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综述
日常语言、“写话”与生活形式——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

或者 , 在话语系统 中呈 现的社会生活。 [(3 语 ”】 ∞ n 言 与文学 艺术对 社会 生 活的话语 呈现 表现 出共 同
的特性 , 即对 日常生 活 的一 种秩 序 建 构 。对 于文
学语言来说 , 文学语 言重建 的生活秩序更具有理 想性 和个体 性 。由 于作家对 生 活世 界 的认 知 以及
对 于个 人 而言 , 日常语 言 的习得 就 是 一 种世 界 观 和生 活方式 的养 成 , 人 在 语 言之 流 中延 续 并 共 个
对语 言 的修 养 , 他在 用 文 学 语 言 进行 生 活世 界 的
想象性重建时 , 表现 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一个作 家对诸种语言的感知 , 是对语言背后的感觉经验、
写话在汪曾祺小说中就是文学语言 , 它是在原生 态 口语 基础 上 的文学变 形 , 有其 独特 的文 学性 。
深层逻 辑 与共 同心理 的感知 与 浸润 。
对 于汪 曾祺来 讲 , 他不 仅能 够运用 文 言 、 白话
以及文 白杂 糅 的语 言写 作 , 能够 运 用 活 生生 的 也
同构成 日常 语 言 。 维 特 根斯 坦说 : 想 象语 言 就 “ 意味着 想像 一种 生活 形式 。 … H 他认 为 :语 言 ” ’ “ 乃 是 活 动 的 一 部 分 ,或 生 活 形 式 的 一 部 分 。 … ) ” ‘ “生活 ’ 是 实 际 的社 会 生 活 或 社 会 就
口语 进 行 叙 述 , 而后 者 是 汪 曾祺 小 说 语 言 主 体 李 陀在 《 曾祺 与 现代 汉 语 写 作 》 汪 中直 接 称 这 种 口语写作 为 “ 写话 ”认 为 汪 曾祺 的 “ 话 ” , 写 艺术 不 仅 表现在 语 汇 、 句式 的 口语 表 达 , 为彻 底 的是 对 更
2000年以来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综述

路,从中他发现了汪曾祺的价值: “汪氏有关语言的卓 见,主要表现在敢于冲破德理达所谓‘语音中心主义’ 的西方现代语言学藩篱,主要从文字书写而不是从发 声说话的方向来追问语言的本质及其对文学的制约。 他甚至已经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思考从‘音本位’重 新拉回到‘字本位’,他想阐明的主要一点是: 撇开汉 字而致思汉 语 的 问 题 几 乎 不 可 能。”他 认 为 在 对 待 传 统和各种语言资源的态度上,汪曾祺和鲁迅有大致相 近的态度,汪曾祺对多种语言资源的借鉴吸纳已成为 研究者的共识,而鲁迅也是如此: “我以为鲁迅的语言 之路至今仍然不失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可贵的提 醒,即提醒我们不要 简 单 的 面 对 传 统 …… 鲁 迅 是 要 在 多重的似乎无路可走的语言困境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语 言的道路,其中既包含对传统的批判,也包含了对传统 的新的认同,同时更包含了对当时所有的各种语言资 源的巧妙与 大 胆 的 运 用。”[2] 在 谈 论 对 中 国 当 代 文 学 语言的贡献和影响时,将汪曾祺和鲁迅相提并论,足见 对汪曾祺的文学史价值有着较高的定位。杨红莉认为 汪曾祺的“‘诗化生活型’语言有两种内涵和功能,即 ‘返回民间生活世界’和‘为生活世界去蔽’”,对于汪 曾祺小说语言 对 汉 语 现 代 化 的 意 义,认 为“从 汉 语 言 史和文学史的角度看,可以说,汪曾祺比较成功地将白 话文和文言文接续起来了,并为白话文及白话文学开 拓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审美空间,从而将中国语言的 审美传统接 续 起 来。”[3] 作 者 认 为 汪 曾 祺 在 现 代 汉 语 发展史上有两个贡献,一是和老舍、赵树理等人一起促 进了文学语言向民间生活语言的回归,二是接续了京 派文学的审美传统,实现了对民间日常生活的诗性化
语言。汪曾祺不仅让人物“自己说自己”,他还能“化” 为人物,即 人 物 是 怎 么 样 的,他 的 叙 述 人 就 是 什 么 样 的,人物怎样说话,叙述人就怎样说话,叙述人和人物 融为一体,用同样的口吻说同样的语言,显示同样的精 神。[16]王晶的论文着重围 绕 汪 曾 祺 的 语 言 美 展 开 分 析,从“摹声悦耳的听觉语言重现音乐美”、“神形逼真 的视觉语言呈现绘画美”、“有情有味的心灵语言呈现 意境美”、“三美的并存与交织”四个方面阐述汪曾祺 小说语言的特殊美。[17]周全星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汪曾 祺小说的语言风格,即诗化、散文化、素朴雅致和简洁 和谐,其中语言的散文化特点更是从语言的汉字思维、 中国画法的化用、叙事语调的平淡、叙述结构的双重四 个方面进行分析。语言的简洁从词语和句子两方面分 析,认为名词性词语的运用、修饰性词语的省略或与中 心词分离以及多用中短句子少用长句是其语言简洁和 谐 的 原 因。[18] 肖 莉 从 灵 动 叙 事 和 语 言 诗 意、“味 外 之 旨”与语言空 白、冷 暖 明 暗 与 语 言 风 格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了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审美追求。( 1) 从语法形态、音 节的特点,分析汉语具有的语言的模糊、多重多变的特 征使之具有一种“天然的能指优势”,非常富于艺术表 现力,在小说创作中更可以发挥其特长; ( 2) 语言空白 的两个表现: 用凝缩性句子,并利用词际句际空白,以 简短的语言形式承载复杂的语义内容; 叙述话语的跳 跃分行排列。