意思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读《根与叶的絮语》有感《根与叶的絮语》是安克慧母子的书信集。
安克慧有一双好儿女,女儿郭颖颖早慧,十五岁考入中山医科大学,获美国全额奖学金,现已取得华盛顿大学病毒理学博士学位,儿子郭浩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现在休斯敦大学攻读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根》我已读过三遍,读一遍有一遍的感受,读一遍就对这本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该书完全以母女、母子三地书的形式,向读者娓娓倾诉一种亲情、一种责任、一种美感,一种平凡中脱俗的价值观念和对人生的执着与向往。
《根》在于情真。
原濮阳市教育局局长张秋郎在为本书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本书中母亲对孩子们朋友式的亲切交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字里行间氤氲着拳拳舐犊之情。
安老师也曾说过,养儿成长、教儿做人、育儿成才是她做母亲的三项基本原则。
谁的父母不疼儿,安老师的女儿十五岁只身一人离家独立生活,就在那年9月18日她在对女儿的信中写道:“简单的一句问好话,妈妈给别人写了不知多少次,惟有写给你时注满了泪,毕竟你才十五岁啊……你想着‘家就在心中’也就天涯若比邻,身边有亲人了。
”当儿女受到挫折时,作为人母的安老师一样会肝疼心疼得柔肠寸断,教育他们被人误解、攻击、打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课题,每个人头上的天都不可能永远晴朗,所以要心胸豁达,心情赤诚,总归能胜,别因一点波折把人生看得过于险恶,以致丧失了对人的信任。
她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这样写道:“人不是被别人打倒的,都是自己把自己打倒的。
我们永远永远爱你,牵挂着你,有什么不愉快尽可告诉家里,我们愿意替你抚慰一切创伤,不惜呕尽我们的心血!愿这心血化为一轮太阳,照在你和弟弟心上,给你们温暖和光明,振奋和希望!”然而,又有谁的儿女不怜母啊!父母在面临那场巨大灾难而痛不欲生时,是一双儿女以爱和行动,给予了父母活下去并重新振作的勇气。
女儿在信中说:“这一年不知你们是怎么样挺过来的……写到此处我不禁泪如泉涌竟不能书……家里有什么忧愁和不幸都应该让我们共同分担,养儿做什么?是要用的呀!”儿子郭浩得知消息后,对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为“党国”立功报效的机会到了!姐弟俩把母亲几年来写给自己的书信整理出来,积极动员母亲出书的同时,还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在外打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父母共担风雨。
优秀小学教师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四:润物无声 情满教育PPT课件

目录 教师简介 专业背景 故事背景 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情满教育的精彩瞬间 效果展示 学生见证 结语
教师简介
教师简介
姓名: 张老师 学校: XX小学
教师简介
教龄: 10年
专业背景
专业背景
学历:本科教育学专业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以身作则:张老师用自己的行 动影响学生 鼓励奖励:及时表扬和奖励学 生的努力和进步
情满教育的精彩瞬间
共同成长:与学生共同努力,共同 进步
效果展示
效果展示
成绩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明 显提高
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发展特长 和兴趣爱好
效果展示
情商提升:培养学生的情商和 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见证
学生见证
学生A:感激张老师的教育和关 爱
学生B:通过张老师的教导走上 了成功之路
学生见证
学生C:在张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实 现了自己的梦想
结语
结语
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深深地感 染着学生
张老师用情满教育点燃了每个 学生的希望之火
结语
让我们共同向张老师致以崇高 的敬意!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故事背景Fra bibliotek故事背景
丰富多彩的教育经历 充满爱心的教学理念
故事背景
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润物无声的 教育方式
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温暖关怀:给予学生真诚的关 爱和支持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 制定灵活的学习计划
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科学引导:用科学的方法帮助 学生解决问题
情满教育的 精彩瞬间
情满教育的精彩瞬间
丝丝春雨润心田──读《润物细无声──社科学报编辑家耕耘录》

,
,
编辑素有为 人 作嫁之 称 他们 用 自己 的 双 手 巧 裁 新 衣 装 扮 了 别 人
“ ”
,
。
,
,
.
