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者 的意志 任意地 确 定 物 的意 义 。也 就 是 说 , 每 种
物都 有 特 定 的 意 义 指 向 , “ A 物一 A 意 义 ” 。这 时, 物 的 自主性 很 低 。社会 主体 所 进行 的任 何 消 费, 也 就 不再 是 简单 的 消 费 物 的 使 用 价 值 , 更 重
( 一) 消 费批判 理论 的 出发点 和落脚 点 : 物
受 到马克 思对 商 品分 析 的影 响 , 鲍 德 里 亚 选 择 了物作 为 他 的研 究 突 破 口。这 个 所 谓 的 物 既
延续 了传 统 马克思 主义 的拜 物 教 批 判 , 又受到 了
导师 列斐 伏 尔 日常 生 活 理 论 的 直 接 影 响 。鲍 德
由于物 的功 能性 不 断扩 大 , 物 也 就变 成 了一 个 纯
费发生 了重 大 的转 变 : 已由主 体 人 的对 具 体 实 在 物 的消耗 , 变为 了消 费 符号 中 内在交 流 体 系 的反
粹 的事物 , 并且指 出: 掌 握 它 的 人 可 以根 据 掌 握
作者简介 : 赵建鑫 , 男, 中共晋中市 委党校讲 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认识论 、 价值论研究 。
全面进步 。
关键词 : 鲍德 里 亚 ; 符号消费 ; 符号价值 ; 异化 ; 消 费 拜 物 教 中图分类号 : B 1 5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7 2 3 X( 2 0 1 5 ) 0 3— 0 0 3 2—0 6
鲍 德 里亚 的消 费 社 会 批 判 理 论 是 根 植 于 2 0 世纪 西方 社 会 文化 转 型 的 时 代 背 景 中 。他 继 承
会 领域 中 出现 的诸 多新 现 象 具 有 重 要 的理 论 和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国外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徐 琴消费主义是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发达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
作为这种本质特征,消费主义所反映的经济现实不仅逐渐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围绕着旋转的核心,而且突出地改变着多种文化现象并塑造着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尽管与消费主义相表里的消费社会总是依循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定向而获得其相应的实现,但消费社会本身的逻辑已通过各种现象强有力地显现出来。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正是对这一逻辑的哲学考察,其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较为重要和完备的思想样本;通过批判地检审这个样本,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当代社会的本质,而且有可能更加切近地理解我们自身的现实处境和发展问题。
据此,本文旨在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作出批判性的阐述,以便在明了鲍德里亚学说的得失成败之际,对其当代意义作出恰当的估计。
一1970年,鲍德里亚出版了《消费社会》一著,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有时是颇为深刻的批判,并使“消费社会”这一说法广为流布。
这一著作意味着“在诸如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瓦布兰的《休闲阶级理论》以及D.里斯曼的《孤独的人群》书系中,他理所当然地取得了他应有的位置。
”(梅耶,前言)鲍德里亚宣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从生产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消费不仅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主导性逻辑,而且成为当代世界的根本特征,成为人们不可抗拒的命运。
消费社会是一个以“消费”而非“生产”为本位的社会,“生产主人公的传奇现在已到处让位于消费主人公”。
(鲍德里亚,2001年b,第28页)消费社会理论是鲍德里亚思想中重要而持久的内容之一,并不仅限于《消费社会》。
事实上,从鲍德里亚的第一本著作《物体系》,到后来的《命定策略》、《完美的罪行》等等,都贯穿并渗透着他对消费社会的激进批判。
关于消费社会的概念及其理论,虽然主要由鲍德里亚明确提出并作出较为深入和系统的阐述,但在鲍德里亚之前,已有不少思想家提出过类似的思想;至于他的同时代人,涉及这一内容的则更多。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张涵(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波德里亚是法兰克福学派中与德波有密切学说联系的"社会批判"理论家。
波德里亚学说的特点是,由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
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及其关系作出特有论述,由此提出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实现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解析。
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及文化产业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符号操控;意义解构;完美的罪行[中图分类号]B089.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9]01-0118-07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有的中文文献中还译为鲍德里亚、博德里亚尔、波希亚等等),其见解与德波有着密切联系。
正是经过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波德里亚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