( 3) 冷暖明暗主要指“用色彩语言去塑 造形象”,认为汪曾祺有色彩学、心理学、美学的知识, 懂得色彩语言能创造出一种与物象相吻合的真实感 觉,缩 短 了 鉴 赏 者 视 觉 中 艺 术 形 与 物 象 之 间 的 距 离。[19]张利华从词语、句式、辞格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小 说语言的修辞特色,认为他选择那些平凡的日常口语, 以名词、动词 为 主,形 容 词、副 词、连 词 的 使 用 极 有 节 制,并且都是普通常用的,很少感情用语却非常注意词 语的形象色彩; 句式多用短句、散句,许多句子脱胎于 鲜活的口语,是典型的口语句式; 辞格方面都是少而极 富日常生活性的,与平实的句子融合在一起,对比喻的 运用最多。[20]靳新来将其语言诗化的表现形式归纳为 五种: 一是以密集的意象扩大审美空间,二是讲究文字 的组合,从“关 系 ”中 产 生 意 味,三 是 在 语 境 中 变 异 和 增殖,四是省略语句,创设“空白”,五是语言富有音韵 美、节奏感。[21]吴春萱对其小说中所用比喻涉及对象、 比喻词使用情况作了统计,认为在其小说中比喻修辞 使用的次数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人、事、物、理 都可以用比喻来加以表达,而且表达得十分恰切,富含 韵味。在使用比喻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方言、口语, 比喻手法的使用使得小说在表达意义上更加生动和 准确。[22]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 nal o f A nshan Teacher s College2000212,2(4):47-50文学#语言#艺术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萧大勇(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管理系,辽宁沈阳110122)摘要:汪曾祺小说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小说并不因循古典小说的起落章回、向心型体式,也不追求故事扣人心弦、情节悬念迭宕,而注重/散0和/淡0,像小溪一样平静流淌,表现出/信马由缰、为文无法0的散文体式。
小说中的语言清新朴实,口语较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并间有传统文言,突破了小说、散文、诗歌语言上的界限。
文本极为自然、平淡,又亲切、蕴藉,给读者以广阔的玩味空间。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体式;语言风格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822441(2000)0420047204汪曾祺在50年的创作生活中,创作出许多优秀小说。
在80年代初期,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人们都沉浸在深重的伤感和沉思之中的时候,汪曾祺却将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带入文坛。
在他创作的小说中所营造的温馨恬静的桃花源境、如仙如幻的诗性天国,所描绘出的古朴清新的民风民俗、至真至纯的人性,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小说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赞誉。
一、/信马由缰,为文无法0的散文体式中国传统的小说以情节迭宕、故事性强,章回严谨、法度森严为固有程式,而汪曾祺的小说则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另类0:笔记体小说,如5世说新语6的诸多特点,兼纳桐城派、公安派散文隽永、淡雅的风致,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创作出一系列的散文化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他一反小说必须有一定的情节、向心的结构和中心人物的特点,有意淡化情节,极少戏剧性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不设悬念,一般没有高潮,而是追求艺术上的/淡0和/散0,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化的随意叙说的语气,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片断和社会层面溶入自我心境,向读者谈生活,讲风俗,简洁朴拙,娓娓动听。
简析汪曾祺创作的语言特色

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以《受戒》为例摘要汪曾祺的作品向来为广大读者群所喜爱。
其文学创作语言十分注重对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语言文化的记录、传承,在文学作品里,作者擅于散文化的笔调勾勒一幅幅民间风俗画,充溢着一股浓浓的地道的“中国味儿”。
其小说创作充分利用民间生活语言,语言白话到极致、随意而为、直白通俗,却又不显得粗俗、浅薄、简陋。
其作品读来让人觉得清新、自然、生动、传神、鲜活,更有通常只有文学性语言才能达到的绘画美和音乐美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种俗白平淡与雅致惊奇的矛盾统一,形成了汪曾祺小说创作所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特色。
