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顶山文化的调研报告 (1)
平顶山文化的调研报告总结归纳

关于平顶山文化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一)平顶山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我市文化资源丰厚,特色优势明显。
平顶山文化底蕴深厚。
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着名诗人元结的故里,是世界刘姓、叶姓的祖籍地。
公元前526年,孔子与叶公曾在这里讨论治国理政之策。
近期,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顶山市取得了一次通过11处的好成绩,名列全省第五。
截止目前,平顶山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增至25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273处,位居全省第四。
始建于东汉的香山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千手千眼观世音得道证果之地、汉传观音文化源头。
始建于北魏的风穴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刹”。
平顶山是汝官瓷发源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和应国墓地遗址被国家列为重大考古发现。
在平顶山境内的三苏园,是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陵园。
叶县县署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明代县衙,“叶公好龙”的典故就发生在平顶山市叶县。
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平顶山市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所辖的汝州市为河南曲剧发源地、“汝瓷文化之乡”,宝丰县为“曲艺之乡”、“魔术之乡”,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尤其是2009年以来,平顶山市共获得了12个文化名片,其中由平顶山市文联申报的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分别于2011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牌命名。
1.深厚而丰富的观音文化平顶山深厚而丰富的观音文化是以香山寺为开始的,平顶山香山是观音得道正果圣山,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得道正果圣刹,研究专家从八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概括论证:唐代高僧有认定,千年文物有证据,史志文献有记载,历代朝廷有肯定,乡风习俗有佐证,民间传说有渊源,学术研究有共识,交流传播有认可。
这些论证构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证据体系,有力地说明了平顶山香山寺和平顶山观音文化的根源性和底蕴深厚性。
我的家乡平顶山

我的家乡平顶山
旅游景点
历史与文化
美食特产
地理位置
总结
我的家乡平顶山
平顶山,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 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 化,是众多游客和旅行者向往的 地方
1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平顶山位于河南省中部,北临黄河,南 接驻马店市,东临漯河市,西临洛阳市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第三它级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中 •第四级 原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第五级
5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历史与文化
历史与文化
1 平顶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里曾是古 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南北交通 的重要枢纽。在历史上,平顶山曾是唐朝时 期的重要粮食和丝绸生产基地,也是宋代以 后煤炭的重要产地之一
2 平顶山的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这里有众多 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北魏时期的千佛 洞、唐代的三贤庙、宋代的白雀寺等。这些 景点不仅展示了平顶山的历史和文化,也是 游客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7
3
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
4
美食特产
美食特产
5
总结
总结
A
平顶山是一 座美丽的城 市,有着悠 久的历史和 丰富的文化
感谢您的耐心指导,您辛苦了!
底蕴
B
这里地理位 置优越,交 通十分便利, 是中原地区 的重要城市
之一
C
同时,平顶山 的旅游景点众 多,美食和特 产也十分丰富, 是一座值得一
游的城市
-
THANKS!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老师和一起成长的同学,是你们在我的 大学生涯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老师,
最新关于河南平顶山市的介绍

1. 基础教育概述
1. 平顶山市的基础教育体系完善,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 等各个阶段。
1
2. 平顶山市在教育投入上持续增加,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
2
3. 平顶山市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3
和教学能力。
2. 高等教育现状
1. 平顶山市的高 等教育机构主要包 括几所本科院校和
最新关于河南平顶山市的介绍
Contents 目 录
一、平顶山市概况 二、平顶山市旅游资源 三、平顶山市教育发展 四、平顶山市社会民生
1. 地理位置与环境
02
01
1.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 中部,地处豫、鄂、晋三 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
2. 平顶山市环境优美,拥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 生态环境。
3. 平顶山市政府积极投入资金,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市民 的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城市。
03
3. 平顶山市还积极发 展社会福利事业,如老 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 、儿童福利等,进一步 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保障 体系。
3. 公共服务设施
