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逆转肿瘤化疗多药耐药性(MDR)研究概述

r L及 1r / gL的 V P与 D R联合应用于 Hf / n R N l0 o
H 耐 药 细 胞 系 ,均 能 提 高 D R 的 细 胞 杀 伤 作 T N 用[ l 1。 l
应 j 防己 中提 取粉 防己 甲素 ( e)能 明显 提高 。粉 Tt
耐药细胞株 I 6 / ( 2Ⅵ 细胞对长春新碱 ( C 5 V R)等 4 种抗癌药物 的敏感性 ,2×1 I ~5 0 0 7 ×1 一 珊∞ e LTt 与 V R、V C P一1 、D X和 6 O
70 4 2细胞持续培 养 6周后 ,细胞 生长缓 慢 ,不能产 生抗药性 _ 。此外 ,甾类 生物碱 P 7 ] M1和 P t M2 及生
1 实验和临床研 究
11 细胞毒性 试验 . 用 MT T法测定柔红霉素
(N D R) 的 细 胞 毒 性 ( ) I ,发 现 汉 防 己 甲 素 ( D)增加 D R对 K 6 / 0 ( TT N 52A 2 耐药株 )细胞 的毒 性作用 ;加 Tr D组与未加 Tr D组相 比,Is值下 降 Co 9 . %;Tr 与 V P ( 41 D R 异博定 )均可明显升高 D R N 对 K 6/0 52A 2耐 药 细 胞 的毒 性 作用 .Tr 对 K 6/ D 52 A 2耐药细胞 的作用小 于 V P ( 0 R P<0 0 ) .5 ,且 Tr D 的副作用轻微 ,仅部分患者出现轻度 嗜睡及 消化道反
求 I ,并计算 出逆转倍数 与 V P作 用 比较 ,结 c值 R
果显示 ,D C R R 、D S和 V P能 明显增 加 强 VC 对 R R B L一70 E 4 2细胞 的敏感性 ,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从量 效曲线 上 与 V P 逆 转 强 度 比较 ,D C 优 于 V P R R R . V P优 于 D S R R 。经 MT 法发现 苦参碱 5 L能 T 0r 增加 K 6 / 0 5 2A 2对 D R 的敏感性 ,使 D N NR半数抑制
肿瘤的多药耐药机制及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a d S o t .n a dto . n O f rh I d i n DNA t yai ni loafco v le eM DR fc n e el. n ti e iw,h u e t i meh lto Sas a tri ov d i t n n h o a c rc l I h srv e t ec r n s r s ac r g e so eme h ns o a c rc lM DR n o ep n igM DR e e s l g nsweed s r e . e e rhp o r s n t c a im fc n e el h a dc r s o dn rv ra e t a r e c b d i
t a h ut r gr ssa c e emd la dmu t r gr ssa c —s o itdp o eng n p s o di ce sd e p e so h t em ld u e itn eg n r n li u e itn ea s cae r ti e emr h we n ra e x r si n t i d
Gr u r o ain, e g u 6 0 , ia o pCop rto Ch n d 51 Ch n ) 1 0
Ab tat M ut l r grs t c MDR) f a c r el i o eo emanfcos eut gi e t n i ut s sr c: lpedu ia e( i e sn o n e l n fh i atr rsln t a c c sS t i n r me t 币c le d i
Ke r s t mo : DR; DR v r a g n s y wo d : u rM M r esl e t e a
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的研究进展摘要:根据近年来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
关键词:抗肿瘤;中药;作用;有效成分目前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毫无疑问,综合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根本原则。
临床治疗肿瘤西医一般采用手术、放疗、化疗三大疗法,疗效快捷,确有根治效果,但往往有明显的损伤和毒副作用。
而中医一般采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三大治则,讲究辩证论治,虽然对局灶的缩小或消除效果缓慢,但能改善机体的整体条件,另外对西医三大疗法有减毒、增效、抗敏作用,对免疫、造血、心、肝、肺等有保护或促进作用。
1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试验与临床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而进行性的下降,特别是晚期带瘤患者机体的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均受到显著抑制,这就构成了肿瘤发展过程中恶性因果转化链中的重要一环。
而且肿瘤的常规疗法往往损伤机体甚至进一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因此,提高和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及放、化疗的效果。
中药的扶正疗法恰好弥补了该项不足。
总的来说,它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发挥效应性、调整性作用,从整体-细胞-基因等不同的水平,改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和影响其生长。
