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1. 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词人,有着"词中之龙"的美誉。
他生于一个军事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军事家风格,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之情。
辛弃疾的词作品以其悲壮、豪放而被称为"豪放派"。
2. 辛弃疾的爱国主题辛弃疾的词作品几乎都能体现出他对祖国的亲情和忧虑。
在这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北方敌人入侵以及南宋政权腐败的忧虑与愤怒,并向读者呼吁团结起来共同保卫祖国。
2.1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夜晚寂静无声的舞会场景,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命运不安定的忧虑之情。
通过描述妆台边上一片孤灯如豆,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于战乱时代下人们的痛苦感受,同时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团结抵抗外敌。
2.2 《鹧鸪天·楼阁春寒》这首词中,辛弃疾以浓厚的哀怨之情叙述了北方沦陷地区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他将作者自己深情苦苦思念大宋江山的心情融入其中,揭示了他对祖国境况不佳而引发的焦虑和无奈。
3. 辛弃疾的爱国精神辛弃疾在他的爱国词作品中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以凄凉满怀激情与对于时局的关切相结合,表达了对土地、家乡、人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长远赤诚不渝的真挚感情。
结论辛弃疾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词人,在其爱国词作品中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和深沉激昂的话语,表达了对祖国命运和社稷安危深深关切之情。
其作品不仅传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忧虑和愤怒,同时也启迪了人们珍惜和平、爱护祖国的情操。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爱国精神遗产。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一、介绍辛弃疾及其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外族侵略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以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直言不讳的笔触成为被后世称赞的诗人之一。
二、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对祖国母亲和京城故土有着深沉的情感。
他认为祖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祖国产生了浓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这种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并能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1. 对外族侵略的抨击辛弃疾目睹了金朝入侵南宋,并亲眼看到了无数同胞遭受苦难。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敌人野蛮行径的愤慨与谴责。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用“万里归舟弄瓦杯”来象征金兵侵略南宋,同时表达了对亡国之痛的伤感和愤怒。
2. 对社会动荡的关注辛弃疾在作品中也抨击了当时南宋社会的腐败和贪官污吏。
他借助诗词批判官员的奸邪行径,呼吁社会正义。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悲愤地揭露了朝廷官员对功臣的背叛和不公,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没落的担忧。
3.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辛弃疾关注人民生活,并通过作品传递出深深的同情之情。
在《红蕉序》中,他以真实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南方农民发生饥荒时的景象,悲悯和担忧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三、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形式1. 抒发内心情感的田园诗辛弃疾的“田园诗”是他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些诗歌通常描绘了美丽宁静的村庄景色,抒发着对故土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追忆童年时光,讴歌了安定而温馨的家园。
2. 借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抒发爱国情感辛弃疾经常运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借用了《史记》中范蠡与西施相逢的故事,并通过描述西施身临其境地表达了对亡国之恨。
3. 直言不讳地写下真实感受辛弃疾以其真实、直接而坦荡的文字风格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辛弃疾豪放派诗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豪放派诗人的爱国情怀中国历史上,辛弃疾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诗人,尤其以他的爱国情怀而闻名。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辛弃疾用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忧虑。
他的作品充满了壮丽的豪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辛弃疾生于宋朝,处于战乱频仍的时代。
他从小就对国家命运充满了关切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辛弃疾的诗歌以其雄浑豪放、婉约清新的风格而著称。
他往往抒发个人豪情和爱国情怀,将其融入对时事的评论和反思当中。
例如在他的一首著名诗作《破幽梦书怀寄令狐郎中》中,他写道:“自咏词章盈玉函,肮然寥落忆千官。
醉醒分付倚南幕,月照银簪暗绿鲜。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残破山河的思念和忧虑,用他的文采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在他的政治活动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辽金入侵南宋时,辛弃疾积极参与抵抗运动,为保卫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在北方边疆任职期间,以文学才华为武器,用诗歌鼓舞士气,激励将士为国家的安危奋力战斗。
他的激情政治理想源于对乡土人民疾苦的感悟,他始终心系国家兴衰,为民族团结而努力。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以他的诗歌打破了以往文风的束缚,采用了自由奔放的形式和语言。
他的诗歌不拘一格,既能抒写深情款款的爱情,又能歌颂国家雄浑壮丽的风貌。
他以浓烈的个性和旺盛的创作力震撼了世人,并且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然而,在他的诗歌中,爱国情怀却经常与个人命运相交织。
辛弃疾常常吐露他自己的困厄和内心的矛盾,将爱国与忧虑融为一体。
他在自己的一首名为《使至塞上》的诗中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令人动容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流离失所的苦闷,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挂念。
辛弃疾是中国文化中令人敬佩的文艺家之一,他的爱国情怀和诗歌才华都深深感染着后人。
他的诗作被誉为豪放派精神的典范,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国人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深刻理解了爱国精神的真谛,也从中获得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辛弃疾诗歌风格

辛弃疾诗歌风格
辛弃疾的诗歌风格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辛弃疾的词不仅涉及个人情感、生活琐事,还充分表现了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其作品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
2、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辛弃疾的词不仅有豪放奔放的风格,还有细腻婉约的表现,且常运用比兴寄托、典故引申等手法,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和谋篇布局上的创新:辛弃疾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的词中常使用散文化的句式和结构,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4、强烈的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情感丰富,常以豪情壮语发端,描绘风雷激荡的壮阔境界,而后抒发沉郁顿挫的感情,表现出深沉呜咽、悲壮苍凉的氛围。
5、强烈的爱国精神:辛弃疾一生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他的很多词都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忧虑和无比热爱,这也是他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歌风格以其豪放奔放、清旷超逸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同时又表现出细腻婉约、深沉悲凉的情感,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和思想深度。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辛弃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将领,他的爱国事迹丰富而感人。
以下是一些关于辛弃疾的爱国事迹素材:
1. 奋勇抗金: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中国北方被金国占领。
他深感国家的耻辱,积极主张抗金救国。
他亲自率军奋勇抗敌,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打败金军,展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情。
2. 诗词抒发爱国情:辛弃疾的诗词多抒发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恢复的渴望。
他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烽火戏诸侯事,一入赋税家犹在。
