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化催化剂使用经验总结
甲烷化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甲烷化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甲烷化是指将一氧化碳和氢气催化反应生成甲烷的一种反应。
由于甲烷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和燃料,因此寻找高效的催化剂和研究反应机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在甲烷化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对甲烷化催化剂的种类和催化机理进行综述。
一、甲烷化催化剂1、铜基催化剂铜是一种优秀的甲烷化催化剂,其在高温和高压下能够促进CO和H2生成甲烷。
铜催化剂通常由氧化铜和还原剂还原所得。
在铜催化剂中,钠或钾通常是常见的还原剂。
由于其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铜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上的甲烷化反应中。
钴是另一种常见的甲烷化催化剂元素。
与铜催化剂不同的是,钴催化剂需要在低温和中压下使用。
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对于甲烷化反应的催化效果也很好。
钴催化剂通常由镁和钴盐还原所制得。
二、甲烷化反应机理甲烷化反应机理是指在甲烷化反应中,CO和H2分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烷分子的过程。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了甲烷化反应的一些关键步骤和机理。
以下是甲烷化反应的一般机理:1、CO的吸附甲烷化反应首先需要吸附CO分子到催化剂上,这个过程是通过甲烷化催化剂表面上的铜催化位点实现的。
在这个步骤中,CO分子与催化剂表面的催化位点形成吸附式。
2、氢分子的吸附甲烷化反应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是氢分子的吸附。
在催化剂上的氢催化位点中,氢分子吸附并形成吸附式。
3、CO的加氢在甲烷化反应的下一个步骤中,CO分子受到氢分子的加氢作用,生成CH3OH(甲醇)和CO2。
4、CH3OH的解离最后,甲醇分子经过催化剂表面的解离,生成甲烷分子。
这一步骤释放了活性汇集的甲烷分子。
综上所述,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甲烷化催化剂的种类和反应机理,进一步促进了甲烷化反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未来,科学家们还将继续研究新型的甲烷化催化剂和改进现有的催化剂,以进一步提高甲烷化反应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现状

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现状摘要:阐述甲烷化催化剂的国内外应用现状、催化剂结构和失活原因,指出了现有甲烷化催化剂的不足以及装填和使用方法需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甲烷化催化剂国产化研究,延长现有催化剂使用寿命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气化;甲烷化;催化剂;催化剂中毒;1引言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能源,需求量不断增长。
我国是一个贫油少气的国家,天然气储量低,虽然我国天然产量逐年增大,但在未来一段时期,天然气缺口仍然会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各地“煤改气”政策相继出台以后,直接导致冬季“气荒”,加剧了天然气供需矛盾。
天然气供给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
因此,增加天然气供给量已是当务之急。
我国是煤炭相对丰富的国家,通过转化煤炭制取天然气可以有效缓解天然气供需紧张的局面。
因此,加强对甲烷化催化剂的研究,是发展煤制气的关键一步。
2甲烷化催化剂结构性能及开发2.1催化剂活性组分20世纪初期对比了多种以不同金属作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得出催化活性最好的是Ru,其次Ir、Rh、Ni、Co、Os、Pt等活性依次降低。
其中,Ru、Ni、Co 和Fe最受关注。
Ru基甲烷化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在CO2甲烷化过程中Ru基催化剂是活性最好的催化剂之一[7]。
但由于Ru是贵金属,自然界含量较少,导致催化剂价格昂贵。
再者,Ru基催化剂使用寿命较长且使用数量较少,从国外进口运输费用昂贵,造成催化剂附加费用较高,大大限制了Ru基甲烷化催化剂的应用。
Co基催化剂主要特点是在低温环境下呈现较高的催化活性,但选择性不好,在低温反应过程中会有生成C2的倾向,且易失活,导致催化剂整体性能不高。
Fe基催化剂由于价格低廉,一度成为研究热点。
2.2载体由于甲烷化反应强放热特性,对催化剂热稳定性要求很高,因此活性组分必须负载在具有稳定结构的载体上。
大量研究发现,γ-Al2O3、TiO、ZrO2、SiO2以及海泡石等,可以作为甲烷化催化剂的载体。
甲烷转化催化剂的性能探讨及使用

烷烃转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序 , 转化反应也是~ 个很复杂 的过程 。 转化催化剂的应用早期常见于合成氨: 业 , [ 以富含烃 类及氢的气体为原料 ,转化为合成气使用 ,原料气如天然气 、 炼 厂 气 、 然 气 制 乙炔 的尾 气 等 , 中天 然 气 是 最 理 想 的原 料 。 天 其 近 年来 ,改进 并 应 用 于焦 炉 气 制 甲醇 』 业 中 。 =
13 热 保 护 剂 .
