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

合集下载

概述要素主义

概述要素主义

概述要素主义背景社会背景:要素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而这个时期,西方各国经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出现了停滞的局面,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西方社会深深陷入经济和社会的困境中,经济危机很快出发了政治危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加剧。

美国最早陷入危机,遭受的打击也最为惨重。

在教育方面,30年代的西方,进步主义教育和新教育运动正处于鼎盛时期,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在公立学校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但进步主义教育在30年代西方经济和政治危机面前的软弱无力,使之遭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强烈批评,持要素主义思想的教育理论家,美国的社会评论家等对进步教育所推行的课程。

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学校教学质量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认为进步主义教育破坏了传统的社会文化,造成社会的危机。

(造成质量下降)因此,主张改革教育,进而拯救社会政治,经济危机,这些为要素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要素主义教育理论正是在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发展脉络(理论的发展与社会时代背景是相关的,每一个思想都有它的局限性,关键是你把它用在什么地方)20 世纪30 年代以巴格莱为首的要素主义者登上了美国教育理论的舞台;40 年代,由于巴格莱的离世,要素主义进入了低潮期;50 年代美苏竞争激烈,美国在科技领域落后于苏联,美国政府认为教育落后导致科技落后,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科技人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于是,强调教育质量和重视天才培养的要素主义得到重视,以科南特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领导了美国50 年代的教育改革,使美国的教育实践发生了转变。

60 年代和70 年代,随着美国国内民主化运动的高涨和越战的阴霾,国内矛盾激烈,教育问题被掩盖在种族矛盾和反战情绪中,要素主义又一次进入低谷。

80 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激烈,美国政府重新认识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教育领域质量低下的问题也越演越烈,拯救美国教育的重任又一次落到了要素主义者的身上。

永恒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之比较,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永恒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之比较,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教育理论之比较兼论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本文对本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的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的思想进行比较,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他们产生的背景、长处、弊端进行辨析与概括,并分析三种教育观对我国现时的教育过程有何积极作用。

【关键词】: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教育比较、积极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跃发展,随之产生了教育的重大发展与变革,不仅体现在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也普遍反映在教育思想上的新发展,出现了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派别。

这些教育思想流派虽然其中心观点不同,论据不同,结论也各异,但他们都是在对人类古代、近代教育理论进行历史的鉴别与改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新主张,也都立足于现时代的需求来对教育现象进行新的探索、认识,并提出新的教育价值观,重新论证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在每一流派的思想见解和理论体系中,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政治、哲学、教育观),但也都具有反映和应答现时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有益的理论概括,他们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对以往教育理论财富做出了新的增添,对指导、开拓人类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也是在那一时期前后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

他们的中心观点不同,论据不同,结论也各异,以下将从不同层次对他们进行比较与辨析。

一、三种教育思想流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比较。

(一)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

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

它承认,“正在形成中的改造主义哲学从进步主义那里学到了最多的东西”,改造主义的信念在于“试图改正进步主义的弱点”,“补充、统一和加强它的成就”,使它们“将会最好的保存和延续下去”。

①可见,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的继承、改变和补充。

而要素主义教育以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由于实用主义教育的盛行,学校教育普遍忽略了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强调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经验为主以及采用设计教学法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使学生纪律松散,学校管理混乱。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流派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流派
现代课程与教学 的主要理论流派
无忧PPT整理发布
.
1
经验自然主义
主 要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


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
建构主义
2
.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产生背景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形成 与进步教育运动及儿童中心主义息息 相关。19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 教育家认识到,学校课程的问题症结 在于课程中已积累了许多没有用的东 西,于是就有人开始尝试删去在儿童 年生活中不重要的、不中肯的学习材 料,开始重新确定选择课程的标准。