研究表明:中药可能通过激发、争强或恢复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肿瘤的免疫的效应机制(如Tc、K,NK、M中对肿瘤细胞毒性和相关的细胞因子等)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
另外,中药能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协调免疫调节因子之间的平衡及改造造血功能,增强机体全身免疫抗癌功能。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破坏肿瘤细胞微血管起到抑制和杀伤肿瘤作用。
2中药可诱导肿瘸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使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最后细胞脱落离体或裂解为若干凋亡小题,被其他细胞吞噬。
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研究现状

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 每年因其而亡的人数位居各类疾 病死因的首位 。肿 瘤死亡 率高 的原 因在 于 其难 发 现 、 治 难 疗、 易反复发作。而肿瘤细胞 的多药耐药( D 正是肿瘤 M R)
1 单昧中药提取物抗耐药的研究
11 补 骨脂 . 补骨脂 , 、 、 , 补益 肾精 、 肾 阳功 辛 苦 温 具有 温
效, 在协同化疗治疗肿瘤疾息中, 被选为中药增敏剂应用于 临床。其主要成分之一为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 唐风德等 人 研究 结 果 表 明 它 能 降 低 白血 病 细 胞 阿 霉 素 耐 药 株
13 苦参 苦参, , 有清热利尿, . 寒 苦, 燥湿杀虫之功效。根
上含有 2 多种生物碱 , 为苦参碱及氧化苦参 碱 , 有 0 主要 尚含 多种黄酮如苦参酮 , 甲苦参酮等等 。苦参碱具有 体外抗肿 去
瘤作用, 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 促进凋亡、 诱导肿瘤细 胞分化 张金廷等 对苦参碱作了研究, 观察苦参碱对体
维普资讯
现代医院 2 0 07年 1 月第7卷第 1 期
M dm o il a 0 o 7N oe H s t n 0 7V l o paJ 2 1
中药逆 转肿瘤多药 耐药研究现状
蔡 宇 冯笑珍
T T HE AC UALT S ARCHI HE E R ON IY OF RE E NG T R VE SI OF MUL _ Tl DRUGS RE S ANCE SIT OF T UMOR W IH CHI SE TR T NE ADII AL M E CI T ON DI NE
中药抗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种肿 瘤 治疗进 程 中 出现 的难题 。越 来越 多的 中药制 剂 已表现 出逆 转 肿瘤 多药耐 药 的潜 力,对其作 用机 制 的研 究也 越 发得 到 关注 。本文 将
综述一 下 中 药抗 肿瘤 多药耐 药的广泛 机制 ,并 以 胃癌 为例进 行较 详细 阐述 ,最后提 出一 些 中药抗肿 瘤 多药耐 药的研 究新 思路 。 【 关键 词】 中药 ;抗肿 瘤 ;多药耐 药 中 图分 类号 :R 2 8 5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3 5 — 0 3 3 6 — 0 3
I 摘要 】肿 瘤 治疗 中化疗 药物 的使 用很 大程度 上抑 制 了 肿 瘤 的生 长 ,复发 及转移 ,但 肿瘤 多药耐 药现 象的 出现严 重影 响 了化疗 的疗 效及肿
瘤患 者的 生存期 。 多药耐 药是肿 瘤 细胞在接 触 某种化疗 药物之后 ,对 其产 生耐 药性 ,同时对 其他 结构 类似的 化疗 药物也 产生 交叉抗 药性 的
3 3 6 ・文献综述 ・
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3 5
中药抗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 究进展
汤 庆 丰 季 青 周 文超 邱 艳 艳 殷 佩 浩
( 上海 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 0 0 0 6 2 )
Me c ha ni s ms of Chi ne s e M ed i c i ne Ant i — — t u m or Mu l t i dr u g Re s iQ i n g - f e n g , J I Q i n g , Z HO UW e n — c h a o , Q / UY a n - y a n , Y I NP e i — h a o
中药学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

中药学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肿瘤耐药性是目前治疗肿瘤疾病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统化疗药物的长期使用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从而使得治疗变得困难。
然而,中药学中的中药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具有抗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对中药学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机制1. 激活细胞凋亡途径一些中药具有激活细胞凋亡途径的作用,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逆转耐药性。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能够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改变肿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比例,从而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