由于转化 炉内的温度很高 ,多在 10 10℃以上。因此 ,在 催化剂床 层 上部装填一层耐热性好 的催化剂作为保护剂 , 其用 量约 占 2 0%~3 0%,下部仍 装镍催化剂。其活性组分为铬 , 热变形温 度为 10 6 0℃。在高温下铬的挥发要比镍慢些 ,因此 铬系热保护剂 的耐热 性要 比镍 系好 ,在 17 ~ 12 ℃气相 5 42 1 HOH : / 比值大 的气氛中 ,镍的挥发性主要通过形成镍的氢氧
【 词] 关键 甲烷 ;N 催化 剂 ;水碳 比 ;转 化 反应 ;活性 ;析碳 i
f 中图分类号 T 46 4 ]Q 2.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85 000— 7—3 1 716( 1 7 24 0 2 ) 0 0
Dic so n Pr pe te n ef rM e ha f r i t l s s us i n o o r i sa d Us o t ne Re o m ng Ca a y t
不钝化快速更换部分甲烷化催化剂总结

层 上 部分 催 化 剂 , 主要 是 解决 以下 3个 问题 : ( )如 何 采 用 不 钝 化 更 换 催 化 剂 的 方 法 , 1 节 约钝 化 时 间且 保护 不需 更 换部 分 的催 化 剂 活性 。
我公 司原 料气 净 化 分 为 1 2 、 两 套 系统 , 采 用并 联操 作 , 单套 系统 合 成 氨 生 产 能 力 为 9万 t / , a 甲烷 化 催化 剂 采 用镍 系催 化 剂 , 作 压 力 2 5 。 操 . M a 0 1 7月 , P 。2 0 年 由于 生 产 需要 , 系 统 净 化 工 1 段 甲烷 化催 化剂 全 炉换 新 , 用 Jo 采 l5型 甲烷 化催 化剂 , 装填 情况 见 图 1 其 。
产中, 甲烷 化炉 出 口微 量持续 较 高 。通 过分 析 , 我 们判 断 可能 是第 一 层 和第 二层 上 部催 化 剂 因为超
温导 致活 性 降 低 , 时 在 充 氮 降 温 时 可 能 因 为 氮 同
× ×
×
Zn0
气空速 过 大造 成 床 层 偏 流 , 内 保 温层 也 可 能存 炉 在短 路 的现 象 。 20 02年 7月 大 修 时 , 决定 更 换 l 统 甲烷 化 系 催 化剂 。从 该 炉 甲烷 化 催化 剂 运 行情 况 和 超 温情 况来看 , 三层 和第 二层下部催 化剂 活 性没 有受到 第 影 响 , 果 将 这 部 分 催 化 剂 与 其 余 催 化 剂 同时 更 如 换, 则浪 费较 大 ; 只 更换 第 一 层 和第 二 层 上部 催 若 化剂而保 留其余 的催 化剂 , 以往 的办法 则需 要较 按 长 时间的 降温 氧 化且 氧 化 过程 中稍 有不 慎 就会 造 成 甲烷化催 化 剂 超 温烧 结 而失 活。操 作 上 不 易控 制, 而且 催化 剂 氧 化后 再 还 原 , 活 性 和 强度 也 将 其 大 为降低 。因此 最 佳 的 途径 是 在不 钝 化 的前 提 下 更换第 一层 和第二 层上 部分 甲烷 化催 化剂 。
甲烷化催化剂使用经验总结

甲烷化催化剂使用经验总结
郭兴育
【期刊名称】《中氮肥》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0 引言rn我公司合成氨装置采用天然气换热式纯氧两段蒸汽转化、中变串低变、苯菲尔脱碳、甲烷化精制工艺.精制工序有3套甲烷化系统,即Ⅰ期大甲烷化系统、Ⅰ期小甲烷化系统和Ⅱ期甲烷化系统,原设计配套的合成氨产能分别
为60 kt/a、30 kt/a、60 kt/a,目前3套系统已能满足220kt/a合成氨的要求.在
强化工艺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努力,甲烷化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连创新高.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郭兴育
【作者单位】陕西兴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兴平,71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13.26+4.3
【相关文献】
1.钛稀土促进剂的J106—2Q甲烷化催化剂的研究及使用 [J], 邵锐;程积源
