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
石 蕴 珍 王 , 颖
( . 大学中文系, 1 渤海 辽宁 锦州 1 1 1 ;. 2032 辽宁科技大学 国际交流合作处对外汉语教研室 , 辽宁 鞍山 14 5 ) 10 1 【 摘 要】 认知机制是语 言迁移 发生的前提 , 言迁移是对外汉语教 学的重要理论 , 语 因此 , 认知语 言学对对 外汉语教 学具有一
国 内外 心理语 言学 家将语 言迁移分 为正迁 移和 负迁移 。
正迁移 又称为促进 。当母语 的某些特 征与 目的语相类 似或完
全一致 时, 往往产生正迁移 。如汉语和英语 的基本语序均为主
语 +谓语 +宾语( + + , s V 0) 句型 的相同性可以构成正迁移。负 迁移即通常所说的干扰 。当母语或 已获得 的其他语 言知识与 目的语 的某 些特点不同时 ,学 习者用这些 语言知识 的语 言规
是 由于 目的语 和学 习者 先前 习得过 的任何其他 语言之 间的相 影响 。语 内迁移是 发生在 目的语 内部 的负 向迁移现象 , 是指学
似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 本文是基于 O l , (9 9 所 提出 习者对外语 的某些 规则错误地扩 大使 用 ,这就 出现 了过度概 di 18 ) n
第2 6卷 第 l 期 O 20 0 9年 1 0月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J u n lo a nn u ain lAd nsr t nI siue o r a fLio igEd c to a miitai n ttt o
V0 . 6 No 1 12 .0 0e 0 9 t 0 2
的成分去达到交 际 目的。学 习中的迁移是指在学 习者的 中介 来分析 , 如下 图所示 : 语里 已形成 了某种语 言规则 。这与科德在语言错误 分析法 中
语言迁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迁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1语言迁移的定义奥德林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的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用于外语的学习和使用中,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迁移会对目的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不一致,那么母语迁移对目的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被称为负迁移。
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负迁移则阻碍第二语言学习。
2语言迁移的分类2.1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某些相似或一致特征情况下发生的,这种迁移往往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种正向迁移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相同时。
负迁移就是所谓的语言干扰,是指学习者已有的有差异的语言规则运用到目的语的学习和使用当中,因而形成语言错误的语言迁移现象,一般会对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2.2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语际迁移是指在学习者还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时候,往往将母语或已经获得的语言的语法规则迁移到目的语当中。
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只好依靠母语,有时会促进目的语的发展,属于语际正向迁移。
而当这种迁移导致错误时,就属于语际负向迁移。
语内迁移是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者会将学习到的目的语语言规则进行泛化,在交际中会犯一些由于过度概括而造成的理解和使用上的错误。
3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3.1语言因素语言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语言的共性,二是语言之间的差异。
母语与目标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语用各层面的差异是导致语言迁移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
3.2社会因素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用该语言,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和使用目标语的环境和社交场合,以及学习者在交谈中发话人与受话人间的关系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母语迁移。
3.3标记因素标记理论框架内的语言迁移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特征的迁移程度依赖于其标记程度。
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迁移及示例

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迁移及示例一、迁移的定义及分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涉及对于自己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可能会促进学生学习,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起抑制作用,这就是学习迁移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在另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的影响。
人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都可用学习迁移的道理解释。
学习迁移有几种分类方式,我们这里从迁移的影响结果分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 。
正迁移是指,将已有的知识、技能等在学习新知识及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从而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先前的学习对于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现象。
正迁移现象可以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例如学习语文有助于学习外语;也可以表现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方面,例如小学数学的学习保证了中学代数的学习。
负迁移是指,表现在学生对于新旧概念之间互相混淆,从而产生干扰。
例如学习汉语拼音对于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有干扰。
我们认为,负迁移现象一般是暂时性的,是经过练习、训练后可以被克服的[2] 。
贾德认为原则的了解可辅助学习的迁移,而教学的方法乃与迁移有极大影响。
教学时倘能善为联络,引起学习者的广大兴趣,则必可使正迁移的程度提高[3] 。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譬如,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充分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在英汉翻译方面所面临的学习迁移问题。
前人将英汉翻译问题分为四种情况,即词汇偶合,词汇平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4] 。
其中词汇偶合、词汇平行两种现象可归结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正迁移现象,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两种现象可归结为负迁移现象,以下就这四种现象一一说明。
二、英汉翻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正迁移影响首先我们来探讨两种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起正迁移作用的词语对应关系。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摘要】语言迁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不例外。
本文从语言迁移问题的定义和分类出发,探讨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迁移现象的表现和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将母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结构误用到汉语学习中,导致语言表达不准确。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语言迁移问题,教师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意识。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语言迁移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以提高汉语学习质量。