唇齿相依关外天,长使英雄泪潸潸。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分裂的痛心疾首和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渴望。
3. 提倡尚武精神:辛弃疾非常重视尚武精神,他认为这是保家卫国的重要条件。
他积极推广武术,提倡强身健体,以备战时之需。
他自己也精通武艺,以身作则,鼓舞士气。
4. 忧国忧民:辛弃疾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也深深忧虑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他主张改革社会弊病,减轻人民负担,以改善民生。
5. 坚守气节:在面对金国的诱惑和威胁时,辛弃疾始终坚守自己的气节。
他拒绝金国的招降,宁死不屈,展现了一个真
正爱国者的坚定立场。
这些事迹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品质,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关于辛弃疾爱国词赏析

关于辛弃疾爱国词赏析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爱国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牌名:水龙吟|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古诗简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翻译/译文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赏析/鉴赏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
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体会如下:一、豪迈的英雄气概辛弃疾南归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投降派长期把持南宋朝政。
带着北方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南归的辛弃疾,不与投降派妥协,他的词里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
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中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想到北方人民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则愁思难眠。
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他多想挥戈跃马,杀敌报国。
他的词把我们领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思想。
仿佛又让我们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怀着复国返家园的心情,誓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豪杰气质更让我们钦佩。
这一份赤诚之心,英豪气概,令人震撼。
辛弃疾一生之中,报国之志不减,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他是北方人民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兵?鹨馐丁K ?在遭劾落职时所写的词依然不忘自己过去的抗金壮举,时时激励自己的抗敌决心。
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读罢这首词,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挑灯看剑、神色威厉严峻的勇猛武将形象,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感叹,同时,也是对南宋投降势力的强烈指责。
二、爱憎分明,收复失地统一祖国雄心壮志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
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在宋代诗人中,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是一位非常值得人们尊敬的英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的词的爱国情怀,欢迎阅读!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马金戈平生梦爱国豪气心底词
——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在南宋初年面临金人进犯、中原沦陷、国家危急的形势下,辛弃疾坚决主张北伐恢复,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爱国词。
他的爱国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热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以及英雄失路、有志难成的忧愤不平。
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
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内容。
他的爱国词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抒发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中高度表现了他抗战复国的激情,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
他的民族使命感极强,“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前韵》)“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满江红》,即使是仕途失意,也难忘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
(二)谴责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
北望中原,百姓陷于战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收复。
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贺新郎》)《摸鱼儿》中“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
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等词也表现对南宋朝廷的那些苟安妥协、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的轻蔑。
(三)抒发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通过咏古伤今抒发爱国情怀,词中有一股英雄气,同时也体现出英雄的悲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苦闷,象阴霾密布时的低气压使人窒息,也象魔魇一般折磨着辛弃疾。
对于自己的失意,更是频频发出“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天。
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念奴娇》“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满江红》的感伤、悲愤之言。
辛弃疾的爱国词贯注着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慨,感伤的失意情怀,这一切构成了他爱国词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辛弃疾常通过丰富奇崛的意象、自然贴切的比兴和典故,变
化多端的独特风格,倾诉深沉的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报国之志。
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大量军事意象群的出现。
本身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体验。
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
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和“红旗铁马响春冰”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
(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惯于使用典故。
《菩萨蛮》词人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赣江流水起兴,联想到几十年前金兵入侵江西,人民被屠杀蹂躏的惨状,是以鹧鸪自比,借以抒发自己决不北去向金人屈膝的坚定信念,匠心独运。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托为蛾眉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
典故的大量使用,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相融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借用典故,悼古伤今,既感喟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下片用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故事,告诫当朝权相没有充分准备不可轻率北伐。
词的最后借廉颇的典故自况,概括了词人一生的坎坷遭遇,表明自己虽然年老体弱,报国的雄心依然。
又如《满江红•倦客新丰》他把自己比作“貂裘敝,征尘满目”的苏秦,抒发自己壮志难申。
辛弃疾通过比兴象征、用典入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使之更具感染力。
(三)风格多样,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内容的博大精深,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其爱国词多样化的风格。
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都兼收并蓄。
写豪气,是以深婉之笔出之,写柔情,又渗透着英雄的豪气。
《摸鱼儿》就是摧刚为柔,表面是伤春惜春的柔情,实则深含不屈不饶的刚健豪气;再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陈郁跌宕之致。
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
用幽默感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如《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写贤愚的颠倒错位,《千年调》(卮酒向人时)表现官场上圆滑而没有骨气的和事佬,都极富幽默感,冷嘲热讽,痛快淋漓,诙谐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
总言之,抗金复国是其爱国词之主旋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基本思想内容。
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并在自己的词创作中推层出新,增强词作的艺术表现力,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