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摘要:跨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高中英语教师应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对文化的导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必要性、途径和原则。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文化教学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流,所以从一开始教师就应抱着这个目的去进行英语教学。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根据美国学者Hanvey (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指的是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科学的任务,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紧扣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能动性,循序渐进,为学生今后的英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片面理解,在英语教学中只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

在广泛采用“语法—翻译法”模式的课堂中,教师把时间花在单词释义和语法分析上,而学生也把时间花在背单词、记语法上。

“重知识技能传授、轻文化意识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导致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出现投入多,效果差,应试能力强,交际水平低等问题。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当今高中英语教学未能真正重视文化意识培养有一定的关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CA NG S A NG
浅谈 英 语 教 学 中的 跨文 化 意识
朱丽 云

赵 志敏



摘 要 语 言是 文 化 的产 物 它是 文 化 的 个 特 殊部 分 任 何 语 言都有 自己 的文 化 内涵 离 开 了 特定 的文 化 环 境 去 理 解 其 语 言 几 乎 是 不 可 能 的 因 此 在英语 教 和 学 的过 程 中 我 们 必须 要 注 意跨 文 化意识 文 化教 学和 语 言教 学是 同样 重 要 相 辅 相 成的 本 文 主 要 讨 论 跨 文 化意 识 在英语 教 学 中的重 要 性 及 如 何在 日 常英语 教学 中把 文 化 内容渗 透 进 去 关键 词 英 语 教 学 文化 意 识 语 言
社 会 文 化 就 不 能真 正 掌握

— —




















文 化意 识 在 语 言 教 学 中

1

过 去 中 国 英 语 教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在过 去 很 长
段 时 间里

中 国 的英 语 教学 方 面 没 有 意识 到
目标 语 言 文 化在 语 言 学 习 中 的 重 要 性 以 及 语 言 和 文 化 之 间 的密





英语 学 习 的 目的 就是 准 门语 言 确 流利 的表达 自己 的 想 法 来成功 的 和 他人 进 行交 流 但是 仅仅 地 道 的 发 音 充 足 的词 汇 量 和 精确 的 语 靠 语 言 的客 观 外 壳 法 知 识 是 不 够 的 如果 没 有 对 其 文 化 和 风 俗 习 惯 的 了 解 交 流 是 不 会 成功 的 所 以 说 语 言教学 不 能 只 教 学 生 的 听 说 读 写 这 些 基 本 的技 能 另 外 随 着 中 国的改革 开 放 许 多英语 教师到 国 外进 行深造 同时 大量 外籍 教 师 也 来 到 中 国 施 教 许 多 英 语 教 师从 自身 的经 验意识 到缺 乏 对 目标语 言 国 家 的 文 化 了解 就不 能与 国 外教师进行 真正 有效 的交 流 文 化 教学 已 经 成 为语 言教 和学 的 重要 组 成部分并应 该 与语 言 教 学 同步进行

论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辛苇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母语学习如此,外语的学习更是如此。

外语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认识外国文字,掌握语法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笔者认为,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学生不仅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和行为习惯等有比较客观的理解和认识,更要能够通过体验外国文化,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感受其文化。

中学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对于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为,在外语学习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与所学语言内容相关的知识外,适当渗透相关的文化内容,不但可以提高中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现状和分析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因而总体上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普遍较差。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外国文化的认知上存在片面性除了外语教材,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基本源自电视、电影、网络、书籍和报刊。

尽管来源很多,内容也丰富,但学生大都是被动接受这些信息而非有意识地主动去接触和了解,缺乏系统性的了解,使得中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存在严重的片面性,表现出一种对外国文化认识零散化和间接性。

(二)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上存在极端性由于认知上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对外国文化理解上的极端性。

学生的文化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对外国文化表面或明显特征的了解上,缺少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冲突和差异的观察和理解,从而无法理解外国特有的社会价值观和风俗习惯。

具体表现为或盲目认同,或格格不入。

例如,对日本动漫的盲目追捧,而对国产动漫不屑一顾;将日本文化中的“武士道”仅仅视为暴力和非人道的标志。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67学习版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反映。

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另一方面,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效的文化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去体验文化差异。