2.J1062球形甲烷化催化剂使用总结 [J], 陈汉清
3.影响甲烷化催化剂正常使用的因素分析 [J], 吴思操
4.J106Q球形甲烷化催化剂在2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使用总结 [J], 许文模;
罗桂清
5.中原石化公司新型甲烷化催化剂使用效果良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烷化催化剂

甲烷化催化剂的综述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关于甲烷化催化剂的一些探讨概念:1、甲烷化:2、甲烷化工艺的发展目的:这次任务我主要找关于甲烷化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查看来研究关于甲烷化催化剂的发展,研究方向的重点以及它对人类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这次自己找了十几篇文章来谈论一下。
主题:1、低温甲烷化催化剂的工业应用低温催化剂较高温催化剂性能, 反应空速大、床层温度低、开车时间短、蒸汽消耗量大幅降低,并且安全性能更好。
该催化剂的使用提高了乙烯装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由原用的高温催化剂改为低温催化剂时, 只需更换催化剂即可, 无需改动反应器和管线。
2、第二金属组分对CO2 甲烷化沉淀型镍基催化剂的影响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镍基双金属催化剂,在微型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上进行了二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甲烷的催化反应,考察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第二金属组分Fe、Co 、Cr 、Mn、Cu、Zn 等对镍基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 TPR) 、X 射线衍射(XRD) 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第二组分的添加会改变镍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以及活性组分的分散度,有些会产生电子效应。
其中,锰的添加使催化剂活性大大提高,原因是Mn ( Ⅳ) Ni2O4 的生成不仅有利于催化剂还原,而且有利于产生电子效应。
3、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采用浸渍法和并流共沉淀法制备含Ni 量不同的Ni/ ZrO2 催化剂, 研究了它们在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共沉淀法制备的高Ni 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在较温和的条件( T = 573 K, P = 0. 1 MPa, GHSV =12000 h- 1) 下, CO2 的转化率达99. 7%, CH4 的选择性达100% . Ni 与ZrO2 的相互作用对催化活性有很强的影响. Ni 的含量和CO2 吸附程度决定了甲烷化反应活性.催化剂作用下活化能的大小与活性变化规律相符.与浸渍法相比, 共沉淀法制备出的催化剂具有如下特点:( 1) 产率高;( 2) 性能稳定;( 3) 抗积碳性好;( 4) 反应温度及活化能更低;( 5) 产物成分单一.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具有很高的研究、应用和开发价值. 4、反应条件对焦炉气甲烷化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近年来, 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急剧增加, 制取合成天然气的工业投资项目增多, 对于合成甲烷反应过程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甲烷化催化剂与工艺技术总结报告