活动方式”,是着眼于儿童经验发展而对社会生
动 作 业
活中得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 各种活动方式,如烹饪、纺织、缝纫等。
它体现了杜威关于儿童、学科知识、社会相统
一的课程开发理念,是其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
的具体途径。它强调密切联系社会活动,使学生
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5
.
3、以“永恒学科”为核心
永恒主义者从“永恒真理”中引申出“永恒 的学科”是训练学生理智的最好办法,因此 他们强调学校课程的确定是教育家和教师考 虑的问题,不能听凭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 教育家和教师应该以“永恒学科”为核心为 学生设计和确定课程。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所谓“永恒的学科”主要是历 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古代伟 大人物的著作,因为“一种良好的教育包括对真理 的探求和理解……真理能在文明的伟大作品中找到。 因此,永恒主义者特别强调学习古人的伟大作品的 重要性。
经验界定
8
.
哲学命题
9
.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的比较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的比较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教育若干基本观点的比较提要:本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永恒主义与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异同比较, 并对这两个流派的教育忍想的长处、缺陷方面进行了揭示和概括。

分别对实用主义教育的根本看法、教育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整理分类和拓要分析。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和要素主义教育流派都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它们的许多观点和看法直接或间接地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两个流派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有些人认为它们无重大区别可视为一个流派我们认为它们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是有所不同的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个流派进行初步的比较及评价对实用主义教育的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是现代外国教育流派中最重要的一个派别实用主义教育不仅以反对所谓“传统教育”为已任而且在二十世纪以来流行的各种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它还自居于领导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首创了一整套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经验是“对事物的主动动作”和“被动地承受事物的影响”二者的“关联”叭“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º第二“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À第三“教育就是生长; 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即只承认教育过程中的内在目的反对为教育设置一般的终极目的第四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应该“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 , 主张把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社会。

第五, 在教学过程中, 主张“儿童中心论” , 即“儿童是起点, 是中心, 而且是目的”。

教师要依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爱好组织活动、安排内容, 并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加到儿童的活动之中。

第六;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五分法” ( 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检验假设) 和“设计教学法” , 使儿童在“做中学”。

结构永恒要素后现代课程理论

结构永恒要素后现代课程理论

结构永恒要素后现代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流派主要分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四个部分。

1.学科课程理论流派中主要包括三个流派: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故此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他强调在设计课程时要把学科结构放在中心位置,课程设计必须保证学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符合。

所谓的学科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布鲁纳认为只要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够了解学科内容,实现学习目标了,因此注重以学科为中心分科教学。

其次是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巴格莱,他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小学阶段强调学习:读、写、算。

到了初中以后主要是“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除此之外,还强调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第三个是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赫钦斯,认为课程内容要选择那些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即古典名著。

赫钦斯说“永恒学科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的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所以强调经典名著的学习。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中心课程理论以及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杜威代表的经验中心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可取的,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联系儿童的生活,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并且课程的组织要心理学化,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是奈勒,鉴于学科中心与儿童中心太过于绝对,所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强调课程要由学生来选择和决定,学生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因此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但是不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和弗莱雷。

他们强调课程要研究的是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要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以及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以及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以及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以及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关于课程理论流派这块的知识点,在我们整个教师招聘考试中,考频不是特别⾼,⼀般主要考查理论流派、⼈物、观点的匹配。

因此我们在这⾥只需要能够把他们⼀⼀对应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知识中⼼课程论(包括要素主义课程论以及永恒主义课程论)和社会中⼼课程论。

之所以将这三者放在⼀起,是因为他们三者有着内在的联系,把握他们的内在联系,我们便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时的美国,他们受到了以卢梭为代表的⾃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后来的杜威的实⽤主义的的影响,发起了进步教育运动,他们倡导⼉童个性的⾃由或“⼉童中⼼”。

但是,1929年爆发的⾦融危机,对当时的进步教育产⽣了严重的影响,加上⼆战后的冷战爆发,朝鲜战争等⼀系列问题,特别是1957年苏联发射第⼀颗⼈造卫星,使当时进步教育遭受了⼴泛⽽激烈的批评。

在对进步教育运动及其理论基础实⽤主义批判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教育理论思潮,其中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被统称为“新传统教育派”,⽽改造主义则从实⽤主义教育以及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种独⽴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改造主义代表⼈物是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等,改造主义教育思想是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个分⽀,同时也是它的修正者。

改造主义者对进步教育过分强调个⼈经验的做法不满,主张达成“社会⼀致”作为教育的主要⽬的,强调教育应该成为“社会改造”的⼯具,提倡以“社会问题”为中⼼的课程,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对学⽣进⾏劝说。