英语教师决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应广泛阅读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不应仅是一名教师,而且应是文化学习示范者、引导者和合作学习的伙伴。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要善于运用动作、目光、表情以及着装等向学生传递各种文化信息,从而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知识。

二、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阅读句子、段落或者听说英语时, 常常遇到下列情况:1.学生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也理解其语法结构,但却不懂它的实际含义或把含义理解错了。

比如:black coffee 是绿茶,green hand 是新手,lucky dog 是幸运儿 。

由于我们的学生不理解意思,所以在和外国人对话时闹出一些笑话。

2.有些学生不了解英美文化习俗,因而与外国人交流时会问许多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等,引起了老外的不快,最后导致交际失败。

3.一些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总会用一些中国式的英语,如:“我很喜欢我的小狗?”他们会表达为“I very like my dog. 上述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缺乏认识,同时汉语思维习惯与英语思维习惯又不同,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十分薄弱。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一、文化意识及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和培养内容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英国学者泰勒)。

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

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1.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谈到中西文化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时间由邀请方确定,被邀请者视收到邀请为一种荣幸,一般都会按时赴约。

而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被视为占用别人的时间,需要双方协商有关的时间。

因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

在美国收到别人的礼物应当面打开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尊重,而在中国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

所有这些说明了,在日常学习中,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2.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

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文化背景知识。

实践表明,阅读英语作品有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意识的缺乏。

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

因为英语作品的作者对文章的背景文化一般都比较熟悉,材料中词语的运用以及文章意义的表达都自然得体,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但是读者不一定了解这些文化背景,这就容易出现读者认识每一个单词却不能理解文章意义的情况。

3.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策略与途径1.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跨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作者:臧志香来源:《写作(中旬)》2017年第11期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學的重中之重。

本文透过文化的内涵,以及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文化教学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依托。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语言不仅被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而且还反映人们的观念、信仰、和世界观等。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是语言的基本内核。

语言与文化这种共生共融的关系是复杂而奇妙的。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在当代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具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理念,但观念滞后。

英语教学往往还是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列入重要培养目标。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中英语教育依旧以高考为指挥棒,围绕高考考点进行英语教学,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全方位培养优秀人才计划的实施。

在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教师的跨文化意识教学能力不足。

现代社会对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师需要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在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发挥作用。

从学生方面来说,在当今社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介了解很多国外的信息,这为他们跨文化意识打下了一定基础。

但是这些了解仅是零碎杂乱的信息,是学生的间接经验,不足以形成跨文化意识。

再者,学生的语言使用准确性和得体性还很欠缺,而这往往是由于跨文化意识薄弱造成的。

中西方社会存在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存在于语言行为和语用规则等方面,如果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缺乏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方面差异的认识和掌握,就容易用本族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即产生“语用迁移”现象,这种迁移必然造成语用失误或交际失败。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 之 间 多 了羡 慕 、 争 , 了 反 感 、 妒 , 们 不 断 地 竞 少 嫉 他 吸取 他 人之 长 来 完 善 自我 。 只有 如 此 , 能 激 励 学 生 才
积 极 思 维 ,营 造 一 种 热 烈 而 又轻 松 和谐 的 学 习氛 围 每 个 学 生 对 语 文 的 理 解 , 是 有 认 知 上的 差 异 的 又 而 我 们 有 的 老师 在 评 价 时 只重 视 对 学 生 的鼓 励 。 某 我 们 语 文 课 程 丰 富 的 人 文 内涵 , 育 了 文 本 解 读 的 多 如 孕 生 在 朗 读 课 文 时 , 读 得 并 不 是 很 精 彩 , 是 老 师 却 样 性 : 语 文 学 习活 动 中学 生 是 一 群 有 个 性 的 、 动 朗 可 在 生
习的磁力场 。 子们往往 喜欢幽默风趣 的老师 。 孩 这样 心换 。教 师对 学生 课 堂行 为 的 评价 , 1 5 应该 是 发 自内心
幽 默 风 趣 恰 如 其 分 地 用 到 课 堂 中 去 , 拉 近 师 生 问 的 着 孩子 的心 灵 。 这样 , 生 才能 真 正 展 开 心 灵 的 交 流 , 会 师 距 离 , 成 良好 的 课 堂 教 学 氛 围 。 如 在 学 习 一 年 级 上 进 行灵 魂 的碰撞 . 们 的课 堂 教学 才会 体 现 出 民主 的气 形 我 册 《 东 方 明珠 ” 一 课 时 , 的 学 生 读 : 这 座 塔 , 顶 “ 》 有 “ 头 蓝 天 , 踩 大 地 , 一 个 巨人 。 读 得很 轻 , 就 说 :怎 脚 像 ” 我 “ 么 这 个 巨人 变 成 小 矮 人 了啊 ! 能 当个 大 巨 人来 读 ? 谁 ” 听 了这 话 , 班 就 开 始 活 跃 了 , 着 要 读 , 且 读 得 一 全 争 而