甲烷化催化剂与工艺技术总结报告甲烷化催化剂与工艺技术总结报告大唐国际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08月大唐国际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档案审批单报告名称:甲烷化催化剂与工艺技术总结报告报告编号:化工院技术服务(2010)/阜新第05号出报告日期:2010年08月保管年限:长期密级:一般试验负责人:试验地点:北京、辽宁阜新参加试验人员:等参加试验单位:大唐国际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气有限公司筹备处试验日期:2010年06月至08月打印份数: 5拟稿:校阅:审核:生产技术部:审核:目录1 甲烷化反应机理 (8)2 甲烷化催化剂 (9)2.1 不耐硫型甲烷化催化剂的初步介绍 (10)2.2 催化剂制备方法 (10)2.3各种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11)2.4甲烷化过程所用的催化剂型号 (13)2.5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4)2.6催化剂动力学研究 (17)3 甲烷化工艺介绍 (19)3.1美国大平原甲烷化工艺(德国鲁奇公司工艺技术) (20)3.2英国煤气公司和鲁奇公司合作开发甲烷化催化剂及HICOM工艺 (21)3.3丹麦托普索甲烷化催化剂及TREMP技术 (22)3.4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部分甲烷化催化剂及工艺技术 (24)4 参考文献 (24)所谓甲烷化,是指合成气中CO和H2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及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生成CH4的过程。
甲烷化反应是强放热、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并且在反应过程中可能析碳。
CO每转化1%,温升为70-72℃。
甲烷化反应必须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才能进行,而CO和H2之间的催化反应,属于典型的选择性催化反应,在不同的催化剂和工艺条件作用下,可以选择生成甲烷、甲醇、酚和醛或者液态烃等不同物质。
CO和H2反应生成甲烷的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反应如下:1.CO+3H2=CH4+H2O △H°298=-206.15 kJ·mol-12.CO+H2O=CO2+H2△H°298=-41.16kJ·mol-13.2CO+2H2=CH4+CO2△H°298=-136.73 kJ·mol-14.CO2+4H2=CH4+2H2O △H°298=-164.95 kJ·mol-15.C+2H2=CH4△H°298=-73.7 kJ·mol-1甲烷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析碳反应,主要由下面三个反应产生:1.CO歧化反应:2CO=CO2+C △H°298=-171.7 kJ·mol-1,CO歧化反应发生温度大于275℃1,是低于627℃析碳的主要原因;2.CO还原反应:CO+H2=H2O+C △H°298=-173 kJ·mol-1;3.CH4裂解反应:CH4=2H2+C △H°298=74.9 kJ·mol-1,(无催化时裂解温度高于1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裂解温度会降低至900℃。
甲烷化正常操作要点

甲烷化正常操作要点
甲烷化的操作应以控制温度为中心,保证出口气体中CO和CO2之和小于10ppm。
甲烷化催化剂的最佳温度在280-400℃。
为了控制好炉温,采取:
1、入口温度的控制
甲烷化炉进口温度正常范围在280-320℃。
2、气体成分的控制
CO2含量小于0.2%,CO含量0.3-0.4%。
六、甲烷化常见事故及处理
1、甲烷化温度上涨
①低变操作不当,CO含量高
②碳化或脱碳净化度低,CO2含量高
③中变出口温度高,换热后使甲烷化入口温度增高
