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酶类测定

合集下载

血清α淀粉酶测定

血清α淀粉酶测定

血清α淀粉酶(AMS)(EPS-G7法)测定1. 实验原理AMS测定采用酶动态比色测定法。

所用底物为4,6-亚乙基-α,D-麦芽七糖苷-对硝基苯酚(EPS-G7)。

样品中α-淀粉酶分解底物EPS-G7,生成对硝基苯酚(PNP),在405nm处比色,吸光度的上升速率与样品中α-淀粉酶的活力成正比。

2 亚乙基-G5 + 2 G2PNP5EPS-G7+5H2O α-淀粉酶 2 亚乙基-G4 + 2 G3PNP亚乙基-G3+ G4PNPα-葡萄糖苷酶2G2P N P+2G3P N P+G4P N P+14H2O5P N P+14G (反应式中PNP:对硝基苯酚;G:葡萄糖)2. 标本采集与处理:2.1 病人准备:无特殊要求。

2.2 标本类型:血清、肝素或EDTA处理的血浆、尿液。

2.3 血清分离血清或血浆应在收集后尽快分离出来。

未酸化的尿液,随机或限时收取。

3. 标本存放:不要用嘴吸取标本或对标本吹气,以免唾液污染标本唾液中的淀粉酶使结果升高。

血清淀粉酶在20~25℃稳定一个星期,避免微生物降解作用;在2~8℃时稳定一个月。

尿液样品在2~8℃可稳定10天,在15~25℃可稳定2天。

对于尿液,酸性pH值可使淀粉酶的稳定性减弱,因此,储存前pH值应调至大约7.0。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运输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溶血的不能做测定。

6. 实验材料:6.1 AMS测定试剂盒(试剂1 6×64 ml +试剂2 6×16 ml)6.1.1 试剂组成试剂1:GOOD’S 缓冲液p H 7.1 100mmol/L氯化钠50mmol/L氯化镁10mmol/Lα-葡萄糖苷酶≥23KU/L试剂2:EPS-G73mmol/L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原试剂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试剂有效期为24个月。

6.1.4变质指示:当试剂有浊度时,表明有细菌污染则试剂不能使用。

血清谷丙转氨酶实验报告

血清谷丙转氨酶实验报告

血清谷丙转氨酶实验报告血清谷丙转氨酶实验报告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LT)是一种存在于肝脏细胞中的酶类物质,它在肝脏功能评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ALT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是否受损或存在疾病。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血清中ALT的含量,了解被检测对象的肝脏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肝脏疾病,并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血清样本、试剂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环境清洁卫生。

2. 采集血清样本:选择合适的部位,用无菌针头采集被检测对象的静脉血液。

注意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污染。

3. 血清分离: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放置于离心管中,以适当的转速离心一段时间,使血液分离成血清和红细胞。

4. ALT检测:将分离得到的血清样本转移至ALT检测仪器中,按照仪器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仪器会自动测量ALT的含量,并显示结果。

三、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得的结果,ALT的含量可以分为正常范围和异常范围。

正常范围通常是男性10-40 U/L,女性7-35 U/L。

如果实验结果显示ALT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肝脏受损或存在疾病。

四、结果分析1. ALT升高的原因:ALT升高可能是由于肝脏炎症、肝细胞坏死、肝损伤等原因导致。

常见的疾病如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都会引起ALT的升高。

2. ALT降低的原因:ALT降低可能是由于肝脏功能减退或肝细胞受损导致。

例如,肝功能衰竭、肝癌等情况下,ALT的含量通常会降低。

五、临床意义ALT作为肝脏功能的指标之一,对于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ALT的含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是否受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要规范: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污染。