1. 平顶山市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包括医疗、教育、交通等各个 领域,为市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2. 平顶山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如 图书馆、体育场馆、公园等,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3. 经济发展状况
1. 平顶山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迅速。
01
2. 平顶山市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城市,煤炭、钢铁、化工等 传统产业优势明显。
02
3. 平顶山市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稳步增长。
03
河南非遗调研报告范文

河南非遗调研报告范文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视之为珍宝的某一特定群体的活动或传统,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也有着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
本报告旨在对河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探索其特点和传承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
我们选择了红色文化、传统手工艺和民俗风情等三个方面的非遗进行调研,以全面了解河南省的非遗资源。
3. 调研结果3.1 红色文化非遗河南省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红色文化非遗的传承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包括红色歌曲、红舞蹈、红色剧目等。
这些非遗项目在全省各地都有相应的传承机构和传承人,通过演出、培训等形式积极传承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红色文化非遗的传承面临一些困难。
年轻一代对于红色文化非遗的认知度普遍较低,传承人的数量也存在一定缺口。
因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红色文化非遗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以保护和传承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3.2 传统手工艺非遗河南省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非常丰富,包括捏面人、剪纸、鼓楼、泥塑等众多项目。
这些传统手工艺通过手工操作和特定工具,将非遗艺术形态传承至今。
然而,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手工艺非遗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我们调研发现,在一些城市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和传承场所逐渐减少。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传统手工艺非遗的保护力度,建立传承基地和培训中心,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并通过举办展览和市集等活动,增加传统手工艺非遗的曝光度。
3.3 民俗风情非遗河南省的民俗风情非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河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这些非遗项目包括龙舟赛、灯谜、传统婚俗等。
平顶山古建筑调研总结

平顶山古建筑调研总结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响应学校的号召,艺术系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古建筑调研的实践活动。
古建筑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
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
在实践中增长的不只是能力更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对现代社会发展得步伐有一定的了解。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安排三个地点:神垕镇、临沣寨及文庙。
一、神垕镇调研经资料查询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禹、郏、汝三县市交界处,总面积49.1平方公里。
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
早在唐代神垕就是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经过实践队员调研神垕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省特色产业镇”等荣誉称号,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它造型端庄典雅,胎骨坚实,雕工严整,线条明快,是一种理想的陈列品,因此经常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二是伯灵翁庙,该庙也称窑神庙、火神庙,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国钧瓷之都”、“火艺之都”的重要标志,现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花戏楼,它是伯灵翁庙的山门,和伯灵翁庙是一整体建筑,戏楼的结构属于九脊歇山顶,挑角单檐式建筑,屋顶由三色琉璃瓦覆盖,组成古朴大方的菱形图案;四是神垕有许多古寨,其镇区就是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组成。
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实的寨墙,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灾。
每个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寨名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古寨门之上。
二、郏县临沣寨调研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该镇地质资源丰富。
处域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洼五种地形。
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
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

行知小学“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行知小学课题组一、调查目的我们行知小学位于平顶山市区东环路环东社区内。
经河南省陶行知研究会批准我校已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名字命名的小学。