2. 影响细胞周期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从而逆转耐药性。
例如,三七中的七叶皂苷能够引发肿瘤细胞的G1期停滞,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提高化疗药物的作用。
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缺氧、营养供应不足,加强了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比如,中药中的大青叶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中的VEGF表达,降低血管生成,从而增加化疗药物的疗效。
二、中药在抗肿瘤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1. 单一中药的应用一些单一中药的应用已经在抗肿瘤耐药性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药可以根据其药理特性,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黄连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等多种特性,在逆转耐药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中药复方的应用中药复方是将多种中药成分合理组合,相互协同作用,以产生更好的疗效。
目前,已经有一些中药复方被用于逆转抗肿瘤药物耐药性的研究。
例如,人参、黄芪和黄连的复方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不仅能够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还能够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三、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研究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复方组成繁多,药效多元,因此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中医药通过调控ABC跨膜转运蛋白逆转骨肉瘤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21.20.0623中医药通过调控ABC跨膜转运蛋白逆转 骨肉瘤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丁聚贤1,2,谢兴文1,许伟3,李鼎鹏1,李宁2,苏积亮2,柳博2,李建国1,柴利军1 Reviews on TCM in Reversing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of Osteosarcoma from ABC Transmembrane ProteinDING Juxian1,2, XIE Xingwen1, XU Wei3, LI Dingpeng1, LI Ning2, SU Jiliang2, LIU Bo2, LI Jianguo1, CHAI Lijun11.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2. Graduate School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3. Department of Bone Oncology,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Lanzhou 730050,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XIEXingwen,E-mail:****************Abstract: Osteosarcoma (OS)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malignant bone tumor in clinic. It has high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rate. Effect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limb salvage surgery can improve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OS patients. Drug resistance or low sensitivity of tumor cells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postoperative local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Therefore, the sensitivity of OS cells to chemotherapy drugs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because of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toxicity.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reverse the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of OS cells by regulating the ABC trans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 system.