同时,仪器操作要按照说明书进行,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测定

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测定

果。
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识别
分析测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如试剂不稳定 性、操作不规范等。
误差评估
对误差进行定量评估,了解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程 度。
误差控制
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误差,如定期校准仪器、规范操 作流程等,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结论
CHAPTER
实验总结
实验原理
本实验基于碱性磷酸酶在pH值为9.6 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能够将磷酸苯二 钠水解为苯酚和磷酸,苯酚在硫酸的 作用下可以形成稳定的苯酚钠盐,进 而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从 而计算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02
探索其他相关指标与碱性磷酸酶的关联性,以更全面地评估肝
胆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针对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实验
03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谢谢
THANKS
测定方法分类
根据测定原理,碱性磷酸酶的 测定方法可分为化学法和生物 法两类。
化学法包括酚试剂法、磷酸苯 二钠法等;生物法包括利用同 工酶的电泳法和免疫法等。
其中,酚试剂法由于操作简便、 准确度高,是目前临床上最常 用的测定方法。
03 实验步骤
CHAPTER
样本采集与处理
采集血清样本
从患者静脉采血,分离出血清, 避免溶血和污染。
数据转换
根据需要,将测量值转换为相应 的浓度或活性单位,以便进行比 较和解释。
结果判断与解读
正常范围判断
01
根据参考值范围,判断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是否在正常范
围内。
异常结果解读
02
对于异常结果,应结合临床情况和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确定
可能的病因或病理状态。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1.实验原理国际临床化学学会(IFCC)推荐的紫外连续监测法。

ALTL-丙氨酸+ -酮戊二酸丙酮LDH(乳酸脱氢酶)酸+ L-谷氨酸丙酮酸+ NADH + H+L-乳酸+ NAD++ H2O 上述偶联反应中,NADH的氧化速率与`样品中ALT的活力成正比,在340nm处NADH呈现特性吸收峰,而NAD+则没有。

因此,可在340nm监测吸光度的下降速率(-△A/min),计算出ALT的活性单位。

2. 标本:2.1 病人准备:12小时禁食。

2.2 类型:血清,肝素或EDTA血浆。

3. 标本存放:3天内的活性损失:2~8℃保存:<10%;15~25℃保存:<17%;标本稳定性:-20℃保存至少可稳定4周。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标本溶血、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6.1 试剂欧泰克ALT测定试剂盒6.1.1 试剂组成Tris缓冲液pH 7.4 80mmol/LL-丙氨酸800mmol/LLDH(乳酸脱氢酶)≥1200U/La-酮戊二酸18mmol/LNADH 0.18mmol/L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叠氮钠(0.95g/L)为防腐剂。

不可入口!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

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用试剂。

6.2 校准品:使用罗氏公司提供的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 文件。

6.3 质控品: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 文件。

7. 仪器: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8. 操作步骤8.1 项目基本参数:参见生化检验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项目测定参数.SOP文件8.2 仪器操作步骤:参见生化检验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SOP文件9. 检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10. 质量控制:在每一批标本中都应把非定值血清水平I与II质控做为未知标本进行分析,以2S为质控警告限,3S为失控限,绘制质控图,判断是否在控。

血清淀粉酶AMY测定

血清淀粉酶AMY测定

血清淀粉酶AMY测定1.实验原理α-Amylase5ethylidene-G7PNP+5H2O ————→2ethylidene-G5+2G2PNP+2ethylidene-G4+2G3PNP+ethylidene-G3+G4PNPα-glucosidase2G2PNP +2G3PNP + G4PNP + 14H2O—————→14G + 5PNP在405nm的波长下, PNP的增加速率与AMY的活性成正比。

2. 标本:2.1 病人准备:新鲜血清,采血后应及时分离,避免溶血。

2.2 类型:血清、肝素或EDTA血浆,应避光保存。

3. 标本存放:15~25℃保存可稳定2天;2~8℃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3个月,如冰冻保存,不可反复冻融!。

4. 标本运输:冰冻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标本溶血、细菌污染、脂血等存运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6.1 试剂:亚太淀粉酶试剂盒(H012 091020 试剂1+试剂2)6.1.1 试剂组成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试剂有效期为12个月。