⼆、要素主义要素主义代表⼈物有莫⾥森、巴格莱等。

要素主义教育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彩,认为教育就是传递⼈类⽂化遗产的要素与核⼼,就是帮助⼈实现道德和理智的训练,其课程论观点与杜威本⼈的课程论观点截然相反,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它极⼒反对实⽤主义教育强调的⼉童中⼼论,强调⼈类传统⽂化在教育过程中的作⽤,重视教师的主导作⽤,主张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化科学基础知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来训练学⽣的智能。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的异同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的异同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的异同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听起来有点儿复杂对吧?但它们就像一对相声搭档,有些相似之处,但各自的特点也很鲜明。

要素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关注事物的基本要素,像做菜时得先知道盐和油是什么。

而永恒主义呢,强调的是一种超越时间的观点,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历久弥新。

说到要素主义,想象一下你在拼乐高。

每块小砖头都有它的用处,搭建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生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缺了一个就好像乐高缺了一块,整个结构都不稳当。

这种观点就很实用,尤其在解决问题时,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像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要素主义鼓励我们理清思路,像是让杂乱的思绪变得清晰。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生活的复杂性其实源于我们对细节的忽视,像小猫儿追着尾巴,转来转去就是抓不着。

再来说说永恒主义,这个词听上去有点儿神秘。

想象一下,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脚下的河流,那种永恒的感觉扑面而来。

永恒主义关注的是事物的恒久性,比如爱情、友谊这些东西,不管时光怎么变迁,它们总会留下一些东西。

这就好比是老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时间久了依然能让人心头一暖,永远在那儿,不会被时间冲淡。

这种观点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毕竟,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在时间的洗礼中变得愈加闪亮。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二者其实不是对立的,反而是可以互补的。

就像在煮汤的时候,既需要火候,也需要调料。

我们可以用要素主义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永恒主义去欣赏生活的美好。

你可以把每一件小事都看作是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去认真对待。

同时,也要记得在忙碌中停下脚步,去享受那些永恒的瞬间。

无论是和朋友聊天,还是与爱人共度良宵,这些都是值得珍藏的时光。

不过,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追求要素和追求永恒,难道不是相互矛盾的事情吗?其实不然,生活就是个平衡的艺术。

在工作上,可能需要你关注细节,把每一个任务都做好;但在私人生活中,也要懂得放松,去享受生活带来的小确幸。

这种对比就像吃饭,既要有肉有菜,也不能少了米饭,要不然光吃肉总会觉得腻。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和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比较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和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比较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和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比较在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有关教育的各种理论随着时代的变革骤然勃兴。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和要素主义教育流派就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们的许多观点和看法在不同程度上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这两个流派的基本观点和看法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是有所不同的。

今天我们就两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初步的比较,帮助大家做更加明确的区分。

一.对实用主义批判的深度不同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和要素主义教育流派在产生背景上,主要都是源于对实用主义教育的批判。

前者认为实用主义“教育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下的生活”这一主张不利于永恒的社会秩序的维护,认为实用主义教育只注重学生对现实环境的适应,忽略了教育对人类宝贵精神遗产进行传递的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用主义进行哲学的分析和批判。

要素主义教育流派则认为从做中学的方式使学生纪律松散,学校管理混乱。

而在对实用主义的具体观点进行批判时,要素主义者则主要是针对它的一整套教育措施和具体的教育观念,如教师与学生、知识与经验、纪律与自由等,而不触及它的哲学基础。

总的来说,在对实用主义进行批判的深度上,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层次更深。

二.对教育内容的定位不同永恒主义教育者从其永恒的教育目的出发,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应教儿童一些基础科目,使他们了解世界的永久性,以发展其理论思维能力。

在他们看来,重要的生活真理体现在文学传统之中,而不是体现在现代实验科学之中,因此他们把人文科学和哲学看得比实验科学和技术更为重要。

所以古典著作是永恒主义教育者极力推崇的教育内容。

与之相对应的,要素主义者认为学生应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少量的直接经验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只起辅助作用。

