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给药系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纳米药物(nanomedicine)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精确地制备成纳米级别的药物粒子,以便于更好地渗透到目标组织中,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细胞水平上治疗疾病的特点,使得纳米药物具有突出的优势,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率。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纳米药物研究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研究领域得到迅速扩展,研究方向多样化。

近年来,纳米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1.基础研究纳米药物的核心是基于纳米尺度的分子自组织现象和生物相互作用机制。

这包括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和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准确控制药物的释放、分布和靶向特性。

2.药物递送在医学领域,纳米技术可用于药物递送,从而实现对充血组织的靶向治疗。

例如,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子可作为靶向溶血性肿瘤细胞的药物,改善传统药物的毒性和生物利用率。

3.分子影像学纳米药物的发展也带动了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纳米颗粒可作为靶向选项,通过分子影像学探究分子诊断和治疗的模式。

纳米药物的应用纳米药物应用范围广泛,在药品开发、药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中发挥巨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肿瘤治疗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它可以作为肿瘤靶向药物载体和外壳,克服肿瘤难以摄取药物、生物毒性和耐药性等问题。

目前已有一些纳米药物进入到临床研究阶段,如纳米包裹的抗肿瘤药物、靶向肿瘤的纳米药物等。

2.心血管疾病治疗纳米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也具有巨大潜力。

例如,靶向心脏的纳米药物被证明可以调节细胞抗凝和抗血小板作用,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糖尿病治疗纳米药物也在糖尿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优势。

例如,表面功能化的纳米颗粒可用作胰岛素的递送工具,有研究表明可抑制胰岛素的吸收和降低胰岛素的生物降解率,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率。

总而言之,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纳米药物将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纳米载体药物逆转P-gp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纳米载体药物逆转P-gp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化学治疗 ( 化疗 ) 目前治疗 恶性 肿瘤 的主 要手段 之一 。 是 化疗过程中由于多数肿瘤细胞 具有 遗传不稳定性 , 易于 突变而
产生的多药耐药 ( l rgrs t c , R 是造成 化疗 中断 、 mu i u ia e MD ) td e sn
导 致 治疗 失败 的主 要 因 素 。MD R也 是 肿 瘤 细 胞 对 化 疗 药 物 毒
[ 中图分类号] R 3 R 4 7 ; 9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7 1 20 ) 50 1 -3 040 8 (0 9 0 - 4 6 0
2 逆转 Pg — P介导的 MD R策略 如何有效地逆转 Pg — P介导 的 MD R已成 为 目前 研究 的热 点 。应用的逆转 策略 主要 有 : 同时合 用 Pg .P抑制 药 , 如维拉 帕 米、 奎尼 丁、 环孢 素等经典有药理活性 的药物 以及表面活性剂 、 脂肪酸 、 中草药 中的一 些成分 ; 或选择 将底 物药物包 封于胶 体 载体系统中( 如纳米 粒 ) 。对 于应用 抑制药 而言 , 由于 Pg . P与 细胞色素 P 中 3 4 C P A) 4 。 A ( Y 3 的底物具有相似性 , 因此 Pg .P抑 制药在 逆转 M R的同时也 抑制 了 C P A的活性。而绝大 多 D Y3 数药物在体 内是通过 C P A进行 生物转 化 的, Y3 这就 必然会影 响与其合用 的抗肿瘤药物的药 动学 。另外 , — Pg P抑制本身还 可被细胞内转运 系统排出细胞外 , 故要达 到逆转效应所需 的剂 量, 往往 已经超出其在体 内产生毒性 作用 的最小 剂量 , 从而产 生不可接受 的不 良反应 , Pg 使 —P抑制药 的应用受到限制 。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显著进展。

在过去,放疗和化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但其存在的副作用和限制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热点。

而纳米药物的关键在于其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通过利用多种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至病灶,可以大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而成,具有许多传统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纳米颗粒大小具有尺度效应。

纳米颗粒比普通药物小很多,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至肿瘤组织中,而不会被正常组织过滤掉。

其次,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

药物载体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不会被排斥。

最后,纳米药物具有特异性。

纳米药物可以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选择性地与肿瘤细胞结合,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确识别和定位。

二、纳米药载体的类型纳米药物的药物载体是纳米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同类型的药物载体对纳米药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蛋白质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可用于携带各种药物。

脂质体具有尺度效应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稳定地携带药物并减少药物的毒性。

同时,脂质体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组分实现对靶向分子的选择性结合,因此在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蛋白质纳米粒子蛋白质纳米粒子是由蛋白质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纳米粒子。

这种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且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