试剂必需避光保存。

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空白吸光率A405nm(1.0cm)>0.1,或有混浊和可见颗粒时,请不要再使用。

6.1.5 注意事项:试剂请勿直接接触皮肤、眼睛,如有接触,请用大量清水清洗。

请勿吞服。

6.2 校准品:使用Cfas提供的专用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文件6.3 质控品: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文件7. 仪器:奥林巴斯AU640生化分析仪8. 操作步骤8.1 项目基本参数:参见生化检验奥林巴斯AU640生化分析仪项目测定参数.SOP文件。

8.2仪器操作步骤:参见生化检验奥林巴斯AU640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SOP文件。

9. 检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10. 质量控制:在每一批标本中都应把非定值血清水平I与II质控做为未知标本进行分析,以2S为质控警告限,3S为失控限,绘制质控图,判断是否在控。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血清脂肪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评估人体脂代谢情况和脂肪相关疾病的发展程度。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是基于酶促反应的测定方法。

本文将从血清脂肪酶的定义、功能、检测原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血清脂肪酶是一种酶类物质,也被称为脂肪酶、脂肪酯酶或胆固醇酯酶。

它主要存在于肠道、胰腺和肝脏等组织中,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血清脂肪酶可将脂肪酯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从而促进脂肪的代谢。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是基于酶促反应的测定方法。

具体而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通过测定血清中的甘油水平来间接评估脂肪酶的活性。

测定过程中,首先将血清样品与试剂中的底物反应,脂肪酶催化底物水解生成游离甘油。

然后,使用特定的检测试剂将游离甘油与酶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其颜色的强度与甘油的浓度成正比。

最后,通过测定产物的光密度或吸光度,可以计算出血清中甘油的浓度,从而间接评估脂肪酶的活性。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用于评估人体脂代谢情况。

脂肪代谢紊乱是导致肥胖、高血脂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检测血清脂肪酶的活性,可以了解脂肪代谢的状况,为脂肪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可应用于脂肪相关疾病的评估。

例如,血清脂肪酶活性的增加常见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胰腺炎等疾病。

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脂肪酶活性的改变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血清脂肪酶的活性,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血清脂肪酶检测还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一些药物如胰岛素增敏剂和脂肪酶抑制剂等可以影响脂肪酶的活性。

通过定期检测血清脂肪酶的活性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是基于酶促反应的测定方法。

通过测定血清中的甘油水平来间接评估脂肪酶的活性,从而了解脂肪代谢情况和脂肪相关疾病的发展程度。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脂肪代谢的评估、脂肪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

血清淀粉酶(AMY)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清淀粉酶(AMY)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淀粉酶(AMY)是催化多糖化合物1,4-糖苷键水解的一组酶,可催化淀粉、糊精和糖原水解。

2、淀粉酶存在于体内的多个器官和组织中,主要由外分泌腺的胰腺和唾液腺产生。

3、淀粉酶相对分子量小,可以从肾小球滤过出现在尿液中,其中50%被肾小管重吸收,随尿液排出的淀粉酶,称尿淀粉酶,淀粉酶是唯一能在正常时出现于尿液中的血清酶。

二、检测方法血清淀粉酶测定曾出现众多方法,目前应用最多的以经修饰的麦芽七糖为底物的方法。

三、参考区间成人(20~79岁)血清淀粉酶:35~135U/L。

四、临床意义1、急性胰腺炎在急性胰腺炎中,淀粉酶、脂肪酶、弹性酶和胰蛋白酶同时被释放到血液中。

血清淀粉酶水平通常在6~12 h内升高,24~48 h达到峰值,在随后的3~7 d内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脂肪酶在4~8 h 内上升,24 h达到峰值,在接下来的8~14 d内下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血清脂肪酶被认为是比血清淀粉酶更可靠的急性胰腺炎诊断生物学标记物。

在急性胰腺炎中,约75%的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淀粉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

在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升高较晚,发病后12~1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缓慢,可持续1~2周(尿淀粉酶值会受患者尿量的影响)。

