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简介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简介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简介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简介

丹霞山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杰出代表。1988年丹霞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后相继获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 级旅游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等殊荣。目前正在参加“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1989年丹霞山风景区管理局委托北京大学编制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0-2005)》。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2007年韶关市人民政府启动了丹霞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研究编制《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0)》。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主席令第47号)、《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国务院令第474号)、《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等国家和广东省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

一、规划范围、期限

风景区总面积292 km2,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3°36′25″ -113°47′53″,北纬24°51′48″ -25°04′12″之间。景观环境保护带扩大到外围公路,北部、西部基本沿S246省道(新线,在建)和新韶仁公路(规划)为界,东北、东、东南基本沿106国道和323国道为界,面积为81 km2。整个风景区控制总面积为373km2。公路外侧视线可达的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作为外围环境背景控制地带。

规划期限:2007-2025年。近期:2007-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25年。

二、规划原则

总原则: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统筹协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特色化原则

三、风景区性质

以世界罕见的壮年期峰林-峰丛式丹霞地貌为主体景观,兼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独特的丹霞地貌生物群落,丹山-碧水-绿树-田园相辉映,宗教、史迹和乡土文化特色浓郁,适于发展观光、休闲、科教、考察、探险旅游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地。

四、规划目标

将丹霞山发展成为山水风光独特、自然环境优美、乡村田园气息浓郁、科学文化内涵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杰出的风景名胜区,争取在近期内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远期将丹霞山培育成集观光、科教、休闲、考察、探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知名的中国风景名山品牌。

五、规划分区与功能布局

1、风景区规划分区:两带、五区

两带——锦江观光带、浈江观光带

五区——丹霞山景区、巴寨景区、韶石山景区、飞花水景区、仙人迹景区

2、风景区分区功能

1)丹霞山景区以观光游览为主,辅以科教旅游、宗教与历史文化旅游、乡村休闲。

2)韶石山景区以科教旅游为主,辅以考察探险、宗教与历史文化旅游。

3)巴寨景区以考察探险为主,辅以科教旅游、观光旅游。

4)飞花水景区以观光游览为主,辅以科教旅游、农耕生产。

5)仙人迹景区以科教旅游为主,辅以考察探险、康体娱乐。

6)锦江风光带以观光游览为主,辅以康体娱乐、农耕生产、乡村休闲。

7)浈江风光带以观光游览为主,辅以康体娱乐、农耕生产、乡村休闲。

3、外围景观环境保护带规划

东南部景观环境保护带规划该区开发以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和度假旅游为主的休闲服务小区,重点建设规划的南大门选址位于该区。

西部景观环境保护带西部边界基本沿韶-仁新公路为界。主要功能是开发休闲、度假、娱乐、会议项目。

北部景观环境保护带S246(新线)以南向着丹霞山一侧用地。严禁在该外围景观控制地带建设工矿企业项目,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项目。

六、容量及人口预测

游人容量:日控制容量8.34万人次;年控制容量3044万人次。总人口容量:18.44万人。

近期末(2015年)风景区平均保有人口规模为2.03万人;中期末(2020年)平均人口规模为2.45万人;远期末(2025年)平均保有人口规模为2.89万人。

七、分级保护与核心景区规划

1、分级保护规划

特级保护区:金龟岩地质地貌与自然生态核心保护区、大石山地质地貌核心保护区和大湖坑自然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严格禁止与资源环境保护无关的各种项目建设。

一级保护区:核心区之外的典型丹霞地貌分布区。该区严格限制在区内设立大型服务设施和总体规划规定外的景区公路。

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外围。该区可根据乡村发展和旅游活动的需要开筑景区公路、机耕路和马路,以及结合游览需要建设游船码头、公厕等小型游览设施。

三级保护区:指风景区范围内,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区域。该区可在规划许可范围内建设必要的旅游服务点。

2、核心景区规划

核心景区范围包括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大部分范围,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核心景区应根据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的相应保护措施实施严格保护;应该尽快在实地明确核心景区界线,划界立桩;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

