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ppt上课课件

合集下载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归纳总结
主旨
•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 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 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 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 所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记录开展研究而推断出来的。
独句段
(22)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 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24)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27)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 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 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 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写作特色
语言准确严密,生动有趣。(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逻辑顺序,层次清晰。(独句段条理清)
说明方法
•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 发展过程。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 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 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
• 举例子、列数字,以三叶虫化石为例,具体有力 地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也准确说明地球历史 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之长。
(1-4)

岩石的 毁灭与新生 。
间 的 脚 印
二 详细说明 (5-29)
(色
(22-29)
化石
三 总结全文 阐明意义: 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30-31)
岩石是如何毁灭与新生的? 阅读5-21段,谈谈你的看法。

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7张PPT)

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7张PPT)

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 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 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著有 《变幻多彩的地球》《谈天说地》 《时间的脚印》等。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 踪迹(zōnɡ) 烘烤(hōnɡ) 腐蚀(shí) 孔隙(xì) 刨刮(páo) 沙砾(lì) 山麓(lù) 沟壑(hè) 龟裂(jūn) 吹拂(fú) 浑浊(zhuó) 掸(dǎn) 湖泊(pō) 粗糙(cāo) 楔形文字(xiē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 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 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 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③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 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 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 大致的概念。
(“胶结”能不能替换为“黏合”?为什么?)
不能。“胶结”指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 变硬黏结在一起,准确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而“黏合”指黏性的东西使两个或几个物体粘 在一起,用“黏合”与实际情况不符,语言表达 不准确。
③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 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约”能不能去掉?)
第二部分 (5-29)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 (30、31)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问题探究
精读课文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小诗有什么作用?
它是文章的题记,引出话题;它将时间 拟人化,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岩石运动的过程:
岩石
大自然的作用 人的作用
碎石、 泥沙等
重点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 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 石。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大约”一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 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找出其他例子畅所欲言)
拓展延伸
思考2:再读课文第30-31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无声地讲述着自然的传奇故事,包含了 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研究“时间的脚印”也是一个了解自然的方法。这是一个认识地 球的过程,也是帮助我们找寻地下宝藏,为人类造福的过程。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 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自主思考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导入
同学们,你能看到时间吗?你是通过 什么来掌握时间的呢?除了钟表、日历之 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
其实呀,时间除了把它留在了大家刚 刚所说的地方,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 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 隐藏的不仅有时间的脚印,还有无数的宝 藏,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书本,一起去探 索一下时间的脚印吧。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自主思考
2、请同学们在正文部分标上序号,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时间的脚印》PPT优质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优质课件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
量子计算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安全性,有望在密码学、 化学模拟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量子通信则可实现超高速 率和超远距离的信息传输。
生物科技与基因编辑
生物科技的发展将带来更加精准的医疗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方案;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将有望治愈许多 遗传性疾病。
可再生能源与环保技术
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和实践行动推进
加强环境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途 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企业环保责任落实
强化企业环保监管,推动企业 采取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措 施。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采取节能减排、垃圾 分类、绿色出行等环保行动。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应对 全球性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代社会意义
绝对年代法
通过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来确定岩石的年龄, 从而确定地质年代的绝对时间。这种方法主要利用放射性同 位素测年技术,如铀-铅法、钾-氩法等。
03
化石记录与生物演化
化石类型及其保存条件
化石类型
遗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保存条件
快速掩埋、低氧环境、适宜的温 度和压力、缺乏侵蚀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时 间相关问题的能力。
授课方式与时间安排
授课方式
0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时间安排
02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每部
分约45分钟,中间设有10分钟 休息。具体安排如下
• 第一部分
03 介绍时间的概念与特性(45分
钟)
• 第二部分
04 探讨时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时间的脚印》PPT优秀教学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优秀教学课件

预习检查
shí 腐蚀
jūn 龟裂
hè 沟壑 fù 覆盖
zhuó 浑浊
bào 刨刮
lì 沙砾
pò 琥珀
lù 山麓
xiē 楔形
xì 孔隙
xī 犀牛
cāo 粗糙
shì 消逝
qīng 倾斜
wéi 帷幕
预习检查
【龟裂】 裂开许多缝。 【帷幕】 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山麓】 山脚。 【海枯石烂】 直到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
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 远不变。 【悬崖绝壁】 形容山势险峻。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
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 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 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代表作《揭开 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 的脚印》等。
学习任务一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 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 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 受着磨难”。
学习任务三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 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 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 的表述,增强了“狂风”“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 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学习任务一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概括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5—29) 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初中语文-陶世龙《时间的脚印》课件PPT(40页)

