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教案教材

• 综上所述,政策网络可视为利害关系者与国家机关各部门 之间建立例行化的互动模式,对关心的议题进行沟通与协 商,使得参与者的政策偏好被满足或是政策诉求获得重视, 以增进彼此的政策利益。通常政策网络内的行动者包括行 政人员、国会议员、学者专家、利益集团等与该政策有利 害关系的个人或团体,这些个别行动者或团体因为法定权 威、资金、信息、专业技术与知识等资源的相互依赖,而 结合成行动联盟或是利益共同体。
• (3)结合专业知识与技术;丁仁方结合统合主义与政 策网络概念,应用分析我国在威权转型过程的残障 福利政策之形成与发展,以残障福利网络概念说明 国家机关(行政部门的社政单位)与残疾人团体之间的 互动关系与行为,及对于残障福利政策推动的影响; 李允杰、丘昌泰将政策网络界定为在一群互赖行动 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型态,以促成 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林玉华认为政策网 络是跳脱传统官僚层级结构及自由市场机制两种治 理结构的另类「政治制度」,逐渐成为解释政策执 行的重要因素,也架构了一九七○年代与一九九○ 年代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桥梁。
• 第二、 德国学者卓尔(Marian Dhler)在研究英国、 德国与美国医疗政策网络型态后,指出医疗政策网 络(health policy networks)的特性,包括 • ⑴网络的结构:如集中程度、部门化、系统整合情 形,例如英国卫生政策网络结构呈现集权化与层级 节制的形式。 • ⑵网络中行动者及其联盟:如行动者的数目,例如 美国医疗政策网络的行动者众多,彼此之间形成稳 定的联盟关系。
• (2)由于网络成员之间资源交换的协议与达成共同目 标的共识,促使内部成员持续互动与合作;(3)网络 成员之间的互动基础,建立在相互信任与遵守协议 的游戏规则上;(4)政策网络是一种自我规范的组织, 相当程度地独立于国家机关之外,但国家机关仍能 某种程度地加以主导。因此,罗茨将网络分析层次 着重在政策部门,而不是政策次级部门。此外,罗 茨并以政策网络概念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 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以下简称 IGR模型),认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多元竞 争与复杂的博弈形式。
政策研究方法与案例

政策研究方法与案例政策研究是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估来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
在进行政策研究时,有许多方法和案例可供参考。
下面是关于政策研究方法与案例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用来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价值观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通过深入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观察等方式收集和分析非数值数据。
在政策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可以用来了解特定政策对不同人群的影响、评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等。
2.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数值数据来描述和推断关系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手段,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收集来进行分析。
在政策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可以用来测量特定政策的效果、评估政策实施的成本效益等。
3. 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深入分析个别现象或事件来获取详细信息的方法。
在政策研究中,案例研究可以用来理解特定政策在实施中的挑战与机遇,从而提供政策改进的建议。
例如,可以通过研究某个地区或国家实施某项政策的情况来评估该政策的效果和局限性。
4. 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政策研究者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政策做法,可以寻找最佳实践和经验教训,并从中吸取借鉴。
例如,可以比较多个国家的医疗政策措施,找出最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医疗服务。
5.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会关系和信息流动的方法。
在政策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可以用来研究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影响等。
通过分析社会网络,可以了解政策制定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策制定的动态和影响因素。
