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湖北省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湖北省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1综合说明

1.1绪言

1.1.1工程概况

XX水库位于湖北省XX县XX镇XX村,拦截XX支流XX河。地理位置东经115°20′,北纬30°18′,坝址以上承雨面积2.7km2,总库容356.3万m3, 于1963年11月动工兴建,1965年4月竣工投入运行。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一)型水利枢纽工程。

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坝、副坝、溢洪道和灌溉输水管。

主坝为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22.5 m,坝顶高程47.95m(黄海高程,下同),坝顶长138m,宽5m。心墙顶高程46.25m,顶宽2m,两侧坡比1:0.2,心墙轴线距坝顶上游1.5 m。大坝由上至下临水面坡比为1: 4.0和1: 3.15,平台高程和宽度分别36.20 m和10.80m,背水面坡比为1:2.1和1:2.4,平台高程和宽度分别38.95 m和1.4m。反滤坝顶高程33.85m,高7.0m,长92.8m,内外坡比分别为1:1和1:2.1。反滤坝顶有过坝对外交通公路,主坝迎水坡面设有0.3m厚的干砌块石护坡,背水面为草皮护坡。

钢筋砼结构过坝渠位于主坝背水坡高程35.00m处,断面b×h= 1.0×1.0m,全长90m,进口渠底高程35.50m,过流能力0.6m3/s,纵坡降1/1000。其边墙和底板厚度均为0.2m。

副坝位于库尾的三合铺,为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5.37 m,坝顶高程47.45m,坝顶长166m,宽4.0m。副坝临水面和背水面坡比均为1:2.0左右,心墙顶高程47.45m,顶宽1m,坡比1:0.15,轴线与坝顶轴线重合。迎水坡未护砌,背水面坡脚无反滤坝,两侧坝坡灌木丛生,形状极不规则。

开敞式溢洪道位于主坝左端约220m处山坳中,未护砌。溢流堰型式为宽顶堰,宽度2.8m,堰顶高程45.83m;其后陡坡段开挖未完成,尾水无出路,。

输水管位于主坝左坝端,内径1.0m,管壁厚0.3m,为圆形钢筋混凝土坝下埋管,设计最大泄量5.0m3/s,进口高程36.07m,全长59.50m,纵坡1/200。输水管进口设有排架柱式启闭塔,内置工作闸门和检修闸门各一扇,配套15t手摇螺杆启闭机1台,启闭台与坝顶同高,高程为47.95m,启闭室3.6×3.6m,工作闸门为φ700圆筒活塞铸铁闸门,检修闸门为1×1m 铸铁平板闸门。

XX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0.7万亩,保护区人口2.0万人。保护耕地1.8万亩。1.2水文

XX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410mm,年内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月~10月。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水库正常运用情况下设计风速为22.5m/s,非常运用情况下校核风速为15m/s。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本次初步设计确定的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XX水库为小型水库,无实测降雨量资料。因此,本次初步设计洪水计算采用直接查算《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和《湖北省可能最大暴雨图集》(以下简称《图表》和《图集》)中瞬时单位线法的方法推求各种频率的暴雨,进而推求各种频率的洪水,成果为:P=0.2%时入库最大洪峰88.5m3/s,最大下泄流量7.48m3/s,库水位46.61m;P=2%时入库最大洪峰65.80m3/s,最大下泄流量2.83 m3/s,库水位46.36m。

1.3地质

1.3.1地形地貌

水库区地貌属大别山南部丘陵区,坝址位于蕲河二级支流余河港的上游,地貌上呈缓坡U形河谷地貌特征。坝址段余河巷自南西流向北东,河道宽约3-4m。坝址区为构造剥蚀丘陵地形,山顶一般呈浑圆状,高程约在62m,左岸地形较为平坦,右岸地形较陡,约在30°左右。坝区周围库岸较平缓,库岸稳定,无滑坡、崩塌等物理现象。