英语课堂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英语课堂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英语课堂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仅仅掌握英语的语法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变得至关重要。

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1、增强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赋予词汇和表达方式不同的含义。

例如,“dog”在英语中常被视为忠诚、友好的象征,有“lucky dog”(幸运儿)这样的表达;而在某些文化中,狗可能具有负面的含义。

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在交流中就可能会出现误解或使用不当的情况。

2、培养全球化视野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全球化思维。

这样的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提高交流的有效性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交流方式和非语言信号。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被视为尊重和真诚;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多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更加得体,提高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内容1、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

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例,西方文化往往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主,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和谐。

2、社交礼仪包括问候方式、称呼、礼物赠送、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见面时常见的问候方式是拥抱或亲吻脸颊;而在一些亚洲国家,鞠躬或握手更为常见。

3、风俗习惯如节日庆典、宗教信仰、传统服饰等。

了解不同国家的重要节日,如圣诞节、春节、开斋节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

4、非语言交际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空间距离等。

在不同文化中,这些非语言信号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大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 与 日本 价 值 观 的跨 文 化 研 究 ) 指 文 化 差 异 或
状况 的存在 ( 如跨文化 教学情景 )
“ 文 化 意 识 ” 对 于 影 响 人 们 行 为 和 观 跨 指 念 的 自身 文 化 和 其 他 文 化 的 理 解 , 括 对 人 类 包 行 为 的表 现 和 文 化 模 式 差 异 的 理 解 。有 的 学
习 西方 文 化 , 但不 应 唯 西 方 文 化 是 从 , 西 文 化 东 交 流应 本 着 彼 此尊 重 的 原 则 , 平 等 的基 础 上 在 进 行对 话 与 交 流 , 互 撞 击 , 互 摩 擦 , 相 相 相互 吸
化的异 同的敏感 度和 在使 用外 语 时根据 目标
语 ( 英 语 ) 化 来 调 整 自 己 的 语 言 理 解 和 语 如 文 言产 出 的 自觉 性 。 这 种 敏 感 度 是 可 以培 养 的 , 这种 自觉 性 也 是 可 以 培 养 的 。 三 、跨 文 化 意 识 的 理 论 建 构 外语 教 育 的 根 本 目标 在 于 培 养 跨 文 化 交
的 。外 语 学 习 者 必 须 树 立 起 文 化 平 等 观 和 语 言 平 等 观 : 认 每 一 种 文 化 皆 具 合 理 性 , 一 承 每
变 因素 , 如年龄 、 诸 性别 、 职业等 的影响 。这 种
对 文 化 的 深 刻 理 解 和洞 察 , 局 限 于 本 民族 文 不 化 和 目 的语 文 化 , 适 用 于 任 何 文 化 , 对 一 而 是 般 性 文 化 内涵 、 征 和 不 同文 化 关 系 的把 握 。 特 根 据 对 《 语 课 程 标 准 》 文 化 意 识 目标 英 的
力 。
被 同化 的 危 险 , 原 因 主 要 是 在 解 决 跨 文 化 交 其
际 的 困 难 与 问 题 时 ,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的 看 法 和 “ 做法几乎都是要交 际的一方 ( 往 是非本族语 往
使 用 者 或 弱 势 文 化 社 团 ) 努 力 发 展 另 一 方 去 ( 往 是本族语 使 用者 或强 势 文化 社 团) 往 的那
说 是 一 种 狭 义 文 化 , 一 个 民族 的 风 俗 习 惯 、 即 思 维 方 式 、 互 关 系 等 。 查 斯 汀 ( a ti 相 Ch san,
1 7 ) 为 , 一 从 人 们 生 活 方 式 角 度 来 界 定 6认 9 这