除此之外,蛋白质纳米粒子还具有天然的靶向性质,可以通过特定靶向分子识别肿瘤细胞并实现精确的靶向治疗效果。

3、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多种合成材料组成的一种纳米粒子,其在靶向治疗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中,纳米药物传递系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癌症治疗。

本文将探讨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成果进行阐述。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简称NDDS,是指通过纳米技术将药物封装在纳米级载体中,并通过靶向递送的方式将药物精确传送到肿瘤部位。

这种针对性传递药物的方式不仅能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在体外的损失,还能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首先,我们来讨论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基础。

纳米级载体可以是纳米颗粒、纳米胶束、纳米乳液等,这些载体可以通过改变组成、形状和表面修饰来实现对药物的封装和释放。

此外,载体的尺寸在纳米级别,使其能够更好地穿过血脑屏障和肿瘤内新生血管,从而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治疗。

在药物的封装过程中,可以利用静电相互作用、疏水作用力等方式将药物有效地封装进载体中。

这样,药物就能够在体内稳定地存在,并在到达肿瘤部位后释放出来,发挥作用。

然后,我们来讨论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实践应用。

目前,很多研究已经证明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药物释放性能。

例如,通过在纳米载体表面修饰靶向配体,可以使纳米药物精确地与肿瘤细胞结合,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同时,纳米载体还可以被设计成响应性释放药物的系统,例如通过pH敏感材料,可以在肿瘤内部酸性环境下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此外,纳米药物传递系统还可以通过多药联合治疗的方式,将不同的抗癌药物封装在同一载体中,实现联合治疗的效果。

这些实践应用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些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

目前,有些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已经获得了临床批准,并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通过将抗癌药物载体化,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减轻剂量和给药频率,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不但作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兴科技之一,也为攻克许多医学难题带来了新的福音和希望。

而纳米级生物技术正日渐成为恶性肿瘤治疗中继放疗、化疗后又一不可忽视的有效疗法,具有许多特异性能和全新功能。

本文在肿瘤靶向治疗定义的基础上,综述了纳米级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标签:纳米;肿瘤;靶向治疗Nanotechnology in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tumor targeted drugs QIN Mu-ting,CHENG Wen.The Fo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Liaoning 110000,China【Abstract】Nanotechnology had certain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ffering profound potentials in addressing a wide range of challenges in medical world. 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biological research presents great opportunities in tackling tumor with nove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developing into an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tool than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In this article, we introduced the notion of Nanoparticle targeted therapy in tumor studies and elaborate the latest advancement of the system of Nanomaterials as vehicles for target drug system which explores nanotechnology in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tumor targeted drugs.【Key words】Nanoparticle;Tumor;Targeted therapy纳米靶向治疗基于借助直径1~100 nm之间纳米级微粒为载体,将治疗目标限定于疾病或潜疾病细胞,可提高疗效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新型给药载体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方面的应用进展

新型给药载体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方面的应用进展

新型给药载体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方面的应用进展刘向阳;范青;马辉;程荔春;赵辰阳【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8)005【摘要】Reversing the multi-drug resistance is one of the bi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umor therapy.The meth-ods of reversing tumor MDR mainly include chemical drugs, natural medicine and genetherapy.Howeve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limited due to limited administration route, large drug dosage, wide distribution, low concentrations of the target tissue, obvious side effects and so tely, the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cluding liposome, nanoparticles, microspheres, microemulsion, etc.have been used to reverse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vitro study.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current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reversing multidrug resistance.%肿瘤多药耐药(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常出现于肿瘤治疗过程中,目前逆转肿瘤MDR的治疗主要有化学药物治疗、天然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粒子缩小到纳米级别,使药物能够更好地靶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副作用。

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通过纳米尺度的技术转变为纳米颗粒,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可以使药物更容易穿过血脑屏障,集中于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上,纳米技术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脂质纳米载体脂质纳米载体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纳米抗肿瘤药物载体。

脂质纳米载体可以通过包裹药物的方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使药物更容易渗入肿瘤细胞内。

脂质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粒径和表面电荷,实现对药物的控释,提高药物的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脂质纳米载体如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脂质体(Liposome)、微乳(Microemulsion)等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除了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比于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更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更小,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蛋白质纳米载体常常是利用一些具有特定亲和性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珍珠素等作为药物的载体。

这些药物载体可以通过改变化学修饰或表面修饰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3. 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近年来,研究人员还着力开发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来应对肿瘤的复杂性。

这种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常常是将多种纳米技术如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等进行有机的组合,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于肿瘤组织,实现对肿瘤的多重攻击。