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针,坚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组织师生“学陶、师陶、研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建成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校、特色校。
2006年开始,在教体局的统一领导下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校承担了子课题《诵读文化经典,提高语文素养》为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语文学科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之一,学校也被中央教科所授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基地。
为使这项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2007年暑假开始,学校组织了多次“平顶山①地区传统文化调查活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平顶山地区的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平顶山人。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淡漠了。
现在的小学生对平顶山的传统文化需要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组织调查的目的就是,调查目前我校学生对本地区多年的历史、文化的了解情况,让学生在参与中更好的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铸造一代少年的传统美德。
二、参与活动的成员:我校四到六年级12个班的学生,每班至少有30位同学参加,全校共360多名同学参与。
三、时间安排:2007年暑假起,每年暑期一次。
四、调查提纲:(1)平顶山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公众人物及主要事迹;(2)平顶山的民风民俗;(3)平顶山的自然风光特点、民居特点;(4)平顶山的传统节日文化、传统文化事件。
五、调查内容:(一)平顶山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公众人物及主要事迹平顶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
众多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约在7000年前,这一带就出现了较大的部落群。
历史调查报告格式(共7篇)

历史调查报告格式(共7篇)开启尘封的历史古迹--------平顶山历史古迹初一历史课本中,平顶山的历史成了一种尘封的记忆。
平顶山市坐落于落凫山脚下,因有一座“平顶山”而得名。
遍布全市及县区的历史古迹如星罗棋布,为平顶山的悠久历史增添了丝丝古韵,更让平顶山市具有“鹰城”的美誉。
据考古学家研究,从平顶山市出土文物表明,平顶山还是鹰的故乡呢!为了让世人对平顶山市的历史古迹有更深刻的了解,揭开其神秘面纱,特对平顶山市的历史古迹作了调查。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并以调查报告的文字形式呈现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平顶山市周边的历史古迹,丝丝古韵见证了平顶山市的历史变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
下面介绍一、应国墓地遗址西周至战国发掘墓葬310余座,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代表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一、二阶段代表应国文化;第三阶段代表楚国文化;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
出土铜、铁、铅、锡、金、陶、骨、玉石、贝蚌、木等各类文物达万余件。
尤以铜器、玉器为大宗。
二、蒲城店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蒲城店遗址位于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20世纪50年代发现, 1963年,应国墓地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清代又称文庙,坐北面南,地势北高南低。
院内中轴线明显,排列有大成殿、启圣宫、名宦、乡贤等主要大殿及廊房50余间。
据建筑形式考证,可能为明代中、晚期所建。
整个群体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好。
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坊为文庙主要殿堂之一,居文庙南端,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
殿台高筑,柱础作圆鼓形,高檐柱,细小昂,耍头作卷云状殿顶施青瓦,有脊饰。
文明坊居大成殿之后,面阔3间,进深2间。
整个建筑被后人改建。
大成殿位于文明坊之后,系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缘瓦兽吻,正檐斗拱。
殿内设楹柱4根,正间正中脊檩有清嘉庆十六年重修字样。
参观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的研学成果

参观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的研学成果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是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座现代化文化艺术综合体,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多样化的艺术活动。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并深受其研学成果的影响。
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平顶山市是中国著名的矿区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文化艺术中心巧妙地将这些特点融入到展览中,通过文物、图片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平顶山市的矿业历史、民俗风情和文化传承。
这让我对平顶山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我的文化素养。
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
在中心的演出厅,我欣赏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
演奏者们技艺高超,音乐表达深情,让我陶醉其中。
此外,文化艺术中心还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戏剧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和参与艺术的平台。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注重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文化艺术中心与多家学校、社区和艺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