以上所提到的方法只是政策研究中的一部分,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问题,研究者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政策研究的实践应用,以下列举了一些相关案例:案例一:荷兰自行车政策荷兰被公认为自行车文化的发源地,其自行车政策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多借鉴。
科技创新政策网络分析:一个应用框架

术 、 新 政 策 的研 究 主 要 从 4个 方 面 展 开 : 科 技 政 策 创 ①
0 引 言
当前 科 技 创 新 面 临 着 新 局 面 , 重 要 科 技 创 新 成 即
和创 新 政 策 的一 般 理 论 研 究 ; 各 项 具 体 政 策 的研 究 ; ②
③ 各 国政 策 的 比 较 研 究 ; 政 策 的 评 估 研 究 。 李 晓 春 ④
家 ” 伟 目标 的 推 动 , 种 新 局 面 也 日趋 明 显 。这 时 , 宏 这
和黄 鲁 成 则 认 为 , 我 国 的 技 术 创 新 政 策 研 究 领 域 在 中, 术创新政策 的概念 、 据 、 技 根 目标 , 策 工 具 和 政 策 政
实 施 、 策 效 果 评 估 、 策 的 历 史 演 变 、 业 技 术 创 新 政 政 行 政 策 和 地 区技 术 创 新 政 策 等 领 域 是 主 要 的研 究 焦 点 。 可见 , 以往 我 国 学 者 对 科 技 创 新 政 策 的 研 究 注 重 对 特
国家 的科 技 创 新 政 策 体 系 应 该 顾 及 每 一 个 创 新 主体 的 利 益 , 各 个 主 体 的 创 新 管 理 职 能 和 创 新 资 源 进 行 有 将 效 整 合 , 其 形 成 合 力 。 因此 , 技 创 新 政 策 的 利 益 相 使 科 关 者 也 会 随 之 变 得 多 种 多 样 , 政 策 主 体 除 了各 级 政 其 府 部 门这 些 直接 主体 之 外 , 包 括 企 业 、 校 及 公 众 等 还 高 间接 主 体 。 这 些 间 接 主 体 参 与 和 影 响 政 策 制 定 的 同 时 , 作 为 科 技 创 新 政 策 客 体 来 保 障 政 策 执 行 。对 于 又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Network或Policy Community) 理论的产生,就是基于以上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裂痕和紧张 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最初发展,就是试图填补宏观和微观 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空间。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 一些美国学者强调研究在政府、官僚机构和利益团体中个 人之间的常规化的联系。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概念在公共政策或政治科学领 域的出现与应用,其产生的现实原因是现代国家机关(Sta te)推行公共政策时,越来越不易通过相关部门动员到所 有必要的政策资源,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结合与动员原本分散的社会资源,以期能在和谐的集体行 动过程解决政策问题,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 系所形成的互动型态。
• ㈢欧洲学者的观点 • 欧洲学者的观点系以德国学者作为代表,他们的观点与英 国研究途径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差异在于欧洲学者视政 策网络为一种治理结构,英国学者视其为一种利益集团中 介模型。 • 第一、 肯尼斯与薛奈德(Patrick Kenis and Volke r Schneider)认为现代社会功能高度分化的结果,私人 部门控制许多重要的资源,在政策形成与执行时扮演不可 或缺的角色。他们认为政策的制订相当程度地依赖参与者 之间非层级节制形式的互动关系。政策网络即是由一群具 有自主性,且彼此之间有共同利益的相互依赖的行动者所 组成的关系。
• ㈣我国台湾学者的观点 • 我国台湾公共政策学者对于政策网络的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例 如,张世贤由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传统权力关系的缺失角度,提出应 以政策网络概念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关系;林钟沂认为现代国家 面临的政策问题,相当复杂与专业化,需以专业知识来解决专门性问 题,故与此种政策问题相关利害关系者形成的政策网络便应运而生, 并透过三种途径使政策顺利运作:(1)整合不同的利益,(2)设定政策 优先级,(3)结合专业知识与技术;丁仁方结合统合主义与政策网络 概念,应用分析我国在威权转型过程的残障福利政策之形成与发展, 以残障福利网络概念说明国家机关(行政部门的社政单位)与残疾人团 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行为,及对于残障福利政策推动的影响;李允杰、 丘昌泰将政策网络界定为在一群互赖行动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 社会关系型态,以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林玉华认为 政策网络是跳脱传统官僚层级结构及自由市场机制两种治理结构的另 类「政治制度」,逐渐成为解释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也架构了一九 七○年代与一九九○年代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桥梁。
公共政策过程中网络媒体的作用机制分析

、
政策 过程 中网络媒 体的作用机制 分析