跨 文化 意识 中的“ 化 ” 文 内涵
r , 最早 的基 本 意义 是 “ 作 、 a其 耕 种植 、 物 ” 作 。
随着 社 会 文 明 的发 展 和 人 类 认 识 的 不 断 深 化 , cl r 一 词 的外 延 不 断 延 伸 , 涵 不 断 丰 富 。 ut e u 内 据《 大英 百 科 全 书 》 计 , 世 界 各 国 的 出版 物 统 在 中 , 于 文 化 的定 义 达 1O种 之 多 。文 化 的 蕴 关 6 意极 为 丰 富 , 管 一 直 为 多 种 学 科 所 关 注 , 尽 但
际能 力 , 是 目前 外 语 教 学 界 形 成 的 共 识 。跨 这 文化 能 力 的形 成 并 非 只 是 一 个 简 单 的 知 识 学
收 , 互 融 合 , 比较 中鉴 别 , 相 在 在 济 和科 技 的 突 飞猛 进 , 通 和 通 讯 交
种 交 际 能 力 ” 许 力 生 ,0 0 。 ( 2 0 )
具 备 了“ 文 化 意 识 ” 能 认 识 到 每 个 人 跨 就 都 是 文化 的 产 物 , 的 行 为 和 观 念 都 受 自身 文 人 化 的制 约 , 们 的语 言 和 行 为 受 到 种 种 社 会 可 人
我 们 学 习 外 语 是 出 于 交 流 的 需要 , 目的 是 能 够 与 外 国人 成 功 地 进 行 跨 文 化 交 流 , 而 能 从 够 了 解 、 收 他 国 文 化 的 精 华 , 我 所 用 。 同 吸 为 时 , 外 语 更 要 注 重 以 我 为 主 , 学 会 准 确 地 学 要 用 外语 去 介 绍 和 传 播 我 们 灿 烂 的 民 族 文 化 。 放 弃 民族 特 点 与 文 化 身 份 去 学 外 语 是 不 可 取
富有 异 国情 调 ; 二 层 次 是 能 识 别 与 自 己 的 文 第 化 迥 异 的 细 微 且 重 要 的 文 化 特 征 , 们 通 常 认 人 为 这 类 文 化 特 征 不 可 置 信 、 以 接 受 ; 三 层 难 第
次 与 第 二 层 次 相 似 , 们 认 为 这 一 层 面 的文 化 人
目前 在 跨 文 化 方 面 存 在 的 最 严 重 的 问题
就 是 东 西 方 文 化 交 流 与 传 播 的 不 平 衡 。西 方 文化 ( 势 文 化 ) 交 流 中“ 渐 取 得 优 势 ” 而 强 在 逐 , 东 方 文 化 ( 势 文 化 ) 有 失 去 自身 的 特 色 而 弱 则
学科对它 的概念 和范 畴 的探求 都不 可 避免 地
・50 ・
维普资讯
卞一,曩徭 5 研竞
文 化 之 角
性 分 成 四 个 层 次 : 一 层 次 是 能 识 别 表 层 的 第
括以下几个部分 :
1 .文 化 平 等 意 识
文化 特征 , 人们 通 常认 为这 类 文化 特征 新 奇 、
的 分 析 , 们 比 较 赞 同 汉 威 的观 点 , 语 教 学 我 外 中跨 文 化 意 识 应 该 是 指 对 异 国 文 化 与 本 国 文
种 文 化 都 有 其 独 特 的优 点 和 长 处 , 能 为人 类 都 解 决 面 临 的各 种 问 题 提 供 有 价 值 的 资 源 。各 种 文 化 都 应 该 在 与其 他 文 化 的 交往 中 , 长 补 取 短 , 收 营 养 , 实 和 更 新 自身 , 适 应 经 济 全 吸 充 以 球 化 和 文 化 多 元 化 的 新 形 势 。 我 们 要 重 视 学
也就是说 , 人们 一般都将“ 文化 ” 的概念分成 广
义 和狭 义 两 类 。广 义 的 文 化 指 的 是 人 类 在 社
会 历史 发展过 程 中所 创造 的物 质和 精 神财 富
的 总 和 , 包 括 物 质 文 化 、 度 文 化 和 心 理 文 它 制 化 三个 方 面 。狭 义 的 文 化 指 的 是 人 们 的 社 会 风 俗 习 惯 、 活 方 式 、 互 关 系等 。 生 相 由于文化是一个 非常复杂 的综 合体 , 同 不