本文以《受戒》为例,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语言;特色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于1980年,正式发表于《北京文学》10月号上。
[1]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在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从小的耳濡目染为他的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受戒》中描写的明海(小明子)出家的荸荠庵也是有迹可循的,抗战期间战事日紧,汪曾祺曾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
《受戒》中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思想等都是要以文字为载体的,都是通过语言特色传达出来的。
简析《受戒》语言特色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娓娓道来的叙述式语言描写作者不急不缓、随意而为,不矫揉、不造作。
就那样自然而然地交代待着,不厌其烦地交待着,交待这、交待那、交待来、交待去,小说就结束了。
《受戒》从开始交待荸荠庵名字的由来、明海出家的原因、明海学做和尚、荸荠庵里的和尚和日常琐碎事务、明海与小英子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到最后明海受戒等,作者都一一交待清楚,小说也就结束了。
事务巨细,一一说明。
如:“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
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
论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征

论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点汪曾祺的作品,小说也好,散文也好,都具有反复欣赏、品味的价值。
欣赏的是什么呢?是语言,是汪曾祺那炉火纯青的白话汉语。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
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一再提到明代作家归有光的几篇著名散文。
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和五四后的旧白话有很大不同,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让我们来感受这些精美的汉语语言,领略他那些平淡作品中激动人心的力量吧。
汪曾祺的文学语言,具有某种纯形式的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语言的文学性缺乏敏感的人,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便是大可怀疑的。
而要懂得什么是白话汉语之美,要品味白话汉语最高的文学性,汪曾祺不可不读。
在《自报家门》中,汪曾祺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语言象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语言象水,是不能切割的。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注重于在一句中“炼”出一个光彩的字,或者热衷于在一篇之中“炼”出几个耀眼的句,都不是一种最高的追求,都难免失之于矫情、做作。
好的文学语言,应该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在作品整体中,在前后的文气相接中,却读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汪曾祺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语言境界。
汪曾祺并不无意于“炼”出那种奇崛的字句,他字字句句都那么寻常、甚至土气,但一句一句地读下来,却感到真是“一句也不能少”。
这当然不是说,在品味汪曾祺作品时,就没有那种特别有味道的句子。
实际上,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常会碰到这样的句子,并且每每要玩味再三。
这说明对于语言魅力,他是有意追求的。
但汪曾祺作品中特别有味道的句子,却并不具有“奇崛”的特性,也并不能脱离整个作品而存有,假如把它从前后文中抽离,仍然是寡味的大白话。
以汪曾祺小说为例,汪曾祺小说的特色之一就是特殊的语言魅力。
品汪曾祺的语言范文精选

品汪曾祺的语言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
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文学作品语言是如何的?1、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
2、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
3、语言具有文化性。