纳米粒的主动靶向修饰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粒的主动靶向修饰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粒的主动靶向修饰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何玉芳;范青【摘要】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有着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很多学者使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主动靶向纳米粒,突破了被动靶向纳米粒的局限性.本文针对近年来抗肿瘤纳米粒的主动靶向修饰进行了综述,从配体类型的角度阐述主动靶向纳米粒的现状,包括受体介导类(叶酸,黄素单核苷酸,转铁蛋白等)、多肽类(RGD肽,K237肽等)、糖类(肝磷脂、透明质酸)以及抗体类(单链抗体片段,单克隆抗体AMG 655).%Nanoparticles is a kind of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 which owns enormous potential. Recently,many researchers manage to fabricate active targeting NPs in different ways, which has broken the limitation of the passive targeting nanoparticles.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modification of active targeting nanoparticles on tumor therapy, in order to describes the actuality of it, diverse ligands used in active targeting nanoparticles are displayed here, including ligand - receptor mediated NPs (Folic acid, Flavin mononucleotide, Transferrin etc. ) , polypeptide( RGD peptide,K237 peptide, etc. ) , glyco-saminoglycan (Heparin and Hyaluronic acid) and antibodies (ScFvs and AMG 655 of monoclonal antibody).【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4)006【总页数】5页(P617-621)【关键词】主动靶向;纳米粒;抗肿瘤【作者】何玉芳;范青【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9随着纳米粒制备技术的发展,其在抗肿瘤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粒给药系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陈家念,沈琦*,李绍顺(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上海200240)摘要: 多药耐药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于大多数抗肿瘤药物,肿瘤细胞均会产生多药耐药现象, 但其耐药机制,目前没有统一的看法。

本文对纳米粒给药系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进行了综述, 包括3种载药系统: 非修饰的、配体修饰的和多功能纳米粒给药系统,并对纳米粒给药系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机制进行探讨。

纳米粒通过拮抗和抵消肿瘤细胞主动外排药物的作用,提高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小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这种新型的给药系统,结合了纳米技术及主动和被动靶向给药策略,在癌症治疗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给药系统; 纳米粒; 逆转; 多药耐药中图分类号: R9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09) 04-0333-05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drug delivery system based on nanoparticles toovercome multi-drug resistanceCHEN Jia-nian, SHEN Qi*, LI Shao-shun(School of Pharmac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Abstract: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of cancer cells is a major cause of failure in chemotherapy. To the majority of anti-cancer drugs, tumor cells are able to generate a multi-drug resistance; but there is no common views on the mechanism of MDR.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use of drug delivery system based on nanoparticles to overcome MDR in recent years. Three kinds including non-modified, ligand-modified and multifunction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are described. Especially, the mechanism of reversing MDR based on nanoparticles is covered. Through efficiently offsetting and antagonizing the action of pumping drugs out of the tumor cells, drug delivery system based on nanoparticles can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in tumors, while reduce the side effects on normal cells and overcome multi-drug resistance. The use of drug-loaded nanoparticles, which combines nanotechnology with the strategy of active and passive targeting administration, has shown significant prospect improving cancer therapy.Key words: drug delivery system; nanoparticle; overcome; multi-drug resistance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制药领域是当今新药研究的前沿课题。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纳米粒给药系统通过形成载药纳米复合物,可以拮抗和抵消肿瘤细胞主动外排药物的作用,从而提高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

纳米粒给药系统有药物控释、药物靶向以及显著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特性,大大克服了传统给药的弱点。

根据文献报道,本文对目前纳米技术,结合主动和被收稿日期: 2008-09-29.*通讯作者Tel: 86-21-34204049, E-mail: qshen@ 动靶向、物理化学靶向构建的纳米粒给药系统对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进展作一介绍。

1肿瘤的多药耐药性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是肿瘤细胞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的同时, 对其他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产生交叉耐药性, 是最重要、最常见的肿瘤耐药现象。

MDR发生机制复杂, 涉及许多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1−3]。

其机制包括P-糖蛋白(P-gp) 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MRP1)、MRP2、MRP3、MRP4、MRP5和MRP6等均参与介导MDR。

P-gp及MRP具有细胞膜离子“泵”样作用, 可以将细胞内的药物“泵”到细胞外, 使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从而产生耐药。

P-gp能利用A 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主动外排药物,从而使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因此, 提高化疗药物的有效浓度仍然是目前克服肿瘤耐药的主要可行方法。

2纳米粒给药系统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中的应用2.1非修饰的纳米粒给药系统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PR) 是实体瘤中一种典型的现象, 属于被动靶向。

理论上, 载药微粒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微粒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 因此长循环的纳米粒,包括纳米胶束能更好的利用EPR效应,增加在肿瘤组织的蓄积,但在有些情况下不尽如此。