( 一 )网络 媒体在 政策 制定过 程 中的作用 网络媒体对 政 策制定 过程 的作用 ,首 先表现在 网络 媒 体 可 以提出某 些公 共 问题 并推 动 问题 认定 。网络媒 体作 为 种现 代信 息传播 工具 ,实时 性的特 征使 得其 能够 时刻 监 测 着社 会环境 变化 ,及时 发现和 提 出社会 问题 。当网络 媒 体 发现 某一 社会 问题时 ,通过 给予频 频追 踪报道 和关注 制 造 焦 点效应 ,从而 催生 热点公 共 问题 ,从 社会 问题到 社会 公共 问题 ,最终促 成公共 政策 问题 。此外 ,网络 媒体通 过 其技术 可 以实现信 息快速 交流 ,释放 社会 多元诉 求 。有效 影 响政 策议程 的设置 。 网络媒 体对政 策议程 的作 用 ,其次表 现在 能够 推 动公 共议程 尽快 转化为 政策 议程 。托马 斯 ・ 戴 伊认 为, “ 在政 策制 定过程 中 ,媒 体 的权 力体 现在 ‘ 制造 ’ ,并将 这 些 问 题进行 装扮 ,使之 变成 ‘ 危机 ’ 问题,使 人们 开始关 注并 讨论这 些 问题 ,最 终迫 使政府 官员 不得不 采取措 施解 决这 些 问题 ”。网络媒 体通 过其广 泛 的受众和 多种传 递工 具 , 吸引 民众参 与并进 行 民意表 达 , 进 而对政 府形成 舆论压 力 , 将公共 议程转 化为 政策议程 影 响公共政 策 的选 择 。 最后 ,网络媒 体还 能影 响公共 政策 的选择 。当 公共议 程转化 为政 策议程 之后 ,就涉 及到 了多种 政策 方案 的选择 问题 。而 网络媒体 正是 通过反 映 民众的利 益诉 求 ,对 政策 选择产 生作 用 。这 种作 用表现 在公 共政策 选择 的合法 性合 理性 以及政 策方案 的最优 选择 。 ( 二 )网络媒 体在政 策执 行过程 中的作 用 网络媒 体在政 策执 行过程 中 的作用主 要表 现在两 个方 面 ,一是为 政策执 行提 供舆 论支持 ,二是 对政 策执行 过程 实行监 督和控作用机制分析
政策网络理论

政策网络理论t 政策网络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新兴学科,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公共政策的作用过程,把政策网络分为初级政策网络和高级政策网络两个层次。
初级政策网络是指各种行动主体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完成某项政策目标的有机组织;高级政策网络是指由行动主体在价值层面上达成共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构建起来的、以完成各种社会目标为核心的政策网络。
该理论对社会政策的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分析为什么同样的政策方案得到不同结果?以及这些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网络理论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和增强政策网络连接度来影响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政策网络理论认为: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需要而制定的政策,都必须通过政策网络才能得以顺利地贯彻落实。
各级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时,都需要借助于网络的力量,使之与各个相关主体的地位、作用、目标及权限相匹配,以保证政策工作的顺利开展。
政策网络理论对社会政策的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将影响人们对各种社会政策进行选择的视角由“以行政分工为基础的公共部门”转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社会问题解决组织”,使政策的产生者从“目标设置型”转向“过程管理型”,通过设计合适的网络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最终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网络理论认为:为了避免传统政策工作中所遇到的单向线性政策循环,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应当包含三个阶段:一是通过政策网络确立政策目标;二是通过政策网络协调相关部门和主体,使政策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三是通过政策网络充分考虑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对政策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估。
2、政策网络理论对社会政策的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策网络的构建可以改善政策环境,拓宽信息渠道,减少官僚体系,节约监督成本,加快政策速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政策效率。
t 在网络的空间里,通过共同的价值取向,各类主体对政策目标和实现途径取得一致性,使政策朝着整体预期的方向发展。
所以,各类群体都积极参与到政策网络的构建中来,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网络外部性。
公共政策的网络传播研究

公共政策的网络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传播正在成为公共事务和政策解释的重要手段。