对外汉语教学者应更加重视语言迁移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
【关键词】语言迁移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影响、应对、研究方向、重视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言迁移问题在语言习得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其在对外语言教学中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使用一种语言时,受到其已掌握的其他语言知识的干扰或帮助,导致语言表达不够自然或准确。
研究背景上看,语言迁移问题不仅存在于各种语言学习过程中,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明显。
由于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自不同的语言背景,他们常常会将母语或其他外语的语言特点和结构应用到汉语学习中,导致语言输出不够准确或自然。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语言迁移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影响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和交际能力。
对语言迁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讨语言迁移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表现和影响,有助于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提高汉语水平,实现更好的语言交际。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语言迁移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
通过研究语言迁移问题的表现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汉语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迁移

则产生 “ 负迁 移 ” 。 比如 很 多 学 生 在 表 述 中 很 容 易 出 现 这 样 的 句 可 能不 带 上母 语 思维 的烙 印 。英 语 语 言 自身 的 发 展 也 在 印 证 这 样 子: I b u y a b o o k l a s t w e e k . ( 我上周买 了一本 书。 ) 等 。任 何 人 在 学 个 道 理 , 外语思维和母 语思维 在相 互 冲突 、 相 互融合 的过 程 中,
汉 语 母 语 在 外 语 教 学 中 的 正 迁 移
◆ 管 天琛
( 西安 外事 学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
【 摘要】汉语在外语教 学 中的迁移作 用不容 忽视 , 也是 每一位 外语 教 师都 关心和在教学 中必 然面临也必须 面对的一 个问题 。以 以往 学 者 的研 究理 论 为 支撑 , 结合 教 学的 实践 多方 分析 母 语 在 外 语 教 学 中发挥 的积极作 用。 【 关键词l汉语母语 外语 迁移 积极 因素
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探讨

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探讨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之一,其语法结构、词汇和语音特点都与其他语言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语言负迁移现象。
本文将探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对学习的影响。
一、语言负迁移的定义和特点语言负迁移,又称为语言干扰,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由于母语的影响,将母语的语法结构、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应用到第二语言中的现象。
在汉语二语习得中,语言负迁移表现为学习者将母语的语法规则、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运用到汉语中,导致语言表达不准确或不自然。
语言负迁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语法结构错误:学习者在汉语句子的构建中,常常会按照母语的语法结构来组织句子,导致汉语句子的语法错误。
2. 词汇选择不当:学习者在选择汉语词汇时,常常会受到母语词汇的影响,选择与母语相似但在汉语中不合适的词汇,导致表达不准确或不自然。
3. 语音错误: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音时,常常会受到母语语音的影响,发音不准确或不符合汉语的语音规律。
二、语言负迁移的原因语言负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母语习得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常常会受到母语习得的影响,将母语的语法结构、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应用到汉语中。
2. 语言接触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常常会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将其他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应用到汉语中。
3. 学习环境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语言输入和指导,容易出现语言负迁移现象。
三、语言负迁移对学习的影响语言负迁移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 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语言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在汉语表达中出现语法错误、词汇选择不当等问题,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影响语言的自然性:语言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在汉语表达中出现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律的现象,使语言表达不自然。
3. 影响语音的准确性:语言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在汉语语音发音中出现错误,影响了语音的准确性。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语言迁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贯穿在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40年历史中,历经起落,争议不断。
语言迁移是大多数二语习得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语言迁移研究还将继续扩大其研究领域,加深其研究深度。
标签:语言迁移母语二语教学方法一、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语言迁移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的争议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否起作用?这个问题目前已几乎没有异议。
“现在很少有语言学家会质疑语言迁移的重要性”,绝大部分理论和研究都支持或证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会发生作用,只是在作用大小问题、正负面影响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不同观点。
二语习得不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负迁移引起。
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避免这些干扰错误,以免形成习惯。
行为主义理论认识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作用,但过分夸大了这种作用。
认知派内部观点不一,但总体上说更注重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母语的作用受学习者个体差异影响,研究更注重探索语言迁移的制约因素。
二、迁移研究达成的共识及目前的研究局限到目前为止,众多的迁移研究因为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但这些研究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为更深入的迁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迁移研究不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研究成人学习者的占绝大多数,而研究儿童学习者的非常少。