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its related mechanisms and latest developments. Key words: Osteosarcoma;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TCM; ABC transmembrane proteinFunding: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1704104); Gansu Y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 Project (No. 17JR5RA050)Competing interests: The authors declare that they have no competing interests.摘 要:骨肉瘤(OS)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其病死、病残率高,有效的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可提高OS患者的5年生存率,肿瘤细胞耐药或低敏感度是导致术后局部复发与转移最常见的原因,因此,OS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处理肿瘤多药耐药逆转的研究

( l du ei a c , D ,是 临 床 化 疗 失 败 的直 接 或 问接 Mut r g R s tn e M R) i s
1MDR 发现 过 程 的 4环孢 素的作用机制 肿 瘤 耐 药 大 多 是 多 药耐 药 , 指 细 胞 接 受 一 种 药 物 后 能 对 多 是 环 孢 素 是 含 l个 氨 基 酸 的疏 水 环 状 多肽 。 究 表 明环 孢 素具 】 研 种 结 构 和功 能 不 相关 的药 物 显 示 交 叉 耐 药 性 。 9 8 K se 1 6 年 es 等首 有 很 强 的 R A活 性 。 环 孢 素 抗 MDR活性 的 兴 趣 是 由 环 孢 素 的 M 对 先 在 啮 芮 类 动 物 的 细 胞 内 发 现 多 药 耐 药 ( DR) 象 ; l 7 M 现 6年 调 钙 蛋 白( A ) 合 性 质 引 起 的 。 环 孢 素 竞 争 性 地 抑 制 抗 肿 瘤 9 CM 结 虽 药物与P g - p的结 合 , 是 P g 忙 于 将 环 孢 素 排 出细 胞 , 无 暇 但 -p 而 J l n 在 耐 药 的 中华 仓 鼠 卵 细 胞 中发 现 一 种分 子 量 约 】2 u ui 等 a 7 k 的 将 抗 肿 瘤 药 物 排 出细 胞 。 此 抗 肿 瘤 药 物 可 以在 细 胞 内积 累 , 因 发 糖 蛋白, 而其他敏感细胞 中却不存在 。 后经一 系列学者 的研究得 挥 作 用 。因 为 P g 不 仅 与 抗 肿 瘤 药 物 的 外 排 有 关 ,还 与 细 胞 产 - p 到 目前 的最 新 的 结 果 MDR的机 制 包括 谷 胱 甘 肽 及 其 相 关酶 的 改
论 著
中 健 文 0年月 8第期Wl etDc da eda 外 康 擒292第卷 4 o a gte l r i 0 rH l isMi ic d h cPo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抗药性,多药;抗药性,肿瘤;抗肿瘤药,植物;综述文献肿瘤诱导化疗不易缓解或缓解后极易复发,重要原因是肿瘤细胞的耐药现象———多药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对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
MDR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肿瘤细胞可通过不同途径导致MDR的产生。
同时,单个MDR细胞可同时存在多种抗药性的机制,一种或几种联合作用均可导致MDR的产生。
MDR是肿瘤化疗急需解决的难题,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和开发逆转多药耐药性的药物是当前肿瘤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医药对肿瘤化疗减毒增效及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研究的深入,寻找开发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高效、低毒中医药已成目前中医肿瘤内科研究的重要课题[1]。
现对近年来中医在开发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多药耐药性产生机制肿瘤多药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十分复杂,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产生多药耐药性,与细胞膜有关的主要因素有P-糖蛋白(P-gp)、多药抗药性相关蛋白(MRP)、肺多药抗药性相关蛋白(LRP)、乳癌耐药性相关蛋白(BCRP)等;与细胞质有关的主要因素有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蛋白激酶C(PKC)、谷胱苷肽氧化还原系统等。
但最重要的为P-gp介导的多药耐药性,即典型MDR[2,3]。
抗凋亡机制在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及多药耐药性中起很重要作用[4]。
化学结构和作用靶点各异的抗肿瘤药物均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对化疗药物多药耐药性的产生部分是凋亡受抑制的结果。