公共政策包括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方面,它是政府针对社会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指导行动,以解决具体问题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和宣传,网络传播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公共政策的网络传播渠道网络传播渠道主要包括传统的媒体渠道和社交网络平台。
传统的媒体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体通过宣传和报道公共政策,能够较好地提高公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和理解度。
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这些平台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和传播效率,能够更好地促进政策实施和社会反馈的互动。
二、公共政策的网络传播目标与策略公共政策的网络传播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策略,达到传播目标。
政府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网络传播,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公众对政策执行的评价和理解。
政府官方媒体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增强宣传效果,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
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组织公众对政策的反馈和支持。
公共政策的网络传播策略可以包括选择目标受众,制定网络传播内容,选择传播平台和方式等。
三、公共政策的网络传播效果评估公共政策的网络传播需要对传播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传播策略。
网络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对传播指标的量化分析和统计,来了解传播效果和受众反馈。
同时,也需要关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误导和偏见等问题,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公共政策的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集合政府、研究机构和专业团队的力量,整合数据和分析方法,共同推进政策传播的优化和进步。
四、公共政策网络传播的道德与规范公共政策网络传播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和行业规范,保障公共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虚假宣传和误导。
同时,也需要保障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政府和企业需要建立公共政策网络传播的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传播的引导和监督,维护网络传播公信力和行业形象。
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保障性住房政策成为解决城市贫困和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对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应用,旨在深入了解这一过程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
1. 引言保障性住房政策作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政策网络理论通过分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深入了解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中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揭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政策中的协同发展和合作机制。
2. 政策网络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模型政策网络理论将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视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过程。
在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社会组织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实施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
3.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政策网络中的角色中央与地方政府是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
中央政府负责制定整体的政策方针和目标,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
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调整和改进。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