通过开展研学活动、举办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文化艺术中心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普及与传承。
这种互动与合作的模式,使得文化艺术中心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文化殿堂,为整个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设施。
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文化艺术中心的设施一流,环境优雅。
中心内部装饰精美,各个展厅和演出厅设备齐全。
工作人员热情周到,为我提供了详细的导览和解说,使我对展览和演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文化艺术中心还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区域和便捷的停车场,为参观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体验。
通过参观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研学成果的丰硕。
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精神世界。
作为一座现代化文化艺术综合体,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在传承优秀文化、推动艺术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平顶山文化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一)平顶山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我市文化资源丰厚,特色优势明显。
平顶山文化底蕴深厚。
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着名诗人元结的故里,是世界刘姓、叶姓的祖籍地。
公元前526年,孔子与叶公曾在这里讨论治国理政之策。
近期,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顶山市取得了一次通过11处的好成绩,名列全省第五。
截止目前,平顶山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增至25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273处,位居全省第四。
始建于东汉的香山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千手千眼观世音得道证果之地、汉传观音文化源头。
始建于北魏的风穴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刹”。
平顶山是汝官瓷发源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和应国墓地遗址被国家列为重大考古发现。
在平顶山境内的三苏园,是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陵园。
叶县县署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明代县衙,“叶公好龙”的典故就发生在平顶山市叶县。
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平顶山市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所辖的汝州市为河南曲剧发源地、“汝瓷文化之乡”,宝丰县为“曲艺之乡”、“魔术之乡”,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尤其是2009年以来,平顶山市共获得了12个文化名片,其中由平顶山市文联申报的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分别于2011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牌命名。
1.深厚而丰富的观音文化平顶山深厚而丰富的观音文化是以香山寺为开始的,平顶山香山是观音得道正果圣山,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得道正果圣刹,研究专家从八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概括论证:唐代高僧有认定,千年文物有证据,史志文献有记载,历代朝廷有肯定,乡风习俗有佐证,民间传说有渊源,学术研究有共识,交流传播有认可。
这些论证构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证据体系,有力地说明了平顶山香山寺和平顶山观音文化的根源性和底蕴深厚性。
香山是平顶山一座历史名山,位于平顶山新华区与宝丰县交接处。
平顶山历代史志文献中均有记载。
“中国南来两千里,自汴而西数百里,放一山东出,为香山也”。
“嵩岳之南,去汝州宝丰县二十余里,三山并列,其中峰壁立万仞,巍然突出者香山也!”其东边山脉为东西走向,绵延30公里,自东向西有焦赞山、马棚山、平顶山、洛凫山、擂鼓台、龙山,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其中擂鼓台海拔505米,是其中的最高峰。
其西红石山海拔322米。
南部丘陵区有应山、舒山、凤凰山、九里山等山峰,海拔均在130~200米之间。
追溯到明末清初,包括香山在内的这一段山脉还是“万柏森耸,蓊郁青翠”,“郁木翠林,芳草遍野”。
是不可多得的清净修行之地。
后来植被遭到毁坏,现在正处于恢复过程中。
香山寺就座落于香山山峰上,历史上香山寺长期归属汝州和宝丰管辖,史志文献多称“汝州香山寺”、“宝丰香山寺”。
它东距老城区16公里,南距新城区3公里,周围有行政乡焦点、薛庄、周庄、闹店、李庄乡,与龙门口、郏山阳、边庄、连庄、上曹庄、下曹庄、王庄、张沟、大张庄等村庄毗邻,外连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南阳市,在古代,位于香山西南十里之外为宛洛古道,而山北十几里便是汴洛要道,与洛阳、汝州、南阳、襄阳和荆州贯通,为交通要塞,实际上处于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荆襄文化相互交融的通道上。
香山寺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历来是都洛阳王朝的京畿之地。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香山成为中原佛教最先向外辐射发展的地区。
历史选择了平顶山香山寺。
“香山”之名源于佛教经典。
据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是观音菩萨修道之地,为天竺佛教圣地之一。
随着佛教的传入,香山之名也来到中国。
我国最早的香山即父城香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香山)。
元好问在《东游略记》中《梁县香山寺记》中载,“该寺建寺之初,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山川甚似彼方香山。
”遂仿照天竺佛教圣地香山,建寺供奉观音菩萨,初名“香山菩萨寺”,后简称“香山寺”。
香山寺所在火珠山也时称“香山”,因此,香山与香山寺是“真香山”、“真香山寺”。
在民间,亦有香山得名的其它优美传说。
香山寺具体建于何朝,史无明确记载,平顶山市地方史家经过多年研究,根据方志记载及碑刻资料,根据现存香山寺建筑模式、建寺地理环境及佛教发展史背景,综合考证得出结论:河南平顶山香山寺始建东汉末期,大约在光和年间,时间上晚白马寺百余年,迄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
香山寺的创建是东汉佛教发展的结果。
今平顶山香山寺仍具有东汉寺院建筑模式曼陀罗式特征。
