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研究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于新闻的获取和理解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其中,框架效应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框架效应指的是在传播时,新闻媒体通过选择、强调和排列消息内容中的某些方面,从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以及其对公众认知的影响。
首先,框架效应在新闻传播中起到了引导公众注意力的作用。
新闻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来塑造事件的影响力,从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关注程度。
例如,当一起负面新闻成为话题时,媒体常常聚焦于受害者的遭遇,强调案件中的不公正和冤情。
而在正面新闻报道中,媒体通常将焦点放在英雄事迹或者重要成就上。
通过选择性报道,媒体在视觉上呈现给公众的信息更具有吸引力和煽动性,引发公众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其次,框架效应还可以通过对事件信息的呈现方式来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观点。
报道同一事件时,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强调不同的角度和解读方式,引导公众对事件持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报道环境警告类新闻中,媒体可以选择性地强调气候变化的危险性并强调防治的必要性,以此刺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行动。
相反,如果报道流行文化类新闻,媒体可能更关注艺人的光鲜生活和精彩表演,以此满足公众的娱乐需求。
因此,框架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和情感倾向。
此外,框架效应还会对公众记忆和信息加工产生影响。
媒体通过呈现事件时的框架选择和排列,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记忆和理解。
研究表明,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记忆更倾向于记住报道中突出的框架,而忽视其他次要信息。
这种现象被称为记忆损耗。
例如,如果媒体报道一起车祸事件时将焦点放在受害者的伤势和家庭背景上,而忽略事故的原因和责任,公众在记忆中可能更加关注受害者而忽略了交通安全问题。
因此,框架效应在新闻传播中可能会导致公众的记忆偏差,影响其对事件的整体认知。
然而,要想深入了解新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我们需要认识到媒体选择框架的动机和原因。
框架效应研究

组织行为学小组报告题目:框架效应理论及应用探究目录摘要 (1)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 (2)1.1框架效应的概念 (2)1.2框架效应的种类 (2)1.2.1单向,双向框架效应 (2)1.2.2风险选择框架效应、特性框架效应与目的框架效应. 31.2.3外部框架效应和自我框架效应 (3)1.2.4延迟框架效应和加速框架效应 (4)1.3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 (4)1.4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 (5)1.4.1 材料因素 (5)1.4.2 认知需求 (6)1.4.3数学能力 (6)1.4.4 年龄、性别与性格 (7)二.关于框架效应的思考 (7)三.框架效应的应用 (9)实验设计 (11)参考文献 (12)摘要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文献综述、对文献的思考、应用和实验设计。
文献综述主要概述了前人对框架效应的研究概括,列出了研究框架和方向等。
第二部分则是在综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我们对文献的自己思考,总结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建立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我们第三部分阐述了具体利用框架效应的实际方式。
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实验来验证框架效应的存在。
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1.1框架效应的概念传统的理性决策的恒定性原则认为若决策者是一个理性个体,则在面对同一问题的几个不同描述方式时,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偏好。
然而,1981年,Kahneman 和Tversky利用“亚洲疾病问题”研究决策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备择方案描述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偏好反转的现象。