八、景观系统和风景游赏规划

1、丹霞山景区:以典型而奇特的丹霞地貌风光为景观特色;以丹霞地貌、宗教名胜等自然

和人文景观为主要游赏内容。游赏项目以登山攀岩、揽胜、寻幽访古、科教、宗教礼仪为主。

2、韶石山景区:以古石窟寺遗迹和众多古山寨为景观特色;人文景观是其游赏一大亮点。游赏项目以访古揽胜、寻幽寄情、摄影写生、观测研究为主。

3、巴寨景区:以大体量丹霞山块为景观特色;本区为针对自助游和探险游游客的徒步探险区。游赏项目以登山攀岩、探胜探险、森林浴、摄影鉴赏、、野餐露营、考察研究为主。

4、飞花水景区:以飞花溪峡谷、飞花瀑布和梁状丹霞地貌山块为景观特色;本区以大型丹霞地貌和峡谷、瀑布观光,乡村休闲旅游为主。规划对原有村落和田园进行保留,并适量发展农业优势的旅游观光业。游赏项目以登山观光、劳作体验、民俗活动、摄影、避暑度假为主。

5、仙人迹景区:以梁状丹霞地貌和大面积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景观特色;本区适宜发展丹霞地貌观光和原始山野探险考察活动。游赏项目以探胜探险、摄影鉴赏、考察研究为主。

6、锦江观光带:以山水田园风光组合曲流峡谷为主体;本区重点开发沿江旅游带,并实行有效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游赏项目以水上观光、漂流、摄影鉴赏、水上表演为主。

7、浈江观光带:以低丘平原为景观特色;本区开发为城郊型休闲游赏区,结合康体、休闲、娱乐功能开展森林游憩、乡村风情、休闲度假、水上观光、游船、摄影、拓展运动等活动。

九、游览设施规划

规划将游览设施分为四级:即服务基地、服务中心、服务村、服务点。

1、服务基地:是辐射范围较大,跨景区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基地,各种服务配套齐全,具有综合服务功能。

北大门基地——丹霞山对外的主要出入口,起着树立丹霞山对外形象的作用。在目前丹霞山外山门服务区的基础上发展。

南大门基地——基于韶赣高速将来开通后游客的需要、风景区的发展以及韶关市区的需要这三方面的要求,选址水口为南门服务基地,在功能定位上与北山门互为补充。

2、服务中心:对进入风景区的游客提供综合服务,同时吸纳辐射范围内需要迁出的农民,形成服务社区。规划设夏富、湾头、古溪三个服务中心和周田旅游镇。其中夏富是风景区内部最高级别的服务单元,古溪、湾头和周田旅游镇位于风景区范围以外。

3、旅游服务村:相当于景区级的服务区,具有一定的辐射力。规划新建芙芷坝、白莲、暖坑、水江、罗江、黄竹、长坝、较坑、龙坑9个服务村。

4、旅游服务点:是主要景点附近的小型服务单元。规划瑶塘、中旅、白水坑、车头、岭背、牛鼻、麻坑、陈屋、扁寨、白泥芬、上洞、矮寨、飞花水、乱石滩、九年坑等15个旅游服务点。

十、基础设施规划

1、道路交通规划

1)风景区车行道系统:风景区内部车行道路系统划分为风景区主通道、风景区次级路、内部乡村道(兼旅游车道)。

(1)主通道:在风景区内沿锦江河谷建设自北向南的人字型道路轴线。

主通道一:仁化群乐—车湾—夏富—瑶山—芙芷坝—水口;

主通道二:芙芷坝—黄竹—湾头—五里亭

(2)次级路:在原有的村道(机耕路)基础上改建,分布在外围的丘陵区和农耕区。

(3)乡村道路兼旅游道:在旅游区内执行一定的旅游道职能的乡村道。

2)风景区步行道路系统:分为观光步道系统、科考步道系统、旅游马路系统。

观光步道系统——主要修建在特级保护区以外的风景质量高、景观集中地带,面向大众旅

游者。结合游赏单元规划设立长老峰、僧帽峰、坤元山、、九龙溪、巴寨、观音山、飞花水、仙人迹等18个主要观光步道系统;沿锦江、浈江风光带设置沿江的步行游览道系统。

科考步道系统——主要分布在特级保护区及其边缘区不对普通旅游者开放的区域。规划设立韶石山特级保护区、大石山特级保护区和大湖坑特级保护区考察步道系统。

旅游马路系统——在较长距离内没有车行道或不适宜开辟车行道的地段,开辟旅游马道,兼具旅游步道的功能。开辟韶石山东部一线马路系统、芙芷坝-水江马路系统、沿浈江北岸马路系统、大石山马路系统、观音山马路系统。