④生产负荷加大,加量后压力随着升高,传热系数增大,提高了甲烷化入口温度。
温度下降的原因与上述相反。
2、甲烷化出口微量超高
其原因如果不是超温和带液引起,就应该检查换热器是否泄漏,或检验分析仪器。
3、带液事故
甲烷化上一工序,可能带液入甲烷化,使甲烷化出口温度下降,应及时通知压缩及相关工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章编号 ] 1004- 9932( 2010) 05- 0014- 02
我厂的弛放气除供生活区使用外, 多余的部 分均排放掉了 , 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如果能 有效利用这部分弛放气 , 充分发挥其潜能, 对我 厂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将很有益处。我厂共有 8 台锅炉, 其中 2 台为链条锅炉 , 一直燃用混煤或 洗混煤, 煤质较差。于是针对燃用混煤的燃烧性 能、发热量等特点 , 对燃煤锅炉和弛放气输送系 统进行了综合论证 , 认为通过掺烧弛放气, 可以 使煤粒充分燃烧, 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同时也减 少混煤的使用量。 1 锅炉燃烧机理 锅炉采用的是微负压操作, 弛放气流经 57
), 男 , 陕西 兴 平人 , 助 理工 程
我公司合成氨装置采用天然气换热式纯氧两 段蒸汽转化、中变串低变、苯菲尔脱碳、甲烷化 精制工艺。精制工序有 3 套甲烷化系统 , 即 期 大甲烷化系统、 期小甲烷化系统和 ! 期甲烷化 系统 , 原设计配套的合成氨产能分别为 60 kt/ a、 30 kt / a 、 60 kt / a , 目前 3 套 系统 已能 满足 220 kt / a 合成氨的要求。在强化工艺管理的基础上 , 通过不断努力 , 甲烷化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连创新 高。 !期甲烷化系统最近一炉催化剂使用了 8 年 零 1个月 ( 2000 年 8 月 2008 年 9月 ) , 期大 甲烷化系统最近一炉催化剂使用了 9 a ( 1996 年 10 月 2005 年 11 月 ), 期小甲烷化系统最近 一炉催化剂使用了 6 年零 6 个月 ( 2003 年 3 月 2009年 10 月 ) , 而且使用期间精制气微量一 直在控制指 标以内 ( 2 ∀ 10
一般升温加热炉是中变、低变、甲烷化 3 种 催化剂升温共用, 因此其他升温还原系统会与甲 烷化升温还原系统相连。为防止其他气体窜入 , 要求不使用的流程 管线和阀门必 须加盲板或断 开, 这是升温还原成败的关键一步。另外, 生产 系统特别是造气部分各工序都有充氮阀 , 而大部 分充氮阀是后来加的, 要确保有止逆阀或者阀门 好用 , 保证升温还原过程中其他含 CO、 CO2 等 的气体不随氮气进入升温还原系统。在升温还原 前要对管线、阀门逐个检查 , 能断开的一定要断 开, 因为还原过程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其他气体窜 入造成的。 ( 2) 升温还原过程 升温还原一般用氮气或工艺气升温。必须保 证升温气体不含水蒸气和天然气。升温阶段根据 加热炉的能力尽可能加快提温速度 , 尽快使各床 层温度达到 250 ∃ 。升温阶段严禁含有 CO 的气 体进入系统。控制炉内各点温度均大于 250 ∃ , 系统中 O 2 含量小于 0 5 % , 开始 氮气配氢。要 求配氢气中 CO + CO2 含量小于 1 % , 不含 H 2 S。 配氢气源最好用二次脱 碳气。氮气配 氢时, H 2 含量从 3 % 开始, 逐步加大至 20 % 。还原主期要 保证一定的氢浓度 ( H 2 含量大于 20 % , 最好达 到 50 % 以上 ) , 以保证还原效果。还原主期严格 按还原曲线进行, 严防超温。一般还原超温是由 于入口 CO + CO 2 超标 , 因此应定时分析入口气 CO + CO2 含量, 特别是 CO 含 量 ( CO 含 量 % 1 % , 可能导致 还原失败 ) 。还原进入 后期应深 度还原 4~ 6 h , 此时床层温度应达到 420 ∃ , 入 口气 H 2 含量大于 50 % 。炉出口 CO + CO2 含量 小于 10 ∀ 10 可以认为还原结束。