作品的语言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4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5、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6、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7、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8、语言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任何语言的后面都有深浅不同的文化的积淀。
9、你看一篇小说,要测定一个作家文化素养的高低,首先是看他的语言怎么样,他在语言上是不是让人感觉到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
10、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
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
11、我觉得研究语言首先应从字句入手,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2、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它就没有生命了。
13、世界上很多的大作家认为语言的惟一的标准就是准确。
伏尔泰说过,契诃夫也说过,他们说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
14、韩愈认为,中国语言在准确之外还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这“言之短长”,我认为韩愈说了个最老实的话。
15、语言耍来耍去的奥妙,还不是长句子跟短句子怎么搭配?有人说我的小说都是用的短句子,其实我有时也用长句子。
就看这个长句子和短句子怎么安排?16、“声之高下”是中国语言的特点,即声调,平上去入,北方话就是阴阳上去。
17、我认为中国语言有两大特点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一个是对仗,一个就是四声。
汪曾祺小说语言特点分析

汪曾祺小说语言特点分析作者:吴瑞锋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4期摘要:汪曾祺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其作品注重对古典文化的描写,有很深的意境美,在文学史上,他的小说不可复制,独一无二,具有独特的地位。
丰富的民间体验为其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因其曾经师从沈从文,因而他的小说带有一种散文的笔调,其中,精确、简练的形容词的使用塑造了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这篇文章以汪曾祺的小说为研究范围,了解概括汪曾祺小说语言的特点的使用,从词性、修辞、和短句对汪曾祺的语言进行研究,对其自然、清新、生动的文体风格的塑造进行探讨。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语言汪曾祺小说语法词汇的特点(一)形容词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但其对形容词的把握是相当精准的,并非随意挑选使用。
接下来,本文将挑选汪曾祺文中的一部分形容词为例,来探讨其形容词使用的独特性和准确性。
1、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的使用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使用颜色词汇是很常见的。
这些颜色词汇的使用不仅为汪曾祺小说塑造了清新的文风,更为读者在阅读时增加了不少画面感。
汪曾祺非常善于使用古代的五原色来描写物品的颜色,这些五原色的使用使汪曾祺的语言更具有了古典美。
2、叠词在汪曾祺形容词的使用中,我们可以看到汪曾祺擅长使用大量的叠词来表达,叠词既可以摩拟声音,又可以摩拟色彩,达到摩拟物状的修辞效果,能够让汪曾祺想要表达的事物更加确切。
小结汪曾祺的语言,对于形容词的选择和使用具有一種绘画美和音乐美,绘画美体现在汪曾祺形容词中颜色词汇的选择,这些颜色对比性极强,但又毫不突兀,具有一种内在的和谐美。
音乐美体现在叠词的使用上,叠声词的使用使汪曾祺的语言朗朗上口,节奏跌宕起伏、极具音乐性。
在动词的使用中,汪曾祺动词的选择是相当精确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他动词的连用,一系列的动词的使用,让他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有一种内在的魔力。
同时,汪曾祺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量词的使用,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可见大量的量词的使用,这也是汪曾祺语言独特的之处,这些量词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容易,同时让句子也更加简洁。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艺术美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艺术美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艺术美引导语: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下文是他的小说语言的艺术美分析材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作为沈从文的入室弟子,汪曾祺可以算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汪曾祺的小说从文体上来讲与沈从文的文体风格一脉相承,结构上松散自由,语言上优美含蓄。