除此之外,他们还主张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心智的训练。

认为学校一定要重视基础学科教学,并指出在所有学科中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是当今最重要的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
摘要:要素主义是带有时代特点的对传统教育的新发展的一个教育的流派,要素主义观点坚持学习必要刻苦和专心;教育过程中主动权在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吸收规定的教材;学校应该保留传统的心智训练的方法。

而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坚持认为:人性是不变的,所以教育的本质也是不变的;人的显著特点是有理性,教育就应集中发展他的理性能力;教育应该培养的唯一的一种适应力是适应普遍而不变的真理;教育不是生活的复本,而是生活的准备;这两种主义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也有共同点:就是都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教育而产生的!
关键词: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原理、教育方法等。

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之一,又被称为新传统教育,即是带有时代特点的对传统教育的新发展,在美国他是在进步主义教育失势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教育流派。

要素主义教育即新传统教育是第一个对进步主义提出反对意见的,他是从古典哲学的角度提出的,而要素主义队进步主义则是作为一个教育运动开始的,他从未隶属于某一哲学传统,而却与多种哲学相结。

要素主义不是全部的反对进步主义,而是反对进步主义的某些具体学说,他虽然坚持一切有教养的人都应该知道一定的文化要素,但是他并未抛弃进步主义,而只主要致力于重新伸长课程、教材,区分学校大纲中的要素与非要素成分,并重新考虑进步主义的某些观点。

这个教育运动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被称为"新传统教育"派,包括著名的教育家:巴格莱、德米亚谢维奇、莫里逊、布里格斯、康德而、布里德、芬尼、霍恩等其核心人物就是巴格莱,1938年成立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要素主义的传统在布里克曼的著作中进行下去。

"基础教育委员会"也可视为具有要素主义精神的组织,其中最积极的成员是白斯托和史密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柯南特也吃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对美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力意见和进行大量的工作。

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虽然在哲学上持有不同观点,但在对待文化问题上主张基本一致。

他们认为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在人类文化中有不变的共同要素,学校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共同的要素传授给年轻一代,要素主义主张把教材恢复到居于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他们不断告诫教育工作者,当教育机会普及到已降低了教育质量的时候,就需要提高智力水平,因而他特别批评进步主义只注意儿童自由和兴趣,而不注意教材本身的要素。

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学习必然包括刻苦和专心;第二,教育过程中主动权在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第三,教育的核心是吸收规定的教材;第四,学校应该保留传统的心智训练的方法。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权应在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儿童要充分发挥其潜能就需要成人的指导和控制,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之间做中介,因为儿童自己不能理解成人生活的性质和需要。

同时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吸收规定的教材:要素主义这认为,人如何生活受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配,且让教育应该使个人发展他的潜能,但必须遵循这个世界的发展规律,要素主义还强调:民族经验或社会遗产比个人经验更重要,而且比全未经过检验的儿童的经验更重要得多,一种复杂的文化要求有一种严密组织的教育系统,因而也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控制权。

而永恒主义则属于"新传统教育"也称为新保守主义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基本
原则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典哲学,但作为现代教育哲学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要代表有:赫钦斯、艾德勒、马丽坦,根据他们对神学和教会在教育上的作用的不同观点又可以分为世俗派和教会派,属于教会派的永恒主义,亦称新托马斯主义,它较之世俗派更保守
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的不同点:如果要素主义是主张传递现代文化知识的话,而永恒主义则主张恢复古典文化知识。

永恒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第一,人性是不变的,所以教育的本质也是不变的;第二,因为人的显著特点是有理性,教育就应集中发展他的理性能力;第三,教育应该培养的唯一的一种适应力是适应普遍而不变的真理;第四,教育不是生活的复本,而是生活的准备;第五,应该交给儿童一定的基础科目,这些基础科目将是他们知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永久性。

所以永恒主义强调要返回到绝对原则。

永恒主义认为:虽然现代历史表现为其社会进程加速发展和政治方面急剧动荡,但是最终还是永久不变比变更实在。

人性也是不改变而基本上保持一样的。

所以美好的生活过、人们应该最受的道德原则和他们应该受的教育,都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

虽然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本质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都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教育活动而产生,并在不断地完善中为教育进行着服务,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学会使用这两种教育的观点和方法,以便更好的胜任我们的教育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