2 弛放气特性 弛放气压力为 0 6~ 1 0 MP a , 温度 25 ∃ , 输气管线长 30 m, 阻力降小 , 输送较方便。弛 放气主要 由可燃的 H 2、 CH 4 和不 可燃的 ( N 2 + A r) 组 成, 其 含 量 分 别 为 56 20 % 、 12 40 % 和 30 40 %。 3 弛放气燃烧对锅炉的影响 3 1 对锅炉火焰稳定性的影响 弛放气在燃烧方式上广泛应用的是大气式燃 烧, 它比焦炉气、混合煤气、天然气等城市管道 煤气更容易产生回火, 这使得燃烧装置不能正常 运行。所以如何使火焰在气流中维持稳定燃烧 , 对于燃烧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混合燃烧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在火焰稳定方面有代表性的是 B Lew is和 G VONe lb e的临 界边界速 度理论 , 它从 理论上 系统地阐述了火焰的回火、离焰和脱火等不稳定
mm 管道从直流喷嘴器喷入炉膛 , 主要依靠邻角 横扫过来的高温火焰来加热弛放气流, 弛放气流 通过紊流扩散卷吸高温炽热的烟气 , 同时受到燃 烧区域高温火焰的辐射 , 致使弛放气流着火、燃 烧, 放出大量的热量。
[收稿日期 ] 2010 04 08 [作者简介 ] 陈天水 ( 1972 原料分厂副厂长。 ) , 男 , 工程师 , 兖矿鲁南化 肥厂
燃烧现象 , 解释了火焰的稳定机理。火焰之所以 会发生吹熄和回火 , 主要是由于随着可燃混合气
口加装了分离器, 导淋定时排放, 虽然大部分油 污被分离排出 , 但仍有部分油污随气带入, 而带 入的油污会堵塞甲烷化催化剂的孔隙, 使催化剂 比表面积减小而失活。为解决此问题, 我公司改 用氮气透平, 并通过工艺联系使氮气压缩机分离 器及时排污, 带油情况大有改观。 ( 4) 控制甲烷化系统的平稳运行 中变换热器、甲烷化换热器以及甲烷化炉的 平稳运行是稳定甲烷化操作的前提。通过定期分 析甲烷化炉入口 CO 和 CO 2 含量 , 判断中变换热 器是否泄漏; 通过定期分析甲烷化换热器出入口
[ 文章编 号 ] 1004- 9932( 2010) 05- 0012- 02
0 引
言
J105 , 使用寿命由建厂初期的 0 5~ 1 a , 到 2~ 4 a , 直到目前的 6 ~ 9 a 。这里面有原料路线改变 方面的原因, 更 主要的是几代兴 化人的共同努 力、探索 , 总结出了良好的使用方法和经验。目 前, 我公司使用的是刘化集 团催化剂厂的 J105 甲烷化催化剂。前面讲的 期大甲烷化系统使用 9a 、 !期甲烷化系统使用 8 a 的催化剂均是刘化 集团催化剂厂的 J105 甲烷化催化剂。我公司的 使用结果表明, 刘化集团催化剂厂的 J105 甲烷 化催化剂使用性能 是比较好的 , 主要体现在强 度、比表面积、低温活性等方面 , 特别是耐高温 性能及抗毒性能相当好。这主要得益于刘化集团 催化剂厂在制造过程加入了某些添加剂 , 并严格 生产工艺 , 因而催化剂质量较好。 催化剂的装填要严格按厂家要求进行。装前 要检查催化剂的含尘量及抗破碎强度, 如有可能 应测试堆密度 , 且装前一定要检查甲烷化炉内的 保温层 , 发 现有贯通缝必 须修复, 防 止出现沟 流。装填时应尽量使现有甲烷化炉多装一些催化 剂, 分层之间也可以装满, 因为一般升温还原后 催化剂体积会收缩并自动形成层与层之间空隙。 对于中型氮肥企业来说这是尤为重要的 , 因为这 能使现有的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几年 , 我 公司通过采取这方面的措施 , 使 !期甲烷化系统 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 可配套 100 kt / a合成氨 , 而 相应更换的设备只有水冷器。装填过程按厂家要 求即可。但 这里要强调的 是: 炉底瓷 球必须装 够, 钢网必 须是不锈钢网 , 钢网目数 要符合要 求, 防止催 化剂带入换热 器影响换热 , 堵塞管 道。在催化剂层的顶部必须装填催化剂保护剂、 脱硫剂、脱氯剂和脱氧剂, 保护剂和脱硫剂的装 填量是催化剂装填量的 3 % ~ 8 % , 脱氯剂和脱
-6
~ 12 ∀ 10
- 6
), 生