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对二语生成影响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二语理解影响的研究较少,如对语言迁移如何影响阅读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则更待加强;其次,对语言层面上的迁移研究多,对非语言层面的迁移研究,如概念迁移研究、副语言迁移研究较少;第三,对迁移的负面影响研究多,而对正迁移研究较少;第四,在迁移方向性上,考虑母语迁移多,而考虑非母语迁移,如二语对三语的迁移较少;研究单向迁移多,研究双向迁移少。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摘要语言迁移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倍受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汉语热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总结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交际等方面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探索汉语习得规律,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从而推动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资料和例证。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言迁移影响因素策略一、语言迁移理论(一)语言迁移的含义迁移是中介语的一个主要特点,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根源。
心理学范畴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现象。
而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这样一种现象。
(二)语言迁移的发展阶段1、对比分析理论阶段语言迁移理论最早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母语“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
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是在对比分析领域展开的。
对比分析理论的确立是以1957年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该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刺激—反应,而在心理学上又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的塑造靠反复的机械操练,Lado赞成二者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习惯的积累,对比分析是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层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从而预测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或目的语是如何迁移的,确定教学中的难点,进一步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
这一时期普遍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对比分析理论和语言迁移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单纯的对比两种语言间的异同,在实际学习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一定能够引起迁移,对比分析理论所预测到的情况并不准确,一些真正的重难点并没有被预测到,而往往是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该出错的却没有出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摘要语言迁移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倍受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汉语热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总结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交际等方面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探索汉语习得规律,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从而推动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资料和例证。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言迁移影响因素策略一、语言迁移理论(一)语言迁移的含义迁移是中介语的一个主要特点,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根源。
心理学范畴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现象。
而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这样一种现象。
(二)语言迁移的发展阶段1、对比分析理论阶段语言迁移理论最早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母语“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
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是在对比分析领域展开的。
对比分析理论的确立是以1957年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该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刺激—反应,而在心理学上又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的塑造靠反复的机械操练,Lado赞成二者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习惯的积累,对比分析是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层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从而预测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或目的语是如何迁移的,确定教学中的难点,进一步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
这一时期普遍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对比分析理论和语言迁移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单纯的对比两种语言间的异同,在实际学习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一定能够引起迁移,对比分析理论所预测到的情况并不准确,一些真正的重难点并没有被预测到,而往往是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该出错的却没有出错。
在这些所谓的错误当中,母语迁移所引起的错误占的比例很小,学习者的二语掌握程度越高,所犯的母语迁移的错误就越少。
这一现象使人们逐渐忽视对比分析理论,而开始关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2、普遍语法理论阶段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规律如何,对比分析假设未能清楚阐明。
八十年代初普遍语法的提出,使人们对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迁移作用研究有了新的视野,对母语迁移作用的规律有新的认识。
(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刘东楼)80年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对比分析理论来研究语言迁移的方法受到质疑。
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而这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同时也是婴儿在开始学习第一语言之前所处的“最初语言状态”,这些原则是天生的,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并将语法规则划分为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
核心语法是无标记的,而边缘语法是有标记的,在普遍语法框架下的标记理论在对二语习得研究方面受到关注,Ellis提出的标记理论与母语迁移的关系,有助于语言迁移的研究,也较好的弥补了对比分析理论的不足。
Ellis(1985)根据标记理论把母语迁移作用分为四种情况。
(1)当母语是无标记的,目的语也是无标记时,则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例如汉语中名词单数是无标记性的,英语中的名词单数也是无标记性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使用名词单数形式时不出词形变化的错误。
(2)当母语是无标记的,目的语是有标记性时,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例如,汉语中的名词复数没有屈折变化,而英语的名词复数有屈折变化。