1.3.2地层岩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XX幅1∶20万)区域地质资料和实地

),岩石遭受比较强烈查勘,坝址区出露地层为大别晋宁期侵入岩;片麻状花岗岩(r

1-2

的区域变质作用,岩石的蚀变,主要为高岭石化、绿泥石化较强烈。岩性主要为片麻状花岗岩。

1.3.3地质构造与地震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为秦岭东西向构造带,淮阳山字型构造及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构

造第二窿起带等三大构造体系相交汇之部位,是一个相当活动的构造区。XX水库位于大别晋宁期侵入岩余凉亭岩体北东部。岩体侵入福主庙向斜北翼的飞虎山组的片麻岩中,与围岩呈侵入接触,东南部为白垩第三纪所覆盖。

现场调查,坝址区主要表现为节理较发育,未见有区域断裂通过。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所在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1.3.4水文地质条件

坝址区含水层根据其埋藏条件和含水层的性质可划分为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和孔隙-裂隙混合含水层三种类型。

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河流冲积层、大坝两岸低山至坡脚处,厚度数米。孔隙-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基岩强风化岩体上,主坝、坝基厚度约0.5~2.0m;副坝坝基强化风岩体未钻穿,分析最大厚度约10~20m。基岩裂隙含水层分布在上述强风化以外的基岩中,其含水量主要受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控制,一般含水量较少,水力联系差,局部节理裂隙密集带含水量较大。微风化与新鲜较完整岩体为相对隔水层,仅部分节理裂隙破坏其局部的隔水性能。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次为地表水向下入渗补给。地下水向低洼地带径流排泄。

1.3.5主、副坝坝基及坝肩岩体结构特征及透水性

主坝坝基(肩)出露地层为大别~晋宁期侵入岩,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岩。根据岩体风化带划分标准,坝基(肩)岩体风化带可划分为强风化带、弱风化带和微风化带,各风化带厚度及分布具明显的差异特征。左坝肩对应(0+033)强风化岩体厚度0.70m,下限高程32.0;河床段对应(0+066)强风化岩体厚度0.45m,下限高程25.0m;右坝肩对应(0+096)强风化岩体厚度1.8m,下限高程29.41m。

副坝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岩,左坝肩对应(0+041),揭露强风化岩体厚度14.4m,坝基对应(0+068),揭露强风化岩体厚度14.83m,右坝肩对应(0+120),揭露强风化岩体厚度7.54m。

从压水试验可以看出:主坝坝基、左右坝肩强~弱风化岩体具中等透水性,副坝坝基、左右坝肩强~弱风化岩体具中等透水性。

1.3.7主、副坝坝体心墙料的物质组成及透水性

从勘察资料可以看出:主坝心墙填料的物质成分不均一,以中壤土为主,部分为重粉质壤土,局部为重壤土,棕黄~棕褐色。心墙土体中夹有单层厚度5~10cm不等的风化岩屑或风化岩碎块,主要分布在心墙土体的上部。心墙室内颗分:砾含量均值1.8%,砂粒含量均值41.9%,粉粒含量均值36.7%,粘粒含量均值19.6%,心墙粘性土料符合防渗体质量要求。

室内击实试验,心墙的最大干密度1.78g/cm3,最优含水量16%,室内心墙试验的干密度1.53~1.79g/cm,均值1.66g/cm,平均压实度93.2%,最小压实度86%。心墙压实度未达到《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要求。

从室内试验结果看出,主坝心墙的渗透系数 3.10×10-4~1.85×10-5cm/s,平均值1.36×10-4cm/s。钻孔注水试验渗透系数 2.75×10-4~7.15×10-4cm/s,平均值 5.08×10-4cm/s。心墙具10-4cm/s量级,其渗透系数不满足《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规定的心墙防渗体不大于1×10-5cm/s的要求。