因此在急性胰腺炎病程早期检测血清淀粉酶更加灵敏,而在病情后期血清淀粉酶降至正常时,还可通过检测尿淀粉酶辅助诊断。

2、淀粉酶活性高低与病情不呈相关性,血清淀粉酶是否降至正常不能作为判断病情程度或患者是否恢复饮食的依据。

3、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胆石症、溃疡病穿孔及吗啡注射后等均可引起血清淀粉酶增高,但一般低于500U/L。

4、正常人血清中淀粉酶主要由肝脏产生,因此血清与尿中淀粉酶同时减低主要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及急性和慢性胆囊炎等。

肾功能严重障碍时,血清淀粉酶升高,但尿淀粉酶降低。

五、注意事项1、血清淀粉酶比较稳定,室温下可保存4天,4℃下2周,-20℃以下可保存数年。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代谢性疾病的监测与疗效评估 肝胆疾病的辅助诊断与疗效观察 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指标检测
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评估
参考方法:国际标 准或国家标准的血 清碱性磷酸酶活性 测定方法
准确性评估指标: 回收率、精密度、 线性范围、干扰因 素等
准确性评估方法: 与参考方法进行比 对,或与其他实验 室进行比对
操作规程标准化: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室内质量控制:通过定期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监控检测过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 并纠正误差。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定期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实验,确 保不同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具有 可比性。
对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数据进行 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检测方法的标准化
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是确保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标准化包括使用统一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操作程序,以及定期对标准品进行校准等。
标准化可 标准化对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范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参与权威机构组织的质控活动, 获取质控样品并按照要求进行检 测。
关注国内外质量控制动态,更新 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
质量控制的监测指标
精密度: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稳 定性
灵敏度:检测低浓度样本的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准确度:测定结果与真实值的接 近程度
抗干扰能力:抵抗非特异性物质 干扰的能力
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血 清碱性磷酸酶活性。
药物因素
药物种类:不 同药物对血清 碱性磷酸酶活 性的影响不同

临床生物化学检查(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游离胆红素 还原
胆素
氧化
胆素原
﹡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 -尿胆素原 ﹡胆 素:i -尿胆素,粪胆素, d -尿胆素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胆素原肠肝循环的概念
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 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 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
血红素加单氧酶 胆绿素还原酶
原理:免疫比浊法
PAB + 相应的抗 PA抗体
复合物 (形成一定浊度)
参考值:成人 280-360 mg/L
PAB的临床意义
急性肝炎:PAB无下降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 PAB平均下降 >50%
慢性肝炎的监测PAB PAB持续 PAB PAB持续
肝硬化 预后较好 预后较差
肝移植病人的监测:反映移植肝的合成功能
γ-G
0.09-0.18
(醋酸纤维膜电泳法)
临床意义:
肝受损时,Α、α1-G、α2-G、β-G 均 自身抗原刺激淋巴系统致γ-G
1)肝炎 急性(轻症)无变化 加重时,Α、α1-G、α2-G、β-G 均 γ-G
2)肝硬化 Α、α1-G、α2-G、 β-G 均 γ-G
3)肝癌 Α α1-G、α2-G、γ-G
(2)慢性肝炎和脂肪肝:轻度上升(100200U)或正常
(3)肝硬化、肝癌:轻度上升(100-200U) 或正常
(二)碱性磷酸酶(ALP)
ALP是一种磷酸酯水解酶 (1)参考值:
成人 40 ~ 110 U/L 儿童 < 250 U/L
(2)意义:
A)ALP分布:肝、骨、肠等,主要在肝 B)ALP分布在肝细胞血窦侧和毛细胆管侧的微