相对来说,对于名词复数形式,汉语是无标记的,而英语则是有标记的。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名词复数时经常出现词形变化错误,该用屈折变化时不知道用,这就是受汉语中无标记性迁移作用的影响。
(3)当母语是有标记性的,目的语是无标记性时,则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例如,汉语中主语常可省略,是无标记性的。
而英语中主语不可省略,是无标记性的,英国人学汉语时,则能够正确判断出主语省略形式为可接受汉语,较少表现出母语(即英语)迁移的影响。
(4)当母语是有标记性的,目的语也是有标记性时,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便如法语中主语不可省略,是有标记性的,英语中主语也同样不可省略也是有标记性的,法国人学习英语时,则会出现主语省略的无标记性错误的句子。
从学生的中介语料分析结果看来,第一种情况已有实验可以证实(如竂非,1998)。
但对结果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母语的规则迁移到中介语中(Towell&Hawkins,1994);其二,认为中介语是语言习得自然发展结果,与母语迁移无关,因为学生习得母语和外语都是先从无标记性学起,先掌握无标记性规则,后掌握有标记性规则(竂非,1998;Ellis,1985)。
第二、三种情况也已被实践证实(见Eckman,1977;竂非,1998),而且这也解释了母语与外语语法规则差异很大时,为什么有时母语迁移现象显著,阻碍外语习得(如第二种情况),有时母语迁移不明显,不阻碍外语习得(如第三种情况)。
上述第四种情况则存在着与实验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地方。
依据该假设,英语和法语中主语都不可省略,属有标记性的,则法国人学习英语的不省略主语规则时,应该出现主语省略的错误。
实际上,White(1986)的研究结果表明,法国学生很少错误地接受那些省略主语的英语句子,而且他们在接受英语中主语不能省略这一规则时很容易,也很迅速。
综上所述,当母语和目的语一者为有标记性,一者为无标记性时,运用标记理论研究母语的迁移作用很有意义。
但当母语和目的语同为有标记性或无标记性时,运用标记理论就难以奏效。
虽突破了对比分析假设的局限,但又存在着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对母语和外语都是有标记性时,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易预测的。
以参数正负值设置理论来预测母语对外语习得的影响虽先进一些,但也有其不完备的地方。
参数值设置的子集原则,在分析母语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时,可以解决母语与外语语法结构相近时母语迁移作用的问题,有其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参数理论甚或普遍语法尚处在研究初期,其理论还未成熟。
所以在外语习得研究中,参数理论的运用仍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和错误分析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两者强调的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对目的语的消极影响,忽略了积极影响。
在对二者否定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一个新的理论产生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关注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这一理论就是由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理论,这一理论由五个心理过程组成,即语言的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与知识的泛化、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其中语言迁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涉及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一种处于中间状态的语言,属于自然语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表明,在中介语发展的不同阶段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同的。
中介语理论目前仍处于一种假设阶段,中介语假设理论有两种观点,即从语言学方面来解释语言习得和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来解释语言习得。
其中,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中介语被认为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一种重新建构的过程,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假设:完全假设、最简树假设、特征值缺省假设。
“完全迁移假设”强调母语的全部特征都会迁移到中介语中,“最简树假设”则认为只有母语的词汇范畴发生迁移,功能范畴不存在迁移现象。
“特征值缺省假设”承认这两种范畴都会发生迁移,但却否认特征值发生迁移的可能性。
其次,这三种假设都认为中介语的发展受普遍语法的制约,并最终与第二语言本族语语法出现趋同。
上述三种假设均在普遍语法的框架内考察母语迁移现象,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揭示了母语迁移的某些规律和特点,但是,由于没有考虑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来看,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起点是其母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目的语不断替代母语的过程,目前,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来研究语言的迁移现象,仍处于初步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却为语言迁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教学对象包括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外国人。
目前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一般指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主要对象是外国人。
在教学和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语言迁移的现象,在语言迁移发生的不同层面上,根据母语的不同进行分析。
(一)学习中的迁移1、语音迁移汉语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有些语言与汉语是同一语系,而有些与汉语又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在教学和学习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他们在语音层面上的迁移。
汉语是声韵相拼的语言,声母和韵母的拼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英语属于拼音文字,汉语拼音近似西方文字,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中利用英语与汉语拼音相同的发音、字形来学习拼音及汉字,促进了汉语的学习。
例如,英语中有辅音[s],它也同样存在于汉语中,如赛(sai)。
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的学习中容易掌握一些汉字和词的发音,这种正迁移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
另外,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拼音“r”时,显得尤为困难,因为在许多国家的语言的语言中没有[r]的发音,汉语的韵母[ü]、[ⅰ],声母zh、ch、sh等,都是大多数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在学习中学习者会用他们母语中与之相似的发音来代替,这就产生了负迁移现象。
有些情况下,语音层面上产生的负迁移不影响交际。
但对于能区别意义的音位与音位手段必须引起注意,否则也会对交际造成影响。
2、词汇迁移学习汉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都是由字词到句子,再由句子到整篇文章,所以在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学习中,词汇方面的迁移是十分常见的。
在汉日两种语言中,有些词是用相同的汉字进行标记的,不论他们所表达的意义是否相同。
例如,手、口、山、火、丈夫等,汉日同形词无疑为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在理解和记忆汉字方面提供了方便,产生了正迁移现象。
但是,这些同形词也给学习者带来了麻烦,主要表现在需要判定是否是汉日同形词,有些词的意义不能完全对应的把握,例如:*夏假时,为了父母负担少一点,我每次都打工。
“暑假”写成“夏假,是因为“暑”在日语中的意义是“热”。
*但是,另一面方,在发达国正在发生什么呢?在日语中,“国”就有“国家”的意义,所以,在汉语的学习中把母语的规则运用到汉语中,造成了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