副坝心墙填筑料主要为重粉质壤土。砂粒含量均值42.3%,粉粒含量均值36.4%,粘粒含量均值23.3%,心墙粘性土料符合填筑防渗体质量要求。

室内击实试验,心墙料的最大干密度1.78g/cm3,最优含水量15.9%。室内试验心墙的干密度1.32~1.71g/cm3,平均值1.51g/cm3,平均压实度84.8%,最小压实度74.2%。心墙压实度未达到《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的要求。

心墙室内试验渗透系数1.14×10-4~1.71×10-4cm/s,平均值1.42×10-4cm/s。钻孔注水试验渗透系数 5.89×10-4~7.36×10-4cm/s,平均值 6.71×10-4cm/s。心墙具10-4cm/s量级,其渗透系数不满足《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规定的心墙防渗体不大于1×10-5cm/s的要求。

1.3.8主、副坝坝壳代料层的工程性状和透水性

主坝坝壳代料(粗粒料)为主,砾含量均值53.7%,砂粒含量均值44.6%,小于0.075,细粒含量均值1.7%,代料(粗粒料)符合心墙坝坝壳质量要求。坝壳代料(壤土)砾含量均值1.4%,砂粒含量均值48.4%,粉粒含量均值30.8%,粘粒含量均值19.4%,代料(壤土)不符合心墙坝坝壳质量要求。

坝壳代料(粗粒料)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7~20击,呈松散~中密状态,按《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坝壳砂土的相对密度Dr≥0.70,呈密实状态,

坝壳料压实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主坝坝壳代料(粗粒料),钻孔注水试验K=3.8×10-3~8.7×10-3cm/s,均值6.25×10-3cm/s,具中等透水性,渗透系数符合规范要求,坝壳代料的渗透系数大于1×10-3cm/s的要求。代料壤土,室内试验渗透系数为2.31×10-4~2.33×10-4cm/s,平均值2.32×10-4cm/s,不符合规范要求。

副坝坝壳代料为良好级配砾,分析良好级配砾,代料符合心墙坝坝壳填料质量要求。坝壳代料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3击,呈松散状态,按《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坝壳砂土的相对密度Dr≥0.70,呈密实状态,坝壳料的压实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副坝坝壳代料良好级配砾分析其渗透系数为10-3cm/s量级,符合心墙坝壳料质量指标。

1.3.9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经地质测绘调查,溢洪道的地基为片麻状花岗岩,为强风化岩体,岩质边坡亦为强风化岩体,左右边坡较稳定。左岸边坡坡度约30°,岸坡高约3.2m;右岸边坡坡度约20~25°,岸坡高约2.5m。出口尾水渠与灌溉西干渠斜交流入河道,溢洪时将冲刷下游农田和西干渠。

溢洪道处无大断裂构造,发育于如下三组节理:

(1)走向NW335~354°,倾向SW或NW,倾角65-83°;

(2)走向NE20~25°,倾向SE或NW,倾角75~85°;

(3)走向NW315°,倾向NE,倾角67°。

上述节理迹长3~5m,强风化岩体中充填泥砂物。

1.3.10输水管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输水管地基为片麻状花岗岩,岩体为强风化,地基均匀,不存在不均一沉降不良地质现象。

1.3.11天然建筑材料

经调查和取样,天然建筑材料粘土料场位于在场区上游的县城关以北的长岭岗,运距25km ;砂料场位于县城以西的西河驿的XX中,运距15km;块石料场位于县城以

南,运距20km;碎石料场位于武穴和XX交界处的艮山,运距60km,交通方便。

砂料场一般为中砂,其质量经当地有关部门检测,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与长石,砂质量较好,储量丰富。