3)水上生态游览系统:规划锦江和浈江两条水上生态游览航线。

锦江水上生态游览航线——上游起点为丹霞镇黄屋村的狮头岩,下游至锦江与浈江交汇处,全程33km,途中共设9个码头。

浈江水上生态游览航线——规划在浈江水上游览线上游起点为周田镇的浈江大桥,下游至湾头电站坝址,全程约30km,共设10个码头。

2、给水规划

(1)水源规划

锦江风光带:规划利用锦江丰富的水资源,并在锦江上游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

浈江风光带:规划利用浈江丰富的水资源,并在浈江上游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

丹霞山景区:接驳仁化县市政供水管网,并沿国道106规划新增一条DN200供水管至丹霞山管委会。

韶石山景区:在浈江服务基地或服务村段上游地区规划设置取水点,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

巴寨景区:规划设置高位水池储存山泉水,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

飞花水景区:规划以飞花水作为取水点,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

仙人迹景区:在浈江服务基地或服务村段上游地区规划设置取水点,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

(2)用水量预测:近期用水量为1.0万m3/d;远期用水量为1.2万m3/d,其中本地居民、服务人员和内部人员的用水量为7500 m3/d,高峰期游人用水量为4500 m3/d。

3、排水规划

1)污水规划:风景区内新建区的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已建成区域近期保留现有排水状况,并逐步改成截流式合流制,最终改造成雨污完全分流制。污水总量近期0.55万m3/d,远期0.66万m3/d。污水采用沼气池、人工湿地、生态沟等技术处理。

2)雨水规划:遵循高水高排、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并以自排为主。雨水分区的划分根据山脊线和雨水受纳水体。雨水管渠尽可能结合地形,并沿规划路顺坡敷设,以减少埋深。

4、邮电通讯规划规划将通讯架空线路改用地下电缆。拆除现有宏蜂窝,采用微蜂窝,覆盖整个风景区。在飞花水景区、仙人迹景区、韶石山景区、巴寨景区各增加3~5个光节点,以改善有线电视网络信号的质量。规划在丹霞山景区、飞花景区、仙人迹景区、韶石山景区、巴寨景区规划设置邮政网点各1个。网点采用附设式建设。

5、供电能源规划预测规划区近期、中期、远期的电力负荷分别为5500、7500、11000kW。规划利用风景区周边原有变电站改造后对风景区进行供电。规划拆除35kV 瑶山-丹霞线、仁化-丹霞线,并改为电缆沿电缆沟敷设。架空线、开关站、开关箱、配电室、箱式变压器、分支室、分支箱的建设与改造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环境保护规划

水环境保护规划:近期加强工业点源污染的防治,推进主要流域的综合整治,强化主要河

流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集中建设完成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远期规划水体污染得到彻底治理,并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和深度,实现水环境系统的良性生态循环和生态安全。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近期继续加强工业点源污染的防治和减少各种交通运输车辆尾气污染物的排放,使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符合国家、地方的排放标准和要求。远期规划风景区范围内大气环境质量好于一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9%以上。

声环境保护规划:控制交通噪声、工矿企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音。

固体废弃物处置规划:风景区范围内产生的一般工业固废必须送至粤北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做无害化处理,禁止有害工业固废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合并处理。医疗废物必须送至韶关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做无害化处理。

凡口铅锌矿尾矿库综合整治规划:近期积极开展尾矿库的环境治理工作,优先建设尾矿库废水处理设施,重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应尽快停止向风景区排放尾矿。远期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实现尾矿库的零排放,并还“清山、绿水”于丹霞山。

7、环境卫生规划

近期,初步建立与景区建设相适应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垃圾粪便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远期,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

8、综合防灾规划

以保证居民、游客、工作人员的安全为主导,强化重要景观资源的保护;以人为灾害和二次灾害的防治作为防灾重点。

1)地震灾害设防标准:Ⅵ度;

2)防洪标准:近期按20年一遇,中期按30年一遇,远期按50年一遇;

3)排涝标准:建设区及菜地按“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1天排干”,农田按“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3天排干”。

4)森林防火应以防为主,以救为辅。加强防火管理,合理规划道路、森林分区及林木搭配,强化防火设施建设,开展防火教育,以降低火灾发生机率和火灾损失。

十一、居民社会调控

坚持风景区发展与乡村社区建设统筹协调的原则,培育和美化乡村田园环境,使田园风光成为丹霞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特色村寨成为旅游观光的补充资源。