第八章-血清酶类测定


ALT速率法测定中酶偶联反应式为:
ALT
L-丙氨酸+α-酮戊二酸 L-谷氨酸 + L-丙酮酸
LD
丙酮酸 + NADH + H+
L-乳酸 + NAD+
上述偶联反应中,NADH的氧化速率与标本中酶活性呈正比,可在340nm检测 吸光度下降速率。根据线性反应期吸光度下降速率(-△A/min),计算出ALT的活 性浓度。
肝硬化
ALT增高程度与肝硬化的活动度和肝组织炎症改变及肝细胞损害 程度相一致。对ALT进行监测有助于对肝硬化病情的判断。若是 静止性肝硬化,则ALT维持正常 ;肝硬化病人的转氨酶出现较大 幅度的升高,提示病情可能发展成活动性,须引起警惕。
肝癌
80%—90%肝细胞都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在早期,ALT是否 增高主要决定于肝硬化的活动程度。若是静止性肝硬化,则ALT维持正常, 因为肝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并没有坏死破坏,ALT没有释放出来,因此, ALT没有升高,或ALT有轻度或中度增高。
[参考区间]
速率法: 男性:5~40 U/L 女性:5~35 U/L
[临床意义]
ALT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尤以肝细胞中含量最 多,其次是肾脏、心脏及骨骼肌,通常只有极少量释放入 血液,所以血清中此酶的活力很低,当这些组织病变时, 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酶大量释放入血,使血清 中该酶活力显著增高。
标本(血清或血浆)
临床酶学测定酶之前,标本还要经过采集、分离和储存等一系列处理过程。 而酶在血中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血液离开机体后还会有一定变化。 因此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起测定值的变化。
标本应避免溶血:
大多数酶在血细胞中的含量比在血浆中高得多 ,少量 血细胞的破坏就可能引起血浆中酶明显升高。如红细胞 内的LD、AST和ALT活性分别较血清中高150、15和7 倍左右,故测定这些酶时,样品应避免溶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反应中丙酮酸生成量与ALT活性不能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这是赖氏法的最大缺陷),其标准曲线不呈直线而为抛物线。
活性单位
赖氏法以卡门单位报告测定结果
卡门单位定义:血清1ml,反应液总体积3ml, 25℃,波 长340nm,比色杯光径1.0cm,每分钟吸光度下降0.001A为一 个单位(相当于每升反应体系中0.1608µmol NADH被氧化)。
临床酶学测定酶之前,标本还要经过采集、分离和储 存等一系列处理过程。而酶在血中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 程,血液离开机体后还会有一定变化。因此在其中任何 一个阶段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起测定值的变化。
标本应避免溶血:
大多数酶在血细胞中的含量比在血浆中高得多 ,少量 血细胞的破坏就可能引起血浆中酶明显升高。如红细胞 内的LD、AST和ALT活性分别较血清中高150、15和7倍左 右,故测定这些酶时,样品应避免溶血。
[测定方法]
一、速率法(连续监测法 )参考方法 原理
ALT L 丙氨酸 酮戊二酸 L 谷氨酸 L 丙酮酸
L 丙酮酸 NADH H LD L 乳酸 NAD
NADH在340nm处有特征吸收峰,连续监测NADH消耗引起的 340nm吸光度变化,根据340nm处吸光度下降速率(-△A/min) 计算ALT活性
肝硬变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胆结石、胆管炎和胆囊炎等。 (2)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力衰竭、脑 出血等。 (3)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4)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菸肼、 苯巴比妥、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评价
1. 该ALT测定法中存在两个消耗NADH的副反应
血清中存在的游离α-酮酸(如丙酮酸)和增多的谷氨酸 脱氢酶(GLDH)能消耗NADH,使测定值偏高。