读汪老的小说,三言两语后,你定会被他小说营造的独特"气场'所吸引。
而这个气场是由他的独具个性的语言构建起来的。
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并且直接与人们的感受发生特殊联系的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
如果不能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就成了空谈。
因此本文将从汪曾祺小说的音画之美,准确之美,空白之美三方面来解读他语言艺术,以下试分述之。
一、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音画美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传统色彩浓重,尤其在汉语的表达上。
读他的小说,你几乎感觉不到他在讲故事。
他的小说更像是一场闲谈,三言两语,情节自在语言的铺展中流动,典雅含蓄,清婉通脱,自有一种气定神闲的悠然从容。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之美给人直观的印象是声音和画面的结合。
汉语的一个特点就是"四声'。
"声之高下'和"言之长短'形成了语言的气脉流动。
汪老曾在《自报家门》中谈到,"语言之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语言就像水,是不能切割的。
'句与句之间贯穿始终的是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气脉,它会跟随句子的衔接和扩展得以流动。
具体来讲,"言之长短'是指长短句的搭配,汪曾祺在小说语言中常常用到。
例如在《大淖记事》中,介绍大淖南岸的繁荣景象,几乎全用的长短句搭配:"小轮船漆得花花绿绿的,飘着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眼瞳冒着黑烟,装帧,卸货,上客,下客,也有卖牛肉的,高粱酒,花生瓜子,芝麻灌糖的小贩幺幺喝喝,是热闹过一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始就和新文学 主流有所疏 离 的老舍 的京派 ( 京
话文和文言文接续起来 了, 并为 白话文及 白话文学开
从而将中国语言的 味) 传统 以及 以赵树理、 孙犁 、 李季等作家为代表的延 拓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 审美空 间, ”3 安北方新的民间文学传统 。汪曾祺小说是新文学 内部 审美传统接续起来。 l作者认为汪 曾祺在现代汉语
曾祺的小说》 , ) 至今 方兴未艾 , 中对他小说语言 的 其 研究是对其研究 的重要方 面。在 C K 搜 索主题 为 NI “ 曾祺小说语言” 汪 的论文 ,90— 90年只有 3 , 18 19 篇 19 20 年有 2 篇 , 0 90— 00 4 2 0至今有 1 1 , 0 4 篇 其研究的 深度、 广度 、 繁盛程度可见一斑。但同时笔者也发现该 研究存在同质化的问题 , 过度研究和缺位研究状况并 存。本文拟对 20 0 0年以来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 的有 代表性的新成果作一番梳理 , 力图呈现该研究 的一些
问题 。
关键词 : 汪曾祺 ; 小说 ; 语言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0 . /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3 4 2 1 )0 )0 .4 17 . X(0 1 1 4 10 4 0
作者 简介: 江
河(92一 , 湖北安陆人 , 师, 究方向为中国现 3代文 学, 学。 17 ) 男, 讲 研 - " 编辑
江 河
( 樊学 院 学报 编辑部 , 北 襄 阳 4 15 ) 襄 湖 40 3
摘 要: 对汪 曾祺 小说 语言的研 究是 汪曾祺研 究的重要方面 ,00年以来 , 曾祺 小说语 言研 究主要 从 以下 四个方面展 20 汪
开梳 理 :1 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其文 学语 言的意义 、 () 价值 的定位 ;2 小说语 言观及 继承 资源的研 究; 3 小说语言功能和 () () 总体特征 的研 究;4 小说语 言某一方 面风格 、 () 特点的研 究。汪曾祺 小说语 言研 究不断深化 、 泛化 , 同时存在 同质化的 但
语言的贡献和影响时 , 将汪 曾祺和鲁迅相提并论 , 足见
、
从文 学 史 的角 度 对 汪 曾 祺 文学 语 言 的 意义 、
价 值的论 述
对汪曾祺的文学史价值有着较高 的定位。杨红莉认为
郜元宝认为“ 汪曾祺是活在 当代文学体制 中的现 代作家 , 他所继承的现代文学传统 , 从小说角度看 , 不
雅俗两种文学传统 的汇合。 谈到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 ”
发展史上有两个贡献 , 一是和老舍 、 赵树理等人一起促
二是接续了京 “ 汪曾祺所谓‘ 语言的朴素 ’就是 ‘ , 识字 ’讲究语言的 进了文学语言 向民间生活语 言的回归 , , 实现 了对民间 日常生活 的诗性化 准确 、 本色和有根——不仅有语言学的根据 , 还要有古 派文学的审美传统 , 往今来作者运用的出处 ,无一字无来历 ’” ‘ 。 …作者还
二、 小说语言观及继承资源的研究 些研究者不约而同的将汪曾祺小说语言观与西
21 年 1 0 1 O月
湖北第 二师 范学 院学报
Ju a fHu e iest fE u ain o r lo b i n Unvri o d c t y o V0 2 No 1 1 8 .0
.