实施旅游富民战略,优化风景区产业布局,引导、扶持农民向发展旅游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转化。

以风景区生态与景观资源保护要求为指引,对风景区社会空间进行整合与调控,引导乡村向服务中心有效聚集,形成乡村休闲社区,实现风景区与乡村协调持续发展。

1、无居民区:规划把特级保护区划定为无居民区,一般仅允许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必须的旅游管理服务人员进入。

2、居民衰减区:规划将一级保护区区域或临近相关区域划为居民衰减区,其区域内的村落划定为缩小型居民点。鼓励和引导村民外迁居住,但不应采取强制搬迁的手段。规划缩小型居民点6个,人口控制8950人,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人,总建设用地面积107.4公顷。

3、居民控制区:规划把风景区内的二级、三级保护区等地域划作居民控制区,其区域内的村落划定为控制型居民点。稳定常住人口数量、适度控制外来人口居住。规划控制型居民点3个,人口控制6900人,人均建设用地140平方米/人,总建设用地面积96.6公顷。

4、居民聚居区:聚居型居民区处在风景区以外或边缘地区,是吸引上述居民点居民外迁的聚居地。规划聚居型居民点12个,人口控制27900-31150人,人均建设用地140平方米/人,总

建设用地面积435.8公顷。

十二、近期保护与发展规划

1、规划目标

创造条件全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启动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和科学研究机制。整治旅游服务设施,调整内部设施布局和规模,基本实现区内游、区外住;重点建设风景区内部的主要基础设施,以及新建、改建、完善丹霞山景区、巴寨景区东部、韶石山景区东部、锦江观光带、浈江观光带、飞花水游赏点等风景环境和游览设施系统。实现丹霞山风景区与韶关市旅游经济互动发展。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系统,对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管理监控,对现状景区环境进行整治。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引导风景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与习惯的转变;积极发展科教旅游,启动世界丹霞地貌研究基地建设。

2、保护与发展重点

1)勘界立桩,界定风景区范围

2)风景游赏系统完善:①修建完善丹霞山老景区的主要观光道和配套游览设施,拆除老景区内违章建筑,新增僧帽峰游览线和黄沙坑游览线;利用瑶塘平原建设世界丹霞地貌博物苑。

②新建设巴寨景区东部,重点开发巴寨景点和姐妹峰-观音山游览线。③分段建设锦江和浈江水上游线,包括两江水上观光和沿江步行观光,并相应完善两江观光带景观建设和相应配套游览设施建设。④结合东部周田镇的发展,开发韶石山东部地段。⑤开发飞花水景区的飞花溪游线,将瀑布观光、溯溪和深山中略带神秘的乡村田园风光和生活结合。

3)宗教点的保护与开发:综合整治开发旅游的宗教点,调查和评价,登记造册大量未保护利用的宗教遗迹,并完成保护和维护规划。

4)游览设施建设:①新建南大门及服务基地;②建设夏富、湾头、周田服务中心;③建设服务村及服务点;④建设外围休闲度假区;⑤注重标识系统和解说系统的完善和建立。

5)相关基础工程设施的配套建设

6)生态环境保育:特级保护区规划采取永久性全封闭式保护;在缓冲地带,对一些封闭性山谷准南亚热带季雨林和崖顶植被实行片状保护;按照生态保护和景观保护的要求,组织对景区内各项违法建设项目和严重干扰和破坏景观的项目进行清查,限定时间进行整改;简单改造现有山路,使其成为特级保护区登山科考步道。

7)村庄建设:对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有效保护;结合服务中心和服务村的建设发展乡村休闲和乡村服务,逐步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条件合适的乡村可以结合风景区的发展需要开展乡村旅游。