双试剂法:血清与缺少α-酮戊二酸的底物溶液混合,37℃保温 5min,使样品中所含内源性α-酮酸(如丙酮酸)引起的副反应进 行完毕。然后,加入α-酮戊二酸启动ALT的催化反应,在波长 340nm处连续监测吸光度下降速率。根据线性反应期吸光度下降速 率(-△A/min),计算出ALT活力单位。(ALT测定的首选方法)
ALT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急性肝炎
ALT急性明显升高,常达200U以上,病情较重者可达400-600U以上,甚至 更高,个别重型病人甚至可超过1000U。ALT越高,肝脏细胞损害越严重。
慢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ALT持续轻度升高几十或100U以上(100~200U)
重型肝炎
•由于肝细胞发生大量变性,坏死,使ALT大量进入血液,因此,ALT迅 速升高,高达数百~1000U以上,如果ALT含量越高,上升越快,说明 肝细胞坏死严重,病情进展也越快。 •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生产ALT的能力 丧失,这时血液中的ALT降低,但是黄疸却持续升高(胆红素上升), 这种现象即所谓“酶胆分离”,往往提示病情正在恶化,常是肝坏死征 兆。
四、酶的区域化分布
血清酶 符号 来源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谷氨酰转移酶 5-核苷酸酶 单胺氧化酶 -淀粉酶 脂肪酶 谷氨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胆碱酯酶 山梨醇脱氢酶 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ALT AST CK LDH ALP ACP -GT 5-NT MAO AMS LPS GLDH ICD CHE SDH OCT LCAT
2.在IFCC推荐的试剂盒中含有P5P,这是转氨酶的辅基, 能使血清中ALT发挥最大活性。
(二)定时比色法(两点法) 国内采用的比色测定法有三种: 赖氏法(30min) 金氏法(60min) 改良穆氏法(30min) 三种方法的原理、试剂、操作步骤和酶作用温度 都相似,单位定义和标准曲线绘制方法有差异。
(二)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CK-MB,LDH1,AST
(三)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AMY,LPS
(四)在诊断骨骼疾病中的应用
ALP
(五)在诊断肌肉疾病中的应用
AST,CK,LDH,ALD
(六)在诊断前列腺疾病中的应用
ACP
(七)在诊断肿瘤中的应用
同工酶
第二节 临床常用血清酶活性测定
标本(血清或血浆)
Hale Waihona Puke 赖氏比色法 原理:丙氨酸 +α-酮戊二酸
ALT
37°pH7.4
丙酮酸 + 谷氨酸
2,4-二硝 基苯肼 丙酮酸苯腙 α-酮戊二酸苯腙 (在碱性条件下呈红棕色) (在碱性条件下呈红棕色) 选择在500-520nm处检测,丙酮酸苯腙的显色强度约为α-酮戊二酸苯腙的3倍 必须降低底物α-酮戊二酸及2,4-二硝基苯肼的浓度 ALT测定不是
• 为防止酶蛋白变性 ,一般至少应在血清分离后的 当天进行测定,否则应放冰箱冷藏 • 有些酶如LD及其同工酶(LD4和LD5)在低温(特别是 20℃冰冻)可引起不可逆性失活,反而不如室温稳定 (“冷变性”)。
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
氨基转移酶又称转氨酶,在机体内多达60余种,广泛存在于肝 脏、心肌、骨骼肌、肾、脑、胰、肺、白细胞、红细胞中。 A-NH2+B
LD ALP(碱性磷酸酶) ACP(酸性磷酸酶)
(四)其他: 测定值受抑制剂和活化剂影响
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1.性别 少数酶如CK、ALP及GGT等有性别差异,与血清酶的 来源组织有关。 2.年龄 血清酶的活性随年龄而变化,ALP和GGT到老年时可有 轻度升高。年龄差异也见于同工酶。 3.进食 过量饮酒可使血清GGT明显升高。 4.运动 多种血清酶活性升高,如CK、LD、AST、ALD和ALT 等,其升高的幅度与运动量、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及 骨骼肌所含的酶量有关。 5.妊娠 胎盘组织可分泌一些酶进入母体血液,如耐热ALP、 LD、LAP和ALT(少数)等,引起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升 高。 6.其他 一些酶活性与体重、身高的增长、体位改变、昼夜变 化及家庭因素有关。
转氨酶
A+B-NH2