已发现30多种基因对细胞凋亡起促进或抑制作用,如肿瘤抑制p53基因、抗肿瘤凋亡蛋白bcl-2家族、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家族,但其发生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另外,癌基因C-jun 编码转录激活因子AP-1激活,谓之jun.AP-1。
该产物可识别特异基因的启动子,与C-fos 基因产物形成异源二聚体后,即可与基因结合并激活其转录,激活的PKC可持续活化jun.AP-1,且其活性增强,对基因转录产生正向调节[5]。
有研究表明MDR细胞株具有凋亡抗性,P-gp 能延缓凋亡“瀑布”的出现。
P-gp除了作为药物外排泵外,能抑制Caspase-3和Caspase-8的激活,抑制大多数抗肿瘤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核心通路———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6]。
肿瘤多细胞球体是由多个肿瘤细胞组成的球状聚集体,组织结构与实体瘤相似,和肿瘤单细胞相比,多细胞球体对化疗MDR增加,渗透机制不足以完全解释多细胞球体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
可能机制有:①多细胞球体细胞周期特异性敏感的细胞数减少;②细胞接触或黏附介导的生存机制,化疗多药耐药部分是凋亡受抑制的结果,细胞接触或黏附可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这也可能是多细胞球体细胞化疗多药耐药的原因之一;③多细胞球体的生长微环境引起多药耐药相关基因活性变化[7]。
逆转MDR主要有2种途径,开发对MDR细胞不具有多药耐药性的新抗肿瘤药物及寻找MDR逆转剂与抗肿瘤药物合用,恢复MDR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后者目前已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以克服MDR:①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如单克隆抗体;②使用能抑制P-gp功能的药物;③抑制多药耐药基因表达;④逆转MDR中医药的开发研究。
[!--empirenews.page--] 2 中药复方及临床研究 2.1中药方剂R1的无细胞毒浓度可完全逆转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adv).阿霉素(ADM)的MDR[8]。
中药R3(补骨脂抽提剂)的无细胞毒浓度可增加MCF-7.ADR对ADM的敏感性,且与异搏定具有协同作用,可完全抑制P-gp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48h后P-gp表达完全消失。
提示中药R3可能通过抑制P-gp功能,增加ADM在MCF-7.ADR细胞中浓度,调控MCF-7.ADR的MDR[9]。
中医药对MDR肿瘤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
研究4种中药提取物GLYC、DLEN、SPES、PC-SPES的提取液对小细胞肺癌H69(敏感株)、H69VP(耐药株)、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作用表明,4种中药提取物组方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强于对BEAS-2,不同中药组方对细胞作用不同,在GLYC中细胞表现为坏死;在DLEN、SPES、PC-SPES中有凋亡表现,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分析确认后三者的表达为细胞凋亡[10]。
康莱特注射液(KLT)对耐药人白血病细胞K562.adr和K562.vcr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①人白血病耐药细胞对KLT有轻度抗性;②KLT 能明显增强MDR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逆转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③KLT能诱导人白血病细胞凋亡[11]。
2.2晚期恶性肿瘤大多出现转移和MDR。
中医学通过辨证论治对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有独特优势。
为观察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分型与P-gp表达及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苏伟等[12]对14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分析总结。
结果表明:气血两虚型患者P-gp表达较低,临床缓解率较高,而气阴两虚型与温毒瘀血型患者P-gp表达较高,临床缓解率较低。
此研究为今后通过辨证论治改善与MDR相关的中医证候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药制剂拮新康对34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长春新碱+拮新康组较长春新碱组细胞毒性明显增加,其中20例为难治与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对长春新碱已耐药,但加拮新康后细胞毒性作用增强,同时拮新康本身对白血病细胞也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13]。
3 单味药 3.1 人参已证实人参对一些肿瘤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人参中的人参皂甙可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及肿瘤转移。
人参皂甙Rg3对耐顺铂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DDP逆转呈剂量依赖性、时间依赖性。