一、从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到波德里亚"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理论在波德里亚的思想中,人们经常会看到德波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刻画出物质性退化为数量化商品和德波描绘的商品世界被吸收进意象的景观帝国的地方,波德里亚描绘了抽象的更高级阶段,在那里,物体全部被吸收进意象之中,并且在符号交换的封闭循环中去物质化了。
"德波曾在其著作里强调,"景观社会"中,物的使用价值已在消解,交换价值本身呈现为交换的直接理由,而且由于大众传媒的作用,交换价值本身又被传媒产生的"意象"所"吸收",因此,消费变成了意象消费的过程。
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北京师范大学 魏爽摘要:鲍德里亚在1970年出版《消费社会》一书,从符号学的视角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使得“消费社会”一词更引人注目。
鲍德里亚认为物的丰盛与堆积使人们处于物的时代,被物围困着。
但是此时的物不再因为其使用价值而存在,而是转变为符号,指涉着意义关系,因此“消费成为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与此同时,消费与大众传媒合谋不知不觉地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进而使消费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主导地位。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大众传媒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因其独特的社会批判视角成为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
虽然“消费社会”是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为人们广泛所知,但是在它之前,鲍德里亚《物体系》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物品转变为符号,鲍德里亚指出“符号的三个音域”,即符号学意义下的符号、心理分析意义下的征兆(症状)、最后则是社会地位标位中的信息符码”[1]。
所以,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延续《物体系》中符号的概念,进一步分析论证自己的消费社会理论。
一、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并不是鲍德里亚最先提出的,列斐伏尔和德波都对意识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现象。
列斐伏尔着重考察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消费领域中充满异化,消费品转变为消费符号,他称这样的社会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
德波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离”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被进一步“虚化”,人们通过图像建立社会关系,该关系呈现出来的是“被展示的图景性”,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表象之下,丧失了对现实社会的判断。
而景观却具有了思想指导的功能,德波把这样的社会描述为“以景观控制为显性社会结构的消费社会”。
而让·鲍德里亚虽然受到二者观点的影响,但是他却采用另一种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界定,即以“符号控制”为标志的消费社会。
毫不夸张地说,让·鲍德里亚提出的“符码”操控下的消费社会是对列斐伏尔和德波笔下的消费社会更深层次的一种思考。
第十二讲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切入点:消费除了满足物质需要之外, 更有社会、文化上的意义
——马塞尔· 莫斯 ;印第安人的“夸富宴 ” ——维布伦(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夸 耀性消费”、休闲、“替代性消费” 对物品的消费,并非满足个体物质需求, 而是为了区分人的社会名望和等级。
布尔迪厄:“品位”和“生活风 格”
高经济资本:工商业主 高文化资本,不具有高 美餐、进口车、传统美
1946 电视台10个
1969 电视台 673个
法国
戴高乐将军上台之际
(1958),全法国共有 100万台电视机。到他 退隐之时(1969),全 法国已经有1000万台电 视机了。法国这个国家 好像在做娱乐事业一般, 可是,昨天的戏院之国, 与今天的电视之国,却 完全是两码事。
欲望展开的时代
优美与壮美
优美与壮美之别:今有
一物,令人忘利害关系 而玩之不厌者,谓之优 美之感情;若其物直接 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 志为之破裂,唯由思想 冥想其理念者,谓之壮 美之感情。 —— 王国维
审丑
芙蓉姐姐、凤姐
最后,对社会的控制
大众文化并非传统的自下而上,自发的民 间文化,而是自上而下制造的。 大众传媒和商业的勾结,编制商商业逻辑 的、意识形态的符码,人们只保留了被动解 码的权利。 “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 消费的社会,一种新的பைடு நூலகம்会化的模式。”
非典型知识分子历程
我并非在一个知识环境 长大。父母连布尔乔亚都不 是,或者说是很低阶的布尔 乔亚,那不是个有文化的环 境。 为了补偿这一点,我在 高中阶段极度用功,那是在 我生命中,真正努力用功以 获取大量知识的一段时间。 ——《访谈录》
非典型知识分子历程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伦理学家泰罗•贝尔•鲍德里亚提出了消费社会理论,这
是当今社会学家进行论述的一个重要理论。
贝尔•鲍德里亚的
理论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中的物质消费,而是指社会中存在的
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的核心是鼓励人们以物质消费作为社会地位的表
现形式。
这种文化使人们感到通过消费来推动和追求社会地位,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物质消费物,从而获得社会赞誉与认可。
另
一方面,这种文化也使人们在消费心理、社会组织上有了新的
需求,从而构建出一套消费系统来满足这些需求。
以人们在就业市场上所体验到的不平等为例,鲍德里亚的
理论主张,这完全是因为消费文化的影响,它导致了一种个体
的经济增长以及一种以购买消费品为基础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方式。