Kahneman和Tversky(1981)将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备择方案产生的偏好转变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1】。
决策框架是“决策者所拥有的有关动作、结果以及某一特定选择可能引发的有关情况的一系列概念”,它由问题形式、社会规范、习惯和决策者的性格特征决定。
近三十年来,随着风险决策研究的深入,对框架效应这种决策偏差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在不断延伸。
目标框架效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 目标 框 架 效 应 指 说 服 信 息 的影 响 力 会 受 到 信 息 在 陈述 行 为结 果 或 目标 时 所 采 用 框 架 影 响 的 一 种 现 象 。 目前 , 研 究 者拒理论 、 双 加 工 理 论 和 调 节 定 向 理 论 来 解 释 目标 框 架 效 应 的 心 理 机 制 。此 外 。 研究者还发现 . 目标 框 架 效 应
更 可能影 响 人们 对 出行方 式 的选 择F 。在 医疗决 策 领域 。 目标框架 效应 会影 响人 们对 医疗 资源分 配公 平性 的知 觉与判 断 。与 以消极框 架 描述 医疗 资 源分 配相 比. 积 极框架 能够 让人 产生 更强 的公平 感 , 因而 更 容 易 被 公 众 接受 [ 4 3 。此外 , 在 公 共 政策 的制 定 方 面, S c h u c k和 V r e e s e 发 现 ,以带来 机遇 的方 式来 描 述公共 政策 的实 施效果 比以带来 风 险的方式 来描 述
而, Me y e r o w i t z 和C h a i k e n的一项研 究 却发 现 ,在试
图说 服女 性 参 加 胸 部 自检 ( b r e a s t s e l f — e x a mi n a t i o n , B S E ) 时, 采 用强 调不进 行 B S E所可 能 带来 风 险 的消 极 框架 将 信息 呈现 给被 试 . 比采用 强 调进 行 B S E所 能 带 来好 处 的积 极 框 架 更 能 说 服 被试 进行 B S E E 2 ] 。 尽 管这两 种类 型 的信息 在 内容和 目的上没有 本 质 区
预期 理 论 ( p r o s p e c t t h e o r y ) 认为 , 人 们在 收 益 的 情况 下通 常会规 避风 险 。而在 损失 的情况 下会 寻求
基于前景理论的促销框架效应及研究评述

王丹萍1,2庄贵军1周茵1,2摘要在列举已有文献中所探讨的促销框架基础上,讨论各促销框架的特征与差异,发现已有文献讨论了四种促销框架类型:属性框架、风险框架、离合框架和归属框架。
据此分别讨论前景理论对各种促销框架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的解释情况。
发现离合框架效应的研究对前景理论的支持情况良好。
但在属性和风险框架效应的研究中,前景理论被支持的情况较差。
建议后续探讨属性、风险以及归属框架效应的研究可借鉴调节定向理论解释和预测框架效应的表现;同时结合信息加工理论,探索信息加工程度如何影响框架效应的出现。
最后通过比较已有文献所研究的促销框架类型与现实中企业所应用的促销框架,指明现实中存在六类新的促销框架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前景理论,促销框架效应,亏损规避,价值函数凹线性A Literature Review of Deal Promotion Framing Effect——Based on Prospect TheoryWang Danping1,2, Zhuang Guijun1, Zhouyin1,2(1.School of Managemet, Xi’an Jiaotong Univertisy; 2.The Key Lab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ProcessControl and Efficiency Engineering)Abstract:Firstly, we list various deal promotion frames emerged in literature and describe their critical differences and commonalities. In this way we classify deal promotion frames into four different kinds: attribute framing, risk framing, segregation and aggregation framing, as well as assignment framing.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is typologywe thoroughly review past deal promotion framing research based on prospect theory. It finds that in probing segregation and integration framing effect, the hypothesis proposed by prospect theory is supported. However, prospect theory cannot adequately explain and interpret the other types of framing effect, especially attribute and risk framing effect. We suggest future researches use regulatory focus theory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to deeply explore the