其 内涵 和 外 延 却 一 直 不 很 明 确 。 自上 个 世 纪
以见 到 , 关 于 “ 文化 ” 这 一 概 念 的 具 体 定 但 跨 的 义 却 至 今 没 有 定 论 , 只 有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概 而 念 。跨 文 化 一 般 指 任 何 文 化 差 异 的 比较 ( 美 如
把 它 作 为综 合 语 言 运 用 能 力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带 有 明 显 的 倾 向性 和 侧 重 性 。 就 外 语 教 育 而
言 , 文化 概 念 和 范 畴 的 界 定 需 紧 紧 围 绕 目的 对 语 的 特 点 以及 影 响 目 的 语 学 习 、 解 、 际 的 理 交 种 种 语 言 和 非 语 言 的 文 化 要 素 来 进 行 。 这 就
特 征 只 有 通 过 理 性 分 析 才 可 以接 受 ; 后 一 个 最 层 次 是 能 够 做 到 从 对 方 的 立 场 出 发 来 感 受 其 文 化 , 立 足 点 的转 移 。第 四个 层 次 是 跨 文 化 即 意识 的 最 高 境 界 , 求 参 与 者 具 备 “ 情 ” 要 移 ( mp t y 和 “ 化 融 入 ” ta s e t n 的 能 e ah ) 文 ( r n p ci ) o
者 把 跨 文 化 意 识 归 入 跨 文 化 知 识 的 范 围 , 的 有
以来 , 少 哲 学 家 、 类 学 家 、 史 学 家 和 语 言 不 人 历 学 家 一 直 都 在 努 力 地想 从 各 自学 科 的 角 度 , 给 文化 下 一 个 令 人 满 意 的 定 义 , 而 由于 各 自的 然 视 角 不 同 , 文 化 的 界 定 也 是 仁 者 见 仁 、 者 对 智
教学 内容 最惯 常和 最 值 得 推 荐 的基 本 内 容 。
这 类 文 化 内容 涵 盖 了 第 二 语 言 学 习 者 最 感 兴 趣 的 也 是语 言 学 习 中 最 重 要 的信 息 。 二 、跨 文 化 意 识 的 概 念 界 定
“ 文 化 ” 词 在 近 几 年 的 文 献 中经 常 可 跨 一
更 加 便 捷 , 与 文化 沟 通 和 交 际 的 人 数 越 来 越 参 多 。 因此 , 面对 不 断 发 展 变 化 的 跨 文 化 交 流 与
维普资讯
寸 - 研竞 、 蔓谈 . : 5
文 化 之 角
英语 教学中 跨文化意识的内 涵分析
浙 江杭州 师范 学 院教 育科 学学 院 吴 菲 仲 玉英
教 育 部 2 0 年 颁 布 的《 语 课 程 标 准 》 01 英 首 次 把 “ 化 意 识 ” 为 独 立 的 内容 纳 入 课 程 标 文 作 准 , 求在 教学 中培 养学 生 的跨 文化 意识 , 要 并
部 分 。 既然 跨 文 化 意 识 首 次 正 式 在 《 语 课 程 英 标 准 》 出 现 , 么 我 们 有 必 要 对 跨 文 化 意 识 中 那 的 内涵 作一 分 析 , 以便 更 好 地 指 导 教 学 工作 。

是说 , 外语 教 育 语 言 学 所 研 究 的 文 化 , 对 来 相
的 文 化 被认 为 是 第 二 语 言 课 堂 教 学 选 择 文 化
谈 到 文 化 就 涉 及 一 个 如 何 界 定 文 化 的 问 题 , 然 这 个 问 题 颇 为 棘 手 , 它 是 本 文 不 可 虽 但 或缺 的逻辑前提 。 英 语 中的 cl r 一 词 源 于 拉 丁 文 c l — ut e u ut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