规划总图资源保育分级规划图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广东省内旅游景点

广州:百万葵园从化玫瑰园花城广场岭南印象园黄埔军校广东省博物馆增城白水寨景区增城大丰门景区鹤之洲湿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长隆欢乐世界长隆鳄鱼公园香江野生动物园华南植物园白云山 锦绣香江温泉崴格诗温泉仙沐园温泉光孝寺 深圳:文博宫玫瑰海岸西冲海滩大鹏观音山(龙岩古寺)大鹏所城滨海栈道中英街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欢乐海岸 大峡谷(大华兴寺、茶溪温泉)海洋世界(小梅沙)红树林东部华侨城 珠海:圆明新园海泉湾神秘岛石景山梅、农旅游景区海洋温泉珠海渔女 惠州:巽寮湾天后宫龙门塔山森林公园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罗湖山惠州西湖香溪古堡红花湖公园永记生态园海滨温泉地派温泉怡情谷温泉 龙门铁泉 清远:新银盏温泉叹高山森林温泉佛冈森波拉火山温泉奇洞温泉天泉温泉牛鱼嘴原始森林公园北江小三峡神笔山地下溶洞连州地下河 通天岩茶趣园古龙峡万丈崖瀑布探险田园牧歌度假村天鹿园 红不让百菇园鱼水风景区北山古寺森波拉奇妙世界观音山王山寺 黄龙峡漂流天龙峡漂流古龙峡漂流龙啸峡漂流飞来峡漂流地心漂流 韶山:丹霞山(南华寺、曹溪温泉)云瑶谷温泉南雄帽子峰林场风采楼步行街 肇庆:七星岩鼎湖山(庆云寺)白沙龙母庙白石端砚村德庆盘龙峡生态旅游区森林温矿泉阅江楼黄金沟景区梅庵 河源:南园古村龙川县龙飞度假景区桂山风景区(野人谷、好汉顶)龙源温泉万绿湖镜花缘福源果场桂山大峡谷漂流阿婆庙万绿谷休闲度假景区 中山:中山故居 梅州: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叶帅纪念公园灵光寺济济楼雁鸣湖度假村千佛塔 江门:赤坎古镇荣桂坊碉楼宋元崖海战场岑洞军事野战玉湖十里银滩百年影视基地开平影视基地蜜月岛影城梁启超故居小鸟天堂 古兜温泉五星阳江温泉山泉湾温泉康桥温泉 恩平帝都温泉恩平锦江温泉富都温泉台山飘雪温泉 阳江:海陵岛关山月故居北山公园 四大名山:肇庆鼎湖山韶关丹霞山惠州罗湖山佛山西樵山 四大名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韶关丹霞山南华寺广州光孝寺梅州灵光寺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鼎湖山自驾游攻略

鼎湖山自驾游攻略 岭南有四大名山,即鼎湖山,罗浮山,西樵山及丹霞山,鼎湖山是四大名山之首。它是知名的旅游胜地,拥有着千姿百态的流泉飞瀑、林木茂盛的原始森林、丰富的亚热带植物,在这里你可以爬山享受森林氧吧。 鼎湖山 鼎湖山还是有名的佛教圣地,这里有唐朝就已建立的知名古刹白云寺和庆云寺,前来祈福的香客很多,庆云寺还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香客们可以来此烧香祈福。 鼎湖山包括天溪、天湖、云溪三大景区,必游的景点有宝鼎园、庆云寺、飞水潭、蝴蝶谷。景区内部有电瓶车,可搭乘由大门至宝鼎园、蝴蝶谷、庆云寺三处景点,并可以分段乘坐。电瓶车的顺序是先宝鼎园再蝴蝶谷再庆云寺,祈福后建议步行下山,因为可以路过飞水潭,并且适当的步行自行游山还是很推荐的。当然如果实在觉得累,也可以在庆云寺坐电瓶车返回大门。 宝鼎园 古典文化浓郁,建筑古朴别致,以展示中国古代鼎文化为主题,里面有各种知名鼎的复制品,比如龙纹鼎、秦公鼎还有纪念香港、澳门回归的宝鼎复制品及端溪龙皇砚和九龙宝鼎。 庆云寺 它位于鼎湖山中部偏东的山谷中,座西面东,具有浓重的东方建筑艺术特色,寺内文物古迹甚丰,佛教文化浓郁,与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和潮州开元寺并称为岭南四大名刹。 蝴蝶谷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门票另外收取,它由碧湖、小岛、森林三部分组成,要进入蝴蝶谷,必须乘坐游船。荡舟鼎湖上享受清净时光,然后可以登上愿望岛,走近蝴蝶园,蝴蝶园据游客描述目前真的蝴蝶较少,标本还比较美,离开蝴蝶谷后是进原始森林寻幽探险。蝴蝶谷原始森林植被丰富多样,谷内溪水潺潺、飞瀑繁多,有人字瀑、白象瀑等多个瀑布,欣赏自然美景。 旅游时节 雨水充沛,温度适宜。冬不见大雪、夏不见酷热。9 月份秋高气爽,适宜出游。 交通指南 公交 在肇庆市内乘坐3路、15路、21路公共汽车均可到 达鼎湖山,票价2元/人,自动投币,所以上车前要准备好零钞。 在鼎湖山售票处旁有自然保护区入口,须从此入口进入。 出租车 乘坐出租车,由市中心出发车程约18公里。在肇庆 市内乘的士,起步价7元,每公里1.6元。 Tips:鼎湖山景区禁止外来车辆进入,但景区附近设有停车场供自驾车人士停车。车辆保管费一般为15元/辆 ;