初中语文-陶世龙《时间的脚印》课件PPT(40页)

生字词
dǎn

bān
踪迹
shā lì
砂砾
shí
腐蚀

山麓
装置
烘烤
海枯石烂
jūn
龟裂
cāo
粗糙
文章简介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 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 留下的脚印,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 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所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 记录开展研究而推断出来的。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 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 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自然是时间的见证者, 不同的事物都在用自己的形式 在自然间留下时间的印记。
PART.2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 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 《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 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内容探究
9.找出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②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
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 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 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内容探究
9.找出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
语言特色
YUYANTESE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 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 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 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统编(部编)版初2语文8年级下册 第2单元《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9张PPT)

统编(部编)版初2语文8年级下册 第2单元《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9张PPT)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 的历程。
7.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 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 下的宝藏。 8.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有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 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 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 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 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 3.分组阅读并讨论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4.这些“痕迹”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5.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任选一例简要分 析。 6.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 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由硅藻土沉 积而成的其薄如纸的岩层(上图) 中,保存着大量古动物和古植物 化石,左图为玄武蛙的化石,右为 拟银鹊树的叶子的化石。
海枯石烂
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明显的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 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 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 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 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0张PPT)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0张PPT)
8* 时间的脚印
新课导入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 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 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 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 章的结构顺序。 2、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 理。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 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 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 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 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 职。
创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 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 间”留下的脚印,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大自然变迁的过 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所 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记录开展研究而推断出来 的。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 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 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二部分(5-29):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岩石的毁灭与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 迹。
第二层(22-29):进一步补充介绍岩石所保存的更多的 历史痕迹。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 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懂大自然,保留地记录, 造福人类。
(3)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 特征?请制作图表,标示出来。
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逻辑顺序 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岩石 记录的意义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1、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 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2、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 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的厚度及生 成顺序记下了时 间的踪迹,这是 岩石记录时间的 第一种方式。
精读细研
8* 时间的脚印/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 泥沙的过程呢?
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打基础、做铺垫。没有“老” 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 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使人们对说明 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记录时间 的工具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恐龙化石
长毛象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 一个热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 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 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 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22~29)
第四部分 启发人们探索状元自成才路 然奥秘,说明读懂岩 (30-31) 石记录状元成才路的重大意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快速通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 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 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 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 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 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 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 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 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 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 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 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 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 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 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 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和严密。
合作探究
8* 时间的脚印/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
总结: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 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 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为人类造福。
合作探究
8* 时间的脚印/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意,作 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 们速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 用。
合作探究
8* 时间的脚印/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 到遥远的地方
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 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或被动性,生动有趣
4、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 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
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 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 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合作探究
8* 时间的脚印/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
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
5、7、18、22、24、27
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 时间方式的探寻。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 成了岩石。(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 的过程。
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课文精讲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状元—成才路 高士其《时间伯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自由读课文,状元成思才路 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 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 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 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 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 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 长短”的意思。
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 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 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 用不容忽视。
合作探究
8* 时间的脚印/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 厚的岩石。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的 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文
9、
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结果
10、
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概括
11、12、 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13、 14、
雨水的作用 生物的作用
原因
具体

15、
人的作用
16—18、 岩石生存的原因
(逻辑
原因 顺序)
19—22、 岩石生存的结果


精读细研
8* 时间的脚印/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那么,了解 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
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
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
形怪状的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风沙等自然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合作探究
8* 时间的脚印/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8 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 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 趣的语言。(难点)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和科学精神。(重点)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 科普作家。
状元成才路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状元成才路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三 叶 虫 化 石
分析第6—22自然段的说明顺 序
小结重点
提示:
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 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 行发现
6、
总提下文
8* 时间的脚印/
7、
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字词学习
踪迹(zōnɡ) 腐蚀( shí )
山麓( lù ) 粗糙( cāo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帷幕( wéi )
刨刮( bào ) 状元成才路
楔形( xiē ) 钟状元鼎成才路 文(dǐnɡ)
浑浊(zhuó) 龟裂( jūn ) 沟壑( hè ) 海枯石烂( kū )
词语解释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 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 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 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炎热的阳 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 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他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 的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语言极富表现力。
“石头上的故事” (22~29)
“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30~31)
认真读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1~5)
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 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 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 索和探寻。
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 第二部分 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 (6~21) 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 点读第19自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 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自由读22-29自然段,讨论: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 去考虑。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
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
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介绍三叶虫化石的分布,说明化 石是历史的证人,也说明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 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