4.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影响因素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础。
如果双方对政策目标存在分歧,将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其次,资源的分配也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重要因素。
中央政府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各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学者的观点
• 1.贺可(H. Heclo)认为多数政策议题的决策方式并非铁三角的封闭关 系,而是在政党系统、国会、行政系统等正式组织结构之外,所形成 的一种非正式的、复杂的议题网络(issue network)型态。
• 我国台湾公共政策学者对于政策网络的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例 如,张世贤由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传统权力关系的缺失角度,提出应 以政策网络概念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关系;林钟沂认为现代国家 面临的政策问题,相当复杂与专业化,需以专业知识来解决专门性问 题,故与此种政策问题相关利害关系者形成的政策网络便应运而生, 并透过三种途径使政策顺利运作:(1)整合不同的利益,(2)设定政策 优先级,(3)结合专业知识与技术;丁仁方结合统合主义与政策网络概 念,应用分析我国在威权转型过程的残障福利政策之形成与发展,以 残障福利网络概念说明国家机关(行政部门的社政单位)与残疾人团体 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行为,及对于残障福利政策推动的影响;李允杰、 丘昌泰将政策网络界定为在一群互赖行动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 社会关系型态,以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林玉华认为 政策网络是跳脱传统官僚层级结构及自由市场机制两种治理结构的另 类「政治制度」,逐渐成为解释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也架构了一九 七○年代与一九九○年代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桥梁。
英国学者的观点
• 英国立法部门在决策过程的政治重要性与美国立法部门不 同。因此,英国政策网络的主要参与者,通常仅包括政府 官员与政策利益相关者。
• 1.理查德森与乔丹(J. J. Richardson and A. G. Jordan)认 为政策社群是由特定利益团体与国家机关相对应部门形成 的持续互动关系,指出英国政策可说都是在次级政府中透 过政府机构与利益团体之间的协商而形成,并强调政府部 门中有许多决策部分的特性。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政策网络理论概述
马文义 行政管理 200406009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在西方的政治学和政府的研究中,有两种方法为我们所熟 悉。一是通过分析权利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分配,明确国 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这属于一种宏观的结构研究方法,其 方法论基础为整体主义;
• 二是通过分析个人和单个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功能和行为 机制,这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的理论依据是理性 选择,个人主义是其主要的方. Rhodes)认为自1980年以来英国政治出现一种新的 治理结构,即在各个政策领域出现由多元组织组成相互关联的网络。 他根据权力依赖观点,将政策网络定义为各个组织(包括国家机关相 关行政部门)基于权威、资金、正当性、信息、人员、技术、设备等 资源依赖基础,结合成一种联盟或利益共同体。其内部运作过程是一 种资源交换的过程,如同博弈(game),其特征包括:(1)国家机关治 理的范围更为广泛,以及公、私与民间志愿部门三者之间相互依赖; (2)由于网络成员之间资源交换的协议与达成共同目标的共识,促使内 部成员持续互动与合作;(3)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基础,建立在相互信 任与遵守协议的游戏规则上;(4)政策网络是一种自我规范的组织,相 当程度地独立于国家机关之外,但国家机关仍能某种程度地加以主导。 因此,罗茨将网络分析层次着重在政策部门,而不是政策次级部门。 此外,罗茨并以政策网络概念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府间关系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以下简称IGR模型),认为两者之间的 互动关系呈现出多元竞争与复杂的博弈形式。
• 综上所述,政策网络可视为利害关系者与国家机关各部门 之间建立例行化的互动模式,对关心的议题进行沟通与协 商,使得参与者的政策偏好被满足或是政策诉求获得重视, 以增进彼此的政策利益。通常政策网络内的行动者包括行 政人员、国会议员、学者专家、利益集团等与该政策有利 害关系的个人或团体,这些个别行动者或团体因为法定权 威、资金、信息、专业技术与知识等资源的相互依赖,而 结合成行动联盟或是利益共同体。
二、政策网络的类型
• ㈠罗茨的模型 • 罗茨将政策网络视为国家机关中不同部门之间,和国家机关与其它民