单纯的亲脂性纳米粒,诸如聚丙交酯[poly (D, L-lactide), PLA], 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 PCL)、聚乙交酯丙交酯[poly(lactide-co-glycolide), PLGA]和葡聚糖或聚乙二醇化(polyglycol, PEG) 的两亲性纳米粒包裹药物后,能否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Zhang等[4]发现由于水解作用,ABC转运载体可将空白PLA- PEG纳米粒泵出肝细胞HepG2外,大剂量的空白PLA- PEG纳米粒会使肝细胞产生耐药性。

Chavanpatil等[5]利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PLGA包封紫杉醇(paclitaxel,PTX) 的纳米粒。

体外细胞毒实验发现, 可明显抑制敏感细胞株MCF-7的生长,却不能抑制耐药细胞株NCI-ADR/RES的生长,但是耐药性可以被维拉帕米所逆转。

而且,PLGA包封PTX后,药物依然容易被P-gp泵出。

Némati等[6−9]报道了聚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ACA)包封阿霉素(doxorubicin, DOX)后, 可增强对巨噬细胞P388/ADR和C6鼠恶性胶质瘤的细胞毒作用。

结果显示, 对于P388细胞,游离的DOX和载DOX的纳米粒在细胞内药物浓度无差异, 而对于耐药的P388/ADR细胞,PACA-DOX纳米粒在细胞内的累积较游离DOX高15倍。

当载体换为葡聚糖后, 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然而载体为PLGA、PLA 和藻酸盐(alginate) 时,却不能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这说明非修饰的纳米粒中,唯有少数纳米粒, 如PACA和葡聚糖纳米粒可逆转肿瘤的MDR,而PLGA, PLA纳米粒不能逆转或克服肿瘤的MDR。

然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NLC) 或聚合物-脂质纳米粒(polymer-lipid nanoparticle, PLN) 包载抗肿瘤药物后,情况有所不同。

Garcion等[10]利用反相乳液法,制备了NLC,包裹PTX后的纳米粒体外细胞毒作用增强(>1 000倍), 对大鼠神经胶质瘤的生长抑制明显。

NLC能靶向肿瘤细胞, 在神经胶质瘤中浓度远大于正常细胞中的浓度。

他们推测,当纳米粒进入细胞后,与P-gp的相互作用被胞内的胆固醇迅速激活, 从而抑制了肿瘤的MDR。

Wong等[11, 12]报道了PLN包裹DOX。

在P-gp有过度表达的人和鼠两种肿瘤细胞(MDA435/ LCC6/MDR1和EMT6/ART) 中,浓度显著增加,滞留时间显著延长,认为是由于细胞内吞的作用,使PLN 绕过了P-gp,胞内浓度增加。

Zhang等[13]分别比较了NLC包裹PTX和DOX前后的细胞毒差异。

相对于PTX溶液,NLC包裹PTX在MCF-7和MCF-7/ADR 细胞均显示很高的细胞毒性;而NLC包裹的DOX 只在MCF-7/ADR细胞中显示高的细胞毒作用。

对MCF-7的逆转倍数分别为34.3和6.4倍,对SKOV3- TR30的逆转倍数分别为31.3和2.2倍。

当用FA-SA 修饰后,对敏感株和耐药株的细胞毒作用更强。

类似的报道见文献[14]。

此外,在聚合物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能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表面活性剂可造成细胞膜亲脂性环境被破坏, 使P-gp的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发生可逆变化而丧失功能。

但其有效性目前仅得到体外实验数据的支持。

Chavanpatil等[15]报道用表面活性剂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aerosol OT, AOT) 修饰的藻酸盐聚合物(AOT-alginate) 纳米粒可增强DOX对MCF-7的细胞毒作用,有效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逆转效应呈剂量依赖性。

这是由于DOX与聚合物的降解产物发生离子对作用,DOX所带正电荷被屏蔽,使DOX 穿越肿瘤细胞膜的速率加快,胞内积累量增加。

2.2配体修饰的纳米粒给药系统如上所述,由于EPR 效应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存在差异,单纯利用这种策略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

虽然PEG化的纳米粒具有EPR效应,能将药物大部分输送到肿瘤部位。

但是,这些纳米粒并不能以一种专一性的方式靶向输送药物到特定的细胞[16]。

为了加强聚合物纳米粒对特定细胞的靶向作用,人们在纳米载体表面辅以可以被特定受体识别的配体,如表皮生长因子[17]和单克隆抗体[18];内源的、具有靶向作用的肽类物质, 如转铁蛋白及一些低分子量的化合物,如叶酸等。

Sahoo等[19]报道了将转铁蛋白轭合于PLGA, 包裹PTX后, 在MCF-7和MCF-7/Adr细胞株中, 呈现明显的抗增殖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