antecedent, consequenc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 of these types of promotion framing effect. We conclude the review with comparison between researched types of promotion framing effect and promotion framing in application. In doing so, we direct future research agenda.Key Words: prospect theory, deal promotion framing effect, loss aversion, concavity of value function作者简介:王丹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E-mail:************************。
框架效应及其认知机制的研究进展_段锦云

38 0
应用心理学 # 2008年第 14卷第 4期
影响。高损益值导致风险规避, 高概率水 平导 致 / 赢框架 0下的风险 规避和 / 输 框 架 0下的风险寻求。虽然损益值和概率水 平影响风险偏好, 但框架依然能解释大部 分变异 [ 14] 。
Van Sch ie和 V an der P ligt( 1995)研究 了结果显著性对框架效应的影响, 发现强 调正面结果的概率会导致风险偏好, 而强 调负面结果的概 率会导致风 险规避 [ 15] 。 即 与强调负面结果的概率相比, 强调风险项 正面结果的概率导 致对该选择偏好的 增 加。M and el( 2001)发现 [ 7 ] , 当描述 ( descriptor)和结果框架均为正时, 选择确定项的趋 势最强, 且自信 度最高; 而 当两者均为 负 时, 选择风险项 的趋势最强, 自信度也 最 低。刘雪峰、张志学和梁钧平 ( 2007)发现, 与负面特征框架相比, 在正面特征框架下, 人们决策速度更 快 [ 16 ] 。
索: / 医治 0和 / 统计 0。前者引起繁冗加工 ( substantive processing) , 后者不需 要更多 的建构加工。结果发现, 框架效应只出现 在需繁冗加工情况下。换言之, 当情境信 息需要被试跨越给定信息, 建构更深加工 时 ( / 医治 0情境 ) , 更长的思索时间导致更 明显的框架效应; 而在 / 统计 0问题情境下, 决策主题 线 索减 少 了 建构 加 工 的必 要 性, 因此 思 索 时 间 长 短 对 框 架 效 应 没 有 影 响 [ 23] 。另外, 该 研 究还 发 现 增加 被 试的 动 机和责任感, 以及更强的繁冗加工能力, 也 都使框架 效 应更 明 显 [ 23] 。概 言 之, 框架 效 应随着加工 努力的增 加而愈 加明显。也 即, 在决策问题的编辑阶段, 问题情境的主 观概念额 外 丰富 化 会 强化 框 架 效应 现 象。
大脑能量水平与框架效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e f f e c t ) 。双 向框 架 效应下 ,被试 对 于 冒险 , 规避 方
1 . 前 言
1 . 1框架效 应理 论和 前人 的研究
案 的选 择偏 好 出现反 转 ;而 单 向框 架效 应 下 ,被 试 所 做 的选 择 不 会 出现 反转 ,但 是在 输 / 赢 框 架
下的冒险 / 规避倾向得到了加强。L e v i n ,S c h n e i — e r 和G a e t h( 2 0 0 6 )[ O ] 则将框架效应分为特征框 框架效应是指在逻辑意义上等价的两种说法 d 由于表 述不 同而使 得 人 们对 同一 问题 做 出 了完 全 架 效应 , 目标 框 架效 应 和风 险评 估 框 架效 应 ,并
大 脑 是人 体 重要 的器 官 ,是 心理 与行 为的 生 物 基 础 ,而大 脑 重要 的能 量来 源 就是 葡 萄糖 。虽
2 . 2 . 1 被 试样本
实验一采用组间设计 ,被试为来 自苏州大学 然大脑 只占体重的 2 %,却要 消耗全身 2 5 %的葡 文正学院 的大一至大三 学生 ,参加实验 人数 为 萄糖 。在不久前的一项研究 中,美国南达科他大 2 1 2 人 ,其 中高大脑能量 的被试共有 1 1 4人 ,低 学的研究人员证实血糖高会令研究对象的冲动水 大脑能量的被试共有 9 8 人,其构成情况见附表。 平降低 ( 2 0 1 0 ) 。由此可见大脑血液中葡萄糖水平 会对人类认知行为产生影响 ,所 以在本研究 中将 大脑血液 中的葡萄糖水平作为大脑能量高低的衡
出以下结论 :在以大学生作为被试的情况下,框架效应普遍存在 , 但是框架效应的显著程度 与 大脑能量 之 间不存在 稳 定的 关 系;在 国家机 关工作人 员与企业 管理 人 员的被 试 中 ,高认 知 需求的被试群体 中框架效应并不普遍存在 ,而且其显著程度与大脑能量之 间不存在稳定的关 系;在社会群体被试 中,低认知需求的被试框架效应普遍存在 ,且大脑能量水平与框架效应 呈 显著 负相 关。认知 程度低 的被 试更 容 易 出现框 架效 应 。 关 键词 :框 架效应 大脑 能 量 认 知 需求
框架效应认知机制的研究

启 发式 系统. 而且 , eri 等采 用过程 分离程 序对 同一个 任务 中 自动化 成分 和 意识控 制 成分 的作 用大 小进 F rer a
行 分离实 验 , 结果 也证 实在决 策过程 中, 知资源 只影 响意识 控 制成 分 ( 认 即分析 式系 统 ) 而 不影 响 自动 化成 ,
分( 即启 发式 系统 ) . u
鉴于 文献上所 指 出的框架 效应是 启发式 系统作 用 的结果 , 大都 是研 究 者根 据 两个 加工 系 统 的特征 做 且 出的推论 , 很少有相 应 的实验 支持. 因此 , 本研 究拟通 过两 个实 验 考察 工作 记 忆容 量 和认 知负 载 不 同条件 下 的框架效应 , 以进 一步探讨 两个 加工 系 统 在框架 效 应 中的作用 . 如果 框架效 应 只是启发 式系 统作用 的结果 ,