业已贫穷的人们却又紧抓着消费,他们使自己负担得起更
多的超出其实际可以负担的财务的支出,从而维持他们的消费
需求和社会地位。
同样,消费文化导致了社会成员在消费中表达自身个性,
但同时这也会缩短社会间的差距,对所有人来说,都可以通过
消费来表达自我,不论内容具体是什么。
并且,贝尔•鲍德里亚在建构消费文化的分析上,认为这
种文化传达了负面的消极言论,它破坏人们对正常生活的期望,而鼓励人们对多有缺点和解释缺陷来追求异化。
贝尔•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加深了我们对消费文化影
响的认识,引起了社会上重视物质消费的重要性。
学者们应当
进一步深入揭示消费文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确保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公众生活方式,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从消费的象征性权力审视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分析

从消费的象征性权力审视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分析
吴俊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13(029)001
【摘要】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是一种基础性秩序变迁,意味着社会运行结构性条件的重构.面对新的社会转型,注重生产的传统社会学理论已经无法对当代社会的巨大消费差异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诠释消费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符号消费、异化消费、拟像消费作为鲍德里亚分析消费社会的概念工具,为我们揭示了基于象征性权力的当代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吴俊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从商品出发的两种理论分析逻辑--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J], 张美君
2.当代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研究——基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J], 吴永辉
3.消费社会下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何以可能——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解读[J], 李恩来;张荣军
4.消费社会和符码统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批判性研究 [J], 李军学
5.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J], 仰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论被消费的休闲——波德里亚休闲批判的反思

再论被消费的休闲——波德里亚休闲批判的反思在波德里亚的休闲批判中,他提出了对于现代社会中被消费的休闲的反思。
波德里亚认为,传统的休闲活动已经被商业化和商品化所取代,使得人们的休闲不再是一种独立的个人活动,而是被囊括在消费的范畴之中。
这种被消费的休闲使得休闲本身丧失了原本的自由和放松的意义,而成为了一种为了消费而消费的行为。
首先,波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中的休闲活动已经被商业化和商品化所主导。
传统的休闲活动如选择性地进行户外运动、阅读、社交等,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商业休闲产品所取代。
大量的商业休闲设施如酒店、度假村、健身房等充斥在现代城市中,人们对于休闲已经形成了一种被动的需求,而不再是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这使得休闲不再是人们自主选择和追求个人兴趣的行为,而是被商业化的市场所导向。
其次,被消费的休闲导致了人们对休闲的需求变得表面化和标准化。
在商业化的休闲产品中,人们的休闲需求被固化成了一种标准化的模式,使得休闲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而非真正的自我享受和放松。
人们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休闲的期待,不得不以一种表面化的方式参与休闲活动,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心需求。
这种表面的休闲行为让人感觉虚假和空洞,无法满足真正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再次,被消费的休闲使得休闲活动变得功利化。
在现代社会中,休闲往往被用来追求功利性的目标,而非自我放松和激发个人创造力。
人们为了提升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竞争力,将休闲变成了一种工具,用来充实自己的履历和增加自己的社交资源。
这种功利化的休闲观念使得人们不再将休闲当作自由和放松的时刻,而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行为。
在波德里亚的休闲批判中,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被消费的休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种消费化的休闲不仅使人们失去了休闲的自由和放松的本质,而且使人们的休闲变得功利化和表面化。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寻求重新定义和追求真正的休闲,使之成为我们真正享受生活和发展个人兴趣的时刻。
此外,波德里亚还指出,被消费的休闲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占据与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浅析
波德里亚从物- 符号消费- 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
他试图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
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