第 2 卷第 1 期 8 O
20 0 0年 以 来 汪 曾 祺 小 说 语 言 研 究 综 述
新变化、 新视阈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
一
字而致思汉语 的问题 几乎不可能。 他认为在对待传 ” 统和各种语言资源的态度上 , 曾祺和鲁迅有大致相 汪
近的态度 , 曾祺对多种语 言资源的借鉴吸纳已成为 汪
研究者的共识 , 而鲁迅也是如此: 我以为鲁迅的语言 “ 之路至今仍然不失为对 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可贵的提 醒, 即提醒我们不要简单 的面对传统……鲁迅是要在 多重的似乎无路可走的语言困境 中走出一条 自己的语 言的道路, 其中既包含对传统的批判 , 也包含了对传统 的新的认 同, 同时更包含 了对当时所有的各种语 言资 源的巧妙与大胆 的运用 。 【 在谈论对中国当代文国当代文学的语言道
收稿 日期 :0 1 0 O 2 1 — 5一 8
和审美化。 可惜 的是 , 新世纪 以来类 似 以上将汪 曾
在小说本体上构成一种潜在 的价值立场, 日常生活 即
祺放在 2 世纪文学语境 中对其语言 的文学价值 和意 0 义进行整体关照的新作 尚不多见。
汪曾祺的“ 诗化生活型 ’ 言有两种 内涵和功能 , ‘ 语 即
‘ 返回民间生活世界 ’ ‘ 和 为生活世界去蔽 ” , ’对于汪 曾祺小说语言对汉语 现代化的意义 , 认为“ 从汉语言
仅有西南联大 自由主义作家沈从文等的传统( 留恋往 可以说 , 曾祺比较成功地将 白 汪 昔、 不赶潮流、 自由独立、 强调西化和世界化 ) 也包括 史和文学史的角度看 , ,
18 年 , 90 花甲老人汪曾祺凭短篇小说《 受戒》 复出 文坛 , 他卓尔不群的语言风格给禁锢 已久 的文坛吹来
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从他复 出文坛起 , 他的小说风格 影响了当时一批作家 , 他的小说创作和理论 , 和后来所 谓文化小说、 寻根文学等 的发生有着必然 的联系。对
路, 从中他发现 了汪 曾祺的价值 :汪 氏有关语言 的卓 “ 见, 主要表现在敢于冲破德理达所谓‘ 语音 中心主义 ’
的西方现代语言学藩篱 , 主要从文字书写而不是从发
声说话 的方 向来追问语言 的本质及其对文学的制约。 他甚至已经将我们对文学语言 的思考从 ‘ 音本位 ’ 重
新拉 回到 ‘ 字本位 ’他想阐明的主要一点是: , 撇开汉
他创作的研究从 2 O世纪 8 0年代初期开始 ( 当然之前 也有零星的研究 , 如唐浞 的《 虔诚 的那蕤 思——谈 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