风景名胜区规划守则优选稿

风景名胜区规划守则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 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1.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1.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2章术语 第2.0.1条风景名胜区 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2.0.2条风景名胜区规划 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第2.0.3条风景资源 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第2.0.4条景物

丹霞地质景观

丹霞地质景观 定义及成因: 丹霞地貌是发育在中生带—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紫红色的沙砾岩—碎屑岩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形成于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的沙砾岩,经过一系列的地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等外力的作用形成。 形成条件、分类及分布情况: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有:1、红色沙砾岩。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的沙砾岩,夹有泥岩、碎屑岩等。这是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特征;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抬生,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形成陡避、巷谷、石柱等;3、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雨水多,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强,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流水冲刷侵蚀型、侵蚀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溶蚀风化型;按岩性可分为:砾岩型、砂岩型;按演化分为:幼年型、壮年型、老年型。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而在中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浙江、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甘肃、河北北部等地。分布以南方为主,北方次之,其杰出代表为广东丹霞山和福建武夷山。 江郎山风景区简介: 徐霞客曾感叹说:“遍访名山独尊江郎奇幻”,位于浙江的江郎山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传说是古时候三个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顶变成为三大巨石而形成,所以又叫江郎山。是国家级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三巨石拔地冲天而起,高360余米。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三爿石”。被中外游客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郎峰峭壁上有明代理学家湛若水摩崕题刻“壁立万仞”四字。江郎山不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且群山苍莽,林木叠翠,窟隐龙潭,泉流虎跑,风光旖旎。每当云雾弥漫,烟岚迷乱,霞光陆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绪论:认识风景名胜区 一、风景名胜区概述 (一)一般意义 1、风景名胜区感知 2、定义,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肯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径县能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围,可供人们浏览、休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是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是有别于城市和乡村的人类第三生活游憩空间。 (二)主要涵 1、是以富有美感的自然风景作基础的地域 2、是自然景观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域 3、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地域 4、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域 5、是一种特殊用地 6、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域 二、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相关概念 (一)风景名胜区与风景区 资源:风景名胜区包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区可指纯自然风光功能。 围界限:风景名胜区有规模要求,风景区无明显围界定 功能:风景名胜区,审美,科考,游憩,风景,不一定能游憩。

(二)相关术语 1、国家公园 2、自然公园 3、自然保护区(①核心区②缓冲区③保护性经营区) 4、森林公园 5、游览区(点) 6、园林 三、风景名胜区功能 自然因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着它的物质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可以转化成构景要素。 (一)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 (二)游憩功能 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生活,显示其游憩与启智功能。 (三)景观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景观,创建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的景观形象功能。 (四)科教功能 开发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五)经济功能 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突出地区特征,调控动态发展,重在综合协调,贵在整体优化。

丹霞山导游词500字5篇

丹霞山导游词500字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搜集的丹霞山导游词500字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丹霞山导游词500字(1)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提名引地等,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境内。丹霞山还是广东四大名山了! 丹霞山的总面积是294平方公里,主体是阳元山景区和锦江画廊游览区这两个景点, 因此我们等会儿也重点参观这两个景点。好了,事不宜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丹霞山的美景吧! 大家请跟我来!走进丹霞山,首先会看到阳元山景区因有天下奇景阳元石高28.5米。直径7米而得名,景区游览面积6平方公里,主要景点阳元石,北为坤元山,一阴一阳遥相对应。还有古寺混元洞、七座天生桥、拟禽拟兽的山石造型等。我们现再