1 问题 提 出
著名 的期望 效用理论 指 出 , 个体 的决 策行为存 在 内在恒定 性 , 受决 策 描述 中不 重 要变 化 的影 响 , 为 不 行
本 身始终 贯穿着 效用最 大化原 则. 但是 , 一理论 却无法 解释 生 活 中许多 背 离理 性选 择 的现 象 , 这 如框 架效 应
S p.0 0 e t2 1
文 章 编 号 : 0 0 2 6 ( 0 0 0 一O 7 一 O 10 - 37 2 1 ) 5 18 4
框 架 效应 认 知 机 制 的研 究
何 桂 华 , 志 成 金
( 南师范大学 心理系 , 州 503) 华 广 16 1
摘 要 : 为探讨框架效应的产生机制 问题 , 文中设 置两个实验分 别考察工作记忆 容量不同和认知 负载不 同条
“ 救” 获 框架 时 , 多数人选 择确 定方案 A 以规避 风 险. 上述 内容 改 为如下 描 述 : 采纳 方 案 C 将有 4 0人 大 将 “ , 0 死亡 ; 采纳方 案 D,/ 1 3的概率没 人死亡 ,/ 2 3的概率 6 0人全 部 死 亡. 结 果 发 现 , 多 数人 选 择 风险性 高 的 0 ” 大 方案 D 对 于 同样 的 问题 , . 方案 A, B采 用正 向框架 ( 救活 ) 述 ; 描 方案 C、 D采 用 负 向框 架 ( 亡) 述 , 死 描 受框 架 的影 响绝大 多数人 的决策完 全不 同. es y和 Ka n ma Tvrk h e n用前 景理论 (r s et h oy 来 解 释上 述框架 效 po p c e r ) t 应 , 为个体 在决策 时 , ]认 因认 知参 照点 不 一样 , 策 结果 就 会 不 同. 景理 论从 形 式 上 解 释 了框架 效 应 现 决 前 象 , 是并未 涉及 到框架效应 产生 的认 知机制 . 但 j 随着框架 效应成 为决策 研究 的热点 , 大量研 究不仅 证实 了框架 效应 的存在 , 而且提 出框架 效应是 启发式 系统起 作用 的结果[ . 究者 5 研 “ 认 为 : 发式系统 更 多地 依 赖直 觉 , 启 以并 行 方式 加 工信 息 , 反应 自动化 , 不 占用 或 占用 很少 的心理资 源 , 常我们 只能意识 到加 工结果 而意识 不 到加工过 程 ; 析式 系统则更 多地依 通 分 赖理性 , 以串行 方式加 工信息 , 加工 速度慢 , 占用较 多 的心理 资源 , 加工 过 程和 结果 都 能被 意 识 到. 据信 其 依 息加工 的观点 , 在一定 程度 内 , 认知 负荷 只影响 串行加 工而不 影 响并 行加 工 , 即只影 响分 析式 系 统 而不 影 响
审计判断中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示 了决策者 的风 险偏 爱依赖于 选项被 如何
描述 , 即框架 。亚洲疾 病 问题是 框架效应 的 典型 案例 ,其 中决策 者被 要 求在 生还 ( 正面框 架 )或者 死去 ( 负面框架 )的情 境下, 对一个 确定选项 和一个概 率( 风险 )
选 项 进 行 选 择 。 然 而 ,T V e r s k Y和 K a h n e ma n实验研 究发现 :用正面 框架 ( 生还 ) 和 负面框架 ( 死去 )叙述相 同的
有 关框 架效 应最 早是 由 Ka h n e ma n
和T V e r S k Y (1 9 8 4 )和 Tv e r S k Y和
◆
中 图分类 号 :F 2 3 9 文献标 识码 :A
K a h n e ma n(1 9 8 1 ,1 9 8 6)提 出的 ,暗
审 计 判 断 贯 穿 整 个 审 计 过 程 。 行 为 经 济 学 中的 前 景 理 论 和 心 理 学 中的 框 架 效 应 理 论 认 为 ,人 们 在 不 确 定 状 态 下 进 行 风 险 判 断 时 ,往 往 会 受 问 题 的 语 言描 述 方 式 的 影 响 ,容 易产 生 框 架效 应 。 本 文 阐述 了框 架 效 应 的 内涵 , 分 析 了框 架 效 应 产 生 的 理 论 基 础 ,在 回 顾 国 内外 研 究 现 状 的 基 础 上 , 指 出 国 内在 审 计 判 断 领 域 进 行 框 架 效 应 研 究 面 临 的 局 限 性 , 并 对 未 来 研 究进 行 了 展望 。
决 策环 境 的 变换而 导致 行 为主 体对 同一
受 益 时人们 选 择风 险较 小 的方 案 ,而 受 损 时人 们选 择风 险较 大 的 方案 ,这 种 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小组报告题目:框架效应理论及应用探究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框架效应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框架效应的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双向框架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材料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 认知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4 年龄、性别与性格............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关于框架效应的思考..................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框架效应的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文献综述、对文献的思考、应用和实验设计。
文献综述主要概述了前人对框架效应的研究概括,列出了研究框架和方向等。