人 们 往 往 用 春 蚕 和 红 烛 来 比喻 教 师 其 实 编 辑 何 尝 不 是 春蚕 和红 烛 呢 ? 何 况 高校 学
”
报 的编 辑 大 多 又 是 一 身 而 兼 教 师和 编 辑 二 任 呢 ? 所 以 他 们 所做 的 奉 献 则是 双 重的
, 、
、
— 耘 默默 奉献 的 形 象如在 目前
, ,
社 科学报编 辑 家耕耘 录 》 一书 我 一 口 气 把 它 读 完 如 沐春 雨 如饮 甘泉 注 四 十 位 社 科 学 报 编 辑家 辛 勤 耕
;
、
,
,
,
他们 甘 为 人 作嫁 的 美 德 自强 不 息 的 精 神 深深 扣 动 我 的 心 扉 他 们 创 建 发 展
识 收 录 在 本 书 中 的 编 辑 家 们 既 乐 于 为 人 作嫁
, , ,
,
又 不 甘 平庸 ( 其 实 是 为 了 更 好 地作 嫁 ) 他 们 既 刻 苦 钻 研 编 辑
,
,
学 努力 进行编辑实 践 又 在 自己 的学 科专业 领域 锐 意 进 取
, , ,
自强 不 息
,
“
焚膏 油 以 继 暑 恒 兀 兀 以 穷年
号 它 是 对 编 辑 素 质 的 基 本 要 求 理 应是 编 辑 们 奋 斗 的 目 标
,
,
.
。
对 这 个 问 题 我 非 常 赞 赏 龙 协 涛 先 生 的 观 点 他 认 为 对 这 个 问 题 不 应 仅 从个 人 成 才 的意 义 上 来 理 解 要 提 到
化身春雨 无声润物——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的每一环节

化身春雨无声润物——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的
每一环节
冯雁
【期刊名称】《中国基础教育》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班主任是较为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是最适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然而,班主任毕竟又不同于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工作繁杂而艰巨,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冯雁
【作者单位】东营市胜利河口第三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8
【相关文献】
1.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终不悔——石景山教委教育技术装备站召开实验教师研讨会 [J], 张斯琪;张硕
2.爱如春雨,润“物”无声 [J], 邵培燕;
3.爱如春雨,润“物”无声 [J], 邵培燕
4.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终不悔——石景山教委教育技术装备站召开实验教师
研讨会 [J], 张斯琪;张硕
5.春雨无声润万物,紫泥流芳塑新竹——浅谈紫砂壶“新竹”之鉴赏 [J], 徐泉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心得体会2篇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心得体会2篇一:心中有戒依法履职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教育过程中的惩戒,如果与教学过程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与教师的教育智慧结合起来会不会另有一番风情?一、如何让孩子“体面”地坐下二年级“认识角画角”的课上,在学习如何画角时,我温和的问道:“画角可以用工具?”学生异口同声答道:“尺子” O “非常好,请拿出昨天就让你们准备好的尺子……” 我轻松地说道。
没等我往下说,小K大声喊道:“老师,我同桌没带”。
我回头一看,小K的同桌小J, 一个只有爷爷奶奶在身边的孩子,没带学具那是很正常的。
“算了。
”当我漫不经心地说完这两个字后,教室的左边、右边、中间此起彼伏的响起“老师,XXX也没带”,“他也没带”……“没带的全给我起立”,此时的我火冒三丈,一声吼叫让原本吵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同时也让没带尺子的孩子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
看着一个个低头不语自知犯错的孩子,我的脑袋瓜里闪过无数的惩罚措施,可是这样的惩戒能解决此时的问题吗?与其解决不了问题,就让他们“自食其果”好了。
转念一想的我放下各种惩戒方法,故作刁难地问站着的这些孩子「'没子罚你们自己想办法,想一想,没有直尺你还能画出来吗?”正如《阿甘正传》中所说:“生活就像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孩子们有的说“用纸画”(先前学生在折纸活动中认识角);有的说“用纸画不好,因为纸太软了,我觉得用铅笔盒画”;有的说:“用打电话的校讯通的卡画”……难得发言的小J轻声细语地说:“老师,我觉得也可以用铅笔画。
”我不禁向她竖起了大拇指,紧接着追问学生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替代品”画线段。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带领着全班同学重温了角的特征。
而小K同学在回答完原因后继续补充道:“我觉得还是我同桌的方法好,因为她说的铅笔我们每天都带,人人都有,这个方法很实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张惠惠
发表时间:2015-07-09T14:00:18.3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10期供稿作者:张惠惠[导读] 联系教材,激趣深读。
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书籍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共鸣。
——小议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指导
张惠惠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小胡小学234200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忠告:“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雨云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这让我深深意识到应该让孩子尽量多的去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
而农村孩子接触不到网络,获取课外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课外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上阅读课时,看
着孩子们一脸兴奋地进入阅览室后,却漫无目的地在书架上乱翻,心不在焉,不断地换书,我很痛心。
课前我要求他们带的摘录本上摘录的内容也是少而杂。
好书,以它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更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