来到了翔龙湖景区这里,翔龙湖景区位于丹霞山南侧谷地,因其湖面轮廓酷似一条腾飞的青龙而得名。沿湖有龙须间、九龙峰、仙居岩、雾隐岩、乘龙台、祈龙台等自然十八处美丽的景区。 大家再看!锦江景区的景江似一条玉带自北而南穿行与丹 霞山群峰之中,沿岸赤壁临江,朱碧辉映,翠竹夹岸......。目前开辟水上游程10公里,沿途几十处景点串珠分布。下游至望江亭,可见仙山琼阁、遍山石盆美丽的风景直到阳元山景区,经过景点有鲤鱼跳龙门、锦岩大赤壁群像过江等。 亲爱的游客们,对不起,由于这里的景色很多,不能一一介绍。请大家各自去游览观赏,记得下午三点钟在丹霞山风景区门口集合,祝大家玩得开心愉快!” 丹霞山导游词500字(2) 各为游客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们广东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丹霞山,首先我先把丹霞山的概况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丹霞山座落于仁化县城南约9公里处,距韶关市区56公里。丹霞山与南海罗浮山、博罗罗浮山、肇庆鼎湖山并列为广东四大名山,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山均为红色砂砾岩,远眺全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因而又有人称之为“红石花园”.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它与众多名山相比远不算

丹霞地质景观

xx 地质景观 定义及成因: 丹霞地貌是发育在中生带—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紫红色的沙砾岩—碎屑岩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形成于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的沙砾岩,经过一系列的地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等外力的作用形成。 形成条件、分类及分布情况: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1、红色沙砾岩。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的沙砾岩,夹有泥岩、碎屑岩等。这是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特征;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抬生,形成 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形成陡避、巷谷、石柱等; 3、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雨水多,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强,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 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 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

最新游丹霞山四年级作文精选汇编_894

游丹霞山四年级作文篇一 寒假的时候,我们去了广东的一大景点“丹霞山”。 一大早,我们洗脸刷牙吃完早饭后,便收拾行李坐车飞奔到了丹霞山。在快到丹霞山的时候我看见周围的土全是红色的, 到了丹霞山,我们便去看风景区地图,确认位置后,我们开始爬山,因为山上有我们要看的景点“阳元石”。 我们爬啊爬,终于爬到了山顶,累的我两腿发软。不过还是看见了阳元石,我以为阳元石只有一树大,没想到跟山一样大。阳元石是一座石峰,我还以为是土堆成的。还来是自然生成的一块“阳元石”。 从阳元山下来,我们又开始爬另一座山去看阴元石,我们有开始爬啊爬,总算是爬上去了,我扶着苇竿,以每小时900米的速度走到阴元石那边,阴元石没阳元石大,是一块大石头贴在土壁上。不过虽然没阳元石大,但也有五只野猪那么大。 从阴元山下来,我连走路都要扶苇竿了。虽然很累,不过我很满足。 游丹霞山四年级作文篇二 去年暑假,我有幸和爸爸妈妈去丹霞山游览,它是我家乡的骄傲。 “红红丹霞山,奇怪不多见。”我给丹霞山写了一首“现诗”。它是一座红色稀奇的山,里面的石头非常少见,那是世界AAAA级地质公园,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 走过陡峭险峻的山崖,我们随着浩浩荡荡的游客来到了最奇怪的景点——阴元石。你瞧!那石头身披红色披风,形似女人的屁屁。它长10余米,宽2米多,两侧是小小的石子,好像鸡皮疙瘩的模样,也像贝壳的样子。游人们都纷纷赞扬这奇珍异宝。 举目远望,最威风的山峰就是狮子山。它犹如雄狮在咆哮,叫人望而生畏,它好像在说:“想听听我的嗓音吗?”狮子山旁边有不知名的“保安”守卫着它,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奇形怪状,让你看了惊叹不已。 看到这里,我和爸爸妈妈兴冲冲得直奔一线天。哦!爬得我气喘吁吁,差点儿要了小命。进入一线天,我才体会到井底之蛙的难受,我只看得见一点儿篮篮的天空和白去,真是再看十分钟我就“吐”了。 渐渐的,渐渐的,美好的时光过完了,我只好和我的老朋友丹霞山说再见了。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复习题(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1、风景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四部分。 园林设计的依据主要为。 2、景源评价应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 风景资源等级。 4、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 5、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 6、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 7、风景区总人口容量测算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容量。 8、风景区生态分区应对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 9、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 10、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递增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 1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应包括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 12、风景区远期规划的投资框算应包括风景游赏、游览设施两个系统的内容。 13、风景区规划的成果应包括风景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四个部分。 14、风景区规划图纸应在图纸的明显处标明图名、图例、风玫瑰、规划期限、规划日期、规划单位及其资质图签编号等内容。 15、风景区近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主要内容,并应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和实施措施等。 16、风景区远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期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框算、健全发展的步骤与措施。 17、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丹霞地质景观概述