间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他指出政策网络概念至少包含五个主要 的方面: • ⑴利益的汇集(constellation of interests):网络的参与者依其服务内 容、专业功能与顾客团体而有其不同的利益; • ⑵成员或参与者(membership):哪些人参与网络关系; • ⑶垂直的独立性(vertical independence):政策网络之垂直关系为何; • ⑷水平的独立性(horizontal independence):网络间的相互联结为何; • ⑸资源分配(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参与者的资源交换情形。
• ⑵政策网络途径视公共决策过程为多元行动者之间权力互动的结果,政策过 程不再只是行政部门纯理性的规划活动,不宜将政策过程明确地分割为截然 不同的阶段,而政策网络途径可以避免传统公共政策研究阶段论的迷惘。
• ⑶政策网络参与者各自拥有其政策需求与资源,基于协商的逻辑(the logic of negotiation),参与者必须就政策内容进行交涉,使政策在规划与形成阶段必 须负担较高的成本,包括协议、资源交换与行政成本。
• 2.本森(J. K. Benson)以政府间关系概念界定政策网络,他认为因为 资源的互赖而使行政与利益结构形成一体,以确保共同的政策偏好被 满足,并排除其它异议团体。 3.麦克法兰(A. McFarland)认为议题网络是在政策领域中,与该政策 有利害关系的团体或个人形成的持续沟通网络,参与者包括行政官僚、 国会议员、游说团体、学者专家与大众传播业者,并指出议题网络不 同于铁三角关系,其是开放途径且有多元参与者。
罗茨(R.A.W. Rhodes)的政策网络 分类模型
网络型态 政策社群/地域社群 专业网络
政府间网络
网络特性
(1) 关系稳定 (2) 严格限制参与者的数目 (3) 参与者之间水平地相互依赖 (4) 有限程度的垂直连结 (1) 关系稳定 (2) 严格限制参与者的数目 (3) 参与者之间水平地相互依赖 (4) 有限程度的垂直连结 (5) 提供专业人员利益 (1) 限制参与者的数目 (2) 有限程度的水平相互依赖 (3) 扩张程度的垂直连结
英国学者的观点
• 3.威克与怀特(Stephan Wilks and Maurice Wright)以社 会中心途径提出政府与产业界之间的网络关系(governmen t-industry relations,以下简称GIR模型),强调政策网络中 的人际互动关系,而非制度结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GIR 模型特性,包括:
续上表
网络型态
网络特性
生产者网络 议题网络
1、参与者的数目不固定 2、有限程度的水平相互依赖 3、提供生产者利益
1、不稳定的关系 2、参与者众多 3、有限程度的水平相互依赖
来源:D. Marsh and R. A. W. Rhodes. (1992). Policy Net works in British Politics: A Critique of Existing Approache
• ⑴公共行政部门与私人产业部门均呈现功能专业分化的情 形;
• ⑵专业化组织与政策制定机构普遍出现; • ⑶互动关系频繁与密切。
• 罗茨IGR模型与威克与怀特GIR模型的主要不同处,在于 前者强调将政策网络研究焦点置于政府部门层次(sectoral l evel),分析政策领域中个别行动者的利益如何汇集为团体 利益;而后者认为将研究焦点置于部门层次时,涉入的行 动者过多,造成分析时的困扰,因而将分析层次置于政策 次级部门,并集中在网络间人际互动关系的讨论。
政策网络对于公共政策研究的影响
• ⑴传统政策研究者倾向于视国家机关为政策偏好一致的行动者,以英国传统 政策研究的“威斯敏斯特模式”(Westminster model)为例,将国家机关视作 一个具有层级节制的同构型机构,在议会权威独大的情况下,官僚机构仅仅 是政策执行工具。但政策网络概念挑战“威斯敏斯特模式”的观点,强调各 行政机构因为拥有不同的政策责任与权力基础,在与民间社会不同利害相关 团体互动时,也呈现不同的行动与政策偏好。
• ㈢欧洲学者的观点
• 欧洲学者的观点系以德国学者作为代表,他们的观点与英 国研究途径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差异在于欧洲学者视政 策网络为一种治理结构,英国学者视其为一种利益集团中 介模型。
• 第一、 肯尼斯与薛奈德(Patrick Kenis and Volker Schneid er)认为现代社会功能高度分化的结果,私人部门控制许多 重要的资源,在政策形成与执行时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们认为政策的制订相当程度地依赖参与者之间非层级节 制形式的互动关系。政策网络即是由一群具有自主性,且 彼此之间有共同利益的相互依赖的行动者所组成的关系。
• 第二、 德国学者卓尔(Marian Dhler)在研究英国、德国与美国医疗政 策网络型态后,指出医疗政策网络(health policy networks)的特性, 包括
• ⑴网络的结构:如集中程度、部门化、系统整合情形,例如英国卫生 政策网络结构呈现集权化与层级节制的形式。
• ⑵网络中行动者及其联盟:如行动者的数目,例如美国医疗政策网络 的行动者众多,彼此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盟关系。
艾特金森(M.M.Atkinson)与柯曼(W.D.Colem sn)建构政策网络的条件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概念在公共政策或政治科学领 域的出现与应用,其产生的现实原因是现代国家机关(Sta te)推行公共政策时,越来越不易通过相关部门动员到所 有必要的政策资源,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结合与动员原本分散的社会资源,以期能在和谐的集体行 动过程解决政策问题,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 系所形成的互动型态。