以Rg3(10μmol)预处理癌细胞A549DDP12、24、36及48h后,耐药相关蛋白MDR1、MRP、mRNA表达减弱,呈时间依赖性,而LRP表达无明显时间依赖性[14]。
人参皂甙Rb1对人肝癌的BEL-7402细胞-天然长春新碱(VCR)耐药对VCR的体外增敏作用有类似维拉帕米(VRP)逆转MDR的作用[10]。
人参皂苷Rb2的浓度、时间依赖性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向再构筑基底膜的浸润。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基底膜浸润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b2可抑制MMP-2的活性[15]。
3.2 八角金盘八角金盘具有DNA Topo异构酶抑制剂作用。
2种MDR的KB细胞系均对从八角金盘提取物中的提取物产生的细胞毒高敏感。
但对已知的3种成分体外单独研究既不是Topo异构酶Ⅱ抑制剂,又不能产生细胞毒活性。
3种成分的混合物似乎通过阻碍细胞对药物聚集的选择性发挥作用。
也可能是其他成分或混合物具有抗DNA Topo异构酶Ⅰ的活性[16]。
[!--empirenews.page--] 3.3 砷剂砷剂主要是指雄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AsS)]和砒霜[有效成分为三氧化二砷(As 2 O 3 )]。
砷化合物能与组织蛋白质中的巯基(-SH)结合,使多种酶失活。
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s)酶的催化活性部位有巯基参与,砷剂还可与次巯基结合,部分逆转耐药。
三氧化二砷对阿霉素耐药的MCF-7.ADM体外有逆转作用。
三氧化二砷在非毒性剂量可增加MCF-7.ADM细胞内ADM的含量,逆转倍数为2.1倍;非毒性、低毒性剂量作用前后CST-π酶活性有显著改变,CST-πmRNA的表达水平也呈不同程度的下调[17]。
4 中药粗制剂3种中药“扶正祛邪”类制剂Ams-11、Fw-13、Tul-17临床长期大量使用无毒副作用,在无细胞毒性的剂量范围内,该3种中药粗制剂均能明显增强人卵巢癌多药耐药性细胞株SKVLB(药敏对照株SKOV 3 耐VCR)对抗癌药物VCR的敏感性,且其逆转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
Ams-11与细胞SKVLB作用72h在1~4mg.mL的剂量范围内对细胞SKVLB几乎无毒性,0.1μg.mLVCR 可致15%细胞死亡,中药Ams-11加入VCR后细胞死亡率提高,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3mg.mL Ams-11生药逆转作用与5μg.mLVRP相当(逆转倍数为3.9);Fw-13在12.5~75mg.mL[1][2][3]下一页对细胞SKV-LB几乎无毒性,75mg.mL Fw-13生药逆转作用与5μg.mLVRP相当;Tul-17在3~100μg.mL对细胞SKVLB几乎无毒性,60μg.mL Tul-17生药逆转作用与5μg.mL VRP接近。
SKVLB细胞P-gp 高表达,考虑此3种中药粗制剂能逆转其他肿瘤细胞由P-gp介导的MDR[18]。
5 中药单体 5.1 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的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TTD)、巴马汀、小檗碱、丹皮酚、人参皂苷Rb1、蝙蝠葛碱(DRC)、莲心碱、左旋四氢巴马汀、延胡索乙素、左旋千金藤立定、川芎嗪。
因钙通道阻滞剂(CCB)能逆转P-gp介导的MDR,故从中药中筛选多类MDR 调变剂具有广阔前景。
上述药物都有类似VRP的增效作用,尤其是汉防己甲素、蝙蝠葛碱、莲心碱、左旋四氢巴马汀、人参皂苷Rb1在人肝癌的BEL-7402细胞(天然VCR耐药)对VCR的体外增敏作用,有类似VRP逆转MDR的作用。
TTD和DRC能明显增加阿霉素(ADM)对耐阿霉素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细胞毒作用,并能增加ADR在MCF-7.Adr的细胞内的积累,提示TTD和DRC能够阻断MDR细胞的药物外排过程而逆转MDR[19]。
TTD对中国仓鼠细胞系的MDR具逆转作用,可完全逆转阿霉素耐药株的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及VCR耐药株人口腔上皮癌KBv200细胞对阿霉素或长春新碱的抗药性,且对MCF-7.Adr有明显的选择性[20]。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周期有明显的作用,能消除DNA损伤诱导的G2期关卡,明显提高化疗、放疗的效果[21]。
川芎嗪能显著增加阿霉素耐受性K562(K562.2ADM)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在非细胞毒性剂量下能使K562.ADM对阿霉素和VCR的IC 50 降低,使细胞内阿霉素的浓度升高,但对细胞表面的P-gp却没有影响[22]。
5.2 姜黄素(Cur)、天花粉蛋白与内酯类 Cur是从姜科植物姜黄中提取的一种酚性色素,具有抗氧化、抗突变、抗促癌等作用。
目前对其抗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化学预防方面,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已将其列为第3代癌化学预防药。
姜黄素诱导CA46细胞凋亡,使CA46细胞c-myc、bcl-2突变型、p5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Fas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上升[23]。
研究姜黄素1.56~12.5μg.mL与长春新碱合用对KB和KBv200细胞均有增敏作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