丹霞地质景观概述 摘要:本文针对丹霞地质景观的成因,形成条件、分类及丹霞地质景观在我国的分布展开论述,并以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为例,详细介绍丹霞地质景观及讨论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丹霞地质景观;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1928年,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939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1961年地理学家李见贤首次指出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1丹霞地貌成因 丹霞地貌主要形成于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中,并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随后的地质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中红色岩系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消失,形成缓坡丘陵。而因我国地区气候的差异性,丹霞地貌类型也有所区别,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降雨量充足,流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较强,常形成一些溶沟、石崖及溶洞。在湿润及半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则多以台地和方山类型为主。在干旱的西北地区,丹霞地貌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有时在顶层还有黄土覆盖,称为类丹霞地貌类型。 2 丹霞地貌分类 1992年黄进先生等从地层倾角大小、红层之上有无盖层、丹霞地貌所在气候区、发育阶段、形态和有无喀斯特现象等六个方面对丹霞地貌进行不同系列的分类。2002年中山大学彭华教授又对丹霞地貌分类进行统计归纳, 将丹霞地貌分类按其它物质、碎屑特征、气候区、地貌形态、组合形态、发育阶段、成因、岩层产状等划分出多种类型。此两种分类方法皆过于繁琐,在此不一一详述。2017年,傅中平及黄春源将丹霞地貌按顶端地貌形态细分为两类, 其峰顶圆盾的称为盾丹霞地貌,其余峰顶棱角分明、相对尖锐的称为矛丹霞地貌;正和负指的是微地貌, 凸起为正, 凹下为负。该分类方法对所有红色岩系构成的宏观和微观的地貌形态进行分类, 不受山体地质时代和岩相、产状等因素的限制。适用于从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丹霞地貌且容易向国外推广。[1]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附件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一、基本情况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包括设立时间、范围面积、机构设置、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总体规划情况 包括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内容要点等。 二、评估内容 (一)规划实施的一致性 重点聚焦现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是否协调衔接,包括规划编制内容是否科学完善,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现状空间布局与规划一致性、分级保护要求落实、设施建设等)、规划实施监管情况(如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性、管辖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性、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建设查处等情况)。 (二)景观资源保护状况 重点评估当前重要景观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保存状况、新的景观资源挖掘情况,以及景观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因素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三)规划的指导性 紧扣现行规划是否能够引领风景名胜区发展,有效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发挥风景名胜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规划履行《条例》等情况 重点评估现行规划是否符合《条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等规定的相关内容,满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和要求。 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评估内容。 三、评估结论和建议 (一)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 (二)重新编制规划的建议 基于评估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风景名胜区内外部发展条件,提出重新编制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点事项及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一、规划背景介绍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2002年5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5月,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06年2月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2009年10

月获得国务院审批。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现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向社会公布。 规划文本有四大部分内容共19章,第一部分是规划景区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分区和结构布局、生态原则;第二部分是核心区保护和各个专项如培育、景观、游览规划;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市政设施、消防规划;第四部分是分期发展和外围保护地带控制规划。该规划为法定规划。市民可以上“规划在线”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d9628146.html,查询规划文本和图则。 二、风景名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即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为533.7公顷。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包括广州大道以西,白云大道以东,同泰路以南,广深铁路、恒福路以北,用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不含风景名胜区范围)。 (二)风景区定位: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广州市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特征,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具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区发展目标: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健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发展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二是社会作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市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游人容量 规划对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控制目标。(一)风景区瞬时容量为3.6 万人。(二)风景区日容量为5.3万人。(三)风景区年容量为1949万人。 四、规划功能结构 风景名胜区整体功能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北环高速公路以南为城市公园区,以北为森林公园区。 南部城市公园以麓湖公园、云台花园、雕塑公园为主体景观,形成麓湖、三台岭、飞鹅岭三个景区。北部森林公园以南亚热带植被、“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主体景观,以南北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