第二部分则是在综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我们对文献的自己思考,总结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建立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我们第三部分阐述了具体利用框架效应的实际方式。
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实验来验证框架效应的存在。
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1.1框架效应的概念传统的理性决策的恒定性原则认为若决策者是一个理性个体,则在面对同一问题的几个不同描述方式时,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偏好。
然而,1981年,Kahneman 和Tversky利用“亚洲疾病问题”研究决策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备择方案描述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偏好反转的现象。
Kahneman和Tversky(1981)将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备择方案产生的偏好转变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1】。
决策框架是“决策者所拥有的有关动作、结果以及某一特定选择可能引发的有关情况的一系列概念”,它由问题形式、社会规范、习惯和决策者的性格特征决定。
近三十年来,随着风险决策研究的深入,对框架效应这种决策偏差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在不断延伸。
1.2框架效应的种类,双向框架效应Wang(1996)研究框架效应的动力学机制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除了存在传统的框架效应,即双向框架,还存在另外一种框架效应,即单向框架效应,并进一步验证了两种框架效应的存在【2】。
(1)双向框架效应(bidirectional framing effect):由于选项结果框架的不同而从风险规避占主导转为风险寻求占主导,这是双向框架效应。
双向框架效应即传统意义上的框架效应,涉及到偏好反转,它主要在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模糊或者微弱的时候出现。
(2)单向框架效应(unidirectional framing effect):单向框架效应没有偏好反转,但是转变为一种更加极端的风险偏好。
如果占主导的偏好在两种框架条件下都是单向的风险规避,那么在积极框架下比在消极框架下更加规避风险。
如果占主导的偏好在两种框架条件下都是单向的风险寻求,那么在消极框架下比在积极框架下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寻求。
(1)风险选择框架,即 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的框架效应,它能说明价值函数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即当某一冒险行动的潜在结果用积极或消极的框架呈现时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例如“亚洲疾病问题”[3]。
(2)特性框架,它会影响对于目标或事件特征的评价,当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关键特质被置于积极框架下时,就会产生特性框架效应。
一般而言,属性框架效应中,人们更喜爱用积极框架描述的事物。
例如,Levin和Gaeth(2002)将牛肉分别用75%瘦肉和25%肥肉来描述时,人们更喜爱有75%瘦肉的牛肉(即用积极框架描述的牛肉)[4]。
(3)目的框架,它会影响交流信息的说服力,当劝说信息着重表现某一行动所能产生的积极后果或着重说明消极后果时就具有了不同的吸引力,从而产生了目的框架效应。
例如:妇女在强调不做乳房自我检查的消极结果的情况下要比在强调积极结果的情况下,更愿意去做检查。
(1)外部框架效应(external framing effect):文献中框架效应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用语言组织的外部信息。
这种由别人提供和包装的信息形成的框架叫外部框架。
实际上,无论是Wang提出的单向框架效应和双向框架效应,还是Levin 等人提出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属性框架效应和目标框架效应,都属于外部框架效应。
(2)自我框架效应(self framing effect):实际生活中,人们面临的选择大多表述模糊,很少会有清晰的框架。
人们需要在作出选择之前对决策信息进行主动编码和加工,这种通过内部表征形成的框架就是内部框架, Levin(1998)和Wang(2004)等学者将内部心理框架又称为自我框架[5,6]。
自我框架效应指的是由决策者对信息进行内部表征而导致的决策偏差。
有研究发现自我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与传统框架一致。
该分类起源于Samuelson在1937年提出的折扣效用模型。
研究中采用的决策选项在金额和时间上都不相同,如当天获得50美元的礼券或一年后获得100美元的礼券。
后来很多研究者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延迟和及时选择的不同影响进行了论证。