但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还不能完全正确分辩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家长和教师应伸出手帮助他们,特别是老师。
一、课外阅读必须要有层次性
课外阅读的层次性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
如针对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该班学习语文的能力与水平,我选择了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必背七十首》推荐给他们,并指导学生根据诗后的注释和自己的实践生活,比较准确地理解诗意,从而较轻松地背诵这些古代诗歌精品。
这既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又是知识上有趣的研读。
二、课外阅读必须要有教育性
所选读物必须对儿童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的图书五花八门,特别是一些不法书摊上的书,其内容毫无价值可言。
有些书甚至是对孩子有害的,所以家长和老师必须帮助孩子进行选择。
于是我在班上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孩子们手上的书是五花八门,有各类作文书、《十万个为什么》、《古希腊神话》、儿童版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哈利·波特》等,这些书都不失为一些好书,可我还发现有不少孩子虽读四年级了,可还迷恋“奥特曼系列”丛书,于是我对他们提出了少看或不看的要求,因为这类书纯属消遣性质,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大益,而对于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古希腊神话》、儿童版的《西游记》这类书籍的同学,我给予了充分的鼓励,鼓励他们继续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以便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和素养。
在我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这个队伍,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的陈彤同学竟然读了18本课外读物,我趁热打铁给她颁发了“最佳读书奖”,孩子们读书的劲头更大了。
三、选好书必须注意广泛性
博采众花,才能酿出好蜜,一个人只读一方面的书是远远不够的。
可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家庭条件有限,没有电脑、网络,家长也不可能为孩子买齐各方面有益的书,于是我把班上学生各自拥有的各类书籍都收集在一起,进行筛选、分类,我自己也补充了一些,建立了一个班级小书库。
别看这书库中只有四十几本图书,可是书籍种类齐全,有诗歌、寓言、童话、各类作文书、《历史故事》、《名人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四大名著》……看着孩子们在我们共建的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倍感欣慰。
2008年十月,我校由省国贸集团捐赠的“国贸图书馆”正式揭牌启用,为孩子们的阅读又倾注了新鲜的血液。
每到阅览课时,我都能看到孩子们在图书馆里尽情地阅读,下课了都舍不得离开,这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好书。
四、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
1.联系教材,激趣深读。
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书籍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共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内部动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在浓厚的兴趣中,丰富的知识便不知不觉地渗入学生心田。
如本学期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孩子们都被普罗米修斯那种为人类无私奉献的正义感所感染,我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很多的神都是富有正义感的,不信你们自己去读一读《古希腊神话》。
一下子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下课后就找到该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还反过来给我讲了许多神话故事。
2.教师范读,欣赏倾听。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为了使孩子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提出了一个十分高明的方法——自己读给孩子听。
在新课改中,我积极采纳了这种做法,先后选取了《名人故事》、《历史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读给学生听,有时读了一半我会突然停下,孩子们被悬在半空,这时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到图书室去寻找故事的结局,就这样为了一个故事的结局吸引孩子们去读更多的故事,让孩子们充分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
3.交流讨论,树立榜样。
阅读能力要想得到不断提高,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多动脑,尽量让孩子们在读中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讨论。
我们班的王昊琦是一个特爱读课外书,课外知识也特别丰富的孩子,甚至他能讲一些老师可能都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此我对他投以极其欣赏的目光,多次表扬他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孩子们都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老师欣赏的目光。
课下,我经常看到孩子们围着王昊琦,把自己读的书拿去和他一起讨论,共同欣赏,在王昊琦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投入其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看着孩子们因读书而收获的喜悦,我倍感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堂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应该懂得如何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课外,让他们自主收获更多的知识,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
我想这也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