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
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符号消费
对于消费社会,波德里亚选择以符号学作为研究线索而不选择其他方式,是因为其他思路很难抓住社会的根本。
消费的定义是什么?波德里亚说:“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丰盛’的现象学。
它既不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开的小车来定义,也不会由视觉、味觉的物质形象和信息来定义,而是被定义在将所有这些作为指意物(signifying substance)的组织之中。
消费是当前所有物品、信息构成一种或多或少连接一体的话语在实际上的总和。
就是说,消费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一个组织化的话语系统。
“消费,它的有意义的用法是指一种符号操控的系统行为。
”这种符号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话语符码不是我们用嘴说出的话,而是由物品来编制的符
码(object-sign)。
波德里亚说,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过去也有。
但是,传统的象征-物(object-symbol)比如实用工具、家具、住房等等,作为与生活有
真实联系的中介物,它以质态和形式清楚地显示了这种联系的痕迹:它的质感、重量及其涵义直接进入并实现在它与人类生活的内在联系之中。
因为这个缘故,它与生活的联系,它的含义,不是外在、武断和强制性的,而是内在于人的生活的。
在这种情况下,波德里亚说,“物品并不被消费”。
但是,在消费中,物品变成了符号:“要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变成符号。
即它必须以某种方式外在于这种与生活的联系,以便它仅仅用于指意:一种强制性的指意和与具体生活联系的断裂;它的连续性和意义反而要从与所有其他物类符号的抽象而系统的联系中来取得。
正是以这种方式,它变成了‘个性化的’(personalized),并进入了一个系列等等:它被消费,但不是消费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
”所谓“个性化”是指在生产中瞄准似乎是个性化的要求而进行的系列设计和安排,而“差异性”则是指物品作为符号对社会地位的不同区分。
因此,“差异”和“个性化”是指物品符号的具体涵义和凝聚这种涵义所必需的生产要求。
波德里亚说,物品向系统化符号身份的转变需要一个物品与人类关系的相应的转变:物与人的关系“变成消费关系”。
“这就是说,人人关系(human relations)本身在物品中并通过这些物品倾向于自我消费”。
由于物品在这种关系的自我消费中“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中介”,“立刻,物品就变成了这种关系的替代性符号”——一种关系消费之“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
由于这种关系是通过
符号来替代的, “它不再是一种活生生的关系:它从那些消费的物品符号中抽象出来又消散在其中。
”对消费活动的符号性取定和确认,是波德里亚整个消费社会理论的逻辑基础。
他的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设定基础上系统展开的。
显然,既然消费是一种符号性活动,那我们就只有用符号学的方式才能解读这个社会。
二、符号消费的异化
面对从自然需要而来的消费理论,鲍德里亚指出: 人们对符号的消费不仅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抽象化( 或物质化) 的符号正在不断满足人的消费欲望,符号所内涵的价值意义更成为人们的追求"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也就完全决定了消费体系"而符号拜物教隐蔽的存在方式——消费、消费动机的个性化、消费行为的自主性共同决定了由消费造成的对人的压抑和异化更为隐蔽,揭示其本质也就显得更加困难。
因此,鲍德里亚的符号拜物教相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而言,不仅将批判的视角从生产拓展到了消费,而且也深化了批判的力度。
但是,在这里我们强调: 在符号消费社会里,物的功能化使人类主体进入到一个功能化的物体关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会变得失去功能,变得不再理性,成为一个空洞的形式。
而反过来人的功能的空洞化,又为物的功能的膨胀提供了空间,渐渐的,我们在心理上认同了物的功能的先验性,物自然而然地成为程序的主导者,人自身则成了物体操纵的对象。
在消费社会中,表面看来是具体的消费物使我们幸福、快乐和安全。
但这就忽略了人们首先面对的符号,是一系列普遍的消费符号,更进一步说是消费符号的隐藏的价值和意义,让人们不断去追求。
也就是说,符号消费真正发挥了其魔力。
因此,我们说: 这种符号消费异化了消费。
随着物质时代的到来,物体的极大丰富,对消费这一概念的理解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的消费不再是一种符号消费。
三、符号消费的功能更在于符号价值
在消费社会中,物质性的单个物品不再是我们的消费对象,不再消费具体的物品,而是消费符号组织下的、有特定意义和符号价值的抽象物。
也就是说,物品在一个具有符号价值的关系结构中,并被这种符号组织变成具有特定意义的要素。
所消费的物品因此不是因为具有了使用价值而存在,而是因为符号消费的存在是一种以符号物的形式而存在,正由于物具有了独特的符号价值、具有了特定的符号意义,才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消费符号。
因此,物要成为消费对象,首先物必须成为符合对象,即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它(物品)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
这样,消费就成为一种交流体系,一个明确意义的交流过程。
就像语言一样,消费成为我们相互对话和交流的方式。
如果说,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是在具体的生产资料生产中维持着具体关系,形成社会人的话,那么进入消费社会后,人们则是通过消费符号或进行消费符号重组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不仅在消费符合的
使用价值,更在于消费符号的符号价值。
也正是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才体现着这种符号的使用价值和重组后的符号价值,人才真正进入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