块石料岩性为石料为花岗岩,质地较新鲜坚硬,抗压强度一般大于60Mpa,料场在开采,储量丰富。

碎石料可直接采购,料场岩性为灰岩,质地较新鲜坚硬,数量与质量均可满足要求。

料场位于副坝右端库内的山丘上,为片麻状花岗岩的风化粗砂,储量丰富。

1.4工程任务与规模

1.4.1历年出现的险情

1964年7月4日已完工的输水管检查情况:13节与14节交界处两处小眼泉水,8节靠山边1处1m长、0.3m宽、0.3m厚的砼脱落,未处理。

1964年已施工过程中发现反滤坝发生沉陷,并有一小股渗流,外带黄泥,但是追挖,但未及源头,发现水是从心墙后部冒出来的。

1968年雨季,坝脚两端发生大面积的散浸,散浸面20×10m2,开导流沟滤水进行处理。

1974年4月坝脚散浸严重,通过用石子导滤处理。

1975年大水,大坝脚原河床部位发生严重渗漏,用石子滤水进行处理。

1984年进输水管检查,管内漏水3处,漏红锈黄泥1处,未处理。

1987年7月,发现大坝过坝渠断裂1处,漏水严重,当时用水泥修补,同时更换止水橡皮,另发现槽身1跨倾斜,长度为5m。

1993年大洪水,水库溢洪,冲毁下游良田百余亩。

2003年10月,大坝过坝渠断裂3处,采取环氧树脂化学补强4m2。

2004年8月,大坝脚发现漏水2处。及时采用石子导滤处理。

2005年8月,活塞闸门发生严重断裂10处,不能关水、启闭,采取钻孔焊接处理,勉强维持运行。

1.4.2存在的问题

1、坝基、坝肩存在的问题

主、副坝坝基地层为大别~晋宁期侵入岩~片麻状花岗岩,河床段、左右坝肩的强~弱风化岩体具中等透水性,坝基和左右坝肩存在渗漏和绕坝渗漏问题。

2、心墙问题

主坝心墙钻孔注水试验渗透系数 3.10×10-4~1.85×10-5cm/s,均值 1.36×10-4cm/s。副坝心墙钻孔注水试验渗透系数1.14×10-4~1.71×10-4cm/s,均值1.42×10-4cm/s。心墙具10-4cm/s量级,其渗透系数不符合《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规定的心墙防渗体不大于1×10-5cm/s的要求。

3、上游护坡问题

主坝上游坝坡基本上是用乱石、风化石进行块石护坡的,块石下无垫层,松动严重,局部沉陷,高低不平,风浪淘刷严重。

副坝上游未护坡,为草皮护坡,已被当地植树成林,坡面极不规则。

4、反滤坝问题

主坝反滤坝经挖探,发现上游坡未设反滤层,现反滤坝面成了上坝和对内交通的路面,存在沉陷。排水棱体局部排水不畅,无法起到排水棱体作用。

副坝下游未设反滤坝。

5、溢洪道问题

溢洪道位于主坝左端山坳中,未护砌。进口无机耕桥,每遇泄洪,附近村庄交通中断;山体时有塌方;其后陡坡段开挖未完成,尾水无出路,为一未完建工程,不能满足洪水安全下泄。

6、输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现场检查发现输水管存在多处漏水、露筋等,止水橡皮严重破损,灌溉输水管多处裂缝,裂缝宽为0.8~1.2mm,从检测报告中看出灌溉输水管砼碳化深度为8~12mm,蜂窝麻面较多,单块面积为1~4m2,整体输水管砼强度均不满足规范要求。

输水管进口设有柱式塔,排架、工作桥质量差,混凝土脱落碳化严重,碳化深度为6~8mm,露筋处数多达24处,经检测,砼强度均不满足规范要求。

从检测资料还看出:灌溉输水管铸铁底孔闸阀,有3裂缝,不能操作;裂缝宽度为0.1~0.3 mm,检修闸门卡死在门槽中不能移动;铸铁活塞式工作闸门有16条裂缝,裂缝宽度为0.1~2 mm,操作很困难,最大变形为25 mm;启闭杆轴向弯曲摆度30 mm,关闭闸门时,不能完全关闭,启闭机过量关闭造成螺杆弯曲。启闭机机座锈蚀、机盖螺栓大部分丢失,机壳破裂且锈蚀严重。闸门开启困难,对建筑物防汛构成安全隐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