在框架效应研究中也从传统的风险选择范式扩展到跨时间选择领域,人们可以立即作出决策,也可以延迟自己的选择,延迟框架下,人们获得的金额较大;而加速框架下,获得较少的金额。
他们最终获得的附加补偿额和获得补偿的时间受其选择的影响。
Milch(2009)等人利用延迟框架和加速框架探讨了框架效应对个体/群体决策的影响,发现群体更加倾向于延迟的较大金额选项,而个体则偏好立即获得较小的金额[7]。
Weber(2007)等人也发现相对于较大的、延迟的收益,个体更偏好较小的、立即的收益。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延迟框架和加速框架与框架效应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框架效应的概念[8]。
这是因为延迟框架和加速框架不是对相同情景的不同描述,而是同一选择的两个描述版本。
1.3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解释框架效应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3类:形式的、认知的和动机的理论,具体展开可分为以下五种理论,1.前景理论是最著名的形式理论,如上所述,它将框架效应解释为相对于某一参照点时,某一选择的价值函数是收益还是损失。
2.认知理论则注重研究衡量得失的认知过程。
例如“认知损益平衡理论”认为框架效应是做出正确决定和最小努力原则的要求之间的一种平衡的结果。
3.动机理论将框架效应解释为愉悦压力的结果,例如:个体的恐惧和希望,认为决策者更多的注意不愉快的情绪,这与前景理论中“损失引起的情绪要比等量的收益引起的情绪更为强烈”的假设是一致的。
4.Gonzalez(2005)等人提出了第四种理论:“认知—情绪平衡模型”,认为框架效应的发生取决于计算出选项的期望价值所需的认知努力和该选项的情感价值之间的平衡[9]。
5.“齐当别”抉择模型:该模型把人们的二择一选择行为描述为一种搜寻一备择方案在主观上优越于另一备择方案的过程。
李纾等人的实验表明操纵可能结果的大小差别可以随意促成、或者不促成框架效应。
“齐当别”策略可以对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风险决策行为做出较为连贯的解释。
1.4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Tversky 和Kahneman 的系列研究证实框架效应普遍存在,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众多研究者发现个体特征会影响框架效应的稳定性, 这些个体特征主要包括人格、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年龄和性别等。
我们应该从认知和情绪的角度, 全面研究框架效应个体差异的心理机制, 构建动态、综合的框架效应理论模型。
除了框架本身以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变量影响着框架效应作用的大小。
于会会和徐富明等(2012)详细总结分析了几个个体变量对于框架效应的影响[10]:1.4.1 材料因素研究发现,不同的材料要素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框架效应。
要素主要包括:任务领域、涉及数量、概率等。
在任务领域上, Wang在生命救助、公共财产、个人金钱这三个领域中发现存有不同程度的框架效应:当面对生命救助问题的时候,被试表现出比其他两个任务领域更多的冒险偏好。
当改变材料中的涉及数量时,也引起框架效应的变化。
在生命救助中,群体规模小于100时,框架效应消失。
而在公共财产中,涉及数量高于100时,框架效应消失。
在个人金钱中,只有涉及数额较大时(千元以上),才显示出框架效应,且是增大了风险规避的单向框架效应。
Tversky和Kahneman通过对风险决策的深入研究总结了四种类型的风险偏好:高概率获益时风险规避、高概率损失时风险寻求、低概率获益时风险寻求、低概率损失时风险规避。
这四种类型说明了概率可能会对框架效应的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Khberger(1998)等发现,概率是通过框架来影响风险决策的。
概率越高,收益时的风险规避倾向性和损失时的风险寻求倾向性越大。
并且损益值越大,决策者的风险规避倾向越明显[11]。
1.4.2 认知需求Cacioppo和Petty(1982)认为认知需求(NC)就是个体乐于进行思考的倾向。
研究表明NC是一个稳定的人格变量,NC得分高的人与得分低的人相比,对于书面信息给与更多的思考、分析,更深入地搜索信息,并且较少地注意表面线索,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它是解释信息加工及其行为的不同成分的核心[12]。
Smith和Levin(1996)的“癌症治疗方案选择”实验,以及Inman等人对于NC与价格折扣的反应,证明了NC高的人比NC低的人表现出较少的框架效应[13]。
Chatterjee和同事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了框架与NC的交互作用,框架效应只出现在那些NC得分较低的被试中。
他们发现在收益情况下,NC得分低的被试对相关的框架很敏感;而在损失情况下,所有的被试都会更加认真地思考,而较少受到框架的影响。
Levin等人还对各类框架与NC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有证据表明,NC在目的框架下比在另外两类框架下表现出更强的调节作用。
有些研究表明数学能力与框架效应之间存在关系,如Wurm-Schaar的研究就发现: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评价比较高的人较少地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