其中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或GOT)两种最为重要,它们催化机体内氨基酸的转氨基反 应:
ALT L-丙氨酸 + α-酮戊二酸 ↔ 丙酮酸 + L-谷氨酸 AST L-天门冬氨酸 + α-酮戊二酸 ↔ 草酰乙酸 + L-谷氨酸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
(二)赖氏比色法
AST ↔ 草酰乙酸 + L-谷氨酸 自发↓脱羧 丙酮酸
L-天门冬氨酸 + α -酮戊二酸
[参考区间]
速率法:8~40 U/L(反应温度为37℃,试剂不含P5P)
赖氏比色法: 8~28卡门单位(反应温度为37℃)
[临床意义]
1.AST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在心肌细 胞内含量最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力 增高,在发病后6~12h之内显著增高,在48h达 到高峰,约在3~5d恢复正常。 2.血清中的AST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 可引起血清AST的升高,有时可达1200卡门单位, 中毒性肝炎还可更高。 3.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 清AST的轻度增高。
酶的释放速度大致与酶的分子量成反比
(二)血中酶的清除:
一般以血中酶的半寿期来代表酶从血中清除快慢
AST 半寿期 17±5h ALT 半寿期 47±10h (三)酶合成异常:
1、合成减少: 对于血浆特异酶,细胞内酶合成下降
是引起血中酶变化的重要因素
2、合成增加: (1)癌细胞
(2)骨骼疾病 (3)前列腺癌
及时分离血清(血浆):
静脉采血后,必须在1-2h内及时离心,将血清与血 细胞、血凝块分离,以免血细胞中的酶通过细胞膜 进入血清而引起误差。
尽量用血清标本:
大多数抗凝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酶活性,临床上 除非测定与凝血或纤溶有关的酶,一般都应以血清 作为首选测定标本。
及时测定,如不能及时测定,应放入冰箱 保存(但有些标本不能冷冻)
二、血清酶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细胞酶释放
1、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
对于非血浆特异酶,细胞内外浓度差可在千倍以上,因此只要有少 量细胞坏死或者细胞有轻度病变,血中酶浓度就可能明显升高。
2、酶在细胞内定位与存在形式: 最容易释放入血的是胞质中游离的酶,而在 细胞亚显微结构中的酶则较难溢出
3、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
肝硬化
ALT增高程度与肝硬化的活动度和肝组织炎症改变及肝细胞损害程 度相一致。对ALT进行监测有助于对肝硬化病情的判断。若是静止 性肝硬化,则ALT维持正常 ;肝硬化病人的转氨酶出现较大幅度 的升高,提示病情可能发展成活动性,须引起警惕。
肝癌
80%—90%肝细胞都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在早期,ALT是否增高 主要决定于肝硬化的活动程度。若是静止性肝硬化,则ALT维持正常,因为 肝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并没有坏死破坏,ALT没有释放出来,因此,ALT 没有升高,或ALT有轻度或中度增高。
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测定 [测定方法]
一、速率法(连续监测法 ) 参考方法
AST L 门冬氨酸 酮戊二酸 L 谷氨酸 L 草酰乙酸
L 草酰乙酸 NADH H MD L 苹果酸 NAD
NADH在340nm处有特征吸收峰,连续监测NADH消耗引起的 340nm吸光度变化,根据340nm处吸光度下降速率(-△A/min) 计算AST活性
AST/ALT比值大小有助于临床判断肝病严重程度
肝细胞中的总含量: 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浆内) 肝细胞轻度损伤时主要是胞浆酶释放出来,血清中ALT>AST;而肝细 胞重度损伤时胞浆酶、线粒体酶均释放出来,血清中AST>>ALT;随着 肝病由轻变重,AST/ALT的比值就由<1变为>1 急性肝炎的AST/ALT均值为0.56:1 肝硬化的AST/ALT均值为1.13:1 肝癌组AST/ALT均值为2.41:1 急性肝坏死组AST/ALT均值为3.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