产系统负荷 不断增加 ( 合 成氨产能 由 120 kt / a 增至 220 kt / a) , 2 炉大甲烷化系 统催化剂还经 历了原料由重油改为天然气的改造。这一使用水 平在全国同类中型氨厂 (使用寿命 2~ 4 a) 处 于领先地位。本文对我公司甲烷化催化剂使用的 一些经验和好的做法作一总结, 目的是与同行探 讨, 以达到使用好甲烷化催化剂的目的。 1 甲烷化催化剂的选用及装填 我公司甲烷化催化剂的选用也经历了许多波 折, 最先使用的是进口的甲烷化催化剂 , 后来又 使用过广东江门、南京南化厂、刘化集团催化剂 厂的 产品, 使用型 号从 J101 、 J0801、 J0902 到
- 6
3 甲烷化催化剂的使用 ( 1) 温度的控制 对甲烷化催化剂来说, 操作温度略高于指标 或短时间超温不会对催化剂本身造成损害, 反而 会改善某些催化剂已受到的损害, 比如积炭、积 硫和油污 (尘 ) 等 , 同时也是对 催化剂的深度 还原 (温度不超过 300 ∃ )。我公司生产中有几 次短时超温后出口 CO + CO2 含量大幅降低。但
第 5期 2010年 9月
中 氮 肥 M S ized N itrogenous Fertilizer P rog ress
No 5 Sep 2010
锅炉掺烧弛放气小结
陈天水, 隋广科, 赵 杰
( 兖矿鲁南化肥厂 , 山东 滕州 277527)
[ 中图分类号 ] TK 229 6+ 1
[ 文献标识码 ] B
第 5期 2010年 9月
中 氮 肥 M S ized N itrogenous Fertilizer P rog ress
No 5 Sep 2010
甲烷化催化剂使用经验总结
郭兴育
( 陕西兴化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 兴平 713100)
[ 中图分类号 ] TQ 113 26+ 4 3
[ 文献标识码 ] B
[收稿日期 ] 2010 04 22 [作者简 介 ] 郭 兴育 ( 1975 师 , 从事净化工艺管理工作。
氧剂视炉体积装填 ; 再上部装瓷球, 以求气体均 布进入催化剂层。
第 5期 2 甲烷化催化剂的升温还原 ( 1) 前期准备及注意事项
郭兴育: 甲烷化催化剂使用经验总结
# 13#
操作温度高出指标太多或长时间超温, 特别是温 度较长时间高于 500 ∃ , 不仅会使催化剂活性受 损, 还会造成设备损害 , 管线、换热器、水冷器 使用寿命缩短或者内漏。因此, 应严防超温的发 生。在发生 超温的初始阶 段, 应果断 采取措施 ( 如 : 入口气放空, 用氮气降温; 切断氮气 , 用 二次气降温等 ) 使温度尽快降到正 常值。维持 正常的操作温 度很重要: 高浓度 CO2 超温会引 起积炭反应; 任何时候 , 由入口 CO 浓度高引起 的超温都是有害的 , 因为高浓度的 CO 会使催化 剂失活, 主要是形成羰基镍。 在生产中温度也不能控制得过低, 低温导气 是造成甲烷化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大修或较 长时 间停车后开车, 虽然床层温 度在 220 ∃ 以 上, 但是这不代表床层所有点温度都在 220 ∃ , 并且导气过程中床层温度会进一步下降 , 若不用 氮气升温就直接导气会造成催化剂的活性受损 , 所以应坚持床层温度在 260 ∃ 以上导气。另外 , 应严防脱碳带液, 因为带液气进入甲烷化炉会直 接降低催化剂层温度, 若处置不当会造成催化剂 失活。出现脱碳带液后 , 首先应切气放空, 氮气 置换 , 防止工艺气中 CO 与低温活性镍形成羰基 镍; 然后采用氮气升温等方法恢复系统温度再导 气 ( 如果直 接用 工艺气 提温或 通过 增碳 提温 , 会使催化剂比表面积减小而失活 ) 。 ( 2) 稳定脱碳操作 脱碳系统的稳定是稳定甲烷化操作的关键 , 特别是脱碳二次吸收塔液面的稳定以及出口气成 分的 稳定。甲烷化 炉入口气中 CO 和 CO2 含量 高, 会使系统消耗增加。出脱碳工艺气带液 , 除 前面提到的会造成催化剂层温度降低外 , 随液带 入的氯会对甲烷化催化剂造成损害 ( 以重油和 煤为原料 , 脱碳液中含有的硫也会对催化剂造成 损害 ) ; 带入的碳酸钾溶液会堵塞甲烷化催化剂 孔道 , 对催化剂 造成损 害。因此 , 稳定 脱碳操 作, 避免脱碳带 液是延长催化剂 使用寿命的关 键。目前 , 我公司甲烷化入口气中 CO 和 CO2 含 量均在 0 2 % 以下 , 且运行稳定 , 脱碳塔也基本 杜绝了带液现象。 ( 3) 防止带油 我公司以前使用的氮气是由合成车间氮气压 缩机输送, 而往 复式活塞压缩机 采用润滑油润 滑, 不可避免地氮气中会带油。于是在配氮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