平顶山香山寺1800多年来,毁建废兴,历经兵火战乱和自然灾害,宋、元、明、清多次扩建至今仍保持着以塔为寺院中心的汉代佛寺建筑模式特征,这是香山寺建于东汉时期的实物证据。
2.底蕴深厚的书法文化平顶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尤其是平顶山的书法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大家云集,墨典众多。
在汝州市那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汝瓷博物馆里,乌黑铮亮的石碑上镌刻着《汝帖》。
仔细观看,碑上镌刻着先秦八种金文及八十六种秦、汉、三国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书法共一百零九帖。
这些字帖各显风采,郑国大夫皇颉的字写的潇洒俊逸,孔圣仲尼的字写的浑厚肃穆;“酒仙”刘伶写得自由奔放;而唐王李世民写的字则意兴天来,字外风云……逐帖看去,铁钩银画,环肥燕瘦,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一脉相承,浑然整体。
清河南巡抚毕沅在他的《中州金石考》中说:“真宋石之鸿宝也。
”《汝帖》的内容珍贵而又丰富:有夏、商、周铜器款识、岐阳石鼓文,有大篆的创造者周宣王太史的文,还有为秦始皇东巡六块刻石之一的秦刻芝芣的手迹;有李斯、程邈、诸葛孔明的手迹;有晋武帝司马炎、宋明帝刘彧、齐高帝肖道成、梁武帝肖衍、陈武帝陈霸先的五朝帝王书;还有竹林七贤书、王羲之父子三人书、南朝十臣书、北朝胡晋十二人书,还有太宗、则天、玄宗的唐三朝帝后书等。
这些书法巨匠的手迹都在《汝帖》中兼收并蓄。
啊!《汝帖》就像一个微型的书法陈列馆,又像一部简易的书法发展史,它在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它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据《直隶汝州志》记载,我国潭州、绛州、泉州三大名帖,是由更具权威的“淳化阁法帖”翻刻而来,而《汝帖》则是“泽潭、绛、泉诸帖之优者荟萃成文”。
据考,《汝帖》除源于已知的“淳化阁法帖”外,还从“元佑法帖”里选入了一部分;其余的有从汉碑、孔庙碑集字而成的,也有从散存各地的单行石碑中摹入的。
《汝帖》的作者就是这样东鳞西爪,把只字片语集成此洋洋大观的。
在鲁山一高,有个颜碑亭。
打开亭门,颜公撰文并手书的元结墓碑立于中间。
碑高七尺,宽二尺半许,厚有八寸,整篇悼文并序刻在碑的四面,人称四面碑。
悼文开首,气度非凡,寄托着颜公对友人元结的万端感慨和千般哀思:记述了元结的忠于国家社稷,英勇杀战的戎马生涯。
行文简洁,情意激昂,气贯长虹,看后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文章好,书法更好。
颜真卿无愧是我国古代独创一体的书法家。
他自幼苦攻书法,拜当时着名书法家张旭为师,承袭了东晋王羲之的技法,吸取了欧阳询、虞世南、祩遂良、薛稷四大书法家的艺术精华,开创了出类拔萃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颜体”。
不仅当时名冠书坛,而且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结墓碑,是颜真卿于七七二年六十三岁时写的。
他把真、草、隶、篆四体合一,使颜体达到了高度纯熟阶段。
全文以寸半见方的楷书写就,字迹浑厚雄健,气势磅礴,刚劲有力,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字字钢筋铁骨,字字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
是颜体的代表作品。
叶县有一套12通的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石碑,碑名《幽兰赋》。
《幽兰赋》原文,系唐人韩伯庸的应举之作。
顾名思义,幽,偏僻也,兰,草名。
一种名贵的草称为“君子兰”。
这篇赋,是赞颂生地偏僻、不被人们鉴赏的兰草,它虽然不被人们理睬,但不卑不馁,仍繁华茂盛、姿态端方,含芳吐秀,香气馥郁,不为世尘污染,显出“君子”的品格,不负“君子”盛名!——这,显然是文人骚客们孤芳、清高的抒怀,但也不无积极的寓意。
《幽兰赋》碑每通高米,宽米,厚米,字为行书。
由于这是黄庭竖在晚年历尽坎坷而受到皇帝的爱怜、提拔、奉皇帝敕诏而书,其诚惶诚恐的心情及凝聚的力量可想而知了。
所以此书的特点与前期比,在飘洒俊逸的基础上更加苍劲有力,奇崛脱俗,堪称他的“闪光”之作,不愧为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瑰宝!有位名人说过:一副好的书法作品,不啻一位良师益友。
虽然它与你无言以对,但它可以使你赏心悦目,可任你随意陶醉而得到美的享受、使你领略到一种生活的真谛。
《幽兰赋》碑就是这样一位无言之师,无怪乎大凡来参观者皆惊叹不已,为之五体投地。
公元1099年11月,汝州香山寺主持怀昼禅师请新任知州、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兼侍读蒋之奇至寺撰写《香山大悲菩萨传》后,次年九月又邀翰林学士承旨侍读修国史,蔡京至香山寺将《香山大悲菩萨传》用楷书写出,刊刻成碑,置于大悲观音大士塔券洞内,流传至今。
《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是今天世间保存不多的蔡京楷书精品,弥足珍贵,受到书法界的高度重视,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曾专邀此碑拓片在欧洲展出,享誉海内外。
苏东坡碑林,在三苏祠堂东一门之隔,1997年开始筹划,2001年落成并对外开放,是继湖北东坡碑林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以当代着名书法家书写的以东坡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
碑林收入的诗词都是苏轼的名作,共103篇,有石刻300多块,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被一百位书法家用风格各异的字体书写了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可谓洋洋大观,气势磅礴。
尧山与兰亭有着“尚贤”与“集雅”的奇妙联系。
墨子的《尚贤》,为世人留下了“尚贤集雅,大道风华”的人文精神。
(二)平顶山市打造文化名片的做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文化名片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借助丰厚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
1、精心梳理和总结平顶山特色文化一是立足平顶山作为“工业大市”的特性,围绕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城乡文化建设的特色与成就,香山寺历史上曾几度辉煌,几度衰落,直到新中国建国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才真正被重新认识到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2002年,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香山寺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大手笔保护开发香山寺,甚得民心,无不拍手称快。
市委、市政府围绕“文化强市”的文化理念,把观音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保护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力争把平顶山市建设成“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充分凸显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